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研究的意義人手,探討了課程目標的依據。并分別從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設計意識培養與方法體驗、多元化價值觀塑造等角度總結了課程目標的定位。

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藝術設計教育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藝術設計從內涵上講就是從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以功能效用與宜人性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構想籌劃,使之轉化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態、人機關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實用品的創造性活動。I而藝術設計教育,可以說是通過有關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通過設計能力、設計意識的培養,通過設計方法、設計技能的訓練,塑造具有創新素質與持續性發展力并能夠勝任藝術設計、創作、研究的專門人才。

一、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研究意義

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研究是高等學校課程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而目前國內高校對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研究相對欠缺,課程目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基礎課程設置主觀性、隨意性較大,課程目標定位不當,并且目前一些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論文中把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育目標等等混為一談。因此,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研究進程既為認識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規律的必需,也更對當前和今后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始終是指向人發展的,課程從中起著催化的作用。從宏觀上看,課程并不是一門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組組學科群有機的結合;從微觀上看,課程是依據理論框架構建學科的知識內容和結構體系。業基礎課程是藝術設計學科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有突破性的效應,對藝術設計人才專業素質的培養也具有開發性作用。此外,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在藝術設計教學程序中具有獨特的先行性,因此專業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也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因此,專業基礎課程的目標確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義。就我們現階段的專業基礎課程目標價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為指向,以技能訓練為中心;這種課程目標過分注重課程的延續,過分注重內容的單一完整性,過分注重結論的積累訓練與學習,把課程變為知識與技能的簡單結合,這種片面性急待改變。

二、確立課程目標的依據

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的確立,應符合我國提倡的“厚基礎、寬口徑、增強適應能力與創新意識”的高等教育的總體要求。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的確立,應從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及適應現代設計多元化要求的能力這三個主要方面來分析研究。

1、素質教育的要求

所謂素質,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比較穩定的基本品質,它是能夠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為個體的一種行為表現。而在設計藝術學科教育中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就是要著重抓設計素質的培養。所謂設計素質,主要包括: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感、設計者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深入而正確的了解、設計者的正確的思維方式、設計者所具有把設計構思綜合外化的技術能力等。設計素質教育的要求為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通識教育的要求

所謂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是非專業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圍應該是寬廣的、全面的。就藝術設計學科的整體課程結構而言,屬于培養學生設計基礎的基礎課程,具有明顯的通識色彩;專業基礎課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義的、不是特別針對某方向的基礎內容。所以,專業基礎課程通識性的色彩為藝術設計學科基礎課程目標的確立指明了方向,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與“厚基礎”的要求相合。

3、現代設計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認為:“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不僅使知識創新的速度變得更快了,而且人們對知識的評價標準也在發生變化。大學創造的知識在質量、結構和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須進行艱苦的改革和調整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艮多學者提出“當今世紀是設計的世紀”的口號,這足已說明藝術設計在社會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重要地位,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藝術設計的多元化變化也必然產生。因此,依據這多元化現代社會對教育所發生影響的觀點,在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結構體系中,也要有體現適應現代設計多元化社會變化特征的認知體系。

三、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⑥從這可以看出知識、技能、方法及價值觀的概念及外延,可以當作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體系,這也同樣適用于藝術設計專業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礎教育改革的課程目標,針對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也應制定相應的目標;根據課程目標的確立依據,在此把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目標確立為知識與技能的目標、設計意識與方法的目標、多元化價值觀的目標三個方面,即從培養熟練掌握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匠”目標模式,轉變為從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意識培養、方法體驗及價值觀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發展的綜合型專業藝術設計人才。

1、主要目標: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目標

藝術設計學科基礎課程中知識學習與技能的訓練為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并且如果能從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基礎課程促成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框架,將會盡早地促進學生在更為廣闊的專業領域中找到興趣點和發展方向。因此,專業基礎課程中對知識的學習及技能的了解和嘗試為設計實踐提供有力支持,也為創造性地解決設計問題提供綜合的知識與技能儲備。

社會的發展,加快了知識與技能創新變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和社會迅速發展也使得人們對知識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現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也不能僅僅是知識的簡單性學習及技能的傳授培養,而是學習并學會學習。教學的重點也應該放知識與技能學習、訓練的再發展環節上,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可再改變、再創新的、靈活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連續不斷地進行必要的發展性學習,不斷地獲取運用所需要知識與技能。

