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糖果的味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藍色,明徹如天空。
小時候的那些下雨天,媽媽總撐著一把藍色的雨傘來學校接我,我的頭頂是一片藍色,肩膀也籠罩于一片藍色之中,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藍色的無雨的天空。
后來的一個下雨天,矮小的我抬頭和媽媽說話,卻發現媽媽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陰沉的灰色,風夾雜著雨滴,落入媽媽灰色的天空,媽媽的肩膀濕了,額前的頭發也濕了,而我,依舊置身于一片藍色的無雨的天空。
“媽媽,雨傘歪了,”我提醒道,“沒有,雨傘沒有歪啊?!眿寢屳p輕回答,我的視線落在傾斜的傘柄上,“是真的,雨傘歪了。”媽媽固執地說道,“沒有,真的沒有……”
后來我長大了,不再要媽媽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藍色的傘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為我淡忘了它。
或許是巧合,又是一個雨天,又是那把藍色的傘,傘下是媽媽和我,快和媽媽一樣高的我撐著傘。
我的視線那么不自覺地落在了傘柄上,那一幕與小時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媽媽籠罩于一片藍色的無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濕了,頭發也濕了。
“雨傘歪了,”媽媽提醒我,“沒有,沒有歪啊。”“是真的,雨傘歪了,”媽媽重復道?!皨?,真的它沒有歪,沒有。”傘下是許久的沉默,回頭卻瞥見晶瑩的水珠劃過媽媽的臉頰。
那把褪了色的傘,又重現以前明徹如天空的藍色。
終于明白,這么久以來,媽媽都為我撐起一片無雨的天空,現在,我多想也給媽媽一片快樂的天,即使孟郊說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于是我的視線便牽絆于那把藍色的傘,每天深夜在燈下夜戰的人是我,每個周末穿梭于補課地點的人是我……
這一切,都因為那把傾斜的藍色的傘。
關鍵詞: 湯姆·提克威 敘事 節奏 時空
德國導演法斯賓德作為世界級的電影大師,他所執導的電影將歐洲“作家電影”的深邃與美國電影的可視性完美融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豐富思想內涵,因此被稱為“好萊塢式的德國電影”。而如今在德國,被人們冠以“小法斯賓德”的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其影片色彩絢麗而青春、人物美好而感性、故事充滿離奇與機巧、鏡頭流暢而富有沖擊力、音樂與影片往往相得益彰。他屬于天才的全能型導演,從編導演到制片、剪輯、音樂原創到音效師、特技演員等各種職務都有所涉及,參與主創和創作的影片有上百部。這一切讓人無法不與他同德國的天才導演法斯賓德相聯系,他們的人生經歷多少類似,上升的迅速和耀眼程度都堪稱對等。雖然現在提克威還遠遠稱不上世界級電影大師,但在眾多青年才俊中,他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傳統的電影敘事方式,掀起了電影敘事的革命。他的電影處女作《致命的瑪利亞》,讓觀眾首次感受到了這位導演對節奏和速度的把握,而之后的享譽世界的電影《羅拉快跑》更是在這方面大放異彩,成為新世紀德國電影的嶄新開端。
一、運動鏡頭動感十足,視覺張力凸顯
熟悉并把握了電影藝術理論的影片敘述人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鏡頭講述動人心弦的故事,讓觀眾領會故事的動人與神奇,讓故事講述得更精巧,更富于變化,更具有意蘊和情致;而能夠了解和領悟電影藝術的觀眾,一定會更富于洞察力地理解故事,更富于創造性地領悟和闡釋影片。作為新世紀德國電影的先鋒,湯姆·提克威出生于1965年5月23日,自小就是德國有名的電影神童,與他同事的電影創作人都將他稱之為“電影娃娃”。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德國電影存在著兩股創作理論:一是表現主義電影;二是室內劇電影。進入了九十年代之后,兩德終于結束分裂的狀態,實現了國家統一。承繼了深邃的德國電影精神,許多小成本電影都反映了現代人對于當下德國歷史的思考,氣氛壓抑濃重。1993年,湯姆·提克威28歲時終于完成了第一部劇情長片處女作《一臉死相的瑪利亞》,在這部影片中他讓觀眾看到了與以往沉悶而自虐的德國影片風格迥異,運動鏡頭的極致運用,給陷入低谷的德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湯姆·提克威拍攝完成了《意外的冬天》,這部影片打破了傳統電影的單線敘事,把幾個互相之間本來就有著密切聯系的人,巧合式地通過各種事件更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類似環形敘事的特征,思想和技巧趨向成熟。