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齡化社會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趨勢,不少人為此憂心忡忡。我國已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7%上升到11.8%,預測當峰值到來時,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23%。特別引人注目的還有高齡化問題--21世紀中葉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到時將可能超過1億,是現在老齡人口的10倍左右。在不少人眼中,老齡化就是沉重的負擔,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認為自己正在成為社會的包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1 綜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呈現以下五個特征
1.1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 目前 已接近1。41億,我國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 我國的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1%。但到2040年,我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4。11億,占到總人口的29%,它將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的人口總和。解決好我國老年人口 問題 ,對亞洲和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2 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來勢猛
老齡化可能是由于年齡金字塔底部少兒人口增長減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頂部的老年人口增長加速所導致,人口學中稱之為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發達國家經歷了由底部老齡化到頂部老齡化的漫長演變過程。而我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底部老齡化與頂部老齡化同時”夾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發展很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國用了60年,英國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國人口政策的作用,改變了世界老齡人口的發展格局,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成為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也已經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
1.3 人口未富先老對經濟壓力很大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呈漸進的步伐。當它們的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10%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在20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達856美元,屬于剛剛邁過最低收入門檻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變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嬰兒出生率甚至已經降到了1.0;而人口預期壽命則由1949年的41歲延長到了70歲,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低收入國家之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很大。
1.4 老年人口在區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達238萬,占總人口的18。5%,到2025年將達到最高峰468。8萬,占總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為188萬,占總人口的14。6%,到2025年將會猛增到416萬,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過現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于東部。另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就靜態而言,由于農村嬰兒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齡化程度城市高于農村;但就動態而言,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從鄉下涌到城市,農村老人因此經常無人照護,因此城鄉老齡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1.5 老齡人口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人口學中認定,60-69歲為低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中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口。過去說”人活70古來稀”,現在說”活到70不稀奇”。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1100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高齡人口喪偶和患病的機率高,高齡女性多于男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供養,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2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一般具有負面作用,需要積極應對。國民生產總值中用于老年人的費用份額大幅度增加,勢必限制社會擴大再生產,影響生產部門的資本投資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加重國民經濟的負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應適當提高勞動年齡上限;另一方面,可適當擴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和提高退休金標準。人口老齡化對增加儲蓄也會產生相當的減退效果,這主要是由養老金制度的推廣引起的。根據經濟學理論,儲蓄等于投資,儲蓄減少等于投資減少,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強化個人儲蓄養老,籌措養老基金,成為資本投資的重要來源。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影響。隨著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重相應下降,不利于經濟發展。而且,老年勞動力較難適應快節奏的生產活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中,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人口老齡化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老齡勞動力接受新的知識和科學技術比青壯年要慢,對新興產業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也受到一定影響。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進步速度加快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更顯不利。
3 人口老齡化對企業的影響
目前我國企業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問題勢必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統觀全國來看,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年型社會,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是中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長期問題。
1997 年我國頒布了《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確定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框架,也就是部分積累制。雖然公共養老金制度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軌的必要性一直受到置疑,但在制度轉軌已經進行到今天,再回到現收現付制似乎并不現實。因此,考慮到我國已經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現實,有必要立足于現有的制度設計,考察人口老齡化對當前制度的具體影響。2005 年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要求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范圍,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同時,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個人賬戶規模和養老金月標準都有所變化。此后,基礎養老金的替代率已經不再是20%,整個制度的目標替代率也略有提高。
【論文摘要】中國人口規模大,基數大,人口老齡化來勢猛,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必然加重國家的負擔。人口老齡化還導致勞動適鈴人口比重低,勞動力供應不足,進而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就需要改革與完善社會養老保陣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提倡和鼓勵家庭養老,并與發展社區服務相結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組織老年自養。
黨的以后,我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人口增長過快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我國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們的死亡率下降和預期壽命提高,從而導致了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標志。