2、核心目標:設計意識培養與方法體驗的目標

設計意識是一種主動創新的意識,是積極進行設計思維活

動的意識。培養設計意識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對藝術設計學科的興趣與情感及積極主動的態度,培養具有個性特征的觀察、想象、思維、判斷、鑒別。設計方法的學習本身就是對設計的初步體驗,因為設計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行為,設計中把很多學科的相關知識綜合、匯聚與創新,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充滿創造和富于想象。這些也從側面反映了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中的課程性質應該是一種具有思維創新的、開放性的、過程性的設計體驗。

設計意識培養與方法體驗是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核心目標,應該從設計基礎教育開始就有意灌輸創新體驗意識。與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相比較而言,設計意識培養與方法體驗是一種純粹抽象的存在;正因為如此,在設計教育中,我們往往沒有抓住學生設計意識培養與方法體驗的實際環節。然而,對于一個學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銳而堅定的設計意識及創作方法是進入設計師“角色”的一個起始的根本性標志,“設計師不能失去設計意識的支撐,失去設計意識的設計師,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徑選手一樣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3、發展目標:多元化價值觀塑造的目標

設計價值觀的培養問題,不是一種單純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取向,是一種追求卓越的設計意識。設計價值觀教育在現在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是嚴重缺課的,這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由于某些設計價值觀的不道德性,出現了令人震驚的違反社會倫理的惡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廣告中屢禁不止的欺騙性宣傳、商品包裝中的過度消耗乃至兒童讀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這些都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會輿論嚴正的指責等等。這些都是設計師設計價值觀缺失的表現。

多元化設計價值觀的培養可以從許多角度人手,如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民族與全球等微觀、宏觀比較的設計價值觀,又如設計倫理、設計責任感等等角度。樹立多元化價值觀念,懂得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養成一種積極、開放、向上的心態是作為一個優秀設計師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在設計基礎課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加強對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培養,讓學生在基礎階段開始認識到各種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設計的責任,這對整個國家設計事業的發展都將是一件好事。這些也都是必須從設計基礎教育階段就得到充分重視的內容,也是必須滲透在每一個基礎課題和作品中。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第2篇

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不理想,如何扭轉這種局面?理清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目標、就業定位,不能一味地臨摹專業表演本科院校,要有適合和有利于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職業化教育。藝術職業院校需要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準確定位市場需求,讓學生能就業本專業工作,更好地服務社會。藝術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創新。

關鍵詞:

畢業生現狀;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能力;適應能力

一、全國表演專業畢業生的現狀

在2002年至2015年間各大藝術院校、綜合大學甚至是理工科大學都在擴大辦學規模,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從597所增加到1679所,藝術類考生人數從3.2萬增加到近100萬。就表演專業而言,除了專業性的藝術院校,如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外,開設表演專業的高校有師范類、有綜合類、更有理工類的。比如,四川傳媒學院有表演系,西南民族大學有表演專業,南陽理工學院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開設有音樂表演專業,甚至像中原工學院、湖南林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院校都開設了表演專業,專業方向戲劇影視表演①。表演專業的泛濫,一是會導致生源素質難以保證;二也會對學生就業造成困擾,就業不理想被迫轉行。根據《2013藝術教育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系畢業生,70%因就業不理想而改行。②幾乎所有院校開辦的表演專業都是以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教學模式及課程為藍本進行拷貝和模仿。但都忽略了不同院校生源的內外部素質的問題。在教學上要因人而異地進行教學設計和規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引導,讓學生在就業時找準職業的需求和定位,找到合適自己專業的工作。

二、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一)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

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高考招生時,招收的生源都是因為表演專業條件和個人條件的原因沒能進入表演專業院校,但是又非常熱愛表演專業的學生。專業表演本科院校著重培養高精尖的表演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藝術家的搖籃”。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與之有區別,眼光過高,目標過大的定位,只能讓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對自己正確定位,從而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最終不得不轉行。我們要重視社會市場需求,重視適應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培養目標客觀、合理、科學、準確地定位,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性表演人才。

(二)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教育目標

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和專業表演本科院校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同,所以教學的過程及方法一定是不同的。以前,一貫以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專業教學為藍本,指導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學生肯定是有問題的。專業表演本科院校在教學中有一套科學嚴謹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管理模式,重在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藝術職業院校比表演專業本科院校在學制上少1-2年時間,那么按照表演專業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管理模式對于高職教育都是不可取的,藝術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并不是本科教育的“縮水版”。藝術職業院校應注重專業的寬度和廣度來針對教學,教學應定位在專業的某一個高度上來擴大它的廣度。藝術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應該著眼于如何與現在社會中的表演崗位接軌,要從廣大的社會需求入手,重新梳理、制定出適合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發展和可行的教育目標。

