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廣州醫科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廣東 廣州 510182)
摘 要:為了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未來社會對臨床醫學高素質綜合人才的需求,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流行病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應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流行病學的思維方式、采用實踐教學及案例教學等,注重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流行病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234-02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1201420504)
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或預防醫學的帶頭主干學科,也是整個醫學的重要基礎學科.流行病學既是一門醫學方法學,也是一門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的應用科學[1].作為醫學的橫斷面學科,流行病學在研究領域的跨學科性是非常明顯的,已滲透于不同專業研究者的科學研究中.流行病學能夠培養研究生的宏觀邏輯思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哲學深度,能彌補一般現代科學偏重分析性而綜合性欠缺的不足[2].
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新發或經典的傳染性疾病爆發或流行,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禽流感、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癥(EMRS)、艾滋病及登革熱等,向工作于疫情一線的臨床醫學工作者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和更高的流行病學知識的要求.在處理疫情和救治病人的過程中,深刻暴露出了醫務工作者特別是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務工作者流行病學技能的不足及其流行病學知識的淡薄.如何使流行病學教學更好地為今后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服務?如何培養出符合醫學模式轉變和人類疾病譜改變的、具有高素質的新型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流行病學教學,應引起流行病學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和思考[3,4].
1 明確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習興趣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流行病學不是必修的專業課程,所以不重視本門課的學習.因此,在流行病學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流行病學相關知識和技能對其今后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積極學習”.因此,在課程的第一節課,關于流行病學的定義及其發展簡史,及其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的教學過程中,引用大量歷史上有名的事件,闡明流行病學在臨床醫學開展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例如,介紹1987—1988年,歐美多中心合作進行的著名“心律失常抑制試驗”,以評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否應常規應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的研究;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血壓治療隨機對照試驗(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尋找一個最佳的降壓水平,即血壓降到一個怎樣的最合適水平,才能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降到最低;英國的臨床醫生Doll和Hill應用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吸煙是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的研究.通過聯系實際的生動事例,既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到流行病學方法的運用方法及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 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來說,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是兩大學習的難點.很多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已學習過統計學和流行病學課程,但在研究生的學習階段,對這兩門課程仍然所知不多.要學好流行病學,必須要有一定的衛生統計學基礎.但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碩士研究生對衛生統計學是理論上一知半解,不能解決醫學實踐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流行病學的授課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案例,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應用衛生統計學的知識解決流行病學的研究問題.如在講授實驗流行病學的課程中,根據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口學資料,教導學生如何應用衛生統計學方法評價兩組的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等)是否均衡可比.通過多案例不斷的反復強化,讓學生不斷重溫過去所學習的知識,達到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的效果.
3 案例教學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流行病學課程的很多抽象概念理解不清,通常是“學了不能用”.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反復向學生強調,流行病學是一門方法學,相當于廚師手中的菜刀,只有多練習、多應用,才能應用自如.在教學過程中,將講課的順序改變為:提出問題、基本原理(結合問題解釋)、研究設計及實施(結合問題解釋)、研究實例(解決問題),一方面可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結束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另外,實習課程也結合相關的具體案例,讓學生學習如何應該流行病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有意識的向學生留下思考問題及課后作業.如在描述性研究的授課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要了解當地居民糖尿病的發病情況,應該收集哪些信息?調查表如何設計?通過結合實際案例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就很容易掌握該方法的原理和實施方法,并且知道了該方法的用途.
傳統“填鴨式”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興趣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既不能充分體現流行病學這一應用科學強大的應用性特征,也不能培養學生在疾病防治實踐中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后,親自參與案例的解決,提高了他們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流行病學的新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也使學生體驗了科研課題的選題、設計、實施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漸進入科研領域,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6].
流行病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方法學,應把培養學生的嚴謹科研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達到培養新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目的,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未來社會對臨床醫學高素質綜合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詹思延.流行病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12.
〔2〕欒榮生.流行病學研究原理與方法(第2版)[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6.
〔3〕王聲湧.流行病學教學與高素質的疾病控制人才培養[J].疾病控制雜志,2004,8(4):289-290.
