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貿易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對外貿易;貿易結構;經濟增長;影響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對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快速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但是,面臨當前外部需求的較大不確定性,我國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同時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的轉型中,下行壓力明顯。在此背景下討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考察貿易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重點。從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到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以及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等都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另外一些觀點,如普雷維什?辛格的中心―論、巴格瓦蒂的貧困化增長理論,則從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并沒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事實,對傳統理論關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提出了置疑。上述觀點分別從貿易總量和貿易結構層面研究了二者的關系。
(一)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總量層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間的數據,考察了73個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無論是在低收入國家還是中等收入國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擴大出口都伴隨著強勁的經濟增長。Moschos的研究假設國家間發展階段不同,其擴大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同。通過從總量方面分析國家間經濟增長的源泉,該研究探討了擴大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顯示存在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低于或高于這個發展階段,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顯著不同。Baldwin基于資本的形成過程,通過將比較優勢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結合,認為貿易產生靜態的比較優勢效應和動態的資本積累效應。資本積累效應會放大比較優勢效應,并且這種效應的獲得取決于貿易量,而與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向都沒有任何關系,只要有貿易發生,資本積累就會發生,比較優勢效應就會最終轉化為經濟增長。
國內學者佟家棟較早探討了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二者總體上存在正相關關系。林毅夫認為,出口增長除了能直接推動經濟增長,還對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進口造成影響,從而間接刺激經濟增長,因此全面考察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必須同時考慮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和間接推動作用。尹敬東針對對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否顯著這一問題,澄清了傳統測算方法中對總量核算和貢獻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處,認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貢獻,從而得出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結論。
總的來看,從總量層面分析可知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大多數的觀點認為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這些研究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等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
(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構層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資本積累理論擴張了Baldwin的結論,認為只有當一國出口消費品而進口資本品時,貿易才能帶來經濟的增長,即強調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取決于貿易的結構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貿易結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自然資源充裕度對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則阻礙了經濟增長。
此后的國內外學者圍繞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大量實證研究,將總量分析轉為結構分析,不僅通過構建具體的貿易結構測度指標論證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及因果關系、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大小,同時也有利于貿易結構變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
