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季度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及全年農民增收形勢預測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村建設統攬“三農”工作全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舉措推進農業和農村工作,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總體來說,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為:一產高位盤整,有起有落;二產高歌猛進,貢獻加大;三產高開高走,穩步推升,農民增收在望,預計將超額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的工作目標。
(一)農業生產穩中有升亮點頻現
秋熟作物面積穩定、產量持平。從糧食生產看,在糧食直補政策的作用下,2007年我市秋糧播種面積452.5萬畝,與上年持平。其中,水稻面積280.3萬畝,比上年減少1.94萬畝;玉米面積84.3萬畝,比上年減少4.6萬畝;大豆面積69.1萬畝,比上年增5.62萬畝;薯類面積12.7萬畝,比上年增1.2萬畝。目前280萬畝水稻已進入成熟收獲期,群體結構與質量總體較好,具備高產高效群體基礎。因受“16號臺風”的影響,目前有部分倒伏,但對單產影響不大,與去年水平相當。玉米、大豆等秋糧作物因播種期氣象條件惡劣及病蟲害較多,長勢偏差,但產量也將維持去年水平。今年仍然是一個豐收年景。蔬菜播種面積持平略增,約為250萬畝,總產預計為400萬噸,比去年增30余萬噸,蔬菜平均價格上升幅度明顯,總產值預計40億元,比去年增5億元,是今年增收亮點之一。今年桑園面積45萬畝,比上年增加2萬畝。秋繭發種數71萬張,與去年持平。由于氣候悶熱、濕度大、真菌病、病毒病以及野外昆蟲爆發造成桑葉品質下降等諸多因素,全市中秋繭單產減產,平均張產不足30公斤,比上年減少10公斤。繭價下跌,僅為去年價格的六成,秋繭的收購價16--17元/公斤,晚秋繭產量價格將更低,蠶繭生產減產減收。
畜牧業生產明顯回升。南通畜牧生產繼續經歷“禽流感”、“高熱病”等疫情的影響,經過一段調整期,畜禽產品價格低谷回升,目前走勢良好。據統計,至9月底,生豬存欄258.77萬頭,比去年同期增加16.8萬頭;母豬存欄34.62萬頭,比去年增加14.81萬頭;肉豬出欄210.41萬頭,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8.22萬頭(減少的原因在于高熱病的繼續影響以及市場前期價格上升,部分農戶提前上市銷售)。目前生豬價格節節攀升,上漲幅度在70%左右,養殖戶收入普遍增加在30%以上。山羊存欄265.13萬只,比去年增加11.56萬只,累計出欄223.68萬只,同比增加8.02萬只。價格也上漲10%左右。大牲畜存欄1.17萬頭,增400頭。奶牛7219頭,增1288頭。目前家禽欄存為5769.99萬只,比去年同期增加785.19萬只,出欄為7298.71萬只,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24.75萬只(屬正常范疇);市場草雞零售價格為15—18元/公斤,活鴨、活鵝則達到16—18元/公斤,同比增長15%以上,雞蛋價格為8元/公斤以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20%,蛋雞的年利潤上升到15元/羽。總體來說畜牧業今年增收幅度顯著,是增收的又一亮點。
漁業生產增收增效。全市水產品總產量將達到74.5萬噸,比上年增長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31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海水養殖產量25萬噸,比上年增長8%。漁業經濟總產值165億元,其中捕撈、養殖產值8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8%。漁業經濟增加值65億元,其中捕撈養殖增加值3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和14%。今年紫菜成為漁業生產的一大亮點,養殖面積繼續拓展到15萬畝左右,增3萬畝,今年紫菜單產較高,鮮菜平均畝產量達到1噸以上,紫菜養殖畝均效益超過2000元。加工紫菜交易價格連創新高,平均價格每張超過0.4元,今年全市紫菜迎來了豐產豐收年。貝類養殖規模70萬畝,與去年持平,價格上升幅度加大,預計增收。淡水魚養殖方面,先進的“魚蝦蟹貝綜合混養模式”在全市得到快速推廣、顆粒飼料、增氧機等新技術的使用,加快了魚類生長速度,淡水魚價相對走高,預計淡水養殖效益提高。
(二)民營經濟發展如火如荼
1-9月份,全市民營經濟運行速度明顯加快。主要表現在,個體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及引進市外民資等多項指標提前和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私營企業超過年度目標序時進度,固定資產民間投資、規模以上民營工業、民營經濟稅收等指標繼續處在快速發展的水平上。
全民創業高潮迭起。至今年9月末,全市已登記個體工商戶28.68萬戶,絕對值繼續保持省內第一,已登記私營企業11.07萬家,同比增長18.3%;私營企業數預計在省內的位置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營企業注冊資本2010億元,同比增長47.3%。私營企業數及注冊資本在省內均列第2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三項指標與上年末相比,分別凈增3.51萬戶、1.86萬家、578.41億元,完成年凈增目標任務的175.5%、93.1%、96.4%。
市外民資強勢上升。今年以來,民營經濟招商引資一直處于強勢上升的階段,引進市外民資成倍增長、招商引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最新數據顯示,全市從市外引進并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達3687家,注冊資本290.5億元,同比增長148.9%。引進市外民資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0.6%,從項目單體規模來看,引進市外民資平均單體規模為788萬元,同比增長88.7%。
