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學方法

生物科學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科學方法

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第1篇

科學方法教育就是應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步驟地傳授和滲透科學研究方法,用科學方法熏陶訓練學生,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促進知識學習、增強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可分為獲取經驗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維的方法兩個方面,前者包括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模擬法等;后者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和靈感、數學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統方法等,這些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科學方法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過:“讓科學方法進入學生的下意識,使之養成自由、廣泛的觀察態度,習慣于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發展科學思維,觀察和研究便是學習與認知的主要目的。” 由此可見,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看,還是從發展能力的角度看,掌握科學方法對學生的發展都十分重要。

1.從學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科學方法

按照現代教育思想,無論何種學科,應讓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研究這門學科的基本方法。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每門學科在一定階段的知識是有限的,讓學生學會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該學科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目前的教學往往只注重純知識的教學,而忽視科學方法的教育,這樣就很難達到學科教育的目的。

2.從人類認識和學習知識的規律看,必須注重科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類認識和學習客觀規律有:建立實踐基礎階段;用科學方法進行思考階段;歸納總結規律階段。在平時教學中比較重視從實踐到認識,讓學生接受知識,而忽視科學方法的總結與規律的應用。科學方法的尋求和應用過程,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的過程,對學生智慧的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從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看,掌握科學方法意義重大

有學者認為: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今后課堂教學應特別重視科學方法、教育方法、學習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資料方法的傳授,以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因此,教師通過教學,給予學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東西,應該是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使學生離開學校后,仍能很好地學習、工作和發展。所以,與掌握具體的科學知識相比,掌握科學方法意義更重大。

4.從培養創新型人才看,更應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

傳統的學科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離開方法和思想的知識是“死”知識,消極接受知識的學生,只能成為知識的“傳聲筒”。 創新意識的形式、創新精神的樹立和創新方法的掌握是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學習科學方法學習能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鑒賞力。學生在早期學習階段,若能接受科學方法的指導,就能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科教育的實際,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呢?筆者認為,高中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

1.通過科學史學習,讓學生體會科學方法

學科的發展史不僅僅是學科事件的記錄和再現,也是人們研究科學思想的反映和復原,同時也是科學方法的發展史。因此,學科課程內容應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學概念作為重點,使教與學的思路盡量接近科學家的認識思路,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概念的產生過程。具體地說,在學科教學中要把學生引導到科學家當年的研究時代,從當時的科學背景出發,讓學生重溫科學家們在何種問題、何種環節、何種情況下、用何種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學發明和發現,讓學生對事件、問題、方法做出正確的描述和解答,并把其中的關鍵步驟聯系起來。因此,學科教學應與學科科學史相結合,通過模擬科學認識過程,將科學史溶入學科教學之中,將科學方法融入科學史教學之中,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途徑。

2.通過學科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

在學科知識教學中,處處蘊涵著科學方法,因此,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注重滲透科學方法教育。例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比較多的概念、規律和原理教學,概念、規律和原理的建立、發展及應用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常用到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因素,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依托,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適時點撥,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應用等,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不同的科學方法。 因此,在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才會結出豐碩的智慧之果。

3.通過問題解決,訓練科學方法

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達到運用的水平,是科學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學方法訓練的途徑:一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導;二是學生參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

習題教學主要是通過思維方法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習題訓練:一是夯實“雙基”,牢固掌握概念、深刻理解規律;二是活化已經理解的基礎知識,增強靈活運用的能力;三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運用能力。對于需要運用科學方法求解的習題,教師要突出科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并能運用這種方法。

4.通過知識復習,總結科學方法

知識復習是接受知識、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過程。通過復習能溫故知新,擴大知識面,能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各項能力。因此,復習課是鞏固科學方法教育的良機,有利于提高方法的系統性、深刻性。

