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感慨時間的句子

感慨時間的句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第1篇

2、時光過于匆忙,一不小心,便將甜蜜釀成了過往。

3、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就越感到失時的痛苦。

4、初相遇,心相知,終離別。這一路走來,踏過多少風塵,它們本來無處沾染,可就是因為紅塵聚少離多,它們找到了記錄的載體。

5、節約時間就是延長壽命。

6、一生中,到底有多少快樂與幸福可以珍藏,時間猶如白駒過隙,手里始終握不住歲月的繁華,那些美好的東西仿佛還停留在眼前,但卻已經遺落在昨天。

7、不是時間過得很慢,是因為你過得很糟糕。不是時間過得快,是因為時間對你越來越重要。

8、實現精彩人生,你要周詳而富有創意地用好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時間,而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9、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第2篇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問:“你發現這篇課文的標點符號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文章中的問號特別多,共有十二個。在初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問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生找到了第一個問句:“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教師可抓住這個句子,帶領學生仔細讀課文第一段,走進文本。學生在讀文中,發現這是個設問句。何以見得呢?因為破折號后面有兩句“是有人偷了他們吧?”“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這是對前面問題的回答。“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因此作者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可是“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后面一連串疑問猜測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接下來的問句在哪里?又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生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的首句“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學生對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教師這時可以很好地抓住引導學生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聯系二三自然段反復讀,看看這兩段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知道了,第二自然段講時間來去無蹤,八千多日子悄無聲息地“溜去”了,非常地快;第三自然段具體寫了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吃飯、洗手、默想,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作者卻看到時間的流過。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通過品析,學生自然就知道了第三自然段的問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問句的學習很好地幫助學生習得了寫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便能舉一反三,發現第四自然段一共有六句話,六句話都是問句,他們自己也能提出問題:“為什么這段話用了這么多的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結合學生的預習或者是上網搜集資料,了解作者寫作《匆匆》的背景:朱自清的《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正值“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所以作者連用了六個問句,表達心中的徘徊和惆悵,時間在飛逝,自己卻碌碌無為。文章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六個相同意思問句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教給學生復沓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反復吟詠,去感受一唱三嘆的效果。

課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個句子,也是疑問句。那么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學生通過上文的學習,明白了這個問句還是表達作者感慨時間的流逝,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好像在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而且全文最后的問句和文章的第一個問句首尾呼應,相得益彰。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接受美學;《匆匆》;期待視野

1.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寫于“五四”落潮時期,語言優美,結構精巧,是漢語散文詩的代表作,張培基先生的譯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風格、神韻,忠實凝練,用詞具有美感。這與接受美學倡導的翻譯應該盡量使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詮釋能夠契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不謀而合,本文運用接受美學理論中的“期待視野”對本詩進行分析。

2.接受美學理論簡介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以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岡?伊瑟爾為代表人物,理論核心為“讀者中心論”。在姚斯看來,文學作品歷史生命如果沒有讀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作品才能進入一個連續變化的經驗視野中。[1]伊瑟爾則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2]

為了建立文學作品創作與接受、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姚斯提出“期待視野”這一中心概念,它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的意識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種世界觀,社會經驗,審美傾向等,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作者,必須注意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視野融合。

3.《匆匆》之美學分析

《匆匆》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的特點,通過隱喻,排比,疊詞的使用,充滿詩意,表達了對時光消逝的感慨和無奈。俄國著名翻譯家吉?加切奇拉澤認為:“理想的文藝翻譯首先是在藝術上,而不是在語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達不到這一目標,也應全力以求,離目標越近越好。”[3]在接受美學的基礎上,散文詩的翻譯更得注重原文音韻美、結構美和節奏美的傳達。

3.1音韻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音韻美,不像格律詩那樣靠格律和韻來體現,而是從詩人的內在情緒的漲落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同一中自然流露出來。散文詩的譯者只有把握詩人的內心情感及其變化,才能譯出好的作品。

例1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張譯: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詩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時間的流里”,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它,張培基的譯文“a drop of water ”“into the ocean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選詞準確,英文地道,形象生動的傳達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無奈與惋惜,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

