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含雨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代漢語;比喻句;本體
比喻,古人說:“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兩種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些圖景:人的閑情如嬌花照水,我們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嬌花的一個可愛景色。”(老舍)比喻作為修辭格的一種,它能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無論是在古代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它都大量存在著。本文試從語法、語意的角度對古代漢語的比喻句作一探討,從而發現古代漢語中無論比喻的類型,還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特點。并進一步揭示出古漢語中比喻句和比較句的區別。
一、比喻句的類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質不同但通過藝術的聯想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形容描繪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描繪的事物叫喻體,被描繪形容的事物叫本體,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叫比喻詞。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和喻體。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第三,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其中,第二、三兩點是比喻能夠成立的主要條件。
歸納古代漢語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本體+比喻詞+喻體 如,將軍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莊子?盜跖》)
2.本體+喻體 如,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論語?顏淵》)
3.本體+喻體+動作 如,嫂蛇行匍匐。(《戰國策?秦策》)
第1種格式(本體+比喻詞+喻體):本體、喻詞、喻體都同時出現,是標準的比喻格式,無論是在古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很常見的。(這里僅以古漢語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碩人》)
例(1)本體分別是“手、膚”,喻體分別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態來分別比喻“手”和“膚”的形態,十分貼切而形象。本體和喻體之間用喻詞“如”來連接,且喻體是一個定中結構的詞組。突出本體和喻體二者外在視覺形態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詞除了用“如”外,還可以用“若”“猶”“類”“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義的詞語來替換。如,
(2)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莊子?北冥有魚》)
(3)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六國論》)
以上例(2)(3)兩個比喻句,分別用了不同的喻詞來表示比喻,但我們在理解的時候這些不同的喻詞都可以用“象”“如”來替換,結果也不會影響對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體難以把意思表達清楚的情況下,可以有幾個喻體同時出現的情況。例如,
(4)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蘇軾《赤壁賦》)
這個例子是對簫聲的描繪。如果只寫“其聲鳴鳴然”,顯然十分平淡,作者一連用了四個比喻,于是把簫聲凄涼哀怨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了。
總的來說,格式1(本體+比喻詞+喻體)中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了,是直接明顯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明喻。此外,還有一種比喻,只出現本體和喻體而不用比喻詞,只是把本體和喻體寫成是主謂句式或對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例(5)“閑愁”是本體,喻體是后面三句話。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形象地表現出“閑愁”之多。
例(5)沒有比喻詞,但在理解時本體和喻體之間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類的明喻詞,重點突出其相似性,這類句子我們可以把它歸入第1種格式中。
第2種格式(本體+喻體)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7)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例(6)本體分別是“君、庶人”,喻體分別是“舟、水”。把“君”說成是“舟”,把“庶人”說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間的關系。例(7)本體是“諸葛孔明”,喻體是“臥龍”,把諸葛孔明說成是臥龍,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學識淵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機的神人形象。
以上兩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體)直接說成是某一事物(喻體),用名詞謂語句(有人認為是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表達比喻的內容)來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體和喻體說成相似而干脆說成相等,這樣更強調突出了兩者相似的地方。語氣比格式 1的語氣肯定。
第3種格式(本體+喻體+動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壯公八年》)
(9)(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賈誼《過秦論》)
例(8)“人立”,像人一樣地站著。“人”既說明了主語“豕”的狀態,又說明了謂語“立”的方式。
例(9)“云合響應”,像云彩那樣地會合,像回聲那樣地呼應。“云”“響”分別表示動詞“合”“應”的情態。
格式3中喻體為名詞,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繪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方式或情態。”喻體在句子中做了謂語動作的狀語。“這個做狀語的名詞(即喻體)可譯作‘像……一樣地’‘像……似的’等。”這種格式是古代漢語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與比較句的區別
比較句就是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句子。其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而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且要有相似點。
從對兩種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與比較句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從結構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體、喻體和比喻詞,而在比較句中找不出來。其次,比喻句中本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而在比較句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2)從表達目的上看:比喻是為了使所描繪的人或事物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而比較則是為了通過對比從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等結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
例(10)把“季氏”與“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異: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較物(“季氏”)和參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兩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較的,且表示比較點的詞語(“少”“多”“富”)都顯見于句子中。
總之,一個比喻句,我們可以從句子中找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并且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在表達目的上主要是為了描繪、說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對于比較句,我們在句子中找不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只有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在表達目的上比較句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優劣高下等結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較物和參照物之間加入“象”“如”一類的詞。
從古代漢語的語言實際出發,歸納了古代漢語比喻的幾種主要形式,從中我們看到要辨別一個句子是否為比喻,不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體、喻體、相似點和比喻詞,還要看它在語法、語義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語法、語意特點。總之,要辨別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還要從實際出發,做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利于正確地理解文意。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420.
