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市蜃樓文言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在教學實踐中,以《課程》為藍本,以考試為綱,以自主學習為經線,以誦讀拓展激趣為緯線,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誦讀瑯瑯上口 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充滿朗朗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種多樣: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時候,我和學生都陶醉在書聲中,忘記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優美旋律的朗讀聲,構成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嘗試斷句分段 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上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志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著標點、分段,然后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自主閱讀交流 加強鑒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才能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交流是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發散,在交流中問題越辯越明,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老師的條分屢析應該由學生的自主閱讀所代替。讓學生具備整體感知、體會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確并有創見的解讀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的自主閱讀,我教給學生學習的步驟:結合資料的解說,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在課上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后提出疑難點,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學生可以回答的盡量讓學生表現,確實不能解決的,我加以點撥和指導,學生的收獲特大,改變了過去由老師一人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師生都覺得枯燥無味的單向活動的教學局面。
四、輔助以多媒體 拓展學習環境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輔以畫面想象,拓寬形象空間;輔以音樂品味,美化內容意境;輔以聲色影,開拓想象的空間。我常自制教學課件、在網上下載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畫面上、悅耳的音樂中,開動感官盡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學生,從而快速理解內容,加深記憶,提升認識,帶動學習的積極性。如《狼》一課,課文本很長,但是學生學完就能背誦,我播放自制的配樂朗讀加畫面的課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興趣高漲,背誦的任務輕而易舉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學中輔以多媒體,能夠化文字為形象,化機械為生動,化困難為容易,化繁為簡。
五、比較鑒賞閱讀 增強理解功能
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中學習,在比中思考,在比中理解。在學習《愛蓮說》時,為了更好理解蓮的形象,我就引用李漁《閑情寄趣?芙蕖》,兩文并讀,學生易于理解。學《山市》時,我就引進現代的海市蜃樓的科學知識做比較,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山市》中的情景。
