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文化安全”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并進入高層視野和的“熱點”。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民族復興進程的必然。
這個話題并非嘩眾取寵、危言聳聽,而是一個居安思危的歷史與未來的負重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沉積與釋放。漢文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它以甲骨和竹簡上的象形,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幫助我們告別刀耕火種的部落文明,走向民族崛起、強盛與偉大復興??梢哉f,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維系數千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與血脈,也是中華民族永不沉淪、始終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見證。世界歷史上有不少民族和國家,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外來資本和文化的進入,本民族的文字、語言都逐漸消失了,有的連國家都湮滅了。這是極其慘痛的教訓。
我們常常說到“民族魂”,一個民族的魂是什么?是文化。沒有文化,不能稱之為民族,充其量也就是種群的聚集。因此,國家的文化安全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一樣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興盛和發展時期,中華民族進入偉大復興的開端,中國在借鑒其他國家先進文化的同時,必須保留自己對文化的,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保證主體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襲。中華民族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還應該是綜合實力的崛起,更應該是軟實力――文化的崛起,要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在不斷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中積極吸收外國先進的文化成果,創造出更優秀的中國文化。
迄今為止,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世俗化。它是東方的傳奇,也是東西方的分歧。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當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當務之急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在全民中樹立起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大人文歷史與文化宣傳教育,使中國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流。第二,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吸收先進文化的同時,一定要抵制外來文化中的糟粕。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實踐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兩個方面:要處理好改革開放與抑制西方腐朽文化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是既定的國策方針,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弘揚傳統文化,確保國家安全也應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長期堅持下去。對于外國文化,中國文化不應消極防御,而要積極進取,要積極向世界宣傳,讓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通過弘揚傳統文化,鑄起國家文化安全的屏障,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保持獨立、自主的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第三,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優越感。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不論電腦使用多么熟練,外語學得多么精通,作為中國人都應該了解漢字。文字就是文明。文字的簡單和它的復雜承載著同樣的使命,就是幫助人類審美、思辨,在文明建設中回歸,回歸生活本身。因此對于青少年,“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也同樣要肩負傳承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涼茶;南粵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63-02
一、廣東涼茶的客觀背景
廣東地區水土濕熱,每逢季節變換或偶食煎炸食物,難免上火,所以廣東人素有多喝涼茶的習慣。筆者的家鄉正是在廣東,從小就零星地聽聞關于涼茶起源的傳說,后來經過不斷的學習探究后梳理了涼茶起源故事的來龍去脈。
廣東涼茶的創始人是廣東鶴山平民草醫王澤幫,有“藥茶王”之稱,每次從白云山采集中草藥后,就在自己的藥材鋪里賣藥診癥。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王澤幫有個乳名,叫阿吉,隨著年紀漸大,人們就習慣稱呼其為王老吉。不久后他的涼茶因一事而廣為傳播。
其實,廣東涼茶是利用中草藥的寒涼藥性來消解人體內熱,達到清熱解毒、防治疾病等功效。廣東涼茶雖然也被稱為茶,但是卻與傳統的茶不同,不具備茶的特點。涼茶是用中草藥加水煎熬而成,而傳統的茶大多只需用開水沖泡即可飲用;涼茶有時可以與其它的藥物一同服用,而傳統的茶不能用來送服藥物;此外,傳統的茶葉泡成的茶水中多含有能興奮提神的咖啡因,飲用后能讓人暫時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而廣東涼茶并沒有這一功效。因此,廣東涼茶擁有較強的特色,深受南粵人家的喜愛。
