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開發校本作文教材的探索與理性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簡稱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實現課程決定的民主化。它對于學校辦出特色,向學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根據學校作文教學的現狀,學校迫切感到有必要開發出適應我校實際的校本作文教材,并在編寫中體現農村作文特色學校的建設目標。為此我校以嘉興市級課題《以運河文化為底蘊,構筑作文校本教材》為依托,進行了開發和研究,并成功出版了校本作文教材《美麗的運河灣》。
一、校本作文教材開發的背景:
1、地域優勢
⊙京杭大運河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溝通錢塘江、長江等五大水系,對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和長城一樣,它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
⊙流淌千年的黃金水道大運河在我鎮的所在地拐了一個灣,--石門灣,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船只,以灣為休息地,便形成了石門這一獨特的水鄉古鎮。"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枝桑"。此地以運河為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小橋流水,石堤埠頭,臨水之戶,守籪人家……這里的每一座小橋,每一座河埠,每一條小弄,似乎每時每刻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它那歷經千年滄桑的榮耀和文明。這里不僅是具有儒家文化的底蘊的柔性,而且還具有將帥爭雄的剛性,剛柔相濟更顯小鎮的特色,這里文有豐子愷,武有紅軍女將領張琴秋;文有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讀書處,武有古吳越爭霸處壘石弄……
2、特色需要。
眾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特色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學校要真正辦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校本課程開發實際上就是在構建學校自身的特色。我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著手作文教學研究,先后有多名教師的作文教學論文在各地刊登或獲獎,有二百多篇學生作文在市級以上發表或獲獎,所承擔的多個作文研究課題,在桐鄉市教學科研成果評比中獲獎,是桐鄉市一級的語文優質學校,為了更進一步體現我校小學作文教學特色,開發和編寫具有學校特色的小學作文教材,并使其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更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凸現我校辦學特色,就成了當務之急。
二、校本作文教材開發實施的基本策略:
校本課程的開發一般分為分析環境、設置課程目標、組織課程、實施課程和評價課程五個階段。分析環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始階段,開發者必須進行學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分析。要針對本校教師群體,分析他們的需求。課程目標決定課程性質,課程開發者必須全面考慮教師群體在未來社會中的社會角色和發展方向。組織課程就是選擇和確定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內容和呈現方式。實施課程包括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課程試驗,推廣和教與學的過程。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按照這樣的操作程序,我校進行了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
1、制訂方案、明確目標:
校本作文教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創造性工作。它沒有現成模式可搬,需要確立領導組織和課程編寫人員,要求相關教師要積極投入,主動參與。同時要制訂詳細的編寫方案,并不斷修正方案,為達到目標而努力。我校在確立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之后,就成立了由校長、和語文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領導小組,集中精力投入到資源的挖掘與開發上來,在核心小組的領導下,制訂出了詳細的教材編寫方案,進行需求分析和資源分析,明確編寫目標,選定參考資料,并成立教材編寫小組,所有的編寫者,都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一線教師,他們從小"聽慣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幾乎把自己的一切溶入了運河文化之中,編寫的教師經過培訓和理論指導,很快就進入了情景。
正是由于前期的這些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才得以實施。課程的開發離不開一定理論的指導,而實踐探索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實踐上升到理論,從而指導實踐。我們運用課程開發的理論指導實踐,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2、選擇內容,確定要素,凸現特色:
校本課程必須通過一定的內容實施來實現其培養目標,我校的目標是給學生心靈的自由,讓學生在實踐中參與命題的基礎上構筑具有運河文化特色的作文體系,編著校本教材。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我們共發掘到有關資料一百二十多篇。這些資源以運河文化底蘊為出發點,上至已有七千年歷史的羅家谷遺址,下至虎虎生威的當今社會,包涵這一時期的文化、歷史、人物、風俗等,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多元化和系統性。在此基礎上,我們把教材編寫的主題定位在"《鄉之俗》--家鄉的民風民俗、《鄉之韻》--家鄉的美麗風光、《鄉之人》--家鄉的歷史名人"三個方面,我們根據主題,確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