六、學習方法匯報 示范力量無窮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導,并且方法的介紹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讓學習有方法的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些方法是學生的實踐中來,切實可行,很有示范性。學習的方法列舉:有歸納總結法:學過一個單元后就應該對文言文的知識作小結,按照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重點實詞,重點虛詞(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識加以梳理,知識就系統化、科學化,便于復習、應考。有自出試題法:把文言文的知識用習題加以整理,編成一道一道的題,清晰、醒目, 在編制試題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學過的知識再一次鞏固、復習,并通過試題提煉出重點、難點、考點,對知識的梳理更有條理。大致的題型是:字音字形字義、句子的翻譯、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讀的節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課文。出好試題后,全班交換做題,起到了知識的補充、交流作用。積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到優美的句子,有警示意義的句子就摘抄,積累寫作素才,這樣一讀多得,其樂無窮。
你在一片荒蕪的地上坐下了,凌亂的衣襯,卻有些不羈與傷痛。你建了一座茅屋,擺了一個茶攤,每天等行人路過,用故事換茶水,填補心中大塊大塊的空白。你搖著薄扇,隨和著笑容,殊不知你的背后,有我注視的眼瞳,我聽不懂,你訴說的憂愁。
夜晚,你點亮了燈,鋪開泛黃的紙,記下這些故事,讓后人為之詠嘆,讓我回味無窮。我讀不懂,你的憂愁。我只看到你的夢境,花為妖,妖嬈美麗,善良凜義;狐為妖,妖美動人,知恩圖投;蜂為妖,青衫羅裳,吟詩做畫蛇通靈,重情重義;狼為官,公正果斷;虎為神,勇猛忠義;鬼重生,溫柔孝順;劍客俠義,武士仁道,忠孝兩全,國民富饒。我游走于你的夢中,驚嘆于這千奇百怪,而你卻大滴大滴的淚砸在紙上,氳開了痕跡,夜深人靜,沒有人了解你的傷痛,你的痛夢,以及你的孤獨,你轉過頭,淚眼朦朧,與我對視,竟沒有驚訝,我手忙腳亂,學古人禮儀下跪便拜:“久仰蒲松齡先生大名,晚輩無禮,請先生恕罪?!逼严壬D過頭,“何必拜我?我已身敗名落,一介草草貧民,哪受得起拜?‘我站起身,沉默,我看不懂,你的憂愁。
海市蜃樓,龍宮天廷,仙洞仙府,冥府皇宮,花鳥魚獸,木草鬼狐,皆化為人,嬉戲玩耍,今日明月照古人,一片美好,為何先生獨自垂嘆?你用一生,書寫的憂愁,我卻不懂,你留下青名,留下千古名篇,我卻僅浮于表面。家中《聊齋志異》有幾本,文言文,白話文,厚厚的,晚上讀來,雖是華麗詞藻,卻覺毛骨悚然,是你,把憂愁,融入書中,浮華的表面,掩藏沾滿塵土的笑容。
也是如此,學習不僅要傾一生之力,還要學會學習,真心學習。否則,人輕則會誤入歧途,舉步維艱,深陷其中;重則會人生脫軌,步入險途,迷途不歸。所以,學習要隨世間的變遷,環境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并且要夯實基礎,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勇于進步,學會創新,敢于實踐。另外,還要有“三心”與學習態度。也許擁有這些條件,才有可能踏上漫長的求學之路。
學習新知識,要夯實基礎,把舊知識梳理清楚,將舊知識的精髓抓住,只有如此才能學好新知識。如果根基不牢,舊識不堅,就很難取勝。在開拓新空間的同時,不妨重新溫故舊知識,仔細去回顧,還能悟到非同一般的道使學習之基更見加堅不可摧,頑固不破。學習之基猶如高樓之基,基礎不牢,樓層既使筑的千層高,也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虛幻縹緲;要的堅固無比,只能一磚一瓦,切不可偷工減料?!皩W習要腳踏一步走,筑樓要磚壘千層高”只有如此,才沒有前功盡棄。鞏固根基,志在提高;理清舊時,勢在必得;夯實基礎,永不可敵。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我猶愛學習生物。在一開始,生物知識瑣碎,概念易混。我總找不到適當的學習方法,一次,語文老師讓同學們把文言文的譯文抄下來并粘到書上,我心生一計:在生物每講完一節課時,我總會把這節的知識總結粘到書上,以便到期末復習時用,經過這幾番的總結,我穩固根基,也將知識融會貫通,到期末時生物成績也步步提高??偨Y知識點,牢固根基,夯實基礎。在此條件下應該設立目標,并制定計劃,再進一步的努力進取。
古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則立”,不僅是生活事而且還是學習事,學習要事先制定計劃,如果按照計劃進一步去實施,就有可能去成功;“不預則廢”但是不事先預定,那么過程會一團糟,不僅不條理而且還永不能成功。制定計劃的基礎是設立目標,每一學期設一階段性目標,每一學年在設立突破性目標,在目標基礎上還要繼續制定計劃,追隨者目標的步伐去制定更加重要的計劃。計劃的去學習,計劃的去做每一件事,計劃人生,每日制定計劃并且按預定目標完成,這樣的話任何事都會勢如破竹,有秩序的將障礙分區剿滅,也能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既使你計劃再好,目標再高,你不去用功學習,不實施計劃,也是枉然。