3.2結構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結構美主要體現在字詞、造句、修辭上,以及句子之間、段落時間的組織上,更在文章整體所表現的藝術境界。散文詩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傳達源語中的語義信息,而且更要著力于再現源語中的審美價值。

例2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張譯: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例2詩人用排比句流線型的展開畫面,張培基先生翻譯時考慮到英語的“重形合”和讀者想要從譯文中感受到的意境,用了三個條件狀語從句,既體現了原文的邏輯關系,又對應了原文的三個并列句,再現了原文的結構和意境。

3.3節奏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節奏美主要靠詞的重復、對偶、對仗、對稱以及句子的聯系方式表現出來,是散文審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文節奏的翻譯得擺脫原文句子結構的限制,按照譯文語言的要求重新組織句子,進而傳遞原文的節奏美學特征。

例3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張譯: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斜斜的太陽”“輕輕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跟著旋轉”,這些疊詞的使用,使詩達到視覺和聽覺的真實性,情景交融。張培基的譯文再現了原文語言形式的美和意象與情感的表達,特別是把“輕輕悄悄”翻譯為“softly and stealthily”,準確表達了作者對斗轉星移,時間流逝的無奈,使譯者和讀者達到視野融合。

4.結語

散文詩的翻譯關鍵在于譯者對于原文情感,寫作風格和意境的把握,張培基對《匆匆》的翻譯惟妙惟肖地傳達出原文的神韻,再現了原文的音韻美,結構美和節奏美,充分考慮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加深了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視野融合。接受美學為散文詩的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將其應用于散文詩的翻譯必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 1989

[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加切奇拉澤. 文藝翻譯與文學交流[M]. 蔡毅, 虞杰編譯. 北京: 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7: 55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第4篇

1、東晉才女謝道蘊的“未若柳絮因風起”,以柳絮喻雪,給人春天般的溫暖,被譽為千古名句。唐朝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2、山水花鳥,常成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國都淪陷之時,杜甫借花鳥抒悲痛之情:“_______,______”(《春望》);棄官離職之時,龔自珍借落花吟報國之志:“_______ ,_______”。(《已亥雜詩》)

3、①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懷?早在北宋年間,范仲淹就在《岳陽樓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給我們做了詮釋;南宋年間,愛國詩人文天祥面對國難當頭,在《過零丁洋》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詩人的情懷。

②“月”常常入詩。蘇軾《水調歌頭》中的“________ ,________”表達了詩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賦予月亮濃濃的感彩。

4、白居易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表現賣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觀刈麥》中詩人也通過類似句子“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宋代詩人常寫一些哲理詩。如王安石《登飛來峰》中“_________,自緣身在最高層”、朱熹《春日》中“等閑識得東風面,__________”這樣的詩句包含著豐富的哲理。

6、①詩言志。曹操在《觀滄海》中表達了“老驥伏櫪,_______”的心聲,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表達了“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 ”的心志,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表達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心愿。

②人生難免有別離。當我們面臨分別時,也許會有岑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依依不舍,也許會有王維“________ ,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殷切勸告,也許會有王勃“海內存知己,________ ”的大氣豪邁。

7、杜甫是唐代大詩人,他見證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青年時代,身處開元盛世的他有著“________ ,_________ ”(《望岳》)的遠大抱負;安史之亂時,他以博大的濟世情懷體察人間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對朝廷昏庸、國家動蕩的時局,晚年的他只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登樓》)來抒發個人感慨。

8、“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這是“感動中國人物”霍英東的頒獎詞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和南宋詞人______“______________,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9、岳飛的《滿江紅》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說明了年少時珍惜時間的重要性,蘇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這一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感慨時間的句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李商隱;《馬嵬》(其二);詠史詩;敘述策略