(三)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教學與就業的錯位

著名演員馮遠征在采訪中講述了一次拍戲的經歷,他說:一次,和他對戲的年輕演員盡管只有兩三句臺詞,可這位年輕演員卻緊張得多次卡殼。后來才知道,該演員畢業于一所藝術職業院校的表演專業。馮遠征說,類似情況并不鮮見,讓他對當今的表演教學陷入深思③。目前這樣的情況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1.表演專業各級院校畢業生面向社會工作時,能力和技藝存在很大差異。很多藝術高職或綜合類大學表演專業學生,學的是表演專業本科院校的縮水版教程,不專、不精、不適用,導致在校學習的內容不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有些畢業生根本無法勝任演員這個職業。這種特約演員不會演戲、緊張、不知該如何面對市場需求的事情在各劇組都不鮮見。這樣的現象對當下中國表演事業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提醒,同時也啟發我們看到了表演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演員這個職業各種高度、各種層面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市場,不是只有成為藝術家或明星的才是演員。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除了主要演員外還有很多的角色需求,這些角色或許是有幾集戲,或許是幾場戲,或許是幾句臺詞等等。因為每個人內外部素質的不同,所以對自己專業高度上的正確定位很重要。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學生的職業定位,可以站在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專業高度上面來建立自己的事業起點。從有角色、有臺詞的特約演員,跟組演員開始,在自己的專業高度上開始自己的演員職業生涯。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學生畢業時,如果接到的工作是一部電視劇中的一個特約角色,一共就兩三場戲。那么,不可能會拿到全部的劇本來分析年代背景、人物關系等等。這樣,在學校學習的一系列表演專業知識可能就用不上了。也很可能化好妝到了拍攝現場,執行導演拿著一張紙走過來告訴你:看看你的詞,馬上拍。劇本上就五六句詞,這時怎么辦?工作需要你瞬間完成對人物的刻畫和與對手的順暢交流,這樣的工作性質就需要畢業生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目前,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教學工作就是不斷的重復、不斷的排練,把這個戲按規定立在舞臺上。最終的匯報演出和話劇展演,無疑是較為精彩的。但是,更多的是在展示教學成果,滿足我們自己的自娛自樂。對于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藝術職業院校的教學應該圍繞社會需求進行教學規劃和就業指導。

三、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課程的設置

(一)整合基礎課程對高職表演專業的基礎課程要進行科學細致的梳理和整合。現行的課程大都是表演本科教學的濃縮拷貝,表演本科的教學模式和課程不適合高職表演的學生學習。在教學中很多不斷拔高的內容并沒有辦法很好地完成和推進,造成了學生畏難和消極學習的情緒。但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往往會形成“關門辦學、自娛自樂”的狀態。高職表演學生進入實際工作時,往往不可能去飾演一個完整的角色,更多的是從有幾句臺詞的特約開始的,之前花大塊時間學習的內容可能根本用不上。而對于只有幾句話的角色,又不知道該如何著手;無法快速理解導演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適應對手,最后對自己、對專業喪失信心。高職教育要準確把握教學定位;在基礎課程的設計安排上要緊貼市場需求;以學生的特點為本,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高職教育不適合過高、過專的內容;強化表演的基礎元素部分。

(二)增加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課程對于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不僅要強調演員是創作的材料和創作的工具,更要重視演員是創作主體的自我意識,極力拓展、延伸學生在戲劇影視創作過程中的實踐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通過“即興表演”強化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創作意識,從而培養實用型、復合型的表演人才。“即興表演”是無文本或者只有文本框架,無排練過程,由演員即時創作人物的臺詞和舞臺行動,并作為一種最終的舞臺演出形式出現。④在“現實主義演劇體系”表演教學中,天性解放、動物模擬、無實物練習、觀察生活、單人小品、交流練習和雙人小品等教學內容也運用“即興表演”來作為教學的一個手段,但沒有把“即興表演”作為一個教學模塊來訓練。“即興表演”方法的運用,對于培養學生的適應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判斷力和表現力等表演創作素質,幫助學生尋找創作感覺,培養創作狀態,有著顯著的效果,將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新模式,有助于職業院校表演專業人才的職業定位和就業需求。

