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休閑農業產業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化;保障措施
前言
休閑農業產業化具有企業規?;?、經營集約化、產品市場化、產業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等特征。休閑農業是一種集約、高效、多功能復合的可持續發展產業。休閑農業將農業從單一的原料生產與供給功能向生態涵養、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就業增收等多功能拓展。對此,本文以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措施研究為題,對其相關內容做出簡要分析與著重探討。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將休閑農業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一是完善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加強交通、通訊、供電、供水、污水管網、垃圾無害化處理、安全飲水工程、安全保障、衛生服務等方面的投入與建設,加快推進移動通信、網絡通訊、郵政服務網點等信息化設施建設,切實改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條件;二是重點改善休閑農業區道路與交通狀況,建設聯系城鄉的公交及自駕車交通網絡,推進村村通公路建設,實現城鄉路網無縫對接,完善景區交通、照明、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規范交通指引標志,提高休閑農業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三是改善休閑農業生產條件,在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循環農業生產設備和技術設備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為拓展農業功能創造條件;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劃撥專項費用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新建配套設施建設給予項目投資補貼,并進一步吸引外資、信貸資金及其他資金投入,從而完善農村公共
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二、夯實休閑農業產業化市場基礎
第一,在休閑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過程中,重視休閑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促進資源市場價格的形成,由于制度限制,休閑農業資源如農村土地、歷史文化遺產等不能直接通過市場流通方式獲得,需進一步完善市場定價機制,切實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供求關系不對應問題,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資源利用的比例和利用的方式,在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需要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別、方式和資源配置進行評價,并對土地資源用途比例與利用方式進行安排。
第二,休閑農業是資本需求量較高的產業,農戶、農村集體等經營主體投資能力較弱,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完成資本積累過程,需要借助適當的融資模式進行融資。休閑農業經營規模較小,經營管理不規范,發行股票與債券等模式的制度環境尚不成熟,應采用項目融資和基金融資模式籌措資金,項目融資是以項目本身擁有的資金及其收益作為還款來源,基金融資則利用資本市場擴大融資渠道,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由政府、企業與個人聯合投資,形成休閑農業融資平臺,吸引和支持更多民營企業投資介入。
三、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
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提高休閑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關鍵。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與規劃布局直接關系到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組織形式選擇與產業標準化推進。在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農戶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一是土地轉包,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戶通過轉包形式承租其他村民一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二是土地互換,是在平等自愿基礎上,同意經濟組織的農戶根據各自需要互換承包地塊;三是土地入股,即農戶以各自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資源入股;四是土地出租,即農戶將土地出租給非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外來投資商,提高土地資源的整合效率。
休閑農業企業已成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以休閑農業企業為主體的新型休閑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建立,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適當集中和合理配置,解決了個體農戶項目投資資本不足的問題,降低了休閑農業經營風險,推動了休閑農業規?;洜I和產業化發展。新型組織形式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休閑農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產權明晰能夠充分保障經營主體的資產所有權、收益權和處理權;權責明確使休閑農業各參與主體及利益相關者之間明確各自權力和義務,共擔風險;政企分開利于提高企業活力與競爭力;管理科學是在推進休閑農業企業在生產、供應、質量、銷售管理等方面實現科學管理。
四、實施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化戰略
首先,構建與延伸產業鏈。休閑農業產業鏈是指在產業分工細化和專業化基礎上,處于不同環節、發揮不同功能的企業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建成的產業網絡鏈條結構。休閑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發展,能夠挖掘傳統農業生產與鄉村環境中的附加價值,實現農業文化價值的重現與增值,有效促進資金、技術、人才、渠道等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其次,促進關聯產業集聚。一方面,休閑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將促使大量中小企業在區域內集聚,產業鏈各節點均能促生眾多存在競合關系的企業,可以利用區域內特色休閑農業資源和產品優勢,延長產業鏈,實現相關核心企業集群發展。如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整合了生產、制作、包裝各環節的資源和技術,極大延伸了產業鏈。另一方面,,以休閑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升級為核心,合理配置休閑農業資源,發揮休閑農業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動與休閑農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發展,如農業、旅游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醫療美容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促進存在競爭合作關系的相關產業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以及服務機構在區域內聚集發展,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競爭集合體
