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科普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史大卓認為,慢性病的預防不僅僅是醫院和醫生的工作,更是全社會的責任,應該發揮全社會的力量,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從娃娃抓起,把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做好。
史大卓說,由于醫學科普健康知識普及滯后,青少年慢性病將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青少年肥胖、缺乏運動、吸煙等是成人發生高脂血癥、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010年國民體質報告》顯示,10年內我國青少年肥胖率增長了近50%,城市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為19.51%,城市男學生1/4為胖墩兒,全國超重肥胖兒童少年已經達到1200萬人,占世界“胖孩兒”總數的1/13。80%的肥胖少年兒童將成為肥胖成人,同時也使慢性疾病的患病年齡提前10~20年。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中國的肥胖率將很快趕超歐美。
而目前我國慢性病重治療輕預防現象嚴重。史大卓說,以高血壓病為例,我國人群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僅分別為38%、18%和6.1%,遠低于西方國家。因為許多慢性病在疾病代償階段,或靶器官嚴重損傷的的前期階段,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使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病,服用藥物干預是不必要的舉措。雖然近年來我國相關媒體進行了大量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療科普知識的普及程度,但針對慢性病預防宣傳還有待加強,尤其少年兒童喜歡的卡通宣傳幾乎處于空缺狀態。
此外,有些宣傳被少數利欲熏心的人炒作,給慢性病預防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不少患者“因騙致貧、因騙致病”,甚至因騙致死送命。史大卓認為,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從娃娃抓起,是逐漸改變不良宣傳現象的一個重要措施。
因此,史大卓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組織醫學專家有針對性地編寫常規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腎病等醫學科普讀物,作為中小學生輔助教材。把醫學科普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開設醫學科普教育課,規范教學時間和內容,做到“有課程、有課表、有教師、有教案、有特色”。
許多中老年人在回憶自己孩提時代的生活環境時,對虱子、跳蚤、臭蟲是深惡痛絕的。但幼年時的他們只知道這些小東西能咬人,人被咬后就渾身痛癢,卻不知道它們能傳播疾病。是醫學科普知識的不斷普及,使人們認識了它們能通過血液、唾液傳播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等疾病,并知道用燒燎灼燙、燈光誘捕、藥物殺滅等方法能殺滅它們。令人慶幸的是,現代的孩子已很難見到這類害蟲,讓它們描述這類害蟲,是件很難的事。這除了人們學會了戰勝這類害蟲的方法外,還因為人們居住、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為戰勝這類肆虐人類成百上千年的害蟲創造了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當我們為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今天感到歡欣鼓舞時,也同樣存在著遺憾:在社會向現代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往往因為急于擺脫貧困而不顧后果,這就使工業生產給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料;先進的交通工具給人們提供了舒適和高速度,但也帶來了噪聲和尾氣;食品加工儲存中使用的添加劑、防腐保鮮劑使人們對營養的攝取更加方便,但卻又增加了致病甚至致癌的因素;城市化和人口密集以及高層封閉式建筑和空調、制冷設備的廣泛應用,引起了“溫室效應”;無處不在的塑料制品及其他化工合成材料造成了極難分解的“白色垃圾”……
盡管有著這么多的遺憾,可誰能說他不用工廠生產的產品,不坐高速行駛的汽車,不吃化肥催長的蔬菜,不住高層樓房而重歸洞穴山林中度日呢
既然人們難以割舍現代化的生活,那么就只能用科普知識武裝自己,保護自己,明白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享用現代化生活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現代化帶給人們的危害,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的一生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但這是人為的劃分。實際上,人的一生,從成長到衰老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然后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姑娘小伙子。而且有一天,突然會有孩子管你叫叔叔阿姨,甚至大爺大娘。稱呼還會伴隨歲月不停地變換,今天同事管你叫“小張”、“小李”,明天會叫你“老張”、“老李”,不定哪一天,有人還會尊稱您為“張老”、“李老”。也就是說,每個群體中的成員都是在不斷的更替中,現在的中年人從前曾是小孩,而他們又是老年群體的候補隊員。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科普;閱讀推廣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變革日趨激烈,科普事業愈加重要??v觀人類歷史,一些重大科學思想和技術成就的傳播、普及,都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破战逃聵I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的寶庫,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義務參與這項社會工程。2002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存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科技館(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應當發揮科普教育的作用”,更使得圖書館從事科普教育成為一種義不容辭的禮會責任。
