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水稻;生長周期;栽種技術;田間管理;四川大竹縣

水稻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5%,具有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等特點。成熟后的水稻一般稱作米,通常是煮成飯或粥。碾米的副產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細的米糠粉和從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飼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為食品,也可工業使用。碎米用于釀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1]。水稻使我們的飲食生活豐富多彩。改進水稻種植技術,采取適當的田間管理措施,能提高水稻產量,對以水稻為主食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 水稻生長周期

水稻的生長周期一般分為5個時期,每個時期的表現形式及環境要求都不同。地膜水稻栽培每畝可增產200斤左右,水稻提早5-7天成熟,有利于再生稻的生產,再生稻可收350斤稻谷,每畝又可增收270元以上。強化栽培,調節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寬行有利通風采光,易于人工田間施肥、除草等農事操作。單株個體間分蘗快,上林早,有效穗成林,停止無效分蘗,比等行、寬窄行提前15天左右,有效穗成林早,有利于養分向有效穗積累,形成個體穗大、穗長、產量高,畝增產200斤左右。

1.1 幼苗期

幼苗期的形態變化是由1顆種子變成萌發出3葉的幼苗。一般種子在低溫條件下易出現腐爛壞死的情況,所以在進行種子培育的時候,應該將溫度控制在30~32℃。為了培育出健壯的水稻秧苗,選擇排灌良好、光照充足的地理位置。

1.2 返青期

返青期是秧苗移栽后,秧苗逐漸變成青綠色的時期。培育溫度與幼苗期一樣,在秧苗從秧田移植到種植田時要經過4 d的培育方能確定它的存活情況。因為幼苗較小,在進行秧苗澆灌的時候,必須控制水位低于秧苗新葉,以免造成秧苗閉氣而爛秧。

1.3 分蘗期

分蘗期是秧苗生長期中根、莖、葉生長高峰期,它對溫度、光照、水分、營養都有嚴格的要求。在32~34℃時秧苗分蘗的有效穗數達到最高,適宜進行插秧。光照不足時,秧苗分蘗延緩甚至秧苗死亡。水分應該適當,水分多時,秧苗會因缺氧而導致分蘗停止;當水分少時,秧苗會因干旱而枯萎死亡。

1.4 分穗期

分穗期是水稻生長的高峰期,也是決定穗數的關鍵時期。期間,水稻的形態會發生很大變化,根群分化變大,稻葉變得繁茂。其中,在根群增加的時候,為了保證幼穗可以正常分裂,應該在抽穗20 d后進行施肥。在減數分裂時期,穎花對溫度尤其敏感,保持在26~30℃時可以避免穎花孕育失敗。幼穗到抽穗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一般由穎花光合作用而成,因此適當的光照也是維護水稻生長的重要條件。

1.5 結實期

結實期是稻株生長停止,決定水稻產量的時期,這時的工作重點是水稻的管理。為了使稻粒飽滿充實,應該保持適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溫度決定稻粒的質量,水分決定水稻物理性質,礦物質決定水稻的根莖生長狀態,在進行培育的時候應該控制得當。

2 水稻栽種技術

大竹位于重慶西部,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有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境內有多條河流縱橫,比較適合水稻的生長。筆者主要介紹大竹縣適用的水稻栽種技術。

2.1 種子處理

水稻種子在播種之前一般要經過晾曬、鹽水浸泡、消毒、菌拌4個步驟。晾曬是將稻種均勻鋪攤在席地上,選在晴天的正午時分暴曬6 h,連續2~3 d,并定時查看是否有種子破皮。這樣可以將稻種殺菌,提高其對水分與空氣的吸收率,增加稻種進入培育田的發芽率。鹽水浸泡選種可以將不合格的稻種及其他雜質淘汰。消毒是利用藥水將選好的種子進行浸泡,間隔2 h換清水泡,反復2次,可以防止稻種病害。菌拌是將增產菌與稻種混合,用以增加水稻的產量。

