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惠特曼草葉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5年是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1855)發表150周年,美國學術界頗為重視,舉行了一系列研討會等紀念活動。其中包括3月份在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舉辦的一個大型國際研討會,150余位代表絕大部分來自美國,另有來自英國、德國、加拿大與中國的數位代表,一同紀念這位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美國作家。若干研討會的主題內容實際上都涉及到惠特曼在21世紀的地位與使命。此后,陸續出版的一些研究專著與論文也都或多或少圍繞上述主題,其中包括艾德?福薩姆與肯尼斯?普萊思(Ed Folsom & Kenneth M. Price)合著的《重寫惠特曼》(Re-Scrip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and Work,2005)。這部新作體現了目前美國學術界研究惠特曼的一些主流趨向和有代表性的觀點。
美國學術界緣何如此重視一位19世紀的詩人在21世紀的地位與使命?回答這一問題,需要了解惠特曼及其詩歌作品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所走過的歷程及其精神文化遺產。
在美國文學史上,以歷史和現實為寫作題材的詩人不盡其數,以未來或者烏托邦為題材的詩人極少,而以歷史、現實與未來為題材的詩人更是鳳毛麟角,其中彪炳史書的大概只有以一部《草葉集》聞名的惠特曼。從《草葉集》問世到惠特曼1892年辭世,這位詩人在美國文學界與社會閱讀大眾層面始終備受爭議,毀譽參半。在美國內戰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評論主要是負面的,乃至于否定性的。哈佛大學許多聲名顯赫的教授和評論家甚至以充滿鄙夷與厭惡的語言對惠特曼進行抨擊和咒罵。早在19世紀60年代惠特曼的詩歌已經傳播到歐洲,20世紀初葉又被譯介到亞洲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意義重大的影響。與歐洲和亞洲相比而言,美國文學界與社會大眾對惠特曼的認識則顯得保守和遲緩得多,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惠特曼。美國大學與學術界普遍將這位詩人及其《草葉集》作為教學與研究的對象,則是二次大戰以后的事情。時至20世紀下半葉,惠特曼在美國文學界與學術界、乃至于世界文學界的地位猶如旭日東升,持續攀高。在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的《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一書中,哈羅德?布盧姆(Harold Bloom)高屋建瓴地梳理了數千年西方文明發展進程中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三十幾位最偉大的經典作家,其中美國最重要的文學家僅收入了惠特曼和艾米麗?迪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1830-1886)兩位19世紀的美國詩人,將他們與但丁、莎士比亞等世界文壇巨擘并駕齊驅,這標志著惠特曼的地位已經攀升到難以復加的高度。
作為美國文學研究領域頗具影響的權威之一,哈羅德?布盧姆對惠特曼的定位與研究顯然具有歷史性的高度與深遠的意義,但也不無爭議。有許多學者認為,以《白鯨》名垂青史的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更具有代表美國文學家進入世界文壇先賢的資格。盡管如此,布盧姆的選擇還是代表了美國學術界的主流認知標準,抑或說是獲得了美國主流社會的普遍認同。就其更深層面的意義而言,布盧姆之所以選擇惠特曼,在于他的藝術遺產符合美國長遠的國家利益,尤其是符合美國希望在21世紀日益全球化的國際社會中所獲得的地位與影響。
美國需要擁有一個代表國家形象的杰出文學家,正如早在19世紀30年代美國文壇泰斗愛默生所呼喚的那樣:美國需要與自己不斷發展壯大的國家相匹配的文豪與文學作品。《重寫惠特曼》一書就在哈羅德?布盧姆確定的這一宏觀框架下,通過追溯惠特曼作為美國民族詩人成長的歷程,闡釋其思想與藝術遺產在當代語境中的意義,即論證惠特曼在21世紀的地位及其歷史性的使命。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書兩位作者共同創建了一個容量龐大的電子資源庫,即名為“惠特曼文獻庫”()的網站,該文獻庫收入惠特曼一生中發表的全部作品與一個半世紀以來研究這位詩人的重要文獻,是世界上最早為美國文學家設立的原始資料與研究著述的電子檔案館,因此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學科研究基金的資助,耗資數十萬美元。世界各地的學者與一般讀者都可以免費登陸并使用“惠特曼文獻庫”中的文字與圖片資料。例如,用英文鍵入“中國” 或者“長城”,瞬間就能夠得到搜索結果,顯示出在惠特曼的全部著作中使用這兩個詞匯的次數及其具體的文本位置,提示惠特曼與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關聯。
對惠特曼的三個價值判斷
