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族舞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維吾爾族舞蹈 肢體訓練 節奏 氣質神韻
維吾爾族舞蹈是中華五千年悠久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維吾爾族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瑰寶、是該民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她散發著濃郁幽遠的芬芳,放射出動人心魂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無數舞蹈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如今,維吾爾族舞蹈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并已納入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各藝術類院校紛紛開設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以下簡稱維族舞蹈)課程,學生們必須接受維族舞蹈的正規訓練,并且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學生如何才能跳好維族舞蹈主要取決于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筆者認為維族舞蹈的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重把握,即肢體動作的訓練、節奏的處理,氣質神韻的把握。
一、肢體動作訓練――“形”的解放
“積跬步”才能致千里,肢體動作訓練,在維族舞蹈教學中可謂萬里學步的開始。這種訓練不僅能增強人體機能、提高動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體從自然狀態與生理心理的拘束與僵硬中解放出來,根據舞蹈表現力與審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藝術表現力的特殊人體。肢體動作訓練還能使學生對肢體動作的運用很快地從本能的無意識形態過渡到具有舞蹈表現功能的有意識形態:使學生了解動作的性質,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肢體,進而漸漸過渡到得心應手地運用和發揮肢體各部位的表現力。
在維族舞蹈的視覺模式中,最能在動態上鮮明、有力的體現其風格特點的是步伐、“繞腕”和“眼頸”的變化及“微顫”的律動。因此維族舞蹈的肢體動作訓練著重要求學生在步伐、繞腕及眼頸的動作和“微顫”的律動上下功夫。維族舞蹈的步伐類動作主要有“墊步”、“三步一踢(點、抬)”、“點顫步”、“踏蹲旁點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種步伐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練習。“墊步”注重平穩,強調腳跟與腳掌的結合;“三步一踢(點、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勻、輕盈和“踢(點、抬)”動作的干凈、靈巧;“點顫步”強調“點”和“顫”動律的把握,而“其克特曼基本步”的側重點則是“跺”與“轉”的細微配合。每一種步伐的動作特點及訓練要求各有不同,但它們都統一于維族舞蹈的熱情、樂觀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味之中。所以在學習維族“步伐”動作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規律、掌握個性,在不斷的實踐中造就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肢體動作。在訓練“繞腕”的過程中,應注意“提腕”―“繞腕”―“挑指”這三個過程。“繞腕”講究“繞”幅度、速度,“挑指”則注重“挑”的力度。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相配合,以動、靜的結合和動作大小的對比,以及移頸、眼神的變化等動作的點綴,表達舞蹈的內容,進行感情交流。通過膝部的連續顫動或動作瞬間的微顫,突出舞蹈動作柔和、優美。并且,還應注意的是,要使學生通過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在心理上產生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美感效應。此外,肢體訓練中技巧訓練不容忽視。例如“旋轉”,它講究快速,多姿,嘎然靜止,猶如隼迎風回旋,驟然佇立。訓練時要遵循從單一動作過渡連貫動作,從局部連接到整體配合,進而達到能在連續的旋轉中不斷變換舞姿的高度。
肢體動作的訓練是學習維族舞蹈的基礎,它對舞種特色的體現和舞蹈內容的表達都起著很大的作用,最終使其達到維吾爾族舞蹈動作與風格把握的珠聯璧合、內外互補,實現“形”的解放!
