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特殊教育發展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期間,在區委、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區特殊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區的特殊教育事業將繼續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區的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局,堅持特殊教育與與其他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堅持普及與提高并舉,改革與發展并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辦學條件等支持保障體系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
一、“**”計劃實施情況概述
回顧“**”發展,我區的特殊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區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8%以上,我區的特殊教育已形成了由培智學校為核心、隨班就讀為輻射、智障兒童早期教育逐步介入的網絡體系,全區特殊教育整體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我區是全國特殊教育的先進區,**培智學校是特殊教育發展的教育科研中心,更是蘇州市特殊教育對外宣傳的窗口。為了一切智障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培智學校在“**”期間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辦高質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其一,注重完善教學設施,率先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為學生“學會補償、學會生活、學會服務”奠定了物質基礎;其二,注重教師群體素質的提高,為“精心呵護、精心澆灌、精心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其三,注重開展教科研活動,為“呼喚心靈、呼喚自信、呼喚交流”積極探索以人為本的適應特殊兒童特殊需要的教育。目前培智學校已發展成一所一至九年級、輕度重度雙軌、走讀寄宿合一的有一定規模的特殊教育學校,并獲得了江蘇省模范學校、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江蘇省優秀教師群體等榮譽稱號。
區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隨班就讀”工作,讓輕度智障兒童回歸同齡常態群體。首先是加強領導,落實措施,每學期制訂、操作、實施“隨班就讀”工作計劃;其次是以點帶面,加強交流、研討,努力推進“隨班就讀”工作;第三是建立考核評估機制,把“隨班就讀”工作納入學校校長的考核之中,切實將“隨班就讀”工作落在實處。在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全區的“隨班就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當一部分隨班就讀學生,完成了學業,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
在新的形勢和需求面前,我區的特殊教育發展還有著較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科學經濟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特殊教育同樣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對**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重新思考和界定。
首先,“隨班就讀”的工作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提高。我區的“隨班就讀”解決了輕度智障兒童的就近入學問題,讓他們較好地回歸自然,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促進發展。同時隨班就讀工作還面臨著以下一些問題:第一,鑒定存在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家長采取回避態度,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做好相關的鑒定工作,因此這部分兒童不能納入特殊兒童范疇。教師無法了解這部分兒童的成因以及現狀表現,因此不能提供特殊需要的教育。第二,班容量過大,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為這些特殊兒童提供特殊需要。第三,沒有針對特殊兒童的課程內容、實踐內容和生活內容,教師只能放低常態兒童要求,因此教育的針對性不強。第四,對于“隨班就讀”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方法、培養途徑以及發展目標、培養方向等都還值得探索和研究。
其次,我區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危機?,F有師資不能完全適應教育的發展、課程設置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特殊教育經費存在明顯不足等。
二、“**”發展目標
“**”期間,我們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蘇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蘇府〔**4〕23號)以及國務院、省教育廳、民政廳、殘疾人聯合會等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結合我區現狀,繼續探索發展新路,立足“以人為本”,努力實現如下目標:
㈠總體目標:
——滿足特殊兒童少年的教育需求,確保全區特殊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達98%,均達到與普通兒童少年的同等水平。
——逐步完善特殊教育體系,使我區特殊教育向學前和職教兩頭延伸。努力做到:促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探索學前康復教育、進一步發展職前教育和培訓。
——全面增強特殊教育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
到2010年末,全區特殊教育師資大專率達100%,本科率達40%左右。
——加大經費投入,滿足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為特殊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智學校現代化建設步伐,力爭使**培智成為省內一流、全國領先以及和國際融合的特殊教育實驗學校。
㈡主要目標:
⒈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塊集合的立體式的教育體系
要進一步指導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能與學校教育同步協調,也能滿足特殊兒童的發展需要。要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發揮社區功能,為學生接觸社會、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交往、學會學習提供社區服務和參加簡單勞動的實驗基地。
⒉實現早期教育、基礎教育、職業培訓的三步發展
