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我認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比利·格雷如果太過迷信專家,他就活不到現在了。那是20年前的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格雷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報紙??赐暌粋€版面后,他無意識地撓了撓后腦勺。然后,他準備接著看下一個版面。但他突然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他又撓了撓后腦勺,找到了不對勁的原因。在后腦勺的一個地方,在被撓的時候發出的響聲,居然很像指甲劃在空紙盒時的聲音。他又試了一次,果真如此。他立即去了醫院。
“您說您的腦袋有一個洞?”醫生笑道,“哦,格雷先生,我想是您太過緊張了。當時您聽到的聲音,可能是您撫摸頭皮時,不經意間撥動了哪根神經而發出的音樂聲?!痹诮酉聛淼膬蓚€月里,格雷找了四個醫生,他們都覺得格雷是在開玩笑,所以都沒有做仔細的檢查就告訴他,他是完全正常的。
當格雷找到第五個醫生時,他一再堅持道:“醫生,請您相信我,這是我自己的身體,我非常清楚。我敢肯定,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對勁!”
醫生只好說:“好吧,那就給您拍個X光片,看看到底誰對誰錯。”
結果出來后,醫生非常震驚。格雷的腦袋里有一個腫瘤,這個腫瘤使得格雷的腦袋出現了一個眼球大小的空洞。醫生趕緊給格雷安排手術。手術結束后,主刀醫生對格雷說道:“格雷先生,您是一個明智的人。我非常佩服您這一點。不少人都因為這種病而失去了生命,因為一開始我們也不知病因在哪兒,等到發現時已經太遲了?!?/p>
常識于我們是非常有益處的。有時候,再多的專家意見也比不上你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還得相信自己的判斷。
使用令雙方都滿意的語言
詹妮在一家女士服裝專賣店做銷售員,工作好幾個月了,業績一直上不去。經理對她說:“詹妮,如果這個月你的銷售業績再上不去,恐怕我得讓你走人了。”
“對不起,經理。”詹妮惶恐地說道,“你可以給我一些如何讓我做得更好的建議嗎?”
“嗯,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竅門。聽起來有些愚蠢,但我過去就是這樣做的。拿一本字典,慢慢查閱,直到找到一個對你非常有動力的詞為止,然后把它恰當地用到你的工作上來?!?/p>
果然,詹妮的銷售業績不久就上來了。經理很高興:“祝賀你,詹妮。我的小竅門挺管用吧?”
詹妮點點頭:“我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找這個極具動力的詞。這個詞是‘了不起’?!?/p>
“‘了不起’。多好的一個詞!”經理說道,“你能告訴我你是如何運用這個詞的嗎?”
“當然。星期一,我的第一位顧客是一位中年女士。她告我,她的小女兒剛被本市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接收。我馬上說‘了不起’。她繼續告訴我,她女兒的穿著一直穿得很端莊,并且是班上最受歡迎的女孩。我馬上說‘了不起’。然后,她買了價值300美元的衣服。”
頓了頓,詹妮繼續說:“我的下一位顧客說,她需要一套參加鄉村俱樂部彈簧球活動的衣服,要最高檔的,因為她是一位大公司的高級主管。我贊嘆說‘了不起’。她繼續告訴我,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我又贊嘆說‘了不起’。然后,她不但買了一套高檔的禮服,還買了幾百美元的裝飾品。以后都是這樣,顧客夸耀自己時,我就說‘了不起’。他們一高興,就大方地掏腰包了!”
“干得漂亮,詹妮?!苯浝碣澋?,“不過有一點我很感興趣,在你使用這個極具動力的詞之前,你習慣對顧客說什么?”
“嗯,我習慣說‘誰在意呢?’”詹妮答道。
很顯然,詹妮之前使用的語言并不能取悅顧客,她的銷售業績自然也就無法上去了。而她還不明白個中原因。幸好,經理的支招讓她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她的銷售業績也上去了。可見,自我認知是多么重要。所以,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使用令雙方都滿意的語言是讓自己進步的一個好方法。
永不放棄嘗試
黛安·索耶,美國廣播公司的新聞主播。觀眾稱她為“手持麥克風的森林女神”,新聞界稱她是“頑強不屈的貴婦”。
1967年,黛安·索耶從威尼斯利學院畢業,但她不知道應該從事什么工作。她去找父親商量?!澳阕钕矚g做什么?”父親問她。
“我喜歡文字的力量,喜歡與人一起工作,并且我對世界上每天所發生的事都充滿好奇?!摈彀膊患偎妓鞯卮鸬?。
父親想了一會兒,說:“那你有沒有考慮過到電視臺做記者?”