民營經濟貢獻幅度加大。1-9月份,全市完成民營經濟入庫稅金96.70億元,同比增長48.9%,增幅高于全市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民營經濟入庫稅金占全部稅收的比重達56.8%,同比增長4.2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民間投資穩步增長。目前,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民間投資額692.3億元,同比增長18.9%。固定資產民間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4.5%,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農業龍頭企業高速成長。1—9月份,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近104.59億元,同比增長20.5%左右,實現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近19.6%,出口創匯近1.97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9.5%。
(三)勞務輸出保持較高水平
我市今年建筑業發展形勢較好。1—9月份,完成施工產值883億元,比去年增加211億元,施工面積1.8億平方米,比去年增加51.8億平方米。從業人員72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萬人。各項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境外勞務方面,1—9月份,全市新簽承包合同5.6461億美元,同比增長5.55%,完成營業額6.4942億美元,同比增長5%,新派人數14553人,同比增加17.9%,在外人數41331人,同比增長24.46%。
(四)農村三產穩步增長
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農村消費也逐漸升溫。1—9月份,全市縣以下實現商品零售額277.95億元,同比增長16.1%,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二、當前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三季度農業生產、非農產業形勢均顯示較好態勢,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體態勢平穩,但一些現象尚需要警惕。一是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氣候、病害等依舊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各部門要加大預防控制力度,加上農資價格今年雖然略有回落,但仍然屬高位運行,且有反復的可能,農本增加影響種養效益。二是生豬行業雖有所復蘇,價格上升幅度較大,但出欄數減少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同時也要控制因生豬效益好或有國家補助而發生一哄而上的現象,生豬的病疫仍無法有效控制,嚴峻形勢仍在考驗我市生豬業;農業保險機制、補償機制的不完善、獸醫隊伍的體制改革等諸多問題也制約著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三是今年蔬菜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這會對明年蔬菜種植面積帶來一定影響,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蔬菜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為指導明年結構調整作準備。四是今年蠶桑的產量下降、價格走低,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有關部門要多渠道尋找內外原因,重視解決問題,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加強防控與監管,防止明年生產的滑坡。五是由于今年紫菜、貝類產量增加幅度較大、價格上漲幅度也較大,我市漁民養殖的積極性較高,紫菜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有關部門要加強監測和技術指導,防止紫菜生產重蹈覆轍,發生與前兩年類似的因養殖密度過大而造成損失。六是民營企業發展制約因素增多。用地難、融資難依然困擾;外地尤其是上海稅收返還力度進一步加大等優惠政策的出臺,吸引了不少南通企業外遷;燃料、原料等價格持續的上漲,企業成本上升壓力較大等等。七是對外勞務增速明顯加快。但本地勞務資源日趨匱乏,勞動力素質偏低等諸多因素,仍將是制約我市勞務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2007年農民增收形勢預測
(一)今年農民增收形勢的初步估價
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750元左右,同比去年人均增加645元左右,增幅可望繼續保持在二位數。今年農民增收的主要特點是:
1、一產為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加大
從一產增收的具體構成來看:
種植業:夏糧面積增加,單產維持歷史最高水平,總產增加,小麥價格與去年同期持平,小麥增;水稻播種面積持平略減,單產總產略減,價格比去年上漲0.10元/公斤,水稻增;玉米面積略減,單產總產略減,價格比去年增加0.20元/公斤,玉米增。糧食總產增加,糧價總體略漲,農本持平,預計糧食一塊收入增幅加大。油菜播種面積減少,單產增加,收購價格比去年上漲,農本持平,今年油菜增收。棉花面積略增,單產、總產增加,價格670元/擔,比去年同期下跌30元/擔,今年棉花持平略減。蔬菜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總產增加,蔬菜平均價格上漲0.1元/斤左右,蔬菜總體收益比去年增加20%以上,蔬菜一塊為農民增收逾5億元。春繭單產、總產下跌,繭價格行情也不好,秋繭價格雖是略低于正常年份,但比去年價格下降幅度較大,估計蠶繭收入總體水平只達到去年的四成。
畜牧業:生豬出欄比去年略減,價格上漲70%左右,大幅增收。家禽業中,出欄同比上升,草雞、活鴨、鵝價格大幅上漲,雞蛋價格上漲20%左右,肉雞價格上漲幅度也較大。總體而言,考慮成本因素,家禽大幅增收。山羊今年出欄比去年有15%的增幅,價格穩步增長,增幅在10%左右,山羊收入增加。據農業局專家估算,今年畜牧業增收至少兩成。
水產業:海洋捕撈總量預計持平略增,魚價略漲,但柴油等漁需物資漲幅也較大,沖減了捕撈效益,預計捕撈一塊總體持平略增。海水養殖發展較快,紫菜增產,價格上漲,其他海產品價格一直較好,海水養殖一塊預計增收4-5億元。淡水養殖平穩發展,魚價也上揚,考慮飼料成本增加因素,增收約1億元。
2、二產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據統計,1-9月份,民營企業職工工資增加了近30億元,考慮到外地民工來通務工增多的因素,預計增收約15億元。建筑勞務增加約18萬人,按新增50%的本地農民工、人均年收入10000元計算,全年增收約9億元。涉外勞務約增收2億元。合計從二產增加收入26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貢獻超400元。