(三)設置一個靈活的專業課程本著培養一專多能、高綜合素質的學生,應該開設一門靈活多變的專業課程。增設多樣化選修課,增加就業競爭力。如:攝影、影片剪輯、音樂剪輯、音樂制作、錄音與攝像;還有舞臺場景設計、舞臺燈光、音響、舞臺禮儀、化妝、表演服裝和小型演出策劃等,拓寬學生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及創作能力的提高。⑤這個課程是靈活的,每個學生可以對自己喜歡的課程來進行選擇。學生可以通過這門課程學習自己的特長愛好,拓寬自己的專業領域,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能有更多的專長,成為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四)編寫教材編寫適合藝術高職表演專業的教材。在完善和鞏固傳統戲劇表演教學方法,以人物“性格化”塑造的表演理念的同時,適時加入當代表演流派方法的介紹;增強影視表演教學的探索,并落實在教材編纂中;強化教材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實用性并重。四、結語綜上所述,在表演藝術職業化教育過程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強化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增強的學生的“創作意識”,進而完成培養實用型、復合型的表演人才。注釋:①③來源網絡:社科學術圈《大學里,哪些專業比較“濫”》。②《2013藝術教育行業分析報告》。④包峰,即興表演練習在教學中的運用第一章(一)0.3-0.5之間。⑤摘自中國《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林洪桐.表演教學手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2]梁伯龍.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論導演與表演[M].鄭雪來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4]布萊希特著.陌生化與中國戲劇[M].張黎,丁揚忠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馬爾科夫.論梅耶荷德戲劇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6]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J].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肖英.論即興表演在角色創作中的運用[J].上海:戲劇文學,2010.

[8]包峰.即興表演練習在教學中的運用[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0.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第3篇

【關鍵詞】肢體語言;外部技巧;融合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33-01

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過程中的運用還是會受到了很多特定因素的制約,這樣就讓肢體語言在傳達信息的時候擁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人類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肢體語言形成了一種很完善的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讓藝術表現缺乏具體性的缺點得到了彌補,增加了戲劇表演的色彩,所以現代的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對形體語言進行了充分表現,表演具有豐富性。

一、肢體語言為舞臺表演帶來的沖擊

適當的肢體語言能夠讓舞臺表演更加具有活力,將人們內心的情感世界的色彩表現出來,也能夠在舞臺表現力和戲劇的發展上起到強烈的沖擊作用。戲劇在現代劇后期的表現方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出現在表演中的肢體語言,是根據具體生活的內容表現出來的,戲劇表演人員在這一方面都是經過完整的訓練的。我國戲劇表演最高學府中央戲劇學院中有專門的課程,進行肢體語言的教學的研究,肢體語言一般是表演系的一門專業課程進行教學。

二、音樂劇表演中對演員應用肢體語言的綜合要求

作為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音樂劇是一種能夠將戲劇表演、舞蹈、唱歌結合在一起的藝術。這幾個元素并不是孤立的,通過劇中的角色戲劇歌唱、舞蹈、表演得到了緊密的而結合、想要成為一個音樂劇演員需要具有舞蹈、歌唱、戲劇這幾個基本條件,將他們綜合到一起同樣是十分困難的。一個音樂劇演員最基本的就是將聲音、發聲技巧、表情、形體動作綜合到一起對劇中人物進行表現,就需要演員長期訓練來實現的。音樂劇對于演員的形體以及聲音是有著嚴格要求的,他們一般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在音樂劇的表演中,舞蹈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在表演形式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舞蹈進行藝術表達,通過不同的節奏和動作、姿態以及表情,對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進行充分的表達。在音樂劇中人們通過舞蹈來對形體流動美感進行表達,能夠準確表達劇情。踢踏舞、歐美民間舞蹈、芭蕾舞、爵士舞、流行舞等是舞臺上音樂劇的幾個種類。很多芭蕾舞演員出身的舞蹈演員,是經歷過嚴格的技巧訓練的,能夠展現出輕靈、飄逸,在音樂劇的表演中有時會使用芭蕾舞體現出細膩的感情。現代爵士舞除了幾層了傳統爵士舞的特點,還將1950年到1980年間流行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時代的發展,與現代舞有相似之處,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與風貌通過舞蹈進行表現。踢踏舞是英格蘭和愛爾蘭民間踢踏舞蹈和非洲節奏結合形成的。