二、節奏處理――“意”的滲透
節奏表現在所有的藝術中,尤其是在表演藝術更為顯著。維族舞蹈中節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礎。所以,巧妙地處理舞蹈動作的節奏尤為重要。由于維吾爾民族生活在絲綢之路的要沖地帶,東、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匯,使得維族舞蹈蘊涵著阿拉伯舞蹈和中國民間舞蹈的特點,同時也受到西域樂舞影響,舞蹈動作異常豐富且獨具特色。它豐富的民間音樂與舞蹈中的各種動作相結合,產生很多帶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節奏型,如齊克特曼、賽乃姆、多朗、薩瑪等等。而把握好維族舞蹈獨特的節奏至關重要。
維族舞的節奏類型多樣,節奏活潑、鮮明、開朗,其特點為
1:主要切分的形式
2:多從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
3:基本鼓點有賽乃姆、其克特曼、賽乃克司、薩瑪等等
下面以賽乃姆節奏為例說明動作節奏的處理。
賽乃姆多為2/4或4/4節拍,附點和切分節奏的運用十分普遍,基本鼓點是
4/4: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達 達|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達|
該節奏與之相適應的典型動作是滑沖步,節奏的弱起拍(準備拍)“嗒”起腳、顫膝、雙手一前一后、節奏的重拍“咚”也是滑沖步的重拍,“咚”時,左腳向斜前方邁出,雙手隨之攤開,而“賽乃姆”節奏的弱拍“達”既是滑沖步的移動過程和腳的輕點,即右腳跟上向旁邊輕點轉身。在整個動作過程之中,節奏的重拍與弱拍都要與動作相完美結合,節奏要與呼吸起伏相吻合。
動作的變化還要與節奏的變化相適應。如維族舞蹈中經常出現的由一連串急速地旋轉接一個穩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脫帽式挑旁腰),它包含著一系列均衡動作,在急速平轉中帶有沖擊力,當完成緊張的舞姿亮相時,要求學生絕對要有泰山壓頂的穩定力量來控制身體,在這里,節奏較大的制約著動作的變化程度,同樣也引導著音樂情緒的發展過程,因此,要使動作變化適應節奏的改變,自然的表現出動作所要表達的情緒、感情。
能夠恰到好處地處理節奏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致使各種感情在姿態動作中得以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把節奏化的動作滲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在掌握了維族舞蹈的基本動態之后,學會恰到好處的處理節奏,力求把維族舞蹈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表演盡善盡美。如果說,肢體訓練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節奏處理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提升動作的意義表達能力。節奏處理與相應的動作程式完美結合,放射出維族舞蹈無窮的魅力,從體現“意”的滲透!
三、把握氣質神韻――“情”的升華
給形式意義的外殼注入內涵,結構出不同視覺層面意象和心理層面的情感內韻,這樣的舞姿,才能煥發誘人的藝術魅力。維族舞蹈是對風格美的外部形態的維族精神化。維吾爾人民的精神特征是從絲綢之路和樂舞遺風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樂觀的性格和穩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這種氣質,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國,絲綢古道”的“綠洲”中去生活、去體驗。也就是說,我跳著哪個民族的舞蹈,一邊也就在演繹著這個民族的文化,體現著該民族的情感特征。比如維吾爾民族與“沙漠”抗爭,在浩瀚的沙漠中開辟了片片“綠洲”,它的舞蹈也處處展現出一種頑強抗爭、堅韌不屈、自信高傲的氣質;又如“絲綢古道”上商旅叫賣,貿易繁盛,受這種商業環境的影響,維族舞蹈又具有嫵媚,極富肉感的商業舞蹈的風韻。
關鍵詞:民族;舞蹈;技巧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149-01
一、民族民間舞蹈的概念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淵源文化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人們所喜愛的藝術之一的舞蹈在不同的民族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突出的表現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就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形成的流傳于本民族之間的舞蹈,動作樸實無華,彰顯本民族的特點。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苗族、哈尼族等舞蹈匯聚成了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是受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影響的,不同的地區的舞蹈風格不同。
