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規劃研究

城鄉規劃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規劃研究

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化 發展 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98-01

一、城鄉規劃的現狀

眾所周知城市化的發展主要是從最初的工業化的發展產生出來的。最開始是因為工業化的誕生,使很多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并且因為這些勞動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報酬和生活環境這些因素都有非常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從而導致了農村的很多勞動力開始向城市進行轉移。由于工業的不斷發展。導致了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城市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這些原因被認為是近代城市規劃的開端原因。

西方國家在工業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貧民階層的問題,可是這些問題在中國并沒有出現,也可以說,中國并沒有發生貧民窟的現象。這并不是說中國沒有貧民窟,只是中國的貧民窟并沒有集中的出現,只是分散的出現而已。

中國的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解放農夫群體。只有農民的經濟被解放了,才能夠進一步地進行城市化的改革。很多農民都是在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位生活,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依靠著辛苦的勞動賺取微薄的收入。他們在生活上并不穩定并且十分閑散,不能說這個人群沒有受到政府的關愛,可是這些人群正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壓力之下,出于種種原因,他們的生活相對拮據。

二、城鄉規劃的發展

理想的城市和鄉村的結合和結構主要隱含了兩個主要的特點。其中一個是將地方上的鄰居作為城鄉的最原始最初級的組織單位。可是這些原始的組織也擁有一定的資質的權利,就好像是城市里的村莊。這種思想所包含和關注的焦點是組成部分的地方性。最好的社區生活主要是通過合理的低密度的小型社區構建而成的。理想的城市應該是干凈、整齊、有序、清晰的。

農村并不能夠因為城市的發展,就成為城市的犧牲品,因為很多的鄉村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鄉村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在某些方面要比城市的質量高出很多。城市里面的很多優勢并不能夠因為分散的一點好處就對鄉村進行舍棄。目前不管是就業還是上學,人口的密集可以讓設施和聯系變得更加的多樣化。

從一個更深層次的制度層面來講,城市和鄉村的二元結構的形成,是依靠著城市的規劃所能夠解決和發展的,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問題、看待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和建設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于社會、經濟和歷史原因造成的,城市和鄉村之間因為缺少了很多的信任和合作,從而導致了他們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因此,如果要達到城市和鄉村的一體化的目標,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必須能夠符合以下幾個要求。首先要加強經濟的發展,不管是城市經濟的發展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都要進行不斷的融合,完善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經濟網絡。其次要強調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的整體性,使城市和鄉村加強相互之間的資源上面的分配和布局方面大的整體規劃,使土地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須強調城市和鄉村發展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城市和鄉村進行有機結合。

理清發展的頭緒和脈絡,才能進一步地發展市場經濟的活力,實現整體上面的宏觀調控,可以讓城鄉發展和規劃達到整體的協調。城市和鄉村的總體布局應該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不能夠盲目規劃,在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的時候,一定要立足城市和鄉村的布局現狀,符合鄉村和城市的發展規劃。嚴格地控制耕地占用。同時也要考慮到城市和鄉村整體規劃和建設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避免城市鄉村在發展過程中產生沖突。要優勢互補,相互協調。建立競爭和合作的關系,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增強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聯系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帶動的作用。

三、結語

城市和鄉村的規劃不能僅僅是依靠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是要完全地改變靜態的計劃經濟的觀念和理念。讓城市和鄉村的整體規劃更加的綜合,結合城市和鄉村的經濟發展也結合社會發展的綜合的觀念和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樹立從一定的區域范圍來研究和探索城市和鄉村發展的觀念和理念。

參考文獻:

[1]趙珂.城鄉空間規劃的生態耦合理論與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2]趙珂,馮月.城鄉空間規劃的生態耦合理論與方法體系[J].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2009(1):94-98.