復習課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要做到以下幾點:(1)運用邏輯方法進一步深化概念和規律的理解;(2)要對學習過的,最本質、最重要的知識內容加強內在聯系,并融會貫通,在加深對知識結構、體系的認識理解的同時,不斷鞏固所學的科學方法;(3)要突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例題、習題進行針對性訓練,有效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科學實驗,體驗科學方法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開展實驗教學是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徑。例如在現行高中生物教材中,編排了許多探究性實驗,每個實驗的過程都是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方法的過程。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過多重視實驗的過程和實驗的結果。但對實驗的目的、實驗探究方法等問題的思考很少。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驗證性實驗轉換成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主設計實驗、合作討論完善實驗、自主實施實驗,進而使學生體驗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6.通過研究性學習,實踐科學方法

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第2篇

一、在課堂教學中,著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強大的內趨力,對學生的智力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一旦對生物學科的學習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對學習充滿熱情。將學習生物課當成一件愉快的事情,生物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學科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體。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要取得良好的生物教學效果,就必須孜孜不倦地追求生物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生物教師既是“主角”,又是“導演”,生物教師的心境直接影響到生物課堂氣氛的優劣。因此,生物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人“角色”,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學、好學。生物教師滿懷喜悅地上課,學生主動配合,這是創設愉悅氛圍的關鍵。生物教師語言的生動、活潑、風趣、幽默、親切感人也是創設愉悅氛圍的重要條件。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密切結合教材,適當地穿插一些相關的生物學家探究生命現象及其本質的生動故事、人物軼事,創設誘人的生物知識情境,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如,達爾文是怎樣發現和證明自然選擇規律的正確性的?沃生和克里克是怎樣的人物,他們是以什么為依據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切除后的公雞為什么容易育肥,而且越長越像母雞等等,都可以在教材中穿插,以吸引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二、注重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情感交流

作為生物教師,應該明白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具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生們往往愿意為他們所喜歡的生物教師而努力學習,既喜歡聽這位生物教師講課,又樂于做這位生物教師所布置的作業。這也正是古人所講的“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成功的生物教學總是以融洽的師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后盾的。既然生物教學活動是以生物知識的傳授為載體的師生感情交流活動,生物教師自己就必須具有十分豐富的情感世界,對生物教學工作充滿激情,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渴求生物知識學生的熱愛,對所教生物知識的熱愛,創造一個有情感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里,有愛的熾熱交流,有興趣的濃烈激發,有知識融進情感的魅力。生物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在于選擇恰當的方法,把生命科學理論原理變為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生物知識變為充滿吸引力的精神食糧,把生物教學過程變為不斷探索真理的帶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動。要取得師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效應,就必須暢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情況,注視學生的情緒變化,用靈活的思維、敏銳的觀察、果斷的決策,機智地處理好隨機因素,知他們之所想,釋他們之所疑,正確駕馭自己的情緒,及時調節生物教學活動,調動起他們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學生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人探究式課堂。

因此,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若條件允許,教師應盡量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師生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此,可以使學生對探究所獲得的新的知識心領神會,植根腦海,形成永恒的記憶,且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驗證,更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技能和創新能力。

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生物科學素養包括膚淺的生物科學素養、功能化的生物科學素養、結構化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多維的生物科學素養4個水平。培養并不斷提高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水平是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的總目標。

正因為中學生物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奇異性、復雜性和發展邏輯性,所以生物教學對于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搞好生物教學對于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筆者認為,我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把培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要利用生物的生長、發育、代謝、遺傳、變異、進化、與人類的關系,以及生物與環境等各個方面的生物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既懂得怎樣利用生物資源為人類服務,又懂得人類為什么要與生物和諧相處的道理,進而培養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生命觀和科學的環境觀。

參考文獻:

[1]肖國學,蒙新珊,李永波.多種教學方法在農村中學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45-146.

[2]袁洪峰.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方法淺談[J].讀寫算雜志,2011(1):213,163.

[3]劉紅.新課標下生物教學之我見[J].吉林教育,2010(5):54.