三、戲劇與戲曲的完美融合

具有很強表現力的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藝術,是來自于生活,但又與生活不同,來自于體驗,又不止于體驗。表演藝術家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能夠將內心深處情感表達出來,能夠深刻地體現形體動作的剛柔、嬌俏、雄美、虛實。演員的夸張適度、想象力豐富,還經過了嚴格的唱作念打的訓練。《趙氏孤兒》這部典型的將現代戲劇和戲曲手法結合在一起的作品,在時空轉換的處理上比較完美,開場的時候孤兒在夢境中迷茫、徘徊,燈光轉換之后,孤兒翻滾之后回到了現實,現實和夢境通過一個動作就轉換過來了,戲曲中的假定性被演員體驗和展現出來;在向孤兒成熟自己當面的驍勇時,屠岸賈一個轉身就將情境變為當年的樣子。在象征手法的使用上,屠岸賈在對趙家滅門時,士兵們提著手中紅色的包裹在圍場行走,殺氣滿滿的將包裹甩在舞臺上,充分體現了滅門時血腥的場景。在戲曲動作的運用上,在結尾部分孤兒是通過戲曲的臺步完成的,除了美感之外,還表現了孤兒的內心世界,在得知一切之后,又是恩人又是仇人的養父時候,他雖然迷茫,但是仍然要自己面對世界,作為一個男人他的每一步都是堅定又充滿不確定性的。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戲劇表演中使用的外部語言,都能夠對戲劇的內涵有著一定的表現作用,但是,表演者在進行外部肢體訓練的時候是有著嚴格要求的,舞臺上豐富的肢體表演,能夠使人在肢體上表現出扮演的人物的內心情感,還能夠體現出表演內涵,訓練的過程中,演員非常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讓舞臺上的肢體語言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夠讓戲劇的表演力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司頓斯,馮向紅.英國“形體語言”雕塑大師:I?沃特斯(1930~2006)[J].雕塑,2006(06).

[2]趙晨.體育教師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安徽體育科技,1998(04).

[3]池婷婷.戲劇表演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可持續發展路徑分析[J].戲劇之家,2015(20).

[4]鐘美琳.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J].戲劇之家,2015(20).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音樂專業 學科建設 課程改革 藝術實踐 人才培養 課程教學

2013年11月7日至9日,由四川省教育學會音樂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承辦的“高校音樂專業學科建設與課程改革研討會”在位于美麗的嘉陵江畔的南充市隆重召開。來自四川省高校、華南師范大學等省外高校和正在承辦方進行國培的專家、學者和學員們出席了這次盛會。大會為了保證會議主題更加突出,設計了專家講座、專家院長座談和教學基地現場教學觀摩環節,就入職教育課程建設、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和音樂人才培養模式、藝術實踐和專業技能課的教學方法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地討論。各位參會者發言踴躍,充分展示了音樂專業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過程中勇于開拓、集思廣益和積極創新的良好作風。

一、入職教育課程建設任重道遠

作為大會的特邀嘉賓,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郭聲健教授首先為大家進行了題為《入職教育課程建設及教師擔當》專題講座。郭教授以自身經歷現場說法,說明了他近年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專題的緣由,分析了入職教育和職前教育的區別及其面臨的現狀(問題和成因),進而以他給音樂專業本科生上課時的教學互動為例,與參會專家和學者們一起分享了他對入職教育的構想和實踐情況。

郭教授認為,入職教育是針對學生未來擬從事職業所進行的教育,其內容包括職業現狀和特點、職業意識與角色、職業精神與信仰、職業能力結構等方面;而職前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崗前培訓,是針對即將買對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大學生或者初入職場的新人所作的正式入職之前的培訓,其主要內容側重培訓自我認知、通用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等,二者區別明顯,后者應該是前者的一個環節。由于社會對音樂專業學生根深蒂固的傳統認識,造成了大學擴招以后音樂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不夠和個人職業規劃的迷茫。現有課程設置注重學科專業體系,忽視培養目標定位與學生職業需求,把重在心靈滋養的教育教學活動降低到了技術層面,造成了入職教育課程的缺失。同時,由于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和教師教學過程中缺乏擔當,加劇了音樂專業學生對本職業的不認同、不了解和不能勝任職業需求的諸多問題。

郭教授向與會者分享了他給音樂專業本科生上課時師生互動時的信件等資料,活靈活現地呈現了他對于入職教育上的構想思路和采取的具體措施。他認為,入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致力于讓學生了解職業現狀與特點;培養職業情感與信仰;明確職業方向與素養;確立學習目標和方向四個方面,其中讓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重點。他希望入職教育課程在數量上越多越好,但是專門課程不求多少,但是在形式上力求鮮活生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精神引領,教師要勇于擔當這個責任。

郭教授特別強調,入職教育并非某門課程老師的責任,所有課程所用老師都應該主動擔當。既要將入職教育內容榮譽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中,又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職業榜樣和崗位示范作用。

