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聽力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把“家庭學習”作為自己辦館的核心價值理念,用以指導展覽、教育、收藏,甚至營銷等工作。TCM認為家庭學習行為是可觀察的,他們總結了45種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行為,并將其歸納到“家庭學習”的三個范疇――參與、合作和提高,從而在展陳與教育活動等方面進行統籌和評估,使得“家庭學習”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得以在全館貫徹。比如,參與類的行為就包括用手指向展品、使用互動裝置、遵循講解員指示等;合作與解決問題類的行為包括家庭成員提供線索完成某項任務或活動等;提高類的行為包括描述家庭記憶或傳統、家庭成員間的對話等。TCM在“家庭學習”實踐上,也有明確的方向,即通過展品實物、虛擬環境和生動的講解與闡釋等手段,提供給兒童及家長科學、藝術和人文等領域的卓越學習體驗;滿足孩子和家長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滿足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階段學習需要,為教師及教師培訓機構提供學習資源;發展并擴大博物館影響力,鞏固并培育潛在的博物館觀眾。在實際的陳展工作中,從規劃階段提出創意,到完善內容和形式,再到評估階段衡量效果,“家庭學習”理念及實踐都貫穿其中。TCM以“家庭學習”理念和兒童需求為核心貫穿陳展策劃與設計,其工作模式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展覽主旨確定、陳展空間設計、展品組織與實現、闡釋與延展,而評估則貫穿于每一個階段。
在進行陳展策劃與設計之前,TCM通常有相當長時間的籌備工作,包括可行性分析和籌款等。以TCM 2016年暑假將要開館的新天文館為例,該展覽總預算逾67萬美元,老展已開放25年,8年前TCM有意做新展,歷經多次討論和可行性分析后,新展立項被董事會批準,并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達成合作意向,獲得NASA教育項目的資金支持和展品實物支持。在該展展品和預算資金達到10%左右時,籌展工作正式開始。分管陳展和教育工作的副館長為策展人,科學教育員、陳展部設計師、發展部主任以及講解部和評估部等部門負責人為主創成員。展覽預算資金主要來自博物館基金、門票收入、項目撥款和捐贈等。對這個新展來說,爭取到NASA和學區的撥款是“新錢”,也是博物館教育部門、發展部門等籌款工作努力的方向,主創團隊在討論陳展方案時需要綜合考慮NASA理事會科普指導意見和聯邦、印第安納州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課程標準,并在展品和教育活動中呈現出來,以滿足NASA教育宗旨和學校教學要求,從而獲得NASA和學區撥款,吸引學校組織學生前來TCM參觀,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一、展覽主旨確定
無論是基本陳列還是臨時展覽,陳展策劃的第一步都是要確定展覽的主旨,即Big Idea,這是整個展覽要傳達給觀眾的核心思想。一旦確定了主旨,展品的選擇和組織、說明牌的內容與線索、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展等都應該緊緊圍繞這個主旨展開。主旨在宏觀上應該具有普遍的認可度,它不受參觀者國籍、民族、種族或性別等的影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觀點。比如《恐龍星球》展廳的主旨就是“化石是幫助我們了解恐龍的線索”;《帶我去中國》展廳的主旨是“當我們認識了不同的文化,我們就能接受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二、陳展空間設計
確定了展覽主旨后,主創團隊就要為展覽搭建框架。兒童博物館收集藏品不在于藏品的稀缺性,而在于它們是否能夠在闡釋或教育中發揮作用。因此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的展廳中,很多展品都是可以觸摸和操作的。與國內很多博物館根據藏品制作展覽不同,TCM是有了新展的意向后再根據主旨選擇展品,或租借,或制作,或購買,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在“家庭學習”這一框架下充分動手動腦,沉浸式學習,通過參與、合作和討論等方式獲得有益的博物館體驗。
在空間設計上,TCM通常按模塊(model)來進行布局,比如《孩子的力量》展廳,就以安-弗蘭克、露比?布雷吉斯和雷恩?懷特三個孩子的親身經歷為模塊,講述他們通過文字、行動和語言的力量促進世界改變的故事。《神圣的宗教之旅》展廳則通過5位青年在耶路撒冷西墻、麥加大清真寺、印度恒河、印度菩提伽耶和墨西哥城瓜達露佩圣母圣殿的見聞為模塊,講述不同人們的朝圣之旅。《帶我去中國》展廳則通過中國人的住房、市場、餐館、生態環境、藝術與文化等模塊展示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文化。在展示用色上,不同的模塊展示背景用顏色進行區分,用色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身心特點,鮮艷、活潑,充滿童趣;設計風格緊扣時代和地區特點,力求烘托展品的時代背景。
TCM的展覽制作通常依靠本館力量完成,如《帶我去中國》是繼《帶我去埃及》后的“帶我去”系列的第二個展覽,籌備期5年。從董事會批準立項到展覽開幕的這5年間,關于展品和展覽設計、籌款、教育活動的會議平均每周一次;占地約900平米的展廳,展覽設計及制作費約40萬美元(不包括燈光、地毯、視頻內容等)。展柜、展墻、展品、說明牌和海報等通常都是該館的木工、漆工和印刷工自己制作或舊物利用改造完成。
三、展品組織與實現
對陳展進行模塊布局后,接下來主創團隊就要挑選合適的展品進行陳列組合、設計展線。評估部和陳列部、教育部會聯手進行若干個周期的觀眾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擬陳列展品的認可度、接受度和期望程度,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國內博物館先設計陳展,再考慮教育活動不同的是,TCM的教育活動與陳列展覽是密不可分的,觀察、觸摸、操作等動手動腦的體驗活動本身就是陳展的一部分。在教育活動的設計上,TCM也有一套符合“家庭學習”理念的技術進行支撐,比如動手活動須考慮2人以上完成的項目――以實現家庭成員間“合作與解決問題”學習的目的;展覽傳達的內容既要考慮觀眾已知的知識點,也要暗合他們渴望了解的知識層面――以實現“提高”的學習目的;展品說明牌通常都是啟發式的提問,以幫助孩子和家長迅速地將展品與思考和學習關聯起來等。
四、闡釋與拓展
【關鍵詞】高血壓病社區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血壓控制: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1673-7555[2007]02-93-02
高血壓病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據1979年我國普查資料高血壓發病率為3%~9%,與歐美多數國家發病率10%-20%相比,發病率相對較低。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我國有高血壓患者約5000萬人,有明顯的北高南低的地區差別。我國采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血壓判別標準:①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8.64Kpa(140 mmH曲和(或]舒張壓≥12.1Kpa(90mmHg),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將高血壓分為1、2、3級;②臨界高血壓,指血壓介于上述二者之間者。高血壓病社區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開展.對高血壓病的防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居民特別是社區高血壓病人群對與高血壓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及健康行為的知曉率明顯提高,但由于現階段藥物尚不能根治高血壓,只能控制血壓。這就要求高血壓病患者堅持使用藥物治療高血壓病,切忌忽用忽停.應嚴格按照醫囑堅持服藥。而社區高血壓人群的遵醫行為仍不容樂觀。