〔4〕郭立燕.非預防醫學專業流行病學教學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08,7(2):140-141.
公式是從多渠道信息中得出科學結論的基礎,醫學統計學難以避免地會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計算,國內多數學者的觀點是無需記憶統計學公式,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生是學習主體,能否成為合格的臨床藥師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學會終身學習,大學期間的一次性教育難以適應醫藥信息量劇增的現實,因此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對專業課程興趣的培養對其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醫學統計學的授課內容需要與專業結合,授課案例、習題均應貼近臨床具體問題,在臨床用藥中,引導學生利用醫學統計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這將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通過“婦產科手術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5],合理安排授課內容,講解數據收集、分析、結果解釋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學生可以自己重復或揭示臨床藥學某些專業領域的規律,切實感受到醫學統計學在設計實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促進其興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養。
2不同教學法的綜合運用提升教師的能力
作為臨床藥學的專業基礎課,醫學統計學教學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教師是提高臨床藥學專業人才素質的前提和基礎,醫學統計學的授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統計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數據處理經驗,要善于總結零散知識點,并綜合運用趣味法、比較法、懸疑法、逆向法、多媒體展示法、知識樹展示法及軟件分析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醫學統計學的授課教師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理論修養和科研水平,同時需要加強對醫學統計學相關領域如藥物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等各個方面的認識,要把臨床藥學相關內容有機的結合,從宏觀角度培養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6-7],使學生理解設計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全過程。例如,通過“婦產科圍手術期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時間分析”[8],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技術,展示“抗菌藥物應用時間”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教給學生完整、清晰、系統的醫學統計學思路,明確授課重點、難點和各數據分析環節間的聯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為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實施實踐教學
實踐可將醫學統計學理論與臨床藥學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醫學統計學的實踐教學是鞏固、強化理論內容,培養、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統計學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臨床藥學問題的能力。目前國內的醫學統計學實踐多采用課后習題和統計軟件上機操作,筆者傾向于軟件上機、網絡操作和臨床數據分析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例如,通過《某三級甲等醫院婦產科圍術期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經濟學評價》[9]和《中國內地2型糖尿病患者胃轉流術后1年療效的Meta分析》[10],教授學生使用SAS、SPSS、STATA、Revman等分析軟件,通過不同軟件常用統計方法的上機操作,拓寬學生的視野。統計軟件操作的不足之處是比較機械化,無法對醫學統計分析方法使用條件作出判斷,方法的選擇正確與否依賴于使用者對數據的了解程度和對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統計軟件的上機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軟件的實踐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降低遺忘率,提高其應對臨床數據的把握能力,有利于將來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網絡操作是近年來興起的實踐教學模式,病例分析是臨床教學中常使用的授課方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醫學統計學知識及討論得到廣泛傳播,筆者認為可以在醫學統計學及流行病學相關的學術網站參與臨床病例的探討,例如,通過對七氟醚心肌保護作用的討論[11],搜集網絡資源,從實驗設計、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發表學生們的觀點,深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核形式