二、民族民間舞蹈的形成
民族舞蹈是在本民族額雜技、戲曲、武術的基礎上創新、演變過來的,而且很多民族舞蹈之間有很多動作是相同的。
1、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受女子熱巴舞的鼓舞,旋轉、翻身技巧性很強,多出現在、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方。熱巴舞是由迫于生活的壓迫和現實的逼迫的流浪人所發明的,在表演時能夠引起周圍人的觀看,通過它來掙錢。主要的表演形式是鈴鼓舞,通過男藝人用牦牛尾和鈴鐺的不停搖動,女藝人手持長柄手鼓和長鼓槌,一同共舞。在這個舞蹈中,表演技巧集中在鼓上,跟著鼓,身體快速旋轉,舞姿變化的很快,十分的豪邁十分的激動人心。
2、蒙古舞蹈。蒙古是能歌善舞的騎在馬背上的在馬背上飛奔的民族。蒙古舞蹈的突出他色就是節奏十分明朗,動作豪邁。蒙古舞的技巧就是快速的抖肩、柔臂、軟手旋轉,剛柔相濟,技能表現出蒙古族女子的聰慧柔美,也能表現出蒙古族男子的剛勁硬朗,讓人引人入勝。蒙古最流行的是盅碗舞,一般是由女子表演的。女子頭上頂著瓷碗,雙手持雙盅在音樂中翩翩起舞,雙臂緩緩的伸展與屈收,集旋轉、抖肩、碎步等于一體,動作柔美含蓄。
3、維吾爾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豐富多彩,被稱為“歌舞之鄉”。維吾爾族舞蹈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麥西來甫”,是歌舞的海洋的意思。賽乃姆、納孜爾庫姆、手鼓舞、多郎等是維族舞蹈的主要表現形式。頭、肩、腰、肘、膝、腳等部位在威武兒子舞蹈中的動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而且傳眼神是維吾爾族舞最重視的一個動作,最能準確表現維吾爾族人民內心的樸實的是看、眺、瞟、望、盯等眼神。另外,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特征還有動脖子、打指頭、翻腕子、身體微顫、立腰、昂首挺胸等動作。
三、民族民間舞蹈的性質
民族民間舞蹈的性質就是多元性、多樣性、復雜性。內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是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在當今社會多文化的社會大背景下,民族舞蹈之間也逐漸的相互滲透、相互引進。民族舞蹈的種類是十分多樣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專注于民族舞蹈的創造和學習中去,使民族舞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改進。另外民族民間舞蹈也有它們復雜的一面,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很多民族有其獨特的不外傳的舞蹈,僅僅只能本民族的人學習和表演,比如玉樹的藏傳佛教的法舞《羌姆》,嚴格的遵循傳內不傳外的原則。此舞帶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巧
1、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化技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審美風格的完全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獨立的額分開的,而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巧同舞蹈的風格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是風格化的技巧,是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和各民族間的舞蹈有的技巧的統一。從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中可以挖掘出很多豐富多彩的道具舞蹈形式,漢族的手絹、扇子,藏族的熱巴鼓、背鼓,蒙古族的筷子、盅,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都是民族舞蹈中的道具。民族舞蹈中的旋轉、抖肩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在跳舞的同時還是分注意動作的速度和靈活性。
2、民族民間舞蹈的情感性的技巧。人們在跳舞時一般都是為了放松和發泄某種情感。民族舞也不例外。感情的投入在舞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感情的襯托,也就變現不出舞蹈的光彩和風格。比如表演者在跳舞時面部表情都會豐富多彩,或喜或悲,特別注意的是用眼神來傳達感情,使舞蹈變得更加有藝術表現力和藝術的感染力。
3、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化的技巧。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化主要表現在舞蹈的形象、人物的心理、舞臺的意境等方面,跳舞的場地也逐漸從廣場轉向劇場。例如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千手觀音》、《天鵝》、《雀之靈》等著名的舞蹈,是舞蹈中藝術技巧的完美體現,增強了舞蹈的感染力,給人的視覺和精神上同時都帶來巨大的沖擊力。