本文采用高血壓病社區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前后患者血壓、BNI、血脂、知曉率、遵醫行為、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況等對比研究對高血壓的血壓控制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高血壓病社區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對高血壓病患者控制血壓、提高認識是有效的管理方法.現將我轄區2006年9月~2006年12月已確診的高血壓病病人60例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入選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頒布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1.2一般資料60例高血壓病患者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9.7歲。BMI≥25%的39例,系統管理組13例,對照組(1)13例,對照組f2)13例;60例患者均為腦力勞動者,且平時運動較少;吸煙者47例,系統管理組16例。對照組(1)15例.對照組(2)16例;嗜油膩飲食者48例,系統管理組17例,對照組(1)15例,對照組(2)16例;喜甜食者39例,系統管理組13例,對照組(1)14例,對照組(2)12例;血脂異常者5l例,系統管理組18例,對照組(1)17例,對照組(2)16例;有家族史者42例,系統管理組14例,對照組(1)13例,對照組(2)15例;有糖尿病24例,系統管理組9例,對照組(1)8例,對照組(2)7例;有冠心病17例,系統管理組6例'對照組(1)6例,對照組(2)5例。1.3方法隨機選擇觀察20例高血壓病病人,除常規藥物治療、運動指導、戒煙限酒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并對其進行系統管理及做家庭健康評估(包括家庭居住環境、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家族史、月人均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鄰里關系等進行評估,結果分為優、良、中、差),至少1周查一次血壓(有需要者1周查多次)。根據血壓及時調整降壓藥物.并把各種情況及時錄入系統隨訪表進行對照。對照組(1)20例也進行藥物治療、健康教育,但不進行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對照組(2)20例只進行藥物治療不進行健康教育、系統化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
1.4統計學資料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2結果
2.1 3月后系統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組fA組1及對照組(1)(B組)較對照組(2)(C組)血壓、BMI、血脂、健康知識知曉率、遵醫行為、自我監測情況等方面明顯改善(P≤0.05)(如附表)。
2.2系統管理及家庭健康評估組較對照組(1)血壓、BII、血脂、健康知識知曉率、遵醫行為、自我監測情況等方面明顯改善(P≤O.05)(如附表)。2.3家庭健康狀況對血壓的控制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 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引言:
根據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中聽說技能培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并為之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聽力部分一直是考生最弱和失分較多的部分。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學生們經常抱怨聽不懂聽力材料,聽力理解總是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如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全面的語言能力則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就元認知策略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1. 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meta-cognition)概念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J.H. Flavell最早提出的。他認為語言學習者對自身之力活動的認知即為“元認知”。他主張元認知既包括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也包含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獲得的計劃、監控、評價。
元認知策略主要包含三類:計劃策略(planning strategy)、監控策略(monitoring strategy) 和評估策略(evaluating strategy)。計劃策略是指學習者學習前對學習活動的目標、過程、步驟做出規劃與安排。例如:確定學習目標,預測重點難點,產生待回答的問題,分析如何完成任務,安排學習時間等。監控策略是指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依據學習的目標對學習計劃中的學習進程、學習方法、效果、計劃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監控。 評估策略是指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學習進程所采用的策略進行調整。
O’Malley & Chamot 根據Anderson的認知理論框架,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把學習策略劃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通過實驗研究,他們認為元認知策略控制了認知策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學習者的成功取決于元認知策略的成敗與否。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是幫助“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導者,進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
2.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2.1 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使用的聽力教材較為固定,不能滿足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聽力學習的要求。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聽力課容易造成學生心理挫敗感,導致學生對英語聽力學習失去興趣。
2.2 教學模式陳舊單一