與會學者一致認同開設入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形成一個共識:音樂學科建設與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一專多能的音樂人才,入職教育課程的開設構想是對現有音樂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大膽探索和有益補充。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理事長曹安玉認為,高教授對入職教育的思考、探索和實踐為四川高校音樂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很有啟發意義,認為本次大會各高校齊聚一堂為音樂學科建設獻計獻策,達到了集思廣益,合力推進了該學科理論創新。

二、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息息相關

在11月8日下午的專家院長座談討論會上,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成為了探討的熱點之一,省內高校音樂學院或藝術學院的領導們分別從本院學科建設實踐出發作了專題發言。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汪黎明教授以本院為例以《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探索研究》為題,著重討論了學院分系教學與學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問題。他說,隨著音樂學院專業建設的拓展,學院下設了聲樂系、鋼琴系、作曲系和音樂學系,分系教學造成了學生嚴重偏科和重技巧輕理論的普遍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學校應該構建適合本校的課程教材建設為依托的課程“新”體系,選擇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進而以此引導教師進行更好地課堂教學。所有教師必須親自指導學生專業實習,了解學情,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定位,為學生服務。

成都大學藝術學院王小軍教授也以《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為題,指出專業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主要在于對培養目標的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他說,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樂專業學生,他們文化課基礎差,入校前的專業水平也不高,不可能在短短四年大學學習階段把他們培養成音樂家,發揮他們的特長和興趣把他們培養成“一專多能”的音樂教師則是可能的。以此為定位,王教授與大家一起分享了成都大學藝術學院人才培養的“四二二”模式。

宜賓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劉韌教授以《綜合型大學音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為題,專門討論了人才培養相關問題。劉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綜合型大學音樂專業面臨的窘境和現狀以及它們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問題,然后指出綜合型大學音樂專業要想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培養目標的定位。以此為基礎,他提出了達到這個目標的四個有效途徑:(一)綜合型大學多學科優勢的發揮;(二)建立音樂學科專業核心課制度;(三)網絡課程和開放性遠程教學體系的引入;(四)積極成為綜合性大學專業名片和文化窗口意識建立。

會議承辦方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黃志權也與大家分享了該院在培養“一專多能”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具體方法和實踐成果。他在《更新學科建設觀念,注重實踐,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發言中反復強調藝術實踐的重要性,特別是提到了該院“藝術實踐教研室”建立對藝術實踐的推動作用,引起了大會專家的極大興趣。

三、音樂學科人才培養重在藝術實踐

對于音樂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面臨的問題,與會專家一直認為應該突出人才培養,加強藝術實踐是人才培養的有效保證。與會的各高校院長在談到本校學科建設的實踐成果時,都或多或少地介紹了他們在學生藝術實踐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已經取得成效和成果。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陳林教授在加強學科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藝術實踐和教師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強調應重視實踐教育環節。他在《加強音樂學科建設重視實踐教育環節》專題發言時說,音樂學科的實踐教學可以分為學生的藝術實踐和教師教學實踐兩個環節,學生實踐活動與學分掛鉤,教師教學實踐可以和教師績效聯系。具體地說,學生實踐環節可以借助四種形式進行:(一)建立學生藝術實踐團,例如合唱團、管樂團、民樂團和舞蹈團等;(二)堅持開展一般為單位的實踐晚會;(三)舉辦專題實踐音樂會,例如,文人音樂音樂會、電腦音樂作品音樂會、歌劇片段音樂會等;(四)堅持定期的院級實踐活動。教師的實踐教學環節也可以采用四種形式實現:(一)調整音樂教師教育板塊課程;(二)聘請專職實踐教師,加強對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訓練;(三)加強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定期舉行說課比賽和課堂教學比賽;(四)加大見習力度,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卿澤教授在《依托實踐平臺放飛音樂夢想》發言中提出,通過藝術實踐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先成長起來,然后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這對良好學風的養成非常有效。有了成熟的藝術實踐平臺和良好的學風,那么就可以通過各類音樂專業比賽引領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逐步深化,潛移默化地達到學科建設和課程整合之目標。卿教授還分享了該院的“藝術實踐周”制度(每學期第十二周全院停課舉行),并展示了這項藝術實踐相關活動取得的成果。

其他高校的領導也分享了他們學院在藝術實踐方面的成功經驗,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汪黎明教授詳細講述了該院實行的專任教師必須參與學生見習和專業實習的制度;西華大學音樂學院則著重強調了該院“藝術實踐教研室”的建立對學生校外藝術實踐的引領和服務工作。黃志權副院長還列舉了該院在藝術實踐方面的其他舉措,例如,第二學位課程修讀制度;田野采風和暑期實踐活動、音樂會體系建立等“以賽促學”和“以賽促建”的有益嘗試。

