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頌老師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聽了這個故事,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你比較贊同哪一種做法呢?
實際上,這是我們長期以來習慣于求同思維所造成的。我們在無意識中已經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否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外部環境和力量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把學生當成了只是接受的被動載體。因此造成學生思想僵化,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像是從同一個模子里鑄造出來的產品一樣,缺乏個性,缺乏創新意識,特別是在寫作上體現更為明顯。
雖然老師在課堂上一再提醒:寫作要有新意,要會創新,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要有真情實感,但學生或為了迎合老師的口味,或為了考試時確保萬無一失,在寫作時總是套用舊的格式:即使文章的開頭總忘不了一句,我經歷的往事像天上的星星(或沙灘上的貝殼)一樣多,現在我只擷取最亮的一顆——記事的文章寫作主線總是以《小木船》《羚羊木雕》的情節為模型;提到蠟燭,學生總要贊頌無私奉獻的老師;提到老師總是比作春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引路人;提到明月,不忘“每逢佳節倍思親”、渴望祖國的統——在學生的頭腦中,正確與錯誤,偉大與渺小,爭議與邪惡,早已成為定論,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所以,在他們筆下:烏鴉是不能贊美的,因為人們早有結論,烏鴉是不祥的象征;狗咬耗子永遠是多管閑事,因為狗的職責是看家護院;中途睡覺的兔子永遠是驕傲的典型;老師是永遠值得贊美的——這樣毫無新意可言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寫作的厭煩,覺得寫作是件苦差事,從而影響寫作效果。其實作為老師,完全可以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引導學生去創新。
比如,烏鴉并不是毫無可取之處,《烏鴉喝水》一文中,烏鴉的做法就是可以借鑒的,假如我們一味的敲掉烏鴉的不足,而忽視其優點,則很容易讓學生對事物美好的一面的忽略,甚至扼殺,而狗咬耗子也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耗子不再危害我們的生活,只不過它不像貓那樣善于捕捉罷了。而這句話的本意是否也暗示學生不屬于自己該管的事就不要管,進而是學生產生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呢?老師固然值得贊頌,但也有可指責之處。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看問題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我們要客觀、公正的對待每一件事。
云,灰色.
一片灰色的大地.
渴望甘霖的滋潤.
天使,是最美的.
飛過天空,
為天空染上新色.
作為一個天使.
她用愛灌溉了萬物.
絲絲縷縷,
飄灑在空中,是夢的起航.
洋洋灑灑,
飛舞于心澗,是天使的淚水.
為了大地,
天使不惜用眼淚去換取
那一張張笑臉.
天使的淚,
其實是上帝賦予的禮物.
珍貴的象征.
可是她,
卻為了更多的珍貴
付出了自己的珍貴.
天使的淚,
紛揚卻換來了更多的笑.
天使的愛,
存在于世間.
因為雨,
把更多的愛傳到了人間.
天使,
不曾飛過.
天使,
如此的簡單.
又如此的美麗......
-----THE END-----
PS:這是老師布置的作業里要寫的一個片段.根據我們新學的課文<雨說>來寫篇贊頌雨的文章.我就寫成詩了,因為原文也是詩的.寫的不好,別介意哦~不多說了~還要去上課呢~Bye-bye~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指出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要做到這兩者的和諧統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拉線在手,指明方向
在學生對閱讀的文本還沒有初步掌握的時候,應該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不能讓學生像斷了線的風箏亂闖,隨時都會栽跟斗。指明方向,引入這個環節最為關鍵,引入的“道具”,引入的“手段”都要服務于課文內容,讓學生明白這堂課的主要內容。
以《金色的腳印》一文為例,引入時我問學生:在你的認識中,狐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我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說說文中的狐貍又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可以用一兩個詞說,也可以用一兩句話說。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感受本篇文章中的狐貍和他們以前印象中的狐貍是不太一樣的,讓學生對課文獲得初步印象。在再讀課文時,我又拋出了以下兩個問題:①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②狐貍一家和正太郎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設計旨在為孩子們引路,孩子們會朝著老師指明的這個方向去深入閱讀課文,不會毫無目的地亂闖,老師牢牢地拉住了那根風箏線,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二、風箏起飛,拓開思路
在老師的引領下,讓風箏在收收放放中徐徐穩健地起飛,在起飛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注重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展翅起飛,自讀自悟
讓風箏展開翅膀開始在空中試飛,即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教學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培養自學能力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讀書。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語文教學就是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領悟文本的內涵。”就是要讓學生讀書、讀書、再讀書,以學生的學著眼,強調讀書自悟,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特別是上略讀課文時,我堅持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我讓學生盡情地、自由地閱讀,采用多種方法讀,如默讀、朗讀、速讀、泛讀、精讀、背誦等等,讓學生盡情享受閱讀的樂趣。在讀讀背背中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這是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
