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聯怎么分上下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平仄方法區分: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上聯最后一個字是三聲和四聲(仄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是一聲和二聲(平聲),如下聯:興xīng 一聲 是上聯,旺wàng四聲是下聯。
張貼方法區分:對聯的張貼撰寫要求是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代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這個方法現在在觀看對聯時候很難區分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隨意貼出來的。所以容易辨別錯誤
含義方法區分: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在寫對聯的時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為下聯,上聯的價值更多是在引導作用上。上下聯基本屬于因果關系,因是上聯,果是下聯。
一、利用諧音還原對聯
例1.(2012年湖北宜昌卷)1940年汪偽政府成立時,有人曾強迫靈谷老人給送過一副對聯。內容是:“昔具蓋世之德,今有罕見之才。”當時人們無不稱贊這副對聯寫得詞工句麗,是歌功頌德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發現這是靈谷老人利用漢字諧音雙關,借對聯諷刺漢奸的隱語。請你把上下聯各改動兩個字,以還原這副對聯的真正意思:
上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謂諧音雙關,就是利用漢語中的同音或音近現象,使某些詞語或句子的語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諧音雙關這種巧妙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具有悠久的歷史性與廣泛的群眾性,恰當地運用它可以增強對聯的藝術表現力。靈谷老人的對聯“昔具蓋世之德,今有罕見之才”,其中的“蓋世”“罕見”分別諧音雙關“該死”和“漢奸”,顯示了政治諷刺的機鋒妙趣。這副對聯可以還原為:昔具該死之德,今有漢奸之才。
二、設定情景對出下聯
例2.(2012年內蒙古包頭卷)春暖花開,一秀才入京趕考,投宿一大戶人家。是夜秀才燈下苦讀,窗上素紗,窗外花園,月光之下,夜鶯展翅,蝴蝶飛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覺隨口吟出一上聯:
月照紗窗,鶯蝶飛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聯之后,秀才卻怎么也想不出下聯。趕考歸來,已是秋去冬來。一日雪后過橋,看到有雞犬的足跡,秀才頓有所悟,對出下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對聯出句和對句句法結構相同、詞性相同的要求,對照上聯 “月照紗窗,鶯蝶飛舞,映出芙蓉牡丹”,從題目設定的情景中選取或組織詞性相同的詞語,例如組織詞語“雪落”對“月照”,組織詞語“板橋”對“紗窗”,選取詞語“雞犬”對“鶯蝶”,組織詞語“行過”對“飛舞”,組織詞語“踏成”對“映出”,組織短語“竹葉梅花”(形容雞犬的足跡)對“芙蓉牡丹”,即可對出下聯:雪落板橋,雞犬行過,踏成竹葉梅花。
三、選取詞語補充對聯
例3.(2012年寧夏卷)根據潘維德詩歌《今天》,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詞語,將對聯補充完整。
今天,整個杭州只有一位司機
今天,所有的事情連同西湖的水光都只是乘客
今天,司機用生命把客車停靠在歲月的寧靜里
今天,離開的是死亡,留下的是責任、愛和偉大的平凡
今天,叫吳斌。
四十八歲生命客車在歲月寧靜里
七十六秒偉大平凡于西湖水光中永恒
解析:根據題目要求和對聯的思想內容,我們可以從詩句“今天,司機用生命把客車停靠在歲月的寧靜里”中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按照工對的要求(出句和對句句法結構相同,詞性相同),所選擇的詞語應該和“永恒”的詞性(形容詞)相同,但中考對聯題的要求并不十分嚴格,屬于寬對的范疇,即字數相等,詞性基本相對即可,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停靠”這個詞(“停靠”屬于動詞,在本詩中“永恒”也兼具動詞的屬性)。將“停靠”填在橫線上,即可將對聯補充完整。
四、壓縮句子組成對聯
