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蘇軾詩詞

蘇軾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蘇軾詩詞

蘇軾詩詞范文第1篇

林語堂曾說,坡是一個大文豪,他的詩文都是心靈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魅力……

一.豁達樂觀是他的外部表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思想比較復雜,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誠,隨緣自適,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夜晚,常人會是早點休息,一睡解百愁呀!可無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許是同情這個人生不如意的人,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照入門里,詞人于是乎欣然起行,找懷民漫步庭院,共同賞月,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試想如果不是樂觀的情懷,一個失意之人對月怎能不會傷感?如果不是豁達之士,心煩意亂之時怎會月下賞景?真是達觀自我、超然物外的曠逸氣質,熱愛生活、詼諧天真的盎然情趣,閑適優雅、從容不迫的風度完美地結合。

二.百折不撓是他的內在品質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坡》

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做團練副使之后的第三個春天所作。黃州春天的某個早晨,風和日麗,天高氣爽,蘇軾約友郊游,玩得盡興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同行興致全無,狼狽不堪,奔跑避雨,抱怨連連,唯獨蘇軾聽著雨打竹葉聲,哼著小曲,拄著竹杖,穿著芒鞋,漫步雨中,勝似閑庭信步,悠然如初――“誰怕”,何等豪邁!何等灑脫!同行的人皆笑其“癡”,可誰解其中味啊。

好一個“一蓑煙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難,三起三落,跌宕起伏,歷盡坎坷,他都能夠“也無風雨也無晴”地泰然處之,坦然地面對。他執中持平,守正不阿,雖遭貶而無悔,雖九死而無怨,再大的風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撓,從容瀟灑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報國愛民是他的精神內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綿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在1071年,因和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調。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是1074年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上闋:“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全城的百姓都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愛人者人恒愛之”蘇軾的愛民由此可見一斑。

下闋:“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仕途受排擠,事事不如意,一貶再貶,蘇軾仍積極出仕,實乃令人扼腕,千百年來誰能企及。蘇軾在飽受迫害的情況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修蘇堤,建學校,謗新法,抨舊黨,哪一項不是利國惠民,澤被后世?“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是蘇軾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

蘇軾詩詞范文第2篇

一、超越時空的深沉的歷史感

中國歷史悠久,有很深的“以文載史”的傳統,中國古代的文人,善于以史為鑒,觀照現實。或詠史抒懷、或借古諷今、打通歷史和現實,借古人古事抒發現實中難以直說的隱憂與深層思考。襟抱學養和人生經歷非凡的的蘇軾,更是時常穿行于歷史與現實,跳脫出時間的桎梏,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觀照和評價,來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具有極為明顯的傷今情調,這種深沉的歷史感集中體現在懷古詠史之作中。如被譽為其豪放風格的代表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鄉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法。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擄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入仕是抱著很大的雄心壯志希望有所作為的,無奈卻終身蹭蹬。宋神宗元豐五年,蒙受冤屈的詞人佇立舟中,百感交集,一股深沉而激蕩的思古情懷,伴隨著對人生的思索,情不自禁地傾瀉而出。在永恒的時間面前,有限的生命就如滄海一粟,渺小到不值一提,蘇軾對轉瞬即逝的時間更為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對于功蓋一世的曹操周瑜,時間也是毫不留情,又何況時至今日,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又只能“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更加地覺得自己的渺小和時間的永恒。

再來看借史實發思古之幽情,抒韶光易逝之感的另一佳作《滿江紅?東武會流杯亭》下片:

官里事,何時畢?風雨外,無多日。相將泛曲水,滿城爭出。君不見蘭亭修禊事,當時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在東武修堤分流,救民于水火之中,他空有一身抱負,卻由于和當政者意見相左而屢遭貶謫,在外漂泊期間,蘇軾依然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為百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此次修堤分流之舉造福百姓,也算是給蘇軾屢遭挫折的仕途一點安慰。蘇軾看到滿山的茂林修竹,不禁穿梭時空,想起當年會稽山座上的豪逸,自己又何嘗不想像他們一樣施展抱負,完成自己的理想,可是現實卻和此背道而馳。想到此,自己和古人站在同一地方,命運卻如此不同,又想到風流一時的古人到如今也只能“空陳跡”,不由得更加感嘆時空的空漠和生命的無常。詞人以物是人非的空間意象顯示時間流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情,這已經不單單是個人的悲哀和恐懼,而是把個人的傷逝之悲融入到整個人類的歷史中去了。

