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的表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巨淋巴結增生;體層攝影術;X 線計算機;淋巴結
[中圖分類號] R44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a)-0100-02
CT features of 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
LI Zhongguo CAI Chengsh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airou, Beijing 10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of Castleman disease CT feature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9 case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the CT findings of Castleman disease. Results CT scans of 9 cases showed a solitary soft tissue mass, diameter 4-9 cm. Unenhanced CT value 28-46 HU, enhanced scan in early remarkably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high CT value for 110-187 HU, venous phase CT values for 106-128 HU, CT values for 98-110 HU delay period between. Pathology includes hyaline vascular type in 8 cases and 1 case of mixed type. In 3 cases accompanied with central branching or punctate calcification. Conclusion The limitations of Castleman disease manifested as solitary soft tissue masses, enhanced or central with branching calcification of the special signs, CT scann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 tha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Lymph gland
局限性Castleman 病是一種異源性的罕見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發于胸部和頸部,發生在其他部位的Castleman 病相對少見。目前,該病CT診斷準確率較低,回顧性分析本院10年來經臨床手術病理證實的9例局限性Castleman 病CT 表現,旨在提高對其的認識,提高診斷準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00年1月~2011年8月本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局限性Castleman 病9例,其中,胸部4例,頸部2例,腹膜后2例,盆腔1例;男4例,女5例;年齡26~58 歲,平均30歲。臨床表現:4例右肺門軟組織腫塊者表現為咳嗽伴胸悶,少量血絲痰,其余5例均在體檢或無意中捫及體表腫塊就診發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2 例(分別為13.8×109/L 和15.7×109/L),血沉增快6 例(29~54 mm/h),貧血2例(分別為103 g/L,105 g/L)。病理分型:8例為透明血管型,1例為混合型。
1.2 方法
9 例患者均行CT平掃和增強三期掃描,采用GE 16層和GE 64層螺旋CT,掃描層厚和層距均為5 mm,增強掃描采用靜脈團注非離子型對比劑100 mL,300 mgI/mL,速率為3.5 mL/s,動脈期胸部延時24 s、腹部29 s,靜脈期經胸腹部均為60 s,延遲掃描為注入對比劑后2~3 min。詳細記錄病變的部位、大小形態、密度、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和病變的強化方式等,隨后追查腫瘤的病理學特征。
2 結果
CT平掃9例均表現為單發軟組織密度腫塊,腫塊多呈圓形、類圓形,輪廓較清晰,部分呈淺分葉狀,平均橫徑4 cm、縱徑9 cm(最小徑4 cm,最大徑9 cm),CT 值為28~46 HU。病變密度均勻者6 例;伴分支狀或細條狀鈣化者3 例,鈣化均位于病變中央區,其中1 例同時伴有周邊弧形鈣化。注入造影劑后所有病變的軟組織區均表現為早期顯著均勻強化,動脈期為110~187 HU,靜脈期CT 值為106~128 HU,延遲期CT值為98~110 HU,強化方式與腹主動脈類似,延遲持續中度強化。
病理類型包括透明血管型8 例,表現為淋巴結濾泡增生和濾泡間小血管增生及透明性變,部分小淋巴細胞圍繞生發中心呈環層狀排列;另1 例為混合型,表現為淋巴結被膜明顯增厚,淋巴濾泡增多,部分濾泡活躍,見毛細血管穿入,濾泡外套層小淋巴細胞呈同心圓狀排列,濾泡間見多量漿細胞、小淋巴細胞及小血管增生明顯。
3 討論