2.2 插秧

插秧是水稻種植的重要環節,水稻插秧技術要點概括如下。

(1)適宜水深。秧田水位的高度決定著插秧機作業的難易程度與秧苗的存活率。

(2)田面硬度。插秧時,如果田地很硬,秧苗無法插入,插秧機不容易行駛;但如果田面很軟,秧苗也無法直立,扎根不牢。以田面至田里深度2 cm為適當深度判斷是否插秧。

(3)插前三帶。按照插秧計劃,在插秧的前期對田地進行施肥,一般以磷肥、生物肥、增產菌為主。

(4)插秧深度。插秧的深度決定著秧苗的生長過程與結實產量。

(5)適齡壯秧。選擇適當時期的秧苗進行嫁接。

(6)合理密植。在綜合考慮秧苗田的地理狀況后科學選擇種植。

(7)科學灌溉。保持合適的溫度與濕度進行灌溉。

(8)早施蘗肥。在秧苗尚未完全返青前施蘗肥。

(9)及時防蟲。記錄秧苗成長情況,及時噴藥防治害蟲。

3 田間管理措施

3.1 苗床及秧后管理

苗床是秧苗賴以生長的溫床,重視苗床管理對培育健康的秧苗有著重要意義。種植水稻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良好、無病蟲害的沙壤土作為水稻種植基地。一旦選定,還要在種植過程中堅持定時定點監測、監控,保持、優化種植基地環境[1]。秧苗插秧后發現苗歪、苗缺的情況立即補救。待幼苗進入返青期,追加肥料保證枝葉繁茂。待秧苗開始分穗時,清除田間雜草。

3.2 光照、風力管理

秧田水分過多時,會導致秧苗根部缺氧腐爛,因此必須保證秧田通風。陰天時,可以打開頂棚或者使用農業風扇進行風干處理,秧田在旱育條件下更容易培育出強壯的秧苗。光照充足的情況下,根莖葉都會有足夠的無機養料,這不僅促進根系的快速發育,還增加枝葉對養料的吸收。

3.3 水分、溫度管理

水分管理應該嚴格按照標準,不能隨意加量。水稻生長的障礙溫度指標是播種至出苗期最低氣溫為-1℃,地表溫度為-3℃;出苗至三葉期最低氣溫為3℃,地表溫度為-1℃;三葉期以后最低氣溫為5℃,地表溫度為1℃。如插秧期氣溫有1℃以下低溫時,要將秧田蓋好,或采取其他增溫措施,嚴防秧苗受害[2]。

3.4 施肥、防病管理

水稻施肥應該重施優質有機肥,有機肥料肥效長、養分全、含有大量水稻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3]。一般每667 m2施用500~1000 kg有機肥,同時每667 m2配合施用尿素3~5 kg、磷酸二銨8~15 kg、氯化鉀7~8 kg或施復合肥20~30 kg,以達到供肥均勻的目的,促使苗壯苗齊[4-5]。在病蟲防治方面,如白葉枯病、三化螟等復合為害時,可用葉枯寧與殺蟲雙的混配液防治,這樣既省工省時,又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6]。

參考文獻

[1] 任仕偉.淺談水稻種植技術與中后期田間管理[J].新農村(黑龍江),2014,(12):93-94.

[2] 汪佐榮.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 (8):106.

[3] 尹鴻艷. 試論水稻種植技術[ J ] . 農業與技術,2014,(4):129.

[4] 邰浩東.有機水稻種植技術初探[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3,(12):332.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有機水稻 栽培技術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81-02

農業部門基層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大力推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發揮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作用,逐漸提升有機水稻的種植效益。

1 有機水稻栽培準備工作

在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應用之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以便于提升栽培技術的應用質量。

第一,創建良好的土壤環境。基層工作者要指導有機水稻種植工作,要求創建良好的有機水稻種植土壤環境,例如:應用秸稈還田技術,利用秸稈提高土壤肥力,同時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適當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提升土壤的勻稱性,為有機水稻的后續生長創建良好環境。