例4.(2012年江蘇鹽城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走進“東方濕都”,這里物產豐饒,鶴舞鹿鳴,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漫步“海鹽之城”,這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滿眼望去處處呈現新城市的靚麗景象。科技館、藝術中心、海鹽博物館,猶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鑲嵌在清澈明凈的串場地河畔。
壓縮畫波浪線的句子,使之與“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相對稱,將其工整地填寫在下邊的田字格內。
解析:盡管題目中沒有“對聯”這個關鍵詞,但其實就是要求通過壓縮句子對出“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的下聯。對聯要求句法結構一致,所以要準確壓縮畫波浪線的句子與“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相對稱,就要根據結構對“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進行斷句。揣摩“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內容,可斷句為:一派/原生態/秀美風光,然后根據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的對聯特征來壓縮畫波浪線的句子。“一派”是偏正短語,畫波浪線的句子中只有“滿眼”與之結構一致;“原生態”是偏正短語,畫波浪線的句子中只有“新城市”與之吻合;“秀美風光”是偏正短語,畫波浪線的句子中只有“靚麗景象”與之吻合。所以壓縮后的句子應該是:滿眼新城市靚麗景象。
五、根據材料完成對聯
例5.(2012年遼寧沈陽卷)閱讀下面三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古往今來,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崇拜龍鳳,造就了豐富的龍鳳文化。龍以騰云駕霧、遨游在天的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氣勢,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鳳以展翅翹尾、五色備舉的形象和高雅美善的氣質,成為世間祥瑞的象征。
【材料二】聞一多先生在《龍鳳》一文中寫道:“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zhào,開始)端可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材料三】龍鳳文化發展到現代,既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繼續表達,也是每一位華夏兒女對祖國拳拳深沉的情感認知,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生動寫照。
――《文史中國》
請根據以上三則材料的內容,完成對聯。
上聯:① 炎黃千載游江山難老
下聯:鳳呈祥華夏萬年②
解析:我們可以從材料一中選取“龍以騰云駕霧……”一句進行壓縮,得出“龍騰云”。“鳳呈祥”屬于主謂短語,“龍騰云”也是主謂短語,“龍騰云”對“鳳呈祥”最貼切,所以①處應填“龍騰云”。“江山難老”是主謂短語,與之相對的也應是一個主謂短語,根據三則材料的內容,我們可以組織一個主謂短語“情意永存”與“江山難老”相對,所以②處可填“情意永存”。
六、觀察圖片補寫對聯
例6.(2012年河北卷)觀察下面來自生活中的一組照片,回答后面的問題。
有感而發補對聯。請為給出的上聯補寫一個恰當的下聯。
上聯: 規規矩矩寫字
下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觀察上面的一組照片不難發現,其中有幾個錯別字,“體質”應為“體制”,“品位”應為“品味”,“招幕”應為“招募”,還有一個店名不妥,“糖尿病”怎能專賣?所以上聯根據照片內容強調要“規規矩矩寫字”。我們可以根據上聯的句法結構特點對出下聯,“規規矩矩”是一個疊詞,詞性屬于形容詞,下聯與之對應的也應是一個形容詞性疊詞,如“認認真真”“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寫字”是一個動賓短語,下聯與之對應的也應是一個動賓短語,如“作文”“做人”“說話”。所以補寫的下聯可以是“認認真真作文”,也可以是“堂堂正正做人”,還可以是“明明白白說話”。
七、結合名著對出下聯