詠史詩是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類別,它是詩人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對史實和歷史人物給予詩化處理的藝術形式。優秀的詠史詩講究“史”與“詩”、“古”與“今”的有機融合。高明的詩人往往會在敘述的基礎上別出己意,詠史抒懷,將詩歌創作的筆鋒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指向當今之現實政治。李商隱的詠史詩歷來獲評甚高,這些詩歌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題托諷,從本質上說,都是非常成功的政治抒情詩,具有強烈的諷時性、高度的典型性和濃郁的抒情性。[1]其《馬嵬》(其二)便是一首以詠史形式出現的“以古鑒今”的政治諷刺詩。為了獲得此詩的諷喻鑒戒效果,詩人調用了一系列的敘述策略,在看似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巧妙地透露自己的情感傾向,從而使詩歌獲得了深微綿邈的情韻。本文試就《馬嵬》(其二)的“敘述策略”進行探討性的解讀,以揭示其微諷揶揄之藝術功效產生的原因。

一、模擬楊、李聲吻,并置平行鏡頭

李商隱的這首《馬嵬》(其二)活像一出諷刺話劇,其中有歷史人物楊玉環、李隆基二人聲吻畢肖的對話臺詞,且每聯詩句皆有平行并置的鏡頭。當然,這些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元素,是詩人無意間植入詩歌的,只是讀者的一種“現代化”的理解,但是模擬楊、李聲吻,以詩化形式出現,讓突破時空的鏡頭或場景本身說話,這或許是李商隱的創作自覺,是其匠心所在。一旦詩人有意識地借助歷史人物的聲吻來敘述事件,使鏡頭開口,那么詩人的情感態度便有效地隱藏在事件之中,獲得情藏事中、“秘響旁通,伏采潛發”(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的含蓄魅力。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詩一開篇,就讓讀者聽到了楊妃血淚奔涌的傾訴:說什么海外九州、蓬萊仙境,那都是方士謊言,一派胡謅!我沒有托人帶給你什么金釵鈿盒,更沒有再提什么“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海誓山盟,一切都飄瞥難留不可求,連此生幸福都保不住,還奢談什么來生的情深意篤為夫婦。這里,一者是虛情假意忙招魂,一者是鬼魂含冤悲且憤,一者是他生夫婦實難卜,一者是此生姻緣全已休。盡管詩人的議論已被屏蔽,但實際效果是比照鮮明,褒貶自分。詩人故意讓楊妃親手摘下唐玄宗的面具,這種敘述策略的確高妙。“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頷聯二句可視作唐玄宗夜宿馬嵬時倉皇中的喟然長嘆:唉,怎么只聽到令我魂飛魄散的擊柝之聲?曾經任我調遣的禁軍是在護衛我呢,還是在暗中要挾我?往日宮中雞人報曉的優游平靜,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憶!曩昔之高枕無憂與此夕之風聲鶴唳,兩個迥然不同的鏡頭直接剪輯,落差之大,令人唏噓,更令人想到唐玄宗狼狽不堪的情狀,這判若霄壤的變化折射出的難道僅僅是詩人的諷刺?此處應該有類似于“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伶官傳序》)的鑒戒之旨,寓含對當代封建統治者的諷慨。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鏡頭復又轉至楊妃。她故意將唐玄宗五年前七夕之“密相誓心”“執手各嗚咽”的多愁善感與今之六軍駐馬不前,要求賜死自己的場景平行并置,強化了控訴意味――想當初,七夕溫馨夜,你仰天感懷,欣羨牛女愛情的天長地久,我們也應“生生世世為夫婦”;現如今,馬嵬兵變你被逼無奈,默認賜死,讓我“血污游魂歸不得”(杜甫《哀江頭》),你貴為天子,卻背信棄義,草菅人命,踐踏愛情!如果說這還是滿含怨懟之情的熱諷,那么,及至此詩尾聯則只剩下楊妃的冷嘲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為什么你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還保不住我的性命,使我不及普通百姓家的莫愁女平靜幸福?在這兩句詩里,地位之“高貴”與“卑賤”,情感之“長恨”與“莫愁”,態度之“背叛”與“忠誠”,皆成對比之勢,它可以引發人們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詩人借楊妃冷冷的一問,問出了本詩寄寓的無窮感慨,這樣,詩歌諷鑒的范圍就更加寬泛,具有了更強的諷時性,審美空間亦隨之大大拓寬。

