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中物理學史

高中物理學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第1篇

一、正確認識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有的教師可能認為物理學史在平時的教學中并不重要,因此在授課時往往一言帶過甚至忽略不講。要有效滲透物理學史的教學,就要求教師應有正確的認識。

任何一個物理規律、理論和知識體系,都是匯集了許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常常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邁出有意義的一步,它包含著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因素,包含著探索者的艱辛與悲歡,又體現著認識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繼承與突破、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統一,因而也包含著豐富的“教書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學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勇于探索的獻身精神。通過對物理學史的回顧,能讓學生消除對已有物理知識來源的神秘感,懂得物理知識的獲得都離不開實驗,明白可靠的、精確的、可重復的實驗是物理學中決定一切的基礎。其次還有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再次有助于新課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

二、見縫插針,抓住一切時機進行滲透

不論是高一、二新課教學還是高三的復習,教師要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和練習卷的結構,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物理學史的講解和復習。新課的教學中滲透物理學史比較容易,復習課中進行滲透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結合所講內容,如練習題涉及的、復習知識點時需強調注意的等等。例如復習牛頓運動定律時,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進而再到牛頓第一定律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知道每一個物理定律或規律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不斷地探索、大膽地設想、多次地實驗、科學地總結才得以發展并日臻完善的。

三、通過重現歷史過程,讓學生動手實驗,從親歷過程中體會和領悟

優秀的物理教學除了概念的準確和線索的清晰,更應該向學生傳遞一種思考方法、一種科學的視角、一種科學的品位。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親歷性,在親歷過程中學生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比老師“灌輸式”的說教要好得多。

例如我在教“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這一節課時,就是先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通過圖片和視頻資料,重現了伽利略的探究過程,讓學生了解伽利略所遇到的困難,他又是怎樣解決的,從中體會他的科學的方法和巧妙的構思。再讓學生親手做“牛頓管”實驗,證實伽利略的觀點。還讓一位學生扮演亞里士多德,另一位學生扮演伽利略,其余同學扮演比薩斜塔周圍的觀眾,模擬比薩斜塔實驗。盡管伽利略當時可能沒有做過這個實驗,但通過這種活動,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情緒也達到了“沸點”。教師再適時加以引導,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的高尚情操,從而達到揭示科學方法和弘揚科學精神的目的。

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物理學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1-0077-4

由于《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高中學生“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因此各種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多處引用了相關的物理學史。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可以什么方式滲透物理學史呢?本文對在高中物理教學包括新課教學、實驗課教學、復習課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的模式作一些探討。

1 在新課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

新課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新課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的方式常見的有四種。

1.1 將物理學史引入新課教學

(1)利用物理學史引入新的教學主題或新的一章

比如:魯科版選修3-5除第一章外其他內容都是近代物理,為了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整體的了解,在開始教學部分內容之前用物理學史引入課題:

1 9世紀下半葉,科學家們開始研究陰極射線。倫琴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X射線,J.J.湯姆孫通過陰極射線證實了電子的存在。貝可勒爾在研究X射線時發現了放射性,居里夫婦發現并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在對放射性的進一步研究中,盧瑟福發現了α射線和β射線,維拉德發現了γ射線。

隨著盧瑟福發現質子、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原子核的結構被揭開。中子的發現還激發了一系列新課題的研究,引起一連串的新發現――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變,并且打開了核能實際應用的大門。

普朗克為了克服經典理論解釋黑體輻射規律的困難而提出了能量子假說,標志著量子力學的誕生;愛因斯坦針對光電效應實驗與經典理論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和光電方程。玻爾將量子學說應用于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愛因斯坦第一個肯定了光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把波粒二象性推廣到微觀粒子,提出了物質波的假說,論證了微觀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并得到了電子的衍射實驗和雙縫干涉實驗的證實。

利用物理學史引入新的教學主題或新的一章時要盡可能把本主題或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學史有機地串起來,才能達到使學生對本主題或本章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整體上了解的目的。

(2)利用物理學史引入新的一堂課

比如:魯科版必修1的第6章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可以用再現物理學史的方式引入新課。先給出馬拉車的圖(如圖1所示),問學生看這個圖能得出什么結論,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馬不拉車,車就不動,這證明了有力才有運動,運動需要外力來維持。亞里士多德被奉為圣賢,他的觀點人們相信了很長的時間,但慢慢地不斷有人批駁,伽利略就是其中一個。伽利略利用如圖2所示的光滑斜面實驗進行批駁:假設沿斜面AB落下的物體,以B點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運動,則物體不受BC傾斜的影響仍將達到和A點同樣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時間不同而已。迪卡爾進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結論――運動一旦加于物體,就會永遠保持下去,除非受到某種外來手段的破壞。牛頓將前人的觀點進行了大綜合,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將物理學史引入新課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可以很快就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2 以物理學史為線索串講一堂新課

