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頌祖國的詩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古詩文;鑒賞;研究
古詩文鑒賞是高中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項能力,而且古詩文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文化遺產,所以學生要努力學習古詩文,學會鑒賞古詩文,在古詩文中懂得詩人的思想感情。那么,高中生應怎樣學習古詩文呢?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自己對高中生學習古詩文的具體做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了解詩人風格和寫作背景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例如,杜甫的詩大多數都是在寫國家敗落、百姓生活痛苦;李白的詩大多豪放、浪漫。了解詩人的風格可以更好地掌握詩詞的思想。古詩文就像是現在寫的散文或是隨筆,它代表了你在某個時刻的心情或是某個時候的景物描寫,所以在學習古詩文時先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可以更高效地了解詩人在古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在學習古詩文這一知識時,先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就可以更快地聯想到詩人的內心活動,更好地學習古詩文。
二、積累古詩文中的知識
有些古詩文是用來描寫景色的,有的古詩文是為了抒發感情的,有的古詩文則是為了歌頌祖國,古詩文分為很多種,要想很快地了解古詩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就要注意古詩文中所用到的詞或事物。比如“柳”這個事物就是留的意思,“紅豆”則多是在表達相思之意,只要掌握這些古詩文中有特殊含義的事物就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古詩文中所表達的意思。而且從某些特殊的事物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這篇古詩文是屬于哪一種,所以在學習古詩文時要注意對特殊事物特殊含義的總結和積累。
三、身臨其境地去體味
在學習古詩文時就要將自身投入詩詞中,將自己想象成詩詞中的主人公,感受當時詩人當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詩人描寫戰亂時代百姓的困苦時,就要想象一下當時戰爭的情況和百姓在戰爭中所遭受的逃難、挨餓的日子,體會詩人感嘆世事、同情百姓的心理。只有將自己投入詩詞中去體味才能明白詩詞的真正思想。
古詩文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一項知識,也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份財富,所以學生一定要學好古詩文。在學習古詩文時,學生也要注意一些方法,掌握一些技巧去學習知識,這樣會更快更高效地去學習古詩文這一知識。
參考文獻:
新課標推薦的120篇(段)古詩文是詩中精華,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詩教學,首先應解決讓學生從古詩中學什么的問題,其次是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以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的。本文以新課標推薦的部分古詩文為例,進行簡要分析。總體而言,它們所表達的思想積極向上,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對親情友情的歌頌,對快樂童年的回憶。
1 愛國詩
如陸游的《示兒》,該詩是陸游的絕筆,在彌留之際,作者還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著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可以領會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2 寫景狀物詩
寫景狀物詩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作者不僅描寫了山的奇偉(中斷),而且描寫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一片熱情,并且于無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進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懷激蕩、思緒奔放,迎太陽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詩人對壯麗河山的滿腔熱愛和他豪邁個性的精神力量,在詩行間洋溢,全詩充滿陽剛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多彩、廣闊、深遠而迷離的江南春色圖,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如果詩人沒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絕不會描繪出這樣一幅飽含深情的江南春圖。
3 親情、友情、鄉情詩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開元四年(716年)重陽節,作者在長安遙望家鄉,思念兄弟作的節日思親詩。首句兩用“異”字,倍覺與親人的別離凄苦;“獨”字更突出懷鄉之情的強烈。對親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節才有,但以逢佳節時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又以“每”字點出這種激情綿綿不斷,表現出他離家時間的長久。又如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借月寫旅中思鄉之情的五言絕句,客中靜夜不寐,忽見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頭望見窗外明月高掛,家鄉、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頓生思鄉之情。作者緊緊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觸發的瞬息之間的靈感,以傳神之筆寫出這首千古絕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詩是游子出門臨行思親人恩情之作,詩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深入表現母親在游子臨行時的心理狀態,作者以極平淡的語言寫極平凡瑣屑的家常,卻道出人類最偉大而永恒的愛――母愛。
4 田園生活詩