四、自由飛翔,展開想象
風箏起飛后讓它在空中自由飛翔,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的自覺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的目的就在于怎樣點亮孩子渴望知識的火花,讓學生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對他講的多得多,激發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讀書的動因。”也就是說,教師要激發學生愛閱讀的興趣,訓練學生閱讀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的自覺行為。上完《最后一頭戰象》一文后,我安排了小練筆進行拓展延伸:(二選一)①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寫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寫下你最誠摯的贊頌吧。②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尋找象鞍的場景,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通過小練筆讓學生走進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更好地體會作者寫作的目的。我還對孩子們說,像這樣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故事的文章還有很多,課外可以再看看《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義犬復仇》等故事。通過同類型的作品的閱讀,不但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還培養他們從小要有一顆愛動物的心。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母親》。
感恩,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我站在這里的理由是什么?就是感恩。感謝老師同學的支持,感謝學校給予的機會,感謝母親的培養,因為謝著這些,我今天便站在這里了。說道感恩,不知道大家的第一個念頭要感恩誰,我第一個想起得就是我的母親!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每每這首《感恩的心》在我的耳畔響起,都會滋生出不同的感動。其個中滋味,相信在坐的每個人都有體會!
與其說這首感人肺腑的手語歌感人不如說這首歌的由來與內涵更催人淚下,激人奮進。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里,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終于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著她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她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是這時她發現,那雙眼睛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恐懼,拉過她的手使勁搖晃,卻發現手里還緊緊地拽著一塊年糕她拼命地哭著,卻發不出一點聲音.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那眼睛為什么不閉上呢?是因為不放心她嗎? 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于是擦干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落。就這樣,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那雙眼睛終于閉上。這段故事我曾經讀過不下 10遍!每一遍卻都有不同的感動!確實感人肺腑!發人深省!
母親得恩情是我們做兒女得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回想我曾經的幾次意外傷害,在醫院醒來的第一刻見到的總是母親,您用棉簽濕潤著我昏迷后容易干裂得嘴唇,用溫熱得毛巾小心得擦拭著我受傷的臉龐。幾天幾夜不知疲倦的守候在我的病床前!前幾年的一次暴風雪很短暫的車程,因為路滑,騎車行駛困難,平時兩小時的路程,那天行駛了六個多小時,或許是因為當時年紀小,也或許從沒在自己的心里衡量過自己在母親心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竟然不知道打個電話回家報平安,母親竟一個人在車站打著傘等到凌晨一點多,一個人在車站門口足足站了四個多小時。下車時,當我看清這站在鵝毛大雪中的人是母親時,我第一次被這人間大愛感動的說不出一句話,含著淚說聲謝謝是我當時唯一能做到的!
來到三蘇祠,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棵又高又壯的銀杏樹,微風一吹,它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微笑著向我們點頭。它已經活了300余年,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沿著走廊上去,是蘇家大院,大院的橫匾上寫著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文獻一家。橫匾的兩旁還有一副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院的正中央是正殿,正殿里有三蘇父子的塑像,蘇洵手中拿著書,看著前方,像在背誦詩詞;蘇洵的左邊是蘇轍,他手中拿著扇子,像在審判案子;蘇洵的右邊是蘇軾,他手中也拿著一本厚厚的書在看。我情不自禁地說:“三蘇父子多有文化呀!”
正殿的左邊是三蘇生平列館,那里有蘇軾的行蹤圖,他走遍了北宋的江山:有江西廬山、杭州西湖、小峨眉山……他在這些地方寫過很多詩詞,比如在江西廬山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還看見了蘇軾的書法作品,不拘一格,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充分體現了蘇軾的豪放性格。咦!那屋宇般大的“山”字是誰寫的呢?原來是蘇軾在連鰲山用掃帚蘸泥土寫的。
正殿的背后是蠟像館,那里的蠟像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樣,那里面還有好多故事呢!有烏臺詩案、畫扇判案……
走出蠟像館,往西走,我們來到了東坡盤跎像,蘇軾半躺在石凳上,像在欣賞中秋之月,吟詩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