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博教育培訓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已有工作成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尤其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繁榮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文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全國文博教育培訓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文博系統的正規學歷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由小到大、從低到高的覆蓋全國的文博教育專業網絡。1984年,國家文物局與復旦大學合作舉辦了文博干部專修班,1989年聯合成立復旦大學文博學院,先后培養了500多名文博系統業務骨干,1993年至1995年,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采用館校聯合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文物系統急需的專業人才。1998年4月,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聯合創建了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設立了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科技保護等4個專業,其他高校的文博院系也有了很大發展,如吉林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中山大學等。迄今為止,我國已有22所高校設立了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科技保護、古建筑維修專業,培養了眾多的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等各個層次的專業人才,為文博系統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這些同志現已大多成為文博事業的骨干力量。
文博系統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工作穩步發展。文博系統職工在職培訓,一直是文博教育培訓的重點,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要求和文博事業發展的需要,調整了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形式,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不斷加大職工在職培訓的工作力度,同時利用高等院校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的優勢,采用聯合辦學、委托培養等形式,重點培養和培訓文博事業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九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共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60多期,培訓職工2500多人次。截止到“九五”末,全國文博系統干部職工有1萬余人次已經接受了各種類型的在職業務培訓,占全國文博系統從業人員總數的七分之一,大大提高了文博系統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
同時,國家文物局進一步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文博干部的培訓工作。與中央民族大學聯合舉辦了“少數民族文物研究生進修班”舉辦了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四期“少數民族文物干部培訓班”對新疆、西藏、青海、廣西、云南等10個省區的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給予了一定的經費支持。
為適應文博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國家文物局對全國文博系統職工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組織專家對八十年代末編寫的系列“文物教材”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出版了修訂本,加強了文博教育培訓的基礎工作。
通過利用國際合作培訓文博人才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家文物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挪威、印度、波蘭、埃及等十多個國家合作進行過文博專門人才的培訓工作,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一方面派遣人員出國進修,深造,另一方面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同時,針對國內文博行業專業技術水平發展不均衡的現狀,積極與國外進行政府項目合作,于1996年建立了中意合作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2002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國文物研究所文物保護修復培訓中心等,有針對性地將國外文物保護修復的科技成果、技術、資金、設備應用于國內文博教育培訓領域,此外,我國已正式加入了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家文物局于2001年派代表參加了ICCROM大會,2002年邀請其總干事訪華,加強了與國際文博教育培訓權威機構的聯系,中外教育培訓的交流與合作使我國縮短了與發達國家在文物、博物館管理和業務工作上的差距。
最近,國家文物局在國內部分高校及省級文物行政部門開展了高校文物、博物館專業及相關專業教育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得到了許多高校和文物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收到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反饋材料,初步分析后可以得出:學歷教育方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九所學校五年來共培養考古學、博物館學、人類學、文物保護技術和古建筑等專業本科生近700人(其中文物保護專業近100人)研究生120多人,在職教育方面,此次調查的10所高校,17個文物行政部門和文博單位,五年來,共培訓16780余人次,時間以15天以內的短期培訓為主,培訓類型有舉辦講座、培訓班、進修班、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培訓對象涉及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各級博物館館長、保護修復技術人員、文物鑒定人員等。其中考古及博物館學方向1400余人次,各級管理干部370余人次,古建筑維修方向450余人次,文物保護修復方向360余人次。此次調查涉及范圍雖然有限,但調查對象均為目前國內進行文物、博物館教育培訓較為成熟的高校及省、市文物行政部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為科學分析我國文博系統教育培訓的現狀提供了可靠依據。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文博教育培訓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文博教育培訓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適應新時期文博事業發展的需要,總的來看,熟練掌握文博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能夠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博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奇缺,各級、各類專業管理干部普遍缺乏崗位培訓,文博系統持證上崗、資格認定、資質管理等相關規章制度落后于許多行業和部門,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全國范圍內培養大專以上學歷文博人才的高校數量仍然偏少、專業設置不均衡、培養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文博事業對高學歷專業人才的需要。
2.文博在職教育培訓工作缺乏系統規劃和計劃。文博教育雖然形成了學歷教育、在職培訓、國際合作培訓等多種方式,但各種方式之間缺乏系統協調,有機結合,培訓規模偏小,參加培訓人數偏少,培訓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高校和文物行政部門沒有在職教育培訓的中長期計劃,其他高校及培訓機構也因與文物行政部門或相關單位缺乏有機聯系,發展艱難,在職教育培訓尚未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這種狀況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文博系統教育培訓發展的主要因素。
3.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基礎地位還沒有在機構設置、人員培訓和經費投入等方面體現出來,文博教育培訓工作應作為基礎建設重點發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博教育培訓發展狀況與其所處的地位仍不相適應,從中央到地方,還沒有形成具有統一規劃的培訓網絡;教育培訓經費在文博系統的事業費中所占比例較小;分級、分類的科學培訓機制尚未形成,這些都已成為制約我國文博教育培訓發展的瓶頸。
4.現有文博教育培訓發展不均衡,根據國家文物局1999年對全國文博系統從業人員調查的結果,我國目前考古專業與博物館專業基礎較好,處于穩步發展階段,而文物保護規劃、文物科技保護、古建筑維修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匱乏,其中,文博管理理論、文物保護理論方面的專業人員匱乏的現象更為突出,造成文博基礎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際工作的需要。目前的教育培訓主要針對專業技術展開,難以滿足文博系統中高級管理人員對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文博系統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奇缺的現象,已經成為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薄弱環節。