二、添加虛字斡旋,干預情感傾向

《馬嵬》(其二)運用的“徒聞”“未卜”“空聞”“無復”“此日”“當時”“如何”“不及”等虛字,斡旋于事件的敘述中,把一系列矛盾對立的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了有機統一的詩歌整體。添加虛字的敘述策略是本詩的顯著特色。譬如“徒聞”“未卜”這組虛字,就連接了真實與虛幻,現在與未來,矯情與含冤等對立因素。否定了蓬萊仙山,也否定了他生姻緣,只有現在的楊妃縊死才是鐵的事實。再如,“空聞”“無復”連接的則是現在與過去,馬嵬與宮廷。這些時空的對立鏡頭連綴起來,自然便有了盛衰興亡的感慨,隱含了詩人對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殷憂。又如,如果沒有“此日”“當時”這組虛字在敘述中的今昔之對照、轉折,就很難激發讀者對唐玄宗何以會皇權旁落,自取其辱,尊嚴不保,以致無力顧及楊妃性命,愛情誓言終成謊言的冷峻思考,自然也難以達到“鑒今”的目的。尤其是此詩尾聯的“如何……不及……”依靠虛字形成的反問語氣成功地干預了敘述的情感傾向,如果沒有這兩個虛詞的擲入,本詩的情感層面將難以泛起層層思索的漣漪,難以形成韻味悠長的詠嘆情調。詩中無論離亂,還是承平,無論時間,還是空間,無論歡愉,還是痛苦,無論信誓旦旦,還是虛情假意,其轉換皆有賴于虛字的巧妙介入。從這個意義上說,虛字不“虛”。

三、逆挽倒敘錯綜,奇警發人深思

普通語言的句子組接一般要遵循時間的先后順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進等方面的邏輯規律。在古典詩歌中,為了突出引人入勝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氣勢,詩人常常會突破此慣常規律,讓句子反常組合。譬如,《馬嵬》(其二)的“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按時間順序,應先寫“當時”,再寫“此日”,事實上,馬嵬兵變也是發生在七夕密誓之后。然而李商隱卻顛倒句序,強化了唐玄宗“此日”與楊妃的生離死別,乃是由于“當時”之沉溺聲色,也巧妙地諷刺了他的虛偽矯情。古詩詞中的這種句子顛倒現象,詩評家稱之為“逆挽法”。此詩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對于全篇來看,也是倒敘逆挽。首先“敘現在事”,寫唐玄宗遣方士為楊妃招魂之舉,再“轉溯從前”,追敘馬嵬事件。《馬嵬》(其二)以唐玄宗滑稽可笑的舉動,楊貴妃的凄婉口吻開篇,一下子就撕下了唐玄宗溫情脈脈的面紗,極富諷刺力度,發人深思。詩人描寫唐玄宗的荒和執迷不悟,批判的鋒芒直指本朝前代君主,其政治頭腦的清醒,識見的超邁,批判的勇氣,使李商隱的詠史詩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因這種強烈的批判、諷時性不是憑借大刀闊斧、聲嘶力竭的議論,也不是憑借對史實的平鋪直敘,而是憑借改變敘述順序的策略,所以這首詠史詩又具有了令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和審美價值。

上述敘述策略中的模擬聲吻、鏡頭并置、添加虛字、逆挽錯綜都是對情感實施有效干預的因素,涉及依據一定史實的場景畫面的想象,詞語的錘煉,句式、語氣的選擇等技巧。這些技巧多從細微處著手,對史實沒有作傷筋動骨的改造,顯示出手法的輕巧、靈動,在平靜的敘述中寓含詩人的是非判斷和抑揚褒貶,體現了四兩撥千斤的創作智慧。

注釋:

相關期刊更多

邊疆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云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出版廣角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廣西師范大學

科技與出版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清華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斗六市| 从江县| 精河县| 本溪市| 武宣县| 长顺县| 昭通市| 宁明县| 姜堰市| 义马市| 桐乡市| 忻州市| 阿克| 若尔盖县| 长葛市| 嫩江县| 中卫市| 郧西县| 闸北区| 华池县| 剑阁县| 嵊泗县| 沿河| 武隆县| 定远县| 永仁县| 黎川县| 崇礼县| 怀化市| 托克托县| 普定县| 盖州市| 监利县| 云南省| 英吉沙县| 平陆县| 枣庄市| 遵义县| 阿克苏市|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