二、南粵文化與涼茶完美融合
從社會學理論中可知,文化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這種社會整合功能不僅包含了社會價值整合,還有社會規范整合和社會結構整合,但其中的社會價值整合最為重要并起基本性的作用。這是因為社會規范和結構都是以社會價值為基礎,社會沒有一致的價值觀,其行為與結構也很難有效地相互協調,更難以造就共同的社會生活。誠然,社會中人們肯定存在著相互差異的價值觀,但是統一的文化在社會中經過不斷地傳播、滲透、本土化,將會在人們當中形成大體一致的觀念。正如,社會文化所肯定的行為和事物,正是社會中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社會文化所否定的行為和事物,便是大多數人所摒棄的。而廣東涼茶,正是在南粵文化的基礎上萌芽誕生,沒有南粵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息息相關,沒有南粵文化與廣東人世代生活模式的潛移默化影響,就不會有今天的廣東涼茶。可以說,南粵文化孕育廣東涼茶,廣東涼茶體現南粵文化。
在歷史上,南粵地區被視為“南蠻”地區,成為流放罪人之地。雖然表面上并不光彩,但實質上卻有助于我國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間接造就了不同文化溝通融合的平臺;加之南粵地區有得天獨厚的沿海區位優勢條件,所以南粵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放胸懷包容外來文化的良好風氣和心理傳統。故南粵文化中滲透著這種內在的特質。
三、廣東涼茶產業的外部擴張
從2003年的“非典”開始,廣東涼茶登上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廣東涼茶在“非典”事件中藥效明顯,極大地提高了疾病的預防率,起著重要的作用。本來已經在南粵地區深入人心的廣東涼茶,由此開拓了向北方地區的發展市場和空間。相比十年前,大多數國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涼茶傳播的迅速。在北方的大中型超市的飲品銷售架上,至少會擺放著一款廣東涼茶,廣東涼茶已經成了很多消費者的至愛選擇,在北方飲品市場占有一定的地位。從作為一種南粵地區文化的象征向全國傳播,到今天,已被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宣傳,廣東涼茶經歷著一段輝煌的發展。
這種空前的外部擴張性,一方面使更多人的身體受益于廣東涼茶這種防治疾病、清熱保健的藥物,另一方面,產業的增強壯大直接為廣東涼茶申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提供很好的物質保障。可是迅速的擴張便是涼茶的批量生產、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和準入機制等。原本真正的廣東涼茶是針對客人的“虛實寒熱”體質、根據不同的配方對癥下藥,但批量生產的涼茶只能取大眾常見疾病來預防治療。可問題就在于,對于諸如感冒、發熱、上火等程度相對較小的疾病,都很難用一種“萬能”的中藥或西藥來治療,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效用都不一樣,廣東涼茶都是結合南方的濕熱氣候等,所以批量的涼茶只能在生產中均取中間的大眾化指標,其預防、治療疾病的效果肯定不如對癥下藥的強。大批量生產、廣告響應、傳統“有病治病、沒病預防”的觀念傳播使廣東涼茶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日常的百寶藥箱。這樣看似被萬能神圣化的廣東涼茶,在產業擴張、批量生產、形式廣告中,實際上并不能達到人們所望的強效,消費者心中所想與實際有一定的距離。久而久之,當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當消費者發現自己有被欺騙的嫌疑時,就會對產品失去信心,進而可能引起產業發展的瓶頸。
四、未來廣東涼茶的發展
廣東涼茶可以通過在文化品牌中增強競爭力。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當產品除價格外不存在差異時,產品的成本和市場價格往往較低,這時產品的市場需求會上升。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的價格差異普遍縮小,非價格差異決定的產品在市場上成敗的關鍵。產品的競爭逐漸轉向了質量、服務、品牌等非價格差異的競爭。產品的質量由技術決定,但對于眾多涼茶企業而言,技術含量并不高或者說技術差異并不大。那么,涼茶的品牌便成了廣東涼茶發展的關鍵,涼茶的品牌差異直接影響了涼茶產業中各企業的競爭力。一個成功的商業品牌,離不開企業雄厚的基礎支撐以及豐富深厚的文化滲透這兩股力量的共同推動。一般情況下,這種文化力量來源于企業內部獨具一格的企業文化。而廣東涼茶是南粵文化中典型的衍生品,沒有南粵文化也就不會有廣東涼茶的出現,所以在打造涼茶品牌時,不得不重視南粵文化的傳播和發揚。消費者通過對南粵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廣東涼茶的銷量,從而提高整個涼茶產業的競爭力;或者通過飲用廣東涼茶來引發對其背后的南粵文化的探索和發掘,從而間接拓展南粵文化傳播的寬度和深度,讓更多人了解南粵文化、讓消費者更熟悉南粵文化。無論何種方式,在“消費者――涼茶――文化”這條雙向的關系鏈中將產生良性的循環,對鏈中三者的發展都有極大的益處。推動關系鏈中兩者間相互流動的力量,正是涼茶企業在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同時,與社會民間、政府部門聯動起來,支持保護南粵文化、積極推廣宣傳南粵文化。
廣東涼茶也應注重在銷售市場中的自身定位。當前的消費潮流是在走向回歸自然,天然、健康、綠色,這幾個關鍵詞是大部分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連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樣的飲料公司,也在不斷推出以植物為原料的非碳酸類飲料,都是為了使自己能跟著這個消費潮流向前發展。廣東涼茶如果直接以一種涼茶的姿態走進市場,很有可能會引起其消費者對功效的高預期與實際大眾化指標生產的中效果形成矛盾,進而引起產業發展瓶頸。而現在部分涼茶企業已經試行將廣東涼茶定位為飲料的銷售模式,顯然這是將廣東涼茶置于保健藥用性的涼茶與解渴時尚的飲料之間,這種讓消費者心中產生似藥非藥、似飲料非飲料的廣東涼茶,再附上天然、健康等標簽,既讓廣東涼茶能名副其實地增產推廣,又能順應當下潮流吸引消費者購買。所以,這種發展戰略在未來有必要繼續堅持下去。
參考文獻:
[1]馬亞平.涼茶到底該怎樣喝[J].藥物與人,2010(7).
