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營造人才良好環境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區現有公辦中小學、幼兒園121所,專任教師5612人。其中,校級干部241人。幾年來,我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人才強區”目標,嚴格遵循“黨管人才”原則,強化人才管理,狠抓“選才、育才、用才”三個環節,為教育系統人才的培養、成長創設了良好的環境。
一、搭建引進平臺,選好人才
教育系統是個特殊的行業,肩負著傳承文明、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因此,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素質,將決定著全區教育工作的整體水平。基于這種認識,我局在立足本區教師評聘、校長任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寬松的用人環境和優惠的用人政策吸引“外援”,堅持高標準,嚴把“入口關”,為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拓展教育人才選拔視野。多年來,我們在選才上堅持“四個結合”。即:高層次人才發掘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相結合;遴選黨政領導人才與教學骨干人才相結合;選拔已成名的“顯人才”與具有發展潛力的“準人才”相結合;外來人才的引進與本地人才的開發相結合。通過采取優惠政策,為我區14中、113中、76中學、楊楚珊中學等名校從外區(市)引進大批優秀校長、教師和學科骨干,為我區名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吸引生源奠定了基礎。
2、創新教育人才選拔方式。我們遵循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以適應*區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不斷創新選拔方式。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人才重在教師認可,教師人才重在學生和家長認可的評價機制。建立了資格認定與人才需求相結合,職稱考試與評審相結合,業務考核與同行評議相結合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方法,推行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管理,實行評聘分開、競爭上崗。積極推行以教師聘用制和校級干部公選制、考核聘任制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選拔出高素質的教育行政人員、專業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年以來,我區相繼有29名校長、副校長通過競聘產生。這些校長上任后,以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良好的專業素養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開創了學校工作的新局面。如:位于我區西部的33中學原為辦學效益較差的“C組學校”,在競聘上崗的校長宋清樸的帶領下,臥薪嘗膽,艱苦創業,僅一年的時間,就使學校中考成績提升到“B組學校”中游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新城小學校長劉宏啟通過校長競聘脫穎而出,上任不到半年,學校就在提高教學質量、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的業績,受到學生、家長的好評。
3、完善引進人才工作機制。為不斷提高我系統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和綜合實力,我區出臺了《區教育局人才工作例會制度》、《區教育局人才發展規劃》及《教育人才引進制度》等規定,定期分析研究教育人才需求,對那些在教育教學上有所建樹,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優秀教師,敞開大門接收,簡化人事調動程序,按規定落實職稱評定、子女入學、住房分配等方面的相關待遇。同時,設立人才開發基金和貢獻獎勵基金,實行區級高層次人才津貼制度,定期獎勵各類優秀人才,對有突出業績的本地和外來人才及“引才”的有功人員實行重獎。幾年來,我區先后引進各級各類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學科骨干教師100人,使我區高素質教育人才隊伍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二、搭建培養平臺,育好人才
我們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的要求,重點在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提高培訓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實施“四項培訓工程”。多年來,我們始終致力于打造一支理念新、懂教學、能科研、善管理的專家型校長隊伍的研究與探索,逐步實施了“后備干部、校長提高、一把手和名優骨干校長”四項培訓工程,推動了校長隊伍建設和我區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十五”期間,我們在同高校聯合辦學實行高層次培訓,開展校長掛職交流,實施課題牽動戰略,“培訓工作課題化,課題工作干訓化”,“夯實校長網上培訓基礎,加快現代教育信息步伐”以及開展高層面常規培訓等方面結出了豐碩成果。5所學校被省、市認定為提高校長培訓見習基地;3名校長參加國家級骨干校長高級研修班,48名校長被列為省市級骨干校長培養對象;先后培訓中層以上領導干部616人次,培養后備干部173人次。先后投入培訓資金達近百萬元,確保了我區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始終走在省市同行的前列。2002年7月我區被認定為“省級干訓基地”;2004年10月,又高標準地通過了市“十五”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驗收。