考核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傳統的考核形式多為期末閉卷考試,答案往往是固定的,尤其是理科院校的學生,更適應這一類考試,但這大多是考察學生的記憶力,無法達到綜合評價學生能力的效果。筆者認為,沒有標準答案的考核,才是檢驗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學習醫學統計學效果最好的考核形式,也是體現臨床藥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考核形式和成績應兼顧期末與平時成績,采用閉卷與開卷相結合、主觀與客觀題相結合的形式。例如,通過對藥物流行病學研究中無應答問題[6]和循證醫學中循證問題[7]的探討,可以明確臨床藥學專業領域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識點,既可以在期末考試中考核學生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在平時成績中體現學生分析和判別容易混淆的概念、解決臨床藥學問題的能力。
5結束語
【摘要】 本文對“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基本內容——“環境制約論”、“稟賦決定論”、“心身結合論”、“體質發展論”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對其來源—“四性學說”、意義及寧夏回族優勢病種和寧夏特色藥物的開發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回回體質假說;內涵;外延;寧夏回族2型糖尿病;寧夏回族特色藥物
在民族醫藥蓬勃發展的今天,藏醫、蒙醫、維醫、朝醫以本民族特有的體質理論(如:藏醫分為:“朗、赤巴、培根”三型;蒙醫分為“赫易型、希日型、巴達干型、赫易希日合并型、希日巴達干合并型、巴達干赫易合井型和赫易、希日、巴達干混合型”七型;維醫分為:“氣質”四型;朝醫分為“四象”-太陰型、太陽型、少陰型及少陽型)指導下,結合現醫學的相關內容,運用中醫體質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在國家對民族醫藥的大力扶持下,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診療體系。
回族醫學是以“四性”、“真一七行”等伊斯蘭醫學特有的病機理論為指導[1],以“理氣調性”為主要治則,以“香藥”和“礦物藥”的運用為主要特點,并結合中醫藥的相關知識,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對疾病進行診治的一門學科。
寧夏醫科大學回族研究所在對回族醫學理論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和中醫體質學的相關內容,力圖對“回醫體質理論”診療體系進行量化、標準化。因此,提出“回回體質假說”,以期形成由“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和“預防”等內容構成的回醫診治體系,為寧夏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現對“四性學說”、“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及意義簡述如下。
1 “四性學說”
“四性學說”在回族醫學的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回族醫學的重要醫學典籍——《回回藥方》中,指導著內傷及骨傷各科疾病的用藥。如:《回回藥方三十卷·雜證門》中:認為消渴的病機是“稟性衰敗兼濕”;肺癆的病機是“稟性衰敗兼干”等,即將疾病按稟性不同而做出了區分(干性的、濕性的、性冷的和性熱的)[2]。
而這種分類方法的依據為:“天人合一論”、“性智本原論”、“稟性論”和“四性氣質論”:
1.1 天人合一論 即:人(小世界)與宇宙(大世界)的統一于“真一”。
伊斯蘭哲學認為:“人之本性,乃無極樣式,此身之本質,無極雖受真主之命乾坤萬物,其生死貴賤之權,必不由無極太極所能自主也。”可以歸納為:“一元論”。
1.2 性智本原論 即:“真一”分化為“性”與“智”。
伊斯蘭哲學認為:“人體仿佛一個小世界,‘性’和‘智’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與人形影不離,相伴終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說:性和智被認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據和本原,可以歸納為:“二分論”。
1.3 稟性論 “性”和“智”與生俱來,與命共生、共存。①“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識。②“性”可再分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3]中說:“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與命同源,乃仁、義、禮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氣、土之性。二者和合則為‘稟性’。”可歸納為:“四分論”。
1.4 四性氣質論 即:“稟性”的四種特征。
《天方性理》中說:“一曰安定性,屬風(氣);二曰常惺性,屬水;三曰悔悟性,屬火;四曰自任性,屬土。”可以歸納為:“四特性論”。
四個理論一步步地分化為“四性學說”,最終形成了回族特有的病因病機理論。
2 “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
“回回體質假說”由內涵和外延兩部分構成,“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是外延的出發點,外延是內涵的具體表現和延伸。
2.1 環境制約論
回族醫學認為:環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回族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化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如:回族喜食牛羊肉(包括內臟)和八寶茶等高糖高脂類食物造成了回族人血脂普遍偏高。趙玲莉等[4]對回族地區漢、回兩個民族1064名中年人血脂水平的調查分析顯示:①回族的TC、LDL-C水平高于漢族(P
2.2 稟賦決定論
回族醫學認為:體質(稟性)由兩方面決定:①先天遺傳因素;②后天環境因素;而先天遺傳因素在體質的構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既遺傳是世世代代的連續,通過“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中國的回族是古代伊斯蘭帝國阿拉伯人的后裔。因此,遺傳因素對于回族的體質有重要的影響。
2.3 心身結合論