局限性Castleman 病又稱為血管淋巴濾泡增生癥,好發部位為胸部和頸部,發生率分別為60%~70%和14%;而發生在腹膜后和盆腔者相對較少,為2%~11%,腫瘤多沿淋巴鏈分布,呈生長緩慢的孤立結節或腫塊。1956 年由Castleman B等[1]首次報道,病理學分為透明血管(HV)型和漿細胞(PC)型,少數兼有HV型和PC型的特點,稱為混合型[2]。 臨床上分為局限型(LCD,約為90%)和多中心型(MCD)。局限型多呈良性特征,臨床多無癥狀,大多為常規體檢偶然發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發病高峰為30~40 歲,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手術切除治療預后良好;多中心型多呈惡性表現,累及多個器官,全身癥狀及體征明顯,表現為發熱、乏力、貧血、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血沉加快、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癥和骨髓漿細胞病等,可見于任何年齡,發病高峰為40~50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絕大多數為漿細胞型[3],治療以放化療和免疫抑制為主,預后不良。
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現與病變的病理學特征密切相關。平掃病變大多表現為軟組織密度腫塊,注入造影劑后病變強化特點是早期呈顯著均勻高度強化,強化方式與腹主動脈類似,延遲期掃描仍持續強化。高強化表現與透明血管型有較多的供養血管,加之病灶血管增生伴毛細血管異常增生和擴張有關,其次強化差異可能還與注射對比劑的方式、流率和劑量有關[4]。對于腫塊內的鈣化影,一般認為與病變內增生小血管透明樣變性、纖維化或閉塞,局部鈣鹽沉積有關[5]。由于與血管分布一致,鈣化常呈斑點、短條與分支狀改變,發生率為5%~31%,分支狀鈣化被認為是其重要的特征性CT表現[6]。本組2 例邊緣不規則,呈淺分葉狀,病理證實為病灶包膜不完整而向周圍不規則浸潤生長所致。McAdams HP等[4]報道40%的胸部病灶邊緣不規則并可見到子灶,手術發現與周圍結構粘連明顯,完全切除較困難。
鑒別診斷:局限性Castleman病90%以上是透明血管型,CT表現為富血供病變,故應與以下病變相鑒別,(1)肺內惡性占位。多表現為磨玻璃密度或分葉狀腫塊,病變多有毛刺、血管集束征或胸膜凹陷征等,增強掃描后病變強化程度低于局限性Castleman病。(2)縱隔內淋巴瘤。分布以血管前和氣管旁組多見,增強掃描后病變呈輕度強化。(3)結節病。常縱膈及肺內病變同時存在,以兩側肺門區淋巴結對稱性增大為特點。(4)異位嗜鉻細胞瘤。常與大血管毗鄰,病變易壞死囊變,增強掃描后不均勻強化,而局限型Castleman病一般無囊變壞死改變,有作者[7]曾報道Castleman病中央可見到低密度區,是由于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而使血管腔閉塞,對比劑不能進入所致,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也有助于兩者的鑒別,功能性的異位嗜鉻細胞瘤臨床上多有陣發性的高血壓,實驗室檢查尿中的兒茶酚胺及代謝產物32甲氧242羥苦杏仁酸(VMA)升高。(5)頸動脈體瘤。腫瘤位于頸動脈鞘內,頸內、外動脈分叉處,勁內外動脈間距增大,而局限型Castleman病不包繞頸動脈,頸內、外動脈間距不增大。
總之,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現特征有:單發的較大軟組織密度腫塊,輪廓較清晰;腫塊呈持續強化;病灶有分支狀或細條狀鈣化;一般無出血和壞死囊變灶[8]。以上特征有助于和其他病變進行鑒別。綜上所述,熟悉掌握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影像學表現,做出正確診斷并不難。
[參考文獻]
[1] Castleman B,Iverson L,Menedez VP. Localized mediast inal lymph node hyperplasia resembling thymoma[J]. Cancer,1956,9(5):822-825.
[2] Frizzera G. Castleman'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J]. Semin Diag Pathol,1988,5(4):346-364.
[3] 楊春山,李惠民,肖湘生. Castleman病的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表現[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5):460-462.
[4] McAdams HP,Christenson MR,Fishback NF,et al. Castleman disease of the thorax:radiologic features with clinical and istopathologi ccorrelation[J]. Radiology,1998,209(1):221-228.
[5] Johkoh T,Muller N,Ichikado K,et al. Intrathroac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CT findings in 12 patients[J]. Radiology,1998,209(2):477-481.
[6] 鄭祥武,潘克華,董麗卿,等. Castleman病的CT表現[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9):910-913.
[7] 周康榮,陳祖望. 體部磁共振成像[M].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491.