四、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探索有待提高

高校音樂專業學科建設離不開具體課程的改革和深化,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甘霖教授和阿壩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副主任鄭毅峰分別針對聲樂學生自彈自唱能力培養和鋼琴教學談了他們的教學體會。

甘霖教授在《提高聲樂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發言時首先強調了該專題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說,鋼琴伴奏能力弱是制約聲樂學生發展的瓶頸,如果學生鋼琴伴奏能力弱會造成他們對聲樂作品學習的力不從心,不能很好分析聲樂樂譜,最終造成過分依賴教師示范和音像資料,自彈自唱時顧此失彼。他認為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社會選擇音樂人才的一個條件,而且有助于規范學生音準節奏和深入分析作品,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練聲質量和形成學生的演唱個性。在此基礎上,甘教授提出了他對于自彈唱教學模式的構想:(一)整合現有聲樂課和鋼琴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在聲樂技能課中自彈自唱環節的教學實踐;一方面在鋼琴技能課中增加聲樂作品鋼琴正譜彈奏內容。(二)在曲式學課程中加大對聲樂作品的分析份額,同時增加在曲式分析教學中加大對和聲的分析比重,使學生能夠在分析中增加對自彈自唱能力的理論認識。甘教授認為,自彈自唱能力是一個集合了各種音樂知識和彈唱技能的綜合能力,如果可以發揮各個學科的理論優勢和技能優勢,以自彈自唱能力培養為契機,必然可以對不同的音樂專業課程進行合理的整合。

鄭毅峰的發言則注重對民族地區鋼琴教學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他在《四川藏羌民族地區鋼琴教學的幾點體會》中把其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把握學生的情況,嚴格教學管理。他說,搞好這門課程的教學首先應該重視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四川藏羌地區的學生鋼琴能力非常差,有的學生在入校之前甚至沒有見過鋼琴,鑒于這種情況,培養學生的鋼琴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同時應該依靠嚴格的考勤和考試制度進行教學管理,保證學生鋼琴學習的時間和效度。(二)明確教學目標,確立教學內容。該系的現有做法是讓學生先學習一年的鋼琴基本技法,然后在接下來的兩個學年里加強學生鋼琴伴奏能力的培養,同時配套《自彈唱》課程。對于卻是優秀的鋼琴學生則采用按比例培優的方法進入鋼琴主修(10%)。(三)積極參加各種比賽,以賽促教。(四)把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打造本地音樂文化名片。

在大會的最后階段,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理事長曹安玉和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陳林教授還在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閬中實習基地(閬中中等師范學校)現場為各位專家和該實習基地師生做了“鋼琴即興伴奏”和“歌曲教學”現場教學。這次教學活動緊促而精彩的教學互動使得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堪稱本次大會的一個完美的注解。總體來說,這次學術活動加強了四川省高校之間和省內外高校之間的理論交流,明確了音樂專業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也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音樂人才培養模式、藝術實踐平臺搭建和專業技能課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成果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項目名稱:

四川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Rl19582120)。

表演藝術專業課程范文第5篇

音樂的發展趨勢是

經典與民族相融合

3月的中國之行令德國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愛珀斯坦教授感觸頗深,這次訪問不僅充滿了興奮與新鮮感,帶給他諸多思考,也促成了愛珀斯坦教授的再次訪問,并通過斯圖加特音樂預科班專門針對中國學生進行招生。

作為德國著名鋼琴家,他是凱默林大師的學生;作為一名藝術總監和指揮家,他擔任過許多音樂節的組織者;而作為斯圖加特音樂學院的教授,他培養了眾多優秀的音樂人才。走遍歐洲的愛珀斯坦教授此次是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近年來,中國經濟勢不可擋的崛起,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中國熱”在歐洲成為熱門話題,這一切都令愛珀斯坦向往著能夠親身領略這個神秘古老的東方古國散發出的現代魅力。作為德國最古老的音樂藝術大學的教授考試委員,他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國的音樂教育,發現更多的音樂人才以及探索如何將中國音樂同世界音樂結合起來。

愛珀斯坦教授所在的音樂學院――斯圖加特音樂學院是德國最古老的音樂學院之一,該校一直以教授傳統的古典音樂和教堂音樂見長。孕育出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等多位古典音樂大師的德國有著“古典音樂的故鄉”的美譽,德國的音樂教育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上帝也喜歡音樂”,這是德國人的一句口頭禪。作為德國最優秀的音樂學院,斯圖加特音樂大學在培養人才上始終與時俱進,學校不僅注重傳統音樂專業的教育,還緊跟時代潮流,開設了現代音樂課,進行新型音樂探索。斯圖加特音樂大學的教學成果是值得驕傲的,在各種國際大賽上,斯圖加特的學生頻頻獲獎、成績斐然。