正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說,我們要擁有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長期努力不懈的恒心,三思而后行的耐心和執著向前永不畏縮的真心,只有這些,你才能走向成功,行舟才能風帆遠揚,在逆水中乘風破浪,直至彼岸。但達到這些目的,也是耗費很大精力的。首先,你要有很好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可以抵住誘惑。面對電腦游戲和電視節目,你能置之不理,把這些興趣轉移到書本上,才能有效的去完成計劃。否則,會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其次,對學習要有興趣。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想探索未知的新空間,激發自己的好奇心,驅動自身動力,使自己更加熱愛學習。在學習的漫漫長路中,還要勇于探索實踐,增強自己的創新精神。
學習不過是在學習一群已故的木乃伊的精神,看書大抵是研究著人的墓志銘。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永遠束縛在逝者的空間里,最好是能從這些真理中悟出屬于今人的見解。趙翼曾在《論詩》中寫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各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詩人,都有創新領頭羊。那么作為新時代的新人,不能任那些所謂一勞永逸的名人繼續盛行下去,今人要有新主張,不能永遠踩在前輩的肩膀上,更不要懼怕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往往是問題的關鍵。世間知識無止境,探索無限,未知世界永比現實世界有趣,書上的未知世界畢竟是少的,要勇于探索實踐。實踐書上所謂的真理,實踐才能產生真理,才能感受過程與成就感。
學習,勇于實踐,享受成功的喜悅;敢于創新,接受真理的傳遞;享于探索,感受未知的奇妙。學會學習,真心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
[關鍵詞]憶語體文學;結構形式;藝術表現
一、憶語體文學的內涵
一切與人類心靈有關的藝術形式,在某種程度上都可稱之為詩性藝術。就憶語作品而言,正是作者將憶語文本當作自己心靈的映現,以一顆詩心去體悟生活,方才營造出一個詩性的文本世界。明清以來,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發展和變革,促使知識階層走上重視主觀自我的道路,他們開始追求性靈的表達。晚明個性主義思潮的中心人物李贅提出“童心說”,認為文學應從“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出發,以張揚自我、體現童心者為至文。隨后的公安派、竟陵派乃至清中葉以袁枚為首的“性靈派”作家,都同樣把“性靈”當作文學本質。他們不再局限于詩歌模糊泛化的情感表現方式,積極尋求在其他文體中為自己寫心,包括憶語在內的一些文學樣式開始成為文人心靈的展現地,與詩歌擔負著同樣的抒情功用。中國數千年詩性文化加上特定時代背景的催發,促成了憶語體文學這朵詩性之花的盛開。中國古典詩歌詠情,求真情流露,《詩大序》中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歌向來是文人情志的抒發載體,歌吟著文人內心最為隱密的情感。構形求以情運文,詩歌亦受到格律限制,但從內部結構組織看,往往采用意象的聯綴式或情感的抒發式,隨詩人心性自由揮發。中國詩詞雖有豪放婉約之分,但置于世界詩歌之林中,即使是最慷慨高歌的豪放之作,與西方的抒情詩比較,也顯得那么含蓄富有意蘊,這與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是相通的。
二、憶語體文學結構方式
1.外部形式不遵傳統傳記章法規范。
憶語體文學是傳記文學發展的一個分支,但以傳統傳記文學的結構規范來衡量它,可謂無章無法。傳統傳記文學構架整體嚴密,起首介紹人物姓氏、籍貫、身世,然后鋪敘人物生平事跡直至一生完結,結尾仿史傳作法以一段評價總結全篇。憶語體文學則由一系列片斷隨意連綴而成,形成開放靈活的散化結構,可以說只要能表達作者情思的形式,都可任意取用。我們很難對憶語體文學的結構進行歸納,只能統稱之為“不拘一格”。
2.內部情節缺乏時間順序或因果邏輯性。
考察傳統敘事文學的結構方式,尤其在傳記文學里,時間有更重要的意義,人物生平能否連貫始終,在于時間能否有條不紊地貫穿起諸多事件??偟恼f來,時間是更能把握的東西。不論事件發生在身外還是體內,我們都能確定次序,分辨先后。時間與事件,是一條分不斷的鏈。到了憶語文本中,憶語作者是以感覺和經驗去把握世界,強調聯想發散式的思維方式,不重嚴謹、縝密的邏輯結構,其感知到的是感性瑣碎的日常生活圖景,文本也相應缺乏清晰完整的敘事框架。而且所選題材限于家庭婚戀生活,輕盈短小的片斷描寫,足以勾勒點滴生活情態,不必構建完整宏大的社會生活圖景。因此憶語文本內部各個片斷,不一定都以時間順序或因果邏輯安排秩序,組織行文,這就缺少發展性與邏輯性。