1、公共圖書館開展科普教育的優勢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通過多種形式,主動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可。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事實證明,圖書館在開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1 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
開展科普教育,離不開充足的科學知識資源。圖書館是文獻信息資源的集散地,沒有任何機構能像圖書館那樣,把反映人類文明成果的文獻信息都有序地匯集起來,并進行廣泛的傳播。圖書館所保存的知識門類齊全完整,收集的文獻信息全面、系統,它既有豐富的紙質書刊資料,又有海量的電子文獻和網上信息,這些寶貴資源無疑是圖書館開展科普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科學知識源泉。
1.2 公共圖書館擁有開展科普教育的群眾基礎
圖書館實施社會教育的受眾面之廣是學?;蚱渌鐣逃龣C構所無法比擬的,它沒有年齡、資歷、健康、考試的限制,向社會一切求知者敞開大門。而且,它還可以滿足人們終身學習的需求,成為公眾終身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另外,我國已初步建成四級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以深圳地區為例,截至2011年,全市公共圖書館643座,其中3座市級公共圖書館,6座區級公共圖書館,634座基層圖書館,基本達到每15萬人擁有一座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每1.5萬人擁有一座社區圖書館(室),同時還布點160個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星羅棋布的公共圖書館網絡覆蓋全市。不斷延伸的服務范圍、擴大的受眾群眾,為開展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1.3 擁有現代化的技術設備與設施
為了適應信息時展的需要,我國近年來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大了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使其在信息網絡、信息咨詢方面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如今公共圖書館已經普遍建立了電子閱覽區、數字圖書館,具備了信息網絡環境。圖書館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和設施,更快捷高效地,為全社會提供服務,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
2、公共圖書館科普教育的策略
2.1 優化館藏結構,打造科普的信息陣地
豐富的科普文獻資源是圖書館開展科普工作的基礎。公共圖書館一是要想辦法多購一些具有較高知識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文獻,加大讀物的入藏量。第二要不斷優化館藏圖書的結構。在重視科普文獻的數量的同時,提高文獻的質量。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設計目標館藏160萬冊,目前已購置圖書110余萬冊,包括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長期以來,在館藏資源建設中,不斷優化館藏結構,重視科普教育資源建設,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共同發展。我館建立的經典讀物閱覽區、e讀站、信息大世界等是很好的例子,收藏了大量的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科普類圖書文獻和電子資源。豐富的館藏資源為科普活動的展開,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資源保障。
2.2加強科普文獻的宣傳和導讀服務
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必須使公眾能夠方便地閱讀科普文獻。為此,公共圖書館一方面要通過編制新書通報、捧薦書目、設立科普文獻架(室)等形式,主動向讀音推介各種科普義獻,將他們的閱讀興趣、習慣引導到科普內容上來。尤其對于青少年讀者,好奇心強、接受力快,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閱讀科普文獻對于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關鍵作用;另一方面要將分散在不同載體上的科技文獻信息,進行整理加工,組合成新的信息資源,及時向讀者公布,方便他們利用。這樣做既有助于提升公眾對科普文獻,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
2.3積極組織各種科普推廣活動
圖書館要根據公眾生產生活的需求開展各種科普活動,尤其在每年的“全周科普宣傳日”“全周科技活動周”和“世界環境日”之類的科普紀念日期間,應積極舉辦或參與組織科講座、科普沙龍、科普圖書征文、科普知識競賽、科普演講、科普知識展覽、科普信息宣傳以及科技知識培訓等活動,吸引廣大讀者前來參加,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科學文化知識。
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與市、區科協密切合作,每年都會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少兒科普活動,如讀書活動、展覽、公益培訓、科學小制作比賽、科普知識講座等,積極參加“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普學術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從小就在少年兒童心靈上撒下科學的種子、培養了他們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主要開展活動的形式如下:
2.3.1科普電影
本著“傳播文化、啟迪智慧、塑造心靈、引領成長”的服務宗旨,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每周五、周六晚及節假日期間,開展“少圖影視劇場”活動。主要分為六個主題:科普教育、經典回放、溫馨親情、快樂成長、神秘科幻、開心動畫。科普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每月選取少兒喜聞樂見的影片播放,例如《微觀世界》、《遷徙的鳥》、《自然之謎》等科學記錄片,《咆哮的地球:大冰凍》、《憤怒的星球:海嘯》、《超級機器:核潛艇》等科學透視系列。
2.3.2 科普展覽
科普展覽區位于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一樓大廳,有72塊展板,可展出80至200幅作品。展區利用豐富的館藏及社會各界資源,面向青少年兒童開展藝術展、科普展及其它主題系列展。
2.3.3科普講座
少圖講座――科普系列活動作為品牌活動之一,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少兒館不僅在常年利用館內陣地開展科普講座,還走進社區、學校宣傳科普知識。
2.3.4科普實踐活動