二、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夢幻意識

人生有限,宇宙無限,我們總是傾向于到夢境里尋求安慰。思想在現實和夢境的互相交織下蔓延,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我們穿梭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不辨真假。于是,“人生如夢”隨之成為歷代文人對生命的詩意闡釋。蘇軾自身沉浮曲折的經歷,使其不斷進行著時間與人生的終極思考,也秉承了這種生命意識的自覺悲吟,在他的作品中反復慨嘆“人生如夢”:“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西江月》)、“人生如夢”(《念奴嬌?赤壁懷古》)、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一夢江湖費五年(《浣溪沙》)“笑勞生一夢”(《醉蓬萊》)、“萬事到頭都是夢”(《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酞》)……由“如夢”的詞例細細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夢”有兩種含義:一是古今如夢,由今天的眼光看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感到似有還無。二是勞生如夢,以跳出人間的一種開闊眼光看自己和周遭人等的所為,感到恍惚虛無,一切現實的意義都變得微不足道。可以說,古今如夢是勞生如夢長度上的延伸。

俯拾皆“夢”的詞句等都可以印證夢幻意識貫穿了蘇軾整個一生。蘇軾將現實人生的苦辣酸甜,難以言明的隱晦情感,全化做了一場場歡樂悲哀的虛幻的夢境。詞中的夢象多立足于真實的生活基礎,帶有真切的情感體驗。

以《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為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是蘇軾悼念亡妻王弗的名篇,由白晝濃烈的思念轉入夜晚魂牽夢繞的夢鄉。本欲相見,果然相見,無盡的思念之情化作夢境卻顯得真實自然。生離死別的十年,深愛的妻子早已化作千里外的一壞黃土,只有明月清風相伴。而蘇軾幾經坎坷險阻,宦海浮沉,心境郁悶的他更添加了ν銎薜納釕釧寄睢S捎諫釙械乃寄睿虛幻的夢境變得如此真實,一時間分不清孰真孰假。其實真假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蘇軾掙脫了夢境與現實的束縛,在虛幻和真實之間,妻子似乎從未逝去,一直都在身邊,自己再也不是孤身一人,他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感情的發泄點。

蘇軾對人生如夢的感受不僅只停留在對時光的感時傷逝之上,而是化成對人生空漠的認識。在他看來,夢境是現實空間的補充和映射,他在夢境與現實的雙重時空中穿梭,去反抗人生短促無常的無奈。在這雙重時空中,他勘破真實與虛妄的分界,把現實人生放在一個更其寬廣更其高遠的視界中認識,于是,時間在蘇軾眼里被虛化了,夢成為一個變化無定的數字,它甚至可以包容所有的歲月。所以他說“古今如夢,何時夢覺,擔憂舊歡新怨”(《永遇樂明月如霜》)、“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西江月平山堂》)從夢境看真實,人生本身都未必是真,又何必執著于其中的苦難與坎坷?試看《南歌子》:

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宋仁宗嘉佑八年,在鳳翔通判任上的蘇軾曾赴長安,此詞寫旅途中冒雨趕路的辛勞以及歸來后歇宿的情景。“夢里栩然蝴蝶”句寫出了行旅生活結束后的一身輕松,也是在借莊周夢中化為蝴蝶、物我不分的典故,來展現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詞人歷經風雨,將那些波折視為夢境中的虛幻,從而履畏道為坦途,自得其樂,獲得了精神的詩意棲居。

夢境時空可以任由我們心靈把握而自由變化;而在現實中,心靈難道不能超越時空束縛,完成一種飛躍? 蘇軾對于自己時間觀下“夢境”“真實”的無障礙超越,既依賴于自然風物、詩酒人生的生活方式等種種外物,更是依仗他內在主體性意識的增強。K軾的“人生如夢”不是借“夢境”否定外物的虛幻,而是借“夢境”強化心靈與精神的無掛無礙,在虛幻與真實的相輔相成中,完成主體意識的升華。