一、中國崛起與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于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那么,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崛起的中國的國家形象的評價和認知,究竟如何?
在當代,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我們經濟上已逐漸硬起來了,經濟總量GDP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科技逐漸強起來了,嫦娥一號,讓我們實現“九天攬月”,“蛟龍號”讓我們實現“五洋捉鱉”;我們的財力強起來了,中國對事關國家大政方略的財政投入能力空前提高,甚至讓西方老牌發達國家瞠目。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以及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的確,作為一個有古老文明的東方大國,在不長的歷史時期里和平地崛起,使五分之一人類擺脫貧窮落后,一種“現實”的文明、民主、富強的中國形象,矗立于世界東方。昔日,令海內外中華兒女遭懷疑、被歧視的“中國標簽”,已變身為讓我們自豪的“資本”。
但是,在一片喝彩聲中, 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2010年6月8日,刊登了署名“海倫·王”,題為《中國還不是超級大國》的文章指出, 美國有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是一個超級大國了,或者很快會成為超級大國。中國的確正在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作者認為中國不是一個超級大國。一個超級大國應該是在思想與意識形態、經濟體系和軍事實力方面都取得支配地位的國家。從思想和意識形態上來說,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混亂的國家。在當今的中國,金錢就是上帝,人們不再相信任何理想主義的東西。中國人自己都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更別提影響世界了。而美國依然代表著全世界民眾向往的普世理想——自由和民主。美國人一直在向世界傳達著一種清晰的理念。這種論調道破了西方社會某些人對中國國家形象地認知,表現出西方社會某些人的傲慢與偏見。但他們的論調,也不完全是錯誤的,點破了當今中國社會的某些現實問題。這就是重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而往往忽視文化價值、制度等軟實力。
現代化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豐富,帶來方便、舒適的生活,同時,消費似乎成了人生目標。君不見,在當今中國社會,從官方到民間,從精英到草根,我們在追求財富上達到了高度共識。財富的激增刺激了消費的膨脹,遠遠超出生存意義的炫耀式消費,形成一個物化的消費社會。用阿爾多諾的話一言以蔽之:“商品已成為它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必將導致社會的精神底蘊、精神土壤,越來越貧瘠。這個問題不解決,是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即使經濟發達了,也會像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毀于一旦”。而迷信金錢力量的民族,是落后和愚昧的民族。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民族,絕對不應迷信一時的金錢和財富力量。它可以信賴的,是價值觀的力量;它可以信賴的,是信仰的力量。簡而言之,它可以信賴的是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軟實力與國家形象塑造
文化的力量何在?我們所謂的“文化”,并非簡單指稱文化知識和文化藝術,而是指稱在人類的思想精神(精神文化),社會制度(制度文化),人的行為和物態文化(物質文化)層面上綜合而成的“大文化”。它由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和思想精神所構成,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文化是一個社會最深層次的心理結構和觀念意識,它涉及到人的信仰、信念、觀念、知識、倫理、行為、審美觀、價值觀等范疇,而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在社會層面上是引導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民族、社會最深層的精神內涵和外在風貌,以及社會制度形式和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并通過文化產品、思想傳播、社會教化等形式,將文化意識傳播給全社會,為全社會所共享。由此看來,文化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軟實力。而這種軟實力恰恰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在國家形象塑造中,以往人們多關注的是硬實力,往往忽視了以文化力為焦點的軟實力。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文化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往往能夠回避國家形象認知方面的硬性差異,用更加柔軟的方式塑造國家形象。而這種軟性的塑造不僅更容易感染和影響人,而且往往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之所以能為國家形象塑造發揮作用,這是由文化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功能決定的。