3、三產平穩為農民增收作貢獻
農村三產近年來一直平穩增長,增幅相對穩定。全年增速在16%左右,按銷售利潤率8%計,全市縣以下農村三產278億銷售,農民從三產中增收約3億元。
4、直補政策為農民增收錦上添花
全市農民小麥直補10元/畝(250萬畝)、水稻直補20元/畝(280萬畝)、良種補貼8元/畝(95萬畝)、農業綜合補貼15元/畝(280萬畝),加上農機補貼等,讓農民直接得到1.2億元的實惠。
(二)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1、糧食種植面積持平,畜禽發展速度加快
在糧價上漲和國家政策引導雙重作用下,我市糧食種植面積有所增長。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56.9萬畝,與去年持平,其中:夏糧播種面積為404.69萬畝,與去年持平;秋糧播種面積為452.5萬畝,與去年持平。全年糧食總產仍可達到340萬噸左右,比去年增12%以上。蔬菜生產面積增加,產量上升,加上價格因素,產值和收入可增長20%左右。畜禽規模化養殖發展加快,如皋、啟東興建了一批水平較高的規模養豬、養雞場,提升了我市畜禽養殖水平,價格的低谷回升,刺激著我市畜禽的發展。預計今年生豬存欄可達280萬頭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30萬頭,出欄可達到290萬頭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20萬頭左右;家禽存欄5800萬羽,比去年同期增加500萬羽左右,出欄7500萬羽左右,比去年增加400萬羽。
2、農業招商引資保持高速,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
各地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三資”增長迅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今年1—9月,全是新增500萬以上農業招商引資項目332個,總投資42.57億元,同比增長32.25%。新增外資項目57個,總投資3.4億美元,協議外資2.03億美元,實際到帳1.9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7%,預計全年農業引用外資超2億美元。農產品出口創匯持續高速增長。1-9月份全市活動物出口5769.39萬美元,同比增長4.4%,植物產品出口1949.62萬美元,同比增長14.3%。1-9月份全市農產品出口總額達1.9億美元,同比增長46.2%。如東、如皋兩縣出口額均超過了1800萬美元。
3、農業接軌上海加速,總體運行質態提升
今年1—3季度,全市承接上海農業項目164個,其中:農業投資項目113個,農業合作項目51個,吸引上海方面的投資資金16.225億元,占去年全年(18.58億元)87.33%,同比增長38.15%;全市銷往上海市場的鮮活農產品,銷售額達到44.63億元,占去年全年(46.97億元)95.02%,同比增長32.4%。縱觀今年的農業接軌上海工作,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一是項目投資規模趨大。2006年度全年363個接軌上海農業項目總投資為18.58億元,目前164個接軌農業項目投資就達到16.225億元,平均投資規模翻番。164個項目中投資額度在500萬元以上的占77個,大項目占比高達46.95%,比去年全年高出近30個百分點。且投資主體為上海潤土、聯佳食品、聯堡種禽、景瑞農業、大熱帶食品等上海知名企業與公司。二是投資的質態趨優。從農業接軌上海(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三類別)投資占比上看,加工業項目投資額7.38億元,占投資總額的45.49%;流通業項目投資額3.28億元,占總額20.22%;兩項投資額高達10.6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65.71%,比去年全年加工業項目、流通業項目兩項投資占比34.80%高出31個百分點,且加工業投資占比提升尤為明顯,這些充分說明我市在項目引進的質態上大有改觀。三是農產品銷售趨精。1—3季度銷往上海市場的44.63億元鮮活農產品構成為:批發市場24.91億元,占55.81%,超市11.13億元,占24.94%,加工企業3.86億元,占8.65%,其他4.73億元,占10.6%。而2006年全年銷往上海市場的46.97億元鮮活農產品構成為:批發市場26.58億元,占56.59%,超市9.94億元,占21.16%,加工企業4.34億元,占9.23%,其他6.11億元,占13.02%。由上述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市農產品銷售上海市場,目前雖然還是以進入上海批發市場為主要渠道,但銷往超市的農產品正在悄然提升,這預示著我市農產品的銷售由初級向中級、高級轉變。
4、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合作組織快速興起
各地著力引導龍頭企業不斷增加投入,進一步放大行業優勢。目前,全市564家龍頭企業中,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55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40家。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進一步密切,互惠互利的發展機制逐步形成。全市564家龍頭企業中,有277家的龍頭企業通過合同與農戶聯結,有77家龍頭企業做到二次返利,有66家龍頭企業做到按股分紅。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目前達到844家,比去年增加133家。預計今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0家以上。合作組織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5、民營經濟全面提速,農村三產穩步發展