1998年,當紅發女孩羅拉在銀幕上狂奔時,我們在這個新生代導演的身上看到了德國電影的新曙光,湯姆·提克威的名字逐漸被世界所熟知,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新型的視覺表達,時尚、流暢,節奏與速度的完美詮釋。無可否認,《羅拉快跑》是有史以來最富有動感的電影,它將所有能調動的運動元素統統攝于麾下。音樂、畫面、情節,無不在奔跑中顯示出最活力四射的一面。這是一部任何人都不會錯認年代的影片,因為它只可能屬于生活節奏極快、視聽文化高度發達、觀眾觀影經驗極其豐富的時代。羅拉快跑作為影片的主體影像,所帶來的人物畫面內運動自然是毋庸置疑。然而,導演湯姆·提克威并不滿足于此,又在鏡頭前人為增加欄桿式前景,以增加畫面層次與景深,用前景、背景再加運動的主體和攝影機,營造出緊張的氣氛。與此同時,《羅拉快跑》中的分割銀幕一向為人稱道。時鐘接近12點,曼尼將走進超市行劫,羅拉則接近了街口,隨著超市門的滑動,銀幕順勢一分為二,這里因為有同向平行運動而顯得十分流暢,羅拉與曼尼各占畫面的二分之一,前者焦急奔跑,后者備受煎熬;同時,畫面下端再次分出空間給那致命的鐘。在這里用空間表現和延伸了時間。分割銀幕比起交叉蒙太奇在敘事上有相似的功用,只是前者具有更明顯的假定性,這也符合本片的游戲風格。
二、文體的有主題變奏,媒介元素交雜
大多數在敘事上有所創新的影片,往往是在時間流程上發力,用閃回、夢境、幻覺把線性時間切得七零八落,如柏格曼的《野草莓》;或是多頭并進,用交叉蒙太奇把各種主人公走馬燈似的晃來晃去,如《花木蘭》;或玩一把套圈游戲,如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如夢囈者,把幾個故事顛來倒去,如《低俗小說》;更有甚者,將整個故事倒著說,上一個段落的開始是下一個段落的結束,完全顛倒因果,如《記憶迷局》。作為新生代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深受所在時代大環境影響,是電玩游戲和影視節目養育的一代,對影像元素的體認多于印刷文字,具有“視聽一代”獨特風格,富于節奏感和運動張力的特性,是老一輩德國電影導演無法比擬的。當然隨之而來的便是視聽時代重視覺沖擊輕文化考量,強調感官刺激懸置思想力度,活在即時當下遠離宏大深遠。湯姆·提克威在電影敘事上面的探索針對傳統戲劇化文本、封閉性鏡語系統,以及線形邏輯敘事,針對影像特征的單一化,讓觀眾走出“故事”的天窗。閱讀《羅拉快跑》一片是充滿動感和參與感的閱讀,導演湯姆·提克威把電腦游戲中大家熟悉并接受的規則“死了重來”搬到了熒幕,從而對文體的主題進行變奏,影片《羅拉快跑》如同一次伴奏著強烈鼓點打擊樂的革命行動,飛奔在這個影像時代敘事的上空和傳統電影的上空,它超越了電影這個并不古老卻又有著陳腐觀念的媒介上空,它同時又豐富了這個媒介的特質,從而使得錄影帶、MTV、三維動畫、傳媒、電子游戲機等這些信息時代的視聽特征加起來再乘以兩倍造就出這一部迎接新世紀的新電影,羅拉用自己的不斷努力改變了未來的宿命設置?!读_拉快跑》就像是一個敘事革命的先驅,它跑在世界敘事電影的前沿,直到后繼者居上。因此,影片《羅拉快跑》有著藝術提倡上和實用寫作上的雙重意義,是文體的有主題變奏成功案例,同時加之拼貼、改裝等后現代手法的運用,早就深入這一代骨髓的直覺,而不是單純的思想先行,多種媒介元素的融合和滲透,對游戲的癡迷和探索事物可能性的熱情,讓影片呈現出激動人心的活力,達到了完美的視聽效果。
三、多重時空并行分裂,影像品質多元
在電影的國度里,好萊塢電影常給人留下情節單一固定,不免落入俗套:孤單而矯健的英雄,聰慧而冷艷的美人,陰險而糾結的反派等,就連電影敘事的起承轉合缺乏新意。正如電影《低俗小說》導演將完整的故事打碎重組,再將形形的人物用某種戲劇性的關系因素粘合在一起;再如2013年在中國國內上映的湯姆·提克威導演參與執導的《云圖》,同樣沿著《低俗小說》那自我突破的敘事革命道路繼續前行。電影《云圖》改編自大衛·米切爾的同名小說,它講述了六個看似毫不相干,實在互有聯系的六個故事。雖然這六個故事并不復雜,但影片將每一個故事分裂,它們自由地穿梭、切換敘述的時空順序;故事的精妙之處在于既不連貫,又從未間斷。電影開始的前半個小時如過山車般慢慢爬升,將六個故事的開頭緩緩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之后開始急劇旋轉,導演運用了蒙太奇一樣的拼接使每個故事在若有似無的關聯間不斷穿梭。每個故事的講述方式看似都是順敘,但故事之間的順序被完全打亂,觀眾如同被倒吊在過山車上,不知道下一秒會看到什么。這種給予觀眾“過山車”般的體驗,對于習慣于傳統的單線敘事方法的傳統觀眾來說,導演的選擇既是一種冒險,又是一種博得觀眾眼球的方式。不過事實證明,這種冒險是成功。