結語:隨著我國不同民族間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間的舞蹈也不再僅限于本地區,而在其他民族也開始廣為流傳。掌握了民族舞蹈的技巧,在表演時就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關鍵詞:風格美;風格形成;風格創新舞蹈是一種表現美的藝術形式,而舞蹈中的風格美又是舞蹈美的代名詞。舞蹈作品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它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還關乎其風格和特色,有沒有傳遞民族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心理素質以及思想情感等。
1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美
維吾爾族是新疆主要的民族組成部分,它的歌舞藝術廣為人知,所以維吾爾族舞蹈基本上是新疆舞蹈的代名詞。所以對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美的探究對于新疆其他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疆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都有著各自的風格特征,它與這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制度、地理環境、文化教養程度以及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民族的心理特點。我們從新疆本土舞蹈演員高超精湛的舞蹈表演藝術中,可以真切明白地感受到來自天山草原人民的豪放與熱情,以及對邊疆生活的熱愛以及可愛率真的新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
2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美的形成
維吾爾族組舞蹈風格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會經驗和時代背景條件,而且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美的形成是通過其舞蹈有的獨一無二的風格來傳遞的。
(1)造型。眾所周知新疆享有“歌舞之鄉”的稱號,民間舞蹈多姿多彩,已經深深扎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人們感知舞蹈藝術的美最先是從外在的動作以及造型開始的,優美婀娜的舞姿、嫻熟高超的舞蹈技巧以及在舞蹈中所傳遞的神韻都是通過外部形態來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的。所以說維吾爾族舞蹈的造型是風格美的一種重要體現,直接給予了人們視覺上的沖擊。維吾爾族舞蹈的舞姿造型主要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體態特征,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纖細的感覺,同時加上頭、肩、腰、肘、腕、膝部直至腳步動作的靈活運用,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姿態和造型。例如,舞蹈《摘葡萄》通過動靜結合的舞蹈表現形式,展現了少女在摘取葡萄以及品嘗葡萄時的天真爛漫、憨厚靈巧、執著堅毅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讓人忘乎所以深陷在舞蹈的美中,也強化了舞蹈在觀眾心目的地位。
(2)動態與動律。維吾爾族舞蹈不僅造型令人神往,其通過舞蹈演員的動作銜接,使觀眾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共鳴,形成了優美的動態和動律。維吾爾族舞蹈給人熱情奔放的感覺,隨著音樂、舞蹈動作的完美配合,讓人感受到非同尋常的動態美。舞蹈中常出現的移頸、打指、翻腕燈動作,形成了熱情豪放但又不失矜持的風格特征。輕盈的舞姿和柔軟的腰部動作都是從古西域樂舞中繼承而來的,微顫是在維吾爾族舞蹈中常見的動律,其特點膝蓋部分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之間的自然銜接,時至今日在賽乃姆中依然可見,像揚眉動目、晃頭移頸、拍掌等動作都是動靜結合的典范。在維吾爾族舞蹈中,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的維吾爾族舞蹈家迪麗娜爾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動脖子下腰,彎下去時十分柔軟,起來時卻力道十足,加之肩部、手腕以及腿部的配合向我們展現了畫面感十足的形象。