[關鍵詞] 肝纖維化;透明質酸;層黏蛋白;Ⅲ型前膠原;Ⅳ型膠原
[中圖分類號] R5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050-02
肝纖維化是肝細胞發生壞死及炎癥刺激時,肝臟內纖維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所致的病理過程是各種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過程,也是發展為肝硬化的必經之路。提高肝纖維化的診斷并及時干預,有利于肝病的預后。本文對我院門診及住院的14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A、LN、PCⅢ及Ⅳ-C四項肝纖維化指標進行分析,探討它們對肝纖維化診斷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4月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共143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3例,年齡16~78歲,平均43歲,按2000年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進行臨床分型[1],慢性肝炎輕度36例,中度55例,重度30例,肝硬化22例,對照組30例。
1.2 試劑與方法
空腹抽取血5 ml,及時分離血清,-20 ℃保存,1周內測定血清的HA、LN、PCⅢ、Ⅳ-C,試劑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使用西安二六二廠生產的XH-6020,γ-放射免疫計數器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各項指標用 (x±s)表示,用t檢驗,P
2 結果
各組肝病HA、PCⅢ較正常對照組均升高,在輕、中度肝病患者LN、Ⅳ-C升高不明顯,在重度及肝硬化患者HA、PCⅢ、LN、Ⅳ-C四項指標均明顯升高(P
3 討論
肝纖維化是肝臟彌漫性、過量的細胞外基質沉積,是細胞外基質(ECM)合成多(或)降解不足的直接結果[2],是肝硬化的前期病理階段,是肝臟受到慢性損傷時,ECM可逆性沉積的創傷愈合過程。盡早發現肝纖維化并及時抗纖維化治療能減少肝硬化的發生,改善肝病患者的預后。HA、LN、PCⅢ及Ⅳ-C均為細胞外基質,在肝纖維化的發展過程中,參與膠原纖維的成分(Ⅳ-C、PCⅢ)、蛋白多糖(HA)及參與基質組成的非膠原結構的黏連糖蛋白(LN)均明顯增加。研究表明,HA、LN、PCⅢ及Ⅳ-C水平變化與肝纖維化的活動水平、程度及肝損傷程度有密切關系,作為肝纖維化的非創傷性診斷有重要意義[3-4]。
作為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其機制各不相同。HA是人體基質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是肝內代謝,參與基質中蛋白多糖的形成,還影響細胞遷移、分化、細胞間相互作用及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功能。四種指標中以HA最敏感,它是一種蛋白多糖,是維持間質膠體性的重要成分,主要由肝間質成纖維細胞合成,攝取和降解在內皮細胞中完成。肝臟受損時,肝臟中的蛋白多糖成分增多,反應了肝竇內間質細胞增生致HA合成增多,肝血流受阻使肝竇內皮細胞受損致HA攝取和降解減少[5],使血中的HA增加。以上表明血清中的HA水平能反應肝臟纖維化的活動性及肝損傷及程度。PCⅢ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能反應肝臟Ⅲ型膠原的合成代謝,在纖維化早期可增高[6],因此,PCⅢ的增高間接反映了肝臟Ⅲ型膠原的合成加速。文獻中報道在肝硬化晚期因纖維合成與增生不如初期活躍,PCⅢ可較前降低[7]。本文資料顯示,在各型肝病中HA及PCⅢ均增高,隨肝病程度加重增高更明顯,而PCⅢ在肝硬化期增高不如肝病重度期,說明在肝硬化時PCⅢ的診斷價值有所下降。Ⅳ-C是基膜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正常肝血竇周圍缺乏基膜構造,而在肝纖維化時Ⅳ-C顯著增加,與LN一起參與基膜的形成和發展。它能較好地反映肝炎向纖維化發展的過程和程度。LN在肝臟中與Ⅳ-C、硫酸己酰肝素等共同組成基底膜;在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發展過程中,LN合成增加并沉積于Disse間隙中,與Ⅳ-C結合形成“血竇”毛細血管化,影響組織與血液問的營養和代謝的轉換,導致肝功能障礙,其水平在竇周纖維化時即明顯升高,可作為肝纖維化的診斷指標,LN血清水平與肝纖維化程度及門脈-肝靜脈壓力梯度有關[8],這些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肝纖維化程度的變化,因此聯合檢測可以提高肝纖維化診斷的準確性及可靠性。
本文結果表明,隨著肝病程度的加重,HA、LN、PCⅢ及Ⅳ-C的增高越明顯,說明慢性肝炎患者隨著病程的進展,病情的加重,肝纖維化程度增加。而肝硬化尤其以HA增高為主,說明HA增高水平與肝病的嚴重程度成穩定的正相關,提示可以將HA作為觀察肝纖維化的常規指標。目前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是判斷肝臟炎癥、纖維化的金標準,但由于其為有創的檢查,多數患者不接受多次穿刺而不利于動態觀察,且存在取材的部位、標本多少的抽樣誤差。而影像學檢查對肝纖維化的診斷難以定量化,因此聯合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對慢性肝病纖維化的診斷及觀察病情演變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且安全、簡便易行。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29.