第二,設置營養補充方案。在水稻種植之前,基層工作者需要根據水稻生長需求,設置營養補充方案,可以大力推廣生物菌肥或是有機肥,將其作為底肥,同時,還可以指導農民施加葉面肥料,保證在有機水稻植物生長旺盛時期提供充足的營養[1]。

第三,保護有機水稻植株。在有機水稻種植之前,基層工作者需要大力推廣有機生物制劑,引導農民利用制劑浸泡種子,科學防治病蟲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如果出現病蟲害現象,需要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杜絕所有農藥的使用,提升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質量。同時,要利用葉面肥提升有機水稻自身抗性,縮小病蟲害的擴大面積,利用人工滅草方式減少其中存在的雜草,不可以使用農藥開展相關工作[2]。

2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應用措施

在使用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基層工作者需要利用良好的推廣方式開展相關工作,提高栽培技術的應用質量。

第一,科學選擇地塊。在有機水稻栽培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重點選擇地塊,根據相關標準,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保證有機水稻栽培質量符合相關規定。例如:選擇灌溉便利、肥力較高的地塊開展種植工作[3]。

第二,科學選擇有機水稻品種。在水稻種植之前,需要科學選擇水稻品種,例如:在吉林省區域,可以選擇吉農大878品種,并對水稻種子進行全面的篩選,選擇顆粒飽滿并且外形較為完整的水稻品種,并具備一定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同時,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種子進行科學的處理,提升其工作質量。

第三,育種措施。在有機水稻實際種植中,需要做好育種工作。在種植之前對種子進行晾曬處理,然后利用鹽水對其進行浸泡,再利用1%的生石灰浸泡處理,避免種子中帶有細菌。在此之后,需要對種子的苗床進行處理,在翻耕12cm之后,必須保證苗床的平整性符合相關規定,然后在苗床中添加一些有機肥,并對其進行均勻的攪拌。在當地氣溫為7℃的時候,就可以對水稻進行育苗處理,在育苗之后,需要科學控制播種密度。如果選擇常規播種方式,就可以將其密度控制在1800粒/m2左右,如果選擇地膜打孔育苗播種方式,就要將其密度控制在800粒/m2左右,保證播種的可靠性[4]。

第四,插秧措施。在有機水稻插秧過程中,需要做好整地工作,科學開展灌溉活動,利用機械設備清理土地中的雜草。在整理大田之后,需要在溫度達到13℃之后,才能對水稻進行插秧處理,保證插秧工作的勻稱性。

第五,秧田管理措施。基層工作者需要大力推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指導農民做好秧田管理工作,保證可以滿足水稻植物的生長需求。首先,需要做好溫度調控工作,保證秧苗的茁壯成長,合理控制秧田溫度,例如:在秧苗生長中,需要將其根部溫度控制在13℃左右,葉部溫度控制在16℃左右,如果溫度過低,會出現停止生長的現象。其次,需要科學防治青枯病,保證水稻秧苗的快速生長。

3 有機水稻管理措施

在推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之后,需要指導農民對水稻進行全面的管理,保證可以提高有機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達到預期的種植要求。

第一,除草管理工作。在有機水稻移栽大田之前的15天左右,需要做好翻耕工作,消除大部分的雜草或是老草種子。在插秧前3天左右,需要再次開展翻耕工作,去除新生長的雜草。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利用人工拔草的方式,減少稻田中的雜草[5]。

第二,水分管理措施。有機水稻種植中,水分管理工作較為重要。在幼穗抽出之前,需要對其進行間歇性的灌溉處理,在抽穗之后,要做好淺水濕潤管理工作,保證水稻根部的生長效果。對于灌溉區域而言,需要利用潔凈無污染源頭水等對其進行灌溉處理。要及時開展雜草清理工作,避免田間出現新生雜草。保證水面溫度符合相關要求。在水稻成熟之前,需要做好排水工作。在水稻黃熟期間,也就是抽穗30天之后,需要停止灌溉,全面排水,并根據水稻生長實際情況,科學設置水分管理方案。

第三,病害防治措施。基層工作者需要做好病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工作,大力宣傳生物防治技術,科學控制水肥等管理工作,提升水稻的病害抵抗能力,從根本上防治病害問題。