第一,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在于它可以通過制度、價值觀念、各種社會規范,把社會不同的因素、部分結合為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中華傳統文化就具有這種社會整合功能。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大一統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是民族團結的源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是中華傳統政治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對塑造團結統一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中華文化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各有其民族、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反映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彼此不能等同、取代。但是,多元文化都有著剛健自強的奮斗精神、中華一體的認同意識、理想至上的從道精神。這體現著不同之中的“大同”,即價值取向的一致,并逐步整合成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表現出文化的同一性即同質性、共同性或一體性。正是在這種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交融下,多元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成為中華文化整體的重要成分。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整合包容特性,對當下維護和諧的多民族關系以及國家統一,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是塑造團結、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的文化基礎。
第二,文化具有社會導向功能,它通過價值觀以及規范體系而實現。價值觀和規范體系共同調整著民族內部的各種社會關系,緩解矛盾,化解沖突。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是深藏于這個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它引導本民族的成員贊賞什么,追求什么,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著中華文化的健康的發展方向,能夠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理所當然地成為維系民族統一體存在、發展、壯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推動民族進步的思想源泉。以當代人的視野,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和中庸、民本、信義等價值觀,是歷經幾千年變遷和社會實踐而被證明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的普世價值,有助于國家形象塑造。“天人合一”對塑造科學發展國家形象有積極作用,中和中庸可塑造和諧中國的國家形象,民本可以塑造善待國民的國家形象,信義可以塑造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文化炒作”亂花漸欲迷人眼
家居品牌自發展伊始,大致經歷了價格戰、技術戰、渠道戰、品質戰、廣告戰、服務戰,每一次營銷模式的蛻變,都會崛起一批企業,當然也會有一批企業隨之沒落。發展到今天,中國家居品牌已經過渡到品牌制勝的時代,而品牌崛起的背后自然是依附在產品及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蘊。
這些年來,隨著舶來文化的浸染與盛行,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多傾向于外來品牌,因為消費者有這樣一種傾向,先入為主的認為洋名或者舶來品就是品質與品位的象征,內心大都向往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為了博取消費者的喜好,國內很多家居品牌也開始走文化營銷這條路子,有技術炒技術,沒技術炒文化,各種文化概念炒作真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各種“洋名”像漫天的飛雪模糊我們的視線,后極簡主義、新古典主義、后現代主義、新奢侈主義等層出不窮。其實這并不能怪我們的廠商崇洋媚外,是因為產品一旦被打上西方文化的標簽,一旦被披上這件神圣的外衣后,就能夠賣,這里我突然想到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買櫝還珠,消費者看上的也許并不是家居產品本身,而是這件外衣正好迎合了他的心理需求或者說與他的生活主張不謀而合。筆者認為,在未來的家居發展上,嫁接西方文化而玩概念噱頭的趨勢將會成為產品及品牌推廣的主流,一個成功的家居品牌必定與某種文化格調休戚相關,而且這也是其區隔于別的產品及品牌的內核所在。