[2]Iredaie JP.Cirrhosis:new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rational and targeted treatmends[J].BMJ,2003,327(19):143-147.
[3]蔡為明,鄭敏,翁紅雷,等.慢性肝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檢測及其意義附2600例(280例肝活檢)血清指標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7):448-451.
[4]楊偉,焦平華.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診斷價值的初探[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2,18(2):84-86.
[5]李緩緩,田苗.肝纖維化和血清標志物聯合檢測在肝病診斷中的應用[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5,30(1):38-39.
[6]王興鵬.現代胃腸病學高級進修教程[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38-242.
[7]賈長河.肝纖維化血清學診斷指標[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1):34-37.
[8]Jia JD,Yin SS.The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elite in cirrhosis of the liver[J].Journal of Clincal Internal Medicine,2002,19(4):244-246.
[9]陳瑞烈,張惠娟,方嬋英,等.聯合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及總膽汁酸在慢性肝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2):95-96.
[10]張占卿,王渭康,葉佩燕,等.血清纖維化指標對慢性肝炎炎癥活動和纖維增生程度的診斷價值[J].世界感染雜志,2003,3(6):482-484.
[11]張定風.肝纖維化非創傷性指標的綜合診斷[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1,9(5):260-261.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肝臟組織學;肝纖維化指標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fibrosis indexes and liver fibrosis stages / inflammation grad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to find the better noninvasive indexes for liver histological damage. Methods The liver fibrosis stages / inflammation grades in 144 CHB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using biopsy tissues. The serum fibrosis indexes (hyaluronic acid, laminin, collagen type Ⅳ, Collagen Type Ⅲ N-peptide) were tested in the patien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he aforementioned 4 indexes and liver fibrosis stages/inflammation grades. Results Howeve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iver fibrosis stages / inflammation grades and liver fibrosis indexes(Spearman r for HA, LN, CⅣand PⅢNP were 0.627,0.365,0.531,0.435 and 0.679,0.358,0.582,0.583, respectively, all P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pathology; Liver fibrosis indexes
肝纖維化是一個病理生理過程,是指由各種致病因子所致的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的前期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1]。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反映肝臟損傷的客觀指標 ,而外周血血清中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層粘連蛋白(laminin,LN)、Ⅳ型膠原(collagen type Ⅳ,CⅣ)和Ⅲ型前膠原N端肽(collagen type ⅢN-peptide,PⅢNP)是臨床常見的檢測指標。我們對1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住院患者進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并對其肝纖維化分期及炎癥分級與這四項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56例,年齡16~66歲,平均年齡(37.5±12)歲。該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標準(2010版)[2],所有患者均除外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和其他病毒感染、結核病、風濕病等所致的肝臟疾病以及酒精肝,脂肪肝等;還有肝活檢不符合標準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肝穿刺前,采集靜脈血4 ml送檢并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HA、LN、CⅣ、PⅢNP,試劑由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LUMO型化學發光儀為鄭州安圖生物工程公司的產品,并由專人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3病理學檢測 在彩超引導下,采用16G穿刺槍進行準確而快速地肝穿刺活組織檢測,取得肝組織長度在1.5~2.5 cm范圍,然后立即置于10%中爾馬林液中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4 um連續切片,并依次對其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Masson染色、嗜銀網狀纖維染色。最后由同一位醫生進行病理讀片分析,參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標準[3],將肝臟纖維化程度分為S0-S4期,肝臟炎癥活動度分為G1-G4級。