第四,蟲害防治措施。在蟲害防治工作中,基層工作者需要根據水稻蟲害實際問題與特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保證水稻種植產量與質量,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在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的情況下,需要科學開展蟲害防治工作,提升其工作效率與質量,例如:利用頻振式殺蟲燈等對病蟲進行誘殺,除了可以提升蟲害防治效果之外,還能減少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優化其l展體系。

結語:

在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科學應用先進栽培技術,做好肥水管理等工作,滿足有機水稻的生長需求,同時,還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灌溉工作與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提升先進技術的推廣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桂英.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及管理探討[J].大科技,2015(27):201-202.

[2]鐘春梅.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及管理[J].農業與技術,2013(6):118-118.

[3]宋長庚.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17):27.

[4]李長林.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1):11.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 種植效益 培育秧苗 水稻灌溉

[中圖分類號] S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187-01

鄂嘉鎮位于雙柏縣的南部,全鎮擁有耕地面積大約在36000多畝,其中水田面積14700畝左右,縱觀水稻種植情況來看,水稻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12000畝左右。鄂嘉鎮水稻土壤種類主要是紅壤性水稻土,但是由于本鎮的水田主要是放“跑馬水”,所以水田的保肥、保水性較差,水稻產量保持一個平穩狀態,水稻種植海拔范圍在800―1400米,秈稻是當地的主要種植水稻品種,常年產量保持在600―850公斤/畝左右。

1 水稻栽培現狀

當前水稻種植現狀主要是以矮桿水稻和雜交水稻為主,采用旱育秧方式來改進水稻性能,提升水稻產量[1]。水稻栽培中,無論是早稻還是晚稻,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插秧密度不斷縮小的趨勢,秧苗數量愈加不足,將會嚴重影響到水稻產量,不利于當地水稻生產活動的有序開展。水稻在種植期間,施肥逐漸從以往單一的有機肥料轉變為混合式肥料使用,更是在肥料中進一步添加農作物所需的氮磷鉀元素,可以更有效的滿足水稻生長需要。水稻在種植生產中,由于很多農戶自身科學種植意識不高,忽視了曬田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水稻產穗量。此外伴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機械化設備應用其中,以機械化設備代替人力收割作業,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逐漸利用更為方便的農藥除草代替傳統中耕[2]。

2 水稻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水稻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如何保證水稻產量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在水稻高產研究中,明確實驗田產量并非是實際種植產量。水稻產量也不是衡量水稻種植的唯一指標,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還應該提升水稻質量,目前水稻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水稻品種選擇不當

稻農由于學歷不高,對科學水稻種植認知水平偏低,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來選擇種植技術。很多地區的農戶選擇同一品種水稻種植,導致一旦某一水稻地出現病蟲害問題,可能造成大面積的傳染,為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水稻栽種中應該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搭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水文特征,選擇更為合理的水稻品種,確保水稻種植高產增收。此外水稻的產量同自身品種和生長周期同樣存在關聯,在水稻品種選擇中應該選擇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確保水稻產量[3]。

2.2 水稻育秧技術不當

由于農戶自身科學種植意識不足,秧齡過長,導致秧苗之間的間隙不合理,影響到水稻的正常生長,加之忽視育苗前期環節重視,導致水稻產量下降。

2.3 水稻播種時間選擇不當

水稻播種時間的選擇尤為關鍵,如果播種時間較早,相應的會延長秧齡,如果播種時間較晚,可能碰到寒冷氣候,影響到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長。這就需要合理安排播種時間,盡可能規避不良因素影響。

3 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對策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前提”、一個“基礎”、一個“中心”和一個“保障”。即以選用優良品種為前提,以培育多孽壯秧為基礎,以建立合理的動態群體為中心,以防蟲治病為保障。

3.1 選擇合適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

是否選擇合適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對于水稻生產影響較大,應該盡可能選擇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品種,為水稻高產、優質奠定基礎。