《重寫惠特曼》一書立足于對惠特曼若干基本的價值判斷。其中之一是惠特曼在美國國內外影響巨大深遠,任何作家都無法與其相媲美,而且其詩歌藝術的價值和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還會持續不斷地顯現出來。就惠特曼在美國國內的影響來說,艾德?福薩姆與肯尼斯?普萊思認為,至少從20世紀初以來,大凡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無法忽視惠特曼,即便是不欣賞他,甚至厭惡他,也無法逾越他,必須與其思想和藝術進行對話。在其國際影響方面,惠特曼也是作品被翻譯最多的美國作家之一。單是他在中國、印度和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影響,就已經使得其他美國作家只能望其項背,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基于上述判斷,晚近美國的惠特曼研究所呈現的一個顯著趨勢,是以全球化的意識拓寬研究視野,增加研究的參照對象,更新研究方法。總而言之,是努力將這位詩人放置在全球文化歷史的語境中進行考察、研究、比較與鑒賞,明顯豐富了惠特曼研究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對他的思想及其詩歌藝術價值與意義的認識。大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惠特曼研究,在涉及他與其他國家關系的時候,主要側重他在美國文化語境之外被接受的程度與范圍,而目前的研究觀念則大不相同,轉而側重考察惠特曼的詩歌藝術是如何影響美國本土之外的讀者。也就是說,目前更為關心惠特曼如何將美國文化的強勢影響輻射到其他國家和民族。《重寫惠特曼》在強調惠特曼的國際影響時,不再是著眼惠特曼在世界各地的接受情況,而是關注他在異域對本土讀者與文化的影響。另外一個研究特征,是在世界文學發展的框架下重新審視惠特曼的價值與意義,不是像先前那樣僅僅在美國單一國別文學史的框架中認識他。在2005年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舉辦的惠特曼研討會上,哈佛大學英語系勞倫斯?比爾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如果比較研究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與惠特曼等人所發表的第一部作品,就會發現《草葉集》不僅毫不遜色于他人,而且它的價值和意義要遠遠超過許多大文豪的第一部作品。這一觀點得到了在場的全體美國代表的高度認同,在他發言結束之后,全場長時間報以熱烈的掌聲。美國學者似乎在不謀而合,努力塑造惠特曼作為美國文學家杰出代表的形象,體現出維護與構建民族文化的強烈意識。
該書的第二個基本價值判斷,是惠特曼的詩歌內容包羅萬象,主題豐富,《草葉集》經過三十余年的不斷增刪,內容結構持續擴展,以深邃和充滿激情的筆觸敘寫了美國的歷史、現實以及對未來的構想。更為重要的是,惠特曼以超前的全球化意識歌頌了世界各國與民族所共享的基本價值觀念,以及對生活與世界的基本態度,包括強調民族性、民主、個人的尊嚴、個性、性別平等、強勢族群與弱勢族群的平等、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平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愛國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信仰,以及崇尚真實、善良與自然,追求創新與探索,具有生態意識并憧憬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因此在許多國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該書的作者還預期,隨著對惠特曼的認識不斷加深,還會在他的思想與藝術中發現更多新的概念和價值。需要指出的是,《重寫惠特曼》一書沒有討論惠特曼思想與藝術中一些自相矛盾、而且一個多世紀以來始終備受爭議的東西,例如同性戀、霸權主義,尤其是美國應當成為世界主宰的霸權思想,以及作為社會發展動力的性。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性的地位僅次于民主,因為他堅信并宣揚在一個和平有序的社會狀態中,性既是個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該書的第三個基本價值判斷是將《草葉集》定義為一部史詩,而且是美國迄今所創作的最偉大的史詩,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個人英雄形象。《重寫惠特曼》借助大量史料進一步論證《草葉集》作為史詩的演變過程,以及它蘊藏的價值與意義。關于詩中惠特曼的形象,該書的作者援引并進一步證明了著名的阿根廷小說家若熱?路易斯?博格斯的觀點,認為《草葉集》刻畫的惠特曼的形象具有三重性格:一是作為19世紀美國詩人的惠特曼,二是詩集文本所投射出來的惠特曼的化身――一個因為心中懷有理想、希望和喜悅而被夸張放大的人物形象,三是惠特曼在其詩歌文本中塑造了一個能夠穿越古今時空的人物形象――讀者。具有三重性格的惠特曼通過與自己所塑造的“讀者”對話,進入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空間,使得自己的藝術生命成為永恒的延續。若熱?路易斯?博格斯的解讀表明惠特曼正不斷融入全球化的現代社會,而且與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讀者持續產生互動,發揮影響。