1.4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以及t檢驗,P
2 結果
2.1慢性乙肝患者肝組織纖維化分期與血清HA、LN、CⅣ、PⅢNP四項指標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肝組織纖維化分期與HA、LN、CⅣ、PⅢNP均存在明顯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627,0.365,0.531,0.435,P值均
2.2慢性乙肝患者肝組織炎癥分級與血清HA、LN、CⅣ、PⅢNP四項指標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肝組織炎癥分級與HA、LN、CⅣ、PⅢNP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679,0.358,0.582,0.583,P值均
3 討論
任何肝損傷在肝臟修復愈合的過程中都有肝纖維化的形成,如果損傷因素長期不能去除,肝纖維化的過程長期持續就會發展成為肝硬化,這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發展的必經階段。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可為肝硬化的預防、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4]。目前評價肝纖維化程度及其活動度的指標,最可靠的仍是肝活檢樣本的組織學檢查,被稱為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但肝活檢屬于創傷性檢查,不僅有明顯的取材差異,而且對患者的病情發展難以進行動態監測[5],因此肝纖維化指標的血清學檢測簡便易行并能對肝組織纖維化不同階段做出相對準確的診斷而逐漸受到重視。
HA 廣泛存在于細胞外基質中,由肝臟間質細胞合成,經內皮細胞攝取及降解,可較靈敏地反映肝內已生成的纖維量及肝細胞受損狀況,是診斷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敏感指標[6]。HA有助于評估肝病的發展趨勢,在肝炎到肝硬化的病情發展中,血清HA逐步優于其他肝硬化的診斷指標,在中、重癥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7]。LN為基底膜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正常肝臟間質含少量LN,在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時,肌成纖維細胞增多,導致肝竇中大量合成和分泌Ⅳ型膠原、LN等間質成分并過度沉積,從而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竇毛細血管化)。肝竇毛細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變,導致肝細胞功能障礙,形成門靜脈高壓。LN與門靜脈高壓成正相關,能夠反映肝纖維化的程度[8]。PⅢNP反映肝內Ⅲ型膠原的合成,與肝纖維化的活動程度密切相關,但無特異性,當其他器官纖維化時,PⅢNP也可升高。血清PⅢNP作為活動性肝纖維化的指標,在肝纖維化早期即可升高,而慢性肝炎患者PⅢNP持續升高提示病情向肝硬化的形成發展,說明PⅢNP在肝纖維化早期診斷上有一定價值,是反映慢性肝纖維化活動性和程度的指標。血清PⅢNP水平在晚期合成減慢,陳舊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化、肝萎縮患者血清PⅢNP不一定增高[9-10]。同時其水平降低也可預示肝纖維化程度的減輕[11]。CⅣ是基底膜的主要組成部分,反映基底膜膠原的更新率,在肝纖維化時出現最早,是肝纖維化的早期標志物之一[12]。肝損傷時CⅣ可敏感地反映肝炎向肝硬化發展的進程和程度,隨著病程的加重,CⅣ含量逐步升高[13]。
本研究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LN、CⅣ、PⅢNP指標水平隨著肝組織纖維化分期和炎癥分級的加重而逐漸升高,呈明顯的正相關(P
綜上所述,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作為一種非創傷性檢查指標,對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及動態觀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然而,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因受肝臟炎癥的影響較大,特異性不高,還無法替代肝活檢。因此,仍需結合臨床指征和現代影像學手段,如B型超聲、CT與磁共振成像(MRI)等,以及與其他血清學指標聯合檢測,從而提高其對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和抗纖維化治療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宇,姜美鳳.“肝纖四項”檢測在肝纖維化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7):140-141.
[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1,3(1):40-56.
[3]De Franchis R, Hadengue A, Lau G, et al. 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J].J Hepatol,2003, 39(supplk) :S3-S25. [4]劉昱含,謝青.肝纖維化的臨床評估[J].肝臟,2013,18(6):414-417.
[5]杜偉,單幼蘭,廖權利,等.HA、PⅢNP、LN、CⅣ在慢性肝病及肝纖維化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3,38(5):530-533.