那時候,女記者出現在電視上是很少見的。戴安穿上得體的套裝,鼓起勇氣去見了路易斯維爾市WLKY電視臺的新聞部主任。事情出奇地順利,新聞部主任答應給她一個機會。在接下來的兩年半里,黛安作為一名電視臺的新聞記者穿梭于各個地方。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
1969年,黛安離開WLKY電視臺,登上飛往華盛頓特區的飛機,前往白宮求職。在白宮官員的眼里,她也許就像一個剛剛進城的村姑,但她并未因此而退縮。由于有她父親一位朋友的推薦,黛安得到了白宮新聞秘書羅恩·齊格勒的接見。最終,她被白宮新聞辦公室錄用了。
那是一段令人興奮的日子。黛安沒白天沒黑夜地投入到這份工作。但是,“水門事件”突然發生了。1974年夏天,總統辭職,黛安離開了白宮新聞辦公室。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但是,黛安并沒有消沉,她時常對自己說:“夢想不是停留在某個終點,而是不停地去追求?!?/p>
之后,黛安加盟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那里當了三年的“早間新聞”的主播后,她加入了《60分鐘時事雜志》節目組。她時刻準備著一個旅行箱,一接到任務就馬上飛往目的地。
1989年2月,黛安跳槽至美國廣播公司,并工作至今。一次,在跟朋友聊天時,朋友問黛安,是什么讓她走到了今天。她想了一會兒,說道:“那是因為我敢于心懷更大的夢想。我想,上帝也許會原諒失敗,但絕不會原諒放棄嘗試?!?/p>
1、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系等的認識,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體態、性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著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以及,在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驗過程中,我們是否有目的、自覺的調節和控制我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們要善于剖析自我,深刻認識自我,更好地認識外在形象和內在自我。
2、通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我們都知道“旁觀者清”、“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向他人了解自己。我們要虛心聽取他人的評價,同時又要客觀、冷靜地分析他人的評價,以便我們從多角度來認識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認識自己。自我觀察和他人評價難免會有各自的主觀投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社會比較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現在的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未來進行縱向比較,與同齡人或者有類似條件的人進行橫向比較,通過更全面的縱橫社會比較來正確認識自己。
4、通過社會實踐認識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根據各種活動過程與結果來認識自己。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通過組織開展活動來分析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通過讀書活動,發現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時的查漏補缺等等。通過具體的活動分析自己的表現及成果,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特殊教育;教師;自我認知
教師專業發展為近十多年來的研究熱點。但不管是普通教育還是特殊教育,從教師的自我認知角度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章較為少見,文獻檢索僅見幾篇關于普通教師自我認知的宏觀研究,如殷鳳的《自我認知: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 [1],缺少針對某些問題的更為具體的實證研究,特殊教育領域更是未能檢索到關于教師自我認知的研究。實際上,教師的專業發展如果離開了教師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把握,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更好地開展特殊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在課題組的系列中專門涉及了關于特殊教育教師自我認知的研究內容,本文即是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研究方法
(一)選取被試
本研究從全國范圍內選取了4所盲校或特殊中心(學校)的盲部、5所聾?;蛱厥鈱W校的聾部、3所弱智學校或特殊教育中心,然后整群抽取上述學校的全部教師,共發放問卷331份,回收291份,剔除個別無效問卷后獲得286份有效問卷。參與問卷調查的286名教師基本情況如下:男教師62名(21.7%),女教師224名(78.3%);30歲以下的84人(29.4%),30-45歲的有177人(61.9%),45歲以上的有25人(8.7%);起始學歷的各層次學歷的人數分布差異不顯著,但當前學歷以本科為主,占77.3%(如表1所示);當前學歷的專業分布在理科、文科和特殊教育三個方向的人數大致相當(如表2所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問卷的具體內容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師基本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服務的學校類別(盲、聾、啟智學校或隨班就讀學校)等。第二部分是關于教師自我認知的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工資的認知,包括對自己工資與同學工資的比較認知以及對自己收入的滿意程度;二是對自己工作能力和素質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素養是否滿意、自己是否需要接受進一步教育;三是對專業發展動因的認知,主要為繼續教育的動因。
(三)問卷發放與收集
各學校的問卷由筆者與各學校參與本課題研究的課題組成員一起發放并回收,在調查對象回答時強調真實反映自己的情況,保障回收率。
二、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一)教師對工資的自我認知
