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設計與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第1篇

關鍵詞:“餐巾折花”;教學設計;反思;課堂實效

隨著課改的推進,為了體現“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我對導學案進行了反復斟酌,做了多次修改后才最終定下來。下面先說說我對本次“餐巾折花”課的設計。

在教學目標的三個層次上,將學生能說出餐巾及餐巾花種類,能掌握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及其操作要領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為通過學案和自主學習,養成學生主動、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其明白“做中學,學中做”的重要性;在情感、素質目標上,通過練習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發現美、創造美的情感態度,陶冶學生熱愛生活,并認識到學習服務基本技能、端正工作態度的重要性。

教學的重點應確定為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要領。因為從折疊方法和放置工具來學習的話,時間遠遠不夠,思考后,決定將杯花類餐巾折花的折制定為本堂課的重點;而把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中的推折、卷和捏,以及六種基本技法在餐巾折花過程中的綜合運用定位為難點。

“先學后教”,是為了能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為此,我設計并編寫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明確規定某一知識點自學的范圍,用填空、表格、單選、多選以及連線題等,多形式、多角度地讓學生從各個方位去認識和掌握自學的內容。

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上,先是用“是真的嗎?”提問,借助“抽簽助手”(將全班學生的名字輸進去,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設計了“測一測”這一教學環節,避免了課堂中學生認為的老師只關注優等生的不公平現象。抽測過程是人人參與、人人競爭、人人自測的一個過程,一方面增強了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激趣),另一方面更好地檢測了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的能力。

“猜一猜、試一試、練一練”這一環節是本堂課為更好地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而設計的環節。為了體現教材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統一性,我預先選用了“單荷花”“花枝蝴蝶”“孔雀開屏”三種杯花作為典型花型,通過實物花型的依次全方位展示、“解剖”,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能讓學生依據導學案找出實物花型所對應的基本折制方法,有效地發揮了導學案的輔助作用。

“賽一賽、推一推、說一說”這一教學環節,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圖案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人人動手、互學互助,敢于動手動腦,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環節,探究、展示、交流、互助、競賽等學習方式貫穿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點評、老師示范點撥等得以充分體現,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力空前地高漲,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得以提升。

本堂課“餐巾折花”是一節理實一體的課型,對于剛剛接觸到動手操作的學生來說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感和新奇感,如果要將某一種餐巾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達到造型自然美觀、挺括,動作規范優雅,需要學生不斷地反復訓練,鍥而不舍。

課堂教學環節的預設是教師對所教班級、學生以及教材深入分析后作出的。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存在著許多生成性和不確定的因素。一次課的結束需要對自身的課堂教學作進一步的小結和反思,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第2篇

【教學過程】

一、 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Miss Chen.

T: What's you name?

S: My name is.

T: Nice to meet you.

S: Nice to meet you, too.

2. Sing a song: Hello.

3. Lead-in.

T: I like to dance. Do you like to dance?(教師配上舞蹈動作讓學生理解dance 的意思,進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Ss: Yes.

T: OK. Let's dance.

(學生起立,跟隨老師跳拉丁舞,節拍是1~10。教師先用英文喊節拍,再用中文喊節拍。)

二 、Presentation

1.學習數字1~10

(1)T: (出示數字卡片“1”) One, one, this is one.

Ss: One. One.(學生跟讀)

T: Look. I write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

(教師邊按順序說字母,邊在黑板上已畫好的四線格中規范地書寫單詞。)

(2)T:One and one is two (手勢1加1等于2) (出示卡片 two帶讀并板書,然后學生跟讀單詞,兩個兩個開火車讀。)

(3)用This is…或“________and________is________”教學3~10這幾個新單詞,并板書。

2.Play games

(1)教師用手指表示數,問:“How many?”學生根據出示的手指快速讀數。每次給讀得又對又快的一組獎一面紅旗。

(2)寫數。教師簡單教學數字“0”,并把它板書到黑板的左上角。

T: 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教師出示數字“0”)This is zero.

