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社會發展年終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大力推進產業強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與富裕和諧*建設,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完成了市*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主要預期目標。預計全市生產總值3588.5億元,增長19.2%,完成年度計劃的10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4億元,增長1%,第二產業增加值2327.83億元,增長22.7%,第三產業增加值1180.27億元,增長14.4%;單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比上年下降10%的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9.69億元,增長19.8%,完成年度計劃的10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8億元,增長22%,完成年度計劃的10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4.54億元,增長23.86%,完成年度計劃的110.5%;進出口總值378.5億美元,增長22.2%,完成年度計劃的109.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958元,分別增長9.5%和8.9%,比年度計劃分別提高了1.5和3.4個百分點;新增城鎮就業崗位8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1.76%,低于年度計劃1.74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44‰,實現年度計劃控制目標。受經濟增長環境影響以及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全市物價呈現結構性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7%,超出預期控制目標0.2個百分點,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陶瓷、紡織、水泥等傳統產業得到調整、改造和提升;汽配、液晶顯示器件、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光電子、新能源與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品牌經濟、總部經濟和創意產業快速推進。以金融、物流、會展、商貿、旅游和房地產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建設順利推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進展順利。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編制完成《*市建設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2010)》,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市。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家、省級工程中心5家、省技術創新專業鎮3個;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中國名牌產品13個、國家免檢產品13個。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4.54億元,增長23.86%,高于生產總值增幅4.66個百分點;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指數達到200.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16.88億元,增長57.3%。
(二)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城市建設加快推進
規劃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組織編制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等10多項規劃,逐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道路交通進一步完善,廣佛軌道交通全面動工建設,首期9條與廣州銜接的主干道路綜合整治和綠化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第一批21項和第二批21項交通重點工程分別完成了17項和4項。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三水恒益電廠、南海發電一廠(三期)等項目獲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德勝電廠(二期)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第二飲用水源地建設全面啟動。組團城市建設進一步提速,東平新城發展定位明確,中心組團城市建設互動發展,其他組團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三舊”改造全面啟動并取得初步成效,首批122個建制村居改造示范村中有15個編制了村莊規劃,65個已建設或正在建設農民公寓,祖廟-東華里片區和季華中心商務區改造提升工程陸續展開。
(三)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城市環境有效改善。預計單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指標排放量均可實現比上年下降10%的目標。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通過國家環保總局考核驗收。集中開展了重點區域、重點污染行業整治,關閉陶瓷企業39家、印染企業9家、立窯水泥生產企業4家。加快推進火電廠脫硫工程和小火電機組關停工作,促進200多家重點企業建設完善了脫硫工程,光明、河口兩家發電廠實現關停。污水處理能力穩步增強,新建、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9間,新增污水處理規模30.2萬噸/日。城市道路六級標準化和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以“三年促變,綠地*”為目標,大力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活動,全年植樹310多萬株,營造各種主題林104個。穩步推進“大城管”戰略,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四)機制體制不斷創新,重點改革繼續深化
依法行政和陽光政務深入推進,新增和調整了一批行政審批(管理)事項目錄,建設了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開通“12345”行政服務熱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理順了市與禪城區政府的事權關系,對村鎮建設管理、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等11項市政府工作部門職能進行了界定。財政體制實施微調,市本級財政占全市比重提高了2個百分點。國企改革穩步推進,81家國有企業退出市場。企業上市工作取得新進展,新增2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總數達15家。城市可經營項目市場化運作繼續推進,成功舉辦了**城市可經營項目投資推介洽談會暨重點工程開工儀式,簽約項目79個,投資總額335.8億元。
(五)民生事業加快發展,和諧*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城鄉社會保障政策加快完善,五大社保險種全面實現了市級統籌。全民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出臺了《關于建立*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為93%。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有效,城鎮登記失業率1.76%,創歷年新低。政府糧食工作責任制得到落實,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深入開展,12個100%目標圓滿完成。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免費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得到健全,初步形成了村有醫療站、社區有衛生服務網點、鎮(街道)有衛生院、中心城區有大型綜合醫院的衛生服務體系。文化事業繁榮興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治安總體保持穩定。
與此同時,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資源約束矛盾突出;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方式有待轉變;節能減排任務繁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改革發展中累積的矛盾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仍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