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含有桂花的詩句

含有桂花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含有桂花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含有桂花的詩句

含有桂花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鍵詞:桂花;詩詞;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中國人愛花、蒔花、賞花、餐花,各種花以獨特的方式深入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她們不同的文化品格,認為花中蘊含著文化,凝聚著品德和氣節(jié)。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桂花文化首先來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實踐。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重視桂,把桂作為珍貴的植物、飲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裝飾的花卉。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產的桂花,被紛紛引種于宮苑、庭院和寺廟。除了觀賞、食用,古人還將桂花入藥,制成香囊和化妝品。在中國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樹的傳說,還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話的流傳,文人的歌詠,百姓的日用,風俗的流播,中國桂花文化的脈絡日見清晰,積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賦予了清高、高雅、榮譽、長壽、吉祥等文化含義,從而構成了中國桂花文化意蘊體系。這一體系又分為俗、雅兩個層面。俗的一面,包括長壽、吉祥等含義,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傳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榮譽等含義,則在詩詞藝術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來,我國詩人吟桂詠桂,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細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個豐滿的精神世界,詩詞成為桂花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透過中國古代詠桂詩詞,桂花被賦予的象征意義、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這里舉出數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辭遺緒,隱逸情懷

桂花“清高”這一文化含義,源自愛國詩人屈原的歌詠。桂花幽獨自賞,凌寒不凋,正好與“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許相吻合。屈原《遠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達自己孤標傲世、獨領的品性。西漢淮南小山為憫傷屈原而作的《楚辭?招隱士》,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詩句,以桂樹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猶自散發(fā)清香的品格,來比喻屈原不與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些句子穿插在楚辭的字里行間,還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緒。這一余緒被后世詩人繼承了下來,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潔。唐李白的《詠桂》即是如此:

世人種桃李,多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云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詩中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結局,借以影射顯赫一時的朝中權貴,一旦失寵于君主,榮耀就難以保存;而借喻為山野桂樹的李白本人,卻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莊園,其格調高下也由此可見。

桂花清雅高潔,香氣濃郁,卻往往生長在偏遠的巖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樹、桂叢描寫隱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獨不遇”等復雜含義。這既是桂花的生長習性的比附,也是《楚辭?招隱士》的衍生發(fā)展。古詩詞中,詩人常常憫桂之幽獨,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為例:

日暖上山路,鳥啼知幾春。忽逢幽隱樹,如見獨醒人。石冷常開晚,風多落亦頻。樵夫應不識,歲久伐為薪。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之時,詩人興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隱于山林之中的桂樹,不覺心頭一動,猶如見到了獨醒之人。這種感覺,表現了詩人對桂樹由衷的賞愛。將桂樹比作獨醒之人,在眾人皆醉之時,表明其不隨流俗。可是,“石冷開常晚,風多落亦頻”,桂花的處境之艱,使人聯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樹本來不俗,卻淪落山中無人賞識,開難落易,天長日久又被樵夫砍伐為柴薪。桂樹可悲的命運,歸根結底是處地僻遠所致,詩中明顯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諷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種,人間異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蘊,源自月中桂樹的傳說。這一傳說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古人以花喻人,謂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韻。桂花來自天上的名種,又散發(fā)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來詠桂詩作,多從月桂傳說和芳香著眼,強調桂花來自天上月宮,不是人間之種;描摹桂花風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韻優(yōu)雅,襯出其獨特的風采。如李嶠的“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李商隱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 楊濟翁的“天上人間高度影,月下風前自在香”,楊萬里的“身在廣寒香世界,覺來簾外木犀風”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韻,贊美桂花的優(yōu)雅。請看謝懋的《霜天曉角?桂花》:

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勝絕。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

上片寫桂花高潔優(yōu)雅的氣質,“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描繪桂花枝葉的形狀、花的色澤,寫出了桂花與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一語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處。下片承上片趣旨,極度贊美桂花的“勝絕”之處。之所以“香與韻,兩清潔”, 是因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來自天上天宮的金庭、玉階:“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這里借月中桂樹的傳說,狀眼前月光皎潔、桂枝飄香的優(yōu)雅實景,道出了桂花的聲譽來自高貴的出身。

再如宋代陳亮《桂枝香?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狀寫桂花之神韻,抒發(fā)詩人的胸懷: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xù)。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詞里說,皓月當空,天穹如洗,天宮收儲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間。因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慚,所以綻放在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間,意在喚回遠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獨?怪道此花香飄十里,原來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樹旁,但見花色金黃,花小如粟,而聯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頓添愁思;東籬黃菊,不過助人凄涼,而桂花不諳人情世敵,遠離時俗,心志是如此高潔!詞中詠嘆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懷,詞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現出詞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膽相照。這首詞標新立異,格調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種、奇異之香生發(fā)開來的。