我們把教師對工資的認知看成是自我認知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自己工資多少,和他人比較時處于什么位置。對自己的工資是否滿意等,從不同側面反映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可程度。本研究選取了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一是教師對自己工資的滿意程度;二是在分析教師工資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時,除了學校類型、年齡、性別等客觀因素外,本研究特意將了解重要他人(即同學)的工資作為一個影響因素分析,因為教師們對自己同學(此處的同學是指看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同學,這也是教師最在乎或者腦中信息最清晰的一個社會人)的工資是否了解,以及基于這種了解比較自己工資與同學工資的高低,繼而分析這種比較參照是否影響了教師對自我工資的滿意程度。
1.對自己工資收入的滿意程度
調查發現,在286位教師中,只有19位(6.6%)對自己的工資收入滿意,基本滿意的有105位(36.7%),不滿意的有140位(49%),回答“說不好”的有19位(6.6%),3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見,對工資持滿意態度與不滿意態度的教師分別為43%、49%,各接近一半,說明當前特教教師對自己工資收入的滿意度分化嚴重。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性別、年齡段和學校類別對教師工資滿意程度的影響,卡方檢驗未發現明顯差異(詳見表3),說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在工資收入的滿意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2.自己工資與同學工資的比較
當教師們被問及對同學的工資是否了解時,162人(56.6%)表示“了解”,96人(33.6%)表示“不了解”,26人(占9.1%)回答“說不好”,2人信息缺失?;卮稹安涣私狻焙汀罢f不好”的人數比例接近42.7%,這說明接近一半的教師對同學工資的認知存在模糊。
本研究將不了解同學工資收入與回答“說不好”的教師歸為不清楚同學工資的類別,然后將之與清楚同學工資的教師進行比較(表4),發現兩類教師對自我工資的滿意程度差異顯著。具體而言,清楚同學工資的教師傾向于對自我工資收入不滿意,比例為57.5%,而不清楚同學工資的教師傾向于滿意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例為54.5%。
對于表示了解同學工資的教師(n=162),本研究進一步詢問了其比較自己工資與同學工資的高低。結果發現,128人(79%)認為同學的工資“高于”自己,11人(6.8%)認為同學工資“低于”自己,22人(13.6%)認為同學的工資與自己的工資“差不多”,1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見,教師普遍認為特教教師的收入偏低,從而降低了對自己工資收入的滿意程度。
(二)教師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素養的認知
1.對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力和素養的滿意度
對工作能力的自知是教師最重要的自我認知。如果教師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甚至說合格的教師。就被調查的286人而言,187人(65.4%)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養表示滿意,59人(20.6%)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養不滿意,另有38人(13.3%)表示“說不好”,缺失信息2人(0.7%)。
總體而言,80%被調查的教師對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具有清晰認知,即判斷滿意或不滿意,另有接近15%的教師對自己的知識能力素養未有清醒認知。當然,從教師們的滿意度來看,和以往筆者對教師素養的研究比較時,特殊教育教師的能力和素養沒有大的變化[2]。
通過進一步從教師性別、年齡、學校類型、當前學歷四個角度分析影響教師自我工作能力與素養滿意度的因素(見表5)發現,男教師比女教師選擇滿意的比例高,男教師達到72.6%,女教師為64%;相反,12.9%男教師選擇不滿意,23.0%女教師選擇不滿意,男女選擇“說不好”的比例差別不大。就數據來看,男教師對自己的能力素養評價比女教師較有信心(如表5所示),但未達到差異顯著水平。
在年齡方面,年齡段越小,對自己能力素養的滿意率越低,年齡段越大對自己能力素養的滿意率越高,檢驗發現,年齡差異達到邊緣顯著水平。這說明,年齡越小的教師因為經驗不足、學識有待提高等原因,接受繼續教育的需求相對迫切。
教師對自己工作能力和素養的認知在性別、學校類別、當前學歷上差異不顯著,說明教師們對自己能力和素養的認知趨于穩定性,即總體傾向于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素養。
2.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
在直接考察教師對自己能力和素養的主觀感受后,我們又從另外一個側面,即從是否需要進一步學習方面考察教師們對自己工作能力和素養的認知。要求教師對“就您目前的工作而言,您感覺需要進一步教育嗎?”這個問題,從“需要”“不需要”和“說不好”三個方面予以選擇。結果發現,在286人中,有235人(82.2%)回答“需要”,24人(8.4%)回答“不需要”,24人(8.4%)回答“說不好”,另有3人信息缺失(1.0%)??傮w而言,絕大多數教師表示有繼續教育的需求。同時,相比14%的教師表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素養,不到10%的教師表示不清楚是否需要繼續教育,這說明就是否需要繼續教育而言,教師們比對自己能力和素養的認知稍微清晰。
在是否需要繼續教育上,82.2%教師表示有需要,這個比例高于對自己的能力和素養表示滿意的教師比例(65.4%),說明即使是對自己的能力和素養滿意的老師也覺得有接受繼續教育的必要。
進一步從性別、年齡、學校類型、當前學歷分析了特教教師繼續教育需求度的影響因素(見表6)后發現,性別、年齡分布、學校類別、當前學歷等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因
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歷發展,就是提升學歷;二是提升能力、素養,通常這兩個方面統稱為繼續教育。那么,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動因或理由主要有哪些呢?
