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個人學習環境;社會性軟件;非正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9—0070—05

前 言

隨著Web2.0 和社會性軟件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對人類的影響無處不在。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有互聯網,都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學習新知。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論),甚至可以坐在家里學習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國際名校的課程(公開課程)。在線學習像人類一樣不斷地進化,因此,個人學習環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簡稱PLE)出現了。

個人學習環境誕生在Web2.0 時代,它與社會性軟件是密不可分的。個人學習環境是一個傾向于網絡化的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和環境都是基于Internet的。在當下的網絡時代,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多種網絡工具集成的學環境,只有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小環境,合理地把一些社會性軟件整合到個人學習環境中,才能有效地促進自己的知識建構。個人學習環境代表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定制,是非正式學習的一種潮流。

一、個人學習環境的概述

個人學習環境即是個性化學習環境,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1年由Olivier和Liber提出。[1]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個人學習環境逐漸成為時代的需要。然而,關于個人學習環境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是FitzGerald 給出的定義:個人學習環境是自由收集和、基于網絡工具,通常以 Blog 為中心,使用RSS閱讀器和簡單的HTML 組成自我引導學習方式的集合。[2]

筆者認為,個人學習環境應該是一個借助于各種網絡工具,以學習者個體為中心的,以促進學習者個體認知發展為目的的個人終身化學習環境,應具有以下特征:

1. 社會化。各種個人學習環境之間進行交互最終便形成了一個社群,該群體成員都彼此創造或共享新事物,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創建了一個無形的“知識圈”。當一個學習者進入這個圈內時會想方設法學習一些知識,爭取成為圈內的一員。

2. 個性化。個人學習環境主要突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其個人能力的發展、信息的獲取以及知識的建構為目標。個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個性和偏好搭配不同的工具構成,各個使用者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工具,通過開放的協議或技術獲取內容,共享應用。此外,個人學習環境主要是用于營造知識網絡。

3. 自主和共享化。個人學習環境的首要理念是把對學習的管理權從教育機構轉移給學習者自己,使自我導向式學習和自主管理成為可能。個人學習環境的關鍵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學習、反思、交流、共享。這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平臺。

4. 開放和創新。其實以上幾點也恰恰都是Web2.0時代所倡導的核心精神。開放性是個人學習環境發揮其強大功能的一個前提,而知識的創新和共享則是個人學習環境所注重的。

二、PLE的構建與社會性軟件的關系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基于個人學習環境的社會性軟件,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弄清楚下面三個小問題。

首先,什么是社會性軟件(Social Software)?Meatball組織曾經這樣解釋社會性軟件:它代表支持全體交互的一類軟件,包括MOOs、Blog、WiKi以及通訊等和其他的多對多社群系統,還包括系統過濾技術。[3]然而人們通常認為社會性軟件是能支持個人或者群組間的會話交流、支持社會反饋、支持社會網絡的一類軟件。它的核心內涵在于使得互聯網的應用模式開始從“人機對話”逐漸轉變為“人與人的對話”。

其次,為什么要構建個人學習環境?雖然當前有不低于20個網絡學習平臺,但是在線學習真的發生了嗎?網絡學習對學習者是否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存在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很多網絡學習平臺(如Moodle、sakai、奧鵬)被標準化、固定化了,滿堂灌的學習形式仍然沒有改變,給學習者呈現的內容無外乎電子書或視頻等單一形式。因此,僅僅是內容的管理和傳遞并不能滿足學習者自身的學習需要,這也忽視了學習者以主導者的身份來管理自己的學習。筆者針對這一問題探尋并整理了一套能夠支持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工具體系,之后并構建了一個網絡化的虛擬個人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習者能夠獲得獨立的學習機會并能逐漸發現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傾注更多的注意力,實現學習的個性化,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學習樂園。無獨有偶,社會性軟件恰恰是基于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且注重交互性設計,它的出現和發展為個人學習環境的構建提供了可能。如今的學習已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交給了我們10把金鑰匙(WE—ALL—LEARN),使得我們的學習逐漸真正地發生。[4]

最后,個人學習環境的構建與社會性軟件之間有何關系? 如果把個人學習環境比作一座房子,那么社會性軟件就相當于磚瓦和鋼筋水泥。它們之間是支持和被支持的關系。國內對個人學習環境的關注也是基于Web2.0下的社會性軟件的迅猛發展。可以這樣說,社會性軟件的出現為個人學習環境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進而也不斷滿足了隨著網絡科技發展而變化著的廣大學習者的需求,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土地合理科學地規劃對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從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類型出發,分析土地規劃對城鄉區域環境的深刻影響,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土地規劃;社社會環境問題;影響;措施