還原詩人成長的真實經歷
超驗主義興起于30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成為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從1836 超驗主義俱樂部的成立到此后的二三十年間,超驗主義先是醞釀于幾個人的小圈子中間,但很快變成了一股思想大潮,蕩漾在整個新英格蘭地區,并波及全國各地。超驗主義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它更主要是一種思潮。其核心是尋求一種新的信仰和生活理想,并由此導致在美國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
超驗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強調超神,人類就是類上帝,人人心中有上帝,普通人可以超越中間媒介,用直覺直接與上帝交流;其次,自然觀,自然是有生命的,人與自然是一體的;最后,個人主義,意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對于人的能力的推崇,其實質是對人的本質精神的頌揚,這就是自由和民主的精神。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1882)是美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文藝評論家,對超驗主義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其作品《論自然》中,主要探討了自然、人和靈魂之間的關系。愛默生宣稱,自然是人的物質的保障,而人的靈魂在自然中得以體現。自然刺激著人的靈魂和知覺。通過直覺的力量,人可以獲得真理,掌握自然。愛默生說:“宇宙是由自然和靈魂組成”,“精神無處不在。”這些都成了超驗主義所表現的核心。
二.《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中超驗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這首詩描述了一個孩子對世界認知的發展。這個孩子通過接觸不同事物,發現事物之間的對比和反差,逐漸形成了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惠特曼在詩的開篇就提到:
有一個孩子逐日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傾向那東西;
或繼續了好幾年,或好幾年結成的伸展著的好幾個時代。
這一部分是對整首詩的總括,表明一個孩子來到新的世界,他將用很長一段時間去感知這個世界并逐漸成長,為后文具體描述成長過程做好鋪墊。
早開的紫丁香變成了這孩子的一部分;
還有草,白色和紅色的牽牛花,白色和紅色的牽牛花,和楠木鳥的歌
還有三月里的羔羊,母豬生的一胎淡紅色的柔弱的小豬,牝馬生的小馬,母牛生的小牛,
還有在棚里的、或者在池邊泥沼旁的一胎喧噪的小動物,
還有魚兒,把自己有趣地懸在水中——和美麗有趣的流水,
還有水生植物,生著優美的平頂——這一切都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孩子通過和自然的互動,對自然有了整體上的認知,詩中描述了三月里花草獲得新生,動物們一代又一代的繁殖,各種植物與環境和諧融合的景象,而“這一切都變成了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植物,動物,人類都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初春萬物生長圖,他將自然界中的各個事物看作是一體,而非各自獨立存在。惠特曼以三月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為切入點,實際上是講孩子對生命起源的探究,而當這一切都變成他的一部分時,是孩子和自然融為一體,是人類和客觀世界相結合,是人與自然的共同相處。
緊接著孩子開始探索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互相結合,根可以滋養幼芽,最終開花結果。自然的生長也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開始逐漸認識到各種不同的結合:人類以一種不同于植物的結合方式存在。將要回家的醉酒者和走向學校的女教師;友好的男孩和聒噪的男孩;整潔的、面色緋紅的女孩和赤腳的黑種男孩和女孩,這些對比卻構成了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孩子在逐漸更加深刻地認識這個社會。
在經歷了大自然之后,孩子轉而來探究自己生命的根源——描述自己的父母和生活。父親健壯,但脾氣易怒,說話高聲而急促;母親卻溫和從容,賢惠慈愛。詩人的父親自幼學做木工,他身材魁梧,性格倔強而沉靜,不過一旦控制不住自己也會暴躁起來。不過他母親是個賢妻良母,單純、寧靜而慈祥。從詩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這個孩子或許就是惠特曼的化身。詩中那位母親就是惠特曼所最愛的自己的母親,而那位父親也與惠特曼的父親惟妙惟肖,從形象到習性都是如此。同時那些生活環境中的情景和氣氛也與惠特曼早年的經歷有所相似。追溯到惠特曼早年的經歷,筆者發現家庭對詩人的影響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宗教信仰上。惠特曼的父母都是一位杰出傳教士埃利亞斯·西斯克的崇拜者。希斯克反對社會上奉行的那種過于形式化的教義和宗教生活的一切組織,主張“只需在你心中尋求真理”。而超驗主義中所主張的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上帝,擺脫傳統教派的束縛。結合惠特曼的家庭生活經歷,我們可以看到超驗主義思想在惠特曼年幼時就有所萌芽,作者將自己的家庭生活寫入詩中,實際上是超驗主義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在詩歌中的體現。
