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莊子的著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天晚上,我拿好衣服,就到浴室洗澡去。我正打開水要洗澡的時候。無意中透過鏡子,看見對面墻上有一只大蜘蛛。它用八只又細又長的腳,緊緊地把身子粘在墻上,身體表面還有暗綠色的花紋。你看了,不感到惡心才怪。
我目不轉睛地望著這只突然來訪的蜘蛛,生怕這只八只腳的外來訪客靠近我,咬我一口。果然如我所料,那只外來訪客朝我這邊發起突然襲擊。它擺動著那八只細長的腳快速地朝我這邊爬了過來。我趕忙把噴頭拿下瞄準它,直往它的身上噴水,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水卻偏和我較勁,老是噴不中它。它見此情景便更快地朝我爬來。我心一慌,向后退了幾步,又一次瞄準它,近距離往它身上噴水,終于因我統水有方,大獲全勝。
這只剛才還得意洋洋的外來訪客,這時只好將八只腳一縮,縮成球一般,直往下滾,一直滾到水管上,就一動不動了。我被那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外來訪客的慘樣逗笑了。心想:哼!就你這低智商的動物也敢和我斗,你真是不自量力!最終還不是被掉了!
我興奮地揮動著毛巾,打開水洗起澡來。但無意中發現墻角又有一只大蜘蛛,這只大蜘蛛的腳也是又細又長的,身上也有深綠色的花紋。莫非那只八只腳蜘蛛的兄弟來找我報仇來了?可是我仔細看看水管,水管上什么也沒有。難道這只蜘蛛復活了?
_______前言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一個國王只能擁有一個女兒,他們的女兒被市民稱為公主,被大家眾星捧月一樣的長大,然后``在她16歲生日時`穿上屬于她的盛裝``也可以說她是屬于盛裝的..
就這樣``沒錯 .一直以來的規矩..誰也不能違抗..
一個沉魚落雁的公主誕生了,一代國家唯一的公主;一個國王唯一的公主;盛裝唯一的公主....
在高塔上,只有她和她的盛裝,它和它的公主...
公主每天望著她的盛裝,日日盼望16歲生日那一天,那是她的生日,自然也是她的忌日,她不明白,她也不想明白,她只知道,這是她的使命~上帝創造她的理由.其他的,她不管,也沒必要去管.
關鍵詞:最佳學習狀態 自主地學習 合作地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4-0173-01
在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把學生引領到最佳學習狀態時是成功的教學設計,教學也最有收獲,學生往往在最佳學習狀態中最愿意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一、當學生有興趣時是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重要條件,最愿意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學習也最有成效
在教學中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這一教學模式吸取了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理論,充分激發學生個人的潛能,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把各種儀式活動組合起來,使學生在一個心情舒暢、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以一種最佳的學習心態掌握知識,享受學習。而現在大多數美術教師都有專業背景,這往往導致我們犯一個錯誤,即從內省的角度,設想每一個中小學生都會像我們自己一樣關心和熱衷于美術,我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所有中學生也應該掌握這種思維,結果自然而然地導致我們從學科本位出發看待美術課程,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我們知道,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興趣可以變為學習的動力,但興趣是不可強迫的,而應發自內心的,只可激發。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我們給予學生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難度一定要與大多數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相吻合,否則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進一步衰減這就要求課堂內容要富有情趣,以便激發大多數學生的興趣,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改變過去那種偏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加強了與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從而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比如八年級下冊《文字的魅力》一課如果單純地是老師在講臺上介紹中外文字形成發展,學生們會感到這些東西距離自己過于遙遠,與自己無關,聽起課來也無聊了。而上課時我們上課內容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學生感到特別親切。能不喜歡它嗎?《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認為“每個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礎上的。而人的感知系統中,尤以視覺的作用最為巨大。研究證明,一個人所獲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視覺提供的。”教師利用多媒體運用直觀性、形象性教學原則設計教學,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原則。教師通過課下充分備課,運用網絡搜集資料插入一段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親近感,喜歡看,而文字的知識就是本片的主要內容。