一、人口老齡化的界定及特點
(一)人口老齡化的界定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齡人口的比重,相對于年輕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過程。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不斷下降,我國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及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是指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價值觀進步了,生育觀也從強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覺控制生育,從而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青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應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口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提高的體現,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具有歷史進步性。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中國人口規模大,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過程來勢猛,老齡人口規模不斷增長,使得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增加到4.23億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時世界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國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從國際上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時間,法國為115年,瑞典為85年,前西德和英國為45年,美國預計要用75年,日本預計要用26年,中國預計也將用26年,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2.中國人口高齡化顯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較早地出現了西方國家高度老齡化社會的所有現象,即80歲以上的老齡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較快。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而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萬,200(〕年達到了1200萬,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0.88億。
3.中國將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背景下進人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發展具有時滯性。歐美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而來的,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通過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急劇下降,從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這是一種剛性的過程。歐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較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可以說是“先富后老”;而我國進人老年型人口國家時,農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質、制度準備,可以說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是世界各國遲早會出現的人口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預期壽命提高,從而導致了人口老齡化。上面已經提到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同于發達國家,它是在人為的條件下實行計劃生育形成的,具有剛性特征。人口老齡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響了人口出生率,減緩人口增長速度,能緩解我國人口過多的壓力,同時也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
在當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消極影響還不是很明顯,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更加嚴重,老年人口的規模繼續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齡化的弊端就開始暴露,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齡化加重了社會養老負擔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時老年人口的絕對量也增加,老年撫養系數提高,社會用于退休金、養老保障、醫療保障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事業的負擔也加重。老年人的養老主要是由社會和家庭承擔的。我國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醫保,在經濟上社會養老負擔大于家庭養老負擔,但是城市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結構,即在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他們要面對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這時四個老人中只要有一個生病,便顯得十分吃力,如果獨生子女夫妻雙方面對的四個老人中有兩個同時生病,夫妻雙方就無暇顧及了;在農村,退休金和醫保還沒有普及,主要是家庭養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人口老齡化所導致的年輕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著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口要養活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撫養系數大。
(二)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1.適齡勞動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低,勞動力供應不足,而勞動力狀況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阻礙經濟的發展。但是依據我國現階段勞動力過多的國情,勞動力數量適當地減少,可以緩解勞動就業壓力,緩和失業與下崗問題,但這種趨勢長期發展下去,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遲早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2.勞動人口的高齡化。人口老齡化往往伴隨著勞動人口的高齡化,我們習慣上把15一44歲的勞動力視為中青年勞動力,把45一59歲的勞動力視為高齡勞動力。高年齡段的勞動人口技術熟練,但同年輕人相比缺乏進取心,創業精神,思想保守,這樣社會的主導精神就會趨向保守,在科學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化社會,容易變得相對落后。
(三)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有重要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消費結構是影響經濟結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消費需求影響著生產調整。不同年齡的人口對衣、食、住、行、用的品種、規格、數量、檔次的需求各異。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質軟的食品為主,穿、住、用講究實用和經濟實惠。老齡化使得適合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某些專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項目趨于增加。社會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向老年人傾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醫療保健和勞務服務的需求急劇擴大,出現了一批專門為老年人口生產消費品的行業,以適應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投資內容和投資重點的影響。人口老齡化改變了社會投資的內容和重點,社會需要增加與老年人的需求有關的項目的投資,如養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娛樂中心,減少用于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方面的數量投資,而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
3.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社會上老齡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們開始優慮經濟能否良性運行,老年人往往重儲蓄,消費傾向和投資意向趨于保守,從而可能削弱社會的經濟活力。
此外,人口老齡化如果越來越嚴重,就意味著人口再生產轉向靜止型甚至是縮減型,使人口的發展出現不可持續性。因此,應及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齡結構趨于合理。