全民創業勢頭強勁,至今年末,預計全市個體工商戶30萬戶,絕對數和增幅均在省內第一,私營企業12萬家,同比增長20%,私營企業在省內的位置由上年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營企業注冊資本2200億元,同比增長50%,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省內的位次有望上升至第2位。預計全年全市從市外引進并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達3800家,登記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額320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0%。預計全年完成民營經濟入庫稅金130億元,同比增長50%。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民間投資額800億元,同比增長35%。預計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30億元、現價總產值1700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6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25%、40%。預計22個特色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000億元,同比增長45%,90家骨干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銷售610億元,同比增長48%,實現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50%。農村消費需求持續增長,農村三產增速保持了較高水平。
四、今后工作的初步思考
促進農民增收,事關全局,意義重大。今后我們必須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對內挖潛和向外拓展并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一)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針對本地資源、技術優勢,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區域特色農業。大力推進項目農業建設,以項目興特色,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基地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打響生態品牌。實施良種工程,加快農業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搞好農產品產地認證和市場準入,實行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戶結成產銷聯合體,并逐步由合同契約聯結、服務聯結向資產資本聯結方面發展,不斷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興辦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加強引導和規范,發揮其在保護農民利益、溝通市場信息、組織產品營銷方面的作用。規范和整頓現有的農產品市場,逐步形成以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干,集貿型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多層次、網絡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積極培植各類經營大戶,培養農民經紀人隊伍。健全農產品“綠色通道”,確保農產品物流暢通。實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品牌創建機制,重點培植優勢品牌。
(三)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建立健全三級勞務輸出服務網絡,建好農村勞動力資源和國內外勞務市場需求兩個信息庫,有的放矢地組織勞務輸出。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完善職業技術培訓網絡,科學制定年度勞動力培訓計劃,積極推行勞動力培訓制度。大力開展“訂單式”培訓和“訂單式”輸出,形成以“培訓促就業”、“就業帶培訓”的格局。積極打造勞動力品牌,擴大就業空間。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在外出民工較為集中的地區,建立駐外勞務輸出辦事處,為務工人員提供勞動保障、法律援助、職業中介等方面服務,最大限度地保護民工的權益。積極引導在外打工創業有成者回到家鄉投資辦企業,在稅收、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不斷擴大勞務輸出的成果。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增收。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為城鎮化提供強而有力的產業支撐。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離土離鄉進城落戶,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切實抓好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完善土地經營承包制度,建立合理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可以探索成立“土地托管中心”,讓外出務工人員將土地交由“托管中心”統一經營,或負責把土地承包給有技術、有資金的專業戶實行規模經營。
(五)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為農民增收提供優質服務。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構筑農民增收的堅強堡壘;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為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和新品種、新農藝、新技術的示范;建好農村信息網絡體系,為農民增收提供信息支撐;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監督,為農民增收提供執法保障。
(六)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強農村水利、道路、電網及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經費投入,全面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降低“三農”貸款“門檻”。加大對農戶創業的幫扶力度。增加低收入農戶的就業機會和勞務輸出,提升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