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醫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正規醫院和心理診所都有心理醫生。心理醫生主要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是中國文化語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歐美范疇里的心理咨詢師加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生。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其他心理治療人員均有醫科學習背景。
(來源:文章屋網 )
有心理醫生專業的學校非常多,以下介紹幾個比較著名的學校: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傳播心理學的學府,早在1900年即開設心理學課程。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按綜合大學規格進行全面的學科建制,從事多方面的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涵蓋心理學各主要方向,是中國最著名的心理院系。北京大學的心理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本世紀初的三十年,心理學界的先賢們為改革中國、重塑民族思想性格而大力倡導、扶植心理學,開創了現代中國心理學的紀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是中國心理學的發源地,其心理學教學研究始于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是國家世界一流心理學科建設單位,唯一一個心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綜合實力雄厚,在全國高校心理學科評比中一直穩居首位,并在世界心理學界具有影響力。華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由早年留學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老一輩心理學家阮鏡清教授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之后在他的帶領下涌現出了肖前瑛、沈家鮮、許尚俠等一批優秀的心理學家,在教育心理、發展心理、實驗心理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在國內外心理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來源:文章屋網 )
即時解決造成的。因此農村中學的政教處,特別是班主任和課任老師必須肩負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擔,
科學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動機,并做到及時的調整,做一個真正的"心理醫生",這才能更好地
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根據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學校的精心組織和安
排,我們成立了心理咨詢室。通過我們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有了很多的收獲。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
遞者,還應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一、農村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從2002年9月到2005年7月,我對我校2005屆451名學生的跟蹤調查來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從2005年
7月起又對我校2009屆441名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對農村初中生而言,普遍存在
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
1、 情緒波動大,變化無常。
由于中學生還處于情緒極不穩定的年齡階段,當情緒處在喜悅時,其表現為:學習積極性高漲,顯得較
為活躍,和別人相處和睦:可當情緒處于憂郁時,其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低落,顯得心事重重,很難和別
人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薄弱。
多表現為優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害怕困難,易受外界"新鮮"事物的影響。往往在情感沖動時
,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從而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舉動。
二、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源
1、 過重的學習負擔
學習負擔問題是各類問題之首,尤其在初三年級,隨著升學考試的逼近,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負擔問題也
就特別突出。可見學習負擔帶給學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壓力來自多方面:首先,社會越來越重視高學
歷,學習不好,靠不上重點高中就考不上大學,沒大學文憑的人以后就是"文盲"。特別是近年來的高中
招生,中考成績在500分以上的學生就是一個寶。種種輿論導向使學生們不斷給自己加壓,學習自然就成
為一種負擔。其次,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不容許子女學習有半點松懈,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
,更不許出去玩。再次,學生在學校中必須適應快節奏的學習生活和老師的高標準,尤其是農村中學的
學生,"優勝劣汰"時刻提醒著他們。還有,我們學校是農村初中,用我們的教師的話說,我們是一個"城
鄉結合部"--城里有家教來填補學生的需要,農村有敬業的老師守候著,可是"城鄉結合部"要家教沒有家
教,老師放學后一會兒也不想呆就回到城里的地方。學校要提高自己的名氣,那還不給學生加壓嗎?長
期處于這多方壓力下,學生對學習成績、分數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表現出來的即是學習焦慮、學習疲
勞、厭學癥和考試焦慮等。
2、 緊張的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較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集中在與父母關系緊張、對父母有內疚心理
兩方面。
1)、與父母關系緊張。中學生正值身心巨變時期,他們身體發育導致心理也開始逐漸成熟。他們意識到
自己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開始要求獨立,要有個人的自由空問,不在像過去那樣依戀父母;而父
母卻會覺得孩子變的不聽話了,自以為是了,而我們農村的家長們由于文化的欠缺,往往會采取簡單粗
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使關系緊張,矛盾激化。
2)、對父母有內疚心理。有些學生盡管學習挺刻苦,但成績就是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盡力了,因此無
論他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父母都不責備,而是盡心盡意地照顧好他的生活,變著法地鼓勵他。但是父
母越體諒他,但他的成績總是不見有起色,他卻愈加內疚。
3、交往能力的缺乏
現在,有些學生的交往能力十分差,有些學生事事以我為中心,愛猜忌別人;有些學生拉幫結伙;還有
些膽小羞怯,不善與人溝通等等。這些不當方式都會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及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四、 青春期的影響