蘇軾的夢幻意識是有原因的。宦海浮沉,命途多舛,“烏臺詩案”等政治上的打擊使一身才華、少年得志的蘇軾深受打擊,心靈上的創傷更是難以彌補。當在現實中千瘡百孔、無路可走時,他終于尋求到另一種解脫途徑,以精神對夢境的超越洞穿現實生命的時空。以“夢境”來修補人生的希望和對生活的信心,修煉出沉靜曠達、榮辱得失無系于心的超然心境,從而擺脫現實的坎坷經歷帶來的苦悶。夢幻意識已經成為蘇軾文學創作的一部分。蘇軾雖于詞中表露人生空漠之感,但從沒有試圖消解人生的真實意義,他是勘破真實與虛妄的分界,把現實人生放在一個更寬廣更高遠的視界中認識,這樣的認識結果不是否定了人生的本義、此生的價值,而是心靈更加趨于寧靜,以返歸自然的態度來對待現實人生。

三、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

蘇軾的思想中有很多道家、佛家的淵源。道家一向主張“順時”、“安時”,倡導 “順其自然”,認為人應當順應其自然而然的生命歷程,還應當安于蘊含在人生歷程中的自然的時間之流。中國化的佛教則強調時間的循環性,這些關于時間的理解對蘇軾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蘇軾深受莊子、禪學哲學思想的影響,創作中偶爾會流露出虛幻的如夢意識。但虛幻如夢的夢幻意識并沒有成為蘇軾思想的主流。不論他覺得時間多么無常,人生多么短暫,時空多么空漠,他對時間的解讀始終帶著一種達觀、超脫的意味。這一超脫的精神內核,不僅來源于莊子與佛教,來源于陶淵明,更結合了蘇軾大半生宦海沉浮的深刻體驗。

如《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種樂觀向上的時間態度其實一直是蘇軾詞的主流思想,體現了他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人們常把東流的河水比作流逝的青春。而蘇軾看到河水西流,精神為之一振,感到歲月可以重來,人生可以再回到少年,,“休將白發唱黃雞”。這種豁達圓融的思想,在遭受貶謫時期,尤為難能可貴。

再如《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人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這種不避風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與釋道思想巧妙融合。

此外,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也體現了蘇軾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懷的詞,當時朝廷內部愈演愈烈的明爭暗斗,使蘇軾被迫外任,正值壯年的他深察仕途的艱險,難免有遲暮的消沉之感,但這種消沉只是暫時的,一次小小的圍獵就能激發起他殺敵報國的豪情,詞人一掃詞作開端的遲暮之感,轉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語句中激蕩出一股旺盛的青春活力,進一步抒發了他志在報國的豪邁胸襟。有此豪情,是和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以及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是分不開的。所以說蘇軾的時間意識表現在以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為核心思想,夢幻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相互交織的樂觀狀態。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再度遭貶,由廣東惠州貶至海南儋州,相較于中年黃州貶謫的打擊,晚年在儋州生活更為艱苦,他依然能超脫地看待苦難,使精神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安祥之境。

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正值人生之暮秋的詞人,在立春日以歡快跳躍的筆觸寫下《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熱情贊頌海南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一貶再貶的蘇軾,此刻忘記了這是在蠻荒之地的天涯海角,生機盎然的迷人景色激蕩起他高昂的生活欲望,與黎族人民一同期盼著春耕后的豐收。看破紅塵、參悟生死的他,此時更是窮且益堅,以強大的精神意志打破時光的壁壘和生命的關隘,從困境中體味生命的律動和意趣充沛的人生。在蘇軾此時的思想與人生觀中,類似安貧樂道的思想已被整合,越來越近乎于釋道思想中的超脫與淡然。

蘇軾將儒家的濟世情懷、道家的逍遙風度、釋家的澄定心境融合為一體,筑成獨立堅毅的人生根基。面對時間的流逝,厚重的人生之基并沒有使他沉湎于消極的情緒,也沒有使他隨波逐流,而是讓他從與時間急迫的對立思考中跳脫出來,從宇宙天地的大視界中反觀個體生命的價值,以物我同類、泯化于宇宙自然的方式化解“吾生之須臾”的悲哀,自覺地追求精神上的自適,從而修煉成隨緣放曠的生命狀態。蘇軾用豐富而清雄的詞作,詮釋他對人生的深刻領悟,他的詞作,同時兼具了深沉的歷史感,“人生如夢”的夢幻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曾棗莊.坡詞全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

[2]葉嘉瑩,朱婧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上、中、下冊)[M].北京:中國書店,2007.

[3]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92.