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對于多媒體的運用并未有重大突破。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間的互動方式也沒有很大的改進。
2.3 聽力教學學時數少
我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一般為每兩周2學時,學時數非常少。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總學時的縮減必然會導致聽力學時的大幅下降。在有限的學時數中,教師們普遍認為完成基本的教材聽力練習的時間都不夠,更不用說補充其他實時新聞或擴展性聽力材料。
2.4 學生聽力能力薄弱
我國大多數學生的中學英語屬于應試教育,往往較側重英語讀寫而忽略了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導致聽力理解成為學生在大學階段英語學習中的難點。另外學生對英美文化知識的缺失也使得聽力能力的提高成為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題。
3.元認知策略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知識和策略的培訓,使學生了解元認知策略的要點并學會如何運用。根據元認知策略的分類,我們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英語聽力學習:
(1) 聽前計劃策略的運用
在聽力課前,教師需增強學生的元認知意識,了解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理解及使用情況。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指定學習計劃。對不同聽力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建議,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弱點及不足之處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在聽力練習前,學生要進行聽前瀏覽及預測,熟悉題目及選項,對問題及文章大意進行預測理解。
(2) 聽中監控策略的運用
元認知策略中最核心的階段是自我監控。在聽力練習中,學生要明確學習目的與任務,注意自己是否領會聽力材料的大意和抓住關鍵詞,采取的聽力策略是否恰當,聽力過程中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如發現問題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聽力策略。在學生聽力理解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狀態及其反映,必要時對學生進行提醒。其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英語問題的行文習慣及特點,注意抓住主題句或中心語,從而盡可能多的獲得材料主要信息。學生也需學會監控自己的聽力過程。在聽力過程中,學生應善于自我提問,對聽力材料進行多角度分析和推理,采用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方法抓住材料的重要信息,從而完成相關練習。
(3) 聽后評估策略的運用
元認知的核心之一是人之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評估策略可以鑒定一個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學生在聽完材料滯后要對本次聽力學習進行自我評價。一方面,學生需要檢查對聽力材料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記錄評估自己聽力水平進步與否。學生可采用分組討論等方式反思自己在聽力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并對自己對聽力任務的完成情況作出客觀評價。教師也可制定評估問卷,幫助學生對學習效果及學習策略進行檢驗與評估。這有利于加強學生聽力學習的動機,幫助其掌握有效的聽力學習方法。
結語:
元認知策略的運用,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聽力學習及訓練。當前大學聽力教學改革也日益深入,元認知策略無疑給英語聽力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此基礎上,聽力教學模式也應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當代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參考文獻:
[1]洪俊彬.元認知策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C].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200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自主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217-01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提倡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擺脫教師,慢慢走向自主學習。在認知心理學上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的一個過程。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隨著近幾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對于人才的英語實際標準越來越高,我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進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在考試中聽力考試的占比從20%提升到35%。與此同時,在英語生詞量、難度等各個方面都比以往在語速、生詞量、難度等方面有所提高。這些知識點的考核對于英語聽力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對于英語聽力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它可以讓學生在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后,自己去制訂完善的學習計劃,自己掌握進度,自主提高英語聽力的水平。
二、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經過改革加重了聽力能力測試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引導大學英語教學逐步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朝著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在英語方面聽說能力綜合提升的自主學習型的教學模式去改變。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英語聽力是我國當代大學英語教學中面臨的主要任務。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教師并不能將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具體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去;目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一般每周的英語課時在4個學時,由于課程十分緊湊,教師要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英語聽力水平是很難的;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很多老師在英語聽力課中只是反復播放聽力資料,然后和學生對答案,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一些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學的內容和技巧掌握得都很少,一些學生會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大部分的學生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非常依賴教師,并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自主學習計劃。