五、建立休閑農業產業化人才體系
休閑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是制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分類、分級開展休閑農業服務和管理人員培訓,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休閑農業產業涵蓋了農業、旅游、科技、文化、法律、經濟、管理、營銷、環境等多學科的知識,一方面,鼓勵地區高等院校開設休閑農業相關專業,傳授農學、生態學、景觀學、資源經濟學、休閑學、景觀規劃學等學科知識,為休閑農業發展培養市場經營、管理宣傳、規劃設計、文化開發與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經營主體的經營意識和旅游開發與服務意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拓展辦學渠道,充分利用地區農林、財經、旅游院校的科研優勢,鼓勵校企合作興辦職業技術學校,進行高科技農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教育與培訓。
對休閑農業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分批培訓。一是重點開展政策法規、創業理念、信貸融資、生產安全、衛生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并定期組織企業經營者到休閑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二是鼓勵休閑農業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積極參與地區政府或行業協會組織的座談會、研討會、交流會、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加強經營者間互動交流,共同探討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創新經營服務理念;三是加強經營業主可持續經營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文化教育,鼓勵經營人員文明經商、公正參與,提高經營人員整體素質。
五、結論
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是一個動態復合系統,各地區在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實踐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取開發模式與具體路徑,本文提出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對各省市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但各地區需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和調整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對不同區域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經營模式、空間布局模式和產業組織模式有待深入探索,以期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劉超,胡寶貴.休閑農業產業化模式研究——以紅泥樂農場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0):236-237+241.
[2]張艷明.我國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7(09):19-20.
與會專家圍繞休閑農業創新發展的主題,從休閑農業文化建設、產業升級、創意與設計農業、休閑漁業規劃、觀光葡萄建設、臺灣休閑農業經驗以及都市農業、城郊農業、景觀農業等方面作了精彩報告。
為快速推進我國休閑農業科學發展,此次會議提出了五點倡議。一要因地制宜,注重農業與農村文化的傳承保護,注重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注重保護耕地資源,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注重挖掘休閑農業的社會價值和科普價值,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金融、體制、機制的保障,夯實發展基礎,真抓實干,推動休閑農業產業上水平、上規模、上臺階;
二要正確處理好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與大農業產業的關系,充分利用好現有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資源做好休閑農業文章的同時,通過休閑農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和生態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拉動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進步,進一步發揮休閑農業產業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聚合和龍頭作用;
三要進一步加強休閑農業行業的干部隊伍建設,強化行業的指導、服務和監督職能,切實加強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所需求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提高從業農民的科學素質和服務技能水平;
四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不斷探索多種形式的利益結合機制,讓農民收入與產業發展同步增長,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帶動作用;
五要加強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深入總結和提煉休閑農業的有效模式,不斷完善休閑農業的理論基礎,拓展休閑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切實加強產學研的合作,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的服務能力和綜合效益,提升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化的水平。
作為會議主辦方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近年來在休閑農業方面的發展成就,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熱點。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態自然資源、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自然優美的鄉村田園風景,為發展休閑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休閑農業既可以增進城市居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又可以提高農民的收益,是一種能讓農民和市民實現“雙贏”的農業發展模糊。
目前,廣西按照“一縣一個點,一市一條線”進行布局,精心打造了15條風格各異的休閑精品線路,打包向自治區內外游客推介,引領人們親近自然、親近山水、親近田園,以提升廣西休閑農業品牌的影響力。
關鍵詞 烏昌城市圈 現代農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73