三、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實現合理的人口年齡結構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通過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急劇下降的條件下出現的,因此,調整生育政策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源。如果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實行,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這樣人口老齡化過程會更加迅速,并將在本世紀30年代進人高度老齡化社會。為了平穩地把人口年齡構成調整得比較合理,現在就要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調整。調整政策時一定要慎重,否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人口迅速增加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又突顯出來,就得不償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老年保障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受保障的人數和規模都迅速增加。但是養老保障存在很嚴重的城鄉差異,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斷上漲;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卻很窄,鄉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擴大老年社會保障范圍,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離開工作和勞動崗位后享有一定份額的退休金,使他們的經濟生活有可靠的社會保障,這是社會的責任,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象征。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的一項基本制度,它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繼續努力,致力于建設全民全社會健康醫療保險制度。
(三)提倡家庭養老與發展社區服務相結合
1.繼續提倡家庭養老。在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時間差”的影響,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發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會供養體系,因此,應繼續提倡家庭子女供養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經濟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適應隨著身體老化帶來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還需要子女的關心和照顧。尊老、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2.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區域為基礎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內在凝聚力的社會群體,生活在一個社區內的人具有比較密切的社會交往關系以及相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老年人口的健康、醫療、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時老年人又行動不便,因此,社區是他們活動最多的場所。實踐表明,加強社區建設和發揮社區功能對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老齡化;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也在經歷著一場急劇的人口轉變。目下,一般認為我國的生育率在1.6-1.8之間,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則更為突出。201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8.2%,而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20年和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分別為11.7%和15.9%。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速呈現逐年遞增態勢,預計在2013年停止增長,此后因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的顯著上升,人口撫養比(即依賴型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開始提高,也就意味著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在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我國還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這種不可逆的人口結構改變,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式的變革。
江蘇省自2003年以來年均產值增長高達14.2%,而作為老齡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如何在老齡化到來之時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這具有更為突出的意義。
一、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途徑
產業結構的本質是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反映為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影響各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和比例關系的內在因素包括各種要素的比例和配置關系、使用的技術效率等。
人口老齡化將通過供需兩方面的共同作用,間接地影響到這些因素,從而影響各種資源、要素在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分布、配置和使用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帶動老年的形成和老年產業的發展
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數量增多,為老年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由此導致老年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在老年體系中,最值得關注的老年醫療保健業、家庭服務業、保險業和娛樂業等第三產業。因而未來老齡化將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從而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2.促使現有產業結構的長期調整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產業結構調整轉向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主,使供給結構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帶來了贍養老人費用的增加和勞動適齡人口物質負擔的加重;儲蓄水平開始下降,同時多樣化的需求減少轉向為消費結構的相對穩定。而勞動效率和人口流動性也開始下降。所有的這些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從經濟增長的視角,“未富先老”有一些重要的含義。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減少與高速經濟增長,共同導致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從而工資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這種生產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必然反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相對弱化,而產業結構將逐漸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物質資本豐裕程度上尚不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十二五”期間,需要根據變化了的情形對挑戰做出新的戰略選擇。
二、江蘇省的老齡化現狀和發展態勢
10年前,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是上海、浙江、江蘇;而十年后根據有關機構分析研究的結果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是重慶、四川、和江蘇,江蘇仍然高居前三。2000年,江蘇省60歲及以上老人為922.15萬,占戶籍總人口16.2%;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截止2010年底,江蘇省全省人口為78659903人,而全省65歲以上人口為8567807人,比重為10.8%。而到2011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萬,占戶籍人口總數17.4%,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11.8萬多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6.3%。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基本情況如下:
1.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首先在人口數量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60歲以上人口共有17658702,而江蘇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就高達1247962人,比五普時老年人口增加了374萬人。
2.老齡化程度高,來的早,且呈快速發展趨勢。江蘇省早在1986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就達到總人口數的10%,比全國早13年。而目前江蘇省60歲以上人口雖然為17.4,但是據測算,到了201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496萬人。占人口比例達19%以上;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1916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達25%以上;到了2035年,老年人人口比例達到33%。與全國相比,各階段老齡化比例都比全國提前10-13年。由于江蘇人口老齡化進程比全國早,正率先在我國經歷著從未有過的“未富先老”的老齡化過程。