例7.(2012年甘肅白銀卷)看了《紅樓夢》后,有人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多愁善感,林黛玉灑淚葬花”,請你結合其他名著情節,對出下聯。
一、有助于把握音韻
由于語言從古到今是不斷演變、發展的,現代漢語中一些字詞的讀音與古代的情形已有了很大的差別,有的已全然不能讓人看出它們在古代所屬的音韻了。如唐代杜牧七絕《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中“斜”、“家”、“花”都是韻腳。可現代漢語拼音里,“斜”讀為“xié”,“家”、“花”分別讀為“jiā”、“huā”,“斜”與其它二字韻母卻不相同。它們原本是押韻的,怎么現在不同韻呢?原來,這也是語言(語音)演變的結果。在客家方言里,“斜”讀為“〔xi唬海r)〕”,而“家”讀為“〔g唬海r)〕”,“花”讀為“〔f唬海r)〕”,可以看出,在方言里還是同屬一韻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斜”字與“家”、“花”在中古漢語里當是押韻的。我們只要翻看《唐詩三百首》就可找到一些例子。如唐韓肱的七絕《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劉禹錫七絕《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劉方平七絕《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張泌七絕《寄人》(別夢依依到謝家)等詩里,“斜”與“花”、“家”、“紗”都是一個韻部。而我們查對韻書,便可進一步證實,它們都是同屬下平聲麻韻。當然,由于前后不同時期移民的時間跨度較大,導致了同一種類方言的復雜性,通過方言辨別古代音韻情況,有的還存在一定困難。但在很大的范圍上,這不失為一條簡便的方法。
此外,借助方言還可分析一些形聲字的聲符。聲符本應是表音的,可隨著語言的變化與發展,現在有些形聲字從聲旁里已看不出該字的讀音。借助方言分析,則可較便捷地了解這些字在“六書”中的屬類,了解這些字的古音。
二、有助于分析平仄
古代漢語的調類分平聲(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種,上、去、入聲屬仄聲。后來入聲則分化開來,分別歸入現代漢語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就是所謂的“入派三聲”。因此,我們現在對一些漢字的平仄(準確地說,是中古時所屬的平仄)就難以把握。但是如能借助方言,這一問題同樣容易解決。例如對聯:“三陽臨吉宅,五福萃華門”、“竹報平安福,花開富貴春”、“居之安千年永福,和為貴萬世長春”。這幾副對聯若做為直聯書寫,人們一般不容易分辨出上下聯來。他們往往將門外直聯、廳內堂聯的上下聯貼錯,以致于貽笑方家。要排好上下聯先后順序,一要懂得古人以右為上為先,以左為下為后,二要知曉聯句的一個常識,即上聯末字為仄聲字,下聯末字為平聲字。可是,如果上下聯末字的現代漢語拼音都是平聲,那咋辦?這時,我們也可借助方言去推測這些字在中古時的調類。如上面聯對中的“宅”、“福”,客家方言分別讀“〔ts〕”、“〔fu〕”,而閩南方言讀為“〔t‘ε〕”、“〔h〕”,發音都較短促。而音長短促,一般地說,這是大多數入聲字的基本特征。若查對韻書,則可看到“宅”、“福”分別在入聲的陌韻、屋韻里。又如,杜甫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在普通話里的調類是陽平,而客家方言讀成“〔p‘弧場保閩南話讀為“〔pe〕”,發音都較為短促,可推測它們在古代屬入聲字。事實上,“白”確屬入聲陌韻。
借助方言,不僅可以借以推測、判斷上下聯句,還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重組被打亂了的詩句。要遴選詩句,排列詩序,固然主要地應從詩意的前后連貫方面著手,但了解用韻,掌握平仄也很有幫助。古代格律詩的格律要求嚴格,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對仗原則,如粘連原則,這些都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如果了解了漢字古今平仄的變化,我們排列詩句的時候,也可以推測有關字詞的平仄情況,從而更快捷準確地完成這方面的練習。
三、有助于理解詞義
有些詞語要理解其含義,僅從現代漢語角度分析,總是難以理喻,而如能結合方言,則不至于讓人費解。例如,文言詞語“走”,現代漢語解釋為“跑”。為什么這樣解釋呢,人們總摸不著頭腦。若能考察一下方言,問題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客家方言里有個音“〔tseu〕”,意為兩腳或四條腿迅速前進或逃跑,或者液體因揮發而損耗等。這個“〔tseu〕”即為文言“走”(zou),音標“〔ts:u〕”。原來,“走”解為“跑”,這在方言中還保留著!這樣輕輕地一點撥,文言詞“走”在現代漢語里訓釋為“跑”就自然讓人明白了。同時,對于“逃走”、“奔走”等的“走”的詞義也可輕松自如地掌握了。