Abstract Since 2004, the integration of Xinjiang Urumqi Changji area starte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has the important leading enterpris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nd an important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rket concentrated 3 advantages. 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integratio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umqi Changji area,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side of Urumqi Changji area,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accelerate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eisure tourism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 words Wuchang City circl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張和新興城市發展,形成了多個區域城市圈。新疆烏昌地區于2004年啟動烏昌經濟一體化進程,經過前后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烏昌城市圈格局。本文討論的新疆烏昌城市圈即烏魯木齊市、昌吉市、阜康市和五家渠市行政區域范圍。在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產業融合優化了農業資源的配置,將農業相對低效率的發展與二三產業高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加速了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1 新疆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優勢
烏昌城市圈是新疆產業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聚集區域,加工制造和服務業發展在區域范圍內領先,基礎條件完善,具備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快速發展的優勢。
1.1 重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優勢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支柱經濟力量,具有促動農業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并促進農工商一體化的多重功能。烏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圍內具有重要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的優勢。截至2015年,新疆有國家級及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共394家,其中僅天山北坡地區即達到173家,占全區的約44%;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1家,僅烏昌地區合計14家,占全區的約45%。不僅從數量上,在考慮企業產值和規模,烏昌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多個領域屬于區域市場份額最大企業。
目前烏魯木齊市范圍內有北園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東寶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新疆東寶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為例,冷凍食品交易占全疆銷售量的90%以上,是帶動全疆、影響西北地區最大的冷凍食品集散中心。該企業以“冷庫+市場”為核心平臺,構建了集生態養殖、食品加工、冷鏈物流、運營管理、銷售配送、電子商務為一體化的食品供應全產業鏈,2013年交易額超過50億元,被列為農業部定點市場,新疆肉食供應和肉食市場調節的主要菜籃子工程單位。
昌吉州范圍內有中糧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山面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麥趣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昌吉市。以新疆泰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一家開發區域特色農業資源的農牧業企業集團,主要產業包括高蛋白原料、飼料、畜禽養殖,在全疆各地成立了21家子公司,是自治區飼料企業聯盟牽頭單位。截至2013年底,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
1.2 重要區域農產品專業市場集中優勢
專業市場對優勢農業產區的形成和發展作用重大,對現代農業商品化、市場化有直接促進作用。烏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圍內具有重要區域農產品專業市場集中的優勢。
以位于烏魯木齊市的新疆九鼎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該市場毗鄰重要高速公路,規劃占地面積160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分為蔬菜瓜果、干果副食、凍口保鮮倉儲、水產海鮮、農產品加工配送五大功能區功能區,總計可供超過2500個商業單位入住。市場于2013年3月投入運營,運營第一年實現年交易量209.5萬噸,交易額173.18億。市場所經營的農產品覆蓋32個省市,已發展成為新疆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大型農副產品集散地。
1.3 重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集中優勢
現代農業示范區是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具有轉化農業高新科技功能。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擴散帶動,會對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也會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新疆重要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烏昌城市圈較為集中。例如位于昌吉的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該園區成立于2002年,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26.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2億元,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2 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內部城市結構
在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中,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呈現不同分工側重結構。其中烏魯木齊市是烏昌城市圈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烏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
