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蘭亭集序真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沈園的詩
我們總在羨慕“傻有傻?!钡娜耍鋵嵨覀円苍摿w慕貌不出眾卻讓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沈園就是如此,要不是陸游和唐婉的千古絕唱,一處江南隨處可見的私家園林絕不會游人如織的。
看沈園,說透了,就是去看那堵刻有《釵頭鳳》詩句的斷壁,和這一對苦戀著的人兒留下的足跡和淚痕。原本清麗芳艷的沈園,被這樣感傷的目光看久了,不免有了幾許幽怨。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一掃宋詞纖艷之風”的陸游竟寫出這樣纏綿悱惻的情詩,可見有一種心疼是可以改變人的習慣思維和創作風格的。奉母命而休愛妻,作為孝子陸游的選擇該多么艱難!母親是妻子的姑媽,既然應允親上加親,本不該出現如此尷尬結局的。陸家的隱私當年就不為外人所知,今人猜測的準確性更要大打折扣了。是唐琬不孕、不孝或過于纏綿而致丈夫喪志?事實上,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一對男女的無限深情和萬般無奈。而兩人題在斷壁上的詩詞,為癡男怨女的憑吊和感懷提供了十分優雅清幽的場所。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據說,唐琬寫完這首《釵頭鳳》后,不久就辭世了。呵呵,愈發濃郁的悲劇氣氛無比有力地擊中了人們心底的那片柔軟!
這沈園原本是南宋越州沈氏的私家園林。園子的主人為討好富賈名流,每年春季都將園子對外開放,游人可在此游樂、留宿、享受美食。遙想當年,陸游亦不過是沈園的游客罷了,開始是與唐琬一起來的,采了,弄了菊枕,后來卻是離異后沈園偶遇的無限悵然,陸游所有的愛意和傷心都留給沈園了。他得到的回報非同尋常!如今的沈園幾成“陸園”。從入口處的“斷云巖”、“詩境石”,到園中的“問梅檻”、“春水亭”,哪個不是出自陸游的詩句或源于他的足跡?
經歷八百年滄桑,沈園被徹底地翻修遍了,留下的古物唯有幾口古井而已。不過,到這里的人都寧愿相信這塊斷壁依然是當年陸游和唐琬題詞的斷壁,邊上黃色臘梅的一縷縷清芳,亦曾被唐琬聞過。
憂傷的陸游卻是長壽的,活得牙齒都掉光了,他依然三番五次地重游沈園,每次都留下了情深意長的詩詞。75歲時寫《沈園》二首,得“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等妙句;81歲時猶有“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的無限憂傷;84歲時,也就是他離世前一年,依然不忘與沈園道個別,一句“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寫給唐琬也寫給自己。
沈園,陸游的愛情基地和創作基地!一代詩詞大家對它至死不渝的鐘愛,讓沈園不朽了,而世間的愛情也因此有了萬般無奈的千古樣本。
蘭亭的書法
文人墨客聚在一起總是喜歡玩點花樣的。1600多年前的東晉,王羲之等一群雅士就在蘭渚山下的蘭亭玩曲水流觴的游戲:取一杯盞,斟滿醇酒,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按規定,一旦酒杯停在某人的面前,他就必須取杯飲酒并即興賦詩一首,如賦詩不成,則罰飲三杯,又繼續流觴。那一天,在蘭亭有26人共賦詩37首。
這樣的玩法換成別人,也許影響不大,當時的傳媒不發達,也沒有狗仔隊。問題是王羲之的書法好生了得,生前就已洛陽紙貴。而后人對他的評價是:王羲之完成了中國書法由古體的篆隸向今體的楷、行、草的轉化,開創了妍美俊健的書風,框定了此后中國書法的大致面貌。公元353年農歷3月3日,王羲之將文朋詩友的37首詩匯成集子,并親筆寫了《蘭亭集序》,這便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行書”,歷代皇宮都以收藏《蘭亭集序》真跡為榮。到了唐高宗時,它突然銷聲匿跡了,傳說被唐高宗和武則天帶進了乾陵。好在有“王羲之傳本墨跡”流傳于民間,后人才得以心摹手追這位書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神韻。
時隔千年,蘭亭依然是古山陰道上的亮點。在紹興城西南13公里處,王羲之眼中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還在,游人亦可像當年的文人雅士一樣游目騁懷,縱情于山水竹木、野鶴閑云之間。
蘭亭以流觴亭為中心,周圍有鵝池碑亭、御碑亭、右軍祠等舊景。 鵝池碑亭旁真有一池碧水,養著幾只白鵝,現代人都喜歡“真實再現”,這讓某些人傳統的審美輕易就得到了滿足。王羲之愛鵝,相關逸事不少,包括紹興城內的王羲之故宅改名“戒珠寺”也與他的愛鵝嗜好有關。據說,王羲之從鵝的一舉一動揣摩出拈毫運筆之法:執筆時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則似鵝掌撥水,所以,才有“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軟,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悟……”的書法歌訣。
來蘭亭游玩,最好獨行,緩步其間,既能慢慢享受園林的清幽,又能領略歷代書法的奇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帝王大都喜歡書法,他們對王羲之更是推崇備至。在流觴亭北面有一個氣勢恢宏的御碑亭。御碑是康熙皇帝欽旨鑄造的,正面刻有康熙親筆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重三萬六千余斤,據說為世界最重的石碑。到了乾隆皇帝執政時,他閑暇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是欣賞王羲之的真跡《快雪時晴帖》,并臨摹練習。想來他們一定對《蘭亭集序》真跡的失蹤耿耿于懷,為什么他們沒有想去挖乾陵呢?據說郭沫若就曾動過挖乾陵看《蘭亭集序》真跡的念頭,好在被總理阻止了。看來皇帝比常人的忌諱更多,有所忌諱有所畏懼才不會為所欲為啊!