比如:魯科版必修2第5章第1節《萬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測定》,可以用天文學的進展為線索串起整堂課: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開普勒和伽利略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第谷的天文觀測開普勒的貢獻開普勒三大定律牛頓對天體的研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意義卡文迪許對引力常量的測量測出引力常量的意義。

再比如:魯科版選修3-5的第3章第1節《原子核結構》,也可以用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為線索串起整堂課: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質子(含布拉凱特的貢獻)發現質子的意義盧瑟福的中子假說玻特、約里奧-居里夫婦雙雙錯過發現中子的機會查德威克發現中子發現中子的意義。

以物理學史為線索串講一堂課,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

1.3 在新課教學結束時補充本節相關物理學史

比如:魯科版必修2第3章第3節《勻變速直線運動實例――自由落體運動》,在教學“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后可以補充歷史上對于落體運動的研究: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猜想假說與邏輯推理伽利略的實驗驗證(斜面實驗)合理外推至傾角為90 °(即物體自由下落)。

補充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上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發展過程,了解伽利略對物理學的貢獻,同時讓學生了解伽利略研究運動學的方法(如圖3所示)是:把實驗和數學結合在一起,既注重邏輯推理,又依靠實驗檢驗。

再比如:魯科版選修3-1第1章第2節《靜電力 庫侖定律》,在學習庫侖定律時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怎么庫侖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么像?兩個定律間有什么關聯嗎?利用學生的疑惑,可以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補充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

1759年德國的愛皮努斯猜測電荷之間的斥力和吸力隨物體的距離的減少而增大1760年瑞士的伯努利猜測電力會不會也跟萬有引力一樣,服從平方反比關系1767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從富蘭克林的空罐實驗中得出:電的吸引與萬有引力服從同一定律,即距離平方的反比1773年卡文迪許的同心球實驗確定了電力服從平方反比定律,但沒有及時發表而未對科學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1785年法國的庫侖從電扭秤實驗得出:帶同種電的兩球之間的斥力,與兩球中心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庫侖又從電擺實驗得出:正電與負電的相互吸引力,也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看出科學家在研究電力的規律時都是按萬有引力的模式來探討電力的規律性,即應用了類比法,可見類比法在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4 針對新課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知識點滲入相關物理學史

比如:魯科版選修3-4第4章第2節《光的全反射》,可以在全反射及其產生條件教學結束后補充全反射現象的發現過程:1611年,開普勒系統研究光的折射現象,并在《折光學》一書中記載了他做的兩個實驗――一個是比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實驗,另一個是圓柱玻璃實驗,雖然開普勒沒有從這兩個實驗中找到折射定律的表達式,但他卻通過這些實驗和光的可逆性應用發現了光的全反射現象。

再比如:魯科版選修3-4第5章第2節《光的衍射》中關于泊松亮斑可以作如下補充:1818年,為鼓勵對衍射現象的研究,法國科學院懸賞征集這方面的論文。菲涅耳以嚴密的數學推理定量地計算了圓孔、圓板等形狀的障礙物所產生的衍射花紋,推出的結果與實驗相符得很好。評審委員泊松在審查菲涅耳的理論時,運用菲涅耳方程推導圓盤衍射,得到一個令人稀奇的結果:在盤后方一定距離屏幕的影子中心出現亮斑。泊松認為這是荒謬的,但阿拉果對泊松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實驗,結果實驗中影子中心果然出現了一個亮斑。這一事實轟動了法國科學院,于是菲涅耳榮獲了這一屆的科學獎,而后人戲劇性地稱這個亮斑為泊松亮斑。

將新課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知識點結合相關物理學史,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眼界。

2 在實驗課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大量的物理規律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物理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實驗課教學中也可適當地滲入相關的物理學史。

2.1 在分組實驗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

比如:魯科版必修1第3章第2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探究》,在介紹打點計時器是個簡便的計時儀器時,可以順帶給學生講講伽利略時代的計時方法: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處,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徑很細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物體運動時由細管流出的水,用接收到的水的多少來代表物體運動時間的長短。這種方法不但麻煩還只能間接測量時間,可見當時的科學家要做研究是多么的困難。