二、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計量經濟學的日益成熟,為學者們實證研究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條件。國內外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實證分析了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表明,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但初級產品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很小。Lewer檢驗了Mazumdar的假設,利用SITC資本品和消費品進出口數據,構建了貿易結構變量,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擴張的VAR模型估計了選定的一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結果支持Mazumdar的假設,這些國家的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顯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對28個OECD和發展中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檢驗表明,與出口資本品的國家相比,主要進口資本品而出口消費品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更快,這也驗證了Mazumdar的假設。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衡量貿易結構的五個不同變量,在多國視角下檢驗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經濟增長可以被貿易結構解釋,并且H-O變量可以很好地解釋經濟增長。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貿易伙伴的數量和貿易伙伴間出口集中度與一國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對所有國家而言,貿易伙伴的數量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在發達國家這種關系尤其顯著;對所有國家而言,貿易伙伴間出口集中度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而在發展中國家這種關系尤為顯著。
國內學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貿易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實證分析。楊全發、舒元,沈程祥,孫焱林,趙陵、宋少華、宋泓明,石傳玉、王亞菲、王可、呂惠娟、許小平,徐光耀都從貿易總量的角度統計分析了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未考慮到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藍慶新在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中設計了一個較為寬泛的貿易結構指標,發現二者存在顯著線性關系。王永齊分別從不同的理論基點構建了COMPO和TECH兩個貿易結構指標,通過VAR模型估計了中國的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表明中國的貿易結構并不顯著影響經濟增長,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總量增長上。易力、李世美、劉冰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和VEC模型,從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認為長期來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有穩定的促進作用,但短期表現不明顯,并且二者之間不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徐光耀選擇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國為樣本國,分析了在不同的進口貿易結構下,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同促進作用。丁雯從出口商品結構的角度,運用協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結構同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短期內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都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長期內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而初級產品出口對經濟增長起消極作用。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論表明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出口商品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存在著1期滯后效應。蘇振東、周煒慶基于產品附加值分布貿易結構分析法構造了出口貿易結構指數,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明顯大于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成卓、王旭剛基于OECD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分析,對國際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跨國比較。馮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國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表明,從短期看,出口產品集中度在10%的顯著水平下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貿易指標在短期并不構成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短期內經濟增長也沒有構成任何貿易指標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只從長期來影響貿易結構的變動;從長期看,HO變量產品內貿易指數IIT和出口產品集中度H是經濟增長的長期原因,而總產出是SW指標的長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究竟是表現在貿易總量增長還是貿易結構或方向上,還未達成共識;第二,有關對外貿易結構的概念還需進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影響機制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于貿易發展或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進行了貿易對經濟增長之間影響機制的探討,他們借鑒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國家地理特點擬合出一個貿易工具變量,運用98個國家的截面數據探討了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認為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路徑可以用動態Rybczynski定理、產品差異化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來解釋。貿易結構通過資源稟賦變化和提高內生生產要素勞動生產率來影響經濟增長。
楊全發、舒元從閑置資源、比較利益、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四個方面概括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沈坤榮、李劍認為國際貿易通過提升國家要素稟賦結構和加快制度變革進程對產出產生了積極影響。潘向東等將制度安排引入到對經濟增長機理的探討中,認為一國產權保護程度在所有經濟制度安排變量中對該國經濟增長影響最為顯著。唐保慶、黃繁華則認為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存在顯著差異。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綜述了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相關的研究文獻,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1.從貿易結構入手研究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一個新視角。