作為烏昌城市圈中心城市,烏魯木齊市發揮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創新和服務功能。首先,在烏昌城市圈內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社會資本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烏魯木齊匯集,使烏魯木齊獲得由于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不斷降低,同時匯集了更多創新要素,形成區域創新中心。其次,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烏魯木齊工業和服務業產業結構和質量得到不斷發展,中心城市職能不斷升級和完善,進而通過市場變化引導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轉變。再次,城市圈中心城市是區域對外經濟的前沿,是區域外向型現代農業與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
作為烏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支撐點。作為烏昌城市圈次中心,昌吉等城市是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功能是承接和放大中心城市服務農業的效能。首先,由于烏魯木齊在城市圈中的生產制造功能向服務功能轉變過程中,一部分加工制造業在城市圈內遷移到次中心;同時從其他地州或烏昌地區農村移向烏昌地區的部分企業選擇經營成本相對較低的次中心,使得昌吉等城市成為制造業和人口集中區域。
3 促進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的建議
為進一步加速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加快烏昌地區一體化,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調整烏昌地區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和質量,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速發展農業產業集群
一二三產業融合需要營造寬松市場環境,產業集群有利于加快市場發展,使產業融合在產業集群內部和產業集群之間進行。基于產業集群發生的產業融合會放大或加速市場競爭時生產要素的創造力,并鼓勵專業化和投資。雖然烏昌城市圈各地建立了一些農業產業園區,但園區內部企業之間的關聯度較弱,并沒有產生較好的產業集聚效應。為此,應按照產業集群模式打造烏昌城市圈現有各類農業產業園區,采用產業鏈引資方案,完善農業產業集群前后產業鏈。在園區內成立農業產業集群協調組織,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加強集群內企業合作,打造集群信息化平臺,開展跨區域、跨國業務。
3.2 加快“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結合
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農業生產與相關的二、三產業融合,形成一體化農業產業格局新產業鏈條,為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帶來了契機。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加速發揮互聯網作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建設智能化農業生產體系。將以往通過農民的經驗來操作的生產過程轉變為基于智能設備搜集生產數據的大數據管理生產的智能化生產流程,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精準化。
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擴寬農產品的傳播途徑。互聯網已逐漸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工具。例如充分利用在國內較成熟的農產品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銷售困難問題,為農產品的銷售擴寬渠道。
三是借助互聯網提高農村金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新企業,通過互聯網終端的普及,解決傳統農村金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實現農村金融覆蓋的低成本和風險控制;通過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來促進烏昌城市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
3.3 推進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烏昌城市圈同時具有巨大的都市農業休閑市場和旅游資源。烏昌城市圈推進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首先要根據烏昌城市圈的自然資源環境、區位優勢、發展潛力與發展方向等條件,規劃郊區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產業和景區布局,設計自然主題、人文主題產融結合主要類型。
其次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資和經營機制。鼓勵疆內外企業和個人投資于烏昌城市圈生態農業、休閑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因地制宜,勇于創新,靈活建立多元化的經營機制。烏昌城市圈要盡早生態農業、休閑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降低準入條件和放寬市場領域,鼓勵民營投資進入本地生態農業、休閑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洪銀興.都市圈內發展現代農業研究――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中州學刊,2008(3):42-46.
[2] 蔡世忠.區域增長極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1(4):57-61.
一、目標任務
突出農業特色產業幫扶的優先地位,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和困難戶自主種養的“四帶一自”產業幫扶模式作用。鼓勵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困難戶發展特色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切實提高困難戶的家庭收入,建立完善經營主體與困難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
二、幫扶對象
全區建檔在冊農村困難戶。
三、幫扶模式
鼓勵困難戶依據自身條件,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休閑農業等產業,脫困致富。培育、引進和扶持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困難戶脫貧。
1.特色種植業。立足區的區位特點,支持困難戶因地制宜發展無公害蔬菜和精品瓜果等產業。
2.特色養殖業。推進生態養殖,支持農戶因地制宜發展林下家禽養殖和漁業循環養殖,鼓勵開展稻漁綜合種養。
3.休閑農業產業。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據區位優勢,發展農家樂、采摘園等休閑農業,引導困難農戶在園中就業或從事配套服務,鼓勵周邊農戶通過鄉村旅游產業獲得就業和經濟收入。
四、幫扶措施
(一)落實農業產業幫扶政策
1.新型經營主體補助。新獲得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示范稱號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一次性給予10萬元、5萬元、2萬元獎補。新獲得國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次性給予40萬元、10萬元;新獲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省級示范聯合體一次性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補。對當年新認證的“三品一標”,地理標志獎勵3萬元、綠色食品每個獎勵2萬元、無公害農產品每個獎勵1萬元,有機食品每個獎勵0.5萬元。