本次調查,把相關理由列為五個方面,即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素養、提高學歷、提升待遇、上級要求和其他。要求教師每人選擇兩個最主要的理由,統計結果見表7。結果發現,在五個列出的因素中,“提高教育教學”為第一位的動因,占83.7%;列在第二位的為“提高待遇”,占29.9%;第三位的是“提高學歷”,占25.7%;第四位的為“上級要求”,占14.9%。由此說明教師以內在的教學能力提高為主要動因,外在的待遇提高、學歷提高是部分教師考慮繼續教育的次要因素。
本研究就前四項動因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如表8所示),從差異檢驗來看,性別在繼續教育理由上的差異不顯著,年齡分布在動因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30歲以下的教師選擇“提高學歷”“提高待遇”的比例顯著高于30-45歲、45歲以上的教師,但選擇“上級要求”的人數比例低于30-45歲、45歲以上的教師人數;學校類型存在顯著差異,盲校教師選擇“提高學歷”的比例顯著低于培智學校教師,選擇“上級要求”的比例顯著高于培智學校的教師;當前學歷不同的教師在提高學歷的動因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大專及以下教師希望提高學歷的人數顯著高于本科、碩士層次的教師。究其原因,年齡分布在繼續教育動因上的差異很好理解,年齡越小的教師的學歷提高需求、待遇提高需求自然更為迫切。同理,當前學歷偏低的教師繼續教育需求自然高于已具備本科或碩士學歷的教師。但是,盲校教師為何在“提高學歷”的動因選擇上顯著低于培智學校,而“上級要求”的動因選擇上顯著高于培智學校,則需要后續的研究。本研究推測可能的原因為:盲校教師多為具備學科教學背景的本科學歷入職,較高的入職起點可能導致他們“提升學歷”的需求相對低于培智學校;與此同時,基于學校領導鼓勵督促進修的情況相對增加。
本研究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前特教教師的繼續教育動因。提高教育教學素養,無論是從學歷角度還是知識能力提高的角度都是繼續教育最重要的動力。這時,通過教師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定的待遇回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提高待遇成為第二個繼續教育的動因亦合情合理。三、研究結論
(一)43%的教師表示對自己的工資基本滿意,49%的教師表示不滿意,說明當前特教教師的工資滿意度分化嚴重,且在性別、年齡、學校類型、當前學歷上不具有顯著差異。對同學工資收入了解與否影響教師對自己工資的滿意程度,且了解同學工資的教師傾向于不滿意自己的工資收入。
(二)絕大部分教師(80%)對自己的能力與素養具有較為清醒的認知,65.4%的特殊教育教師認可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養,年輕的教師在工作能力與素養的滿意度上低于年長的教師。
(三)83.0%教師具備對自我繼續教育需求的清醒認識,82.2%教師表示需要繼續教育,亦有8.4%的教師認為不需要繼續教育。
(四)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動因的前四位依次為提高教育教學的素養、提高待遇、提高學歷與上級要求,并存在教師年齡、學校類型、當前學歷上的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變”是自我認知的過程
“‘變’并非我的追求,而是一個結果。藝術的本質,不是制造符號,而是表達一種精神的維度,符號僅僅是載體而已。是否被接受,不取決于‘符號’而取決于‘精神’。‘變’對于藝術家而言,更是一種必然?!儭粌H僅是藝術家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如何在這個時代中,更好的自我認知?這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睆垥詣偯鎸Α稗D型”如是說。
此次個展的參展作品有20余年的創作跨度,不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有著巨大的轉變。面對當代藝術“符號化”的現象,大家庭系列無疑成為了張曉剛“符號化的代表”,更是學術界爭相研究的熱點和藝術市場天價的代名詞。然而,面對這個“符號”的空前成功,自2003年開始,張曉剛另辟蹊徑,“里和外”、“記憶與失憶”、“綠墻”等系列接連被推出。2008年未,簽下張曉剛的畫廊巨鱷佩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依然高調為張曉剛在紐約舉辦個展,展出了以上幾個系列的“新作”。在展覽開幕的前一天,所有作品卻早已被藏家預訂?!半m然對我來講,賣的好壞關系不大,也不是我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展覽之前有些緊張,因為是新作,與過去的人物不同,幾乎都是靜物、空房間、風景。但是展覽一開幕,氣氛就不一樣了。”
實際上,張曉剛一直不把大家庭之后的改變稱為“轉型”,而大家庭系列才是他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痛苦的轉變。“1993年,我開始創作大家庭,那是源于一種絕望。當我抱著一種狂熱的膜拜,偷渡到荷蘭,看到美術館中梵高的原作時,我才發覺自己和他的大相徑庭。當你真正了解西方的時候,會發覺文化和生存狀態的巨大差距。”也正是源于那種痛苦和絕望,大家庭的面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和震撼才會如此之深遠。
藝術市場寒冬造就創作契機
【關鍵詞】自我認知 自我概念 自卑
1前言
自卑心理是由于個體對自我評價不當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心理體驗,它廣泛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自卑心理是基于社會比較而產生的一種暫時的不如人的心理體驗,它可能成為個體進步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前進的障礙,這取決于個體的自我調適能力。調查顯示42.83%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建立在自我觀察基礎之上。以往研究表示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是由不當的自我評價所產生的消極心理體驗。樊富珉、黃希庭等采用自我概念作為基本維度研究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發現,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存在著雙向預測和影響作用。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關于自我及其與周圍環境關系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認知和評價,是國內外心理健康研究者們普遍將自我概念作為評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2自卑心理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原因