觀望“文化炒作”風靡的背后
可以斷言,不論在地板行業,還是在家具或建材行業,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文化營銷這把利劍去開辟自己的市場,產品從比質量拼價格到看品牌蘊涵的附加值,而品牌附加值的決定因素就是產品及品牌文化。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需求本身,需求決定市場,習慣了都市叢林的生活的現代人,物質生活的提升,消費需求自然也隨之升級,這個時候追求精神的一種依歸便成了這撥人共同的奢望與向往,這也是符合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們認為,家具或地板除了單純的使用價值外,更要成為能夠體現主人身份、個性、品位、氣質涵養的一種精神載體,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放棄了家居產品傳統的“擺設”或“保值”觀念,產品的文化內涵就自然成為其生活的代言人。產品本身于消費者來說是冰冷的,而一旦灌輸一種文化于其中,那么呈現給消費者的就是一種與其生活相匹配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
以上是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文化的盛行,從經營的角度來看,文化是顧客在超出有形的商品和可以描述的服務內容之外所希望而且實際得到的東西,你為顧客提供的這種東西越多,顧客對你的好感與信賴就越多,也從此在顧客心目中形成一種定格的形象,這種形象超乎有形的產品及可考量的服務,你的產品或服務別人可以復制,而這種之于產品靈魂的東西很難被競爭對手COPY或因其介入而改變,這是文化營銷最根本的魅力。
其實,我們留意下我們的生活,不光是家居品牌對文化這張牌情有獨衷,咖啡、服裝等等都在扛著文化的旗幟,在上海濱江大道的星巴克咖啡店,眼前望出去是黃浦江的游輪,耳邊傳來船上發出的陣陣汽笛聲,嘴邊喝的是濃郁細膩泡沫的咖啡、聞到的是焦濃的咖啡香,如果坐在戶外,更可以讓肌膚感受到江河交匯特有的潮氣,五感統統滿足了。一杯咖啡要價超過20元以上,可能是有些人一餐飯的價錢,但是涌入的人潮也從沒有停過。其實你完全可以購買上等的咖啡,在家里盡情的享受,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去星巴克喝呢?去過的人都知道,在星巴克喝咖啡和其它地方是完全不一樣的!什么不一樣?當然是星巴克獨有的文化帶給顧客獨有的心理感覺。星巴克能夠提供給顧客完全不同的氛圍,也的確讓顧客感覺到了這種咖啡之外的價值。
家居文化營銷如何精確制導?
回顧我們過去的2007年,在文化炒作最成功的非“生活家·巴洛克”莫屬,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迅速成長成為中國地板業的一匹黑馬,實木復合地板在整個中國市場占據了大壁江山,尤其在北方的銷售尤為突出,有人說是這是一次僥幸,但我認為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未來的趨勢使然。其實,“生活家·巴洛克”的成功也不是用了什么不得了的推廣手段,只是巴洛克文化主張的新奢侈主義這個點被其抓準了而且用好了,其讓地板跳出工具的范疇,用前瞻性的技術方案滿足人們的奢侈欲望,用智慧和知識來召喚人們內心沉睡已久的精神需求,其主張的“精神大于物質”內在意蘊,就是其成功之道。
以下筆者結合在一家地板企業負責策劃推廣的一款藝術地板來粗淺地談下文化炒作時需要拿捏準的因素。
一個新產品的上市推廣無非就是四步走,賣給誰,賣什么,賣多少,怎么賣?
營銷戰略學最核心的內容是STP戰略,S指的是市場細分,T指的是目標市場的選擇,P才是市場的定位。其實這個賣給誰,也就是根據產品對市場進行細分,確定自己的目標群體。我覺得在產品上市前,我們必須要對消費群所在地域、所受教育、職業背景、價值觀念、商業傳統等一系列文化特質進行精準考量,因為這直接影響著消費能力、消費習慣、消費心理。如果你的目標消費群體針對的80后,那么你的產品訴求必須是自由自我,張揚個性的。同時每個區域的群體又因城市氣質的不同而導致生活習性的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在玩文化概念的時候就不能一刀切,針對一個地區、城市、階層或者行業的成功模式套用到其他地方可能會造成徹底的失敗。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眾所周知,歐美家具最早從廣州傳入,但中式古典家具卻在廣州賣的最好。因為廣州人的生活很隨意,有人說廣州人不懷舊,其實廣州人天天都在懷舊中生活著,穿木屐鞋、喝早茶,因此,廣州人不是沒有文化,而只能說是文化的表現層次不一樣。
解決了賣給誰之后,那么賣什么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究竟賣什么文化才能對味?什么樣的訴求與主張才能引起目標消費群體的心靈共鳴,從而讓消費者認同你的產品更認同你產品及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訴求點就一定要準確、簡單而傳神,我們的利益點就必須是目標消費群體生活中缺失的或者是看重的利益點,否則在茫茫的話語海洋里,你不可能會被消費者關注更遑論在消費者心中打上烙印。
