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建生態鄉工作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位于縣南邊,距縣城24公里,東與街道灘嶺片邊相接,南與市鄉交界,西與鄉相靠,北與街道新民工作片相鄰。全鄉總面積51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人口15720人,境內群山環抱,環境宜人,因山多,故名南山。動植物資源豐富,被列入省級保護的生態公益林6401畝,有白頸長尾椎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旅游資源豐富,有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
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生態名縣”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揚生態優勢、興生態經濟”的發展路子和爭創省級生態鄉的工作目標,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注重生態資源保護和合理、有序開發,既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抓宣傳,努力營造生態建設的氛圍。
根據我鄉實際,我們充分利用廣播,遠程教育等平,進行生態建設的宣傳,開展生態環保電視講座,并利用鄉村黑板報、宣傳欄刊登生態環保政策、生態科普宣傳資料,張貼永久性生態建設宣傳標語,努力營造生態建設的氛圍。通過大小會議,分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環境、建設生態重要意義,制定并實施《鄉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見》,制作《生態保護手冊》800余份,發放到每個農戶手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我們積極向省、市縣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發表宣傳報導,爭取上級部門和關注和支持。同時,我們以學校創建市級綠色學校為契機,開展“生態小衛士”活動,生態環保知識競賽,“大手牽小手,共建美好家園”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措施,從而進一步弘揚鄉的生態文化,形成人人參與環保建設,人人關愛生命,維護生態環保的新理念。
二、抓規劃,努力改變農村面貌。
我們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從農業、農村、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立足實際,統籌兼顧,確立近期和中長期的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按照規劃分步驟、分階段的推進。近期目標就是要把村莊規劃好,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上半年,投入30萬元資金完成鄉辦公場所的改造,改善了辦公環境。基本完成灘山路16個點的拓寬工作,較好地解決了灘山路狹、窄、事故多發的實際情況,方便了群眾行路,康莊工程全部竣工,實現19個行政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啟動灘山路過水路壩改造工程,逐步改造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大力實施以“三改、三通、三化”(改水、改廁、改路,通電話、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深入和諧生態村建設、深入推進“兩清兩改”工作,疏浚河道,潔凈塘庫,保持水體的清澈,努力改變農村面貌。
三、強保護,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按照農村環境整治“五整治一提高”的要求,深入開展“和諧生態村建設”和“大淡溪清理”工程,全面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引導農民合理使農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全面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全面建立防與治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農村生產污染工作機制。依托各村的遠程教育網絡和村等陣地,組織農技知識培訓,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全面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注重對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11個村建立垃圾生態化處理,已全面投入使用,配有保潔員,清運工和垃圾運裝車,采用村收集、鄉中轉、縣處理的工作流程,實現垃圾固廢集中收集處置率達92%,以此來努力改善我鄉的生態環境。
四、依資源,努力發展生態經濟。
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目標,以大力發展與市場對路的名、優、特、新、稀產品為原則,結合實際,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形成了以敏療村為中心的萬畝楊梅、密梨基地,以前楊村為中心的2000畝吊瓜基地,以板橋村為中心的2000畝山地蔬菜基地,以翠東村為中心的100畝山藥基地,以東畚村為中心的1500頭南山豬養殖基地。成立了南山果業有限公司、慶泉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農村專業合作社,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新模式,有效的解決了農民就業難的問題,促進了農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當地經濟增長。
五、深挖掘,努力弘揚生態文化。
今年,是我縣的“旅游推進年”,我們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地方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按照“尊重所有權,強化管理權,放活經營權”的原則,以優質服務,優惠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參與旅游開發。通過努力,已吸引邦德有限公司,投入700萬資金注冊成立文化生態旅游有限公司,開發景區。通過對的開發,使之成為“農家樂”旅游景點;通過對有機茶、白茶進一步開發,使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通過擴大紅楓的種植面積,加大對生態保護和水土力度,來恢復我鄉“南山秋色”,目前已種植了紅楓3萬株。開展村莊環境整治,用綠色的生態環境文化來塑造人、改造人,形成一種新的生態文化和人文理念。
六、今后工作打算:
我鄉將認真貫切落實縣十二屆黨代會提出生態縣建設的工作目標,結合本鄉實際,繼續按照規劃進行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的建設。
(一)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和督查制度。再次明確各村的工作職責,落實相關的工作責任,與“聯村聯戶”制度相結合,每位機關干部深入聯系村,及時匯報生態村的進度,督促各村順利完成創建工作。同時,建立相應考核辦法,把對生態建設的參與支持力度作為考核黨員、干部業績的一項指標內容,與年終考核相結合。
(二)進一步規范的生態建設資金投入機制,確保生態建設出成效。在加大財政的引導作用同時,除了財政建設的經費外,我們要探索建立吸引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運用各種形式、方法籌集資金,發放倡議書,爭取社會及有關部單位和個人的支持,不拘一格籌集資金和物資,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投入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確保創建項目的順利進行。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的生態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同時,生態建設的關鍵和難點也在農村。為此,在今后的生態建設工作中,我們以更加貼近農村老百姓的方式加大對農村人口的宣傳力度,與農村綜合整治相結合,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推進生態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