(3)節奏。舞蹈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維吾爾族舞蹈十分重視節奏對舞蹈的控制,如維吾爾族的《手鼓舞》《薩巴依舞》等僅憑借單一的道具和拍點就能表演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舞蹈。現今,一些舞蹈流于形式,只靠華麗的演出服裝和舞臺場景以及喧鬧的音樂聲來撐場面,一旦拿走這些附加因素,舞蹈作品則變得十分蒼白無力。而在維吾爾族舞蹈的表演形式當中,不管是跳躍、扭動還是搖擺等,每一個眼神甚至呼吸都是緊扣音樂旋律的,展示了維吾爾族舞蹈有的節奏感。在層出不窮的維吾爾族舞蹈有些作品當中,就是將節奏和文化意識形態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是舞蹈與時俱進,具有濃重的現代感。這種巧妙的融合不僅僅是形式、動作等表層的變化,而是在節奏上產生了深刻的改變,加入了時代的元素,相互碰撞出一種節奏的美感。比如說在維吾爾族舞蹈中手鼓與舞蹈的配合就是一個典范,在舞蹈中講究鼓點和舞蹈動作的協調性和統一性,手鼓鼓點快,舞蹈速度也加快,手鼓鼓點慢,舞蹈速度也隨之放慢,但有時也相反。由于手鼓鼓點的高低起伏加上活靈活現抱有情感的唔到啊表現,生動地展現了舞蹈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情緒。在舞蹈中融入手鼓,使氣氛更加熱烈,藝術的感染力也大大增強了,如果缺少了鼓手的伴奏,舞蹈的張力也會大大減弱,手鼓音樂節奏歡快奔放明朗,在現代感中又保有了其特有的樸實風格,所以說,手鼓是維吾爾族舞蹈中重要的節奏表現樂器,也向我們傳達了維吾爾族舞蹈是動作、技巧及音樂巧妙融合的一種藝術表現,使人們獲得節奏上的享受。
(4)神韻。神韻是一種傳神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高層次的美感形式,它是區別于理性的表達,它表現得更為感性,是一種氣質,觀眾可以通過觀看舞蹈來感受和體驗這種神韻。不同的風格會產生不一樣的神韻,神韻的體驗比較主觀,每個觀眾可以透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來體會這種神韻。比如說在維吾爾族舞蹈《摘葡萄》中,舞蹈表演者通過曼妙的舞姿和高超的舞蹈技藝向觀眾傳遞一種熱情好客的態度,讓觀眾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葡萄園中,觀眾被舞蹈表演者傳達的神韻深深打動[2]。
3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美中的創新
新疆各族人民通過舞蹈來傳達他們飽滿豐富的思想情感,他們以舞蹈作品的高超技藝和豐富細膩的情感享譽藝術的殿堂,一提到維吾爾族舞蹈人們就下意識地感受到了豐富的情感和完美的舞蹈技藝。新疆維吾爾族舞“木卡姆”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其表演內容詳實、形式多樣、風格獨樹一幟、流傳范圍廣,是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藝術文化智慧的結晶。新疆維吾爾族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但在今天它也沒有落后于時代的腳步,而是與時俱進,積極創新,融合多種舞蹈表演形式,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智慧、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獨特的審美價值等等。在保持經典舞蹈動作的基礎上,積極的改良創新新疆維吾爾舞蹈,將本土的傳統文化和國際的視角想融合可創造出新的表演形式,衍生出一種新的氣質,誕生了一種獨特的舞蹈風格美。在向傳統致敬、向民間學習的基礎上,展現了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的獨特魅力,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有財富。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開拓向前、運用新的藝術手法才能創造出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舞蹈藝術風格[3]。
4總結
綜上所述,新疆維吾爾族舞蹈不僅在國人心中地位崇高,在海外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美是舞蹈美的表現形式,獨特的風格美使維吾爾族舞蹈深入人心,通過其特征維吾爾族舞蹈更是歷歷在目,是人身臨其境,深深地被舞蹈的神韻所感染,現如今,維吾爾族舞蹈也要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舞蹈發揚光大。參考文獻:
[1] 謝雯雯.淺談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美[J].大舞臺,2011(02):5758.
關鍵詞:白族;霸王鞭;道具舞
一、白族族源發展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他稱較多,兩漢時的“昆明”和三國兩晉以后的“叟”都與白族有淵源關系。較有依據的是唐宋史籍稱“白蠻”,元明稱“白人”,明清以后稱“民家”。以后,根據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該民族的統一族稱。白族無書面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在白族民歌大本曲、戲曲和民間歌舞中,多借用漢字記白語。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此外湖南桑植縣、四川西昌地區和貴州畢節地區也有分布。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白族人口有1595萬多人,云南省白族有1339萬多人,占全國的839%。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996萬多人,占云南省白族總人口的744%。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詔、宋代大理國的都城。