3.地區差異大,城鄉差異大。由于江蘇省蘇北、蘇中、蘇南三大板塊自北向南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口狀況極不平衡,因此省內各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差異也較大。如南通65歲以上人口比重高達16.51%,而徐州、連云港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而從城鄉上看,江蘇省的老齡化呈現出了“遷移老齡化”的特征,即是指青年人多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因此蘇北地區和農村的老年人口較為集中。
三、江蘇省的現有產業結構特征
自2003年以來,在持續擴大內需、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結構調整的努力中,江蘇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年均產值增長高達14.2%。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在高位上穩定,波動較小,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9:55.0:38.1。建國以來各產業發展比例見下圖。
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從三個產業的增加值上看,工業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拉動作用十分突出。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工業在全省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2年為15.8%,2008年為49.7%,成為支撐江蘇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第三產業引起了政府和各方的高度關注,各地紛紛出臺了鼓勵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江蘇服務業在總量增長的同時,結構不斷改善。信息技術和新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電信業、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的快速發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民間資本的注入,推動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同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隨之而來的觀念的轉變使得對醫療保健服務、文化、教育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長,從而帶動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
而從三個產業的從業人數上看,2008年從業人員數已經達到4648.89萬人,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3:35.6:38.1,由建國初期的“一、二、三”排序變化為“三、二、一”。從各產業就業人員的絕對數量來看,呈現第一產業絕對減少,二、三產業絕對數量大幅提高的狀態。
在“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重點建設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業上,其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輕紡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較大。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四、人口老齡化對于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導致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青年勞動力不足提高了勞動力成本并會進一步影響勞動力的技術更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人口撫養比的提升則會加重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體將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對于江蘇省來說,目前的工業化階段與以服務業為主的長期發展方向存在較大區別,因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未來的發展目標之間面臨轉換,如何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產業結構,這是產業結構變動中的深層次要求。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體系;影響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數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齡結構控制。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衡量人口是否老齡化有兩個指標,一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我國2005年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一億人,所占全國總人數比率超過了7%,因此不得不承認,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其實有關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紀末我國就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200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2億。有關統計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在2010年迎來高峰,當年的老齡人口遞增接近千萬。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6億,是整個歐洲老齡人口的總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老齡化速度很快
上世紀6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極具膨脹,國家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由于長期以來堅持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新生嬰兒較多,但我國總體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位置。據有關資料顯示,21世紀中期我國人口將迎來最大值,此后人口將開始回落。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人口將不斷增加,這一升一降,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更加明顯。
2、在社會經濟不夠雄厚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
當前雖然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高舉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產總值仍然較低,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總體來說,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壓力較大。
3、在社會體制改革過程中度過人口老齡化
當前,我國的社會體制逐步完善,許多現有制度都在不斷改革,社會發展的任務較為艱巨,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這都使解決人口老齡化變得更加困難。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驗
就目前來說,我國養老金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實行這種方式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化解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方式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保險中存在的矛盾。但這種養老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收不抵支等情況,從而產生“空賬”問題。據統計,在2000年我國的養老金空賬還不足400億,而到了2006年初,我國的養老金空賬已經超過八千億。
(二)人口老齡化給現有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困難
我國由于國情特殊,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同時輔以社會和機構養老的方式。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我國許多家庭都出現了“一對年輕夫婦要撫養雙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年輕夫婦的壓力過大,而且還會使其無法給予雙方父母足夠的照料和供養,養老目標難以實現。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提出了挑戰
我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保障全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的,但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各種原因,其覆蓋范圍依然不足。根據社會保障局的統計顯示,我國在2006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74億,占總人口數的13.38%,不僅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僅僅限于城鎮,在人口眾多的農村其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同時對于農民工群體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面臨困難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減弱,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因此相關的醫療保險費用支出也較多。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老齡人口不斷增強,使得我國的醫療保險支出急劇增長。據統計,我國在2005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接近4000萬,醫療保險費用支出超過1000億,這使我國醫療資金的運轉十分困難,給我國整個醫療保險體系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一)做實個人賬戶