電影的敘事雜而不亂,六個故事敘述的清晰明了,彼此之間相互呼應,場景轉換流暢而自然,絲毫不顯突兀。六個故事發生在人類浩瀚歷史的不同時空里,它就像散落在茫茫夜空中的星星,在不同時刻閃耀著獨有的光華。過去的物質在逐漸消失,過去的記憶卻永不消逝。如同一條無底無岸、朝著無法界定的方向流去的河流,一種超越了概念和物質世界的生命的永恒。一段旋律、一記文身、一粒紐扣都會把這種不可名狀的似曾相識的感覺深深地帶入我們的意識中。在影片中,過去的時間便與現時的經驗交匯,在無意識的潛流之中彌散開來,讓宏偉的主題和野心勃勃的構思變成了雷霆萬鈞的交響曲,展示出人類宏大的歷史,這時,它便處于一個與個體的歷史相平行時空的位置。那些看似瑣碎而不經意的線索,如胎記、名字、紐扣等,成為將零落的星星穿在一起的絲線,最終構成完整而璀璨的視覺星空。接下來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微妙聯系:根據律師的航海日記所寫成的小說被音樂家讀到;音樂家和同性戀人的書信被女記者看到;女記者的故事被出版商出版;由出版商的故事而改編成的電影被克隆人看到;克隆人被后末世時期的原住民奉為神祇。整部電影都講述了人與人之間一種微妙的聯結,多重時空既并存又分裂,這種聯結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性別,超越種族,甚至超越我們所知的一切既定秩序和法則。影片里的日記、音樂、書信、小說、電影等就不只是前人所留的紀念,它似乎更像是某種理念的傳遞,抑或是情感的傳承。這種宿命般的綿延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在時空的轉換中,人類不斷積累記憶中過去的時刻,人類的欲望、意志和行為是人類全部過去的產物,其中無片刻失落,同時,亦無片刻逆轉,每一瞬間都挾帶過去的全部水流,又是全新而不可重演的。影片通過時空隧道,為人類描繪這樣萌發、成長和成熟,永無停息的影像。這些似曾相識的處境,揭示出很久以來就綿延于人類的永恒。
四、人性哲思主題呈現,情節引人入勝
在敘事外衣下隱藏著影片的深刻內涵,人物情節設置的巧奪天工,為影片主題的詮釋添磚加瓦。電影《香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看似文明美好的世界的外衣下,隱藏的卻是人性最陰暗的一面,盡管有法律和制度約束,壓抑人的所有一切欲望,葛奴乙最后利用混合十三個處女體香的獨特香水,給他們制造一個夢境,完全釋放了他們心底最裸的欲望。影片以葛奴乙為載體和媒介,深刻地表現了導演湯姆·提克威對現代社會裸的權力至上和拜金主義的嘲諷。電影中出現的巴黎最骯臟和惡臭的街道,不僅與影片的主題“香味”相對應,更是因為惡臭是城市另一個側面的特征,是這一時代的特征。影片希望詮釋科技不僅帶給現代人惡臭的環境,更造成溫情、美好、光明的人性之美的缺失。十八世紀的巴黎潛意識里就給人一種古典甚至可以說是華麗的感覺,構造出了一個無形嗅覺世界,讓人們透過銀幕嗅到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氣味,湯姆·提克威導演用了大量的視聽元素很好地把嗅覺上的那種如此抽象的感覺傳達到視覺上,完成了從嗅覺到視覺和聽覺上的置換和升華,將一個黑色陰郁驚悚的殺人故事演繹成了一則華麗的哲學童話。同時,電影《香水》影片采用了線性的敘事方式,一開始通過倒敘手法,獄中的男主角葛奴乙被緊張惶恐的典獄官們用鐵鏈殘暴地拖著上了高臺,面對瘋狂憤怒向他聲討的人群。導演在處理該片的時候沒有像一般影片,而是向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在集體無意識下的一個異化的世界,在沒有任何法律和制度的約束下,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被釋放,使人性異化和扭曲。人們卸下理性枷鎖,不再盲目服從理性的奴隸,不再狂熱追逐功名利祿,他們在迷失自我與保留本我的矛盾出境中體驗到生命的原始。影片的最后,葛奴乙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他把所有剩下的香水倒在自己身上,被蜂擁而至的人們分食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最終他選擇了自我毀滅,原因可能是他身上沒有味道,或是他實現了他一生所追尋的理想已經超脫。但從宗教的角度看,可以理解成他已經實現了從肉體到精神的升華,領悟了生命的輪回和真諦。影片的敘事從小說到電影的哲學思辨與人性表達,從敘事手法到情節設置再到影像語言的表現,無疑是一部給人獨立思考人生命題的歐洲藝術電影。