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字:城縣規劃;適應性;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鄉規劃法》、《物權法》的實施,我國城鄉工作面臨著新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環境的壓力,因此,各地行政規劃部門都要面臨著上級領導、紀檢監察部門、社會群眾的質疑,例如現行的政策法規是否適合當地城鄉規劃現狀,是否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等等。城鄉規劃布局的適應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法律也好,技術也罷,是否適應地區的發展建設,如何建立一個城鄉規劃依據的框架,始終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城鄉規劃布局的現代適應性問題思考

1.如何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規劃”是“計劃”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必然產物,這是對城鄉空間資源的規劃引導,而不是計劃性的安排和規定。所以,城鄉規劃應該強調規則的制定,對已經實施的規劃項目納入工程設計反手,在規劃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由此可見,城市規劃的適應性主要體現與空間規劃方面。進一步說,“規劃”是規范的市場機制對城鄉空間資源規劃中的規則,是一種屬性或者說是公共政策,是城鄉規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市場起到基礎性的調節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城鄉規劃并并不是一種“規則”,只是單純的工作計劃,忽視市場的調節作用,造成城鄉規劃空間混亂,影響群眾正常生活。

2.城鄉規劃不符合客觀規律

城鄉規劃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必須要符合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客觀規律,城鄉規劃問題會迎刃而解,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城鄉規劃則會陷入泥潭,無法實現規劃的最終目標,甚至會適得其反。當前,我國有些地方政府在城鄉規劃過程中為了追求政績,不顧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盲目追求政績,造成很多城鄉建筑,基礎設施不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群眾不適應規劃之后的地區生活。城鄉規劃在規劃之初就沒有考慮到適應性的問題,最終造成規劃之后的種種問題至今難以解決,嚴重影響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老舊城區開發力度過大,不適應環境發展

很多城市的舊城區人口密集,在規劃過程中,城市綠地被大量毀壞,居民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城市人流、交通、工業三廢大量增加,但是城市綠色植物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自然環境的凈化能力下降,增加了城市污染問題。

4.鄉鎮建設散亂,不適應城鄉總體規劃布局

鄉鎮建設是城鄉規劃布局的重點規劃部分,但是目前很多鄉鎮地區建設混亂,既不利于生產,也不適合生活。鄉鎮公路建房隨意,占用群眾土地,破壞城市環境,嚴重影響交通運輸。如果鄉鎮建設不適應總體城鄉規劃,就無法實現城鄉規劃的最終目標。

二、對城鄉規劃布局的現代適應性改革建議

城鄉規劃發展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規劃是否適應當代城市發展,如果城鄉規劃不適應當代城市發展,對實現現代化只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規劃是否適應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自然環境發展,居民是否適應城鄉規劃之后的生活等等,只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才能提高城鄉規劃布局的整體水平,進而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區位分析,適應城鄉特征

城鄉規劃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鄉鎮。從城市角度來說,城鄉規劃局要保證城市的發展建設,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城市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不能因為城鄉規劃忽略城市建設。從鄉鎮角度來說,城鄉規劃同樣是在鄉鎮原有基礎上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興建公路交通,美化鄉鎮環境。城鄉規劃布局不是要鄉鎮居民完全放棄原來的生活,而是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房子更美觀牢固,道路更暢通,購物方便,不比耗時耗力“進城”置辦物品。總體來說,地區進行城鄉規劃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條件,政治政策,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等綜合因素,忽略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會與其他方面發生沖突,影響城鄉規劃整體發展。

2、完善相關政策,適應當代城鄉規劃管理

《城鄉規劃法》對城鄉規劃控規管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明確了控規的法律地位。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必須控制好城鄉規劃布局的詳細信息,并依照國家有關的法律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規。只有完善相關法律,才能為城鄉規劃布局提供法律保障,保證城鄉規劃順利進行,盡快實現規劃目標,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強城鄉規劃布局的靈活性,適應城市發展的可變性

用地性質確定及土地規劃劃分是城鄉規劃布局的重要內容,規劃主要是在開始建設施工之前進行的,具有預見性的活動,對土地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注重靈活性。城鄉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有些土地的使用功能不僅反映著土地使用的性質,同時還表現出一種相對兼容并處的狀態。規劃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允許用地性質兼容,輔以兼容比例,以此來適應城鄉規劃中可能存在的市場調節需求及不確定性。

4、充分利用市場調節作用,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城鄉規劃過程中,政府雖然有權利對土地及空間利用進行規劃,但是在城鄉規劃中政府工作絕對不是“一刀切”。對某一地區的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利用之前,必須考慮到該地區的市場發展前景,開發建設成本和建成之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充分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掌握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才能對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建設。政府的作用是宏觀調控,掌握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但不能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行對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