2.對外貿易結構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導致貿易結構指標選取存在不足。
3.學者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這一問題上基本取得了共識,主要從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論和實證上還有不完善之處。
4.以往的實證研究主要是時間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單一,還有待完善。
5.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國際比較研究還有很大空間。可以進行國家比較,綜合考察不同國家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有哪些不同影響,進而提出借鑒性建議。
參考文獻: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齊.貿易結構、技術密度與經濟增長――一個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國數據的檢驗[J].經濟學季刊,2006(05).
[4]袁其剛.我國貿易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D].南開大學,2010.
在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亞太區域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逐漸顯現,而中國正處在亞洲地區和太平洋沿岸地區一個核心地帶上,是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堅實推動力量,并且有著為亞太區域互聯互通、區域增長轉型中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2013年,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策略,為我國古絲綢之路重新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同時也為泛亞與亞歐區域的共同合作注入一種新的活力。所謂“一帶一路”,就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策略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構建,即提升向東開放水平,也加快了向西開放步伐,同時還推進區域貿易自由化進程,助推了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一帶一路”也將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確認的發展戰略。
二、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含義
對外貿易也稱“進出口貿易”,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就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達到預期的價值交換能力,也就是貿易雙方在貿易中帶來的潛在效益和進出口貿易在未來貿易活動中的內在發展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外貿易發展潛力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進出口數額大小定發展潛力的大小。為了準確理解對外貿易發展潛力,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對外貿易發展潛力除了進出口數額外,還有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和產品附加值。質量第一,有質量才能保證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也是對外貿易長時間的生命線。產品附加值是對外貿易的得以長久的根本,沒有附加值的產品,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就會減小,就會被市場所拋棄。其次是貿易間的大環境,包括雙方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全球的經濟大環境,以及相關區域政策等因素,如自由貿易區。最后自身貿易基礎條件的建設,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市場貿易的大小,和商品的創新和更新換代能力。這些都直接決定了商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一帶一路”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分析
古語言:凡得西域者,國必強,凡失西域者,國必弱。西域就是我們現在的新疆,西域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對絲綢之路的影響。而在“一帶一路”下評價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從“一帶一路”政策和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含義分析,簡單從經濟環境和區域政策、商品需求、以及產業結構進行多方面的考慮。
1.經濟環境和區域政策影響
2013年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提出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該戰略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通過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網絡通道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緊密聯系起來,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輻射東亞、中西南亞和歐洲以及北非區域,涵蓋40多個國家30多億人口,是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和戰略性經濟帶。APEC首次將“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為推進亞太區域貿易自由化進程奠定重要基礎。互聯互通有利于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而且成為貿易自由化進程基礎性、標桿性的行動。而2013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多個新興經濟體采取提高利率、緊縮財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疆是北、中、南三條大通道的交匯之地,又處于東西兩大經濟圈(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樞紐,“一帶一路”下新疆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2.