二、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學生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狀態,才能真正自主學習,才能學好
自主性學習有三個主要品質:主動性獨立性內省性。主動性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由衷的喜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動自覺的學習行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主性學習的基本品質。
在美術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每位同學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如《文字的魅力》一課中,在學生對不同文字有了些了解之后,老師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設計以“文字”為繪畫素材組合成一幅富有美感的畫面,由于學生繪畫材料是刮畫紙,簡單便捷,而且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學生們很有興趣,很愿意積極地自主地完成具有獨具特色的作品,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這是學生發展進而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
三、根據課堂內容的需要改變學習方式創作一個和諧互助的學習氛圍,將每個學生的身心融入課堂學習氛圍中,使之進入積極興奮地最佳學習狀態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合作性學習的品質是:“誠實求真,和睦相處和諧互動博采眾長,求同發展。”(王義堂等編著《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第51頁)
合作性學習的品質是“:誠實求真和睦相處;和諧互動博采眾長;共同發展。”在合作性學習中能夠認識自己的優點和成績,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失誤,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客觀地評價他人,這樣同學師生之間才能和睦相處。學習是人際交往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法不同、經驗不同、個性優勢不同,這是學生們相互學習、采長補短的重要的人力資源。合作學習中的交往和互動有助于激發靈感,產生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博采眾長。
比如《面具》《庭院設計》這類課中,若按以往的教學設計中常常是老師照書講講,介紹一些面具的種類以及一般面具的制作方法,學生坐在下面無精打采地聽,最后留個作業。讓每個同學自己設計制作一個面具交上來,這一節課就算完成了。如果改變一下方式,將學生們分組(或自由結組)每個組完成設計制作一個面具,最后將他們的成果進行一個評比,學生們都有好勝心理,有了競爭就有了干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他們得通過以下的實踐過程,首先是小組成員的分工問題,成員們推選出小組長來給大家分配任務①哪些人收集材料②哪些人設計圖紙③制作過程中由誰來為主力,誰為助手。在這個分配任務過程中鍛煉了組長的領導能力,也使得成員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組織的一員要有集體意識,圖紙的最終確定要有成員們發表自己的意見,質疑,提出建議最終確定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思考,質疑,批判,發現,求證的過程,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交流研討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說”的能力,互相協作的能力,學習的效果當然是明顯地好了。
四、教師親切自然的教態為學生創建了一個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最愿意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學習也最有成效
關鍵詞:莊子;人物名詞;人物文化
本文以1961年版的新編諸子集成本《莊子集釋》為底本,對《莊子》人物名詞進行分類統計,進而對人物類型和人物結構層次進行解析,探析《莊子》人物名詞所反映的人物文化內容。
1.《莊子》人物名詞來源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分析只限于可以找出構名理據的人名,有相當一部分人名已無從考證,只得放置一邊。
1.1歷史人名
此類人名多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例如:鮑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接輿、其子、齒缺、毛嬙、蓬等。其中,姓名中“子”的出現頻率很高。
1.2傳說中的人名
這樣的人名,多是傳說中的人物,其真實存在與否無從考察。例如:北人無擇、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赫胥氏、等。
1.3虛構人名
虛構的人名出于莊子所想,基本上可以再分為無寓意的和有寓意的兩類。
1.3.1無寓意:
此類人名由“姓+名”的常用傳統方式組成,沒有特殊賦予的涵義。例如:伯誠子高(姓+名)、子琴張、子桑、子祀、子輿、老龍吉等。
1.3.2有寓意:
以寓意取名的方式多種多樣,莊子從不同的角度創造出含義不同寓意深刻的人物。取象方式有以下幾種:
取象于自然物質,例如:苑風、光曜、云將。
取象于自然狀態特征,例如:鴻蒙、渾沌、參寥、大隗、諄芒、無窮、泰清、無窮。這些人名本身與自然、道德關系密切。
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例如:叔山無趾、Y盎大`、趾支離無、王~。
取象于抽象概念,例如:知 、無為謂、狂屈、無為、無始、支離疏、伯昏無人、象罔。
取象于職業身份,例如:輪扁。
1.4常用人名
所謂常用人名,是指在《莊子》一書中出現頻率在10次以上的人名。(人名后面的數字代表出現次數)
有孔子83(仲尼57、丘54)、莊子80(莊周9)、老子22(老聃45)、堯63 、顏淵8(顏回15、回29)、舜46 、黃帝39 、惠子25(施1、施惠9)、子列子10(列子14、御寇2)、子路20(由6)、子貢26、桀18、禹17、伯夷11、齒缺11、鴻蒙11、南榮n10、紂10、子綦10、跖10 、顏闔10。
基本可以歸類為三種身份的人物:
學派人物,有孔子、莊子、老子、惠子、子列子、子路、子貢、顏淵。
古君王,有堯、舜、黃帝、桀、禹、紂。
有特殊寓意的人,有齒缺、鴻蒙、跖。
2.《莊子》人物類型解析
縱觀《莊子》一書,似乎置身于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廊,使人目不暇接。有歷史人物如鮑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有傳說中的人物如北人無擇、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黃帝;有虛構的人物如鴻蒙、渾沌、參寥、大隗、淳芒。他們或是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如王~、渾沌,或是作為道家批判的對象,如桀、厲王;或是作為一種陪襯,如顏回、子路。其中有些人物角色在書中呈現出人物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多樣性,與歷史記載不盡相同,最典型的莫過于孔子。人物的塑造和使用向我們展開一幅歷史文化的畫卷。
《莊子》中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中的名人,或王臣或賢士或美人或工匠,其中的學派人物,人數相對較多且使用頻率相當高。其中儒家身份的人物頻頻現身扮演角色,特別是孔子,使用頻率達194次,遠遠超過了莊子的89次和老子的67次,而且這個孔子的形象復雜多變,個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春秋戰國后期將孔子寫入各自的學說著作是諸子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或批駁或代言,源于儒學的社會地位以及“百家爭鳴”的學術論辯的社會風氣;一方面與莊子一書本身的多元化有關,它非莊子一人完成,也非一時之作,孔子形象的不穩定性很可能與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以及儒道關系的變化有關;再一方面,《莊子》一書在創作時對人物的選擇和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信手拈來,隨心所欲的調遣,為己所用,這符合莊子辟闔的氣質特點。歷史人物已經成了文學形象,變成了一種思想表達的符號,與歷史人物的真實狀況應區別對待。至于傳說中的人物也有這方面的特點。這一點同《孟子》、《墨子》等諸子著作相比差異較大,這些作品都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特點,是現實主義的風格。
《莊子》中的虛構人物,那些飽含寓意的人物,蘊藏了莊子獨具匠心的設計,它們分別取象于自然物質,取象于自然狀態特征,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取象于抽象概念,取象于職業身份等等。《莊子》將道家思想寓于人名之中,讓哲學和文學達到了統一和諧的境界。
3.《莊子》人物結構層次解析
所謂人物結構層次是指《莊子》人物中具有哪些身份的人物,在莊子世界中地位層次如何這類問題。
先來看以“道”的境界為核心而存在的一批人物,包含各類神賢圣人,也就是多少得道之人和散人等不得道之人,加上與道相關的人物黃帝、知、知和、無為、無無謂、畸人們等等構成一個與先秦諸子作品顯著不同的特色,因為這些人物被放置在莊子哲學建構很高的層級上,是核心。他們懷不同的“道”,又傳達莊子對不同“道”的理解和對至高無上的“道”境的追求。其中的畸人的使用是以丑人做“道”的代言人,而《論語》、《孟子》等著作大多是唯圣的,也是唯美的,健康正常的美。
《莊子》中不乏勞動人民,“人”類中職能身份類名詞就有113例,各種技能的勞動者登臺亮相,“在先秦作品中,《莊子》是第一次如此大量的把勞動人民的形象再現出來,這是與《論語》、《孟子》、《韓非子》不同的。” 這也許與莊子個人的經歷有關,表達了莊子平易近民的情感。《莊子》中的君王官臣,在“人”類的等級類中有名詞79例,加上官職名倒也為數不少,只可惜在“道”的哲學體系下,此類人物不像在現實中那樣位列高位。學派人物,像孔子、老子、惠子、列子等等,人物算不上多,但使用頻率很高。當時正是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時代,不足為怪。
總之,《莊子》中人物眾多,虛構人物堪稱一絕,這些虛構人物是作者鴻材冥造的結果,蘊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富有超凡的藝術魅力,恢奇詭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人物為己所用,甚至用來造天下烏有之事,浮染上奇譎的色彩。莊子實為獨造之匠,神思飄飛。各類“道”境人物的豐富和勞動人民的大批引入又是莊子一大妙舉,“道”境人物的獨特地位體現哲學著作反映在文學上的特點以及莊子遠政避世,放曠自得的特色。
[參考文獻]
吳桂美《試論〈莊子〉人物》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1).