又如“砍”與“斫”,它們本是有區別的。而龔自珍《病梅館記》里的句子:“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除正……”高中語文教材注釋“斫”為“用刀斧砍”,這用的是同義互訓的方法,但似乎把“砍”與“斫”等同起來了。在客家方言里,“砍”讀作“〔k‘m〕”,“斫”讀作“〔t〕”,而“砍”表示用刀斧把東西斷開,其用力較猛;而“斫”表示砍時所用之力較輕。這樣簡單地開導,“砍”與“斫”的區別就會讓人很輕易地領會出來。
四、有助于了解語法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那么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一“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們家鄉安慶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九就開始除塵。除塵就是清潔污垢,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掃墻壁上的灰塵、擦窗戶……
過春節當然要買年貨。超市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到處張燈結彩,洋溢著過年的氣氛。巧克力堆成小山,一袋袋餅干擺放的整整齊齊。我們挑選著自己喜愛的東西一包包往購物車里放。不一會兒,購物車就裝滿了,媽媽拉著我回家,可我還意猶未盡。
到了年三十兒,我和爸爸開始貼對聯了。爸爸站在凳子上,把舊對聯撕下來。我在底下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遞膠,一會兒遞剪刀,一會兒又要遞對聯……不一會兒,我和爸爸都累得滿頭大汗了。終于,上聯、下聯、橫批都貼好了。頓時,大門煥然一新。
我大聲讀道:“萬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風順年年好,吉星高照”話音剛落,爸爸就哈哈大笑起來。我疑惑的看著爸爸,爸爸一本正經地講道:“對聯又叫門對,它對仗工整,抒發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是漢族特有的形式。讀對聯時應先讀上聯,就是右側的,再讀下聯,就是左側的,最后讀橫批。貼對聯時也按這樣的順序!應該是這樣讀: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今天真是收獲滿滿,我不僅學會了貼對聯,還學會了對聯的讀法。
“吃年飯了!”隨著奶奶喜悅的語調,我們一家人圍坐到了桌邊。
“哇塞!今晚的菜好多啊!”有清炒芹菜、紅燒鰱魚、紅燒雞塊、圓子湯…… 媽媽給我夾了一塊紅燒魚,嫩嫩的、滑滑的,可好吃了!我又嘗了一塊紅燒雞塊,雞肉酥滑可口。熱騰騰的圓子湯香味撲鼻而來,我盛了一碗,湯味非常鮮美,圓子也香滑無比,一碗熱乎乎的圓子湯喝了下去,心里立即涌出一股暖流。聽奶奶說這些菜還都有寓意呢:芹菜寓意做事勤勤快快,紅燒鰱魚寓意年年有余,紅燒雞塊寓意大吉大利,圓子湯寓意團團圓圓……
聽奶奶說完,我連忙拿起杯子向爺爺奶奶敬酒:“爺爺奶奶,我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大吉大利!”爺爺樂呵呵地說:“好好,也祝你學習進步。”我又開始敬爸爸媽媽:“我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爸爸媽媽異口同聲地說:“長大一歲了,現在懂事了!”年夜飯,我既吃到了美味的菜肴,更吃出了團圓和快樂!
大年初一是安靜的,大人孩子基本都呆在家里。但初二又熱鬧起來了,家家忙著去拜年。我早早地起了床,爸爸媽媽也拿好禮物,準備去外婆家拜年。我們來到外婆家。門開了,我趕緊說道:“外公,外婆,新年快樂!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外公樂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感覺好像年輕了許多。外婆更是容光煥發,馬上把紅包塞進我的口袋,轉身就去抓糖果,抓瓜子,忙得團團轉。
這一整天,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外公外婆也忙碌了一整天,他們雖然有些疲憊了,但心里一定是快樂的!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二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過年的風俗都不一樣。深圳過年喜歡辦花市,廣州過年喜歡吃餃子,北京過年喜歡逛廟會……而我的家鄉——梅州,會是怎樣的春節呢?