商品需求影響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作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與中亞五國中的哈、吉、塔三國接壤,還和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隔國相望。中亞與新疆相同,擁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以及優越的農業發展光熱水土資源組合條件,同時還有種類齊全的礦產資源,儲量巨大,開發市場前景廣闊,以及待加工原材料資源種類豐富。近年來,尤其是由原蘇聯國民經濟區域布局的影響,中亞輕工產品生產非常匱乏,隨著經濟的快速復蘇中亞對商品的需求欲發強烈。中亞進口產品也逐漸由生活消費品向機電產品、建筑材料等方面擴展,2007年新疆出口機電產品20-3億美元,同比增長74.41%。新疆具有較為齊全的產業結構體系,尤其在電子、輕工、紡織服裝、日用品工業、建材、機電業、家電、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優勢,而這些正是中亞五國和其輻射地區最薄弱的產業,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一帶一路”下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巨大。
3.產業結構影響
在“一帶一路”下,強調了貿易的自由化,而隨著貿易的不斷深入,旅游作為第三產業以非常強勢的姿態推動著各旅游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優勢在不斷的顯現出來。新疆有著獨特豐富的旅游資源,在《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的資源分類中,我國旅游資源68種基本類型中新疆至少擁有56種,達到了全國之首。新疆著名的自然奇特景觀有天池、喀納斯湖、博斯騰湖、賽里木湖、巴音布魯克草原等。“絲綢之路”在新疆有5000多公里,南、北和中三條干線上留下數以百計的人文景觀,包括古城池、千佛洞、古墓葬和古屯田遺址等,尤其是文明中外的交河故城、樓蘭遺址、高昌故城、克孜爾千佛洞、香妃墓等景點。可以同中亞國家進行合作,對我國西邊絲綢之路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這樣可以達到整合與連接完整的中亞旅游資源鏈條,實現新疆的旅游產業的發展目標,有利于與周邊國家搞好交往關系,還可以促進了貿易的多元化。
四、總結
一、電子商務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
電子商務促進中國對外貿易運營者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第一,電力商務公司逐步取代以前的中間商,顛覆了以前的國家貿易第三方機構。電子商務時期,因為計算機技術在全球經貿中逐步占據重要位置,個體組織具有在專業方面的卓越技術,所以產生了諸多的向全世界經貿市場提供商品與服務的“虛擬”單位。電子虛擬單位作為第三方組織替代以前的對外貿易,和每一家貿易企業協作,依托當代計算機技術,來解決顧客差異化、多元化的消費需要,順應對外貿易競爭條件的變動,給進出口貿易公司帶來資源互享、分工合作、利益共贏的好處,顛覆了國際貿易第三方單位的方式與效能,實現了對外貿易公司難以達成的市場效能,讓國內進出口貿易運營主體的戰略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次,電力商務公司大量出現,中介類對外貿易企業逐步退出市場。
二、電子商務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電子商務應用觀念落后
盡管有部分具有先進運營思想的進出口公司在很早的時候就引入了電子商務,而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是依舊有占很大比重的小規模外貿公司對電力商務推動公司總體經營發展的功能的認識不到位,還沒有構建電子商務程序或者程序依舊是不全面的,已構建的電子商務程序也僅以構建公司本身的官網為主,在頁面上展示公司的各類商品信息與資源,利用互聯網媒介把其介紹給更多的顧客,較少建設與國際專業互聯網平臺相對應的工程,此種位于初始時期的電子商務還應當進一步發展。
(二)電子商務應用內容狹窄、成效不顯著
當前大部分對外貿易公司電子商務運用大多體現在在線查詢、在線消息等方面,盡管已認識到依托第三方在線交易平臺開拓市場的必要性,可是在實際資金投入和運作成效方面,不同公司間,依舊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公司在生產類型、運營形式和地區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也妨礙到企業電子商務在供應鏈整合、在線結算、分銷途徑等方面的運用,可是在公司運營管理方面的運用,比如ERP的實行等,和規模較大的公司比較,小類型公司差異更顯著。當前大部分小規模公司僅是把電子商務視為一個銷售平臺進行運用,在公司平常生產、治理、經營過程中的高端運用很少。依據有關資料,當前從根本上達成電子商務高端運用的公司在我國一千多萬小規模公司中所占比重還不及百分之十。
(三)電子商務應用環境不健全
在電子商務發展條件層面,國內對外貿易公司電子商務發展的軟件機制與硬件機制都不完善,不但硬件條件和經濟水平高的國家比較有差異,軟件條件也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難以滿足現實需要,妨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公司尤其是小規模公司資本匱乏,籌資途徑不順暢,已是普遍難題。可是在電子商務運用中,通常對硬件的投資占很大比重,對軟件的投資少很多,如此情況下,不但占據了公司諸多的流動資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硬件設施功能的發揮。其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缺乏也妨礙了公司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對外貿易領域,不但缺少懂得網站開發的技術類人員,也缺少具有電腦知識、英語知識、國際銷售、商品檢驗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型人才。
三、電子商務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一)深化電子商務應用理念與應用措施
公司應當深化對電子商務有意功能的認識,電子商務并不是單單限定于配置電腦亦或有關設施、連上網絡、在淘寶網上注冊下、亦或研發一個應用程序就稱得上是電商企業了。電子商務不單單為公司提供銷售服務,并且還可以在產品儲存、管控、籌資、技術等方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其的重點依舊是管理,是把計算機技術和公司管理融合在一起。公司管理人員唯有全面認識到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對公司管理、運行形式的有益影響,才有可能做出電子商務運用發展的準確決斷,另外聯系本身需要,拓展應用范疇;全面發揮電子商務在公司境外市場開拓中的功能。
(二)轉變外貿企業的管理模式
對外貿易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公司在運營方面實現流程化、合理化與先進化。要改變當前國內對外貿易公司管理依舊是采用經驗管理方式的現實狀況,公司應當提升管理時得到消息的準確性、快速性、全面性,統一與整合信息加工處置的方式,對外貿易公司的財務管控、人事管控、業務管控等體系均應該盡早達成電子化管理,進而才可以順應與推動電子商務與公司的發展[1]。公司可在管理方面、機制方面、技術方面探索不同程度的革新,比如自行開發ERP程序,能夠為公司節約數額巨大的購置開支。
關鍵詞:創新驅動;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轉型升級;實證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廣東外貿供給側改革驅動發展路徑分析”(項目編號:GD16XYJ30);廣州工商學院2016年度科研項目:“廣東對外貿易創新驅動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KA201602)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2日