如今,在御碑亭外,心摹手追王羲之書法的是一群小孩,他們分別站有石桌前,用毛筆醮著瓷缸里的水,在石板上展示少年王羲之的風采。在我看來,蘭亭里最為生動的美景就是這些認真的孩子了。
王羲之以勤奮著稱,他臨池學書而有“墨池”,而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在“墨池”里泡大的書法名家。呵呵,蘭亭看來不僅適合大人來,還適合小孩來。中國名勝眾多,老少皆宜的景致不多,蘭亭無疑可列為首選。
魯迅的家和他的書屋
魯迅的長相有點酷,而且越老越酷,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模樣,一看就是極有風骨的人。魯迅給人的印象是勇敢的斗士,而且一度被放大,以致遮掩了他細致敏感的柔情。每次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總是那么真切地聽到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魯迅的文筆竟然優美到了極致。
穿過低矮的屋檐、油黑的木門,百草園碧綠的菜畦一如童年魯迅所見,而我行走其間?;叵媵斞铬r活的文字,正如“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么富有趣味的男人怎么會是鐵石心腸呢?
魯迅故居的門面沒有變,后面卻在不斷地在擴建著,近年又弄了魯迅筆下的風情館。作為紹興的人文招牌,魯迅以及與他相關的一切都越來越有價了。不過,好在魯迅離我并不遙遠,而他又有很多文字描繪過自己的家。借此我還辨得清哪些是先生曾經見過的,哪些是他陌生的。
“三味書屋”離魯迅家很近,走幾十步路,過一個石橋就到了。這是一個私塾,一個破落家族的院落。屋里的方桌木椅哪個是舊物?哪個留有魯迅的體溫?恐怕都已不可考了。在少年魯迅的眼里,“三味書屋”是全城最嚴厲的私塾,因為里面有一個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宿儒。這個名叫壽鏡吾的老師讀書讀到陶醉時,“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倍嗝春玫睦蠋?,多么好的私塾??!居然有人在解讀魯迅文章時,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成是揭示兒童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的尖銳矛盾。看看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吧!三令五申給學生減負卻收效甚微,小學生的書包甚至都用上拖輪包了,比起“三味書屋”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哪個更令孩子喘不過氣來呢?
中國書法理隱而意深,是一種古代文人放逸的表情方式。王羲之的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币痪鋪碣澝榔鋾ㄖ?。
據悉,此次現身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為絹本,縱24.5厘米,橫13.8厘米,筆法圓勁古雅,頗合羲之草書法度。據載此貼共有九行,后被一分為二,即將于中國嘉德秋拍亮相的為前半部,共四行四十一字。
經考證,《草書平安帖》最早見于宋代的《宣和書譜》,后刻人北宋著名的叢帖《絳帖》。時至元代,此帖被著名的鑒定家、奎章閣鑒書博士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綾隔水的騎縫上蓋有他多方收藏印。明代早期,這件作品人明初收藏家李錦之手,明中期由“明四家”之一的大畫家文征明收藏。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將其刻人《停云館法帖》卷四,被認定為唐人所摹,后此帖歸其長子文彭所有。萬歷、崇禎年間,《草書平安帖》流入北京,先人朱忠僖所,后被骨董商持去王世懋家,索價高至六十千。明末,被安徽歙縣收藏家吳琮生收得,他是巨富鑒賞家吳新宇第五子,吳家曾收藏稀世珍寶王的《伯遠帖》。清初,此貼又轉到收藏家曹溶和李宗孔手中,曹鈐六印計七次,李鈐三印。此后,此帖為清代大鑒藏家梁清標收得,梁氏的鑒賞眼力及收藏之富當時甲于天下,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均為其藏品。
經過上千年的流傳?!恫輹桨蔡窞闅v代博學雅士品鑒,至清中期入清內府,隨之成了皇家藏品。乾隆五十五年四月,乾隆帝在黃絹后隔水上為此帖親書釋文,又端正地書寫了他的評語“可亞時晴帖”。一直被認為右軍真跡的《快雪時晴帖》(唐摹本)是乾隆最為欣賞的“希世珍”,與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被他稱為“三?!?并辟“三希堂”儲之。
中國嘉德副總裁胡妍妍女士表示:“乾隆帝盛譽本貼‘可亞時晴’,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此作品目前估價待詢。雖然仍然無法確斷《草書平安帖》的確切年代,但綜上所述,此貼絕不晚于宋代。應該說《草書平安帖》是迄今為止可知,民間流傳的最好的王羲之高古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為世所寶愛,東晉時已重于世。史書所載文字均為“天下珍之”,“恒加寶愛”,“諸王皆求不得,處處追尋”等語。而收藏王羲之書法,最有名的莫過於唐太宗。唐太宗倡導書法,視王羲之書法為正宗,且摹勒入碑,功用日廣,摹習之人甚至及於海外。太宗極力收集王羲之墨跡。太宗、高宗兩朝內府共收羅了羲之書法,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二八卷。在民間則片紙只字難求。更有唐太宗用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陪葬昭陵的千古傳言。經過戰亂和時間的磨蝕,到了宋代,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數量已經銳減,僅存唐代內府的十分之一。被視為手跡的僅幾件而已,如米芾曾獲得的《王略帖》。
如今,王羲之真跡早于不存于世,世人要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只能依靠復制品。由于年代久遠,且享盛名久,故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
王者之香
蘭花在我國古籍中現身甚早?!兑捉?系辭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臭:xiù,氣味);《詩經?溱洧》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之句,讀作jiān,就是蘭花。春秋戰國時期,有孔子詠蘭、勾踐種蘭、屈原吟蘭之美談。