2、創新“六種培訓模式”。我們對教師人才的培養始終堅持以校本培訓為主,統籌協調業務部門和教師進修學校對師資培訓和校本教研的研究與實踐,發揮干訓、師訓、教研、德育、科研、電教、信息七大部門的專業引領作用,在集中、教研、校本、遠程“四大培訓”基礎上,推出了“六種培訓模式”的創新。一是實施“上掛下連”的培訓模式。即:上掛東北師大、哈師大、省市教科院,下連各基層學校,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和提升專業素養。先后選送324名骨干校長、優秀教師赴國內知名高校深造,使我區擁有了131名研究生學歷的校長和教師;二是實施“站、片聯手”的培訓模式。在農村和薄弱學校設立了5個培訓站,就近學校自愿“結對”,聯片開展專題研究。如:我區窗口學校、市素質教育點校——經緯小學同新發鎮中心校結成幫扶“對子”,積極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農村學校大力支持,使新發中心校的辦學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三是實施“教學開放周”的培訓模式。通過十余所新課程培訓基點校的“教學開放周”,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推動跨學科、跨學校的合作研究,為教師提供了新課程改革交流的平臺。我區76中學、14中學、新陽路小學等學校開展的“教學開放周”活動,受到廣大學生家長的歡迎,也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省、市各大媒體先后報道了我區做法;四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模式。把教師推向校本課程開發前沿,有效促進了課程開發與教師發展的良性互動。在我區提供的“全國首屆中小學名校校長高峰會議”校本課程開發展示現場,中國教育報刊社常務副社長、中國教師報總編劉堂江對我區培訓工作給予了“*區校本課程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為之一振”的評價。同時,我們還在全省首家編輯出版了31萬字的專著《走進校本課程》,由中國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五是實施“教學系列大賽”的培訓模式。我區自*97年在全市首創的,涵蓋全部學科和教師全員參與的教學系列大賽已成功舉辦了三屆。通過競賽,使一大批教學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學科帶頭人。我區先后有30余名教師在國家級課堂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始終在省市保持領先地位;六是實施“國外進修”的培訓模式。我局與澳大利亞高校簽約,連續三年選派了42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赴澳深造。這些優秀教師學成歸來后,以匯報會、交流會、示范課等形式向全區教師展示所學,真正起到了優秀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年來,我局已對全區在職教師進行了新課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還相繼培訓了217名新教師、20名新課程培訓聯絡員及1032名區級骨干教師。我們采取行政手段,依法保障師資培訓經費的投入,三年累計投入234萬元。我區被確定為國家繼續教育實驗區、國家級教師培訓特色示范區,并榮獲了國家教育部新課程師資培訓優秀成果獎、國家級德育科研先進集體、東三省教育信息先進集體及國家級教師培訓特色示范校等榮譽稱號。
三、搭建激勵平臺,用好人才
如何用好人才是我們多年來一直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感到,多形式、多渠道盤活現有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是強化人才管理、發揮人才最大潛能的重要保證。
一是改革了工資分配激勵機制。我們結合年初進行的全市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逐步確立各單位在核定的工資總額內,每人提取30%重新按勞分配、按崗分配的績效分配機制。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同業績平平的教職工區別對待,并在工資總額的核定上予以傾斜。
二是創新了職稱評聘激勵機制。我們不斷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與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中,實行“評聘分開”,允許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并進一步打破職稱評聘的常規限制,鼓勵教師創造突出業績,“拔尖”、“破格”晉升職稱,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安廣小學的解艷榮、28中學的柏軼燾、第5中學的李闖等優秀青年教師均通過“拔尖”晉升中學高級職稱,同時也成為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干。
三是出臺了多元化人才獎勵制度。出臺了《*區名優骨干教師、優秀校長獎勵辦法》及《教學系列大賽獎勵辦法》等制度。幾年來,先后對我區的10名國家級骨干教師、100名省級骨干教師、428名市級骨干教師、68名名優教師、1021名區骨干教師、30名優秀校長及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獲獎教師給予重獎,共投入獎勵資金100余萬元。并先后向社會推介我系統各級各類優秀校長、教師200余人次。
四是建立了教育人才流動機制。我們結合本系統實際,建立了人才流動“綠色通道”。通過“對口支援”、“崗位輪換”及校級干部“掛職”鍛煉等做法,先后派出597名骨干教師支援西部學校,選送20余名校級干部幫助薄弱學校規范管理,不斷縮小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有效緩解了困擾我區多年的辦學效益“東高西低”的矛盾。
五是完善了教育人才留用制度。我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區教育系統專家工作委員會,以政策留住退休的專家型校長和教師,有效發揮“智囊團”作用,為推動全區中小學整體改革、深化素質教育獻計獻策。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小學校長研究會,為校長們架設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有效指導促進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實踐。
以上,是我局人才工作的幾點做法。過去的成績只代表辛勤耕耘后的足跡,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深信,抓好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就是抓住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規律、新思路、新方法,以創新的意識、改革的精神、科學的方法、持續的發展,努力營造*區教育人才工作的良好環境,努力打造高素質的教育人才隊伍,為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