一、引言
廣東省2016年外貿發展面臨多種困難和挑戰帶來的下行壓力,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16年上半年外貿小幅下降,廣東省外貿進出口2.81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外貿總值的25.2%,比2015年同期下降0.9%,其中,出口1.78萬億元,增長0.5%,進口1.03萬億元,下降3.1%。2017年廣東省外貿的總體態勢不僅面臨一定的機會,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來自國內外的挑戰十分嚴峻。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支撐,因此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此背景下,牢牢抓住創新驅動的契機實現對外貿易領域轉型升級則是提升廣東省對外貿易領域效能的一個高效路徑。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一)創新驅動的概念研究。“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這一獨特概念的提倡者是US Professor.Michael E.Porter,他在著作《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第一次定義了“創新驅動”這一獨特概念,Michael E.Porter認為國家競爭力基于四個主要發展關鍵階段,其中的“創新驅動”(ID)是國家、地區和微觀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最關鍵的驅動力。
(二)創新驅動的必要性研究。劉志彪(2011)通過研究指出,在后危機時代,創新驅動是一個國家、某一地區和特定微觀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發揮樞紐性作用。馬克(2013)通過研究指出,創新驅動是一個經濟體獲得成長的一個源源不斷的新驅動力。洪銀興(2011)通過研究指出,創新驅動在當前市場經濟過程中可以不斷挖掘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創新活力,因此,創新驅動對于當前中國是必要的。張來武(2013)通過研究指出,創新驅動的必要性體現在其通過主導活力、完善企業結構從而大大推動區域競爭優勢獲得的作用機理,因此創新驅動對于當前宏觀和微觀層面都是必要的。
(三)實施對外貿易科技發展路徑研究。易露霞(2012)從低碳經濟視角出發,研究廣東對外貿易發展模式轉型,指出完善全面的創新驅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策的宏觀環境,得出結論:國際貿易中的創新必須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立足綠色環保創新,最終實現創新生態鏈和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促進廣東對外貿易發展升級。
三、基于核心競爭力視角的創新驅動對外貿轉型升級發展的作用機理
從長遠來看,傳統的“要素驅動”獲得核心競爭力發展模式最終將使廣東省喪失對外貿易領域發展優勢,甚至導致經濟陷入停滯不前的窘境,因此需m時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傳統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依靠技術創新、外貿制度變革等獲得核心競爭力,推動對外貿易領域的轉型和持續發展。
(一)創新與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就是將生產活動與知識信息相結合,技術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核心驅動力,其在外貿效益產出增長方面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首先,技術進步可以轉變對外貿易領域產出增長方式自身效益。技術進步可以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同時對外貿企業的原料成本、出口商品質量等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技術進步勞動者的勞動效率可以相應得以提升,因此通過“軟要素”,促進外貿企業的生產率從而推動對外貿易領域產出的增長;其次,技術進步可以改善對外貿易領域市場結構和商品結構,促進行業結構的重構和升級,從整體上提升對外貿易領域產出結構。技術進步對外貿領域市場結構和商品結構影響是多方面的。
(二)QLI創新機理。Alblas(2012)通過研究荷蘭經濟模型,提出QLI(Quality Layer Innovation)理論模型,該模型凸顯了微觀層面的創新作用,特別強調企業特別是異質性對于科技,質量的驅動力,得出結論:一個經濟體的外貿相對優勢獲得來源于具備異質性的技術和質量層面。從事外貿的企業實際上就是QLI模型中的主導。因此,尤聰(2016)在實證基礎上進一步驗證QLI理論模型機理在于異質性創新、異質性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作用并驅動了一個外貿企業的競爭力。根據貿易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技術創新最終體現在相關產品的創新上,高端創新技術的在一國或地區出口占比多少是衡量QLI創新率的一個關鍵指標。此外,貿易方式的創新也折射出外貿企業的創新水平和程度。在當今電子商務時代,尤其是廣東省是跨境電子商務的重點發展地區,E-commerce,特別是Cross-border e-biz)與舊的貿易模式的比率指標可以被用來作為外貿企業的貿易方式創新程度的一個指標。
四、廣東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水平和創新能力衡量指標
出口商品構成可以反映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水平,另一方面,外貿企業的創新能力水平通過貿易模式的創新程度作為研究地區外貿微觀企業的國際貿易模式創新能力。
基于此,本文借助廣東外貿出口商品構成和廣東外貿出口模式構成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廣東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水平。
(一)外貿出口商品構成指標。外貿商品構成比例(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Foreign Trade Commodity)可以用來衡量外貿發展中商品構成優化度高低的指標,本文使用高新技術產品(High Technology Products)構成比例來反映廣東省外貿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水平。具體計算公式是:
外貿商品構成創新度=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外貿總出口額
p=HTP/E
其中,p表示外貿商品構成創新度;E表示外貿出口額;HTP=High Technology Products表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
p的變動反映了外貿商品構成創新度,它指的是廣東省外貿出口商品構成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變動對外貿出口商品構成變動的情況。該指標可以用來反映出技術創新水平對出口商品構成升級的作用,從而體現其對推動廣東省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