[6]顧春瑜,石新慧,王海濱.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聯合AFU和AFP檢測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5):1957-1958.
[7]蒲永莉,,李勇華,等.肝炎后肝硬化代償期不同證型肝纖維化指標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20):2005-2007.
[8]趙治鳳,賈秋龍.肝纖維化四項聯合檢測對410例慢性肝炎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7):798-799.
[9]彭捷,馮菲,潘桂霞,等.血清學指標在兔肝纖維化模型中的實驗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43(5),321-324.
[10]王愛莉.血清肝纖維化標志物聯合檢測的臨床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3):430.
[11]Cho SW, Cho YJ, Cheong JY, et al.Add on lamivudine to adefovir mo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amivudine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 Kroean J Gastroenterol,2010,56(2):83-89.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預防;控制對策;探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區慢性病在我國非常的常見,這通常是指長期積累的、不會構成傳染的疾病,精神異常、慢性氣管炎、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常見的慢性病的形式,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會危害、健康損害、病因復雜、病程長等共同的特點,正因為存在著這些危害,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逐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根據社區慢性病的特點,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控制,對于減少其發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區中隨機的選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對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將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資料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對策進行探討的主要方法是,對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及病情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并根據社區慢性病的特點,開展相關的預防、控制宣傳活動,下面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
1.2.1 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的評估,制定相關的預防方案
想要對社區慢性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首先要對社區中的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況、發病歷史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的疾病的危險性進行評估,依據患者自身的特點,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及預防計劃,并要對患者的日常治療情況及病情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便于后期的對比分析。
1.2.2 積極組織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
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需要定期的組織相關的健康知識講座,講座的內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應、臨床表現、護理措施、預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護理過程中,如果不對一些日常禁忌進行嚴格的控制,很容易導致較大的安全問題,如高血壓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氣,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量,這對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關的疑問,應該為患者予以明確、詳細的解答。
1.2.3 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輔導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著一些不良情緒,這對于患者的病情變化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日常的治療及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的關注,并對患者進行一些積極的心理指導。
1.2.4 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家訪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或者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醫生要積極的進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訪,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指導與監督,并了解患者的具體的生活環境,如果發現患者的生活環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轉的因素,應該積極的指導患者家屬予以改善。
1.2.5 引導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療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屬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監控知識的培訓,如,與患者的慢性疾病有關的一些基本的測量與記錄,這對于患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來進行相關的數據處理,若P
2 結果
通過實施以上的預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態、日常飲食、體育鍛煉情況等幾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且P
3 討論
社區慢性疾病在我國老年群體中非常的常見,如果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能夠使患者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標都保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使患者獲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對于延長患者的壽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對策,采取了對患者病情評估、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健康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指導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訓等預防控制措施,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態、體育鍛煉情況等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
由此可見,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療過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穩定,使患者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指導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達到較好的狀態,對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復、發病率的降低具有積極的作用,宣傳教育工作能夠使患者對于慢性疾病有關的知識進行了解掌握,從而積極的配合相關的治療,而對患者給予有效的心理指導,能夠有效的增強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對于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慢性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傳教育、家訪、心理輔導、自我管理指導等幾種基本的預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對于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萬會舉.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探討[J].當代醫學,2011,14(9):315-316.
[2] 韋顯威.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探討[J].醫學動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3] 王林彥.社區慢性病的預防控制與對策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3,27 (9):410- 411.