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第3篇

在我國,還沒有出現與初中生物教學完全適應的科學方法體系,就必然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借鑒的依據,周而復始,教師就會很少或基本放棄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來說,授課過程中舉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學顯微鏡的如何使用時,教師先要舉例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然后再用不同的顯微鏡觀察放大的紅細胞的形態,借此來引出結構與其放大的原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充分體現科學方法教育在課堂中的實踐。

一、科學方法教育對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學方法教育自始至終都是著重研究的課題,不管是從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角度還是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時間來講,做好生物科學方法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對中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這樣可以使學生以最好的學習方式,主動接受最新的授課知識。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實驗不是只有大科學家才能做,學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

在整個生物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于學生來說,在觀察生物現象、形成生物認識、認識生物規律以及分析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中,所涉及的認知結構以及有關知識內容和科學方法基礎的準備程度等都與科學方法教育有著極大的聯系。

對于教師來說,科學的方法教育表現為教師教學設計時,能夠對學生學習的內容了解,針對每個單元列出詳細的科學方法目標,并且能在最好的時機將科學方法教育帶到初中生物的教學之中。比如在學習植物的綠葉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機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先找出可以進行此實驗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葉也可以進行這個實驗,而如果教師考慮使用菠菜葉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葉不可以積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課,都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才可以。

二、科學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學實踐的研究

蘇教版教材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用科學方法教育把學生帶到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這是蘇教版教材的教學根本任務。對此,在生物授課過程中,可以借鑒其優點,發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在課程中充分體現,根據學生的思想與認知程度,在課堂中設計問答、思考與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國已將教學目標從過去的一維發展到三維。蘇教版教材將科學方法教育帶到了教學實踐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此,將科學方法教育帶到生物的教學實踐中,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未來的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

例如,對于“種子的萌發條件”這節課,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種子萌發條件及其內部變化。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進行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現象。根據科學方法教育的理論,教師在設計思想的時候可以采取實驗與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并且能夠在課前實驗,得出種子萌發所需的內部條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討論觀察的結果,引導學生的思考,并得出結論。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所學種子萌發這一課的方法、過程、結論,使科學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完全實踐起來。

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來說,將科學方法教育運用到其教學的實踐中的要點就是將兩者做到有效的結合。根據初中生物授課內容的特點與初中生的思維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案的主要目標是科學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發展主線。在實踐中沿著主線走,在授課中,跟著科學方法教育走,是科學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保證。

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第4篇

    以往的教學活動,一般是教師先分析圖示“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系”,得出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再通過閱讀資料、分析例題等形式理解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最后通過實驗,使學生直觀感受生長素促進插條生根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卻缺少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只是被動地在聽在記在做而已,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差。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的發展和強大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而創造性強、行動能力突出將是對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為適應時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別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鑒于此,筆者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學基本事實、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切身體會如何獲得信息并進行信息轉換,在實踐中進行科學探究,并養成科學精神。

    一、自主繪制真實數據曲線,學會獲得信息,解讀信息,進行信息轉換

    在以往教學實踐中,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教材中的圖示“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系”,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這種形式的優點是教學過程簡單、知識獲取直接,但不能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筆者嘗試指導學生首先自主分析課前準備的一系列實驗數據,再繪制相應的曲線,從一開始就讓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課前筆者準備了兩份數據表,第一份表是“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燕麥胚根的生長情況的影響”的實驗數據(表1)。先請學生代表上臺在黑板上繪制橫坐標是生長素溶液的濃度,縱坐標是胚根的平均長度的曲線,并請其他學生在座位上畫。有了具體的數據,講臺上和座位上的學生都畫得非常認真。圖像繪制完成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評價黑板上的幾幅曲線。在評選出“優秀作品”后,學生分析“作品內涵”,即曲線反映了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燕麥胚根的影響,在一定濃度范圍內,生長素溶液的濃度與胚根的平均長度呈現正相關,超過一定濃度后,生長素溶液的濃度與胚根的平均長度呈現負相關。