以上困難和問題,涉及文博教育培訓工作及與其相關的許多方面,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相當的時間和一個積累的過程,但我們不能消極等待,只有開拓創新,努力探索新時期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才能使文博教育培訓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今后的工作重點和思路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指出,在我國漫長歷史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的重要見證,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加強文物工作,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質,全國人大常委會2002年10月修訂通過的《文物保護法》是我國文物事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物保護法》確立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是指導新時期文物工作的基本準則。李嵐清副總理強調指出:要認真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提高文物工作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
在隨后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對文博系統2003年的四項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其中一項就是要進一步加強文物事業的隊伍建設,加強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技藝的傳承工作,逐步形成文博專業的人才梯隊。逐步確立資質認定、持證上崗的管理思路,并采取適當方式對各級文物管理骨干等進行崗位培訓,使他們具有更加全面的素質與合理的知識結構。單霽翔局長強調,要把文博人才隊伍的建設當作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基礎工作,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造就一批思想好、作風硬、業務精、管理強的復合型人才,推動文博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務院會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文物局會議對文博教育培訓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在這里談一下對加強文博地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近年來,文博系統的許多干部對文物、博物館工作的規律雖然開展了一些研究,但缺乏深入探索,對市場經濟規律、國際通行規則知之甚少,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知識恐慌”和本領恐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文博系統,包括高校文博專業和相關專業都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放開視野辦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訓,大幅度提高隊伍素質,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擺在首位,做好知識更新和業務培訓,確立終身教育和全員培訓的目標,努力提高文博系統干部職工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1.繼續完善文博系統在職干部教育培訓政策和法規體系,在貫徹落實《2001年-2005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和《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十五”規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及相應實施辦法》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制訂、完善相關規定和配套措施,加大文博教育培訓工作力度,為文博教育培訓工作提供政策保證。
2.進一步深化在職教育培訓的改革,制定管理制度和相關辦法,逐步建立適應文博事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需要的,開放、流動、規范、協調的教育培訓運行機制,通過國家文物行政部門的規劃、協調、對教育培訓工作實行分級、分類實施客理運行機制。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本地區文博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建立教育培訓質量評估制度、證書登記制度和考試考核制度,把教育培訓、資格認定、持證上網和年檢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運行模式。這項工作已經列入了國家文物局2003年的重點工作,希望有關高校和地方文物行政部門給予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3.建立多渠道的文博事業教育培訓投入機制,在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單位,個人共同為文博事業教育培訓投資,并有計劃地吸引國外機構和資金進入文博教育培訓領域。
4.建立文博系統教育培訓基地網絡體系,發揮中國文物研究所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中心的示范作用,鼓勵和支持地方文博單位建設區域性培訓中心,努力做到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實行資格認定制度和教能質量評估制度,充分發揮各地文博培訓中心在人才培養、知識和技能的傳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5.大力開發、整合和充分利用包括文博系統在內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及高等院校等現有繼續教育資源,提高資源的開發使用效率,逐實現繼續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共享水平。加強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聯系,充實和完善高等院校的文博專業和文博系統急需的相關專業,在體制上和財力上給予支持,同時,繼續推進“館校結合”,除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外,還要依托文博教育培訓實力較強的相關高校,建立若干文博教育培訓網點,承擔部分文博在職教育培訓任務,發揮高校在文博教育培訓中的師資優勢和骨干作用,合作培養文物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
6.加強文博系統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兼職為主,兼專結合的原則,加快培養建設一支政治優良、業務精通、經驗豐富的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師資隊伍。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師資隊伍的作用,聘任政治素質較高、專業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通過進修、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提高專職教師的專業水平,拓展知識領域。掌握教育培訓師資資源,建立教育培訓師資信息庫,實現師資資源的社會化共享受。
7.有針對性地為管理型干部與專業技術干部設置相聯系的教育培訓活動,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全國各地各級文物相關局長、博物館館長、文物保管所所長、考古所所長等進行崗位培訓、輪訓。針對行業需要,對不同職稱專業技術干部進行在職與脫產相結合的繼續教育培訓。加強《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規章的學習、培訓,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現代化的遠程教育培訓手段,提高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
8.對于一些傳統技藝后繼乏人、瀕臨失傳的緊迫問題,在有條件的地區和文博單位開展“師承制”試點工作,給予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
9.對于西部地區的文博繼續教育工作,在政策制訂、經費投入等方面將重點傾斜,積極鼓勵東部地區選派優秀文博工作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研討班和培訓班,為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博工作服務。
10.加強與國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人才培訓,繼續派遣文博業務骨干赴國外進修,深造。在2003-2005年,爭取每年施選派5至10名文博管理和業務骨干赴國外學習、進修,每年邀請5至10名國外專家來華講學或舉辦講座。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積極采取措施吸納海外歸國的文博專業人才。
同志們,文博教育培訓是文博事業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博工作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興衰成敗,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總結近年來全國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成績和經驗,研究文博教育培訓規劃,確定文博教育培訓的重點,探討文博培訓的科學體系。共商文博教育培訓發展大計,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衷心希望更多的高校參與到文博教育培訓工作中來,國家文物局正在研究制定與高校文博專業的聯席會議制度,各地文物行政部門也要制定切實可地的工作方案,密切與高校的合作。讓我們以十六大精神為指針,進一步貫徹“科技興國”戰略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的要求,為開創我國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