初中學生已經進入了青春期,其心理隨著生理特征的變化而變化,一部分學生情感極不穩定,情緒上變
得焦慮不安,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便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特別是女生,
到了青春期,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輔導,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關愛,情緒的變化更大,成績的變化
也比較明顯。
根據初中生心理的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蕩性,盡管以上這些主要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
,但只要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同樣可以得到相應的糾正和調整。 在我們學
校,由于成立了心理咨詢室,在我們班主任的努力工作中,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在班主任作的心理
健康工作中,我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的。
首先,班主任除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眾所周知,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
。作為班主任,在管理的過程中,除平時的教學工作外,更主要的工作是"育人"。我們面對的是純潔、
活潑的學生,如果教師本身就沒有健康的心理,怎么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呢?如果教師本身性格暴躁
乖戾,情緒喜怒無常,對待學生冷漠無情、尖酸刻薄,這如何能使學生的情緒趨于正常,保持良好的心
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呢?可以這樣說,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決不次于其教學能力
和奶奶住在一起,她的痛苦和煩惱從小就無法向人傾訴,以致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雖然她總是成績優秀,但直到考上博士,她的生活中也總是憂傷大于快樂。后來,她找到了心理醫生,醫生為她精心治療一段時間后,她的自閉癥狀似乎有所改變。但正當醫生準備為她做進一步治療時,她卻自殺了……
心理醫生為此痛心不已,除了深深地惋惜,還有些內疚。其實,他已經盡了職責。女博士最終沒能走出心理陰影,是她在和自己的“斗爭”中失敗了。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面臨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飽受挫折,遠離親人,家庭不和,事業受阻……如果是在10年前,你可能會獨自哭泣,或找朋友傾訴,但你不會去找心理醫生。而現在不同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漸漸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就像身體有了病要去看醫生一樣,心理有了問題也可以去看醫生。這是時代的進步。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醫生和良藥都不是萬能的。無論你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出了毛病,如果不積極配合,即使醫生為你制定出最好的治療方案,也是于事無補的。要徹底抹平心靈的傷痕,關鍵還在于自己。所以說,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精神勝利法:這是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防衛機制。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如人意時;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的對待而傷感時;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寡歡時……你不妨用阿Q精神調適一下失衡的心理,營造一個祥和、豁達、坦然的心理氛圍。
難得糊涂法:這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涂”一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
隨遇而安法:這是心理防衛機制中一種心理的合理反應,能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幽默人生法:這是心理環境的“空調器”。當你受到挫折或處于尷尬緊張的境況時,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系的劑,它能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宣泄積郁法:心理學家認為,宣泄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在你悲傷憂郁時,不妨與朋友傾訴,也可以進行一項你所喜愛的運動,或在空曠的原野上大聲喊叫,這樣做既能呼吸新鮮的空氣,又能宣泄內心的積郁。
音樂冥想法:當你出現焦慮、憂郁、緊張等不良情緒時,不妨試著做一次心理“按摩”,在音樂中逛逛“維也納森林”、坐“郵遞馬車”……這將幫助你平息焦慮等情緒。
加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拓展生活圈子。任何項目的體育活動都能使人感到愜意,但要控制運動量。另外,與其在家中使用健身器械,不如到公園散步,同朋友踢球,或者登山、游泳等。有意結交新朋友,接受新信息,開闊視野。
減法:降低生活標準,接受別人幫助。對生活高標準、嚴要求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應該學會適度放松,不要認為自己能夠做好一切事情。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最好能請別人幫忙。
乘法:要學會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一個人如果總是不閑著,會使周圍人的情緒也隨之緊張。如果感到累了,一定要休息,即使不累,為了愛惜自己,也不妨躺下來放松一會兒。
縱觀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頻繁的考核、競賽,2、 高強度的學習任務,3、 滿負荷的課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精神緊張,4、 心情壓抑。
5、 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激烈競爭,6、 很多學生會產生焦慮不7、 安,8、 憂慮重重。
9、 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生成鋼"的高期望值下,10、 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不11、 如意,12、 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挫傷。
13、 班級中后進生,14、 由于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的不15、 如人意,16、 經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指17、 責,18、 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上述種種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作為學生的領班人,不僅要抓好班風建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而且要注意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細心觀察,及時"治療",做一名合格的"心理醫生"。
一、要細心觀察,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