    之后,學生們根據第二份數據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燕麥胚芽的生長情況的影響”的實驗數據(表2)在之前繪制的曲線基礎上繪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胚芽的影響(圖1)。繪制完成后,學生可以從曲線直觀分析得出結論: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胚根和胚芽的影響呈現類似的變化趨勢,但不完全相同。這樣,具體的數據信息就先轉化成了形象的圖像信息,再轉化為結論。

    接著,筆者提供教材上的圖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根、芽和莖的相對影響”(圖2),學生將其與自己繪制的曲線進行比較,進一步分析圖像中包含的信息。通過這種形式,學生更能體會到理論來源于現實的道理,并提高學習的興趣。

    從獲得實驗數據到自主繪制圖表,再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在此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充分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而且他們獲取信息、解讀信息、進行信息轉換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家獲取信息、科學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索過程。

    二、觀察身邊生物學現象,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校園里隨處可見呈寶塔狀的松樹、修剪呈半球狀的大葉黃楊,這些樹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在學生了解生長素生理作用兩重性的概念基礎上,筆者以這些身邊客觀存在的實例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生長素生理作用與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

    首先,筆者出示課前拍攝的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松樹及大葉黃楊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松樹一般呈寶塔狀而大葉黃楊呈半球狀,學生說出松樹的樹形沒有經過修剪而大葉黃楊是經過修剪的。接著,學生取出課前實地摘取的大葉黃楊的枝條,進行分析,發現:有的大葉黃楊枝條上的頂芽保留,側枝基本沒有發育;而有的枝條,剪去頂芽,側芽發育成側枝(圖3)。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帶著問題,學生們繼續探究。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學生們知道了頂端優勢,即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如果摘除頂芽,側芽部位的生長素濃度降低,側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會減弱,逐漸發育為枝條。

    通過科學的探究,學生們很快就體會到頂端優勢體現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也理解了沒有經過修剪的松樹呈寶塔狀而經過修剪的大葉黃楊呈現球狀。這時,筆者啟發學生說出頂端優勢的應用實例,他們發散思維暢所欲言,說了很多例子:如在農業生產中,對果樹進行修剪,對棉花、番茄等農作物進行摘心都是通過解除頂端優勢達到增產的目的;而在林業生產中,通過維持頂端優勢可以獲得大量的材用樹木。

    身邊的生物學現象隨處可見,而仔細的觀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科學性的探究,能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原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

    三、通過預實驗,進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初步養成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根的影響不同,而探究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在生產實踐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設計的探究活動就是以此為中心展開的,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體現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意義,養成科學方法、態度和精神,筆者將這節課的探究活動分為兩個環節:預實驗和正式實驗。

    (1)預實驗。提前兩周組織了兩組(每組4人)有興趣的同學開展了探究活動的預實驗。具體如下:

    實驗目的:探索萘乙酸促進迎春花插條生根的適宜濃度。

    提出問題:萘乙酸促進迎春花插條生根的適宜濃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長旺盛的生理狀況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條28根,枝剪,蒸餾水,0.1mol/L的NaOH溶液,燒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實驗步驟: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濃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條:一年生迎春花枝條、長約10~15cm、帶芽(3個)、去成熟葉,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組,每組4支;

    ③處理插條:浸泡法,使用不同濃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條(下端),深約1.5cm,處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觀察:將處理后的六組插條,再加一組對照組(不經處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觀察記錄:水培9d,每天固定時間觀察生根數,填寫數據表(表3)并繪制曲線;

    ⑥結果分析:生根數最多的為適宜濃度;

    ⑦表達和交流討論。

    進行預實驗為正式實驗摸索了條件,也可以檢驗此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避免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的浪費。通過開展此預實驗,學生們查閱很多資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條時要注意盡量避免差異,此實驗處理插條采取浸泡法,所以處理時間要長,如果采用蘸沾法,處理插條的時間要短,通過水培觀察生根數效果較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進行觀察等。