前面已經提到,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會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從而使得參與保險人員的個人賬戶長期處于空帳運行狀態。因此,要想應對人口老齡化,則應該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這也是未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二)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推行
新形勢下,必須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使得其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比如要大力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尤其要保障農村地區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讓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沖擊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對現有醫療保險制度進行完善,加快醫療保險改革步伐,使得我國醫療保險費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從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醫療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我國的保險費用支出遠遠大于收入,這給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制都造成了很大壓力。對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齡、實施退休年齡彈性化等措施,因為推遲退休年齡,從理論上講可以有效緩解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
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壓力,給我國普遍存在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了困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可通過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改善醫療保險制度、做實個人賬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措施來應對,實現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唐瑩,陳正英,薛桂娥等.我國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相關政策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03)
[2]張喜成.對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的思考[J].科技風,2010(07)
人口老齡化問題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話題,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雙面的影響。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推進,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頗為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對于我國社會的生產發展、社會分配以及社會消費水平等都具有產生了影響。另外,如今的人口老齡化現象給我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其一,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企業生產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方面成為薄弱性環節,不能夠進行更新換代,在工作方法上的創新意識比較薄弱,會對現代化的企業運營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企業的發展與進步。
其二,在城市中,到了退休年紀的人部分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生活能夠得到保障[2]。但是在農村等偏遠地區,村子里的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村里的年輕人都到城市里發展,使得農村人口急劇流失,留下來的都是老人或者兒童。村里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沒有所依靠的對象,對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其三,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3]。人口老齡化,隨之帶來的醫學設施、生活必須品、社會公共設施等都會產生一定的支出,我國的經濟迎來了挑戰,對于財政的分配和發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二、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生產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的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在社會生產的技能方面,工作時間久的員工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通過自身的經驗和閱歷,掌握了嫻熟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提高生產質量,對于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具有積極性的影響。其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企業的人才在面臨著更新換代,如今的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專業技巧不熟悉,很難獨自開展工作,這時企業可以通過老員工帶領新員工的方法,讓新人進行長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學習老員工的經驗和技巧,為培養新型的工作人才提供重要條件。其三,人口老齡化嚴重會使得員工為企業的工作時間延長,退休時間延后。在企業工作的時間長,能夠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熟練工作技巧,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2013年有關部門對于我國的人口平均壽命進行了評估,發現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在不斷提高,也就意味著人們的平均工作時間也在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現象的產生,能夠讓老員工的資歷不斷加深,工作技巧不斷積累,有利于企業的運營。
2.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消費水平的影響
在積極方面,人口老齡化刺激了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間接的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整個經濟發展起到了經濟循環發展的作用。如今,我們在市場上經常會看見很多老年人的保健品,而且價格都很高,子女為了體現自己的孝順,對于保健品的采購量逐年上升,刺激了保健品市場的發展。像我們經常從廣告上看到的腦白金、黃金搭檔、善存等都是知名的營養品,近幾年,像這樣的營養品消費市場越發的火爆。市面上凡是與老年人有關的商品價格不菲,宣傳重在展現兒女的孝心,刺激了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另外,由于老年人的年齡不斷增長,在醫學領域的支出會越來越大,刺激了醫學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對于老年人來說,健康尤為重要,要進行定期的身體檢查,由于身體不適就醫等方面都會花費不小的生活支出,促進了醫學經濟的發展。在消極方面,如今,我國的老年人的收入都不算很高,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是成正比的,除了兒女為老年人買的老年用品外,老年人自身可能會因收入水平而影響消費水平,遏制了消費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分配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的分配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4]。現代我國的人均GDP是根據我國國家總人口數進行平均分配的,這樣會導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人口老齡化會導致人口增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分配對象對增多,結果可能會有所降低。蘇子和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的年輕人紛紛遷移到城市發展,老人和兒童被留在農村,對于老人而言,缺乏一定的勞動能力,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但是進行社會分配時,要用國民生產總量去除以國民的總人數得出的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據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增長的比例要高于少兒人口下降的比例,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我國大力提倡計劃生育,以此來減小兒童的增長比例,嚴格控制我國人口數量,緩解人口基數過大的現象,有效的平衡社會分配現象。雖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但是可以相對的降低兒童數量的增長率,使得我國的人口數量維持一定的平衡,提高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強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