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得開始大掃除。掃地,拖地,擦桌子,掃墻壁,忙亂的一天就開始了。這一天,沒有多少人在大街上走動,所有人都在家里把自己的家收拾的一塵不染。為什么童謠總唱“二十四,掃房子”?原來啊,這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每年的年三十他都會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事,因此,玉皇大帝就讓三尸神在不好的人家門前寫上罪行,而罪行就靠蜘蛛網,灰塵來代表,為了奪得人間,三尸神故意在每一家門前都寫上罪行。這一切,又被灶君看在了眼里,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就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等王靈官下凡檢查時,發現家家都干干凈凈,而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三尸神冤枉好人就將三尸神打進牢里。灶君也得到了人們的尊重。
二十五這天,菜市場早早有許多小販在門口賣黃豆。因為這一天要磨豆腐,人們一般買泡好的黃豆,因為如果是沒泡的黃豆回家,再來泡就不夠時間了。把泡好的黃豆放進打磨機里打磨,打磨的時間越長,豆腐吃起來更香。打磨后,用紗布用把豆漿和豆腐渣分開,把沒有渣的豆漿大火熬煮,直到滾出泡泡,再用小火繼續熬五分鐘后冷卻,用紗布把水倒出來一些后,加入米醋攪拌一下,用紗布蓋住靜置一個小時就大功告成了。辛辛苦苦做的豆腐卻只想在大年初一熬一鍋青菜豆腐湯,寓意著新的一年能為人清白。受人尊重。
二十六和二十七,大多數人都宰雞宰鴨。二十八開始,就得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每家每戶都會掛,一掛就得成雙,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一到晚上6點來鐘就會打開燈籠的燈,晚上,大街上人山人海,都是來賞燈的,一路都是燈籠。大街是紅的,我們小孩最愛晚上逛大街了,大人也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大人為了賞燈,而我們為了比燈。
大年初一本以為是最熱鬧的一天,但那一天街上并沒有人,卻有著香香的飯菜味,讓人聞了垂涎三尺,那是因為大家都在家里吃團圓飯呢!
時間眨眼而過,我們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梅州這個地方也過完了忙亂的時期,回到了悠閑的生活。
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三春節是家里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著打掃衛生,貼春聯,買年貨……忙得不可開交,沒有一個人是閑著的。
時間過得飛快,馬上迎來了大年三十這一天。
傍晚時分,就能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噼里啪啦——”。又過了好一會兒,一陣陣香味從每家每戶傳出來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大張圓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美食,有雞、鴨、魚、藕、年糕、西施豆腐……等,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吃一頓。很快,人都到齊了,我一坐下就開始夾菜,吃菜,吃得津津有味。長輩們都互相敬酒, 喝得滿臉通紅。團圓飯后,舅媽嫻熟地包起餃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卻錯落有致。
晚上十二點整,我們放起了“開門紅”,那震耳欲聾的聲音讓我有些害怕,但是看著那些美麗的煙花在夜空綻放又使我興奮不已。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家家燈火通明,處處煙花綻放,鞭炮聲此起彼伏。絢麗多彩的煙花照亮了夜空,有的像美麗的花朵,有的像燃燒的火焰,還有的像飛流的瀑布……美不勝收。當我和表哥表妹沉浸在放煙花的快樂中時,屋里的舅媽伴著鞭炮聲下起了餃子。回來的時候,就聞到了餃子的香味。我們都拿起了碗筷,紛紛去搶桌子上的那一大鍋餃子。我們吃得不亦樂乎,香噴噴的餃子馬上吃掉了一半。這時,舅媽嘀咕了一句:“都吃了一半了,怎么還沒吃到呢!”我一聽,心里充滿了疑問:到底是什么東西沒吃到呢?