三、大學英語聽力自主性學習的培養策略
(一)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教改的新形勢下,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都發生了角色上的本質變化。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自主的。自主學習要求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點。教師首先應該走下一切權威的神壇,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去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成為自己的老師,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一些學生還沒有這個能力成為自己的管理者,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承擔一個輔導的作用,輔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目標,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樣教師就成了學生的幫手,在必要的時候去進行輔導并加以修正。
(二)教學策略的改變
目前,在十分緊張的課堂時間里是很難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的。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主動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中遇到的領會單詞、文化背景和語法等方面出現的學習障礙等,教師應該做好準備,對課程的安排精心設計,在課堂上要提供給學生各種機會,要培養學生學會獨立、積極地思考問題。進行分組學習,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將聽、說、讀、寫進行整合,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語言刺激。教學活動其實是教與學互相作用的一個過程,離開教師的教與離開學生的學都會使教學活動失去真正的意義。
(三)學習習慣的培養
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是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是英語聽力自主學習和教學改進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延續和補充,也是對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檢驗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后可以布置給學生一些經典的英文電影以及英語電視題材作為課外聽力材料,這樣既可以讓大家在課余時間提升英語聽力水平,又可以讓學生避免產生厭學情緒。然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所留的聽力材料中一些難點加以注釋,幫助學生加深了解,還要鼓勵學生多去學校內的英語角,與一些留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并積極參加英語社團的活動,讓學生們提高學習興趣,自己愛上英語。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方案,聽取材料的內容和性質,不斷完善學習英語聽力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自我管控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英語聽力將逐漸由學生自主學習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一個輔助的作用。我們應該將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這樣才可以真正實現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盡快適應這種新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提高聽力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聽力教學聽力理解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人們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徑。其中聽和說是知識的輸入技能,讀和寫是思想的輸出技能。而“聽”是人類應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根據美國外語教學法專家里弗斯和坦珀利的統計,“聽”在人類交際活動中所占比例為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里弗斯說:“學生學會說英語的前提首先是聽。”另一位教學法專家亞歷山大說:“掌握一門語言,首先是聽懂,聽懂的比例占90%。能聽懂你才覺得舒服,聽不懂你就覺得不自在。”
問題緣起:聽力教學現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外語學習的概念還停留在閱讀外文資料以獲取情報信息上。對很多中學生而言,聽是比較難以學習和掌握的技能,是他們比較薄弱的環節。究其原因,“我們的英語教學在語言輸入方面往往單純強調視覺輸入(閱讀),忽略聽覺輸入(聽力),從而導致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能力很差,嚴重影響語言的吸收、影響交際能力的培養”。
解決策略:元認知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所學語言而采取的行動,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學習策略有三大類,即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其中元認知策略是高層次的、執行性策略,高于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近年來,元認知策略在聽力學習中的運用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
一、 元認知策略概述
(一) 元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概念
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知,同時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將其元認知知識付諸實施的具體做法,是元認知的功能因素,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一種管理策略,包括制定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等。有效地運用元認知策略不僅可以提高聽力理解水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元認知聽力策略
