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傳承與兒童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傳承作為一項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包括專門家、傳人、藝人等)參與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參與,尤其在中小學教育這個知識文化的最初積累環節,應納入一定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
兒童應接受文化傳承教育
教育是一項理想的事業。任何國家、任何文化的上一代向下一代傳授的知識、技能、思想、觀念,都是上一代人認為值得和應該傳遞給下一代人的,都確信對下一代是有好處的、有用的,不僅當下有用,而且對他們將來也是有用的。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培養孩子時,應面向世界,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在全球化浪潮襲來時,他什么都可以改變,但他的民族情感和特征應該永遠不變。我們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不強求其成為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是想讓他們長大后,在闖蕩世界的同時,對民族、對國家、對家鄉更富有眷戀和熱愛之情,有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對鄉土的熱愛,使其成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
對兒童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自然需要對內容有所選擇。因為,在民族文化的通俗形態——民間文化、民俗文化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非科學的、唯心主義的內容,甚至成為民間生活中的迷信和禁忌。那么,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我們就要分辨出哪些是科學的、積極的,哪些是迷信的、不健康的。既不能一股腦把文化內容原封不動地全部端來,更不能一提傳統就視之為陳舊、過時。我們要梳理、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健康的、有益的、美好的內容繼承下來,用我們的理想,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把文化建設做到實處,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為我們教育理想的實現盡到力量。
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構想
對兒童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采用什么內容、形式、方法呢?這個問題,可以說需要從教育的各個部門的工作中進行認真研究和實踐。利用現存的民間藝術資源開展對兒童的文化傳承教育不失為一個全新的構想。這一構想并不單單因為它新,重要的是它與我們的目標更接近,與所走的路徑更有效,尤其是當這一全新的教育構想與其它文化傳承教育的形式相組合時,它們將會共同構成一個更完整的文化傳承的教育體系。
如果把民間藝術納入兒童教育的內容之中,民間藝術在語言、文學、歷史、美術、音樂之中的各個形態都可以成為兒童教育的資源庫,甚至是實物形態的民間玩具也可以在兒童教育中擔當重任。民間文化的這諸種形態雖然各有獨立的屬性、特點和形式,但是又并不相互替代或排斥,它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共同匯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我們在對兒童進行文化傳承的教育中,應將這些不同的文化類別匯聚在一起,使它們相互交融、相互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力量,發揮教育的威力。
民間藝術中的教育內容
在中國的民間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民族文化內容。它從一個側面記錄和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歷史、文化、信仰、生活、思想感情,表現了他們的藝術情趣、聰明智慧和道德習俗,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人文精神,達觀的人生態度和純樸、樂觀、平和、幽默的鄉土風俗與民俗事項。
多年來,通過民間工作者、藝人、專家學者的努力,在對民間藝術研究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如它們的起源、產生、發展;它們的民俗特征、分類、價值,其中包括歷史學的價值、社會學的價值、文學的價值、審美的價值。不僅如此,民間藝術還同時傳遞著民間文化的相關
知識,如:中國的歲時節令“春風起,風車轉,四時順,兆豐年;五月五,是端午,香包香,五毒除”就不僅僅是關于節氣的民謠,更蘊涵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信息。
在提供知識內容之外,民間文化也表現出德育教化的功能。像北京的泥玩具“兔兒爺”,山東的泥玩具“兔子王”講述的就是我國民間流傳的月中“玉兔搗藥”的故事,這故事教給人們毫不為己,無私無畏,自我犧牲的高尚品德。這些即可以欣賞,同時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民間藝術,其實數不勝數。可以這樣說,“中國民間藝術的教育,是打開了解中國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又一扇門。”
綜上所述,將民間藝術作為對兒童進行文化傳承教育的內容,只是一個粗略構想,需充實、完善。真正落實到可實施可操作的層面,還需更多細致和具體的工作:專家學者需要對民間藝術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整理;兒童教育專家需要對教材內容加以理解、歸納和編制,提高相關知識水平和技能;而在中小學的每個階段,有必要建立以中國民族文化為中心的知識測試和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