[4]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蘇軾詩詞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蘇軾 以文為詞

詞從民間到文人創作的發展路線,也是詞逐漸走向獨立的文學體式的標志,但是無論如何變詞作為一種抒情的載體卻從未改變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蘇軾之前,詞作中的議論極少,更不用說引起詞體的重大變化。從以詩為詞到以文為詞, 詞最終在文學的大家庭中贏得了平等且寶貴的一席之地, 正如陳洵所說: “ 東坡獨崇氣格, 箴規柳秦, 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詞,以文為詞便得到了發展。究竟蘇軾與“以文為詞”之間有何種淵源與不可割舍的關系,蘇軾又是如何運用“以文為詞”的,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將進行探討。

一.蘇軾與“以文為詞”的歷史追溯

關于“以文為詞”究竟源起何人,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有學者所持的觀點是“以議論為詞的鼻祖是辛棄疾”。但是比較受推崇的觀點認為,蘇軾才應該是“以文為詞”的發起者,辛棄疾的的功勞主要在于發展了“以文為詞”。正如王世貞《藝苑卮言》中提出: “詞至辛稼軒而變,其源實自蘇長公,至劉改之諸公極矣。”這就是說,蘇軾以議論為詞影響甚為深遠,它包括了蘇軾之后辛棄疾在內的宋代詞壇。身為辛派后勁的劉克莊和劉辰翁在對辛棄疾“以文為詞”的創作進行總結時也將“以文為詞”的源頭上推到坡:“詞至東坡, 傾蕩磊落, 如詩如文, 如天地奇觀, 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然猶未至用經用史, 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 用一語如此者, 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 乃如禪宗棒喝, 頭頭皆是; 又如悲笳萬鼓, 平生不平事并卮酒, 但覺賓主酣暢, 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稼軒胸中今古, 止用資為詞, 非不能為詩, 不事此耳。”由此觀之,蘇軾是以議論為詞的先行者。

二、蘇軾創作過程中的“以文為詞”妙用。

蘇軾的“以文為詞”又可以稱之為“以文法為詞”,這樣的寫法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首先是歷時性的敘述, 其次是真實性的內容表達, 最后便是就其所敘事件而言要具有單一性和完整性并存的特點。由于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在創作過程中蘇軾一方面表現出貼近自然的平淡創作風格;同時作為一位詞人,蘇軾仍然將詞體文學自身的藝術特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對待,既結合各了部分傳統的詩歌體裁,同時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詞的創作風格具有超凡脫俗之感,這樣的做法也使得詞走上了“雅化”之路,而蘇軾在創作過程中對“以文為詞”的妙用主要體現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全篇議論來明理

說到蘇詞,首先會想到的是議論,在蘇詞中,議論包括了通篇議論和夾論,很顯然,通篇議論就是議論滲透于全文。在蘇詞中采用通篇議論寫法的典型之作就是《如夢令》二首,這兩首詞是通過沐浴來展開議論的,所反映出來的是在舉世皆濁的背景下,蘇軾依然能夠始終保持著其率真的本性和高潔的人格,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境界。再比如它的《哨遍》,這首詞主要是通過對陶淵明所創作的《歸去來兮辭》的充分隱括,來在議論中把蘇軾視富貴如糞土的精神充分表達出來,讓人們深刻體會出其忘我的人生態度。

(二)通過議論、敘事以及抒情的融合來做到情理兼備

在蘇軾的筆下,議論、敘事、抒情的手法總能完美的額融合,在其作品創作中的夾論,即是把議論明理來融入到敘事中,典型的就是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這一首詞是蘇軾在到杭州任命的途中有感而發的,詞的一開始,就通過對雞鳴晨起的事情,來引出詞人的議論,在一系列議論后,來進行情感的抒發,而這種通過敘事來引情感,通過情感的抒發來議論,再通過議論抒感的這種方式,在這首詞的下片也一樣。正是通過把議論融入到敘事中,才把詞人的這種雖然憂憤但是卻又滿懷著曠達的情懷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這種夾敘加論的方法,從理至情,由理出情,是蘇軾詩詞中的又一大特色,但是,這種方法,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如果在詞的一開始就進行議論,那么,其作用就是明確整首詞的主旨,它所發揮的作用就是為全詞打下良好的感情基調。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在詞尾或者詞中進行議論的。