2.設施大棚補助。新建連片鋼架3000平方以上,每平方米按照30元標準進行獎補。
3.稻漁綜合種養補助。對新建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通過市級示范基地評比驗收,每畝補助設施改造費用300元。對獲省、部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的企業分別給予10萬、20萬獎勵。
4.休閑農業示范補助。對新創建的市級農業示范觀光園,每園給予10萬元補助;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農業經營主體,一次性給予30萬元、20萬元獎補。
(二)豐富農業產業幫扶舉措
1.開展技術幫扶。對有意愿發展種養產業的,由農業主管部門安排技術專家給與技術指導。
2.幫助提升技能。對有意愿參加培訓的困難群眾,在當年職業農民培訓中優先安排。
3.幫助推介農產品。對困難群眾生產的農副產品的,優先推薦參加市農產品展示展銷會。
4.組織參與幫扶。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類項目申報和表彰推薦中,開展農業特色產業幫扶、帶動困難群眾脫困作為必備的考核指標之一。
五、工作要求
1.明確職責分工。農業農村局發揮牽頭作用,協調相關部門共同推進農業產業幫扶工作。各鎮、街為實施主體,負責幫扶組織實施、檢查落實等工作。
【關鍵詞】 畢節試驗區 特色農業 現狀 對策 研究
一、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畢節市按照“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理念,積極創新機制,以農戶為基礎,以基地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全面促進特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1、特色農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
全市蔬菜、經果林、茶葉、中藥材基地分別發展到352萬畝、209萬畝、77.2萬畝、45.53萬畝,特色煙草81.01萬畝;優質馬鈴薯512.5萬畝;特色雜糧160萬畝;油菜101.2萬畝。無性系扦插育苗7500畝;新增規模養殖場1024個,人工種草103.78萬畝。全市10個產業示范帶和102個特色產業示范園初步建成。特色農業在全市形成了規模效益,初步形成糧油、茶葉、馬鈴薯、辣椒、果蔬、畜禽等6個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提升了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2、龍頭企業發展迅速
全市地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總數達2708個,土地流轉面積達103.8萬畝涉及農戶36.3萬戶??趧搮R836.5萬美元,帶動農戶增收4.2億元。
3、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一是種植業內部結構,特色經濟作物在近十余年中發展迅速,全市糧經作物種植比從63∶37調整為55∶45,使種植業結構得以優化,農業比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農產品品質有所提高。農產品樣品檢測合格率達99.85%,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79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3個,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通過地理標識產品認證4個,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個,獲“貴州省名牌產品”8個,“貴州省著名商標”21個,專利授權8個。納雍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美譽,大方縣榮膺“中國豆制品之鄉”、“中國皺椒之鄉”,威寧縣被譽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
4、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初具雛形
休閑農業在畢節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批依托當地農業自然資源優勢而創辦的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村等逐步顯現,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比重正在得到穩步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相對穩定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經營戶已經發展到250戶左右,營業收入接近20000萬元,資產總額25936萬元;上繳稅金329.98萬元;年接待游客約190萬人次;帶動農戶約8700戶。貴州惠馨果業發展有限公司(民心苑)、金海灣天樂園、織金縣雅賢現代農業觀光園3家農業觀光園獲省級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市省級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達5家。其中黔西縣解放村獲農業部評選的“2011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前十名,向全國很好地展示了畢節試驗區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
5、農業科技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底,共推廣玉米育苗移栽276.12萬畝,玉米地膜覆蓋90.51萬畝,綠肥聚壟206.2萬畝,玉米包衣106.65萬畝,水稻旱育稀植51.63萬畝,兩段育秧8.2萬畝。良種覆蓋率也大大提升,推廣雜交玉米316.04萬畝,覆蓋率達85.04%;雜交水稻55.1萬畝,覆蓋率達84.9%;脫毒馬鈴薯308.52萬畝,覆蓋率61.69%;優質油菜101.17萬畝,覆蓋率99%,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1、圍繞試驗區“三大”主題,創新發展思路,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各級領導把發展特色農業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大力發展現代中藥產業的意見》、《關于加快十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節地區“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畢節地區“十二五”特色食品發展規劃》、《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試驗的實施方案》等10多個重要文件。明確各產業中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以便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對于促進試驗區農民持續增收、農業增效、推動試驗區特色農業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因地制宜地開發研究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為了改變試驗區農業生產耕作粗放、作物栽培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畢節試驗區成立后,各級政府把“科技興農”作為發展農業生產及糧食生產的重要戰略措施。成功選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組合),近十年來,先后育成雜交玉米新組合11個、粳稻品種3個、小麥新品種2個、馬鈴薯5個、蕎麥4個、辣椒品種2個,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利用。這些技術成果,不僅為20多年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而且為今后特色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