5、多元化發展方向,適應不同類型城鄉規劃

城鄉規劃是我國提出的一項加快實現現代化的政策,但是我國地域廣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環境復雜,每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環境都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城鄉規劃布局是國家提出的一個總體發展方向,具體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還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此外,城鄉發展還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不能為了實現現代化而忽略了民族風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樣一來,我國城鄉規劃布局必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總結

城鄉規劃是一項長期的建設性工作,其過程應該是開放的,不斷翻山的過程。當前,我國城鄉規劃布局適應性問題比較突出,這是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要追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速度,另一方面要追求建設發展質量導致的。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城鄉規劃布局面臨著新的挑戰,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國一定可以順利實現城鄉規劃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 葉雷,韋柯筠,陳凱. 強制性與適應性:快速發展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 福建建筑. 2010(09)

[2] 張志斌,戴德勝. 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效性的規劃編制方法探索[J]. 現代城市研究. 2007(10)

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原理 實踐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17-01

城市規劃原理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其他專業有較大的區別。針對實踐教學方面,如何提升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已是從事城市規劃相關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們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目前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實習內容為社會綜合實踐調研。

一 存在的問題

1.原有教學模式單一

規劃傳統的實習模式較為單一,通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應處的主導地位,往往收效不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很少能自覺主動地融入到實習過程中,學生實習與教師教學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該課程實習安排在三年級的第一學期,此時實多數學生還普遍缺乏規劃調研思維,容易產生實習的盲目性。

學生在實習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大部分是走馬觀花式的報告,主要是資料的拼湊和圖片的堆積。隨著近幾年學生的增加,帶來許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壓力。教師在實習中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學生的報告內容雷同比例也不斷增加,實習效果不理想。

2.成績評定不全面

實習成績的確定總體缺乏考核的全面性,目前實習成績主要針對小組進行評判,容易影響部分學生的實習積極性,整體考核方法有待改進。

3.調研題目缺乏創新

實習題目是由老師決定的,容易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易產生雷同調研報告。

二 改革和探索

1.新的教學模式

基于該專業社會綜合實踐調研存在的問題,從2009年開始對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并付諸實習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為前期準備、現狀調研、小組匯報和成績評定四個階段。其中準備階段的工作主要為制訂計劃、實習動員和收集資料;現狀調研的主要工作為現場調研、確定題目、訪問調查和全面分析;小組匯報的主要工作為小組匯報、集體討論和提交成果。

2.實習步驟和方法

首先,要對認識對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第一階段的資料收集。在動員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分組,依據題目盡量使組員人數達到最優,避免出現部分組員不積極參與調研的行為。制訂各組主要的實習內容,進行選題。在選題方面,教師提出概括性的要求,由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并自行決定本組調研的內容。教師大致列出參考的選題范圍,學生收集其相關基礎資料。第二階段是實地調研。首先是在第一階段資料的基礎上對應各項內容實地體驗加深課堂教學知識;二是分析階段。這個過程需要通過一些適當的方法來實現。第三階段的小組匯報就是要求每組學生分別對選定的對象或主題進行討論和匯報,說明其調研成果,通常借助PPT進行匯報,匯報的同時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探討交流,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

3.調研題目的確定

以往的社會實踐調研由實習教師通過教學大綱自行決定。題目單一,學生在選題方面不能完全調研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易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從2011年開始,在教師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開始由學生自行尋找調研題目。2012年調研對象為包頭市鋼鐵大街,學生調研范圍為鋼鐵大街廣告牌調研、鋼鐵大街的公交路線調研、鋼鐵大街的餐館分布、鋼鐵大街的城市設計等相關題目。開放性的選題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使其調研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4.實習成績的評定

以往實習成績的評定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組的成果作為評定成績的唯一標準。這種單一的評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體現組的優劣,同時也不能體現出組與組之間的細微差別。通過對近些年學生調研實習的反映情況,特提出以下評分體系:選題是否符合要求(問題的現實性)(10分);調研問卷制作(是否詳盡)(15分);調查詳細程度以及真實性(10分);調研后期統計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當,提出的辦法建議是否能夠推行(45分);匯報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層次性和美觀精致程度(10分);組內成員之間的評價(10分)。通過該評分體系能夠使實習成績更加全面概括,并能夠保證優秀組員的脫穎而出。