在詩的結尾部分,惠特曼又轉而描寫自然景觀,街道、車輛;日落;船只和河面。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視野越來越寬闊,深刻。孩子所看到的世界,用愛默生的話來說就是“永恒的浪漫新生活”,而孩子就是自然的產物,伴隨他成長的一切都是自然。這種對自然世界不停地探索其實也是在發現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詩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寫出孩子對自然的感受,只是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轉換說明了孩子在不斷地探索著這個世界。孩子對世界到底有何認識,我們無從知曉,因此對事物的認知更多的是個人的直覺意識,這一點與超驗主義所強調的正相契合。
縱觀全詩,從內容上,是一個孩子探索客觀世界,與自然融合,自己逐漸成長的過程。從形式上,是一首典型的自由體詩歌。從思想上,一方面是探求生命,追尋生命的本源;另一方面,本詩雖不是典型的哲理詩,但頗有哲學意味。一個孩子每天出門,看到什么事物時那事物就變成他身上一部分,體現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變成,其實是說留在他身上的影響,是客觀事物在孩子主觀上引起的變化,即孩子在客觀環境影響下不斷成長發展,是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
三.愛默生對惠特曼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
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思想推動了當時美國思想文化的空前繁榮,促進了美國文化的獨立,對那個時期美國許多重要作家、詩人都產生過巨大影響,而惠特曼就是深受其影響之一的詩人。
惠特曼早期從事報業工作的時候,在百老匯紐 約圖書館聽了愛默生的一系列演講,他曾在自己工作的小報《曙光》上稱贊講《論詩人》一講“從內容到風格都是最豐富、最美的文章,是我們從沒聽到過的”。愛默生在演講末了斷然指出:誰要懷疑美國是否會出現自己的詩人,“就等于懷疑白天和黑夜”。這句話使年輕的惠特曼有了立志當詩人的想法。之后惠特曼的詩集《草葉集》在出版初期,并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但是卻受到了愛默生的大力贊揚:“《草葉集》是美國迄今作出的最不平凡的一個機智而明睿的貢獻。我十分贊賞你那自由而勇敢的思想……”正是愛默生給予的鼓勵和鞭策使得惠特曼的詩歌開始在美國詩壇引起爭論,使自由體詩在美國文壇獨樹一幟。
在思想上,愛默生倡導超驗主義,強調個性的解放,擺脫神學、學院派教條主義及傳統思想的束縛,“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惠特曼在《草葉集》初版序言里就提到,其詩歌思想的核心是將自己的思想融入自然與客觀現實之中的一種表現。在惠特曼的眾多詩歌中都有人與自然相結合的體現,例如《紅杉樹之歌》、《雨的聲音》等。在表現形式上,惠特曼詩歌的最大特點在于自由體的應用,他強調詩歌表現中所表明的一種個性和自由,認為詩歌表現的形式不在于韻律的節奏或形式的均勻,這與愛默生倡導詩歌形式自由的觀點接近。在惠特曼的詩歌中,詩行的長短已無關緊要,韻律的體現已無法表達詩歌內在的關系,反而成為一種束縛。除此之外,惠特曼還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所表現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平等,民主,對自由的追求,這正呼應了愛默生呼吁美國文學的獨立,強烈要求美國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文學家和詩人的思想。
惠特曼在詩歌上的大膽革新和創新,一方面使詩歌表現形式上擺脫了傳統詩歌和學院派詩風的影響,從而創立了惠特曼式的自由詩歌體。另一方面,惠特曼的詩歌強調的個人獨立,民主平等促進了美國文學的發展,創造出一別與歐洲文化的、具有真正意義的美國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野光.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超驗主義對惠特曼詩歌創作的影響[J].語文學刊 外語教育教學,2010,7
[3]常耀信.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4]David S.Reynolds.A Historical Guide to Walt Whitma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Vols. I).New York: New York UP,1984.