T: Let's play. I speak, you write.

Ss: OK.

教師依次用英文報出數字110、120、119、122.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 The first one is (110), Look at the number 110. Can you tell me some thing?...

4. Listen to the tape. P61 Let's learn and let's do.

三、Practice

1. The teacher shows the number cards, and the students read them.

給讀得又快又對的組獎紅旗。

2. Count the number from “0” to “10” or from “10” to “0”.

3.競賽: 每組選一個學生代表本組進行比賽。

規則:教師說單詞,學生指單詞,看誰又快又對,給快的組獎紅旗。

四、結束

T: Today, I feel very happy. Do you feel happy?

Ss: Yes, I do.

T: I want to dance. Can you dance with me?

Ss: Yes.

師生齊跳舞,節奏由慢到快,越來越快。在樂聲中結束本課。

五、Homework

1. read from “one” to “ten”.

2. 用英語數字把你的聯系電話告訴你的好朋友。

【反思】

本節英語課的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要求,在設計上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貫徹了聽說領先、讀寫跟進的教學原則,注意了詞匯教學中的音、形、義的結合。在英文數字1~10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This is…”或“________and________is________”不斷地引出新單詞和復習已學過的單詞,學生邊學邊用,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得到強化。

2.貫徹了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本課的設計在聽寫數字這一環節中,巧妙地把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幾個特殊的電話號碼加起來,這就讓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有用的英語,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就得到了有效鞏固和提高。

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第3篇

一、教材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材地位

化學反應限度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是化學學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也是深入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特點和進程的入門性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廣泛應用.

2.教學對象分析

在必修1中對可逆反應已有介紹,但對于大部分的化學反應都是可逆反應,都有反應限度,學生接受還有困難.

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應的概念,了解可逆反應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平衡狀態.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幫助學生領悟化學反應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圖形分析體會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2.教學重點

學會判斷可逆反應.

3.教學難點

(1)運用實驗探究的方式,認識可逆反應的限度問題.

(2)通過圖形分析了解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過程.

4.教學過程

【設疑】為什么用增加高爐高度的辦法不能減少煉鐵高爐氣中CO的含量?

設計意圖:從工業生產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

【情境導入】回憶鈉與水、氯氣溶于水的反應現象,書寫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回憶舊知識建立新知識體系.

【總結】很多反應都像氯氣和水反應一樣,是有限度的.

【活動與探究】氯化鐵溶液與碘化鉀溶液的反應.

實驗1:向碘化鉀溶液中加氯化鐵溶液.

實驗2:在反應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蕩、靜置.

實驗3:取2的上層清液,滴加硫氰化鉀溶液.

【設問】實物投影展示不同學習小組實驗現象的差異,為什么實驗3的顏色深淺會不同呢?

【追問1】試劑量加的多了顏色會加深,說明什么呢?

【追問2】化學反應限度是孤立的嗎?

【總結】化學反應到達限度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設計意圖:探究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產生思維碰撞,激發探索熱情;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達到對問題全面、深入的認識.

【板書】一、可逆反應

1.定義:在同一反應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化學反應.

2.可逆反應方程式的連接號:

【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可逆反應?寫出這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把3 mol氫氣和1 mol氮氣置于密閉容器中反應能夠得到2 mol氨氣嗎?

【總結】3.可逆反應的特征:

(1)反應有一定限度.

(2)反應物和生成物共存.

設計意圖:回顧知識總結可逆反應,培養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設計對應練習,建構知識網絡,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解決問題的科學精神.

【議一議】對于一個可逆反應,當反應達到最大限度時,是否就意味著反應停止了呢?

【交流與討論】

(1)反應開始時,C(反應物)和C(生成物)哪個大?v(正)和v(逆)哪個大?

(2)反應進行時,C(反應物)和C(生成物)如何變化?v(正)和v(逆)怎樣變化?