愛珀斯坦身為一名音樂教授也從未停止自己在音樂藝術領域的探索,他對中國學生說:“要走出國門,要從世界看世界。”音樂要發展,就不能停滯在效仿經典的階段,本著這一理念,愛珀斯坦注重培養學生把民族音樂的要素與創作相融合,他認為:“未來音樂的趨勢是經典與民族的結合”。中國音樂以其玲瓏優美的獨特的韻律吸引著愛珀斯坦,他十分歡迎中國學生到德國去學音樂,期待著中國音樂融入世界音樂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

在高超技巧的基礎上

“更上層樓”

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大師班授課回來的路上,愛珀斯坦和同行的雙簧管演奏家尼古拉?施陶爾茨先生、女高音歌唱家尼娜女士都很興奮。他們滔滔不絕地談論著中國學生,他們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對作品出色的領悟力讓教授十分欣喜。這次交流雖然短暫但是十分愉快,并且在教授和學生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默契,臨別時,大家都感到依依不舍。在同中國的音樂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中愛珀斯坦教授發現中國學生的率真和質樸,以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很困難的樂章到了這些還充滿稚氣的少年手里都顯得嫻熟自如。對于教學也是一點就透,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國學生技巧高超,但是他們對于音樂本身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的問題。也許是由于文化差異,中國音樂學生普遍存在對作品的理解不夠。音樂是情感的表達,不去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充分地把握和詮釋作品。中國音樂教育的固定模式使得老師和學生往往將重點放在技巧訓練而忽視了探討和交流。錯誤的理解會導致學生在演奏方法和處理音樂情緒上的錯誤。

令愛珀斯坦感嘆不已的是,有這么好條件的學生,中國應該出更多國際水準的音樂家。這恰恰也反映出中國音樂教育的遺憾。中國的音樂普及率仍然很低,但這不僅是音樂教育的原因,學生自己也應該花更大的力氣去了解音樂史,了解作者,只有也樣才能使演奏水平更上一層樓。

從愛珀斯坦接觸的學生來看,器樂學生比聲樂學生條件要好,很多美聲唱法的學生存在著方法上的錯誤。存在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基于交流匱乏,接觸了中國的音樂學生,愛珀斯坦教授更加希望他們能來德國深入學習音樂,好讓這些學生成為中德交流的使者,讓中國的音樂人才在國際樂壇上大展風采。

音樂圣殿的大門已經敞開

送行晚宴上,愛珀斯坦教授發出了誠摯邀請: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到德國,并表示他也要親自帶中國留學生。晚宴的氣氛熱烈而融洽,搭建音樂藝術交流的橋梁成了當晚的主要話題。

為了讓更多懷有音樂夢想的學子進入德國、奧地利等古典音樂圣殿學習,愛珀斯坦教授回到德國,馬上促成了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與德國哈爾博格學院(EHI)一同開辦針對中國學生的音樂預科班的合作。預科班的德語課程在哈爾博格學院完成,在3個月的強化德語課后,學生每周到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專業課程,這些課程均由德國著名音樂學院教授和專業音樂教師教授。這為預科班學生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條件。斯圖加特音樂預科班為該大學與哈爾博格學院共同舉辦。預科班的音樂專業課和音樂理論課全部由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專業教授/教師授課,專業課為一對一單獨授課。預備班學員德語學習在哈爾博格學院完成,哈爾博格學院為學員提供學習、生活等全方位服務。預科班學員持有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學生證,在使用教學設施(如琴房、圖書館等)以及其他享有條件與正式注冊大學生相同。

在哈爾博格學院,學生除了得到德語強化培訓及大學專業預備課程的學習外,還通過全寄宿制的生活服務解除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使自己進入德國大學學習前在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得到充分鍛煉與適應。這一點對未成年的藝術申請人尤為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中方县| 克什克腾旗| 彩票| 九龙城区| 马关县| 教育| 深水埗区| 宿松县| 应城市| 濮阳市| 桃园市| 青田县| 达日县| 宣武区| 上林县| 延川县| 望都县| 鹤山市| 龙山县| 乐山市| 凌海市| 乌拉特中旗| 沁水县| 开远市| 永修县| 石河子市| 兰考县| 金华市| 凤冈县| 天气| 浦县| 鄂州市| 黑龙江省| 赤城县| 道孚县| 沙湾县| 根河市| 定陶县| 襄城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