面對眾人的指摘,美國畫家伊肯斯毫不畏懼,“是什么,畫什么。”他以讀人的方式,攫取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奧秘,把所有的技巧、規則全部拋之,唯剩下兩個靈魂的對峙。
冷峻、深刻,這一切來自于伊肯斯本人的醫學知識和對解剖學的濃重興趣,盡管在當時風氣不開的社會,他的臨床手術的系列作品被稱之為殘忍和恐怖,仍堅守學術獨立。
凝神看《惠特曼畫像》,看透了,才能捕獲到惠特曼從眉宇、眼神、胡須,甚至外套、馬甲中彌散出的睿智與狂野;也才能真正讀懂惠特曼《草葉集》里的自我與坦蕩:“一個宇宙的、曼哈頓的兒子,粗暴、肥壯、多欲、吃著、喝著、繁衍著,我不是一個感傷主義者,不是高高站在男人和女人上面,或遠離他們,不謙遜也不放肆。”
能看透一個人何其難。翻閱民國的老照片,年輕的真的是英氣逼人,你不會懷疑這樣的人刺殺攝政王時的大義凜然;也不會懷疑這樣的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萬丈豪情。但無論如何看不透這個曾經鼓舞了無數人的革命者,在他人生的后半程會發生巨大的逆轉,最終以漢奸之名遺臭史冊。
而看透自己更是難上加難。年初“閉關”一年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接受媒體訪談時直言“我這么有錢,卻這么痛苦。”招致一片噪音。說到底看透了,卻沒有看淡。
就像美國著名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盛年時富可敵國,卻眾叛親離,自己還疾病纏身。醫生告訴他必須在金錢和生命中選擇一個。洛克菲勒才透悟,是貪婪控制了自己的身心。此后他千金散盡,捐出巨額財產,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救助了成千上萬的人,受到后人的尊敬。
得失取舍全在起心動念上。看破了,世事洞明;看不破,百思不解。是一個人情世故非常練達的人,有一同鄉來謀職說:“天下有三種人不會被騙上當,第一種不可欺,如精明的李鴻章,誰也騙不了他;第二種不敢欺,如暴烈的左宗棠,誰要騙他,他反擊性很強;第三種不忍欺,如心地善良的您,不忍欺負。”曾聽罷如遇知音,就托他管財務,不料半年,此人偷了幾萬兩銀子跑了。曾事后感嘆自己竟未看破別人所謂的贊賞,其實曾是沒看透自己的心。
新近跟國泰君安的董事長萬建華聊天時,很受啟發。和很多出身于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人一樣,萬建華的腦海里,投行才最具創新精神的,是金融界的最高境界。但作為金融圈的“老人”重歸證券業時他痛心地發現,如今中國券商只是資本流動的管道,正在被邊緣化。或許從外面再進來的緣故,萬建華更容易看透這個行業的本質問題,于是他呼吁“券商要回歸金融本源,開啟通往投資銀行的轉型之路”。看懂靠學問和經驗,看透則需要膽識和智慧。
面對挫折與不幸,悲觀的人看到的是死的迫近,樂觀的人看到的是生的轉機。
歷史上,楚漢之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四路大軍包圍,面臨絕境,項羽嘆惜:“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在絕望之中拔劍自刎于烏江之畔。面對人生的挫折,項羽毫無君子之度,叫人惋惜。如果他笑對挫折,沖破包圍,可能會像威靈頓將軍一樣,重整旗鼓,迎來全局的勝利。
中國有句古話:“天無絕人之路”。人生不存在絕境,任何一種看似走投無路的客觀環境,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生轉變。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在獄中,他臥薪嘗膽,積蓄力量,終于在20年后消滅吳國。面對挫折與不幸,勾踐沒有灰心,沒有放棄,最終迎來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佳境。