(二)外貿出口模式構成比例。外貿出口模式構成比例(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Foreign Trade Export Mode)可以用來衡量廣東省外貿構成變動情況。進入Internet時代,電子商務(E-commerce)利用自身內置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特點,為廣東省外貿企業創造出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機會。特別是2014年后,隨著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在廣東省推廣,傳統貿易模式所占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而E-commerce特別是近年來的跨境類E-commerce的比例呈現迅猛上升態勢。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16年上半年比2015年同期V東跨境電商增長一倍。
本研究使用GT模式出口在廣東省外貿出口額中的比例作為指標來衡量出口市場構成的好壞程度。
Q=GT/E
其中,Q表示外貿模式構成比例;E表示外貿出口額;GT表示一般貿易出口額。
五、廣東外貿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實證研究――基于2010~2015年數據分析
本部分對廣東外貿進行基于2010~2015年數據的定量測度,試圖揭示出廣東外貿發展中具有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說明。對于外貿商品構成比例、高新技術產品構成比例、外貿出口模式構成比例等數據來源于2010年至2015年的《廣東統計年鑒》以及個別數據來源于廣東當年的統計公報。
(二)定量測度發現。基于定量測度數據,通過對各具體指標體系分析,得出相關數據如以下各圖所示,并進行相關分析。
從圖1和圖2的數據及趨勢中可以看出,高新技術產品在廣東的外貿出口商品出口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1,753.39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720.23億美元,其中2014年略有下降,從這六年的整體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在廣東的外貿出口商品出口額總體攀升。從廣東的外貿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占廣東出口總額的比重接近來看,這個指標從2010年的38.7%到2012年的38.50%這3年平均值都穩定在38%左右,其中2011年下降到37.1%,而后在2013年實現突破達到目前最高值40.2%,在2014年又再次下跌到35.7%,2015年恢復上升趨勢,上升到了38.9%,基本和2010年至2012年的平均值持平。由以上數據實證分析可知,廣東外貿出口商品的構成在不斷地優化中,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類產品出口不斷擴大,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從其中的兩個下跌來看(即高新產品出口比例在2011年下降到37.1%,2014年下跌到35.7%),以及2014年高新技術類產品出口額再現下降這幾個事實再次印證了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對廣東外貿向好的基礎仍不牢固的評論。(圖1、圖2,數據來源于2010~2015年的《廣東統計年鑒》,下同)
從圖3與圖4出口模式構成比例指標的來看,一般貿易模式出口額呈現逐年上升的總體趨勢,從2010年的1,492.16億美元,一路攀升到了2015年的2,523.35億美元,可見,一般貿易出口模式對于廣東2010~2015年的外貿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從一般貿易出口占比走勢來看,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其中在2012年出現小的回落,但很快在2013年迅速恢復到33.7%,之后兩年間保持38.6%~39.84%較高的增速。可見,一般貿易模式在這六年來占逐漸重要地位的趨勢十分明顯。(圖3、圖4)
從圖5與圖6的數據及趨勢中可以看出,廣東加工貿易出口額在2010~2015年這六年期間,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發展特征,2010~2012年廣東加工貿易出口額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特別是2011年迅速從2010年的2,755.75億美元上升到3,115.15億美元,第二階段是2013~2015年間,廣東加工貿易出口額呈現放緩趨勢,從2013年的3,234.2億美元到2015年的3,199.56億美元,出現滯漲和下滑趨勢。另一方面,從圖表4-6的數據及趨勢中可以看出,廣東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整個廣東出口額2010~2015年的六年間呈現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60.8%下降到2015年的48.15%。可見,近幾年來,珠三角加工貿易處于GVC*(Global Value Chain)的微笑曲線底部,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市場需求急劇萎縮,這一類的比較優勢正在微笑曲線的變化中消失,從數據上看,以2010年為分界點,廣東加工貿易模式的主導地位已經動搖,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的生存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形成新的模式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圖5、圖6)
六、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數據實證分析,廣東省外貿必須推進創新驅動促使外貿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本文從廣東外貿出口商品構成和廣東外貿出口模式構成這兩個實證指標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異質性競爭優勢獲得的創新驅動。廣東地區的外貿企業必須在外貿市場中的保持異質性競爭優勢獲得,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同時不斷調整創新驅動戰術。廣東地區的外貿企業必須實行創新驅動智能管理,公司通過OLI五個階段,持續十年或更長時間進行異質性創新,促使異質性技術創新在最大程度上作用并驅動廣東地區外貿企業的異質性競爭優勢獲得。雖然創新驅動方向一致性很重要,外貿企業的戰術靈活性更為重大。
(二)內部技術創新驅動。廣東的外貿出口企業尤其是民營生產企業必須通過確保“學習優于外資投資”的理念,使得民營生產企業最高管理層的創新戰略焦點聚焦于可持續性項目的投資上,并通過挖掘內部的系統技術創新理解、執行可持續性項目。廣東的外貿出口企業尤其是民營生產企業可以從小微開始,利用民營生產企業學習速度快、規模快速的優勢,通過三個內部創新階段:實驗和試行、匯報、學習和縮放等,最終通過自主創新超越模仿,從而實現最佳創新實踐。
(三)政府宏^制度協作創新。政府與廣東的外貿出口企業建立協作創新能力構架。保證創建新產品系列遵守法規,借鑒當今世界公司與其他企業和政府的協作創新經驗。政府成功地主導外貿出口企業管理人員創新能力的評估,開發產品,分發產品和分享收入的機制。在這個政府宏觀制度協作創新過程中政府要幫助企業克服困難,特別是要扶強扶優。進一步研究促進用匯和增加進口的辦法。
七、結論