我國是一個資源少、人口多的發展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土地又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而土地規劃不合理造成的環境問題也占有很大比重。土地是環境的一部分,與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土地得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對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但同時如果土地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也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 土地規劃不科學合理造成的環境問題

由于我國的土地規劃理論起步晚、基礎薄弱,導致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土地主要分為農業用地、工業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水利設施用地、生態用地等,而不科學合理地規劃土地,會給社會環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劇人與自然的矛盾。

1、 制約農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蒸蒸日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下降,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多。農業的基礎地位一直薄弱,加之越來越多的土地規劃不合理導致農業環境問題也逐漸突顯。近年來,城市建設用地的大幅增長,致使農業用地減少,農用地大量流失。農村大量人員進城務工,使大量土地荒廢,土地遭到嚴重的浪費。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僅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更長遠的影響是致使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最終導致城鄉差異更加擴大,“三農“問題更加嚴峻。

此外,在1986年之前,我國的土地規劃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后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才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開始了我國的土地管理規劃。但是從實際的實施情況來看,管理法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它的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土地規劃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在正確的土地規劃思想的指導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強化土地資源的管理與監督。

2、 增加交通問題

經濟社火的發展促使城市進程的加快,而城市的發展又帶來了城市的交通問題。城市交通問題的出現,是做種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但一定程度上與城市土地規劃有著密切聯系。對城市交通問題的認識不足,沒有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規劃土地,缺乏科學的預見性。城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使得交通用地不足,交通擁擠越來越突出。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已成為人們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在擁擠的馬路上排放著熱氣濃濃的尾氣,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3、 加重污染問題

目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還有土壤污染。由于對各種工業用地不合理地布局,造成了大氣污染和水污染。而土壤污染除了大量使用農藥,還有就是對土地的規劃不夠科學合理。在2003年之前,我國還未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只對大的建設項目進行評價,結果是無從評估各項項目對環境的作用與效應。從2003年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實施,該法明確規定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從而使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有法可依。

4、 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我國的地形以山區為主,山地面的占了總面積的2/3,生態環境本身脆弱不堪。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在某些地區得到改善,但總體上卻呈現惡化趨勢。農業的發展大國,人口的居住大國,糧食的需求大國,這些都需要在土地上得以實現。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沒有重視對土地的合理規劃,或者規劃了但沒有有效實施,人們為了一己之利,去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破壞濕地和灘涂,使環境變得更為不堪一擊,一遇到洪水災害,就出現泥石流、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土地板結、土地鹽堿化等派生的自然災害。而更多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問題也越來越嚴峻。人們對土地的破壞,嚴重影響到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且遭到了自然的無情懲罰,環境問題是全球問題,也是我國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5、 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

土地總體規劃使得土地的需求與供給達到平衡,從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整體出發,全面考慮土地資源在時空結構和產業結構上的合理配置,對土地的開發、使用、整治與保護進行科學布局。但是由于我國的規劃是以行政單位為標準展開的。不同的行政單位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有利于本單位的規劃策略,這樣使規劃變得分散,難以協調,使各個單位間產生明顯的差異,加劇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

二、 土地合理規劃的若干有效措施

土地規劃對環境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使環境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福利,必須對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1、 保護特色土地

特色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方或者區域的特色,是一個區域歷史象征性的標志,具有重大的意義。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獲得商業效益,在進行新的土地規劃時,把那些具有地方和區域特色的土地排除在外,例如摧毀一些歷史遺址、文物古跡等。作為一個地方標志性的土地,具有歷史文化的內涵,這些場所、地形、地貌、遺址等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遭到破壞后無法恢復。

2、保護開放空地

在農村和城市都有開放空地,很多城市里已經不存在開放空地了,因為開放空地已經被高樓大廈、公路鐵路所占用。高樓林立、工廠增多,不僅帶來了環境污染,也帶來了人們精神上的壓力。而農村中,則是缺乏對開放空地的保護,農民盲目開墾或者任意荒廢土地,都造成了土地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村開放空地利用的指導與保護,促進開放空地的有效配置永久保護。

3、控制城市增長邊界

城市的發展并不是對土地的擴張而是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確定城市的增長邊界,把邊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是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的有效途徑。城市的發展來自于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防止盲目以地域面積為標準的城市發展觀念。

4、完善土地規劃制度和規劃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土地規劃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相關的土地規劃制度,并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不斷檢驗制度的可行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政府是土地資源的最高所有者,應該根據變化了的實際,不斷完善土地規劃的法律法規,強化土地規劃的監督機制。針對農村與城市的具體用地情況,辦法具體適應的規定政策。

同時,正確的土地規劃方法也至關重要。土地規劃是對土地使用情況的提前預測估算,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采取詳細可行的規劃方法是實現土地合理規劃的前提。土地規劃除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還可以創新定量與定性綜合分析的方法。在動態觀測中分析而不僅僅采用靜態分析。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時也能同時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三、結束語

我國的基本國情要求我們土地資源必須得到合理科學的規劃,才能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對土地規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制定出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土地規劃制度,嚴格執行土地規劃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環節,才能實現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華.關于土地規劃對社會環境所構成的影響研究[J].華章,2012(35).