接下來是賣多少,怎么賣的問題?現在流行的一個精準營銷其實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精準營銷講究的是在最恰當的地點,以最精確、最經濟的方式賣給最合適的消費者。里面的兩個關鍵詞就是最恰當的地點,最精確最經濟的方式。如果你的目標消費群體定位是80后生人,那么你在廣告方面可能要偏向網絡這塊,因為這撥人生活在一個數碼時代,離不開網絡,喜歡玩游戲、開博客、喜歡逛論壇。網絡廣告、與特定事件聯系的公關軟文就能讓你的產品文化悄悄的植入目標消費群的記憶。在公關傳播這塊,我們應該設計一系列符合目標消費群喜好的公關活動,這點移動公司做的非常好,“動感地帶”近段正在火熱進行的“不舞不型”全國街舞大賽就是很好的公關營銷。在廣告影響力日益下降的情況下,增加公關營銷的力度,我覺得是未來營銷的趨勢,因為公關營銷追求的是一種互動性、參與性、娛樂性,這樣的方式更能夠讓消費者記住乃至認可信賴你的產品及品牌。
關鍵詞:滎經黑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6-01-01
滎經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當中原經歷夏、商、周時,這里先后是古蜀蟲氏――魚鳧氏的古國及杜宇、開明兩相繼王朝的領地。
近些年從古城坪嚴道遺址附近出土的大批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的珍貴文物,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有一大批造型各異的生活陶器,從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風格、生活用途等都與現今滎經砂器極其相似。研究人員對這些出土文物陶器進行考古分析發現:由于當時運輸條件有限、運輸成本較高,這些作為生活器皿的砂陶器不可能來自中原,大批簡單生活用具就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研究人員因此推斷:滎經砂器的歷史應該有兩千多年了。
一、紫砂與黑砂的相似與相異
說到砂器,不得不提的便是紫砂。
紫砂壺原產宜興,屬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風。起于宋興于明的紫砂壺逐漸受人青睞。它不假釉飾,沒有彩繪,以手工捏制燒成,造型別致、古樸典雅是其藝術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適宜泡茶,香味醇郁。詩、書、畫、印常常作為紫砂壺的畫面構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為紫砂壺的基本造型。對于其他古陶瓷來說,紫砂雖出現的時間較晚,但它的發展歷史起點高、重文化、講品質,使得紫砂帶給人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愉悅。黑砂雖說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和紫砂同屬砂器,但是文化的厚度不如紫砂高。同時,黑砂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一直以來都是粗陋、笨拙,以大器型的炊具為主,并不如紫砂那般小巧精致,使得黑砂的發展一直處于低端市場,難登大雅之堂。
功能上來講,黑砂不如紫砂那般透氣,保溫性強,不適宜炮制大部分的茶,但適宜炮制紅茶,紅茶在焙制中經發酵過,適合深悶,且深悶使得紅茶越發濃香。雖說紫砂具有冷熱急變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燒、烹蒸也無需擔心開裂,但卻不能用火燒。而黑砂卻沒有此禁忌。
二、滎經黑砂的發展
據滎經縣志記載:滎經六合鄉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產歷史悠久。滎經砂器,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了滎經人的生活。1958年,用砂器燒制成圓筒狀,作為風箱鏈接裝置。洗臉用黑砂盆、刷牙用黑砂杯、熬藥用黑砂罐、燉雞用黑砂鍋,甚至用廢棄的黑砂鍋作為建筑材料砌墻。1981年,滎經縣砂器產品參加美國費城工藝美術產品展覽,贏得盛贊。1985年,滎經砂器運往澳門試銷,并在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人士普遍好評,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訂貨的要求。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氣、電磁爐等新型烹飪設備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煤炭爐具,不再適合與導熱性較差等問題的黑砂制品配套使用。曾經盛極一時的滎經黑砂產業,便逐漸冷清下來。相對于在上世紀80年代滎經砂器最鼎盛時期,全縣有超過40家專業的砂器燒制廠家,現在滎經全縣僅有3家具備一定規模和生產能力的砂器廠――朱氏砂器、曾氏砂器、 莊王砂器。其余均為零星的作坊式生產。