本文基于核心競爭力視角,從2010~2015年數據的分析對廣東外貿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路徑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目前,廣東省外貿發展盡管面臨進出口增速有所下降的問題,但構成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外貿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勢頭在2017年1月得以延續。外貿企業通過增強創新意識,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加快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通過貿易模式創新驅動、政府宏觀制度創新驅動、內部技術創新驅動和國際核心競爭力創新驅動,共同把廣東外貿創新型建設提高到新的高度與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洪銀興.關于創新驅動和創新型經濟的幾個重要概念[J].群眾,2011.8.
[2]劉志彪.從后發到先發:關于實施對外貿易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J].產業經濟研究,2011.4.
[3]馬克.對外貿易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13.9.
[4]張來武.論創新驅動發展[J].中國軟科學,2013.1.
[5]易露霞.低碳經濟視角下廣東對外貿易發展模式轉型研究[J].會計之友,2012.7.
關鍵詞:對外貿易;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式
(一)進口貿易
進口貿易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供多種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近年來,我國進口貿易明顯增長,表明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不斷增強。
(二)出口貿易
國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傳統經濟即可滿足,但傳統經濟形式過于單一,銷售收益較低,不利于企業的經營和規劃。出口貿易極大的促進了整個國家的GDP增加。出口貿易可以將本國產品銷售國外,使商品市場擴大,創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順差巨大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不斷增長,對外貿易順差也在不斷增大,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1]。我國擁有大量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近年來,制造業不斷向我國轉移。加之加工貿易的保稅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貿易的發展,使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其次,中國的內部經營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外資投資替代了一些進口,且我國國內需求有限,這就使貿易順差不斷加大[2]。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問題嚴重
1.出口非市場化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有了很大的變化,進行了較大改革,如將進出口自營權賦予某些企業,但僅有少數國有企業享有進出口自營權,且進出口自營權也存在多項約束,嚴格限制企業的經營范圍,因此,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并不能完全獨立的經營進出口業務[3]。此外,私有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門檻非常高,數量有限。故我國目前仍是由國家控制外貿經營權,政府指定了一些企業可獲得外貿經營權,進入國際市場。非市場化致使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競爭,沒有淘汰機制,這就造成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就導致對外貿易的低效率[4]。我國私營企業在未得到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這非常不利于中國人均出口額的增長。限制私營企業的出口從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國的出口擴張的能力。
2.進口非市場化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們對外貿易不斷降低關稅,意圖緩解較大的貿易順差,擴大技術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此項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實現進口自由化,并沒有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對一些取消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數目限制,且進口產品時需得到政府的批準,且中國進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進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國內企業得到了高成本的生產投入品,使生產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
“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涵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于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于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我國約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總額已達450億美元[5]。涵蓋生產流通領域、生產加工領域等,不僅有貨物商品,還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務領域,對我國商品出口產生嚴重影響,使我國貿易成本增加,貿易爭端加深。
(四)對外貿易摩擦增多
中國對外貿增長速度不斷加快,正在逐步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對外貿易的增加也使貿易間的摩擦增多。有研究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6]。隨著反傾銷金額的不斷增加,已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貿易中反傾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嚴重打擊我國對外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我國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傾銷調查,一方面與我國政治、經濟有關,另一方面是西方敵對勢力不希望中國日益強大,借口制裁中國[7]。但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調查也有部分內部原因,如企業自身因素,價格策略相對單一;企業反傾銷意識不強;對反傾銷認識錯誤;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為1:9,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1:4.2,美國為1:2.6。