如王維的《鹿柴》,這首詩寫鹿柴傍晚景致,前兩句寫幽深山境,靜中寓動,愈顯其靜;后兩句一派生機,以動托靜,意境優美。這首詩的特點就是用極其平淡之語營造出一種恬靜的境界,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5 童趣詩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筆觸描寫了小孩采蓮歸來的情景。一個“偷”字使小孩的“頑皮”躍然紙上,一個“藏”字寫出兒時的無憂無慮,“浮萍一道開”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勾起人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更給人留下時光一去不復返的無限惆悵。又如袁枚的《所見》,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6 歌頌勞動人民的詩
如李紳的《憫農》,兩首詩生動地表現了農夫勞作之艱辛,同時也暗寓了糧食之得來不易,作者通過“鋤禾”“汗滴”“種粟”“收子”等典型的勞動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疾苦,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哀憐。
從以上看出,中小學語言教材中的古詩,雖然數量少,篇幅短,但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卻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古詩內含的思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筆者認為,理想的古詩教學,不應該是學生學習此首古詩的終點,而應該是學生閱讀大量古詩,進而接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起點,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質的起點。
參考文獻
[1]汪堂家.“論學”之識[N].文匯讀書周報,2007-7-13
關鍵詞:低年級;興趣;積累;意境;鞏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大都是我們兒時的記憶。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這一首首詩歌傳承千年,經久不衰。優美的詩歌具有深邃的意境,蘊涵豐富的情感。語言精練含蓄,富有節奏和音樂美。這些優秀的詩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中國古代即有“詩教”一說。“詩教”是幼兒啟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形式。現代社會要求每個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詩歌是體現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從小就教授孩子一些優秀經典詩歌不僅有益于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更能培養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幼年時代記憶的一些知識很難忘卻,在成為耄耋老人時還能清晰的記得兒時念過的詩歌童謠,小時讀過的歌謠會成為我們一生的記憶,所以從小就將一些經典詩歌教給孩子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將這些古典詩歌教給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呢?
一、明確目的
首先要認清教學對象是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對他們進行詩歌教學不能和高年級學生用一樣的標準來要求,去讓他們弄清楚詩中每句話的意思,甚至去掌握詩中某些字的用法。我們要看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力都比較低,更談不上有多少知識積累,我對他們的要求是能記住這些詩歌。當然強制記憶的方法是不科學的,因此可以用一些淺顯易懂、貼近兒童的語言講解詩的含義,幫助他們理解詩意。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記憶。
雖然他們現在還不能完全體會詩的意境,但是隨著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會對背過的詩有更深的理解。這就象有些動物的反芻現象,先把草吞下去,等到需要補充養分時,再倒到嘴里來咀嚼。
其次要控制教授的數量,如果每天都教新詩,低年級的學生是無法接受的,考慮到他們的接受能力,一個星期教一到兩首新詩的任務比較適宜,既滿足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又能使他們對教授的詩歌更好地記憶和掌握。
當然經常和古典詩歌打交道,無形中就更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讓他們在詩中體味祖國文字的優美,感受祖國文字的魅力,加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精選詩篇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泱泱詩國,歷代流傳的經典詩篇數以萬計,在這些浩如煙海優秀作品中,究竟應選擇什么樣的詩篇教給低年級學生呢?原則是:“立足大綱,絕句為主,唐宋首選,貼近生活。”新的大綱中為我們推薦了一批優秀詩文。這些詩文無疑是優中選優,但為了增大學生的讀詩量,除了讓學生掌握大綱中的詩歌外,我還從唐詩和宋詩中選擇了一部分家喻戶曉、流傳甚廣的詩歌教給學生。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詩時以絕句為主,絕句對仗工整、韻律極強,便于記誦。在選詩時還要注意選取學生可以理解其意象的詩,以及意境明晰、貼近生活,甚至是可以編成古詩的詩。這樣便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如《游子吟》《回鄉偶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三、激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最好的鑰匙,要使學生學得好、記得牢,首先要調動和激發他們的興趣。選詩階段就要考慮到這點,所以在教每首詩前都要找一個激趣點,以此做契機,如《靜夜思》是思鄉主題,我便告訴學生這首詩是寫一個身在外地的人對家鄉的思念。《游子吟》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學生較容易體會。當然詩的類別很多,一些純景物意境的詩可以將它們按季節劃分,在不同的季節教授這些詩,使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如《清明》可以在春天教,學生一方面了解了清明節,另一方面又從詩中領略到細雨紛紛的清明景致。《小池》放在夏天教比較好,而《山行》中“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景色在秋天教能使學生有更為深刻的體會,《江雪》則更適合冬天的意境。一些敘事詩可以將其編成故事講給學生聽。如《贈汪倫》是一個摯友送別的故事。《塞下曲》是一個將軍打獵的故事。總之要找到每首詩歌的激趣點,這樣詩歌就不再深奧和枯燥,拉近了孩子和古典詩歌的距離。雖然不要求他們去理解每句話的具體含義,但通過激趣講解他們對詩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相對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比強行記憶效果要好得多。
四、背誦與鞏固