(3)反應進行到什么時候會“停止”?C(反應物)和C(生成物)如何變化?

(4)反應真的停止了嗎?

設計意圖:速率與時間的動態變化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板書】二、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狀態: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到一定程度,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的狀態.

【講述】化學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

【板書】2.化學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對象:可逆反應

②前提條件:一定條件

③內在本質:正逆反應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質濃度保持不變

設計意圖:規范知識體系.

【思考】為什么用增加高爐高度的辦法不能減少煉鐵高爐氣中CO的含量?

【學生回答】高爐煉鐵是一個可逆反應,一旦達到平衡,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反應體系中各物質的含量是一定的.

設計意圖:使知識得到升華,培養學生化學嚴謹性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作業】1.請學生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存在化學反應限度的事例,下節課與同學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廠的廠長,你會考慮哪些問題呢?(結合本節所學回答)

設計意圖:設計開放性的作業,鞏固本節知識,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學反應限度》在必修階段的學習要求較低,能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即可.學生學習過后常有這樣的想法――“化學反應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們采用生產中的例子,創設情境,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解決“工程師設想”的問題,感受到學習的收獲.

在現行高考模式下,化學學科的學習時間被大大壓縮,化學教師更應該立足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我們把“活動與探究”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學會從觀察中獲取信息,從思考中發現問題,從合作討論中獲取知識.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學生較容易得出“化學反應存在限度”這個結論.將不同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關注實驗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學習與探究地熱情.為什么氯化鐵溶液的用量是5~6滴?兩種反應物的用量能否顛倒?進一步加深對化學反應限度的認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高層次的思維品質,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化學的嚴謹性.

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三角形內角;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哪幾類?

2.設疑:什么是三角形的內角和,你是怎樣理解的?

二、創設情境,激疑思考

1.課件演示:

出現兩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對“小”說:“我的三個內角和一定比你大?!薄靶 眴柕溃骸笆沁@樣嗎?”

2.引導學生根據剛才課件演示的內容提出問題:

到底哪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呢?你有什么辦法?

3.學生思考:如何求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

大多數學生認為:量出三個內角的度數,再相加。

【設計意圖:根據課件給出的信息,明確問題。根據問題,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嘗試體驗,探究新知

1.量一量。

(1)引導學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殊的三角板,得出結論:“三個內角的和是180°”。

質疑:那么是否對其他的三角形也有這樣一個結論呢?

【設計意圖:先研究特殊的例子,再從研究特殊到研究一般。】

(2)小組活動。

①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②小組交流發現:每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都在180°左右。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畫三角形,度量,計算,再觀察數據,最后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p>

③提出疑問:前面的特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在180°左右,究竟三角形內角和是不是180°呢?

【設計意圖:學生還沒有意識到這是誤差造成的原因。教師不能直接說明原因,而是讓學生思考和尋找其他的方法來解決?!?/p>

④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解答上面的疑問?

2.拼一拼。

(1)教師演示。

把預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

(2)提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發現:三個內角拼成一個平角。

教師:平角是多少度?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平角是180°,說明三角形三個內角和剛好等于180°。

(3)學生動手實驗:

教師:你也動手來試一試,看看你們手上的三角形是否也有這個特點,也能拼出一個平角。

【設計意圖:先演示撕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同樣存在這一規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3.折一折。

(1)剛才我們通過算一算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在180°左右,通過拼一拼,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剛好拼成180°,那么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聽聽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2)課件出示智慧老人說的話。

(3)我們再來折一折,再次證明我們的發現。

教師結合教材中折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用心體悟的基礎上,動手操作。

(4)學生在領悟了折法后,發現折了之后三個內角剛好組成了一個平角。而如果折不好,就會使三個內角不能剛好組成一個平角。

【設計意圖:折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學生自己就會反思是不是折的方法不對,而通過課件演示,可以很直觀地讓學生知道該怎樣折。通過前面的幾個實驗活動及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一再地操作和反思,最后得出結論?!?/p>