3.2 確定合理的播種時間、培育多孽壯秧

在水稻種植中,播種時間的選擇是尤為關鍵的,如果早播需要考慮到全年種植情況,確保兩個季節的種植過渡。不同育苗方式對于播種時間要求存在明顯差異,濕潤育苗相較于旱育苗方式而言溫度應該高2℃。晚播的水稻則是需要充分考慮到水稻的生長周期,外界的天氣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確保水稻產量[4]。鄂嘉鎮水稻育秧需要考慮三月“倒春寒”和八月陰雨天氣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一般在3月8日-3月20日播種,多采用薄膜濕潤育秧、旱育秧等育秧方式培育壯秧。

3.3 建立合理的水稻動態群體

在本鎮水稻栽培中,根據不同肥力水平確定其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在2.5-3.3萬叢,一般肥力田塊采用(8+3)*4的種植規格,每畝栽培2.7萬叢左右,結合合理的肥水管理技術,在確保水稻達到畝有效穗的同時,實現穗大粒多、粒大,從而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

3.4 加強病蟲害防治,確保高產、穩產

在本鎮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特別是穗頸瘟),蟲害主要就是稻飛虱。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針,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重點施用農藥,確保水稻穩健生長,從而實現高產、優質、低耗農業的目標。

結論

在水稻栽培技術選擇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確定播種時間,做好育秧和壯苗工作;根據秧苗生長情況合理施肥,定期灌溉,注意每次灌溉不應該過多水,根據幼苗不同生長階段確定水量,提升水稻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少林.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2(31):274-274.

[2]蘇少紅.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農技服務,2013,25(6):1-2.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第4篇

引言

無公害優質水稻種植是未來水稻種植的新趨勢,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又叫綠色無污染水稻栽培管理技術,逐漸成為我國不同水稻種植區重點推廣的水稻栽培技術。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溫度、土壤等具有明顯差異,因此,無公害優質水稻的種植技術因地區而不同。在優質的北方半濕潤單季水稻種植區,有其具體的栽培管理技術。

1選擇優質的稻田

無公害優質水稻的種植需要選擇良好的稻田,保證稻田生態環境優良,空氣清潔無污染,具有干凈的水源,確保灌溉便利,稻田附近沒有重污染企業等潛在污染源存在。稻田內的土壤肥力充足,耕層較厚,并具有較強的通透性,無殘留的有毒物質,整個稻田的大氣、水、土壤等質量符合國家的控制標準[1]。

2選擇優良的水稻品種

品種選擇是無公害優質水稻種植技術中的首要技術,對水稻產量具有較大的影響。堅持適應性強、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強的原則,根據北方地區的氣候、土壤等特點確定具體類型。

3.培育秧苗

3.1對固定的苗床培肥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方便的田地培育秧苗,可以是園田菜地或旱田地,連續幾年進行培肥。在5月底6月初,根據苗床面積在苗床中放入腐熟雞糞、腐熟的爛稻草、酵素菌肥等。

3.2處理水稻種子

將水稻種子在高溫下晾曬,或用鹽水選種、溫湯浸種消毒,以及催芽等方法對水稻種子進行科學的處理。

3.3播種

在4月中旬,當氣溫維持在5攝氏度時,及時控制床土的PH值,控制在4.5-5.5之間,并播種。播種到出苗期間,保證苗床的溫度、濕度,及時通風降溫,使床土濕潤,出苗達到60%時,噴散齊苗水。當出苗到一葉時,將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并開始煉苗。當出苗到2葉時,溫度控制在20攝氏度左右,及時通風煉苗,白天晴天時將薄膜全部打開,到下午四點左右蓋好,控制澆水量。到移栽秧苗時,薄膜要在白天打開,晚上蓋好。如果在移栽前5個小時里沒有霜凍就可以完全揭開薄膜,適當增加噴水的次數,保證土壤的濕潤。