3.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這種不拘一格的行文方式是與自由抒寫情性的特征相伴相生,原有的一切作文教條便不能對文人形成束縛,文人們不專意地去考慮選材、結構、語言等等形式的問題,而只是一味地自由任性地去寫,去創作。這樣一來,文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修養和對藝術美的直覺把握,便在無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左右著文人對藝術形式的選擇和創造,左右著文人對藝術美的把握和追求,并把這些選擇和創造、把握和追求,一點一滴地自然而然地滲透在提煉主題、結篇布局、取舍材料、遣詞用語等具體的創作之中,從而使閑書的行文靈動而流暢,語言自然而質樸,結構散放而靈活,達到了一種無拘無束、不拘格套的藝術境界?!蔼毷阈造`,不拘格套”本是晚明公安派的創作觀念。其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在個性主義思潮中心人物李贄“童心說”的影響下,提出了一系列體現晚明文學新價值觀的理論主張。如“性靈”一說:“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睉浾Z體文學顯然是這一性靈思潮的產物。
三、憶語體文學寫意性的藝術表現方式
1.節制的情感表達。
(1)直抒胸臆。作為一種抒彩濃烈的文學樣式,憶語作品中有大量直抒胸臆的語句,出現在全文總括處或每則片斷末的抒情感發中。它們多與敘事配合,自然順接,點到為止,來得節制、自然、質樸。(2)詩歌承擔的抒情功能。詩歌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在較短的篇幅內傳達盡量多的情感內涵,創造出耐人尋味的詩意,這是散文筆致較難達到的效果。憶語用詩,重在精練,這與其片斷單則的體制有關。憶語以“則”為單位串起行文,每則片斷內部描述一段生活場景,容量較小,無法承擔額外詩句的鋪排,大量詩句的引用可能破壞它短小精悍的特色,因此憶語詩句總是取其精華,用在最能體現詩性價值的地方。
2.描寫的意境化。
意境化是憶語體文學詩性特征重要表現方式。意境是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實境表現虛境,使有形描寫與無形描寫相結合,使有限的具體形象與想象中的無限豐富的形象相統一,使再現真實實景與它所暗示象征的虛境融為一體,從而為藝術接受者提供一個可以生生不息的想象世界。包括:(1)詩性語言的運用。描寫的意境化,首先來自詩性語言的運用。憶語文章選詞用調相當講究,其語言采用典雅精粹又流暢淺顯的文言文字,富有畫面感和音樂性,深情蘊于其中,往往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意象的選用。“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獨特的概念,通常指創作主體通過藝術思維所創作的包融主體思緒意蘊的藝術形象?!痹谄瑪嗝鑼懼泄蠢L一些簡單而別有深意的形象或物象,這就將作者隱含的思想情感指出來,既傳達了作者別樣的心思意緒,也造就了描寫的意境化。
3.敘述的空白意蘊。
詩化的意境不僅體現在有形之景中,有時“不言”更能傳情達意,達到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效果。蘇軾《送參寥師》:“欲令詩語妙,無令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華琳《南宗秘訣》:“凡文之妙者,皆從題之無字處作來,憑空跳起,方是海市蜃樓,玲瓏剔透。”莫不點出空白之境的意蘊。憶語作者深諳這一點,當他們在講述事件時,有時會有意省略一些情節發展的重要內容,這里的空白就擴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使文本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內涵。
4.和諧美的女性形象。
詩要展開審美想象,必須進行高度概括,這種概括性使不同人的情感差異進入一種共同的情境,因而在詩中最高境界是內心與外界、內心與內心高度統一的“意境”。憶語體文學作為一種詩化的文本,同樣強調高度統一的“意境”,表現在其中的女主人公身上,便是對和諧美的追求。因為任何一個形象胚胎都產生于生活特征與情感特征的化合。在詩中更突出的是對生活的普遍概括性和情感的統一性。普遍性和統一性使詩的形式有一種求同的功能,不管在生活中有多么大的差異,一旦進入抒情詩,這些差異就被概括、縮短了,乃至消滅了。憶語女性是一群詩化的人物,她們的性格往往恒定不變,一出場就帶著美德與詩性氣質進入讀者視野,并在以后漫長的時日里,通過日常生活瑣事的展現,不斷鞏固給讀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憶語作品寫到身為賢妻的女子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提到她們如何為病患的家人憂心難寢,并耐心地照顧他們,或如何辛苦地操持家務、料理家事。類似這樣的細節場景一再復現,但每一次展示。都只是人物善良天性的平面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