三 結束語

城市規劃原理的課內實習不僅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而且也是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思維有著很大影響。本文提出了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方法、實習成績的評定、實習題目確定的方法。對于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

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空間;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應用體系

1引言

日新月異的全球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地理空間數據管理手段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國內外各大城市都根據各自的需要,大力加強空間基礎設施信息的采集。對于城鄉規劃管理部門而言,實現規劃區內基礎空間數據的信息化管理,掌握城市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的現狀和變化情況,作為城鄉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建筑物信息具有覆蓋面廣、數據量大、信息采集難度大等特點,通過建筑物信息可以準確獲取城市的建筑量、容積率、建筑密度、使用功能、空間分布等詳細信息,是進行城鄉規劃管理和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數據源。以建設項目為核心的空間屬性信息分布于規劃、建設、房產等多部門的各個審批環節,例如:空間圖形、建筑屬性等。目前,由于缺乏全面的數據整合機制,信息采集得不到同一管理,嚴重影響到空間信息的利用水平。因此,結合城鄉規劃自身業務需求,構建完備的城鄉規劃建筑物信息數據庫及其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長效的建筑空間信息統籌管理、維護更新機制,打破城市建筑空間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孤島”格局,提升信息采集及數據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方法和過程

2.1建筑空間數據庫實現目標構建

城市建筑空間信息的整合,實現了各種建筑圖形數據的集中化管理。通過在建筑數據整合的過程中形成一套城市空間建筑信息的管理和工作機制,實現建筑全流程信息的整合建庫和智能化更新,并通過完善的數據共享接口,實現各相關部門的數據互聯,促進建筑空間信息成果的有效應用。基于以上原因,新型城市建筑空間數據庫信息管理模式的構建應致力于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1)一套標準:以全過程建筑數據庫構建為基礎,建立一套宏觀、中觀、微觀的建筑空間數據庫標準體系。提出建筑空間數據庫的架構,明確建筑空間數據庫建設的內容,建立建筑空間信息數據標準及調查標準,對信息編碼規則、用途分類、調查表、技術方案、成果要求和標準等方面進行明確和詳細的規定。研究制定空間數據庫建庫流程和數據更新機制,滿足智慧城市背景下城鄉規劃基礎建筑數據管理的需求。(2)一組流程:全流程圖形和信息的整合多源建筑數據建庫。在統一數據整合流程、明確數據存儲標準的基礎上,以城市建設與規劃審批管理單元為核心,梳理并入庫城市建設相關的全過程建筑圖形和屬性數據,實現以城市用地功能單元為基礎的建設項目圖、文、表、檔信息全生命周期關聯。(3)一個平臺:研發基于GIS的建筑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包含數據存儲、瀏覽查詢、數據編輯、統計分析與決策輔助等功能,實現大規模建筑空間數據的可視化存儲、編輯、管理、更新。在此基礎上結合建筑數據庫的屬性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并就建筑信息在城鄉建設與規劃管理的各領域研發相匹配的應用功能,構建通過相應數據結構實現跨部門的數據共享交換的目標。(4)一系列應用:通過對國內外建筑空間信息管理應用領域的研究分析,歸納梳理不同的建筑空間數據的類別及要求,建立建筑空間數據的“量”屬性集,構建基于建筑空間數據庫的規劃決策輔助范式,服務于規劃編制、審批、批后管理、政策決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2.2建設項目空間信息流轉機制梳理