聽力學習策略是指語言學習者為有效地進行聽力學習所采取的措施。聽力理解過程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音、字、詞、義的分辨和意義的重新建構過程,要求聽者不僅應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還需要應用元認知策略,將聽力理解操作過程作為意識對象進行積極地計劃、監控、評估,并在必要時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實踐設計:元認知策略的運用
安德伍德曾將聽力課分為聽前(prelistening)、聽中(whilelistening)和聽后(postlistening)三個階段。他認為,學習策略的實施就是按一定模式進行的思維加工與整合以及信息重建的過程。根據元認知策略的分類及特點,可以將元認知策略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后策略。
(一) 課前策略
課前策略是聽力課開始前所運用的策略,是為完成聽力課準備的。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聽力的特點以及影響聽力的因素。告訴學生聽力的過程并不是消極被動的,實際上是聽力理解的過程。理解是聽力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它涉及聽者語言知識水平的高低、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多寡、認識能力的強弱、心理因素、所使用的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聽聲音的過程中,聽者積極的智力參與是極為重要的。
其次,學生要明白聽力教學的目標要求以及制定聽力訓練的計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聽力技能進行了分級描述,綜觀6~9級目標,就可以發現聽力教學的主要目的:側重培養聽的策略和在聽的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根據課標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教師在學校既要制定好聽力教學計劃,還應指導學生制定自己課外聽力訓練的總計劃,詳細安排好每周或每天的聽力總時數和聽力內容等。學生個人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目標,教師在學期開始、期中、期末分階段督促學生計劃和安排學習,對計劃進行檢查和修訂,確保課堂內外聽力訓練如期進行,卓有成效。
最后,要讓學生掌握聽力學習策略的應用方法以及技巧訓練。研究證明,有意識地進行聽力策略的教學,對提高學生聽力水平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進行聽力教學時,不僅要學生多聽語言材料,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采取一系列策略與方法提高聽的效率。
(二) 課堂策略
課堂策略是在英語聽力課堂上具體運用的策略。此環節中,聯系新舊知識、集中注意力和選擇注意力是提高聽力能力的重要的元認知策略。另外,為了更好的提高聽力理解,我們還需要將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語言教學的綜合性原則(integration)告訴我們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綜合,而且還強調了語言技能的綜合(integration of all language skills)。該原則認為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要全面發展。
筆者以M6U2 Task:Writing an article about problems and solutions聽力部分為解剖,說明如何培養元認知意識、計劃和安排聽力內容、監控聽力過程和評估聽力效果四項內容。本課內容是以幫助朋友解決困難為線索,讓學生從傾聽和閱讀中判斷負面情緒和發現問題,在討論中尋找解決對策。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提高聽力技巧,改善口語和書面表達水平。
1. 聽前計劃階段
聽前計劃階段主要是激活學生的詞匯,背景知識和心理圖式。教師需提醒學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幫助學生啟動知識框架中已有的與材料有關的各種知識,使之與即將聽到的材料內容相匹配,可采用看圖片、錄像、多媒體等形式,或者提出一些問題,結合“說”,引導學生討論以此來掃清語言文化障礙、降低難度、提高聽力效果。
2. 聽中監控階段
聽中監控階段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監控自己的聽力過程。監控策略是指學習活動中依據學習目標對學習計劃中的學習進程、學習方法、效果、計劃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監控,具體內容是:
策略監控:善于自我提問,檢驗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多角度分析推理,懂得運用有效的策略處理綜合性問題。
方向監控:明確聽力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大意還是了解具體細節,確定應該采用精聽還是泛聽,在聽的過程中就可以有選擇地篩選信息,達到聽力理解的目的。
進程監控:進程監控是對聽力的深度進行監控。在聽力過程中,邊聽邊思考,通過上下文猜測大意,找出中心句和關鍵詞,觀察識別材料提示的重要信息,完成相關的練習。
3. 聽后評估階段
聽后評估階段是學生在聽力學習結束后對認知活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聽力練習結束后,學生通過自我糾錯或者同伴合作,判斷對所聽文章的理解程度和任務的完成情況, 還可以進行聽讀和聽寫結合訓練來發現自己聽力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檢驗自己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和策略是否合適,進行適當調整和改進。
課后策略指的是學生課后總結并評價聽力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和策略,是聽后評估階段的一種延續。元認知的核心之一是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評估。有效的學習方法離不開反思和自我評價。教師可以在課后讓學生自我總結一下哪些策略是成功的,哪些策略需要改進,還可以進行同學間、師生間的合作討論,交流不同的聽力策略和成功的經驗,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結束語
著名的心理學家R.J.斯騰伯格(R.J.Sternberg)指出:元認知結構發展不健全的人必定就是能力較為薄弱的人。因此,按照元認知策略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聽力教學,通過師生互動互助、規劃學習進程、思考如何使學習更加有效、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以及在某個語言活動之后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等,學生的聽力策略意識和能力無疑會得到不斷的提高,教師的英語聽力教學一定會達到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黃子東.西方二語/外語聽力理解策略研究述評 [J].外語界.1998(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