二、白族舞蹈文化特征
白族的節日很多,除了已為大家所熟知的三月街、火把節、石寶山歌會外,“繞三靈”則是一個別具情趣的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幾個縣的白族群眾,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特別是蒼山下、洱海邊的村寨,更是男女老少全村出動。二十三日聚集在蒼山五臺峰下的“神都”(本主圣源寺),在這里拜佛賽歌,通宵達旦。二十四日,像長蛇陣的人流,在歡樂的載歌載舞中,繞到“仙都”(金龜寺),第三天繞到“佛都”(崇圣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祈禱歌舞,盡情歡樂后才各自散去。“繞”是逛的意思,“繞三靈”實際是春耕大忙前郊野春游的大狂歡歌舞盛會。“繞三靈”活動中,白族的主要舞蹈霸王鞭、八角鼓、雙飛雁都得到充分的展現。
在節日里,各村自為一歌舞隊。領舞者為兩位德高望重又善歌舞的男長者,緊跟著是一群手持折扇在胸前抖動,并唱著白族調的婦女。小伙們舞著八角鼓、雙飛雁,姑娘們舞著霸王鞭在后跟隨前進。這些舞蹈熱情、開朗、豪放、瀟灑,情緒高昂時,舞蹈隨著音樂節奏變快,動作亦更加奔放熱烈。當到朝拜地對歌時,舞者便在一旁微微扭動,輕顫輕搖,顯得十分瀟灑自得。當然,霸王鞭也有祈求本主、神靈保佑一年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含義。在其他節日集會活動中,也有單獨跳霸王鞭的。
三、白族“霸王鞭”舞蹈的風格特點 “霸王鞭舞”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縣、云龍縣、賓川縣、劍川縣,保山地區的保山市,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邱北縣,以及玉溪地區的元江縣等白族聚居地區,散居或雜居在其他地、州的白族群眾也跳這種舞蹈。白族語稱霸王鞭為“搭哇別”“得且嘎”“的度靴”。“搭哇別”直譯為“大王鞭”;“得且嘎”意譯為“打錢桿”;而“的度靴”則是模仿霸王鞭響聲的白語擬聲詞。該舞所用的道具,民間藝人皆認定其帶有某些象征意義,如霸王鞭上的四個長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銅錢數目分別表示12個月或24節令。
各地白族霸王鞭舞的主要動律特征為:上身以胸椎為軸,雙肩交替牽動胸部畫圓旋繞,形成綿而韌的感覺,下肢以坐胯屈伸形成富有彈性的上下顫動感。大理、洱源、賓川一帶在跳該舞時,舞者身體各部位必須主動與道具(霸王鞭、金錢鼓)所欲敲擊的方向相迎、承接。即如楊瓊《滇中瑣記》說的“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頭承以頸,拍腰承以股”。70多歲的白族老藝人趙學堯授舞時特別強調:霸王鞭打身上的哪里,哪里必須去接霸王鞭,不然就跳不出味道了。除了“承”以外,“旋”“顫”在該舞中也很明顯。霸王鞭舞的“旋”主要表現在胸、肩、臂三部分的配合中出現的不同方向的旋繞及其身體弧度的變化,舞姿的動勢。舞蹈時,上身的“承”和“旋”與下肢連續的“顫”的配合,使舞蹈產生舟船在波浪中起伏飄蕩,悠然灑脫的風格特點和“仰俯曲伸、輾轉反側”的特殊動律。
四、白族各地區“霸王鞭舞”的風格特點
1大理霸王鞭舞蹈特點
大理市境內的霸王鞭、金錢鼓舞有兩百多種不同的套路、跳法。這些套路、跳法多以節拍的數量為套路的名稱。民間藝人將節拍稱之為“下”,如“打八下”“跳十二下”“二十四下”。各村寨則以本村約定俗成的傳統稱謂,并循環交替而舞。該市以霸王鞭、金錢鼓同場而舞的情況極為普遍。一般是:男執金錢鼓,女舞霸王鞭。這是一種動律風格、基本動作和套路跳法相同的舞蹈。以“雙飛燕”入舞隊的主要是喜洲鎮各村及鄰近村寨,其他鄉鎮則較為少見。在其他節會中,各村則根據傳統習慣在霸王鞭舞隊中分別加入耍龍、耍獅、耍虎及巫舞、器械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增添趣味和吸引力。
2洱源霸王鞭舞蹈特點
“洱源霸王鞭舞”當地白語稱其為“搭哇別”,直譯為“大王鞭”。民間藝人稱這種舞的道具是楚漢相爭時楚霸王的。很早以前洱源的霸王鞭舞也是與金錢鼓搭配而舞,只是民國以后才與金錢鼓分開。白族語稱金錢鼓也叫“緊急鼓”。洱源霸王鞭舞一般不表現什么具體內容,主要體現歡樂熱烈的情緒。大多穿插在“田家樂”“鬧春王正月”“采茶花”和“本主節”等各種民族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中表演。舞蹈的唱詞多數為逗趣取樂的詞句。這一帶的霸王鞭集體舞有很多傳統隊形和約定俗成的稱謂,如打過街、一條龍、滾地龍、打四門、背花面花……它們既是隊形的名稱,也是不同的舞蹈套路、跳法的名稱。這類霸王鞭集體舞適應性強,靈活性大,可以在廣場、道路和農家庭院等各種場所進行表演。跳舞的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入舞。但必須是偶數,一般不少于4人。表演性的霸王鞭集體舞主要由青年男女承擔。這類舞動作規范整齊,節奏復雜多變,多呈穩重―歡樂―激烈的結構樣式。
3劍川石龍霸王鞭舞蹈特點