2.2.1多元建筑圖形資源運行流轉周期梳理建筑物空間信息是在以建設項目為主體基于建設項目所在地對應城鄉規劃條件下,經過各類城市空間管理部門報建審批流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梳理各部門對應業務下所產生的建筑空間信息十分必要。通過對城市建設職能部門業務分析,涉及項目建設空間管理的部門主要是國土、規劃、住建房產;從建筑空間管控的角度來說,國土部門的管理主要是項目用地層面,規劃部門的管理是落實由用地至建筑單體的層面,住建房產部門的建筑空間管理主要是體現在房屋及房屋內戶信息管理。各職能部門的建設項目審批要素梳理如表1所示。2.2.2建立多維信息關聯的建筑數據管理模式建筑屬性數據庫作為建筑圖形數據庫的外部屬性,是數據統計與分析的重要基礎。它可以進行建筑空間信息的綜合、深層次分析,能夠輔助進行空間定位和顯示空間實體分布特征,為規劃管理、規劃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城鄉規劃管理、編制、設計等工作對于建筑物信息的需求層次不同,需要建立基于建設項目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管理結構,從不同的維度實現對建筑信息的分析、管理和提取。建筑空間數據庫需要構建一套從不同維度聚類分析的數據管理模式。為滿足城鄉規劃中建筑信息各層次應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建立“項目-單體-樓層-戶型”的多級建筑信息管理模式,通過項目編號、單體編號建立建設項目與單體的空間屬性聯系,實現建設項目的一體化管理。宏觀層次:以國土紅線、用地紅線、控規地塊為基本單元,實現建設項目的邊界、容積率、建設性質等指標統一化管理。中觀層面:以建筑單體為基本單元,實現建筑物建筑高度、層數、使用功能、棟數等建筑物的管理。微觀層面:以建筑內的樓層和戶型為基本單元,實現建筑內的建筑構件、樓層信息、戶型信息和預售、銷售信息的管理(圖1)。2.2.3以需求為導向的城鄉規劃信息數據庫建庫標準設計城鄉規劃建筑空間信息庫作為城市建設實施成果載體,涵蓋了與城鄉規劃相對應的圖形信息庫和屬性信息,通過對建筑空間信息的綜合、深層次分析,輔助進行空間定位和顯示空間實體分布特征,為規劃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以城鄉規劃應用需求為導向,在合理的建筑特質屬性范疇內構建深度優化的建筑空間數據庫結構,是建筑空間數據庫建庫的重要工作內容。主要包括:規劃編制現狀信息分析提取、重大決策輔助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查詢、城市建筑保護等方面。基于此設計相應的建筑屬性結構庫,將直接為城鄉規劃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的輔助手段(圖2)。

2.3建筑空間庫的整合和更新流程機制

2.3.1建筑空間圖形與屬性整合流程在梳理各類建筑空間數據的流轉階段、制定數據存儲和應用標準的基礎上,須對所有的數據進行全面整合。整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各階段數據信息采集、圖形轉換和信息補充調查等,工作流程如下:(1)圖形整合:以現狀地形圖為基礎,完成建筑物GIS要素建庫,對地形圖尚未更新的建筑物,結合定位紅線、竣工驗線以及遙感影像圖,輔以現狀補充調查進行補充要素,完成區域內建筑物圖形整合。(2)屬性要素錄入:根據建筑空間數據庫建庫的要求,完成建筑物屬性項目經濟技術指標,單體建筑物的經濟技術指標,單體內信息的屬性錄入。(3)信息關聯:在完成項目圖形和屬性錄入的基礎上,根據項目信息及單體信息,關聯規劃主管部門的審批信息、圖形材料和文本材料信息,使建筑空間數據庫的內容與規劃信息無縫銜接,并預留端口實現遠期與房產等部門數據對接。數據整理流程如圖3。2.3.2建筑空間數據更新機制研究在整合各階段建筑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城鄉規劃的建設審批流程階段數據更新的特點,構建相應的數據更新機制,以確保建筑空間數據的更新及時、精準。數據更新主要設置在以下階段:建設項目總平面圖階段:在項目進入建設項目總平面圖審核時,完成審定總平面圖的規整、項目范圍與相應建筑輪廓線的上圖、建設項目屬性和建筑單體屬性關聯錄入等三方面工作,該階段所有建筑標識為在報狀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階段:在建設項目核發建設工程許可之后,完成定位紅線規整及上圖、定位圖中建筑輪廓線取代原總圖建筑輪廓線并錄入相應屬性等兩方面工作,該階段的建筑物標識為在建狀態;竣工驗收許可階段:在建設項目核發竣工許可之后,完成竣工驗線圖規整及上圖、竣工圖建筑輪廓線替換原定位圖建筑輪廓線并錄入相應屬性等兩方面工作,該階段的建筑物標識為已建狀態,從而實現建設項目生命周期內的建筑空間數據更新(圖4)。