關鍵詞 社區居民 慢性病 分析 控制
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迅速提升,醫療衛生事業亦取得了長足發展,居民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開始攀升,已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重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成為考驗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現。據報道,我國因患慢性疾病死亡占總死亡率的70%[1]。目前不少國家都已提倡慢性病應以預防為主、以社區為主的早期防控模式開展,亦取得了較大成績。我國目前正面臨醫改的重要時刻,社區醫療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筆者通過對近年開展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過程中收集的資料分析當地居民的慢性病發病情況,以探討今后應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對象為羅定市羅城社區35歲以上常住居民。
方法:根據羅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的常住居民健康檔案資料分析。
疾病判斷標準:高血壓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即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或近2周內服用降壓藥物為高血壓。血糖異常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3],空腹靜脈血糖(FPG)≥7.0mmol/L或有糖尿病的癥狀,任何時間的靜脈血糖濃度(RPG)≥11.1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藥物治療者。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最新體質指數(BMI)標準,BMI>18.5kg/m2>/sup>為正常水平,>24.0kg/m2>/sup>為超重,>28.0kg/m2>/sup>為肥胖;吸煙:每天吸煙≥1支且持續或累積≥3個月者。飲酒:每周至少飲1次者。體育鍛煉:每周≥1次、每次>20分鐘且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各種活動。不良飲食:有偏咸、偏甜、偏酸等飲食嗜好,或有喜燙食、快食、不定時進食等行為。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及Excel2003進行統計學分析,患病率及百分構成比用趨勢X2>/sup>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基本情況:經統計,羅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了8067份35歲及以上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其中男5244人(65%),女2823人(35%),差異顯著;年齡35~92歲,平均57.4±6.8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929人(11.5%),小學2065人(25.6%),中學4251人(52.7%),大學及以上822人(10.2%)。
各種慢性病患病情況:從統計數據來看,羅城社區35歲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惡性腫瘤,其患病率分別為36.80%、9.95%、7.40%、5.19%、1.05%。
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及順位,見表1。
表1 羅城社區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
不同年齡居民慢性病危險因素分布,見表2。
不同年齡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呈現上升趨勢,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討 論
本次統計結果顯示,羅城社區35歲及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惡性腫瘤,除了腦卒中發病率較高外,其余四種主要慢性病患病率與余娜等[4]在武漢市社區研究報道的相當。本次研究還顯示本地區>65歲老年人>50%患有高血壓,明顯高于國內一些研究報道,可能與我院加強了對6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而導致部分有癥狀老人積極參與有關。但高血壓已被醫學界公認為冠心病、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今后應加強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排查,按要求對>35歲居民實行首診測血壓,對發現的患者進行社區跟蹤隨訪,并教育其對該病要知、要信,更要行,以避免或延緩后期重要器官的損害[5]。
本次分析還顯示,肥胖、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不良飲食、高齡是這幾種主要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應加強社區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對社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指導,要用一些鮮活病例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許多患者在早期往往不重視,導致了溫水煮青蛙效應,到嚴重時已經出現多器官病變,難以治療,給國家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為此,筆者建議:①積極爭取政府重視;政府職能部門應充分掌握慢性病的發病情況,制訂長遠的宏觀防控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從新農合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經費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免費為地區群眾制定一套可行的體檢方案,一個可以加快落實國家推行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實施,另一個又推動了群眾到社區建檔的積極性,自覺參與,所得的體檢數據可靠真實。②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責;控制和管理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社區衛生服務中亟需解決的問題[6]。所以衛生管理部門應合理制定社區慢性病管理考核標準及考核工作要點,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逐步規范化、系統化、常態化,落實對患者的隨訪工作,并加強督導。③加強社會健康知識教育;政府應從多層面積極推行相關疾病的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包括電視,播放一些簡短的防病公益廣告;報紙、網頁、短信、橫幅、標語,在社區建立宣傳長廊等,均可以收到良好效果。通過知識的傳播,引導群眾走上良好的防控道路上來。許多群眾其實是知道飲酒、吸煙等不良行為是對身體有害,但因為沒有急性危害,導致意識不高。所以,慢性病的防治應以公共衛生觀念為主,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原則,全人群干預,高危人群重點干預,患者進行隨訪管理相結合,以健康促進為手段,才會獲得防治效果,達到促進人群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嚴俊.中國慢性病流行現狀與經濟負擔[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8,6(2):49-51.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
3 Roden M.Diabetes mellitus-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J].Acta Med Austriaca,2004,31:156-157.
4 余娜,袁林.武漢市社區慢性病患病情況調查.醫學與社會,2009,22(3):6-8.
5 劉曉春,章梅云,彭蓮梅.高血壓腦卒中患者既往史干預因素的作用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6,4(4):311-313.
6 孫愛國,鄒躍威,鐘志強.社區慢性病防治現狀與應對策略[J].健康教育,2006,3(2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