[2]史錫堯.現代漢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59.
[關鍵詞]英語復合句 漢語句式 復合句 復句 結構比較
[中圖分類號]H31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2-0022-02
句式結構比較是語言比較的核心內容之一,語言比較,無論從“形合與意合”“被動與主動”“物稱與人稱”“靜態與動態”和“替代與重復”等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兩種語言的基本句式比較。按英語語法,英語復合句主要分為并列類、名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等,按漢語語法,漢語復句主要分為(2類/10種):并列關系5種(并列、順承、遞進、選擇和解說)和偏正關系5種(條件、轉折、假設、原因和目的)。下文從三個角度展開:英語名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英語形容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英語副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一、英語名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二、英語形容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三、英語副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四、結論
通過列表比較研究可以發現,中英語文在句式分類標準、意義表達形式、語氣情感色彩上有諸多規律可循。第一,英語復合句與中文復句并非都因為是復合類句式而必須對應,如英語復合句可與漢語的單句、短語對應。第二,中英語言基礎句式匹配對應匹配較強,尤其是英語副詞性從句與中文絕大多數復句。可以說,除英語時間、地點副詞性從句外其他各類英語復合句均與漢語復句結構甚為匹配對應。此外,這種比較對于對英漢語篇、語境、語用等比較研究、對中英語文翻譯轉換、對應撰寫等的規范性、準確性、對應性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比對平臺。
【參考文獻】
[1]王菊泉.呂叔湘先生對我國語言對比研究的貢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答案見本期欄目“參考答案”)
(作者:葉有德,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考點分析】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2、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輪。——崔顥《江畔老人愁》
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4、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癡。——陸龜蒙《江湖散人歌》
5、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6、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7、落花不語空辭樹,流水無情自入地。——白居易《過元家履信宅》
8、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韓偓《三月》
9、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劉商《胡笳十八拍》
10、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鄭谷《燕》
11、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琵琶行》
12、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13、懊惱人人薄幸。負云期雨信。(云期雨信) 宋·歐陽修《品令》
14、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五代·王定保
15、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萬語對生意。 金·董解元
16、把雪裘霜帽,絕交楚徼,雨蓑風笠,投老吳磯。 宋·李曾伯
17、白草黃云塞上秋,曾隨驃騎出并州。 唐·權德輿
18、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傾盆大雨) 唐·杜甫《白帝》
19、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大雨傾盆)唐·杜甫《白帝》
20、白發蒼顏五十三,家人強遣試春衫。 宋·洪邁
21、白發千莖雪,丹心一寸灰。(一寸丹心) 唐·杜甫
22、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唐·李白(白發千丈)
23、白發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 宋·辛棄疾《水龍吟》
24、白飯青芻。赤腳長須。客來時、酒盡重沽。 宋·辛棄疾
25、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曹操《蒿里行》 (白骨露野)
2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放歌縱酒)唐·杜甫
27、白首窮經通秘義,青山養老度危時。 唐·韓偓
28、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望眼欲穿) 唐·白居易《寄微之》
29、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白居易《長恨歌》
30、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1、青云直上無多地,卻要斜飛取勢回。——劉禹錫《寄毗陵楊給事》
32、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李白《永王東巡歌》
33、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山中問答》
34、盡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白居易《老病》
關鍵詞:漢語教學;漢語教師;基本素質
近年來,漢語教學不論在我國或是在世界范圍內都呈現出大發展的跡象,前景令人鼓舞。漢語教學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漢語教師擔負著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教書育人的重任,同時也是進行學科建設的主要力量。為了很好地履行教師的崇高職責,漢語教師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素質。
1思想品德素質
漢語教師首先應當熱愛漢語教育事業,有獻身這一事業的決心。有志于通過漢語這一橋梁,加強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有志于通過漢語教學,為振興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加強我國各民族團結、推動西部大開發做出貢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記住,你不僅是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教育學生的精神力量。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漢語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質、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成為學生的表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漢語教師還應該善于接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益友,通過與學生交流思想做好德育工作。
