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腦梗死后癲癇發作特點和臨床意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腦梗死后癲癇發作特點和臨床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腦梗死后癲癇發作特點和臨床意義

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腦梗死癲癇發作特點、預測因素及臨床意義。方法回顧性連續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鄭州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老年心源性前循環腦梗死患者341例。隨訪2年,根據隨訪腦卒中后有無癲癇分為癲癇組87例和無癲癇組254例,比較2組臨床特征、梗死灶位置、面積和癲癇發作特征,分析其預測因素。結果癲癇組心房顫動比例明顯高于無癲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癲癇組受累腦葉中顳葉、頂葉比例明顯高于無癲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顯示,癲癇組早發型癲癇發作率為33.3%,晚發型癲癇發作率為66.7%。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心房顫動(OR=0.394,95%CI:0.227~0.683,P=0.001)、累及顳葉(OR=0.353,95%CI:0.198~0.630,P=0.000)、累及頂葉(OR=0.271,95%CI:0.148~0.497,P=0.000)與心源性腦梗死發生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相關。結論心源性腦梗死梗死灶累及顳葉、頂葉時可能增加腦卒中后癲癇發作風險。

關鍵詞:腦梗死;癲癇;心房顫動;卒中

癲癇和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腦卒中是老年人癲癇發作的原因之一,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腦卒中后癲癇發作也日益受到重視[1]。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定義為既往無癲癇發作史,在腦卒中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癲癇發作,按照癲癇發作時間,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可分為在腦卒中后2周內出現的早發型癲癇發作和2周出現的晚發型癲癇發作[2]。而腦卒中后癲癇是指腦卒中2周內發生2次及以上非誘發的癇性發作,2次發作間隔在24h以上,部分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可發展成腦卒中后癲癇。早發型癲癇常隨腦卒中癥狀改善而自發緩解;而晚發型癲癇多反復發作,發展為腦卒中后癲癇風險高于早發型癲癇。腦卒中后癲癇患病率不斷增加,是老年人腦卒中的主要晚期并發癥,嚴重降低腦卒中后幸存者生活質量[3-4]。既往有研究認為,腦卒中后癲癇發作與出血性腦卒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改良的Rankin量表評分有關[5]。隨著社會老齡化,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逐漸增多,而缺血性腦卒中后癲癇多數病因是心源性腦梗死,對于首次心源性腦梗死后癲癇發作的具體情況尚不明確,本研究目的是通過比較老年人心源性腦梗死患者中出現腦卒中后癲癇和未出現腦卒中后癲癇的特點,探討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卒中后癲癇的預測因素和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連續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鄭州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老年心源性前循環腦梗死患者532例。納入標準:(1)符合TOAST分型的心源性腦梗死診斷標準[6];(2)根據2017年修訂的《國際抗癲癇聯盟標準》診斷腦卒中后癲癇發作[7];(3)頭顱MRI證實首次前循環腦梗死,所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患者均由24h動態腦電圖證實;(4)年齡60~80歲;(5)NIHSS評分≤25分[8]。排除標準:(1)伴有出血的腦梗死;(2)既往癲癇發作史;(3)腦外傷史;(4)帕金森病、舞蹈病等錐體外系疾病史;(5)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史;(6)既往有酗酒、濫用藥物、吸食毒品史。隨訪2年,最終定期完成隨訪且臨床資料完整患者341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57例,年齡60~80歲。根據隨訪腦卒中后有無癲癇分為癲癇組87例和無癲癇組254例。本研究通過鄭州大學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論審第(38)號],所有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記錄入組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征、既往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入院時NIHSS評分、腦電圖和抗癲癇治療情況等信息;癲癇發作在住院期間進行臨床評估,根據國際抗癲癇聯盟分類對癲癇發作進行分型。1.2.2影像資料采用3.0T西門子TrioTim超導型高端成像設備(西門子公司,德國),所有患者有頭顱MRI資料,癲癇發作者有相應腦電圖記錄。患者掃描基線取平行于胼胝體膝部和壓部的連線,掃描范圍覆蓋全腦,行矢狀位、冠狀位和軸位掃描。使用海綿墊限制頭動,并囑患者在掃描過程中保持靜息狀態。1.2.3腦梗死面積的計算標準計算腦梗死面積層面為彌散加權成像高信號的最大面積層面,根據Adama法對腦梗死灶面積進行分類,其中大面積梗死(≥3cm),小面積梗死(<3cm)。

1.3隨訪

所有患者通過電話或神經內科門診完成腦梗死后2周、3個月±1d、6個月±3d、12個月±7d、24個月±14d的隨訪,隨訪期間由專人對癲癇發作情況進行評估,并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部分患者進行24h腦電圖檢查。

1.4統計學

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將2組比較P≤0.10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計算OR值及95%CI,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2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和入院時NIHS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癲癇組心房顫動比例明顯高于無癲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癲癇組患者臨床發作中,全面強直陣攣發作16例(18.4%),癲癇持續狀態7例(8.0%),局灶性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39例(44.8%),局灶性伴或不伴有意識受損發作25例(28.7%)。

2.22組影像學特征比較

2組受累腦葉中額葉、枕葉、島葉、基底核和放射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癲癇組受累腦葉中顳葉、頂葉比例明顯高于無癲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癲癇組大面積梗死56例(64.4%),小面積梗死31例(35.6%);無癲癇組大面積梗死146例(57.5%),小面積梗死灶108例(42.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隨訪結果分析