與電影《香水》通過夢幻華美畫面表達生命輪回的感性思考,湯姆·提克威導演理性厚重的思索則表現在他對電影《天堂》的詮釋。湯姆·提克威更富有形式感地思索將《天堂》的故事和人物都深深地烙著他的思想印記。《天堂》中湯姆·提克威通過菲莉芭這樣的女性角色告訴世人人性、正義和社會真理的所在。故事起于一場犯罪,轉折于一個意外,因為一場特殊的語言交流,誕生了一見鐘情的契合;菲利普和菲莉芭由此謀劃了利落的復仇,開始了遠離喧囂、釋放原罪的逃亡。從開始的劍走偏鋒,到后來的轉折、跌宕、沉溺,結尾收于,情節一路富有張力卻不失韌性。女主角菲莉芭是一個居住在意大利都靈的英國女教師,她與丈夫的感情不好,她的學生也都不是自己的同胞,但她卻不忍心看著他們一個個因為的殘害而被失去生命。多年來她投訴無門,最終她終于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炸彈放在了仇人范迪奇的辦公室。但命運總是愛給人開玩笑,原以為能夠救助更多生命的菲莉芭事與愿違,殺死了四個無辜的人,她陷入了深深地矛盾、困惑、掙扎、糾結,對自己充滿了道德自責,因為一次誤殺讓她在現代復雜、矛盾的社會中不經意地陷入了無奈、兩難的處境。在《天堂》中,湯姆·提克威導演通過戲劇化的情節設置來襯托出宏大人生命題,比如在菲利普在搭救菲莉芭的過程中,菲莉芭先是以自己肚子疼為由,然后菲利普的弟弟撥通了電話轉移警察視線,接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穿著菲莉芭外套的身影離開了警察大樓;然而那個身影卻不是菲莉芭本人的,真正的菲莉芭出現在警察局的閣樓上,這樣的一個逃獄計劃在故事情節上設置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讓觀眾看得目不暇接。在菲莉芭與自己和社會做斗爭的過程中,年輕的記錄員菲利普愛上了她,奮不顧身地救出了他,他們的愛,沒有電影一貫的激烈,卻徹底地顛覆了世俗,還原愛情的本色,深情而安靜。在干凈到沒有瑕疵的鏡頭里,男女主角詮釋著最通透的感情,不著痕跡地讓人相信,讓人感動。獲救的菲莉芭用“理性”、“正義”和生命作為自己堅持活下去的理由,這些都是與人性相關的字眼,然而到了影片的最后,菲利普和菲莉芭乘坐一架直升機,朝著他們向往的天堂飛去,面對那四個無辜的生命,菲莉芭深深地感到自責和內疚,這使他不愿逃脫對自己的懲罰。但是,影片的結尾既不是向骯臟的警察局自首,又不是逃向國外,而是兩個深陷矛盾掙扎的愛人一同去尋覓合適的歸宿,備受自己良心譴責的菲莉芭尋覓一個機會完成對自己的救贖,而最后的直升機沖上云霄就是這樣一個最恰當的機會。影片的主題步調一致,體現了湯姆·提克威沉靜的思考,正如結尾處每個人對天堂的解釋不一樣,有人認為是毀滅,有人認為是重生,湯姆·提克威導演如此設計,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處在這個復雜社會中應收到懲罰但同時又崇高的形象深入人心。
國際化一向是德國電影面對并試圖解決的母題,德國青年觀眾的美國化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新生代導演湯姆·提克威通過自己在電影藝術方面的獨特才華在電影國際化路上不斷探索,電影風格千變萬化的他,帶著歐洲人文主義情懷振興德國電影,將德國電影帶上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驗、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4;F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7-0263-01
四年來各中職學校依據市教委精神,在認真研究市教委課改精神和會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方案的基礎上,開展會計專業新課程實施階段的教學改革實驗工作。在四年的教改方案的實驗過程中,特別是在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實驗方面,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市教委、課改專家的關懷和引導下,經過各學校、專家、老師的共同努力,課堂教學實驗工作扎扎實實、有條不紊,忠實課改方案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一、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對教學方法把握不統一
本年度參與教改實驗課程教學的教師一下子增加到了七名,而七名教師對教改的參與程度以及對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熟悉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別,在新課程課堂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們基本上都選擇使用了“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對絕大多數新加入的老師都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已有一些經驗的老師在內,幾乎所有老師在使用過程中,都還停留在探索、試驗階段,不可避免的出現理解不到位、不準確、教師之間把握不一致等各種現象。存在上述這些現象,必然對整體教學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教材的質量有待提高
