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開放鑄就鋼鐵大國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鋼鐵工業是在建國初期幾乎一片廢墟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前,黨和國家一直把發展鋼鐵工業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和前提,“以鋼為綱”的口號就鮮明地體現了鋼鐵工業的特等重要地位和第一代領導人對迅速發展鋼鐵工業的殷切期望。然而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步履艱難,到1978年粗鋼產量只有3178萬噸,當年消費的鋼材中28.8%是進口的,鋼材短缺成為長期制約國民經濟各有關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生機和活力,更激發了鋼鐵工業發展的活力。從計劃價格到價格雙軌制再到價格全面放開,鋼鐵行業成為最先放開的行業之一;從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到產權結構與投資主體多元化,鋼鐵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已有39家鋼鐵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從主輔分離、精干主體到債轉股、技改貼息,再次給鋼鐵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利用“兩種資源”到加入WTO,鋼鐵企業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大量利用國外礦產資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引進技術裝備到實施自主創新政策,使冶金裝備國產化率提高到90%以上,同口徑的噸鋼投資明顯低于國外,使鋼鐵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從淘汰落后產能到裝備現代化,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節能降耗與環保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到提高產業集中度,使鋼鐵產業由規模擴張向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品種質量、提升產業競爭力等方面轉變。
在改革開放一系列政策的引領下,我國鋼鐵工業經過百萬鋼鐵人的艱苦創業和自主創新,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紀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等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并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后,自**3年以來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臺階,到**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局面,圓了幾代鋼鐵人的夢想。
**7年鋼產量達到4.89億噸,比1978年增長14.4倍,年均增長9.9%;占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4.4%升至36.4%;**8年即將跨越5億噸的臺階。
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
我國鋼鐵工業依托科技進步和裝備現代化,實現了從以支撐建筑業用鋼為主向以支撐城鎮化和工業化用鋼為主的轉變,在數量、質量、品種上持續滿足建筑、機械、汽車、家電、石油、鐵路等行業發展的新要求。**7年與1978年相比,國產鋼材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71.6%上升到96.75%;自給率從72.7%上升到108.82%。盡管冷薄板帶、鍍層板帶、電工鋼等少數品種的自給率未達到100%,但呈快速增長態勢。
注:國內市場占有率=(產量-出口量)/表觀消費量;自給率=產量/表觀消費量
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裝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前,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僅有600多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達到16956億元。新建了一批以上海寶鋼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現代化鋼鐵企業;以鞍鋼為代表的大型鋼鐵企業實施了脫胎換骨式的技術改造和現代化建設,使我國大型鋼鐵企業主體裝備實現了大型化、連續化和自動化。截至**6年底,炭化室高度≥4.3m的焦爐產能占機械化焦爐產能的72.7%,180m2以上燒結機的產能占43.5%,1000m3以上高爐的產能占39%,120噸以上轉爐占煉鋼總能力的30.6%。
中小型冶金裝備基本實現了國產化;大型冶金裝備國產化率也在明顯提高,如寶鋼“十一五”以來建設項目的設備國產化率為92%;鞍鋼主體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了90%以上。
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1年末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自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實施至**7年11月末,已關停和淘汰落后煉鐵能力2940萬噸、煉鋼能力1521萬噸。