深圳少兒館于2009年7月啟動“梅蘭竹菊荷”閱讀實踐活動,開展科普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技能、社會交往等主題的公益培訓。親子觀鳥活動、生命安全教育、科技手工制作等日常實踐活動受到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協同各行業的科普機構開展工作,推廣科普教育。為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學習型、創新型城市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翠紅.公共圖書館科普工作探討――以廣州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6)。
[2]胡金杭.利用少兒館優勢開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2)。
關鍵詞:創新模式 多角度 大聯合大協作
科普工作說簡單其實也不簡單,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普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絕不是對已有的一些科學知識的簡單復述與通俗化那么簡單,否則這也體現不了創新與學術水平??破栈顒又杏芯芬灿写纹罚@就如同哈密瓜,新疆產的最甜,其他產地的哈密瓜次之。精品的科普活動就像高質量的創新科研成果一樣,價值高,影響程度深和廣,社會需要的就是高質量的科普活動。
一、當今社會面臨的科普工作新局勢
教育分學齡段,科普教育也是需要分階段因材施教。按人群分可以粗略的分為:幼齡兒童、青少年、社會公眾,本文將重點放在青少年與社會公眾兩類人身上探討如何有效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科學教育也開始慢慢滲透到學校中,城鎮學校盛行,農村學校也略有接觸。科技教育應該是貫穿青少年的整個成長階段,幫助他們養成科學興趣、樹立創新意識。如今政府大力倡導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廣大民眾就成了科普工作服務的對象,科普活動更是要堅持近民、為民、惠民,緊貼民眾需求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但是無論面對哪類對象的活動,都應當跳出老路子,哪怕是舊瓶裝新酒也要有創新科普方式方法,增強吸引力。
任何工作想要干好,首先都要要求工作者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較高的思想覺悟,還有一定的奉獻精神。一名科技工作者就應當具備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積極的作為。我們應當充分了解當前的局勢與現狀,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不斷多樣化、速度化,人們接收科普知識的渠道也就變得多樣化了。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要求,科普工作迫切需要創新科普方式方法,但要遵循基本的準則,形式科學化、知識準確化、傳播速度化。
二、創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促進工作開展
(一)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交叉融合的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普大格局。整合各方社會資源,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工作,突出整體優勢,形成社會大科普的氛圍。
(二)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設小型科普館、舉辦專題展覽或活動等。如:水利電力系統可建立專門的科普展廳介紹當下當地的最新水電力方面的科技知識;高校實驗室可規定一定門檻,對適合條件的公眾開發,或邀請其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再如地震局可開設模擬受災場景區域,邀請民眾親身體驗,傳授避難知識。
(三)拓寬科普宣傳渠道,從傳統的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到如今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宣傳、直播等數字化平臺。2016年全球首堂天地聯動科普課,在太空上傳授科普知識,并且同時與地面聯動。這不僅是航天史上的壯舉,更是典型的創新科普形式的精品代表活動。
(四)改變自上而下的科普宣傳工作方式,從民眾需要什么科普知識,科普工作就就普及什么科學技術文化知識。
(五)重視科普人才隊伍和科普設施建設。從管理機制上重視科普工作,鼓勵老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挖掘有潛在能力的科研人員投身于科普事業,建立多學科多人才融合的科普志愿者隊伍。
(六)充分利用當地科普教育場所等公共社會資源,如科技館、天文館、展覽管、科普植物園、實驗基地等。
三、針對青少年有計劃的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青少年絕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對他們進行的科學教育互動是要貫穿整個學齡段,并且是學校、家長、社會三方聯動。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一起共同呵護他們的奇思妙想還有N種好奇,都是應該以鼓勵為主。
(一)學校主動把課程教學與社會科普資源進行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科普教育協調發展的自組織機制。讓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課堂,走進家庭、田野、和海疆,使青少年在網絡化的科技教育氛圍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
(二)學校主動邀請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學校科普教育,當地科普教育機構也應主動走進校園,貼近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科普報告、科普展覽、科普體驗活動等等。
(三)利用學生寒暑假舉辦綜合性的或專業的科技夏(冬)令營,或是組織趣味性教強的學科競賽活動。在夏(冬)令營期間,多多組織學生到科普試驗基地,科普教育場館、動植物研究所等地方考察學習。
(四)積極與高校、科研單位與學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聯系高?;蛘呤强蒲性核慕淌?、導師進行一對幾的小面積輔導,使小部分真正有志于科學技術研究和探索的,又對科學有極大興趣的優秀青少年科學愛好者直接得到向專家咨詢學習的機會,并在專家們指導下進行高層次的更深入的科普活動。
(五)校方可以從家長成員中挖掘科學教育資源,學生的家長從事各行各業,總會有家長在行業中屬于專家水平,科學教育本來就是各學科的大融合,每個行業都會涉及到科學知識,學??梢哉堖@些家長一起設計適合學生的科學體驗活動。
四、結語