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慢性精神分裂癥; 整體護理; NOSIE評定; 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病情穩定后,盡管精神藥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癥狀,但對受損的社會功能及精神殘疾卻無能為力,會有明顯的社會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行為退縮、興趣缺乏、孤獨、情感反應平淡,學習、生活、工作及社會能力下降,很難適應家庭生活,近年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逐步由單一藥物治療向藥物治療與心理社會干預的綜合治療康復措施方面發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對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并與145例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1];②病情控制;③SSPI評定精神殘疾三級以上;并排除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者,共295例,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組150例,年齡22~71歲,平均46.7歲;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80 mg/d。對照組145例,年齡19~69歲,平均45.2歲;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20 mg/d。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服藥劑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干預組150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予以整體護理,對照組145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

整體護理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理論為指導,把患者看作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慮患者的問題,根據不同問題予以相應的護理措施。精神分裂癥患者整體護理的具體內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如疾病誘發因素,臨床表現及如何防治復發的知識。②用藥的注意事項: 按醫囑用藥,常見的藥物副作用。③心理衛生知識。(2) 行為技能訓練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導、示范、評估、矯正指導等,訓練目標可與患者協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由護士督促患者按時起床,洗漱衛生,衣著整潔,同時整理好個人床鋪,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矯正患者生活懶散,臥床少動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及時糾正各種不良行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幣療法,物質獎勵,矯正行為。②加強社交能力提高的訓練:護士應該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增進護患感情,改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積極與別人溝通,主動與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會交往的能力。③加強行為技能的訓練:根據患者的個人特點、愛好及精神狀態,由護士積極組織患者參加一些簡單的勞動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藝品、繪畫、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獎勵制度,按勞取酬,以增進患者的自信與自強,并激發患者的勞動創造性及積極性,增強行為技能,適應現實生活。④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工娛療活動:根據病人的愛好、興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體娛樂活動,盡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如打撲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不良情緒,鼓勵定期寫心得體會,并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調動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其自信心及自我護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與家屬見面,家屬的探視人員可以不固定,提倡親戚朋友輪流探視,在探視后要求患者相互談論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現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⑥采用獎勵制度,要求患者每周進行互相評比,盡量做到讓每一位患者發言,對表現突出的予以獎勵,對于表現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勵。

1.3評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時、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評定。此量表主要是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進行評定,用于觀察患者的表現治療后變化,可評定治療及護理后的效果。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x±s表示。

2 結果

NOSIE 測評,在干預后的1月、3月兩組在改善患者的癥狀、生活自理能力、適應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6月、12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患者NOSIE評分總分比較,見表1。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以思維、情感及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約有25%的患者可臨床痊愈,約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點是慢性遷延、反復發作,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精神分裂癥的恢復過程實際上是患者社會再適應的過程[5]。長期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缺損的嚴重程度與其住院時間有一定關系。本人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對住院8個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連續6個月的社會功能測評,結果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發生率為100%,PANSS總分、病情嚴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時間及住院次數相關[6]。目前我國大部分精神病醫院為封閉式管理,患者活動于病房與工娛室之間,生活單調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時間長,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應激,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現嚴重退化。臨床實踐證明,恢復期只停留在單純藥物治療加常規性護理不能解決疾病的康復問題[7]。本資料研究發現,整體護理的實施有助于社會能力、社會興趣,保持衛生整潔及穩定的情緒,而在初期與常規護理無明顯差異。隨著時間延長,干預組療效明顯增加,同時社會功能缺陷程度也明顯降低。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業務與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發現和解決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的健康問題。整體護理的開展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了復發率,對恢復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有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2] 郝偉.精神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1-92.

[4] 蔡紅霞,王曉慧.現代精神疾病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

[5] 劉美玲.現代護理與臨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2.