[2]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
[3]王先謙. 《莊子集解》. 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90年版.
[4]劉文典. 《莊子補正》. 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 中華書局,1983年版.
西方哲學家的哲學著作表述思想力求概念清晰、邏輯嚴密,而中國哲學家的哲學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與西方哲學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試對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方式及其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中國哲學家的哲學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不像西方哲學家那樣力求概念清晰、邏輯嚴密,相反,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形象的比喻、事例、警句等形式來表述思想。如莊子所著的《莊子》全書幾乎都是寓言、故事,極少直接闡明自己的觀點。就拿《莊子》中的代表篇目《逍遙游》來說,開篇就講起了大鵬鳥南飛的故事,之后講蜩與學鳩譏笑大鵬、列子御風、堯讓位給許由等故事,全篇直接表明作者觀點的只有兩句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兩句話中,“天地之正”、“六氣之辯”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并沒明確的界定。全篇中作者也沒有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邏輯嚴密的論證。其他中國哲學家的哲學著作也與此類似,《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簡短的對話,對話之間似乎沒有太強的聯系性、系統性。《孟子》一書基本也都是小故事。
中國哲學家習慣用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明自己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喜歡用抽象的概念,也缺少嚴密的邏輯論證。他們所追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他們常用類比的方式來表述思想。比如《莊子·逍遙游》中講大鵬鳥南飛、列子御風的故事,是想類比人對外界有所依賴就不會自由。這樣的表述方式一方面很生動形象,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這樣的含混的類比模糊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這就使得以同一性和差異性為基礎的抽象思維難以形成。
二.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形象表述思想的原因
為什么中國哲學家慣于用比喻、事例等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述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哲學專業,哲學與文學密不可分。
在中國古代傳統里,沒有專門的哲學專業,也沒有專門的哲學家,哲學與文學密不可分。很多優秀的哲學著作也是出色的文學作品,而這些哲學著作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文學家。如前面提到的《莊子》一書行文波瀾壯闊,想象豐富奇特,是一部水平極高的文學作品。當然,這也是一部思想性極高的哲學著作。由于它是文學作品,它追求生動性、形象性,因此全書充滿了寓言故事。而作者的哲學思想就通過寓言故事的暗示來呈現。中國哲學家所追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也是文學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中國的哲學不是純粹的哲學,中國的哲學家也不是純粹的哲學家。中國哲學家的思維具有文學家的特點,形成了一種形象思維的習慣。要讀懂中國哲學,不是靠推理,而是靠領悟。
(二)中國哲學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強調實踐性,難以形成純理論思維。
西方哲學很強調認識論,極力探尋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追求知識的真實性和確定性。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題,為知識的確定性奠定了基礎。后來的西方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等都致力于追尋知識的真實性和確定性。而西方哲學強調的這種理論性,使得西方哲學家表述思想的方式更抽象,對概念的界定十分清晰,力求邏輯嚴謹、論證充分。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中國哲學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強調實踐性,不太注重純理論思維。因此,認識論在中國哲學中沒有得到
西方哲學那樣重要的地位,也沒有那樣顯著的發展。中國哲學強調的是實踐性,是知行合一。哲學家們研究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善作為“人”的自我,從而更好地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換句話說,中國哲學追求的不是知識的真實性和確定性這些理論性的內容,而是實實在在的在社會中為人處世的方法、準則。而這種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的哲學,與政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使得中國哲學更加弱化了純理論思維,也使得中國哲學家難以形成純理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