4.結論:

學生通過前面的三個探索活動得出結論:

(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2)一定有內角和是180°的情況出現,前面的情況是在操作的時候出現的誤差所造成的。

5.解決創設情境中的問題。

四、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1.課本第29頁“試一試”第3題和“練一練”第1題。

用三角形內角和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已知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求第三個角的度數。

2.課本第29頁第2題。

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鈍角三角形的鈍角已經大于90°,那么它的兩個銳角的和不可能大于90°,直角三角形兩個內角和是90°。所以,鈍角三角形說錯了,直角三角形說對了。

【設計意圖:用剛學的結論解決問題,鞏固新知。】

3.課本第29頁第3題。

本題答案很多,鼓勵學生盡可能給出與60°角能分別組成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答案。啟發學生想一想三角形的另外兩個角可能是多少度。

【設計意圖:利用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性質解決問題?!?/p>

4.課本第29頁實踐活動。

本活動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探索并發現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五、課堂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學習新知識后有什么新想法?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師生交流,完成知識點總結)

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聽力教學 聽力策略 教材整合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131-02

1 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聽力作為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在課堂中常常被忽視。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高中學生要求聽力達到6~9級。綜觀6~9級目標可以發現,聽力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側重培養學生聽的策略以及在聽的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包括:①聽大意和主題;②抓關鍵詞;③預測下文內容;④確定事物的發展順序或邏輯關系;⑤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和態度;⑥判斷語段的深層含意;⑦評價所聽內容;⑧聽并執行指示語;⑨排除口音和背景音等的干擾等。

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聽力教學一直停留在放錄音和對答案的層面上。如果學生遇到問題,教師往往把聽力文字材料以閱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或者讓學生自己閱讀聽力原稿。教師沒有對學生聽的過程進行指導,也忽視了聽力策略的滲透。這樣做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而且致使許多學生對聽力失去信心和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教材聽力部分難度較大,表現在聽力語速過快,篇幅過長,詞匯量偏大;聽力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涉及學生不太熟悉的語言背景知識;教材設計的聽力題目較難,多為填空題,有的教師匆匆帶過,有的甚至放棄這一塊內容的教學。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對教材中的聽力部分進行整合和改編,簡化聽力題目,滲透聽力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效果。

2 聽力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在英語教學中,聽力理解(listening for comprehension)是聽力的主要目的。從語言理解體系的兩種加工方式來看,聽力的理解方法可分為“自上而下(bottom-up)”和“自下而上(top-down)”。自下而上的過程是指聽者在理解單個的詞和句子的基礎上來理解篇章。而自上而下的過程是指聽者根據背景知識來幫助理解說話者的意思。圖式理論為這種聽力理解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Nunan(1999)強調說圖式理論在幫助學生預測聽力內容和處理出乎預料的情況時顯得尤為重要。自上而下的聽力理解方式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那么,什么是一堂好的聽力課?Field(1998,2002)認為:一堂好的聽力課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步驟:聽前活動(pre-listening),聽中活動(while-listening)和聽后活動(after-listening)。聽前活動(pre-listening)是讓學生在聽力練習前所進行的準備活動,包括激活背景知識,預測聽力內容和復習關鍵詞匯。聽力過程(while-listening)重點是通過聽力練習促進理解的過程,包括泛聽和精聽。聽后活動(after-listening)主要是對聽力理解的一個反饋,要求學生就聽力的話題表達觀點。

3 聽力教學設計案例

3.1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譯林牛津英語模塊3第4單元Task: Helping poor children。牛津高中英語的Task是一個單元中閱讀與語法之后的一個綜合板塊。要求學生在課堂內進行開放性的聽說讀寫的任務型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英語,使用英語。

3.2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這堂課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語言技能目標,主要是讀聽寫的技能,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和聽找出問題及其起因,提出解決辦法;二是情感目標,也就是要求學生通過這堂課能學到一些聽讀寫的技能,同時也喚起了他們對貧窮孩子的關愛。