詩歌是富有韻律感、音樂感的語言藝術,中國古代的啟蒙教育就是“韻語教學”。象《三字經》《百家姓》這些古代啟蒙教材,當時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卻可以背得滾瓜爛熟。可見,“韻語”是十分便于記誦的方式。詩歌的韻律極強,讀起來瑯瑯上口,當然也更容易記憶。
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對詩產生興趣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讀、背了。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讀,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學生熟讀的同時可以對背誦進行適當的指導。考慮到低年級學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點,可以采取先試背再輪背等方法。將寫在黑板上的詩先每句擦去兩個字讓學生背誦,這樣層層推進,直到擦去所有的字。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逐步成功的。在學生還不能熟練背誦時還可以采用師生一對一句、小組分句輪背、男女生輪背等。這種師生互動,同學間合作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使背誦更富有情趣,取得很好的記憶效果。
一星期用一節課的時間指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基本上在課內就能熟練背誦教過的詩,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完全掌握,這就需要不斷鞏固。可以在每節課前準備時間讓已經會背的學生帶領全班將詩復習幾遍。一個星期只學一、兩首詩歌,學生很快就能在反復的誦讀中記熟這些詩。
“恒”字是做成功任何事的法寶。低年級詩歌教學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堅持“細水長流”,堅持每個星期有新詩,堅持學習新詩與復習舊詩相結合。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通過點點積累,一年下來,學生已經能熟練背誦三十多首詩。如《望廬山瀑布》《詠柳》《楓橋夜泊》等一些千古傳唱的佳篇已深深印入學生的腦海。更重要的是在班里形成一種人人爭當背詩小能手的風氣,有的學生已經不再滿足老師所教的詩,他們在課后自己尋找喜愛的詩來背誦。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不斷地背誦出一些新詩也感到很高興,對這種教學形式表示了支持,他們主動配合和孩子一起去找新詩來背誦,這些都使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熱情更為高漲。
一、活動名稱:
讀誦中華經典 開啟美好心靈
二、活動負責人:
郭蔚明
三、活動單位:
三明市***區建設小學
四、活動范圍:全體學生
五、活動背景:
經典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源遠流長。它積淀著智慧的結晶,映射著理性的光輝,對于塑造少年兒童的靈魂,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部署,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目標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這一戰略目標,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師生人文素養,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我校以被區教育局推薦申報福建省“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學校為契機,開展了“讀誦中華經典 開啟美好心靈”的德育教育活動,可以在學生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漸培養孩子的仁義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奠定學生一生中具有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與秉性的基礎,讓我們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氣質,都能生活在真正優質的教育環境里。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思想素質過硬,品德高尚,作風優良”的優秀接班人。
六、活動主要內容:
1.詩詞:指現行教材中出現的經典古詩詞,包括《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小學生必背古詩文,以及我國其他優秀的經典古詩、詞、韻文。
2.經典:不僅包括以上提到的詩詞概念,還包括傳統意義的儒家文化經典和蒙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論語 》《農歷24節氣歌》《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等,也包括當代優秀白話詩歌、散文、童謠等。
七、活動主要做法與措施:
(1)建立一套班子
我校成長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教導主任,語文教研組長的領導小組,校長負責整個活動的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分管副校長負責活動的組織實施,教導主任負責古詩誦讀技術指導,班主任和語文老師負責活動的具體操作。
(2)抓好兩個陣地
這兩個陣地是指校內和校外。校內導讀,校外助讀,以學校誦讀為本,校外誦讀為輔。
(3)堅持三條原則
①既重形式又重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在背誦古詩文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
②既速度又求效果。開展古詩文誦讀,我們要求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做到厚積薄發。
③既求數量又求質量。正確處理背誦與理解的關系,根據不同年級每學期規定一定量的背誦篇目,但不把背誦古詩轉變成學生新的負擔。要讓學生輕松地背,愉快地記,提高學習古詩的質量。
(4)確保措施
學校要進行專項檢查。對各班級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給予督促、評估,并列入學期考核。
(5)開展五項活動。
我們將通過開展五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誦讀古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學性。
①讀古詩
將誦讀經典內容列入校本課程閱讀內容,各班級語文老師根據學校指定的內容安排學期誦讀進度,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內容。一學年開展一次集體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展示活動,評選出優秀班級。
②古詩文圖展
一是詩配畫,根據詩意進行繪畫,并在校刊上展示;二是舉辦師生古詩文作品展。
③唱古詩
由音樂老師負責指導各班級教唱古詩,各年段開展”唱響中華經典”歌詠比賽.