再比如:魯科版選修3-4第5章第1節《光的干涉》,在“科學探究――測定光的波長”中,學生發現將各光學元件在光具座上裝配好后,要把雙縫干涉儀調節到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有點難度,這時為了增加學生的信心,可以給學生講講18世紀初的英國醫生托馬斯?楊在沒有這些先進的光學儀器的情況下是如何克服困難做出干涉實驗的: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然后用厚紙片蓋住,再在紙片上戳一個很小的洞。讓光線透過,并用一面鏡子反射透過的光線。然后,再用一個厚約三十分之一英寸的紙片把這束光從中間分成兩束,結果才看到了相交的光線和陰影。

2.2 在隨堂演示實驗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

比如:魯科版必修2第3章第3節《勻變速直線運動實例――自由落體運動》,在演示完紙片和硬幣在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內下落的快慢后,可以補充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從斜塔上同時釋放一輕一重的兩個物體,結果兩個物體幾乎同時落地。

在實驗課教學中適當地滲入相關的物理學史,可以讓學生體會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科學家使用最簡單的儀器和設備進行科學研究是多么不容易,讓學生學會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

3 在復習課教學中滲入物理學史

復習課也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形式之一,特別是高三的總復習階段更是以復習課為主。由于近年的高考中頻現與物理學史相關的考題,因此,在高三總復習階段有必要把重點章節(比如力學、電磁學、原子物理)的物理學史再次滲入到相應的復習課中,但不能只是新課教學中已講過的物理學史的簡單再現,而是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比如:在復習電磁感應的探索歷程時,可以在原來新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補充以下幾點:

“跑失良機”的科拉頓:科拉頓的實驗裝置設計得完全正確,如果磁鐵磁性足夠強,導線電阻不大,電流計十分靈敏,那么在科拉頓將磁鐵插入螺旋線圈時,電流計的指針確實會擺動。也就是說,產生了電磁感應現象。只不過科拉頓沒有看見,他跑得還是“太慢”,連電流計指針往回擺也沒看見。

阿拉果圓盤實驗:1822年,阿拉果和德國科學家洪堡測量格林威治附近小山的磁場強度時,注意到磁針附近的金屬物對磁針的振動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拉果把磁針當作單擺,讓它在銅盤上方擺動,發現磁針的擺動會很快衰減;如果在磁針下面迅速轉動銅盤,磁針也會跟著轉動。當時,阿拉果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是如實地向公眾宣布了這個實驗結果。阿拉果因此而獲得1825年的科普利獎,此盤也被命名為阿拉果盤。這個實驗震動了歐洲的物理學家,畢奧認為銅盤在轉動時產生了磁性,而安培提出銅盤在運動中產生了電流,但都沒有找到問題的實質。當時,這個現象誰也不能解釋,歷史上稱之為阿拉果之謎。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四個遞進式實驗:實驗一如圖4a所示,在一個軟鐵圓環上繞兩個互相絕緣的線圈A和B,線圈A和電池相連,線圈B用一導線連通,導線下面平行放置一只小磁針,充當檢驗電流通過的指示器。實驗二如圖4b所示,在一根鐵棒上繞以線圈,并和電流計相接,鐵棒兩端各放一根條形磁鐵,讓鐵棒拉進拉出。實驗三如圖4c所示,將條形磁鐵插入和拔出線圈。實驗四(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如圖4d所示,把銅盤置于馬蹄形磁極之間,從銅盤的軸心和邊沿引兩根導線接于電流計,然后旋轉銅盤。

4 結 語

物理學史只有以適當方式滲入高中物理教學中才能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起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蘇麗琴.選修3-5近代物理的教學思考[J].中學物理,2015(4):40.