(三)通過詠史懷古的議論來感慨世事

在詠史懷古的議論中,蘇軾主要是通過歷史故事來引發對人生的感慨,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的上闋主要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景色,意境開闊博大,給人以豪壯之感。下闋重點寫周瑜赤壁之的功績,詞中極言周瑜的從容瀟灑,顯示出蘇軾對建功立業的渴求。《念奴嬌》作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這一年47歲,時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詩人以酒祭奠江月,正是他無可奈何心情的反映。

整首詞,作者通過對三國中的諸多歷史人物的描寫,通過對周瑜年輕有為的特寫,來與自己人生的坎坷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感嘆自己的一事無成,故而在最后通過“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來道盡無限的感慨。

總之,蘇軾的創作實踐,大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詞體的變革,為詞體功能的發揮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可以說,蘇軾在以文為詞的境界中,給人們開創了另一番景象。

參考文獻:

[1]陳才智.蘇軾題畫詩述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06.

[2]劉華民.宋代雜體詞綜論[J].常熟高專學報,2004,01.

[3]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蘇軾詩詞范文第4篇

【關鍵詞】蘇軾 辛棄疾 豪放派

蘇軾和辛棄疾同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其詞作都飽含著奔放的情懷和豁達的胸襟,他們用開闊的題材和手法將恢弘的氣勢和豐富的內容開創了宋代詞壇豪放一派的格局。蘇軾和辛棄疾被后人合稱為“蘇辛”,他們豪邁慷慨的詞風對宋詞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一、蘇辛詞風的相似之處

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代表了兩宋豪放詞風的最高成就,他們都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他們都為當時腐敗昏暗的社會和當局所不容,以一種孤獨和清高的姿態與社會所抗爭。豪邁詞的背后是具有著豪放性格的詞人,有著赤子之心的蘇辛二人渴望著建功立業和報效國家。在他們豪放詞風中,可以感受出蘇辛對社會和家國的擔憂和無奈。可以說,蘇辛二人的豪放詞都抒發了一種懷才不遇和壯志難酬的情感,才華橫溢渴望有所作為卻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們豪放詞沉郁頓挫的氣概。

同時,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萎靡不振,蘇辛二人沖破了這種書寫男女情感的狹窄題材和內容,用豪邁的詞風一掃傳統的艷詞,開闊了詞的格調和視野。由蘇軾開創、辛棄疾發展的豪放派在詞的題材和意境上都具有著獨創的開拓革新精神,是社會廣闊內容的真實寫照。如果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后,使得詞的用途和范圍擴大了,那么將豪放詞推向高峰的辛棄疾達到了真正的無事、無物不可以入詞的境界。而且,蘇軾、辛棄疾的詩詞共同體現出了豪邁的詞風,包含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濃烈奔放的情感,這是兩人獨特的詩風和有別于同時代其他詞人的典型特征。

二、蘇辛詞風的不同

首先,蘇辛二人身處著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這就奠定了詞風不同的基礎。蘇軾生活在政治相對穩定的北宋,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生活態度積極達觀,積極進取卻慘遭貶罰。蘇軾不受當朝的重視而又幾經被貶,一次比一次更遠,但蘇軾卻在逆境中保持了灑脫樂觀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相比于蘇軾,辛棄疾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時期,朝廷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辛棄疾渴望為國家收復失地,建功立業,收復中原。但是南宋朝廷軟弱無能,偏安東南,對辛棄疾的雄心壯志不予理睬,并沒有對他委以重任。蘇軾的代表作《破陣子》就體現了這種壯志未酬的豪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渴望祖國統一、戰死沙場,但是壯士之心卻屢遭打擊,已是白發生的遺憾和無奈透露出英雄的矢志不渝。因此,在蘇軾的豪放詞風上,辛棄疾帶有了更多了悲涼和消極情緒。在作詞觀念上,蘇軾的作詞和散文和詩作都有著非凡的代表作,他嘗試著不同的文體,都達到了最高的藝術成就。而辛棄疾則是專心作詞,用其最真誠的情感體驗去寫詞,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懷。而且在作詞的風格表現上,蘇軾表達的是面對挫折時的達觀,他以豁達的心胸將遭遇置之度外。而辛棄疾在詞中表現的是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風格表現在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蘇軾對面對挫折內心痛苦和憂憤的書寫是含蓄而低沉的,而同時為軍人身份的辛棄疾卻更為顯而易見。辛棄疾因為身世的遭遇,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厚、透徹的理解,民族的苦難讓他的悲憤更為激昂和顯露。與書寫方式相反,蘇軾的語言風格更為清新自然,而辛棄疾慣用典故,以曲折的方式來敘說心中的難言之隱。學者們這樣評價:“稼軒的豪放,不僅表現在物象的雄偉,更主要的是表現在思想內涵的豪放。辛詞中,物象之壯與心志之壯往往和諧地統一在一首詞中。即便是表達曠達或悲慨風格的詞也透出一種豪氣。東坡的豪放主要表現在物象的雄壯,物象之雄與心志之曠和諧統一在一首詞中。因此,蘇詞風格主要是沖淡、曠達和飄逸。”