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環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學生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于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舉止窺測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通過談心活動,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使學生無所顧忌,愿意向教師傾訴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齊所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在找到了產生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后,我們再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我在教一年級時,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孔舒婷同學是一名學習非常認真刻苦的孩子,在一次語文測試后,我忽然發現她上課時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夠集中;下課了,她也失去了往日的歡笑。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單獨和她談了一次話。原來,原因出在這次語文測試上:孔舒婷同學自入學以來每次測試總是準確無誤,成績一直是優+,可是在這次測試中由于失誤,她在一個小題上出了錯,沒能全對。盡管考核成績也很不錯,可是回到家里,孔舒婷卻因為那一道題的粗心,而受到了媽媽嚴厲的責備和訓斥。于是,這件事在自尊心很強的她的內心深處,蒙上了一層陰影……了解了事情的緣由之后,我一方面肯定了她的上進心,并鼓勵她把經驗教訓化作動力,重新振作,把精力全心投入到學習中;另一方面,我主動接觸了她的家長,把這一情況告知家長,希望家長"望子成才"的心理不要太急切,并和家長一起商討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以前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又回來了。
可見,老師要想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一方面要給予他們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以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對癥下藥",進行個別心理指導,讓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使他們走出心理誤區。
二、要以誠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一項調查顯示:在回答"我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時,尋找同伴的占70%,尋找父母的占10%,尋找老師的占8%,其它占12%。這表明學生碰到麻煩,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為家長、教師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學生的心靈很難暢開,也就很難溝通、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由于得不到及時、正確地疏導,往往會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有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消除其對師長的畏懼、隔閡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可見,我們教師平素不能師道尊嚴,不能擺架子,只有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把學生當成知己的朋友,對他們充分地加以信任,這樣學生才會把心里話告訴你,他們才會沒完沒了地向你傾吐心中的沉悶和不快。
我班有一個女生自幼父母離異,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她個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強,與同學很少來往,性格孤僻,學習較差。我每次找她談心,都開導她要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恒,同時安排部分同學多接近她,從生活到學習各方面幫助她,用火熱的情去溫暖她消沉的心靈,一年里她的轉變很大,成績躍居中上等。她在日記中寫到:"……,我感覺到每一天,生活都充滿了陽光……"。作為班主任,熱情關懷,熱心幫助,多跟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融洽。班主任和藹可親,坦誠相待便會有力地支持教育工作。
三、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家長、教師、學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有的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因缺少關愛而變得自卑、情緒低迷,易沖動;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對孩子無暇顧及,放任自流,導致孩子不求上進,自暴自棄;還有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嬌縱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響,都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畸形發展,在性格上孤僻、膽小、憂郁、人際關系不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人合作等。這些都會危害著孩子的心理健康。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可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協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家長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家訪和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家長取得聯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長和老師地共同努力下,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與家長真誠、和諧地溝通,才能客觀、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減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學生時代,"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乏味,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活動空間。緊張而富于競爭的學習生活,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壓抑、憂郁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根據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動、好積極思維的特點,利用自習或業余時間,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如我在班級中經常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班際、校際間的交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夏令營活動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為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