④演古詩
以年段為單位,在學校文化藝術節中開展誦讀經典綜合表演比賽,評選優秀年段。
⑤考古詩
組織誦讀經典書法與知識賽,評選優秀選手與優秀班級。
(6)拓展五條途徑
①聽,即聽錄音,充分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宣傳“讀經做人”“讀經明理”的觀念。廣播站將設立“與圣賢交談”欄目,解讀相關經典內容;班級開設“與圣賢為友”欄目等。利用課間、午間休息時間,播放古詩,供學生欣賞。
②看,即通過宣傳欄、黑板報、詩文圖展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佳作名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古詩記住。
③讀,每周二、四早上進行專項晨讀,每天課前2分鐘,午間課前5分鐘,組織學生朗讀或自由誦讀。
④學生在背誦古詩的基礎上,講解古詩的大意和所描繪的形象,講誦讀的感受、心得和體會。
⑤賽,即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古詩誦讀比賽。
(7)做到七個落實
① 時間落實
學生每天除了課前2分鐘,午間5分鐘誦讀古詩文,學校每周安排周二、四晨會課由教師指導學生誦讀,學校不定期進行檢查。
② 輔導落實
各班級的語文教師為該班的法定的詩文誦讀輔導教師,幫助學生弄懂詩文的讀音、大意、意境。
③ 內容落實
本學期學生可根據學校提供的教材《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根據劃分的內容進行每天讀,每周背一首,并收集自己喜歡背誦的文言文。
④ 任務落實
校長負責整個活動的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分管副校長負責活動的組織實施,教導主任負責古詩誦讀的技術指導,班主任和語文教師負責活動的具體操作。
⑤ 管理落實
對古詩誦讀活動的規劃,發動、宣傳、操作、考核等各個環節都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檢查方面,按學生自查,小組長檢查、教師復查、學校抽查四個層次進行。
⑥考核落實
每學期由教導處人員與教研組長組成考核小組,對每班的古詩背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采用隨機抽取號數的方式進行,并進行記錄。使本項活動能真正落到實處。
八、社會反響和認可程度:
1.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誦讀中華經典,開啟美好心靈”活動的開展,不但拓寬了語文教學的時空,而且推動了學校德育工作、校園美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師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較大的改觀,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正在形成,有效地促進了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2.提高了學生思想素質。
中華古詩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境界動人,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的古詩,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國江山如畫,從而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培養他們高遠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不少古詩抒發了親情、友情和鄉情,誦讀這些古詩,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熱愛親人、熱愛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大量誦讀中華古詩,一是激發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形成了誦讀古詩的良好氛圍。很多學生不滿足老師指定背誦篇目,自己找來其它古詩背誦。二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知道了“詩的故事”、“詩壇軼事”,他們了解、知道詩人多了,背誦的古詩多了。三是學生初步掌握了誦讀古詩的方法,并能運用與課外自讀古詩,部分學生還能把學到的古詩運用于作文之中。
通過一年多來的活動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明電視臺“七彩陽光”2011年3月27日和5月22日先后兩次報道了我校開展誦讀中華經典活動。2010年10月,在***區“傳承中華文化,誦讀經典,建設書香校園”國學經典誦讀比賽中《唐詩韻 中華情》也榮獲一等獎。
經典誦讀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將為我校師生帶來一片生機。我們肩負著歷史重任,我們將不斷努力把經典誦讀活動堅持下去,讓經典從學生口中滲融于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
誦中華古詩,強學生素質,讀千古經典,奠成才之基。這在我們建設小學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師:觀察比較課文中的這兩個小節,它們有什么異同?