“石龍霸王鞭舞”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鄉石鐘寺石窟以西的石龍村,故名“石龍霸王鞭舞”。這種舞屬綜合性的三人舞。表演時由一男性獨舞霸王鞭,另一人彈白族龍頭三弦伴奏,再一人伴唱“石龍霸王鞭舞曲”,兼打竹板敲擊節拍。如多人一起跳時,可圍成圓繞以火把為圓心環舞;或者分別到表演場地的四角依次輪換跳,并循環反復下去。舞者持道具的方法與其他白族地區不同,即持霸王鞭的后端。這種方法延伸了舞者的手臂動作,擴大了舞蹈的表演空間,由此產生了以“甩”為主,兼有“承”“旋繞”的舞蹈動作特征。石龍霸王鞭保存著部分宗教色彩名稱的程式套路,如“觀音掃地”“童子拜佛”等,這類動作套路強調對比,傳統形式較強。“霸王鞭曲”的曲調樂句規整,節奏鮮明,并根據舞蹈、唱詞的需要糅進了劍川白族“本子曲”的樂句。
4云龍霸王鞭舞蹈特點
“云龍霸王鞭舞”是流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白石鄉湯順村一帶的男性雙人舞。這種舞不用樂器伴奏,而是由舞者自唱自舞,其中一人持約100 cm長的霸王鞭主唱主舞,另一人雙手各執一根楸木制的“腰臺”(又稱“交板”)邊舞邊敲打節拍,口中不時與主舞者的唱段呼應“著!著!”之聲。云龍霸王鞭舞主要在春節期間的鄉村廣場或古戲臺上表演,有時還到當地農戶家作慶賀表演。過去,在春節演出這種舞之前,舞者須按老規矩燒香祈禱后方可表演。舞者一人扮成銀須老者,另一人扮成丑角,有時兩人也穿當地白族服飾或“吹吹腔”戲裝表演,在廣場或古戲臺表演時,唱較為完整的傳統唱本,如《五更月》《鴻雁帶書》等。到白族農戶家作祝賀表演時,先唱舞一段溢美贊頌的賀詞后根據被賀人家不同情況即興編詞舞唱。以上兩種不同場合的表演均用云龍白語演唱。據當地藝人說,跳這種舞是為祈求一年四季吉祥平安,禱求神仙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并為父老鄉親恭賀新春。
5賓川霸王鞭舞蹈特點
賓川縣平川鄉羅九村的白族霸王鞭舞又稱“田家樂”,其演出時間在農歷五至六月的大春栽插季節,表演地點即在村寨至田間的一段路上。栽插伊始,村里的白族群眾分別以自愿組合的換工隊為單位,各自抬著栽秧旗跳著霸王鞭,載歌載舞地到田間勞動,途中換工隊(栽秧隊)互相搶奪“栽秧旗”。如果某方的栽秧旗被搶,必須設席招待對方。對方在歸還栽秧旗時沿路歌舞而至。屆時選擇一寬闊的場地,在場中擺一張方桌,周圍用十條條凳圍成一個圓圈。在笛子吹奏“田家樂”舞曲時,兩位舞技高超的白族藝人在條凳和擺著碗筷雜物的桌上舞下騰上,左突右進地對舞。舞者如果不小心碰倒桌上的碗筷雜物,便按傳統習俗受罰重跳一遍。平川鄉羅九村白族在桌凳上對舞的霸王鞭需有扎實的功夫和嫻熟的舞技,這種雜耍與舞蹈相結合的舞種,頗受群眾歡迎,服飾與洱源霸王鞭相同。
五、白族“霸王鞭”舞蹈文化的傳承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關于中國民間舞蹈(Chinese folk dance)有這樣的概括: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是各民族歷史發展與藝術創造的成果。它體現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性;同時,這些民族又在政治、經濟上相互密切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為影響,逐漸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民族特色的豐富多彩的中國民間舞蹈,并日益發展提高。
霸王鞭舞蹈滲透著白族的歷史變遷、宗教活動、民族習俗和文化娛樂,具有古樸幽默、典雅剛健、歡快明朗、清新活潑的諸多特點,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勞勇敢、純樸善良、團結進取的精神。它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白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古今一脈承傳的白族民間舞蹈,銜淵源、蘊歷史、挽沿革、經衍變、歷滄桑,而根基彌壯,不愧為白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參考文獻:
[ 1]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白族民間舞蹈 [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 2]劉金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 [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關鍵詞:維吾爾族舞蹈表情與維吾爾族服飾
民族舞蹈這一概念,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辭海》的釋義是:“民族舞蹈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 舞蹈表演是一門藝術與實踐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在表演的中,為了達到舞美的藝術效果,需要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動作結構及舞蹈結構等各種因素相協調。維吾爾族舞蹈中的不同律動風格,服飾的變化決定了維吾爾族舞蹈中新的種類的產生,因此下面我來淺談維吾爾族舞蹈家的表情與服飾的關系:
一、維吾爾族舞蹈家的表情