(1)把農村田園風光、水鄉景觀、農家新居編入教材,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把家鄉的名人編入教材,讓學生學有榜樣。
(3)把農家傳統風俗編入教材,陶冶學生的個性。
(4)把贊頌江南地方特色的古代詩詞編入教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
成書之前,編寫成員再次反復學習課題方案,領悟課題開發的理念,統一教材開發的目標,確定教材開發的思路,經過充分討論、分析、論證,我們確定把四十二個篇章列入教材目錄,把剩余的資料列入資源庫歸檔,作為備用材料。初稿確定以后,我們在石門片率先開出校本教材公開課,認真聽取相關老師的意見,邊實踐邊修正。特邀嘉興市教科院專家為我們作階段性論證,對資源進行擇優重組,最終根據已確立的主題--"鄉之俗"、"鄉之韻"、"鄉之人",把三十五個資源編入教材,正式定名為《美麗的運河灣》,并由豐一吟題寫書名,香港天馬出版公司正式出版。標志著我校在實踐"教有特色、學有特長"的辦學理念上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縱觀這套教材,按年級段分,可分為低、中、高三級;按內容分:可分為"鄉之俗"、"鄉之韻"、"鄉之人"三個篇章。各篇的共性:"自主性、實踐性、社會性,但每個篇章又各其特色,各有側重。
三、校本作文開發與實踐的初步成效:
1、校本作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源頭活水,學校特色初露鋒芒。
(1)學生寫作能力躍上新臺階。
在開發和實施校本作文教材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了,寫作的能力較先前有了質的飛躍,寫作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從內容上看,學生能走進生活,留心觀察,捕捉寫作素材,內容具體,且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從情感上看,學生流露得較真實,且能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從結構上看,安排較合理、完整,有始有終,學生每分鐘所寫的字數較先前提高了5-6個,平均每生在限定時間內所寫作文字數提高了72.7%,學生們的思維敏捷,70%的學生能在二十五分鐘內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學生作文能力躍上了新的臺階。
(2)作文校本教材的開發實施,使學生從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校本作文教材成了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學生從周圍的現實世界中找到了包羅萬象、至善至美的大自然,那初升的太陽、雨后的彩虹、絢麗的晚霞、濃郁的鄉風民俗……無不讓人激動、震驚。平靜而又瞬息萬變的生活,他們的心和著運河的脈膊生機勃勃地跳動。"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課外。"我們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為孩子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神秘的大運河。孩子們在作文的天地里快樂飛翔。一篇篇優秀習作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不少作品上了省級以上的權威性報刊雜志,《南湖晚報》二次整版刊登我校學生的作文。不少學生從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2、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鍛煉了我們的教師,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充分發揮了教師創造潛能的,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的專業水平,強化了反思意識,使其在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向"專家型教師"靠攏。許多老師結合教材開發實際,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教學安全與論文,多名教師的作文研究論文在《嘉興教育》等雜志公開發表,二次在桐鄉市級以上大型會議上介紹我們的成果。60%的教師能獨立制作課件,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校本教材的教學和應用,學校的教育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出了一些高質量的作文教學公開課、研究課,收集了不少精品課件和備課資料,成為名符其實的作文教學研究高手。如《夏日》、《家鄉的菊花茶》等課在石門片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到好評。
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優勢和風格,進而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特色。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與實踐才剛剛起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筆者有如下思考:
1、辦學特色是校本教材開發的基礎,因此教育改革實踐是課程開發的必經之路。課程開發者必須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大膽創新,做出成績,真正體現學校辦學特色。
2、校本作文評價是教材開發不可缺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校本課程只有實施科學的管理和評價,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3、要充分體現校本課程價值,包括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要求課程開發者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SP
2、崔允淳《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3、鐘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4、《浙江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通識培訓資料選編》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