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的追求,建筑設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重新尋找失落得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點。環境問題成了世界的中心話題,人是環境的主體,于是人和環境又成為了建筑創作的中心課題!本文對建筑設計之生態環境的回歸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建筑設計環境藝術關系

一、建筑設計

人是環境的人,環境是人的環境,形式是人和環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設計的全過程,這就是建筑設計。長久以來一直困惑大家一個問題就是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到底是人主宰環境還是環境影響了人?其實人在空間之中,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表現為刺激和效應,效應必須滿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和活動空間狀態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被認為是一連串相互聯系的空間。而何以為空間呢?空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學者馮紀忠教授在講課中提出過———建筑是空間,并生動的拿茶壺作比較,壺身是大空間,壺嘴是小空間。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

二、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的關系

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個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剪的特點使其在營造建筑外部空間環境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獨特的地域景觀建筑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同建筑形象有關,而且同建筑室外綠化景觀密切相關,空間環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生長環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而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雖然現代資訊共享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日漸趨同,使建筑風格的同化現象不可避免,但迥異的建筑室內外綠化景觀卻為城市面貌帶來迥然不同的人文視覺景觀,這種不易消融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滅的印記。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環境問題是一個復合而復雜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可變性也就決定了“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認為自然界“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存的基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續都依賴于自然界所饋贈的給養;同時,自然界也只有被納入到人的生活軌跡中,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生活要素。人類的建筑活動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創造性勞動,毫無疑問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目的,但同時又必須兼具審美意識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綠色植物系統作為功能最復雜、結構最龐大的生態系統之一。一直同建筑有著最為廣泛的聯系。

節能生態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態環境藝術

建筑設計中除了建筑本身優美動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設施也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保持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們創造生態環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托條件。只有搞好城市綠化,創造優美、清新、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環保人士呼吁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是我們唯一家。作為設計師尤其是建筑設計師,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創造宜人的生活空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四、“生態建筑”不僅僅是指綠色植物的應用,單純的顏色改變,更為重要的是環保材料的應用、環保的施工。在各種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為了我們能有個健康的生活環境,設計師義不容辭。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領域,人類對于建筑的需求經歷了從遮掩一舒適一健康一綠色這樣一個發展過程。第一個階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階段,第二、三階段是高能耗階段,第四階段即現在所講的生態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資源,突出強調能源節約和建筑材料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避免和減少建筑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損害。目前中國建筑業物質消耗占全部物質消耗總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約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產,建筑活動造成的污染約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建筑節能,對于解決中國能源問題,改善環境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國建筑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達690億m2,推進建筑節能的任務將是十分艱巨的。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與科技的和諧統一,實現建筑的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總和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功能靈活多樣的目標。

社會環境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利培酮;氯氮平;社會功能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高致殘率和結局不良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社會功能缺陷。有研究顯示,利培酮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已受損的認知功能水平[1],并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社會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討利培酮與氯氮平改善對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的對比分析。

1對象

所有對象為2000年至2005年期間從我院出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程在2年內的首次住院患者84例,病例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年齡18~45歲;③無嚴重軀體疾病;④精神病史<2年,首次發作,未系統使用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隨機分為利培酮組和氯氮平組,兩組各42例,利培酮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18~48歲(平均29.9±8.3歲);日平均量4.2±1.1mg;平均住院54±40天;出院時療效痊愈12例,顯著進步24例,進步6例。氯氮平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16~36歲(平均27.1±6.5歲);日平均量323 ± 83mg;平均住院71±29天;出院時療效痊愈10例,顯著進步18例,進步14例。除劑量以氯氮平組顯著較大(p0.05)

2方法

作為期4年的追蹤觀察,隨訪采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由家屬進行評定,事前培訓一周(Kappa=0.72~0.85)可疑者由醫師面檢。

3結果

利培酮組4年內再住院者16例,恢復工作者10例;氯氮平組分別為30例和4例,以利培酮組顯著較好(p

4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利培酮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活動功能、工作責任心與計劃性明顯優于氯氮平[2]。利培酮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其使用過程中副反應明顯低于氯氮平,如鎮靜作用、流涎、體重明顯增加、認知功能的損害等,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服用利培酮的依次性,故其再住院率明顯低于氯氮平組。我們認為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不但療效顯著,而且維持治療也效果明顯。本研究表明,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家庭康復中起到了良好作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临猗县| 麻栗坡县| 盐山县| 息烽县| 澎湖县| 天全县| 咸阳市| 和平区| 芜湖县| 修武县| 达拉特旗| 南京市| 宁化县| 广州市| 黎平县| 陆良县| 修文县| 商城县| 化州市| 龙川县| 如皋市| 磴口县| 沧源| 夏河县| 横山县| 志丹县| 通许县| 北票市| 正蓝旗| 荔波县| 浦江县| 神池县| 北流市| 武陟县| 托克逊县| 乡城县| 宁陵县| 长春市| 葫芦岛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