三、結語

蘇辛兩人的詞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蘇軾作為豪放詞風的開創者,對辛棄疾的詞風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辛棄疾在蘇軾的基礎上,將豪放派的詞風更加完善和規范。無論是風格還是內容,兩宋的豪放詞風在蘇辛二人的推動下成為了獨樹一幟的一派。但由于個人性格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兩人同屬豪放的風格,卻一個豁達瀟灑,一個慷慨悲壯。與之相關聯,在豪放的詞風下,兩人有著對詞風不一樣的表達和風格。宋詞在這種雄壯豪邁、沉郁頓挫的風格引導下,開闊了詞的意境和氣勢,以更為嶄新的面貌活躍在詞壇,成為對豐富詞的功用功不可沒的一派。因此,無論同還是異,蘇軾和辛棄疾對豪放派詞風的貢獻是巨大的,一脈相承而又有所發展的風格對宋代詞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蘇辛二人極高藝術價值的詞作背后,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詞風融為一體,成為我國歷史上詞壇不朽的豐碑。

【參考文獻】

[1]劉淑娟.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之比較[J]. 作家,2013,04:146-147.

[2]譚小明. 蘇軾與辛棄疾隱逸詞之比較[D].內蒙古大學,2008.

[3]房日晰. 蘇軾辛棄疾之農村詞比較[J]. 商洛學院學報,2013,01:44-47.

蘇軾詩詞范文第5篇

關健詞:古詩詞教學 人文素養 培養

一.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建設,我國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的內容及目標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與變化。目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也促使眾多高校教師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不僅傳承了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更承載了我國先民的精神。古詩詞的這種特殊性引起了眾多教師的關注,也使其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力工具。但從目前來看,教師還無法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要得到相應的理論進行支撐。

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談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及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并有力推動古詩詞教學的發展,同時引導學生成為心靈健全的新世紀人才。

二.利用古詩詞的形象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首先,我國的古詩詞具有語言精練但內容和感情豐富的特點。正是這種相對矛盾的特點,使其成為古詩詞最迷人的特色。進一步說,古詩詞雖然結構短小,但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詩人在簡短的詩詞中生動地描繪了人物或形象,這也是作者抒發感情的基點。

教師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首先能夠做的就是利用古詩詞中的形象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換言之,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以詩文《飲酒》為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這首簡短的五言律詩中,作者用簡單的筆墨塑造了豐富的形象,有山野中的小屋,也有面向朝陽的籬笆;有美麗的,也有爭相追逐的飛鳥。作者利用簡短的詩文描繪了一副恬靜的圖畫,顯示出一種怡然自得、悠閑無比的田園生活。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通過反復的閱讀將這首詩中的形象拓印在自己的腦海中,就能夠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進行感受、領悟和賞析。此時,學生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美、鑒賞美。例如,部分學生看到的是東籬外生機磅礴的,感受到生機盎然的氣息。部分學生則看到夕陽下飛鳥相互追逐著回家的悠然景象,其內心涌現出一股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情緒。部分學生卻看到作者悠然自得的坐在茅屋內飲酒的畫面,感受到田園生活的恬適與和諧。學生根據個人的認識從不同角度建構圖畫并進行賞析,感受到古詩詞中的圖畫美、韻味美、情感美,在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心靈。

基于此,學生就能夠在古詩詞教學中發現詩歌中的美,并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美、鑒賞美,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發現美、認識美,這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最終讓學生認識到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利用古詩詞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要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人的價值,并引導學生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同時更進一步挖掘人性的美好。因此,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隨著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學生才能看透事物的表面,才能更好地領悟深層次的情感與精神,并在與作者進行感情的交流中更好的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并對美好的生活產生憧憬與向往之情。

