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畜牧富民工程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直屬機構:
為切實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加快畜牧業現代化步伐,根據省農委《關于安徽省畜牧富民行動實施意見》精神,市政府決定,“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五”以來,我市畜牧業穩步發展,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三分之一以上,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但是,由于畜禽散養比重大、飼養環境差、畜禽發病率高、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嚴重制約著我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實施畜牧富民工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不僅是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組織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既有利于控制動物疫病,提高養殖水平和畜產品質量,優化畜牧業結構,促進產銷銜接,也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畜牧富民工程作為當前和“十一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一件帶有全局性的大事,作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工程,切實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二、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建設優質畜禽生產基地為基礎,通過市場引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和抓點示范,進一步加強標準化生產、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品市場監管和社會化服務,加快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步伐,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畜牧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戰略轉變。
(二)主要目標:“十一五”末,全市實現肉蛋奶總產62萬噸,年均遞增8%以上;農民牧業人均純收入達800元,年均遞增10%以上;畜牧業產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50%以上,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畜牧業加工產值與畜牧業產值比達到1.5:1,主要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0%,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建成省級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縣(市、區)3個,創建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5個,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0個,創立省級名牌產品5個。實現適度養殖規模和小區養殖、畜產品加工、品牌建設、產業化經營較快發展和提升。
三、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的主要內容
(一)實施畜禽良種工程,提高良種普及率。按照省畜禽良種繁育體系規劃,分層次、合理布局和建設畜禽良種場(站、點),突出發展生豬、家禽、奶牛、山羊和黃牛良種產業,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加強種畜禽管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定遠豬等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依法打擊假冒偽劣種畜禽。從事種畜禽生產銷售者必須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建立和完善市、縣、鄉三級上下貫通的畜禽改良網絡,加快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在良種繁育和推廣中的應用。各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要結合科技入戶和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大力推行品種標準和使用技術規范,加強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不斷提高畜禽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二)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畜產品安全。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不懈地加強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組織好重大動物疫病的強制免疫,使動物發病率、死亡率有明顯下降,動物疫病控制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根據國務院有關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健全獸醫行政管理機構、行政執法機構、技術支持機構,建立長效的動物防疫體系。加強動物疫病診斷監測系統、動物疫苗及其保存運輸冷鏈系統、動物防疫監督和獸藥監察及殘留檢測系統建設。對養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管,加強畜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提高檢測水平,實現從飼料生產、畜禽飼養、產品加工到畜產品銷售的全程質量監控,嚴格控制各類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合理利用各類資源,推廣安全、無污染飼料添加劑新品種,確保動物健康及畜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行規模化養殖,建立各具特色的優質畜禽生產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推動三元豬、良種禽、荷斯坦奶牛、波爾雜交山羊、西門塔爾黃牛等主導品種的群體擴張,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設施,推廣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技術,改變畜禽散放散養、混放混養現狀。結合新農村建設,推廣農村沼氣綜合利用技術,實行清潔養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優質畜產品總量和質量,滿足人們對優質畜產品的需求。
(四)實施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加工型、市場型、中介型龍頭企業,努力形成一批國家、省、市三級畜牧產業的“排頭兵”,特別是要在畜產品主產區扶植一批包括冷藏和精深加工在內的龍頭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爭創知名品牌,擴大國內市場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市場的占有率,加快畜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步伐。規范和完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各利益主體之間的行為準則,加快建設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統一的良種繁育、飼料供應、疫病防治、飼養管理、市場銷售服務,引導農民通過合作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分配機制,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中介組織、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發展訂單養殖,積極促成農民的小生產與開放的大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
四、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規劃。各地要把畜牧富民工程作為加快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抓手,納入“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從實際出發,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要突出工作重點,找準著力點,努力把畜牧業建成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二)加強領導。各地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快發展畜牧業的認識,按照“一個產業、一批生產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個合作組織、一套工作班子”的要求,成立組織機構,切實加強領導。要積極宣傳實施畜牧富民工程的重要意義,把實施畜牧富民工程,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工作的一個重點,精心部署,統籌安排,創造性地做好工作。
(三)增加投入。市財政將逐步增加對畜牧業的經費投入,重點投向畜牧業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和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養殖小區,并按照財政投資、銀行貸款與自籌相結合的投資方式進行項目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項目和資金管理制度,嚴格審批,強化監督,引入競爭機制,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級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畜牧產業的梯度轉移,鼓勵工商資本和外來資本投向畜牧業。
(四)嚴格考核。市農業部門要制定具體考核辦法,每年對各地實施畜牧富民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考核,表彰先進,鞭策后進。對生產方式轉變快、規模養殖比重高,畜牧業產量和產值增幅大、效益好,農民牧業收入增加明顯的縣(市、區)、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戶)、專業合作組織和個人,由市政府給予表彰獎勵,實行以獎代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