    (2)正式實驗。在開展正式實驗之前,學生先匯報了預實驗的過程及結果。結果表明:4 ppm濃度的萘乙酸為促進迎春花插條生根的適宜濃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組正式實驗。學生們選擇0.2 ppm作為濃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濃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條,再按照預實驗的步驟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兩周后的課堂上組織小組內匯報實驗情況,并在班級內進行交流討論。

    因為進行了預實驗,避免了很多探索的過程,確保順利開展正式實驗,有一些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進迎春花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表4),但也有不少組得出其他不同的結論。學生也在交流時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條時有差異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濃度存在問題等。

生物科學方法范文第5篇

一、指導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步驟上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認真預習。要通過預習把握每一節學習內容,嘗試歸納重點、難點,解答課后練習題,以便上課時心中有數。

(2)課堂上認真聽講。根據課前的預習情況,要有目的地主動學習授課內容,邊聽邊講思考,及時將課文的重點、自己的疑點和思考心得記在筆記本上。

(3)課后認真復習。課后作業不能完全代替復習,復習時要站在新的高度再次研讀課本,系統整理學習內容,做到查漏補缺、融會貫通。

(4)獨立完成作業,適當增加練習量。要把做作業作為對自己學習情況的檢測,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加以彌補和提高。

(5)自覺做好單元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就做個提綱或表格形式的小結,既是一次階段性復習,又可以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建構成自己的知識網絡,便于在以后的學習中按圖索驥。

2.注意掌握生物基本概念

(1)分清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本質區別不是染色體組數目的多少,而是是否由受精卵發育而成。抓住這個本質屬性,就很容易做出判斷。

(2)通過實際運用,使概念具體化。例如:陽光是一種重要的生態因素,可以通過解釋松樹和人參在山地的分布等實例,來具體理解陽光對生物的影響。

(3)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要善于從已有的知識過渡到新知識,找到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例如:光合作用在初中已學過,高中生物又有這一內容,學習時就可以以舊帶新。

(4)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及課本中的插圖。有些生命現象僅用文字說明還不夠,所以生物課堂上經常出現標本、模型、插圖等輔助學習材料,必須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來幫助學習理解概念。

3.認真做好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認真完成課本中安排的一些實驗,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通過進行“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能真正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該原理在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的應用。如果將這一實驗延伸一下,將蔗糖溶液改為一定濃度的尿素溶液,還能進一步提高對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的認識。

4.要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有心人。如:在釀酒廠的發酵罐內通入氧氣和不通入氧氣兩個階段交替進行,這是為什么?……不斷地在新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學法指導的方法途徑

1.課堂教學是進行學法指導的主要途徑。教師備課時,不但要備教法,也要備學法,應將學法指導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去準備。

2.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采用專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學生系統地進行生物學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教學指導。

3.組織學生總結自己生物學學習上的成功經驗,采用經驗交流的方式,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學法要求,幫助學生制定出學習方法的規程去實踐,使外來要求逐漸被學生接受并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

三、進行學法指導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轉變學生觀。

學法指導過程中,教師僅是個指導者,不能強制推行某種學習方法,要給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留出空間,給學生以嘗試、選擇的權利,從而喚起、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要有計劃性。

對學生進行哪方面的指導,在什么時間指導,都要認真考慮,要有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不能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否則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3.要隨機應變。

由于學習內容的不斷拓展和學習程度的不斷加深,有些學習方法要不斷調整。而且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學法指導也不能一成不變,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交流,使學法指導落到實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图们市| 曲周县| 白银市| 衡南县| 邯郸市| 临洮县| 房产| 无极县| 门头沟区| 桦甸市| 永济市| 阿尔山市| 临邑县| 耒阳市| 康乐县| 英德市| 湛江市| 茶陵县| 临朐县| 克东县| 佛学| 安塞县| 东安县| 惠安县| 开鲁县| 西城区| 武冈市| 曲阳县| 且末县| 海南省| 崇仁县| 扎赉特旗| 张家界市| 南平市| 河间市| 枣阳市| 吉林省| 茂名市| 甘谷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