“舅媽,是什么東西沒有吃到啊?”我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哦,是這樣的,我在餃子里面包了3個硬幣,到現在你們都還沒有吃到呢!”舅媽一說完,大家又開始搶剩下的餃子,我也不例外。就這樣,大家一直搶,搶到碗里裝不下餃子才開始吃,而且都是大餃子,因為我們認為硬幣包在餃子里肯定很大。到最后,沒搶到大餃子的都是小餃子。一個個都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第一個吃到硬幣的是哥哥,第二個吃到的是外婆,第三個吃到的是我。個個樂開了花,笑聲充滿了外婆家那幸福的小屋,好一幅溫馨甜美的畫面。
時間是短暫的,但和親朋好友度過了這么美好的時光,真是令我難忘。我的寶箱里又多了一顆光彩奪目的珍珠。
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四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寸寸土地寸寸風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民俗。三十六個省區,三十六種文化。每個地區的民風民俗都各具特色。現在讓我給大家介紹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過。”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大家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讓年味更足: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炸和鹵。一切都是按著傳統程序進行,所以這些日子家家戶戶都是家家飄香,戶戶歡騰。
到了臘月二十三,族長就會請漆匠來給菩薩貼金。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后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在念經請菩薩歸位。菩薩貼金后,族長將菩薩安置在木制轎內,然后放在祠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族里的年輕人就抬菩薩滿村游走。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早早起了床,女人們進廚房準備年夜飯,熬漿子貼對聯是男人們干的活。貼對聯要先貼正屋,先把橫批貼個“福星高照”,還要注意上下聯,右為上聯,左為下聯。接著再貼各房門,還要貼些小簽:“出門大利,抬頭見喜”是貼正屋門上,“百無禁忌,萬事如意”要貼正屋墻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貼谷倉和牛豬雞圈的。過路人一看,大門都貼了新聯,就知道這家要準備吃年夜飯了。
差不多八點就開始吃年夜飯了,鞭炮聲陸續響起,此起彼伏,要持續2個多小時。一掛鞭炮中間不能熄火停響,炮聲越急越密越響,來年就越興旺。放了辭歲的鞭炮,還要奏上歡快的音樂,一家老小就開始吃團圓飯了。
吃完飯之后,男人們還要帶上斧頭上山收“財”,他們要砍一棵大樹,并連根挖起,做守歲的“柴火”,這棵樹要一直燒到初一早上,就是“火大財大”。小孩子們要拿出爆竹和煙花,一直鬧到凌晨十二點五十九秒。這大年三十的燈不能黑,要徹夜亮燈。預示來年前途光明。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燈火通明的夜里,在們興奮和疲憊的鼾夢中漸行漸遠。
2021家鄉的春節作文五每個地方的春節都不一樣,都有很多的風俗,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
家鄉的春節氣氛很濃,到處洋溢著過節的喜慶。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很多的精彩。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我們還可以吃香甜可口的祭灶糖。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要貼福字、窗花、對聯、門神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將宅子里里外外裝點一新。從這一天開始,家家要蒸我們家鄉特有的高饃饃和各式各樣的花糕,有石榴花的,有小魚的,還有蝴蝶狀的。還要蒸一個又大又圓的花糕用來祭奠先祖,這個花糕可是要等到過完春節才能吃得哦!雖然大家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感覺還是歡樂更多。
除夕是最值得我們慶賀的時刻。在這個晚上大家都會回到家里與家人團圓,一起吃豐富的年夜飯,一起看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享受著團圓的樂趣。到了十二點,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從大年初一開始,大家都要到親戚朋友家里去做客拜年。我們小孩子還能收到長輩們的壓歲錢,別提有多高興了。