滎經砂器在經歷了歷史的輝煌后,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逐漸放慢了腳步,甚至一度停滯不前。歸結原因,從客觀上看是受到了新型炊具的沖擊,自身的轉型速度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從主觀上看,是缺乏宣傳、缺乏創新,缺乏工藝上的突破和后續人才培養。主要表現為:專業從事砂器生產的廠家數量稀少;工藝水平低下,作品器型缺乏創新;人才培養、儲備不足,無“大師”、“專家”;本地市場蕭條,外部市場渠道雖較廣,但訂單量極小;缺乏有效的對外宣傳。
三、滎經黑紗的傳承與創新
在滎經出土的陶器作為砂器的前身,具有人類文明發展、器皿的誕生與進化、飲食方式進化等方向的研究價值。從陶器的類型、材質、工藝、流通方式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具有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和殷實的考古價值。滎經砂器基本保留了原始燒制工藝,是真正意義上的古法傳承。從選料,到塑模,基本都是純手工完成。入土窯的燒制過程,更是演繹出了純粹的“黑”與跳躍的“紅”相互交錯,“土”與“火”兩大自然元素交融迸發的視覺藝術盛宴。原始、古樸、厚重,是黑砂具有的本質特征。這些使滎經黑砂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盛譽。近年來,專家學者們認同了黑砂的工藝美術品價值,將砂器歸類于民間工藝美術品類。滎經本地的部分黑砂匠人們,也獲得了“省工藝師”、“省民間一級藝術家”、“中國民間藝術家”等殊榮。
朱慶平,一個土生土長的古城村人,被授予“省級非遺傳承人”。可以說,朱慶平是砂器市場的早期變革者。在古城村安于現狀時,他就開始琢磨,如何改進原料配方,生產方式等。在砂器上燒制騰龍浮雕,把園把手改成盤龍把手……經過上百次的配料、燒制,他發現用紗布將砂土反復過濾,燒出來的砂器光潔度明顯提升。這一系列的改動,讓一直以來都是粗大笨拙的黑砂也透出精致和光滑。
另一位把眼光落在高端砂器藝術品上的嚴云杰,也是滎經黑砂的非遺傳承人。他對黑砂的器型進行全新設計,將各種中國元素融入其中。最讓他滿意的作品便是“泉壺”系列,創意來自鄧通鑄錢,將鄧通錢與古代錢幣造型巧妙結合在一個壺上,冠以“金玉滿堂”、“招財進寶”等民間吉語,古樸中透著精致。2008年,“泉壺”為嚴云杰捧回中國人文奧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最具中國特色”金獎。在文化內涵上下功夫的嚴云杰,其黑砂作品跳出了器具的限制,走向了高端藝術品的殿堂。
技藝因人而存在,沒有了人,技藝便無處可尋。滎經黑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卻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尷。不僅因為現今了解黑砂的人少之又少,而且當地人輕視其在所具有價值,便拋棄了這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轉而從事更有前途的職業。從而導致年輕一輩中沒有人愿意投身到黑砂的傳承中去,致使黑砂傳承出現斷層。雖說,如今黑砂的傳承人,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成就,獲得了殊榮,而且在2010年6月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朱氏砂器成立滎經砂器傳統制作技藝傳習所,承擔著滎經砂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搶救、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等重要職能。但是還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傳承人這一嚴重問題。
滎經黑砂千年來一直秉承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方式,盡管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已自成一系,但是相對于現代,在工藝上難免有一些缺陷,而且器型的創造上也太過單一和古板,這就必然要有技術上以及設計上的改動。在保留傳統手工作坊的精髓以及黑砂特性的同時,借鑒現代完善的技術工藝,使黑砂脫離原先的粗大、笨拙,凸顯黑砂的古樸、自然,使之成為黑與火的工藝結晶。雖說現今,滎經黑砂在工藝與設計上,有著大的改觀,但是還不夠成熟。工藝上,為了使得黑砂不在如傳統黑砂那般粗糙,便用紗布將砂土反復過濾,減少粗糙的顆粒,同時,在后期打磨中,對制作出的茶具進行多次的打磨工藝,增加細滑度。設計上,不在局限于傳統的器型和傳統的功能,而進行新器型新功能的開拓,適宜泡茶的精巧的茶具,獨具特色的黑色餐具,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等,都成為滎經黑砂的發展創新之路。
2000年歷史的技藝傳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藝術鑒賞價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加冕在滎經黑砂頭頂的華麗冠冕,是其發展潛力的有力佐證。
現今,政府的重視,黑砂傳承人的期望與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將來,黑砂終將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參考文獻:
1、滎經縣志編委會[M]《滎經縣志》
2、徐秀棠、山谷 [M]《宜興紫砂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