3實證案例

3.1建筑空間數據庫構建——以長沙市湘江新區為例

為全面掌握城市建筑空間分布特征,長沙市開展建筑空間數據庫應用研究。本研究結合城市建設過程規劃管理部門審批的圖形和審批屬性,構建以湘江新區為試點區域的建筑空間數據庫。本研究共錄入竣工驗線圖建筑物4398棟,定位紅線圖建筑物3970棟,全要素地形圖和線化地形圖建筑物91484棟,結合衛星影像對現存建筑物進行補充,核查補錄建筑物3112棟,結合建筑物使用功能及城鄉規劃用地分類標準,對建筑物建筑性質進行類別劃分,完成建筑性質、建筑年代、高度、材質等信息的錄入,形成長沙市湘江新區全面的建筑空間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完成長沙市建筑空間數據管理平臺研發,實現數據查詢、數據編輯和數據分析功能,實現建筑數據在規劃審批、編制中的輔助決策作用(圖5)。

3.2建筑空間數據庫應用

建筑空間數據庫建成后,可以在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公共配套設施服務范圍評估、項目選址分析、建設用地儲備,規劃編制、規劃修改等規劃實施全過程開展服務和應用,并且可以結合規劃審批的需求,及時提取和分析相關數據,為城鄉規劃發展和決策提供重要定量依據,建筑空間數據的應用體系見圖6。3.2.1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建筑空間數據庫具有建筑信息詳盡的特點,可以快速提取特定區域的建筑現狀信息,且可以對已實施的城鄉總規、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規劃范圍內的建筑物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類建筑物用地面積與建筑面積等控制性指標進行核算,通過建筑物信息建庫和屬性錄入,建筑物樓層、建設年代、建筑性質、基底面積、建筑總面積等方面信息都可在地理空間上進行自定義統計,且通過與控制性詳細規劃、衛星影像等圖形進行疊加,能夠快速導出相應的建設經濟指標,服務于規劃編制的數據支持(圖7)。3.2.2規劃實施效果評估通過對片區內的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類建筑面積等控制指標進行核算,并與相應規劃的指標進行對比,可對規劃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規劃修改與調整、規劃管理與政策安排提供依據(圖8)。3.2.3城市空間形態研究根據建筑空間信息庫內不同年代建筑物空間分布,構建建筑空間拓展等時線,從而分析城市空間邊界的演化方向和演化加速度,直觀可視化的把握城市的發展過程(圖9)。通過特定視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分析,可以演化得出城市建筑高度分布天際線,服務于建設項目審批過程,為塑造優美城市景觀、天際線、最終構建城市建筑體系起到輔助作用(圖10)。3.2.4公共配套設施服務范圍評估結合不同用途建筑物空間分布特征,分析現狀公共配套設施的服務范圍與服務人口,為新規劃公共配套設施的數量與空間分布的確定提供支撐,如中小學校分析、公路站場規劃分析、水廠規劃布局分析、變電站規劃布局分析(圖11)。3.2.5方案對比及項目選址分析通過統計建筑信息在空間位置的分布,在不同建設項目方案的對比和重大基礎設施選址上,能夠定量分析不同方案的影響范圍和建筑數量,從而實現建設項目精細化實施和項目方案最優化(圖12)。3.2.6片區城市更新改造按建筑類型、建筑層高、建筑結構、建筑年代等分類標準,統計改造和拆遷范圍內整體及分區的建筑物指標及人口、家庭數量等,準確核算規劃區拆遷補償成本、改造成本、拆遷安置現房需求數量等指標,結合城市棚戶區改造、四增兩減工作,為規劃方案和改造、更新計劃等行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圖13)。

4展望

建筑空間信息資源的整合改善了城鄉規劃輔助手段,提高了規劃編制、規劃審批、批后管理等業務實施精準可靠性,為科學規劃提供數據支持。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城鄉建設的飛速發展,城鄉規劃管理工作面臨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資源整合須立足高點,在滿足多用戶的使用和共享的同時,又要滿足建筑信息的深度挖掘的需要。信息資源的廣覆蓋和深挖掘是一項復雜的命題,建筑空間信息資源整合更是規劃信息化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不斷循環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困難與挑戰并存,為滿足人們對信息深層次的追求,建筑空間信息數據庫未來工作應從以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4.1建筑信息多維信息管理