生:這兩個小節都是歌頌祖國奇跡的。一個是長城,一個是運河。
生:兩個小節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內容完全一樣。
生:它們不同的只是中間3~6行內容不同。
生:3~6行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第三行都是比喻句,第一小節把長城比成巨龍,第二小節把運河比成綢帶。用了比喻句,把長城和運河寫得很生動形象。
生:第四行都是寫這奇跡是什么樣子的,而且兩個詞都是四個字。第五行寫了它們的起止地點。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找出了兩個小節的不同,也發現了它們的相同相似之處。
師:中華民族從古到今創造了許多像長城、運河一樣的人間奇跡,你還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詩來贊頌它們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個詩人,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你也能寫出非常棒的詩歌。明天,我們舉行賽詩會,以“祖國頌”為主題。可以用上課文中的一二行和七八行。
學生的回答,從詩的內容、句式、結構特點各方面進行了細致思考、比較,有了這樣的感受與體會,為他們自己寫詩作了較充分的準備。
當學生聽說要自己寫詩,頓時議論四起,有驚詫,有不解,更有興奮與躍躍欲試。但,完成一首小詩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并非易事。因此,我把寫詩留作課后完成,給他們以搜集資料、思考加工的時間,同時,以賽詩會的形式來激勵學生的創作。第二天的賽詩會,學生們寫到東方明珠、樂山大佛、趙州橋等建筑,小詩寫得非常出色。
【思 考】
一、小詩人,大創作
三年級的學生,從課本及課外讀物中,接觸過一些古詩或是兒童詩,但進行詩歌創作,卻是很少的事。在這次小詩創作中,學生寫出了許多優美而動人的詩篇,雖然大多數學生仿照了課文的內容,第一二行和七八行與課文內容相同,自己的創作或許只有三四句話,但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卻并非易事,內容的選擇,語言的錘煉,都是學生反復的思索與加工。雖然只是一首小詩,也許讀起來感覺很幼稚,但卻是“詩人們”的一個大大的創作。
二、小創作,大收獲
學生的詩歌創作,或許短小,或許寫得不是很精美,但,對于這些小詩人來說,卻是一個大大的收獲。
(1)美好的感受
詩歌語言凝練,音律和諧,句式工整,讀來有較強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學生在對課文的反復誦讀、比較中對它的內容、句式和結構特點有了直觀的感受。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將這種感受內化為自己的表達,對詩歌的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時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2)真摯的熱愛
賽詩會主題為“祖國頌”。學生詩作中的樂山大佛、南浦大橋、敦煌壁畫、趙州橋、兵馬俑等等都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他們搜集資料思考加工的過程、賽詩的過程,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了解到祖國有這么多人間奇跡,了解到勞動人民有這樣偉大的創作,每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發,愛國主義熱情無比高漲。
(3)廣闊的探尋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能僅限于課本,而應拓展到書本以外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搜集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間奇跡時,方法多樣,有的是從課外讀物上,有的是請教家長,有的是從電視節目中,有的是根據自己親身的經歷,有的是自己上網搜索獲取資料……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了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
(4)創新的寫作
寫詩前,我提示學生可仿照課文,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可與書中相同。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大部分是仿照了課文中結構相同的部分。但不少同學卻跳出了課文,有了自己的再創造。顧賓茹所寫的沭宿公路是家鄉的一條公路,若在飛機上未必能看到。所以她在寫作時,根據自己常常乘車經驗,將詩改成“我乘著汽車飛馳在沭宿公路上。”結尾也相應改成“是誰建筑了這美麗公路?是我們勤勞的宿遷人”。敦煌的壁畫在飛機上也是看不到的,唐蕾在詩中將它改為“我跟隨著導游漫步在敦煌的石窟”。再如,課文中對于長城運河具體描寫的句子只有四行,而陳煜詩中寫的趙州橋和兵馬俑多達6行,描寫更加生動而形象。他們在大膽的改革中,勇于創新,走出了一片新的天空。
(5)認可的喜悅
每個人都期待著他人的肯定,希望著擁有成功的喜悅。孩子們這樣的心理更強烈吧。在賽詩會上,老師的微笑贊賞,同學們的掌聲鼓勵,讓他們的自信心大增。他們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寫詩,也可以寫得很優秀。有的同學課后還找到我,請我幫他投稿,想發表呢。看到他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我由衷地為他們而高興!
【啟 示】
1.抓住契機,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利用課文中的詩文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從課內走向課外,用古今中外優秀詩人的故事、優秀詩文的范例引導學生走向詩歌創作的道路。
2.積累底蘊,厚積薄發。學生對詩歌的認識比較膚淺,有的甚至是一無所知,從很多學生創作的作品看,缺少內涵,不講技巧。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賞析、品悟、背誦傳統古詩精華,吸取營養,積累底蘊,學習詩歌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逐步理解和內化詩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