癲癇組早發型癲癇發作29例(33.3%),其中在腦卒中后2周內出現復發4例(13.8%),在腦卒中后2周~3個月發作患者21例(24.1%),在腦卒中后6個月內發作患者34例(39.1%),在腦卒中后12個月內發作患者46例(52.9%),在腦卒中后24個月內發作的晚發型癲癇患者58例(66.7%),其中晚發型癲癇患者復發39例(67.2%)。

2.4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獨立預測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心房顫動、累及顳葉、累及頂葉與心源性腦梗死發生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相關(P<0.01,表3)。

3討論

腦卒中后癲癇發作是指既往無癲癇史,并發于腦卒中之后,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癲癇發作,發作比例在2%~20%。腦卒中后癲癇發作患者腦電圖特點是以局限性慢波為主,不同癲癇發作部位腦電圖存在差異。心源性腦梗死是常見的腦梗死亞型,本研究結果顯示,心源性腦梗死后出現腦卒中后癲癇比例為25.5%,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心源性栓子突然堵塞動脈形成栓塞,栓塞性梗死發展較快,沒有時間建立側支循環,且易引起腦血管痙攣,加重缺血程度,故栓塞性腦梗死較腦動脈硬化性腦梗死臨床缺血常更嚴重,增加心源性腦梗死出現腦卒中后癲癇發作風險。同時栓塞后栓子易脫落分解破裂,游走至細小血管形成新的栓塞灶,原梗死部位血管可因缺血再灌注形成出血性梗死,進一步加重梗死區域神經網絡損害,這可能是心源性腦梗死中腦卒中后癲癇發生率較高的原因[9]。本研究結果表明,心源性腦梗死后早發型癲癇發作率為33.3%,晚發型癲癇發作率為66.7%,心源性腦梗死后早發型癲癇較多,這與《中國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提出的缺血性腦卒中后早發型癲癇率為2%~33%,晚發型癲癇為3%~67%結果類似,可能與兩者形成機制不同有關[10]。早發型癲癇多指在梗死后2周內形成的癲癇發作,它主要與急性期梗死灶內缺血缺氧引發的代謝紊亂有關,多隨著缺血缺氧情況緩解而自發緩解[11-13]。晚發型癲癇多與梗死灶內殘留細胞、膠質增生及瘢痕,可形成新的神經網絡,成為新的致癇灶,同時梗死灶內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神經缺損后代償增生可能引起神經元過度興奮和放電,出現癲癇[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心源性腦梗死腦卒中后癲癇類型主要為局灶性伴或不伴有意識受損發作及局灶性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與是否發生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和梗死灶面積大小無關,與梗死部位有關,癲癇組受累腦葉中顳葉、頂葉比例明顯高于無癲癇組,提示當梗死部位在顳葉和頂葉者更易出現腦卒中后癲癇發作[16]。這可能與心源性腦梗死多累及大腦中動脈及顳葉皮質和頂葉結構有關。心源性腦梗死受累血管多在大腦中動脈主干,若栓子脫落分解破裂可隨血流進一步堵塞支配皮質細小分支,形成相應腦葉以皮質為主的梗死。當梗死部位累及顳葉更易出現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原因可能是累及顳葉尤其是顳葉內側面海馬時,急性期代謝紊亂和梗死恢復期海馬區錐體細胞缺失、膠質細胞增生等成為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誘發因素。當梗死部位累及頂葉時更易出現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可能與頂葉本身結構有關,頂葉和周圍腦葉、內外囊等有豐富的纖維束連結,這些纖維束可延伸到同側島葉皮質、丘腦網狀核和丘腦外側核;當頂葉區域發生梗死后,正常神經網絡發生改變,神經傳導出現異常,異常傳導可通過廣泛纖維連結波及其他結構,誘導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出現。另外,在本研究的24個月隨訪期間,早發型癲癇患者1次癲癇發作后復發比例為13.8%,而晚發型癲癇患者1次癲癇發作后復發比例為67.2%,晚發型癲癇患者較早發型癲癇患者有較高的復發風險,這與腦卒中后每1次癲癇發作都可能增加缺血組織局部代謝和耗氧量,加重缺血組織損傷,增加復發可能性有關[17-18]。有研究表明,多數腦卒中后癲癇發作患者認知功能會隨著癲癇復發而下降,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缺損、腦卒中后癲癇高復發率及引發的認知功能下降均嚴重影響腦梗死后幸存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應該重視腦梗死后癲癇的防治。對于心源性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臨床醫師應該意識到患者存在繼發癲癇的可能,要密切觀察及時發現癲癇發作,并進一步診治。由于腦卒中到腦卒中后癲癇的發生有時間差,部分患者可能因癥狀不典型而未到醫院就診,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診率,心源性腦梗死后出現癲癇發作率更高,對于心源性腦梗死患者,尤其是梗死灶累及顳葉、頂葉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物作為一級預防,以及在腦梗死后出現癲癇發作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物進行二級預防,目前尚不清楚。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應該如何進行個體化干預,減少腦卒中后癲癇發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仍需進一步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

作者:鮑婕妤 劉娜 張靜 蔡萌萌 晁琳琳 趙建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洮南市| 临朐县| 青龙| 奉新县| 绵竹市| 观塘区| 新源县| 昆明市| 安阳县| 孟津县| 胶州市| 宁波市| 蚌埠市| 镇安县| 台山市| 柏乡县| 阿坝县| 寿光市| 蒙阴县| 临西县| 苍山县| 深水埗区| 鄂州市| 绥芬河市| 堆龙德庆县| 铜川市| 东辽县| 吉林市| 来宾市| 龙江县| 文昌市| 门头沟区| 上饶县| 迁西县| 宣恩县| 奉节县| 汉沽区| 肇源县| 巢湖市|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