在以基礎教育為主的前提下,要著眼于特殊兒童的終生發展,培智學校教育要向兩頭延伸。充分認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于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重視殘疾兒童的學齡前教育。要加強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教育,注重能力培養,使智障學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長,提高他們生活、生產和就業能力,為他們將來能做一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而打好基礎。
⒊發揮教育、培訓、開放的三大功能
作為蘇州市培智教育中心、蘇州市弱智兒童康復中心、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實習基地的**培智學校,要進一步發揮為中、重度智障學生以及自閉癥兒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功能;進一步承擔起為全區乃至全市或兄弟省市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提供師資培訓的重任;要繼續承擔起市、區對外宣傳或示范的窗口,進一步保持學校在省內外的領先地位。
⒋體現醫育、教育、訓練三項服務
智障學生除了智力低下,都伴隨著或多或少的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醫育和康復訓練是讓殘疾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的先決條件,因此培智學校還要不斷完善康復服務體系,針對殘疾學生的生理缺陷,科學地開展智力開發和功能康復訓練,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程度的康復,使智障學生在“醫育、教育、訓練”一體化個別教育中逐步獲得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他們走上社會后的生存、生活能力。
⒌成為教育、教研、科研的三位一體
培智學校要繼續本著科研立校、科研興校的指導思想,大力開展特殊教育科學研究,積極嘗試特教課程改革,更好地滿足智障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把學校做大、做優、做強,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實踐探索和不斷創新中把**區培智學校辦成全省一流的特殊學校,積極爭創“全國特殊教育實驗學?!?。
⒍探索走讀、住讀、送教的三種教育形式
區培智學校目前是一所走讀、寄宿合一的學校,對于走讀生和寄宿生,由于在校時間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學校對他們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相同,期望繼續探索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另外學校不能放棄2%以下的喪失學習能力的特殊學生,對于這類學生,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做到零拒絕,要主動送教,積極探索義務送教的新的教育形式,使學校能夠真正向全社會開放。
三、保障措施:
⒈繼續抓好課程改革實施
要緊緊圍繞課程改革這個中心,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轉變,要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積極探索適應智障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改進方法,解決“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的問題,凸現我區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以扎實的教研、科研工作給**培智賦予豐富的內涵,促進學校更高、更深層次發展,以確保我區特殊教育繼續得以在省內外保持優先、領先的地位。
⒉深入開展內部管理制度改革
現代化的師資隊伍是辦好高質量特殊教育以及完成“**”目標的關鍵,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廣泛吸納、引進熱衷特教事業、研究特教事業、奉獻特教事業的優秀師資,并加大力度提高待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制度健全,管理嚴明。努力建設一個積極向上、團結進取、凝聚和諧、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以及建設一支愛心強、素養高、能鉆研、善學習的現代化特師隊伍。
⒊努力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⑴繼續以政府投入為主,特殊教育事業費、公用經費、基建費等要列入區級財政預算,政府要確保特教專項經費按時足額撥付,以保證學校能正常運轉。
⑵特教事業也是一種慈善事業和福利事業,要繼續營造全社會關心特教事業發展的氛圍,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助學,學校要堅持走社會辦學的道路,多渠道籌措資金,作為學校資金的補充。
⑶對特殊兒童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⒋切實提高“隨班就讀”工作質量
⑴區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主管部門繼續加強重視、指導和考核學校的隨班就讀工作,保障全區“隨班就讀”工作落在實處。
⑵要加強教導部門教學的管理和指導意識,探索教育方法、培養途徑以及發展目標等,保障教學有實效。要做好檔案管理,按人建檔,做到資料規范、齊全。
⑶加強教師責任意識,保障“隨班生”能獲得正常教育。要鉆研業務,掌握特殊教育最基本的規律和要求,在課堂上努力為特殊學生提供特殊教育,讓他們與常態兒童共享一片藍天,獲得良好發展。
⑷指導家長正視現狀,配合學校做好相關鑒定工作,與教師共同承擔起“隨班生”的學習輔導。
5.積極發展智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和職業培訓
“**”期間,培智學校的九年義務教育時限要向兩頭延伸,即將學前教育、職業培訓納入我區培智學校的教育范圍,積極發展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和智障學生的職業培訓。
⑴本著“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教育、早康復”的原則,積極發展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探索以學校、家庭、社區對3歲以下智障兒童的早期康復和教育活動,努力提高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水平。
⑵積極探索智障學生職業培訓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努力為智障學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適應社會需要創造條件。根據市場需求,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切實讓智障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提高智障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滿足殘疾兒童少年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是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進取,奮發有為,推動我區特殊教育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早日實現兩個“率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