以《虞美人》這首古詩詞為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古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其成功之處不但在于詩人在詩中描繪了生動的形象,更主要在于詩歌蘊含的深刻情感。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詩文,在對詩文形象進行欣賞的基礎上鑒賞詩文的感情。

從接收美學的視野來看,文學作品都留有空白,這也正是作者與讀者進行思維交流與碰撞的最佳場所。因此,在鑒賞這首古詩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感悟到作者在繁華仍在的背景下哀嘆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學生則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在作者問天、問人到最后自問自答的過程中領悟到作者內心的無助,并由此理解了作者對故國之思和深深的亡國之痛。

又如在李商隱《無題》這首詩的鑒賞中,學生能夠看到春蠶和蠟燭無私奉獻的一生,能夠感受到作者抒發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進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領悟到高尚的情操。

總的來說,我國流傳至今的古詩詞多不勝數,其不但彰顯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更展現了我國古代先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其不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語文綜合能力,更關鍵的是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賞析我國的古詩詞,并對其中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進行領悟和欣賞。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才能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不同詩人抒發的不同情感,包括作者抒發的愛國之情和憂民之意,也包括作者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也涵蓋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崇拜之情。

在此過程中,學生才會與作者產生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更好的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基于此,學生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思考人生,并逐步實現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相互統一,引導學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最終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四.利用古詩詞的意境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

此外,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要學生擁有較高的心靈境界,才能夠讓學生拋開現實的陰暗面,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面對挫折與苦難,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長遠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發現世界和生活的美,同時在追求美的同時實現人生的價值,最終讓學生領悟人文精神。

在我國的古詩詞中,不僅僅擁有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更多的則是詩人從自我出發,表達自己內心高尚的情操。教師應該讓學生領悟和感受這些高尚的精神,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幫助學生達到更高的心靈境界。

例如,著名詩人蘇軾的詞大多表現了他豪邁的性格,也抒發了他的豪情壯志。以《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代表作為例,作者在詞中描寫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風景,又描寫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得。最終,詩人筆峰一轉從夢境回歸現實,嘆息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的情感起伏較大,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詩人情感的變化,這就能夠讓學生感受詩人內心的豪邁,同時也感受到詩人對自己坎坷命運的感嘆。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去感受詩人內心的斗志與拼搏,并得到感染讓學生燃起對未來的希望,同時產生拼搏的動力。

我國的古詩詞承載了祖輩優秀的精神和意識,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詩詞的情感,其本質就是在引導學生領悟和感受優秀的精神,使學生的心靈境界得到提升,進而幫助學生領悟人文精神。

五.開展拓展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最后,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開展拓展教學,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一方面,只有當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高,其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并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人文素養從某種意義而言屬于綜合素養的一部分,隨著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高,其眼界將變得更高,其價值觀也將變得更加長遠,最終引導學生更好地生活,同時在生活與學習中突出人的價值。

因此,教師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必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拓展教學的內容,并開展更豐富的教學。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詩時,教師可以將杜甫與李白兩位是人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兩人同為唐朝詩人為何兩人的作品卻大相徑庭。通過對詩人的學習和分析,學生發現杜甫生處于晚唐時期,其生活艱難,因此其詩歌的內容較為沉重,表達的多是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就了解到了詩人杜甫的生活經歷,就能夠與自己當前的生活進行對比。

基于此,學生發現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才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因此,學生就能夠進一步感受到杜甫所表現出的偉大情操,并在其影響下改變負面的行為習慣,進而在學習生活中變得積極向上,并通過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

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畫出詩歌中的形象,使學生對詩歌中的形象進行更深層次的賞析,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總的來說,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迎合了時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眾多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滲透人文主義精神。同時,教師需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踐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出更有效的教學見解,推動現代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淑華.利用古典詩詞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柳琴珠.依托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吉林教育,2014(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惠东县| 齐齐哈尔市| 扎赉特旗| 高淳县| 莆田市| 龙川县| 威信县| 舞阳县| 南乐县| 信阳市| 昌邑市| 胶州市| 宜城市| 孝昌县| 肥乡县| 汕尾市| 北安市| 乌什县| 新疆| 武汉市| 梓潼县| 瑞昌市| 仁布县| 吴江市| 类乌齐县| 永仁县| 晋中市| 汕头市| 库伦旗| 小金县| 阿荣旗| 庐江县| 札达县| 托克逊县| 青浦区| 三明市| 湛江市| 平塘县| 临城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