造成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國服務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貿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傳統領域,此領域對勞動素質要求不高,而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仍發展滯后;(2)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規模較小,整體水平不高[8-9]。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不高;(3)對外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無同意的協調管理部門;(4)服務貿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規,立法滯后,近年來才逐漸得到重視,此前服務貿易領域的相關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頒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體。
三、我國對外貿易問題的對策
(一)適當保持出口增長,矯正貿易順差
平衡進出口貿易,并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環保含量,堅持出口綠色、科技型產品。對外貿易中要積極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同時對外商投資的獎勵應適量減少,與國民待遇相同。對國內需求適度刺激,內需擴大后,出口就相應降低。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對進出口自營權的控制,允許一部分優秀效率好的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經驗權。取消對擁有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簡化進口的相關程序。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在企業的經營中導入環保概念,研制和生產更多的環保綠色產品,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提高對外貿易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遇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企業提供不要的對策和幫助,積極與國外溝通,了解國際化標準,盡快是本國標準與國際化標準接軌,使科學技術含量升高。加強對認證市場的控制,規范認證行業,完善認證體系,幫助企業樹立產品質量認證意識,提高產品質量。(2)企業方面:①樹立標準化意識,并逐漸強化,采用國際化標準,并且嚴格執行,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各項品質,提高企業的國際地位;②企業適當增加研究開發費用,不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使產品成為國際認可的“綠色產品”,表面對外貿易爭端的出現。一旦出現貿易爭端,應積極尋求政府幫助,通過政府交涉,盡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對外貿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減少對經濟的控制,取消市場經濟標簽,逐漸得到其他國家認可,為對外貿易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②經過調研、討論后方可制定產品出口價格,避免惡性競爭,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使行業協會發揮積極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傾銷訴訟機制;④發生貿易摩擦時,政府應積極與外國溝通,對其他國家提出的反傾銷進行嚴格調查,并提出異議,通過雙邊談判,將問題澄清,盡量使其取消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降低企業損失。
(2)企業方面:①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不斷研發新產品,使產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強品牌意識,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10];②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待反傾銷可以依法應對,化被動為主動。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方面
(1)完善服務貿易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培養相關法律人才,并加強對國際相關法律條款的研究,保障服務貿易養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11]。(2)優化服務貿易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3)增強與國際的交流,與世界各組織和政府間建立緊密聯系。(4)加大服務貿易的開放力度,利用國際資源發展我國服務業。
四、小結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過程中問題也隨之增多,增多目前對外貿易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應加強重視,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解決問題,使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真正轉變為世界強國。
參考文獻:
[1]胡曉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及影響分析[J].中國商貿,2011 (14):206-207.
[2]張二震,馬野青.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2):50-55.
[3]曾杰.我國高外貿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08 (09):35-37.
[4]王榮.金融危機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貿,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國對外貿易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3 (14):143-144.
[7]徐曉勇,雷冬梅.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生態服務逆差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4(11):57-61.
[8]楊利娟.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 (2):169-171.
[9]陳松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24(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