結合BIM和城市仿真的發展需求,建立“二維”+“三維”的數據瀏覽、查詢和展現形式,實現建設項目的項目單元、樓棟單元,樓層單元的建筑信息精細化管理。以3DVP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內核為基礎,實現城鄉規劃管理業務系統與三維平臺之間的無縫集成,支持二三維視圖同步聯動、二三維信息融合查詢、三維規劃空間分析等圖文交互功能,為規劃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空間信息參考,增進審批決策的科學性(圖14)。

4.2“建筑信息數據庫+”應用模式

建筑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構建了“智慧城市”的物理底層基礎,而為了進一步豐富建筑物信息的內涵,需要探索建筑物信息與其他行業信息的整合,如能源使用信息、人動和居住信息、交通信息等,形成“建筑信息數據庫+”應用模式,從而探索建筑空間數據庫在規劃編制、規劃審批、批后管理和實施評估等階段及其他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圖15)。

參考文獻:

[1]陳真,何津.智慧城市建設中建筑物數據庫的設計[J].測繪通報,2016(9):103-107.

[2]何宗,張澤烈,蔣陳純.重慶市主城區建筑物數據庫建設初探[J].地理空間信息,2012,10(2):6-9.

[3]蔣慧忠,曹如軍,徐周.基于GIS的三維建筑物數據庫設計[J].軟件導刊,2011,10(9):148-149.

[4]王歡,基于時態GIS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數據庫的構建[J].城市地理,2016,(第18期).

城鄉規劃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詞:規劃勘察;架構;分析評價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7-0169-03

Abstract: The auxiliary decision-mak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the s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o achie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economy, ecology and security, we determine to develop the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geo-engineering sit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providing the geological technical support. It was introduced that there are the system of technical route,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unctions. We also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ystem involved in the subsequent upgrade in the end.

Key words: Planning investigation; Framework; Analysis evaluation

1 概述

在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面臨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斷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面臨規劃建設與工程地質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各規劃階段工程地質環境的輔助決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后期設計、施工、運維的費用投入與環境安全,因此,服務于城鄉規劃建設,為實現城鄉規劃的經濟性、生態性、安全性提供地質技術支撐,建立城鄉規劃勘察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的需求凸顯重要。

本文主要論述城鄉規劃勘察信息的存儲、查詢、統計和分析評價等。主要內容為GIS地圖的可視化管理和規范化管理、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建設場地穩定性評價、不良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分析評價等。

2 技術路線

2.1系統層次框架設計

見圖1。

2.2主要采用的技術

本系統基于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Orcale數據庫和ArcSDE空間數據庫引擎,采用C/S(客戶端/服務器端)架構、 Microsoft Visual C++6.0與集成開發環境和ArcGIS Engine開發工具。

采用C/S(客戶端/服務器端)架構,使服務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資源(公共信息資源和軟件資源),同時客戶機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數據資源和輔助決策資源),并且客戶機需要專業地質功能,需要具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戶機模式,可以靈活地配置軟件部件,充分發揮客戶機和服務器的計算能力。

采用Oracle數據庫和ArcSDE空間數據庫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軟件和數據資源,并具有較高的成熟度和穩定性。

系統客戶端采用ArcGIS Engine,通過COM組件技術,構建定制的GIS應用。

2.3系統功能架構

見圖2 。

3 系統主要功能實現

3.1數據查詢

在規劃勘察數據專業化架構設計的基礎上,通過SQL語句和ADO數據庫訪問技術,對數據庫中存儲的規劃勘察數據,進行智能化查詢。

系統支持根據不同目的來設置查詢條件,以此完成對現存工程數據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對搜索結果進行,分析、瀏覽、導出、再查詢等處理。