三、榮譽――蟾宮折桂,出類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勵進取之壯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晉時的郄詵。郄詵通過薦舉賢良對策被皇帝選中,升為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自以為如何,他答道:“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類拔萃的開始。隨著科舉制的出現,人們又援引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宮折桂來稱科舉考試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稱為“桂科”,把登第人員稱為入了“桂籍”,現在,人們也常用折桂、蟾宮折桂來稱在考場、賽場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謝宗可的《月中桂花》為例:

金粟如來夜化身,嫦娥留得護冰輪。枝橫大地山河影,根老層霄雨露春。長有天香飛碧落,不教仙子種紅塵。折來何必吳剛斧,還我凌云第一人。

詩人介紹了嫦娥與廣寒宮里桂樹的生長和開花盛況,接著又信心十足地宣稱:無需吳剛代勞,我將應試發(fā)跡,自去月中折桂。不過,從格調而言,謝宗可這首詩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鄴的《寄陽朔友人》:

桂林須產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

曹鄴流寓長安十年,多次應舉考試,終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進士,驚喜之余,他寫下了這首詩。桂林歷史悠久,秦始皇時就設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應盛產桂樹,因此曹鄴希望借自己中進士的契機,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鄉(xiāng),使故鄉(xiāng)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開放,出現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榮譽等文化意蘊,以情景相融的詩詞藝術形式固定下來,傳播開來,成為反映我國傳統文化心態(tài)的一個載體。佛經上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進入詠桂詩詞這個豐滿的藝術世界,我們欣賞的不單是文學作品,而是在領略中國花文化的奇葩。

參考文獻:

含有桂花的詩句范文第2篇

在制糖業(yè)不發(fā)達時期,小蜜蜂為人們帶來甜蜜的美食享受。據說楚霸王項羽率軍與劉邦率領的漢軍大戰(zhàn)于九里山前,在人困馬乏、饑渴難耐時,山上牧童用一只羊角盛滿野蜂蜜,敬獻給霸王和虞姬飲用。霸王飲后頓覺神清氣爽、愉悅無比,就把隨身鑲滿金銀珠寶的佩劍送給牧童。后來,軍師范曾命令御廚用面粉制作成羊角形的點心,里面灌裝蜂蜜和麥芽糖,成為楚王宮里的一道名點――羊角蜜。

甜蜜的保健食品

蜂蜜是最好的保健食品之一,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把蜂蜜列為有益于人的上品,古希臘人認為蜂蜜是“天賜的禮物”。目前已經從蜂蜜里檢測到180余種物質,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等單糖類占75%以上,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適合婦女、兒童、老人服用,有良好保健作用,因而被稱為“老人的牛奶”。蜂蜜還是重要的天然甜味劑,月餅、點心、飲料等加入蜂蜜不僅口感甜潤,而且有來自花的清香。詩圣杜甫留下很多贊美蜂蜜的詩句,如“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崖蜜松花熟,山杯竹葉新”。

因為蜜蜂采集的花粉不同,蜂蜜的顏色、氣味以及食療效果也略不同。槐花蜜一般在春季喝,其黏度大、氣清香、味甜、質量較好,用于通便和涼血止血;棗花蜜適合秋天喝,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護脾養(yǎng)胃的功效;荊花蜜具有清風止癢的作用,一些容易感冒的人喝此蜜會有幫助;桂花蜜被譽為“蜜中之王”,有養(yǎng)胃作用,拌奶喝可潤膚養(yǎng)顏。

蜂蜜入藥用處多

蜂蜜在中國藥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4世紀,晉朝的郭璞在《蜜蜂賦》中寫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百藥須之以諧和,扁鵲得之而術良。”說明蜂蜜不僅是甜蜜的美食,也是不可缺少的藥材。《神農本草經》中說蜂蜜“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指出蜂蜜入藥的五大作用:清熱、補中、潤燥、解毒、止痛。蜂蜜不只是一味中藥,還是中藥炮制中重要的原料,同樣一種藥材用蜂蜜炮制后其作用也有差異。甘草蜜炙后可增強補氣和中的作用,黃芪蜜炙后可增強溫肺潤燥的作用,麻黃蜜炙后減弱了發(fā)汗之力而增強了止咳平喘的功效,百部蜜炙后增強了溫肺潤燥的作用。