特別是在新疆,我們漢語教師更要自覺承擔起反滲透的職責任務,為學生樹立榜樣、為社會樹立標桿,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感染學生、帶動影響身邊的人。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將反滲透教育貫穿始終。開展各類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國情、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與宗教知識方面的講座等等,進一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反滲透的自覺性。
2 知識結構
漢語教師是教漢語的,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系統的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和修辭方面的專業知識。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人要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內涵,就必須不斷地讀書學習,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反思,去體味教育的得失。
教師要熟悉所使用的教材的全部內容,但僅僅掌握要教給學生的那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具備更系統、更深的現代漢語語言學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和語言學(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和文字學、語義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知識,能夠運用有關的知識和理論分析、解釋課堂中的語言現象。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發現錯誤,分析原因并有效地糾正錯誤,才能較好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語言和文化、文學是緊密不可分的,文學作品也常常是高級階段語言教材的內容。要教好語言,必須具備漢語的文學知識,對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發展史,對各個時期的著名作家和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時還要有較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對中國的歷史、地理、經濟、藝術、宗教和民俗等也要有所了解。還應當具備一定的世界文學和文化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學知識。
要教好語言,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掌握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能運用這些知識正確地處理各種矛盾,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會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的很多理論問題。要了解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教師就必須掌握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關知識。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知如何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主要原因是不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如果能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高,那么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教學方法就越有針對性,因此也就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所以,從知識結構方面來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師應具備漢語知識、中國文學和文化知識、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
3能力結構
漢語教師首先必須有扎實的漢語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必須有規范的口語和書面語的熟練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漢語教學中起到示范作用,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在沒有社會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教師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如果教師本身發音不準,句子常常出錯,缺乏口、筆頭表達能力,必然會對學生產生誤導。
教師語言,特別是作為教師基本工作用語的課堂教學語言,其基本特點是曉暢明晰。無論學問怎么高深淵博的老師,也無論這個老師講解的是一個怎樣玄而又秘的問題,他都務必時時刻刻注意讓學生聽得明白,容易接受。
要做一名稱職的漢語教師還應具有教學能力,包括擔任一種或多種漢語課型教學的能力:能組織并主導課堂教學,能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能應變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能發現并糾正學生錯誤,能掌握各種教學技巧等。作為教師還應該有對教材、教學大綱進行設計、編制和評估的能力,對的學習效果及漢語水平進行分析、判斷、評估和解釋的能力。
漢語教師除了自己的母語外,應具備至少一種第二語言的熟練運用能力,本身有第二語言學習的經歷和體驗。最好能掌握學生的母語和母文化,或者與之有一定聯系的第二語言和文化。
根據客觀形勢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要求,漢語教師應具有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的能力,應具有結合教學工作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如能在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體育等方面有一定的興趣和藝術才能,將會大大地有利于他的漢語教學工作。
以上是筆者對漢語教師提出的幾點最基本的素質,這也是每個在職的教師都應該達到的。作為漢語教師,應該在日常課堂和生活中培養各方面的知識和技巧,不斷提升自己,是自己具備更多的優秀品質,為漢語教學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曾燕.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