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捐助贈非所需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是“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開展第十個年頭。10月17日,等七部委聯合部署,“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即將在全國鋪開。愛心善舉不求回報,但社會捐助應求實效。我們今天刊登這篇報道,正是想給各地涌動的陣陣暖流提個醒,把溫暖送到位,讓愛心不空付。
一些乒乓球國手不久前向*市一家兒童福利院捐贈了一批球拍、球桌。可這些愛心物品并沒有物盡其用,反而被積壓在庫房里。近日在**、**、**等地了解到,“贈非所需”已成為社會捐贈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
福利院遭遇“愛心變雞肋”之惑
記者在*市這家兒童福利院的庫房里看到,除了新贈的球拍、球桌等體育器材外,還有成堆成捆的筆記本、鉛筆等學習用品,這些物品都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福利院供給科科長劉洪霞告訴記者,近年來,自發向福利院捐贈的熱心人士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外界對福利院缺少了解,憑想象捐東西,結果捐來了大量的文體用品。事實上,這里200多個孩子95%或身體殘疾或智力障礙,能正常運動、上學的不多,對文體用品的需求很少。
相鄰的庫房裝滿了各式各樣幾乎無法穿上身的衣服。記者看到,這些衣服的樣式都很古舊。劉洪霞從衣堆里隨手撿起一件衣服,是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顏色早已發白。劉洪霞說:“我們的孩子穿這種衣服出去,很容易被打上‘標簽’,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劉洪霞告訴記者,智障兒童容易尿床,這就需要大量換洗的床單、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而這些最為短缺的物品恰好又是社會捐贈比較少的。對于那些大量的不適用物品,福利院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轉贈一部分文具給鄰近的小學外,其余的物品福利院至今沒想出更好的辦法,只能暫時積壓在庫房里。
“粗放型”捐贈影響“愛心效率”
*市這家兒童福利院遇到的情況并非個例,在當前的社會捐贈行為中,“贈非所需”現象普遍存在。今年6月,*大學人文學院團委號召畢業生為西部貧困兒童捐書,畢業生們紛紛響應。然而,曾經在四川支教一年的一個學生會干部卻對捐來的書大搖其頭:“這些書孩子們要么看不懂,要么根本不感興趣,80%都會被當成廢紙賣掉。”團委的一位老師也認為,與其給西部的孩子們捐10本高深的《線性代數》,還真不如捐一本他們讀得懂的《安徒生童話》。
“你捐贈的不是我需要的。”*兒童福利院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員把這種情況用“贈非所需”來概括。她認為,與慈善事業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當前我國的社會捐贈方式偏于粗放。她說,這是一種“廣種薄收式”的粗放型捐贈方式,因為缺乏針對性、目的性,有時看上去“愛心如潮”,然而,對于受贈者來說,能夠帶來實際好處的“有效愛心”并不多。
*市社會福利院院長耿開文認為,多年來,社會各界一直致力于制度建設,讓捐贈的款物一分一厘都能到達受贈者手中。然而,對于捐贈的物品對方需不需要,效用如何,能否讓愛心產生最大效益,一直沒有引起捐贈者和有關部門足夠的關注。
溝通讓“愛心效率”最大化
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為社會救災濟困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贈非所需”不僅給受贈者帶來尷尬,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省慈善協會副會長陳義民認為,“贈非所需”源于目前我國慈善行為捐受雙方溝通機制的缺失。長期以來,有些捐贈者習慣于將閑置、無用的物品作為捐贈物品,而不是先和受贈方取得溝通,問明需求再行捐贈;捐贈者與受贈方缺乏交流的中間渠道,這讓許多捐贈者無法與慈善機構及時溝通,從而無法得知對方需要什么,捐贈效用低下也就在所難免。
*社科院社會學專家王開玉認為,當前,慈善捐贈日益成為社會救助的重要方式和人們的自覺選擇,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應當做好日常捐贈的引導和管理工作,不能按照老套路被動工作。要建立捐受雙方的溝通、互動機制,了解捐贈的具體需求,讓愛心流向它最需要的地方。同時,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要加強募捐的精確性,根據不同困難人群、具體受災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