毋庸置疑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各級黨委和政府正在逐年加大對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努力推動形成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校外外、社會科普資源應該進行多方聯動,組織相應的活動。科學教育應該更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國外很多優秀科普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鑒。青少年在校時,通過科學教育打下來良好學習的基礎,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他們走上社會以后依舊能感受到倡導科普、重視科技發展的大氛圍。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提高公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各有關教育行業都在努力朝著這一終極目標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走近“健康中國2020之關愛孕嬰童”
當今世界,公民素質已經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象征,而全民范疇的健康教育正是提升公民素質和全民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列為當前預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之一,成為21世紀前20年全世界減輕疾病負擔的重要策略。2008年,我國正式提出“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以全面發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為目的,重點關注的領域主要包括:重大傳染性疾病、慢性病,婦幼衛生、心理健康,環境健康等。在這個大背景下,以婦女和幼齡兒童為宣教服務對象的“健康中國2020之關愛孕嬰童”計劃應運而生,力求在全社會都形成關心,支持婦女兒童健康事業的良好氛圍,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提升全社會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關注。
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婦幼保健工作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形勢,婦女孕產期疾病,兒童感染性疾病等仍威脅著婦女兒童健康;70%以上可以避免的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事件發生在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出生缺陷也日益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城鄉婦女的利益訴求日益分化,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征,女性面臨著來自事業、家庭、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壓九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這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成為必須加快推進婦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內在動九促使我們必須在依托政府行政管理督導的前提下,盡可能調動一切社會資源和市場力量,進行廣泛的、有針對性的健康宣傳教育,提高婦女自我保健和疾病防范意識,最終形成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質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部門已經提出,我們要在2010年達到以下健康指標: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2.5歲,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4.9‰以內,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40/10萬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7.7‰以內。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深化婦幼保健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走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和健康保護一體化的道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敖】抵袊?020之關愛孕嬰童”正是這樣一個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關愛女性和兒童為宗旨,傳遞健康理念,傳播科學知識的婦幼健康教育多元平臺,它的建立和推進對于全面促進女性和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積極的社會意義。
“健康中國2020之關愛孕嬰童”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托醫務渠道,面向孕產婦和新生兒家庭實施的大型社會公益項目。該項目與各省市衛生廳局和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合作,通過在全國重點省,地、市、區四級婦幼保健院及重點助產機構安裝液晶電視的形式,每天滾動播出衛生健康、母嬰保健、優生優育等精心打造的科普知識節目,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傳婦幼保健科普知識與母嬰健康教育,及時傳遞國家政策法規與公共衛生信息滿足廣大育齡群眾對健康知識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該項目還將通過醫院、社區等渠道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教巡回講座,舉辦母乳喂養、寶寶安全等主題豐富的各類活動:2010年該項目將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各種公益論壇、峰會,開展一系列促進東西方產業交流的活動,涉及的話題包括:食品及母乳安全、用品及家居安全、出行安全,生理及心理安全等,推廣母嬰更健康、更科學的生活方式,創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這個項目的推出,標志著我國婦嬰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正逐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進一步向規范化,系列化、科學化、多元化的縱深發展。婦女兒童的健康是民族興盛的基礎,提高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加強婦女兒童健康保障工作,對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