1.維吾爾族舞蹈家面部表情是貫穿整個表演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運用舞蹈手段表現出來的人的各種情感而且社會生活的反映,給人們以藝術享受。舞蹈的人體動作、姿態、節奏等形象不僅為表情服務的,而且刻畫和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舞蹈家的舞蹈表情包括舞蹈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及通過人體各部分協調一致的、有節奏的動作、姿態和造型來表現和抒發的表情。在舞蹈表情中,與動作相協調的面部表情極為重要。尤其是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其表情更是起著 重要作用。
2.大家都知道在維吾爾族舞蹈中舞蹈表情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在舞蹈表情中面部表情更為重要,但是在舞蹈中有一部分面部表情不是舞者本身表現出來就可以讓觀眾了解到舞者想要表達的意圖。維吾爾族舞蹈表情包括面部、身體、言語表情三方面。人們評價早期舞蹈表演優劣的時,最關注的是孩子們的"表情"。早期的舞蹈表演活動中面部表情占了相當大比重。由于群舞可以用較多的人物形成舞蹈隊形的更迭、變化,通過較多舞蹈演員的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的發展,表現某種概括的情緒,或塑造群體的形象,對演員的動作難。對于舞蹈表演來說,眼神、表情做不好,再好的身手和基本功也會使表演的最終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重視舞蹈表演中的眼神、表情的運用,提高表演效果,使舞蹈表演出"神"。
二、維吾爾族舞蹈家的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中的式樣、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圖案、紋樣、顏色都蘊藏著維吾爾族的文化歷史信息。不同的民族在舞蹈服飾的式樣上也是不盡相同的。維吾爾族的舞蹈服飾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花帽。
1.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舞蹈家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 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花帽的類型很多。舞蹈家按照舞蹈的內容而挑選。如:巴旦姆花帽、塔什干花帽、曼波爾花帽、奇曼花帽、再爾花帽、瑪日江朵帕、金片花帽、吐魯番花帽、伊犁花帽、夏帕克帽、賽里甫西吐瑪克等等。
2.舞蹈家的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舞蹈家的女裝是艾特來絲、絲綢等。
三、表情與服飾的關系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服飾對于維吾爾族舞蹈家的舞蹈來說,是一種外在裝飾,也是必不可少的點綴。維吾爾族的服飾,與舞蹈更是存在著一種古老的、獨特的聯系。維吾爾族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傳統佳節,每到諾肉孜節,肉孜節,庫爾班節,結婚,宴會的時候,節日帶來了歡樂,歡樂當然少不了歌舞,歌舞又離不開華麗的服飾。因此,維吾爾族的節慶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次本民族服飾的集中展覽。同時舞蹈也促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的構成,在翩躍多姿的民族舞蹈中,更充分地展現了華彩的服飾之美。
2.彩紋美飾舞蹈服飾之飾與新疆舞蹈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系。飾物的作用,其一在于美化舞者,增加美感。這一點,維吾爾族哈拉韓年代的人民早就意識到了。例如:12木卡姆的服飾等。
3.飾物發出聲響的大小,也可以增強舞蹈的節奏感。舞蹈藝術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節奏性。任何舞蹈都是有節奏的運動。以飾物碰擊的聲音為舞蹈伴奏,是音律與舞美的完美結合,是少數民族高超的美學鑒賞力與表現力的體現。維吾爾族則習慣身佩勺子伴奏,許多少數民族在舉行喜慶的歌舞活動時,對參加活動者的服飾,都有其特殊的要求。
4.在歌舞慶典活動中所穿的服裝,并不是家常服飾的簡單照搬,而是經過了精心思量的藝術加工。無論是用料的選擇、色彩的明艷、飾物的精美上,都要比日常服飾更集中、更典型化,因而民族特色也更為濃烈,與具有本民族濃厚文化色彩的舞蹈語匯遙相呼應,使肢體語言和衣著裝飾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5.現在的民族舞蹈中,音樂、動作固然有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隨著民族舞蹈在現今社會中的演變和發展,服飾的作用也逐漸凸現出來。舞蹈服飾是指舞蹈時用的服裝和飾件,是服飾中的一個特殊分支。從本質上講,舞蹈者的人體形態,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經具備了最直觀的造型意義。圍繞著民族舞蹈中的不同律動風格,甚至服飾的變化決定了民族舞蹈中新的種類的產生,如草裙舞、斗笠舞、象帽舞等,這些都是圍繞著服飾的變化而在民族舞蹈中加入了新的表演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