2.1自卑心理的表現
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常常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過過低的評價,夸大自己的短處,忽視自身優點,悲觀、意志消沉、對生活的熱情不高。他們不是通過積極地改變現實的自我去實現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理想的自我,趨同現實的自我,其結果是更為自卑。自卑心理表現具有如下特點:敏感性、封閉性、虛榮性、掩蔽性、嫉妒性。
2.2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的產生不是單一的,它是在內在和外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2.2.1生理、氣質和性格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自身生理素質特別在乎,如性別、相貌、身材、體重、膚色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自卑心理的源泉,尤以有生理缺陷的更甚。研究表明,性格內向、具有抑郁氣質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這類性格的人,對事物的感受性強,表現為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常常自慚形穢,容易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
2.2.2自我認識消極與自我評價過低容易誘發自卑心理
自卑者具有作不正確比較的心理傾向,習慣拿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從而形成“我很難成功”的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模式抑制了自身能力的正常發揮,最后陷入自卑的泥塘不能自拔。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期,缺乏社會經驗。他們在自我評價時,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狂妄自大。當遇到困難、挫折時,哪怕是小挫折、小困難,他們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情緒從高峰跌入低谷,于是便懷疑、否定自我,產生自卑心理。
3自我認知與自卑心理兩者具有雙向預測與影響的關系
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自我概念探究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在張智昱、張華東等的研究中發現自我概念和自卑心理兩者存在雙向預測相關關系。
自我概念測量采用自編“大學生自我概念問卷”。問卷的編制以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維層次理論模型為指導,參考了鄭涌、黃希庭(1998)對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結構維度分析,以及Marsh(1988)編制經我國陳國鵬等人修訂的自我描述問卷(SDQ)。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我概念問卷中的情緒自我對心理健康各個因子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中的自卑因子對能力自我、成就自我、情緒自我、學業自我、生理自我、人際自我和一般自我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4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4.1端正對待自卑的態度
終生從事人類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關計夫指出,只有“智力低下的人不感到自卑,他們在客觀上能力差,在主觀上并不為之苦惱。因此,全然沒有自卑感,也就不會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梢?,在大學生身上出現的自卑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問題在于有了自卑感怎么辦?自卑者往往謙虛謹慎,穩妥細心,安分隨和,所以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要討人喜歡。認識到這些優點,逐步增強自信心,為消除自卑奠定心理基礎。大學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就應該端正對待自卑的態度,認真分析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通過合理積極的自我調節來消除自卑心理。
4.2客觀評價自我
正確面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更客觀地了解自己,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角色定位健全自我評價機制。一個人如果沒有成熟的自我定位,就會喪失自信,出現消極情感,甚至出現消極行為方式;如果定位過高,又易產生自傲,聽不進去意見。在與周圍人的接觸中,應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虛心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認識。
4.3確立明確的目標
正確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強化人的行為,并促使其指向預定的方向。設置合適目標,是指不要給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過高的要求,使自己總是陷入自責、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要根據自身特點,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付出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從而能夠在坦然面對自己的客觀存在中,不失積極的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