正月十五又是春節里一個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掛火紅的燈籠、吃湯圓,寓意著我們大家團團圓圓,生活和和美美。過完了這一天,年也就過完了,人們開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馮堯安,1918年生于重慶,一生陶醉于楹聯,所作之聯成千上萬。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精通詩詞楹聯,被尊為重慶市“聯壇三老”,曾親筆撰寫過不少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對過去的記載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九旬翁馮堯安的記錄方式有點特殊――楹聯。翻閱他的著作《鴻爪集》,從上世紀3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上千副精簡的楹聯幾乎總結了一部重慶的現代史話。
在大渡口茄子溪片區,一幢上世紀80年代的居民房內,其中有一家門上寫著“晚晴樓”三個字,這里就是93歲高齡馮堯安老人的居所。屋內只有二十幾平米,而堆積的書報就占據了房子大部分的空間,地上、箱子里、桌子上,甚至舊式的老衣柜里裝的都是滿滿當當的書刊。相當一部分書籍都是關于楹聯的,現在,他仍然訂閱了多本楹聯刊物,與時俱進。
楹聯是時代變遷的見證
1938年,馮堯安進入重慶電力公司(后改為供電局)工作,1964年下放局屬重慶桿塔廠(現為重慶電冰箱廠),直到1977年退休。馮堯安幼年讀私塾時期接受的是舊學問,那時候老師出對子,簡單的有一個字、兩個字,底下學生就跟著對。從那時起,馮堯安就對這種舊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耋耄之年仍然在潛心創作。
至抗戰時期,長大成人的馮堯安就寫得多了。那時把對聯作為一種禮物贈送給親友非常盛行:賀壽、紅白喜事、交友等等。同時,在春節的時候,馮堯安通常要寫幾副對聯,有的掛在自己的門口,有的贈送親友,幾十年累計下來,加上平時所創作的對聯,已成千上萬。
在馮堯安著作的書籍《鴻爪集》里,記錄了他從上世紀3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的楹聯。比如1950年創作的“飛倦復知還,暖入庚堂歌解放;鴻鈞豐轉運,春回寅柄兆和平。”記錄了中國剛剛得到解放的情景;1976年創作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插隊落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記錄了當年動員知識青年下鄉這件事。諸如此類的楹聯,總能從字里行間看出時代的動態,串聯起來,就是一部至少是重慶的現代史。
馮堯安給自己創作的對聯分了很多類別:嵌名類、春聯類、頌黨政軍類、慶喜頌壽類、悼挽緬懷類等。多數都是對當下熱點問題的想法,用對聯來抒懷,特別是和朋友之間的交流,字里行間能看出濃濃的情誼,還有文人與文人之間那種惺惺相惜的真摯情感。
用重慶地名配對百副對聯
在《鴻爪集》內,末尾有一百聯全部是由重慶地名組成的對聯。如“北碚;南坪”、“山洞;石門”、“羊子壩;貓兒石”,乍看這種對聯的方式很簡單,也容易讓人記住,其實這正是馮堯安喜歡的形式,他推崇的是短聯,看起不費勁,而巧妙之處更能在短聯中體現出來。
重慶的地名本身就是充滿著趣味的,再加上馮堯安楹聯的配對,讓人看起來更加有趣。這得益于上世紀80年代期間。馮堯安在南岸編寫地名錄。整天與那么多的地名打交道,這激發了他配對地名楹聯的靈感。其實編寫這一百副對聯非常不容易,一百對就是兩百個地名,而且還要按照對聯的規則配對就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對聯上下聯的最末一個字分別為仄聲和平聲,若最后一字對不上便不成聯。
仔細閱讀這些地名,還會發現很多地名已經不存在了。“多少地方我已經找不到了。”馮堯安一邊向我們解釋對子,一邊感嘆。這些對聯的記錄也算是重慶地名文化的一個縮影。
身體力行傳播文化
馮堯安是個喜歡讀書的人,退休的日子,看書看報看電視新聞就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現在還訂閱了眾多期刊雜志,因為他訂的刊物眾多,社區還給了他一個“優待”,專門為他制作了一個報箱。每次上下樓,他都會先看一眼他的報箱,報箱儼然成了他與世界接軌的紐帶。
馮堯安家的藏書不說上萬至少也有八千,他的記性相當好,哪本書在哪里,只要是創作對聯需要,他可以馬上搜索出來,甚至哪一頁,哪個位置他都能清楚指出來。在他家老報紙堆里。隨意掀開幾張黃舊的紙張,竟然是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晚報》,還有同一時代的《光明日報》、1986年的《團結報》……這里儼然成了一個老書刊的倉庫,若將舊報紙展開分類,完全可以當成某個時期報紙的博物館。
年過九旬的馮堯安還是一個社會活動家。每個月他都會參加兩次文化交流茶會,風雨無阻。在他身邊,陪伴他來的是一位精神矍鑠的白發老頭兒梁紹霖,在馮堯安面前,他儼然就是一個壯年的小伙子,他就是馮堯安的鄰居兼學生,你根本看不出他已經快80歲了。梁紹霖笑稱是馮堯安的貼身保鏢。若馮堯安有其他活動不能參加的,每次必托學生轉帶資料并且詢問茶會的詳情。
今年,馮堯安也會準備好幾副春聯,在春節的茶會期間將其印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送給身邊的朋友。看得出他有一顆執著的心,把能買到的刊物都看一看,雖然身體老了,但是他一直為了與這個社會接軌而努力著,與時俱進。無論何時都不至于變成被時代拋棄的“舊思想”。
[人物面對面]
這么大的年紀還一個人住。家里人放心么?