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物理學史 高中物理教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讓高中物理課堂達到最好效果,一直是物理教師在追求的境界。然而,目前的一些課堂教學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現象,如在物理概念的教學中,只是簡單地給出概念的意義或定義,然后就轉入練習、解題,而沒有著重講清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和怎樣建立這個概念。又如,物理規律的教學,有的教師急于給出規律的內容和公式,然后把主要力氣放在解題上,而不注意規律建立過程的教學。這已經制約和影響了物理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深入探討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就滲透物理學史教學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討。

一、加強物理學史的教育。實現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物理的課程目標是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培養學生,使學生通過高中物理的學習逐步養成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習慣、科學世界觀和科學精神,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和技術的差別、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技術對環境的影響,強調領悟科學的本質、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從而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因此隨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及“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啟動,對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質,已成為現代中學物理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成為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

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物理教學中影響科學素質發展的因素。從上圖可以看出,物理學史教育對于發展學生科學素質影響最大。因為,一個人的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行為等大部分科學素質要素,都要建立在對科學及科學發展過程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形成,這些都與物理學史教育有密切關系。通過物理學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激發追求真理、獻身于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精神。所以,為了實現現代中學物理教學目的,必須加強物理學史教育。

物理學史中就有許多催人淚下的事例。比如:M.居里由于長期從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為科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利赫曼為引雷電而捐軀;法拉第舍棄榮華富貴,幾次拒絕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布魯諾為捍衛日心說犧牲在羅馬鮮花廣場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為捍衛日心說受到羅馬教皇殘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節前往羅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羅馬宗教裁判所的審判,先是被判終審監禁,后又改為在家軟禁,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仍然沒有動搖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300年以后的1979年羅馬教庭才為他公開昭雪??茖W家可歌可泣的獻身精神對我們現代人應該有所啟發。

二、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運用物理學史,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物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不斷發展著的科學,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學物理教科書上的重要概念、基本定律及一些理論,在歷史上都有一個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物理學知識時,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它的產生和發展,將更加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更準確地運用和掌握這些概念和規律。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運用物理學史,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物理學史可以提供豐富的物理科學發展的史料,將物理概念、定律的歷史發展過程展現給學生,使之熟悉科學家發現規律的思維過程和科研方法,并從科學家的成功中得到啟示。從長遠意義上講,學生掌握這些內容比學習物理知識、技能更為重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科學方法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科學的思維模式。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圍繞歷史的發展提出問題,進行物理學史教育。以此幫助學生揭示出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修正推廣。使學生從中領略到什么是科學探究,科學家是怎樣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受到科學的思維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學生從“機械學習、被動思考、獲得知識”向“靈活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轉化,獲得真正的“智慧”。

在物理教學中分析物理學的發展史有助于學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知識的運動過程。例如:在講到力的概念時,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循著偉人的研究歷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講高二年級“電磁感應”的時候,以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為線索,向學生介紹人類對電和磁關系的認識過程。通過講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麥克韋等人在揭示電磁關系工作中的艱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在有了對電磁發展總體認識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左、右手定則、法拉第電磁感應、楞次定律等關鍵點的把握。

三、運用物理學史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理解

于物理學中的各個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規律,在歷史上都有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對的甚至曲曲折折,只有了解了他的這些知識,才能深刻掌握它們的物理意義,而且有利于鞏固和加深理解已學過的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時,課本上對于定律的描述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對于定律的理解也是感到很難,所以在教學中把歷史上人們對力是不是物體運動原因的認識過程展現給學生,把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過程,推理講授個學生,學生自然會把錯誤的認識排除掉,更深刻的理解這個定律。

又如“動量”這個概念學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學中既要使學生初步了解動量的意義,特別是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以及物理量的定義、計算式、矢量性、單位等,又不能操之過急,要求過高。因此,在教學中由牛頓和法國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引入動量的過程作簡明闡述來說明“動量”是一個描述物體在碰撞中“守恒”的物體的運動量,具體過程如下:

(笛卡爾引入動量的過程)

1、 設想一人(m=45kg)靜止站在光滑水平面的滑板車上,站在對面很近的另一人將一質量為5kg的實心球直接投向她這樣我們可以認為球是水平飛來的,由于球的作用力,她接到球后,向后滑動,注意這里我們為了方便選擇人的質量與球的質量之和剛好為球的質量的10倍,實驗表面,她和球一起以接住前球的速度的1/10向后運動,假設球的速度為5m/s,她接住球以后將以0.5m/s的速度后退,通過這個實驗可得她接到球前后“運動量的綜合”是相同的結論。(多媒體動畫)

2、 按上面的思考和實驗,使笛卡爾提出了“動量”的概念,既“運動的量”一個運動的物體動量大小由質量和速度引起,用字母p表示,p=mv。

上面的情景明顯可得,這個人接住實心球前后總“動量”是相同的,最初只有球有動量,總量是5×5=25個單位,接住實心球后,總質量為50kg,速度為0.5m/s,這樣最后的動量偽.5×50=25個單位,末狀態的總動量與初狀態的總動量相等,我們只是設想了上面的一些數據,當然,它反映了實驗的基本規律。

