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內關愛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是黨建工作思路的重大調整和創新。甘井子區委組織部適應城市化關鍵階段黨建工作的需要,于*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區各級黨組織全面實施“黨內關愛工程”,尊重和落實了黨員的主體地位,實現了黨組織對黨員以“管理為主”向“管理和服務并重”的根本轉變。
甘井子區共有黨員38169名,其中60歲以上的黨員14213名,占全區黨員總數的37.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并仍呈增加趨勢。全區失業黨員490名左右,還有4500名至8000名不穩定就業的黨員,收入偏低。隨著區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的加速,黨員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明顯,更需要在政治、生活、思想、社會等方面予以關愛。為更直接、更真實地了解和把握黨員對黨內關愛的主觀需求,甘井子區委組織部在全區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11份,涵蓋110個基層支部,實際收回問卷*份,其中95.6%的受訪黨員認為開展黨內關愛非常必要,62%的受訪黨員表示將積極參與,32%的黨員表示愿意參與,即使對開展黨內關愛持否定和觀望態度的黨員,也100%表達了自己需要關愛的需求。為此,甘井子區委組織部在實施“黨內關愛工程”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在黨員需求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黨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使黨員“惑時有人解、平時有人訪、難時有人幫、老時有人惦、病時有人探、終時有人送”,使其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關心和溫暖。
加強政治關愛,保障黨員正常行使民主權利。嚴格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使黨員真正成為黨內的主人、權力主體和行為主體。以村級黨組織為重點,以社區、企業、機關為延伸,加強基層黨內民主政治建設,出臺的推進基層黨內民主四項制度得到中央組織部肯定和推廣,并在中組部《組工信息》刊發。采取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在村黨組織換屆選舉中全面實行“兩推一選”,在社區黨組織換屆選舉中擴大直接選舉范圍,使黨組織選舉真正體現多數黨員的意志。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全面推進了街道、機關、村、社區、企業黨務公開。區機關工委建立并完善了黨內情況通報、情況反映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等制度,堅持做到重大事情黨內先知道,重要文件黨內先傳達,重大問題黨內先討論,重大決策的實施黨內先發動。泉水街道建立了黨員議事會和社區議事園制度,成為傾聽黨員和群眾呼聲,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的有效平臺,目前黨員和社區居民有事到議事園、議事會,找社區黨組織已成為了習慣。
加強生活關愛,切實解決困難黨員的實際問題。在系統掌握黨員的困難原因、困難狀況、需要幫扶的方式和內容的基礎上,確定關愛對象,建立關愛檔案,通過結對幫困、經濟資助、義務服務等多種幫扶形式,落實幫扶措施。甘井子街道建立“愛心超市”21家;周水子街道以黨員名字命名的黨員服務站56家,其做法先后被《東北之窗》和大連日報等媒體報道。中華路街道堅持援助困難黨員授之以“漁”,突出“造血”型幫扶,對失業黨員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通過“五個一批”,即勞動保障網絡解決一批、興辦實體吸納一批、利民便民網點安置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一批、共駐共建推薦一批的辦法增加就業機會。泡崖街道玉樂社區依托黨員服務站,免費提供場地,與就業部門聯手,開展手工制作,組織60多名失業黨員帶動其它群眾開展家庭式就業創收。南關嶺街道針對病弱和失業黨員實行了書記專干定期詢訪制度,針對下崗失業黨員實行了錯時工作制,針對流動黨員開展行前教育、跟蹤回訪制度等。區非公企黨工委采取企業撥一點、黨費提一點、黨員捐一點的辦法,建立了黨內關愛基金,新星集團黨委用積累的9000多元關愛基金,惠及困難黨員28人次。紅旗街道每年籌集關愛基金60萬元左右,主要用于黨員生病或去世探望、生活重大變故救助等,惠及困難黨員680人次。
加強思想關愛,暢通黨組織和黨員溝通的渠道。為充分溝通思想,凝聚黨員,要求黨(工)委班子成員與所轄黨組織班子成員、黨組織班子成員與所轄黨員每年應普遍談心一次。為提高黨員思想理論水平,提升服務本領,建立了以區委黨校、社區學院等為主導,以大連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駐區高等院校為依托的基層黨員思想理論培訓體系,以業余函授、集中培訓和電化教育為主要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體系,引導黨員做政治思想信念的旗幟,做履崗盡職的模范。泡崖街道以“創八型陽光黨員,評星級服務標兵”為載體,以“知行統一,學樂一體,服務群眾”為原則,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建立黨員素質提升的平臺。區城建局針對不同黨員特點,面向機關事業單位黨員,拓展黨員和組織溝通的渠道,注重在感情上關懷、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激勵。辛寨子街道對于流動黨員提出了“黨員主動聯系黨組織以及黨組織定期巡訪黨員”的雙向聯系制度,由基層支部指定專人負責對流動黨員的跟蹤服務與管理,定期與流出黨員取得聯系。南關嶺街道設立了《流動黨員管理卡》和聯系冊,通過電話、書信、定期上門等聯系方式,及時和黨員溝通思想,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收到良好效果。
注重社會關愛,增強黨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全區普遍搭建黨內關愛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實現黨的活動經常化,不僅使黨員“在黨、言黨、想黨、憂黨、為黨”,而且使全區上下更加關注黨的建設。15個街道、112個社區、47個村全部建立了黨員服務中心(站)掛牌服務,使之成為集中開展黨務活動、關愛黨員、服務黨員、凝聚黨員的主陣地。中華路街道除開設服務窗口和咨詢電話外,還設置了黨員接待室、談心室、圖書閱覽室、黨員就業指導室等,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黨員之家”。泉水街道建立了陽光救助站、夕陽驛站、黨員園地、黨員談心室、聊天室等,使之成為老黨員活動的樂園、黨員感情溝通之家以及困難黨員的援助中心。興華等街道實行黨員與群眾結對子,在實行幫扶的同時,注重加強觀念轉化教育,不斷激發其自信心,保持樂觀有為的精神狀態,并鼓勵和支持困難黨員主動參加黨員志愿者活動,將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變成自我教育、回報組織、服務社會的過程。周水子街道億達社區實行了“五位一體定期協商議事制度”,建立起物業、開發、業主委員會、警務區、社區居委會各方工作的協調機制。
通過“黨內關愛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了黨員的責任感和對黨組織的信任感,成為構建黨內和諧的新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了黨員的主體作用,使以人為本理念和黨的宗旨在黨內得到了率先體現;極大調動了黨員這一黨建工作中最活躍因素的作用,使黨員在發展、穩定、和諧、民生等方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