4.整理稻田

對移栽的稻田進行整理,翻地、整地、耙地,使稻田的土壤達到平整、疏松、干凈、細碎的程度。

5插秧并進行合理的稀植

5月下旬左右馕攣持在13攝氏度時進行插秧,對壯秧采用稀植的方法進行,每一穴控制在2-3株秧苗,插秧的深入保持在2.5cm,保證秧苗的行列直、穴均勻、棵準確。

6.適時灌溉

對無公害優質水稻的灌溉,一定要選用潔凈無污染的水源,采用“淺-曬-淺-干”的灌溉方法,在水稻生長的不同時期進行恰當的灌溉。插秧分Y期在1.5-2.0cm進行淺水層灌溉,分Y末期排水曬田。孕穗期抽穗揚花期間則要保證3-5cm的水層灌溉,在具體的灌漿結實期間采用“濕-干”交替的灌溉方法[2]。在成熟期要以淺濕或濕干灌溉為主。

7.科學合理施肥并除草

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施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輔助一些酵素菌肥,切記不能施用化學肥料。一般情況下基肥選用優質的腐熟農家肥和酵素菌肥,在翻耙前施用。分Y肥要在插秧后的25小時施入,穗肥在7月上旬施入,并適時追施酵素菌肥和農家肥。

對稻田中的除草工作一定要進行人工除草。春季容易使雜草生長,一般在耕翻時就要清除雜草。待插秧后,除去牛毛草以及一些形狀怪異的莎草和小型的雜草。在深水中淹沒小草至1-2小時。也可以采用高溫曬田的方法進行除草。

8.有效防治病蟲害

對于無公害優質水稻的病蟲害防治,要改變傳統水稻采用的農藥殺蟲方法,采用綠色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盡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藥物殺蟲,可以使用物理、生物,或有效的生態措施防治病蟲害。讓抗病品種、健康栽培等要素成為水稻植株健康的關鍵,更好的控制水稻的立枯病、稻曲病。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在恰當的時候消滅病源,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可以進行人工拔除病株的活動,摘除水稻上的病變部位。在春季及時消滅蝗卵,待到春季灌溉時打撈卵塊,以防治稻蝗災害。在水稻即將成熟的時期,每天傍晚使用熒光燈或殺蟲燈,消滅害蟲。另外,也可以通過清除地緣上的雜草,從根本上消滅蟲源。

結束語

總之,在北方無公害優質水稻種植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從選田、選種、育秧、播種等不同環節,采用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技術,管理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止等,保證水稻的產量及質量,促進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水稻;拋秧盤育苗;優點;栽培技術;寒冷稻作區

中圖分類號S511.0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078-01

梅河口市屬于北方寒冷稻作區,5―9月≥10 ℃活動積溫2 732 ℃,降雨量577.1 mm,日照時數1 159 h,無霜期138 d左右;水田多為白漿型和沖劑型水稻土;全市有大柳河、大沙河、一統河三大河系和大小30余條河流。從歷年情況來看,雖然積溫相對不足,但是光照好,雨量充沛,土質肥沃平坦,水利資源豐富,發展水稻生產具有許多有利條件。近年來,為推動水稻單產不斷躍進新臺階,通過試驗示范以及大面積的推廣和栽培技術的完善,使水稻增產潛力得到了進一步發揮;應用拋秧盤育苗進行水稻栽培的面積逐年增加,而且發展潛力巨大,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水稻拋秧盤育苗優點

1.1四省

一是省工。用工30~45個/hm2,而且主要省在育苗、插秧等勞動強度較大的環節上。二是省種。用種子18.75 kg/hm2,與常規水稻栽培技術相比省22.5 kg/hm2以上。三是省苗地。本田需苗床面積75 m2/hm2,與常規水稻栽培技術相比省135 m2/hm2。四是省薄膜。本田省育苗薄膜21 kg/hm2,與常規水稻栽培技術相比省費用276元/hm2。

1.2兩高

一是高產。2010年春夏季節,氣候多雨寡照,日照時數明顯減少。在水稻前期營養生長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應用水稻拋秧盤育苗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田平均產量達到8.55 t/hm2,出現了產量超過9.735 t/hm2的高產田。二是高效益。2010年秋田間測產調查表明,增加產量1.02 t/hm2,增加產值2 958元/hm2,增加收入3 150元/hm2以上。