3、 然而按上面碰撞中“運動總量”的定義明顯有一個問題,怎么看待在光滑水平面上兩個質量相同的人以相同的速率運動,相遇時他們的雙手接觸,他們將完全停止。(多媒體動畫)很明顯,對于上述過程在碰撞前有一定動量,而碰撞后動量為零,這樣碰撞前、后動量不等,用物理語言講“不守恒”。笛卡爾被這一問題難住了很久,直到被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解決,惠更斯指出,如果我們不堅持認為“運動總量”是正的,那么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4、 很明顯,惠更斯告訴笛卡爾,要給出一個在碰撞中守恒的“動量”的確切定義,在原來的“動量”定義式中應該用速度代替速率。動量=質量×速度。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現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統的物理知識,還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科學既是一種人類的知識體系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和探索過程,而通常的科學方法都貫穿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物理學具有很強的繼承性,許多科學家就是從對本學科的歷史研究中,開始自己的創造活動的,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僅牛頓如此,凡是做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繼承的,學習物理學史有助于活躍思維,增強膽識,使學生更自覺地繼承前人的事業,有效地進行學習研究,高中課程設置已將“研究性學習”納入新的課程體系,通過物理學史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變得尤為重要。綜上所述,把物理學史的知識融于物理教學中對于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無疑應該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同時也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方貴榮,黃邦杰,顏悅,等.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

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第4篇

一、物理文化的定義分析

本文要講的物理文化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由數代物理學家在創建物理學理論的過程中所發現、創作形成的物理思想、方法、概念等方法的總和。

物理文化被引入新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在于對人的塑造,是一種知識技能的傳承過程,而此過程不單單只是對書本上的物理知識文化的傳承,而是旨在通過對物理文化的學習,使其能夠更好的與物理之外的人文學科相結合,以至于達到屬于人類理想文化的最高境界,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目的。所以,我們對物理文化的理解要更上一個新的臺階,不要只停留在書面的理解上;只有對物理文化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夠從根本上對物理文化的精神實質進行把握了解。

二、對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思考

(一)高中物理的文化品性分析

(1)對高中物理教學文化品味的提升

之所以要提升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品味,其原因主要是由物理教學的性質所決定的。物理學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學科,是物理文化繼承、傳播和發展的主要途徑。正是基于這一點,才決定了物理教學不能僅僅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的過程,更多的是應該是一種知識文化的交流活動,它所強調的是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因此,要求教師除了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還應該注重學習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在學習相關物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相應的物理文化氛圍的熏陶,從而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掌握物理技能,同時在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是進一步實現新課改的有利途徑。

(2)物理教學的文化品性分析

新課改明確的提出,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充分重視物理教學的過程,力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和了解物理學的形成和發展,掌握相關的物理文化知識。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對相關物理文化進行講解的時候,要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進行分析,要從中國學生的思想模式出發來對其進行講解,使其能夠更加直觀、更加明了的知道物理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3)注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

針對這一點,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除了要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物理知識產生的過程以外,還要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通過艱辛的探究學習,使學生明白物理知識的神奇所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層次的體會到物理學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滿足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學的神奇之處。此外,充分注重學生對物理相關知識的探究過程,它要求教師要適當的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傳統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要求從實際出發,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物理文化氛圍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充分的受到藝術文化的熏陶,從而還原物理教學應有的文化品性。

(二)高中物理學史的文化功能分析

(1)所謂的物理學史是一種以研究相關物理學概念、思想發展、變革的一種過程,是人類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些物理想象的認識過程;在物理學史中,明確的記載了物理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整個過程,是歷史文化的結晶,里面所包含的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故事,無不給人以啟示,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與知識涵養,對廣大學生有著激勵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相關的物理文化發展史,使其了了解、掌握科學家尋求真理的方法;激發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更好的以科學家們的經驗結論問出發點,積極尋求真理的決心,在不斷的探索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養成科學的思維模式,樹立正在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2)利用“準歷史現象”輔導物理文化教學