蜂蜜單獨使用營養(yǎng)價值高、保健效果好,具有補中益氣、安五臟、調和百藥、清熱解毒、潤燥滋陰、安神養(yǎng)心之功效,若與其他食物或中藥搭配使用,則發(fā)揮更多的作用。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體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營養(yǎng)狀況;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等,經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煥發(fā)、精力充沛、記憶力提高。家中備一瓶蜂蜜,既能制作甜品,又可以對付諸多身體上的小不適。

1.干燥上火。用梨蒸水,然后加入約2茶匙蜂蜜,可清肺潤燥;或用銀耳燉湯,再加入適量蜂蜜也能潤肺止咳。

2.便秘。準備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蜂蜜適量。大米熬粥后,加入切成小段的香蕉,然后加入蜂蜜,待涼后食用,可潤腸通便。

3.抵抗力低下。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喝牛奶時加入1小勺蜂蜜,可抗疲勞、增強抵抗力;或用靈芝10克煎水后,取汁加入蜂蜜飲用;用人參泡水,加入1勺蜂蜜,能益氣補氣。

4.眼睛干。3克、枸杞10克,一起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明目、養(yǎng)肝腎。

5.感冒嗓子疼。金銀花5克泡水,加入2勺蜂蜜,可清熱利咽;或金銀花、桔梗、麥冬各10克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減輕感冒癥狀。

6.緩解月經期癥狀。女同胞在月經期間,每晚睡前喝1杯加蜂蜜的熱牛奶有助緩解經期癥狀。牛奶中豐富的鉀與蜂蜜中豐富的鎂可緩和情緒,并減輕腹痛,防止感染,減少經血量。月經過多用適量紅棗加蜂蜜熬粥,能起到補血益氣的作用。

7.心煩氣躁。百合100克、粳米100克熬粥后,加入蜂蜜,晚上睡覺前喝,可養(yǎng)心安神;或用玫瑰花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舒肝益氣,舒暢心情。

8.慢性咽炎。麥冬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輔助緩解。

9.美容養(yǎng)顏。用蜂蜜和燕窩一起煎水喝,可美容養(yǎng)顏;用蜂蜜和葡萄汁等一起做面膜也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夏季喝蜜更益健康

1.抗疲勞

夏天氣溫高,皮膚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給大腦的氧相應減少,大腦工作受到影響。在所有天然食品中,腦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經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煥發(fā)。

2.抗過敏

夏季過敏原比較多,易引起特殊體質的人過敏。蜂蜜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和藥品,有消炎、祛痰、潤肺、止咳的功效,還可以治療花粉等引起的過敏癥,長期服用,還可以緩解哮喘癥的發(fā)作。

3.消除積食

夏季氣溫高,運動減少,容易長肉。蜂蜜能夠促進胃酸正常分泌,還可增強腸蠕動,顯著縮短排便時間。消化不好的人可以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含有桂花的詩句范文第3篇

黃河水、黃土山養(yǎng)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獷豪放、樸實敦厚的氣質和性格。他們飛剪走紙,將自己的情思、才華和美好的心愿都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構成了特有的地域習俗與人文心態(tài),并顯示著山西剪紙極高的審美價值。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qū)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huán)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例如:山西呂梁地區(qū)的剪紙含有漢代石刻藝術所具有的質樸、粗獷、雄渾、博大之氣;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且具有粗中見細、拙中藏巧的特點;雁北的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jié)日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又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

一、山西民間剪紙藝術的特色

山西的剪紙藝術因材料單薄,故而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致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創(chuàng)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而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增強了剪紙的表現力。具體來說,山西剪紙藝術有如下特色。

1.造型夸張、簡練。

在山西的剪紙藝術中,藝術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huán)境所決定的,源于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山西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形象要夸張、簡潔、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感,就不能采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舍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yōu)美感,物象姿態(tài)要夸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yōu)美,就像舞臺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jié)奏感。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復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即民間剪紙的夸張。夸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征,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藝術魅力。線造型的運用豐富,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的作品由于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采取鏤空的辦法,由于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山西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造型特點。

2.造型圖案化在構圖上。

剪紙不同于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于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在山西,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yè)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制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以提高產量。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guī)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xù)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并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色彩單純、明快。

山西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并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4.刀法“穩(wěn)、準、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由于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卷曲,形成螺絲圈,因而在剪這種時,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又如刻一種叫“鷺鷥羽”的,由于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因而在剪這種時,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總體來說,山西剪紙集中了北國的粗獷豪放與南國的纖秀細膩,形成了“南浮山北廣靈”浮山剪紙和廣靈剪紙兩大系列。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qū)的剪紙,屬于浮山剪紙系列,特點是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于雁北地區(qū)的染色剪紙,采用刀刻后染色而成,風格婉約典雅、富麗堂皇,以“廣靈剪紙”為代表。“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采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幾分鐘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涂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能存放較長時間。