世間的一切生命都無法拒絕挫折和痛苦的造訪,要想戰勝挫折和不幸,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要學會自我審視,看清客觀條件的利弊,找到自己生命的支點,這支點就是對未來永不失落的希望。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寫好后,曾遭到40多家出版社拒絕。可他不輕言放棄,幾經周折,終于自費印刷出版了《草葉集》,為世界文學寶庫獻上了瑰麗的珍寶。
夜,寂寞冷靜,幾絲輕風搖曳樹葉的聲音特別清晰。她佇立在窗前,任輕風撫摸著臉龐,吹動著長發,靜靜地傾聽樹葉被風吹動而發出的“沙沙”聲響,燈光閃爍著她的身影,顯得十分明亮,似乎像是在等待著一種驚喜,不時地,微笑在她的嘴角綻開了。濃郁的花香迎面撲來,這醉人的花香,她十分熟悉——白玉蘭。白玉蘭花開了。可是這花香卻使她感到有一股傷感的情緒正在身上蔓延——
她認識他是在白玉蘭花開的季節,后來他成了她最好的朋友。為了紀念這個季節,他還特意地送給她一盆白玉蘭,并對她說她最愛的花就是白玉蘭。
以后的日子里,他們經常從白玉蘭上談到雪萊、托爾斯泰、雨果、惠特曼———每一次,她都靜靜地聽著,似乎他的嘴里有流不完的文學甘泉,甚至完全地被陶醉了。事實上,他是能干的,他的文章經常在又有名的報刊上發表。直到現在,她還清晰地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我要像川端康成那樣,用自己的雙手去爭取中國第一。”看到好奇的眼光時,他補充了一句:“不信嗎?白玉蘭為證!”看著身邊的那盆白玉蘭花開得如此茂盛,她相信了,何況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已經點燃了她心中的火花——
白玉蘭終于開盡了它最后的一朵花蕾凋謝了。她知道這事一種自然現象,誰也不能改變的規律,可是她卻沒有死心,她依然給那盆白玉蘭澆水,期待著一種奇跡的出現,她還清楚地記得,就是那即將開盡最后一朵白玉蘭的小道上談笑風生的情景。那時,她很想知道《包法利夫人》中的那個包法利夫人自殺的細節,可是她聽到的卻是什么深股、宏大、深圳機場——她感到他的談話跟以前有一種很相同的味道,原來明亮的眼神慢慢地暗淡了下去,那晚,她不曉得他在談什么,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甚至是怎樣回到家的。她只感到很累很累,倚靠在窗前,透過夜色,那隱隱約約的燈光把她帶進了一個想象的世界——他為何變得那樣怪呢?默然地,她發現窗前的那朵白玉蘭花已經完全地凋謝了。
秋無情地吸收著大地的一切翠綠,本來蒼翠的樹林,如今已剩下沒有太多的樹葉了,在秋風中好像決意地展示著它的英雄本色,發出“沙沙”的聲響,遠遠望去顯得孤零孤零的。白玉蘭沒有太多的勇氣,只剩下光禿禿的花枝,在寒風中無力地舒展著它的懶腰。
已經很久沒喲看見他了,猛地,她產生了一種很想見見他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她理不出頭緒。那晚,她帶著惠特曼的《草葉集》,抱著一種希望敲開了他家的門。
開門的是一個她不認識的小伙子,她以為是走錯了地方,當證實是他的家以后,她進去了。“哄”的一聲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這才發現一個房間里坐滿了人,充滿著噼里啪啦的麻將聲。“真氣人,是誰啊?”她聽出是他的聲音,“是個小妹,她說要找你,”旁邊的那個戴著眼鏡的、很是斯文的小伙子回答說。“叫她等一下,我打完這局就來。”
她似乎明白了,突然地,她感到渾身發冷,她趕緊抱緊胸前,沒有留下任何話,悄悄地從熱鬧的屋里退了出來。
夜深了,望著,那若隱若現的燈光,她出神地站在窗前,突然,“啪”的一聲,似有東西掉在地上,她嚇了一跳。定神細看,原來是那只淘氣的小貓碰翻了窗前的那盆白玉蘭。
房間里,一股悶心的氣息彌漫著真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