今年暑假期間開發的六門實驗課程的教材,比較前四本教材,水平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不同教材同一載體的企業標準不一致、部分教材的原始憑證設計不夠標準、經濟業務內容的設計與新會計準則不匹配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會或多或少的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也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應努力改進的。
(三)教學設施、設備有待完善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有一個突出的要求,就是要努力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置身于與實際工作一致的環境中。我?,F有的兩個可以用來進行會計實驗課程教學的實驗室,明顯不能滿足所有實驗課程教學的需要,這樣的教學條件必然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會計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帶來不良影響,可能使好的教學設計無地可施,也會影響教師由于受現實條件的束縛,而放棄大膽的教學設計。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做任何事情都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來完成。
(四)教學控制、檢查機制不健全
今年以來,我校已開始重視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控制、檢查機制的建立,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完整,更不要說落實到位。但這項工作如果不能做好,肯定會對教學實驗工作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學校必須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并狠抓落實,必須使課堂教學實驗工作始終處于有效的、又是合理的、充滿人性化的控制之中。
二、解決課堂實驗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參與課改人員的思想認識和專業技術水平
在課改過程中,解決任何問題的起點都是學習,因為存在所有問題的最初的根源都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學習首先解決的就是思想認識問題,但解決的已經不是要不要進行課程改革的思想認識問題,而是要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課程改革的問題。我們要把進行課程改革與職教事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要把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與職教學生能否健康成長聯系在一起,要把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與學校的生存與否聯系在一起。
學習還要解決業務技術方面的問題。課程改革首先表現在理念上的變革,但最終的落腳點卻是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變革,參與教學改革既要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更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以行動導向的會計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使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法、角色扮演法等諸多方法。我們必須通過學習,掌握這些教學方法的精髓,能夠根據課程內容特點,準確選擇教學方法,正確設計教學環節,合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使用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加強制度建設與落實