二、剪紙的用處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致靈巧,稚趣橫生;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jié),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婦善于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還有墻花也是山西剪紙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剪紙在山西主要有以下用處。

1.用于歲時節(jié)日的剪紙。

在歲時節(jié)日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節(jié)和元宵時的剪紙。

春節(jié)時,在山西,每家每戶的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艷、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jié)日的氣氛。在山西農村盡管院門上貼著門畫、對聯,掛著門箋,但還要再剪貼一對“桃核”(“核”方言讀hú,“核”諧“符”音,襲承古時稱“春聯”為“桃符”的習俗)。而“桃符’在莊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聯”的意思,仍舊保留著古老傳說中‘桃符”驅疫逐鬼、避邪禳災的原意。

元宵節(jié)時,家家門前懸掛彩燈,燈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色,彩燈上張貼的剪紙豐富多彩。以影形而轉動謂之“走馬燈”,刻鏤的燈花為適應轉動均是側面?zhèn)壬?燈花的功能是美化燈,這就要求剪出的花樣必須契合透光照明,為此,燈花的線條比較纖細,黑白對比不太明顯,塊面相間比較均勻。

2.用于家族添丁之喜的剪紙。

孩子誕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長輩為這新生命的降生都得慶賀一番。先用紅紙剪個大大的、不做任何裝飾的掐腰“葫蘆”貼在門上,一為報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為新生兒納吉求福,禳災祛禍;二為報信,也就是一種門標,人們深諳此俗,也就不隨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兒為男嬰者,在門墩上用煤炭塊壓一片方形白紙,喻品行方正、潔白無瑕;女嬰者則壓一塊紅紙,喻洪福齊天。

孩子長大,父母為兒女的成婚大禮竭盡全力,祝愿他們和和美美、白頭偕老,從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親朋好

友饋贈禮品上的剪紙,可以看出這種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禮花”覆蓋。“禮花”亦稱“喜花”,自然悅目好看、充滿喜氣,而禮花上的象征之物,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圖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藝術手法,往往包容了人們無法言傳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戶上剪貼的“扣碗花”來說,其造型兩碗相扣嚴絲合縫,含“合巹”的實意。巹,是瓢,一瓠剖兩瓢,兩瓢相合謂之“合巹”。 3.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紙。

墻花,顧名思義是貼在墻上的花。它篇幅較大,而且?guī)в袧夂竦墓适虑楣?jié),如《八仙》、《娶親》、《老爺送外甥》、《老鼠嫁女》。這類大型的剪紙在山西的山莊窩鋪是常見的。早先的墻花很可能是充當年畫來美化居室、點綴環(huán)境的。現在雖說五彩膠印的年畫既經濟又美觀,可是多少年來在山村形成貼墻花的習俗一直存在。

糧倉、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們著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歡貼“魚”(“魚”諧“余”),糧倉上貼魚象征家有余糧;水缸上貼魚喻如魚得水,有魚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三、當今時代山西民間剪紙藝術的發(fā)展思路

在當今時代山西剪紙這種民間藝術有何價值?我們該如何去發(fā)揚和保護民間藝術?這樣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設計工具、設計手段層出不窮。計算機、互聯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各種數碼輸入、輸出設備的應用,使得人們在進行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時越來越倚重于信息技術的革新、進步,依賴于工具、手段的提高。然而作為民間藝術中最具平面構成元素特點的剪紙藝術有著豐富的平面構成語言,其本身就是極具設計語言的作品,有著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民族、任何藝術形式的特點。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yǎng)分是現在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怎樣讓你的作品區(qū)別于他人,怎,!樣才能被世界所接受?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被世界所認可,才能成為經典而不朽。傳統文化的缺失使民間藝術在當代的社會的形勢不容樂觀,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一些邊緣的、非主流的民間藝術及民間文化正在消亡,主流的民間藝術也在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群眾主體(尤其是城市的)的生活習慣、審美觀念也與傳統的民間藝術越離越遠。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趨勢應該適應當代的群眾的審美觀念的變化,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同步,也要與外來文化相互借鑒學習,吸之長補其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尼木县| 浦城县| 东光县| 东辽县| 南郑县| 泊头市| 余庆县| 循化| 剑河县| 荔浦县| 九江市| 安康市| 安丘市| 霸州市| 西吉县| 南召县| 大名县| 永嘉县| 桐庐县| 哈尔滨市| 宁阳县| 广丰县| 乐平市| 额尔古纳市| 黄大仙区| 丹棱县| 云龙县| 鄯善县| 南昌县| 孟村| 罗山县| 彭州市| 陆川县| 射洪县| 庆城县| 客服| 新乡市| 五华县| 建德市|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