3.3教學過程

Step1 Pre-listening。

(1)導入。上課伊始,教師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創設一定的情景,通過視頻、圖片、歌曲、故事、問題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切入主題。

(2)閱讀。由于該話題生詞比較多,筆者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調整,把閱讀放在聽力之前,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話題,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閱讀熟悉相關詞匯。筆者設計的任務是快速閱讀材料,找出文中提到的問題和起因,以及相關的解決辦法。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尋找關鍵詞,完成表格。

Step2. While-listening。

(1)聽力任務設計。教材聽力任務有兩個,均為填寫表格,難度較大,筆者對聽力任務進行了簡化。同時由于聽力語速過快,筆者還對聽力MP3進行的切割,在學生聽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復聽寫該部分的句子。

(2)聽力策略指導。聽前預測和關鍵詞是聽力中有效的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聽力任務中的答案進行大膽的預測,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幫助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機制,使其形成強烈的聽的期待和愿望,做好聽的心理準備。另外,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關于問題和起因的常用表達方法。

Step3 Post-listening。

聽后的主要任務是寫作(writing a proposal to the UNICEF)。

4 教學反思

在這堂聽力課中筆者根據聽前活動(pre-listening ),聽中活動(while-listening)和聽后活動(after-listening)三個步驟設計活動任務,任務由簡及繁,環環相扣,圍繞“problems and causes”這個主題進行討論,閱讀,聽和寫,把英語中的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聽力課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4.1確立精準的目標

教學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開展的由各個教學活動組成的連續過程。(魯子問,康淑敏,2008)。教師首先應該思考和研究教學目標設計,通過優化教學目標來提高教學效果(張金秀,2010)。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程度以及教材的特征,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例如:本堂課的聽力教學目標為學會聽取有關“problems and causes”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這個教學目標而展開。

4.2設置合適的聽力任務

教師應突破教材的局限,設置符合學生水平的聽力任務。老師在設計任務時,要鉆研教材,把握教學重難點,弄清教材各技能訓練之間的內在聯系,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融入教學智慧與個性思考,對教學材料有機組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形成相當完整的任務環。同時,老師在設計任務時要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學生通過完成符合他們真實認知過程的任務,發展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

4.3關注聽力過程和聽力策略的培養

聽力教學中要關注聽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聽力訓練可以分為泛聽和精聽。泛聽過程關注主要信息和大意。精聽關注細節,教師可以在聽力訓練中讓學生有選擇地聽或者聽關鍵詞。對聽力難點進行重聽,對生詞進行解釋。聽力策略對提高學生的聽力幫助很大,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將聽力策略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中,例如聽前預測,聽的過程中捕捉關鍵詞信息等策略要在聽力課堂中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

4.4融合認知情感

新課程確立了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因此,有效聽力教學設計要超知識本位的課堂,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在理解聽力材料的基礎上升華情感和價值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要融入聽力任務設計中,讓學生對話題形成正確積極的情感反應和價值判斷。

聽力教學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透徹分析教材和學生的前提下,設置精準明晰的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聽力任務,突現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從而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Field, J. (Ed.). The changing face of listening[J].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Nunan, D. Secong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J]. Boston: Heinle&Heingle.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天台县| 玛纳斯县| 文水县| 灵武市| 甘南县| 宜春市| 苍溪县| 闽侯县| 新乡市| 焉耆| 长汀县| 资兴市| 盐边县| 富宁县| 黄平县| 芒康县| 大荔县| 会理县| 蕲春县| 明溪县| 垣曲县| 大埔区| 福海县| 安顺市| 讷河市| 攀枝花市| 西丰县| 沙雅县| 犍为县| 常熟市| 邯郸县| 兴仁县| 苏尼特右旗| 建昌县| 永福县| 双鸭山市| 安吉县| 延长县| 新河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