3、開展農業生態建設,走農業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道路,是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
在農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農業耕作措施有機結合起來,綜合配套,取得了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效果;特別是綠肥的大面積種植、綠肥聚壟耕作法的推廣應用,實現了用地和養地的有機結合,綠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00萬畝左右,在農田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畢節試驗區在繼續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設施不配套,農機裝備不足,防災抗災能力不強,工程性缺水問題尤其突出。以2011年為例,全市人均工程供水量231立方米、僅為全省平均數240立方米的96%、全國平均數446立方米的51.8%。二是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工業化、城鎮化處于初級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能力較弱。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960元,僅為全國平均數7917元的63%。三是龍頭企業少。目前,全市雖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家,但省級僅有25家,國家級僅有1家,且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相對較低。四是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素質結構發生極大變化,青壯年勞動力緊缺問題明顯。五是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短缺。農村現有金融產品少,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不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這些是制約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1、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促進農民增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后,除烤煙外,基本還沒有成熟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必須要進一步集中力量,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基地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市場,把分散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起來,依托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是抓基地。全市具有獨特的生態立體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近年來實施的“3321”工程,已探索出一些經驗。因此,必須跳出傳統農業思維,破除小農經濟觀念,用戰略眼光審視全市特色農業發展,切實按照已經制訂的特色農業規劃,按照規?;l展、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品牌化定位、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要求,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二是抓龍頭。必須著力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用龍頭企業帶動農業,以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在產品終端上下功夫,著力解決產品深加工、精包裝、細分揀、耐貯快運等環節的問題,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土企業,積極招商引進具有強勁帶動能力的加工企業,增加龍頭企業數量,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促進龍頭企業健康發展。
2、建設和完善與特色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土地流轉機制
為保證特色農業集中成片、規模發展的總體要求,在維護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家庭承包的基礎上,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租賃農戶的土地使用權,用于規模開發生產優質、高效的農特產品。引導和允許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與龍頭企業組成股份合作制農業企業建設農特產品生產基地。
3、實施以農村循環經濟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工程
要以農村沼氣池建設為載體,以種植模式的調整為突破口,集成配套科學合理的優質、高產、高效的種養殖技術措施,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多循環”的原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內部種植―養殖―工業―營銷、農業―工業―旅游業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實現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實施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工程
畢節試驗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切實抓好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工程的實施,促進農業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要針對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中、高級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中、高級農業專門人才,促進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二要持續不斷地在農村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大力培養農村種養殖能手和科技示范能手,不斷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5、創新特色農業發展的機制體制
一是創新龍頭企業與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等經營機制,把抓好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持之以恒推動特色農業健康發展。二是創新涉農服務機制,改革服務體制、創新服務方式,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資金、加工、銷售等服務。三是創新支農資金投入體制。積極組建特色農業投融資公司,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金融機構,全面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