經營狀況總體良好近年效益增幅明顯
改革開放初期的各項政策和體制機制的變革,激發了鋼鐵企業的活力,**3年與1978年相比,工業增加值從77億元升至1145億元;實現利稅從50億元增至576億元,實現利潤從34億元升至295億元。
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中,受計劃經濟積累起來的企業社會負擔過重、裝備落后、負債率高、技改資金嚴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以及九十年代后期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7-**9年全行業利潤幾乎為零。經過國家對鋼鐵等行業實施債轉股、技改貼息、企業改革改制、主輔分離等一系列政策,使鋼鐵產業走出了經營低谷。
進入新世紀后,在原燃料價格大幅暴漲的情況下,鋼鐵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改善內部管理,保持了經濟效益的增勢。**7年與**1年相比,產品銷售收入從3792.7億元升至**10.7億元,年均增長32.2%;實現利潤由163.8億元增至1447.4億元,年均增長44.3%;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升至7.30%。
注:**3年以后為重點大中型企業數據
科技進步成效顯著各項指標明顯改善
旺盛的市場需求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拉動力,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是鋼鐵工業發展的推動力,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的主要表征如下:
**7年與1978年相比,全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從2500千克標煤/噸降至632千克標煤/噸;高爐利用系數從1.43噸/m3•日升至2.68噸/m3•日;轉爐鋼鐵料消耗從1184千克/噸降至1085千克/噸;連鑄比從3.5%增至98.86%;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33噸鋼/人•年升至370噸鋼/人•年;板管比從32.3%升至50.4%。進入新世紀以來,重點鋼鐵企業噸鋼耗新水從**0年的25.24噸降至**7年的5.31噸,水重復利用率、廢水廢氣處理率、塵泥廢渣利用率均在90%以上。
聯合重組取得較大進展特大型企業數量在增加
197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100萬噸的企業只有鞍鋼(686萬噸)、武鋼(247萬噸)和首鋼(146萬噸)。九十年代以來,為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全球鋼鐵業掀起了兼并重組浪潮,我國鋼鐵業在這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如寶鋼、上海冶金企業、上海梅山冶金公司聯合組建了上海寶鋼集團,去年又兼并了新疆八鋼;湘鋼、漣鋼、衡陽鋼管公司聯合成立了湖南華菱集團;攀鋼先后吸收成都無縫鋼管廠、成都鋼鐵廠、長城特鋼,組成了新的攀鋼集團;鞍鋼和本鋼組建為鞍本集團;武鋼相繼并購了鄂鋼和昆鋼;河北的唐鋼、宣鋼、承鋼聯合成立為新唐鋼集團,并于近日與邯鋼集團重組,成立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重組為山東鋼鐵集團;最大的民營鋼企江蘇沙鋼相繼收購了淮鋼、河南永鋼、江蘇永鋼。**7年全球鋼產量超過**0萬噸的12家企業中我國占5家。
國際貿易與合作持續增長國際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
1978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僅為802萬噸;**7年已飆升至38309萬噸,生鐵產量的52.1%用的是進口鐵礦,利用境外鐵礦資源成為實現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
**5年之前,我國一直是鋼鐵產品凈進口國,**3年鋼材進口量達到了創紀錄的3717萬噸。**6年我國鋼材對外貿易實現了歷史性轉變,成為凈出口國;**7年躍居世界最大的鋼鐵產品凈出口國,出口鋼材6265萬噸、鋼坯643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開展國際鋼鐵貿易為鋼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參與國際競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同境外機構合資與技術合作方面,韓國浦項、日本JFE、新日鐵、德國蒂森克虜伯等企業先后在中國建立了獨資公司或與國內鋼鐵企業成立了合資企業,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安塞勒米塔爾公司收購華菱集團及東方鋼鐵的部分股份;中信泰富收購了興澄特鋼、石鋼、大冶特鋼。寶鋼、鞍鋼、首鋼、沙鋼等一批企業已經在澳洲、巴西、秘魯等國投資開采鐵礦。一些有實力的鋼鐵企業開始籌劃在境外建立合資鋼鐵企業。已經具備了全球化視野的中國鋼鐵企業,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國際舞臺。
明晰肩負的使命和任務建設高水平的鋼鐵工業
進入“十一五”后,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重心已由解決以“量”為主要矛盾轉變為解決以“質”為主要矛盾的新階段。我國鋼鐵工業肩負的使命是在鋼鐵產品的品種、質量、數量等供給方面滿足我國實現工業化和在2020年以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主要任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建立安全穩定的原燃料保障體系,建設高水平的鋼鐵工業,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