所謂的準歷史現象即是指要以尊重歷史為前提,教材的編寫要從實際出發,要忠于歷史,忠于事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與物理教學有關的物理學史料進行充分的結合,尤其是在對某一物理理論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事件或者個人,要重點進行介紹講解。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施準歷史現象,對高中物理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能使學生較為自然的接觸一種隱性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便會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如果教學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的話,學生的學習潛力將會被無限的激發出來。如果把上文所說的由“準歷史現象”融入到學生當中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且將自己融入到整個歷史事件當中,在此過程中不斷的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將會對學生學習物理文化知識起到很大的幫助。

高中物理學史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 意識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39-01

學習源于思考,而思考起源于對事物的意識。當你面對新的問題時,你會用另一種新型思維將它與之前的現象相比較,從而解決新問題。意識是提出創造性思想的必備條件,而提出問題和發揮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意識的產生。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四種意識,以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一、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科技意識

加強物理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必要手段,如今高中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主要還是依賴于課堂教學。所以教師應當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強科學與技術的思想。首先,要了解物理是一門科學實驗性的學科,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實際運用的性能。無論是在工業與農業的生產上,還是日常的生活中,物理學科的運用隨處可見。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時,應當將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將物理知識實用化。要知道教材中所呈現的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也要應用于生活。物理教學應要求學生了解物理中的科學知識對生產實際的作用,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與成熟離不開科學與技術的推動。其次,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適時講解物理學史,包括一些著名的物理學家,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歷程,可以從科學家的成功中領會到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探究實驗過程的堅毅。比如伽利略所探究的自由落體實驗便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從而進一步強調相關的物理知識,加強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問題意識

設置問題情境是誘發問題意識有效的手段。一方面教師提問的內容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學生的接受程度,注意提問的技巧,要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避免無效問題。同時,教師還應當在課堂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情境,逐步地拓展、深入學生所需掌握的高中物理知識,讓他們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探究,發現問題并形成積極地提問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課題,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學資源,融入物理科學的圖片或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興趣和疑問。例如:在教學“波的形成和傳播”時,書本上關于機械波的講解已經附上了人浪圖片,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課件,在課堂上呈現更多的圖片,以及關于水波、海嘯等相關視頻。這樣一來,學生的情緒便會積極的被調動起來,或問老師,或和同學探討,如“海嘯的攻擊性這么大,其形成原理是什么的,我們又如何能如何預測和阻止海嘯的發生呢?”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讓學生讀題說題,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學習相對被動,這并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持續性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F在大多數高中生存在一個問題,即不善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疑慮,凡事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往往等待著教師向他們提出問題,而非自己去發現、思考。而當今應試教育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做著各種各樣的物理題,大量的題目使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發現問題,即使內心有疑問,也怯于將它們提出。為解決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意義。如讀題、說題這一方面,教師便可放心的交由學生自己去解決。有一道物理題:兩立方體金屬塊的密度之比為2:3,體積之比為3:5,若將他們從同一高度落下,求所需重力勢能大小之比。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有能力獨立去解決這道物理題目,引導學生挖掘此題所含的物理信息,利用已學知識,自行分析和解決這道題目。因此,教師應當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做到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四、培養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很多學生學不好高中物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許很多人覺得愛因斯坦是個天才,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部分依賴于他的天分,事實不然,他的成功最終取決于他對新知識的熱愛,對思考探究的癡迷。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只要把知識全部灌輸于學生,抓緊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就能掌控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教師應當意識到獨立思考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給予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適當地加以提點,并引導他們走出固定的思維套路,積極開發拓展性思維。物理知識的講解不能過于精細,應在教學中分清主次,注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既要充分并清晰講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又要不斷拓展知識,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究,讓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知識內容,舉一反三。例如:在講解“自由落體運動”時,其中有幾個公式應當重點講解:初速度Vo=0,末速度Vt=gt,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對于推論公式Vt2=2gh,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有明顯的提升,最終形成獨特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優勢,挖掘很多的教學資源,完善教學形式,讓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性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能夠積極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同時,不斷以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掌握更加系統、科學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郭華.論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J].物理教學,201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桂林市| 贵州省| 常宁市| 沾益县| 黄龙县| 临夏县| 五常市| 滦南县| 正阳县| 衡阳市| 宿松县| 绥阳县| 红河县| 沅陵县| 肃宁县| 邵阳市| 静宁县| 浦县| 五原县| 涟源市| 久治县| 揭阳市| 调兵山市| 河北省| 娱乐| 牟定县| 奉贤区| 都江堰市| 花垣县| 商都县| 甘南县| 无锡市| 赣榆县| 凉城县| 广元市| 双鸭山市| 自贡市| 溧阳市| 洱源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