系統主要支持四種智能化查詢方式:屬性條件查詢、地圖查詢、坐標查詢、特征地物查詢。

1)屬性條件查詢

從專業查詢的角度出發,系統支持對三大類專業數據的查詢功能,分別是:規劃勘察工程數據的查詢;鉆孔資料的查詢;成果圖文檔資料的查詢。

2)地圖查詢

系統支持結合GIS地圖,從地圖上框選空間范圍進行工程查詢的功能。系統支持五種方式的地圖空間查詢:矩形選擇、多邊形選擇、圓選擇、線形緩沖選擇、點緩沖選擇。

3)坐標查詢

通過坐標查詢,可根據精確的空間地理坐標,進行精度更高的空間查詢。系統支持四種方式的坐標查詢:矩形范圍、多邊形范圍、圓形范圍、線形緩沖范圍。

4)特征地物查詢

系統可深度結合利用ArcGIS地圖,根據ArcGIS地圖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標志性建筑、標志性山體、標志性水體、小區名稱等),進行相關的智能化查詢。

在特征地物查詢中,系統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據特征地物名稱的個別文字,自動搜索ArcGIS地圖上的相關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確名稱。

3.2數據統計

系統從三個角度提供了對工程數據和文檔資料的統計(勘察工程、勘察鉆孔、勘察圖文檔)。勘察工程提供了11種類別的工程統計,勘察鉆孔提供了14種類別的鉆孔統計,勘察圖文檔提供了9種類別的圖文檔統計。

3.3分析評價

根據規劃評價的實際專業應用需要,系統設計實現了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剖面圖、柱狀圖、樁端承載力等值線、地下水埋深等值線等多種圖形化的技術指標分析應用。

3.3.1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

系統依托《城鄉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 57-2012)進行工程建設適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設適宜性定量評價。

1)定性分析評價

根據規范要求,交互錄入相關的定性評價因子。系統在后臺將選擇結果,進行計算機量化轉換處理。根據規范要求“從不適宜開始,向適宜性差、較適宜、適宜推定,以最先滿足的為準。”,進行定性分析判斷,得到分析結論。最后,可自動生成報告。輸出顯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數據以及軟件自動分析得到的結論,界面見圖3、圖4。

2)定量分析評價

根據規范要求,交互錄入定量分析相關因子與參數。交互錄入定量參數指標時,系統會根據規范要求,自動實時進行數據合法性檢查,確認數據合法之后,進行下一步的計算分析。最后,自動生成報告。輸出顯示交互錄入的相關定量分析參數數據以及軟件自動計算分析得到的結論,界面見圖5、圖6。

3.3.2技術指標圖形化分析應用

1)剖面圖

剖面圖展現一定范圍場區內的工程地質信息:地層分布情況、地層分布趨勢以及水位、風化分布等相關的工程地質參數,圖7。

2)等值線圖

樁端持力層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專業應用。本系統以等值線圖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觀的將對應的專業數據指標的分布情況展示出來,便于分析和進一步應用。

系統后臺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離反比加權插值算法、徑向基函數插值算法、樣條曲面函數插值算法、矩形網格插值算法、不規則三角網TIN插值算法等多種插值算法的算法庫。系統可根據離散的鉆孔數據,按照歸納總結的專業規則,自動分析對比和選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從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線。

為了使等值線的顯示效果更加直觀形象,系統設計實現了漸變插值效果的云圖算法,使得圖形化效果更加直觀,圖8、圖9。

4 結束語

城鄉規劃勘察數據管理與應用系統的建成,從地質環境安全的角度,對城鄉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及專項規劃起到了重要的輔助決策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等法律法規及相應技術規范要求,系統在今后升級中重點增加三維分析、淺層地溫能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等功能模塊。為城鄉規劃安全提供地質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洪文,夏薇,金曉媚.鎮江市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J].現代學術研究雜志,2012(4):83-86.

[2]金江軍,潘懋,賴志斌,等.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及其應用[J].信息技術,2006(4):15-18.

[3]吳沖龍,牛瑞卿,劉剛,等.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與解決方案[J].地質科技情報,2003,22(3):67-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公安县| 延川县| 库车县| 竹北市| 清流县| 阳原县| 横峰县| 张掖市| 格尔木市| 邢台县| 依兰县| 七台河市| 望江县| 武平县| 宜春市| 靖远县| 新竹县| 郧西县| 安义县| 台北县| 长葛市| 杭州市| 东光县| 渭源县| 南川市| 洛阳市| 白城市| 策勒县| 开江县| 恩施市| 永安市| 安岳县| 舒城县| 临漳县| 越西县| 铅山县| 甘肃省| 高青县| 渝中区|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