孔子詠蘭,見于《孔子家語》。子曰:“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窮而改節?!薄芭c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弊顬榻浀涞挠涊d在蔡邕《琴操?猗蘭操》,中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詞于蘭”之語,這也是以蘭為“王者香”的出處。
勾踐種蘭,乃據《越絕書》。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退居浙江會稽山,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在會稽山種植蘭草,韜光養晦以惑吳王。這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蘭草的記載。至晉代,書圣王羲之在會稽山勾踐種蘭處附近筑蘭亭,邀集當時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觴,賦詩飲宴,并乘興揮毫,以行書寫成《蘭亭集序》,成為書法傳世珍品。
屈原吟蘭,見于《離騷》《九歌》《九章》等諸多詩篇中。屈原將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吟詠蘭花予以表達,觸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興之法,將物我、情景融為一體。尤其是《離騷》中所寫之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等活動,表明他對蘭花寄以無限深情與希望?!坝嗉茸烫m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彼麑⑻m作為佩物,表示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彼謸奶m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痹凇毒鸥?湘夫人》中,屈原寫道:“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愛蘭、頌蘭,發“寄蕙以情,托蘭以諷”之濫觴。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養蘭、詠蘭以抒情明志者。儒釋道雖旨趣不同,但在愛蘭方面絕無分歧;蘭花也早已走出國門,在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來,蘭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激賞,與梅、竹、菊并稱為“四君子”。宋人王貴學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節而嗇花,梅有花而嗇葉,松有葉而嗇香,唯蘭獨并有之?!钡拇_,蘭花有葉,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與人中君子之境界頗相吻合,集中體現了文人雅士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歷代士子以蘭明志,以蘭示節,以蘭寓心,故而有關蘭花的詩、詞、曲、賦、書、畫等作品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唐代,詩仙李白曾高歌:“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彼未笪暮捞K軾曾詠蘭曰:“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泵魅藦堄稹短m花》詩云:“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人鄭板橋有《折枝蘭》詩云:“曉風含露不曾干,誰插晶瓶一箭蘭。好似楊妃新浴后,薄羅裙系怯
君看。”
蘭花入畫,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畫蘭之作漸多。據說蘇軾曾畫蘭,且花中夾雜荊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與小人同處。南宋時,士大夫常以畫蘭花來寄托宋邦沉淪后不隨世浮沉的情懷。宋元之交,畫家趙孟堅擅畫蘭,至今有兩幅春蘭畫卷真跡存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堅題詩:“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北砻鞔水嬜饔诤?,而蘭花則是自浙江引種。孟堅是宋宗室,宋亡后,隱居畫蘭,以彰氣節,蘭花無疑成為忠貞高潔之象征。孟堅堂弟孟\,亦書畫大家,后屈身仕元,有棄宋之愧,故而從不畫蘭。清人畫蘭者眾多,尤以鄭板橋最癡。其題蘭詩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蘭》中,板橋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板橋擅畫蘭,書法亦佳,時人蔣士銓有“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之贊。
正因蘭乃國人之崇高審美對象,蘭逐漸成為美好的代名詞。如以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襟喻誠摯之友,金蘭喻情投意合,進而形容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蘭譜喻義結金蘭后所交換之譜貼,蘭客喻佳賓貴客,蘭魄喻高尚之精神,蘭質喻高尚品質,蘭衰喻時賢亡故,蘭章喻妙文華章,蘭閨、蘭室喻佳人寢室,蘭姿喻美麗姿容等。
成語典故中,亦不乏蕙風蘭影。如芝蘭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環境;蘭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賢淑的品格;蘭芳石堅,喻高風亮節;芝蘭玉樹,喻才貌出眾;蘭薰桂馥,頌積德長壽后嗣昌盛;金蘭契友,代指異姓兄弟姐妹;蘭因絮果,代指不美滿的婚姻;蘭摧玉折,代指賢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蘭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