1.3一穩

水稻拋秧盤育苗及栽培技術,解決了前期苗床內溫度較低,起到了隔涼增溫作用。播種后發苗快,在移栽到本田時,主要表現為帶土拋秧,入土淺,不傷根,發根快,返青快,初生分蘗節位低,有效分蘗早而多,而且拋秧苗耐低溫[1-2]。比常規旱育苗提早緩苗1~2 d,特殊年份也可安全成熟,年度間產量相對穩定。

1.4一優

2010年測定結果表明,應用水稻拋秧盤育苗進行拋(擺)秧栽培,水稻結實率均達到80%以上,整米率高,米質優良。

2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擇與拋(擺)秧相配套的中晚熟品種,如秋田小町、吉粳507、吉粳83、農大27、通科17等分蘗力強、高抗、大穗型中晚熟品種。

2.2培育壯秧

一是營養缽土的配制。要選擇具有黏性的菜田土或泡子土,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入30%草炭土或腐殖土,之后與營養土混配均勻。二是播種(選種、消毒、催芽與常規旱育苗操作相同)。4月16―21日開始播種,播種量一般為每個營養缽2~3粒。三是擺盤。把做好的苗床澆足底水,擺盤時把盤擺到苗床面后覆土,覆土不宜過厚,一般不超過3 mm,否則易盤根。之后把缽體壓入床面下1 cm左右,要壓實,以防秧苗生長后期床面干燥缺水。四是床面管理。由于缽體間有一定間隙,水分蒸發快,要注意及時補水[3]。苗出土后,苗床內溫度控制在21~26 ℃,秧苗1.5葉以后棚內溫度控制在20 ℃以下,防止徒長,以促進秧苗根系生長;3葉后,夜間無霜可晝夜通風煉苗。秧齡不宜過大,以秧齡30~35 d、葉齡3.5~4.5葉、株高13~15 cm為宜,否則秧苗拋秧后不易站立,影響緩苗。

2.3拋(擺)秧

整地水耙后,池面整平即可拋秧。拋秧密度為12.5萬穴/hm2,需拋秧盤241.5盤/hm2(壞孔及秧苗損失率為3%),先拋整田面2/3,剩余的補拋(擺)完成。

2.4肥水運籌

底肥施硫酸鉀150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在6月5日、6月23日、7月10日分別追施尿素37.5、75.0、90.0 kg/hm2。缽苗拋(擺)到本田后東倒西歪,散亂3~5 d就可挺立,這時需要淺灌水,地皮水即可。秧苗直立后,采用淺、濕、干交替的灌水方法(使用除草劑的1周內應保持約3 cm水深)。9月5日前后排水曬田。

2.5病害防治

對各種病害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特別是在稻瘟病的防治中,在普遍防治葉瘟的同時,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1次藥劑防治穗頸瘟[4]。防治稻瘟病的藥劑很多,如枯草芽孢桿菌120~180 g/hm2,或25%稻不瘟(咪酰胺)375~450 mL/hm2,或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125~1.500 kg/hm2,對水450~675 kg進行噴霧,噴藥時必須選擇晴好天氣。

3參考文獻

[1] 王薇.水稻拋秧盤育苗及拋秧栽培技術[J].科教探索,2008(11):185.

[2] 樊中東.超強118水稻拋秧盤育苗及苗期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04(4):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庆安县| 明水县| 大宁县| 忻州市| 呼玛县| 府谷县| 高要市| 舞钢市| 郧西县| 襄樊市| 永仁县| 曲松县| 大姚县| 丹棱县| 新丰县| 通许县| 灵璧县| 讷河市| 土默特右旗| 静安区| 井陉县| 墨玉县| 德阳市| 栾川县| 商洛市| 遂溪县| 沧源| 南宫市| 涞源县| 定远县| 汝南县| 故城县| 鹰潭市| 海安县| 阿克| 尼勒克县| 九龙坡区| 崇明县| 常熟市|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