我的孩子們曾經叫我跟他們一起住,但我不愿意,我的生活習慣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雖然我喜歡有人跟我擺龍門陣,但兒孫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想給他們增添負擔。況且我的生活雖說不是完全自理,至少也能理50%,一日三餐問題已經解決了,有時候兒孫們也會來看我,幫我解決一些事,你看陽臺上曬著的床單就是前幾天兒子回來給我洗的。至于我吃飯的問題,交給了我家附近的那個館子,他們每天都會按時給我送飯過來。
很想知道是什么讓您這么高壽?
其實沒有什么秘訣,不暴飲暴食,平平常常過日子就好了。不過有一件事我堅持了十幾年,我平時很少生病,我猜想跟這個習慣有關系: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會空腹喝一湯勺醋。把醋兌在頭天晚上的冷開水里一起喝,如果感覺不好喝,可以加點蜂蜜。喝醋這個方法也是別人給我說的,很簡單,但是每天堅持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長壽秘訣,也沒有經過科學論證。
少年時代在你的記憶中是怎樣的?特別是過年的感覺?
小時候跟著大人走,學的是舊禮教,腦子里裝的都是舊東西,所以我喜歡舊文學。那時候的過年就可以得錢,從小跟著父親學習禮節性拜年,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把名片帶在身上代表父親去拜年。因為我父親是當時工商界的,有自己的店鋪,做過一些刻章的生意,賣過參茸燕窩等東西。家庭條件還算可以,小時候苦的感覺很少。
春聯曾經被作為“四舊”被禁止,那時你是怎么應對的?
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相應的政策,我自然會有所顧忌,也不敢隨便寫,所以中間大約十年的時間都沒有寫春聯。
江津人鐘云舫曾經寫下了天下第一長聯,可以說重慶人在對聯的造詣上是相當高的。現在呢?
鐘云舫那個人是相當了不起的,他被稱為“聯圣”,他的名字享譽全國。他很有學問,他寫的對聯還是在監獄中完成的,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像我們創作對聯時記不住的,還要翻參考書呢。現在人的對聯水平比較一般,學習的人少了,很多堅持的人都是一種興趣。
重慶的楹聯從過去到現在有什么變化?
整體來說都在與時俱進,加入了很多時代的風向標。
對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個什么地位?
對聯算是從詩里分化出來的,不像唐詩宋詞元曲那樣有獨立的地位,對聯最盛行的時候是在清朝。最近中國楹聯學會準備編一本清聯三百首,就是想把對聯的地位獨立出來,構成唐詩、宋詞、元曲、清聯。
現在有的時尚活動將楹聯這種文化嵌入進來。你怎么看?
我很贊成,楹聯本身就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不應該拘泥于舊形式,多和現代時尚接軌也算是一種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值得提倡。
你搞了一輩子的楹聯。家里關于楹聯的藏書也那么多,有傳承的人么?
我的子孫們他們都沒有這個愛好,人各有志嘛,我不能把我的觀點強加在他們身上。
你覺得自己創作最好的對聯是哪一副?
我自己也說不出來,我認為都不好(笑),都是很一般的,別人說了算吧!
未來你有哪些愿望?
我有兩個愿望。第一,在我一百歲前再出一本書,我主要擅長的是詩詞和對聯,目前手里有一部分手稿,想再創作一些匯集成冊。第二,希望以后每個月能領到300塊錢(笑),是這樣的,大渡口這邊的居委會每個月會給90歲以上的老人發100塊錢的營養補貼,而百歲老人就是300塊,希望將來我自己也能有那個資格去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