學校為了保證教學改革方案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試驗能夠不折不扣的貫徹教改方案,必須建立完整的監督檢查制度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貫徹落實。制度應是對稱的,在建立監督檢查制度的同時應建立獎懲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應采取自下而上的程序制定,讓執行制度的人與被制度約束的人都來參與制度的建立,這樣還可以使制度制定的過程成為貫徹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理解的過程,為制度的嚴格執行奠定較好的基礎。
(三)強強聯合,設計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課程改革方案落到實處的第一個關鍵環節,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雞蛋確實無法做出真正意義的蛋糕。
課改之初為了不限制各校參與改革教師的思維,實現集思廣益,我們主張百花齊放,這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使課程設計更加全面、周密。但經歷較長時間和較多環節的課改過程之后,各校對課改內容的把握逐漸接近,加之教學資源的開發是一項復雜和繁瑣的工作,特別是教材的編寫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為了保證教材的高質量,我們主張應采取聯合的辦法來完成教學資源的開發。具體做法是:首先對教學設計重新確定最優秀的方案,并對方案進一步補充完善,使之成為全市所有參與改革學校必須遵守使用的方案。然后打破學校之間的界限,根據各位教師的優勢,分別組成各門課程的教學資源開發小組,由市教委統一組織課改教材及其他教學資源的編寫開發。
(四)加大投資,創建更加先進的教學環境
小時候喜歡五顏六色的糖果,也總是纏著媽媽說:“要吃盡天下的糖”而那時,越是鮮艷的糖越是喜歡,也從沒有一個固定的口味。小小的糖果含在嘴中,無比甜蜜。因為那里面注滿了孩童時代無限的天真與父母無盡的寵愛。而那時的生活也如糖果般色彩繽紛、絢麗奪目……
隨著年齡的增長,便忘記了一些味道,漸漸地,也只鐘愛一個牌子的糖果,也只吃那一家店賣的糖果。這時,只是自己一個人去買,也只是自已一個人去嘗。小小的糖果含在口中,無比苦澀,因為那里面注滿了青春的叛逆與父母的嘮叨。而那時的生活也如糖果般的單調,落寞。
似乎又在不經意間少了些什么,隨著年華的失去,我們失去的便是一種追逐的心情。于是,終于在某一天,舍棄了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糖果,舍棄了那些裝有我們回憶的一個又一個的糖盒。
然后獨自一人整理好這一路的歡笑與淚水再次上路。突然發現,我們離著預定的軌道漸行漸遠,難道失去了糖果,我便不再快樂了嗎?
其實,我們隨手舍棄的只是選擇快樂的權利,只是愛與被愛的權利。
最終,還是妥協了的,知識戒不掉那種味道,戒不掉其中的甜蜜與苦澀。
那么,這之前的種種抉擇與放棄便是再無意義了的,只是,與我而言,不論是那五顏六色的糖果還是那口味單一的糖果,再次品味起來也是一種幸福。
口中的這塊糖,很甜很甜,也正是我的最愛。
小時候喜歡五顏六色的糖果,也總是纏著媽媽說:“要吃盡天下的糖”而那時,越是鮮艷的糖越是喜歡,也從沒有一個固定的口味。小小的糖果含在嘴中,無比甜蜜。因為那里面注滿了孩童時代無限的天真與父母無盡的寵愛。而那時的生活也如糖果般色彩繽紛、絢麗奪目……
隨著年齡的增長,便忘記了一些味道,漸漸地,也只鐘愛一個牌子的糖果,也只吃那一家店賣的糖果。這時,只是自己一個人去買,也只是自已一個人去嘗。小小的糖果含在口中,無比苦澀,因為那里面注滿了青春的叛逆與父母的嘮叨。而那時的生活也如糖果般的單調,落寞。
似乎又在不經意間少了些什么,隨著年華的失去,我們失去的便是一種追逐的心情。于是,終于在某一天,舍棄了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糖果,舍棄了那些裝有我們回憶的一個又一個的糖盒。
然后獨自一人整理好這一路的歡笑與淚水再次上路。突然發現,我們離著預定的軌道漸行漸遠,難道失去了糖果,我便不再快樂了嗎?
其實,我們隨手舍棄的只是選擇快樂的權利,只是愛與被愛的權利。
最終,還是妥協了的,知識戒不掉那種味道,戒不掉其中的甜蜜與苦澀。
那么,這之前的種種抉擇與放棄便是再無意義了的,只是,與我而言,不論是那五顏六色的糖果還是那口味單一的糖果,再次品味起來也是一種幸福。
口中的這塊糖,很甜很甜,也正是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