回族醫學認為:①“體質”是個體軀體素質與相關心理素質的綜合體。②“體質”的軀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關系是穩定與變異的統一。心理學認為:任何學派都承認人的氣質、精神活動有一定形態學基礎。從而證實了“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基本原理-“心身結合論”的科學性。因此,在堅持“回族體質學說”的基礎上,汲取心理學研究成果和方法成為民族醫學心理學發展的捷徑。
2.4 體質發展論
回族醫學認為:①“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與個體發育同步的生命過程。②“體質”發展的過程為:從“幼年”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每個階段的體質特性也有差異。因此,我們對回族人的體質分為“幼年體質”、“青年體質”、“壯年體質”和“老年體質”,并根據每種體質的特性,進行相應的調整達到保健治病的效果,是回族醫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又一典型范例。
3 “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意義
“回回體質假說”包括:“內涵”和“外延”。“外延”的基本內容為:通過寧夏回族地區若干個常見/發病率較高,而回族醫藥確有療效的優勢病種作為突破口,以回族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醫學的相關內容,借鑒中醫體質學的相關方法,建立起一套具有回醫特色的診療體系,為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其具體內容為:①對特定人群(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回族地區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建立起“橫斷面研究體系”和“療效評價研究體系”,在符合臨床試驗的四個基本原則(設立平行的可比性的干預對照組、隨機化分組、雙盲法和樣本含量)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統計學的相關方法進行臨床設計和評價(DME)。之后在對相關方藥進行嚴格的篩選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大樣本、多中心且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②“動物實驗”則在臨床試驗的結果和相關預實驗的基礎上,對相關回藥進行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及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以期開發出一種或幾種回族特色藥物(內服/外用),形成“回族醫學臨床與科研體系”,并開發出適合回族體質的保健品,而所有這些研究的開展都要在“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指引下進行。
3.1 寧夏回族優勢病種——寧夏回族2型糖尿病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寧夏回族自治區DM的發病有兩大特征:第一,發病率高。①發病率明顯高于當地漢族人群。全國兩次大型DM流行病學調查發現[6-7]:寧夏回族DM發病率顯著高于當地漢族。②DM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國內、外。第二,危害性大。①致殘、致死率較高。②醫療經濟負擔沉重。而回族醫學重要典籍《回回藥方》(全書共36卷,現僅存殘本4卷,由漢語、阿拉伯語、希臘語、古波斯語等寫成,是一本包括多種門類的自成體系的回族醫學百科全書[2])中記載了一首治療消渴(糖尿病)的古方——“回回甘松飲”(Hui-hui Gan-song Yin,HGY),在幾百年回族糖尿病的防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回回甘松飲”就是基于回族醫學中的“四性體質學說”(針對“寒性體質”),根據益稟補腎、化痰通絡的治則,經過寧夏名老回醫—單于德教授多年臨證經驗的驗證[1],選用撒苔亦忻的(甘松)、忽咱則(枸杞)、木香、阿咱的答剌黑提(丁香)、羅亦那(大黃)等13味天然藥物的有效成分配伍組成的復方制劑,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3.2 寧夏回族特色藥物——張氏秘傳正骨膏
寧夏吳忠市張氏正骨第三代傳人張寶清先生,自幼隨父張成仁學習回族傳統醫學正骨術,幾十年來扶危幫困,濟世行醫,為數以萬計的骨傷患者解除了痛苦。張氏秘傳系列回藥對治療各類骨折、燙傷、骨不連、壓瘡等傷科疾病獨具特色,自制的“回藥張氏正骨膏”,在回族“四性學說理論”的指導下,經過近200年的臨床實際使用,以其用藥方法簡單、安全可靠、療效確切,深受患者好評[8]。
綜上,在堅持回族醫學理論(四性學說)的指導下,以“回回體質假說”內涵和外延為基本理論框架,建立起回族特色科研體系,針對寧夏回族優勢病種進行防治,開發寧夏回族特色藥物,是回族醫藥發展必由之路。而“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是連接“四性學說”和臨床研究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單于德,馬成義,陳衛川,等.中國回族醫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民族醫學文獻整理叢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 宋峴.《回回藥方》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0:26.
[3] 馬注,余震貴.清真指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4] 趙玲莉,馬惠英,孔麗蕊.寧夏地區漢回族中年人血脂水平調查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9):2501-2502.
[5] 雷晨,張如意,何蘭杰,等.寧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發癥的13年回顧性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6):450-453.
[6] 全國糖尿病研究協作組調查研究組.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調查報告[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3):678.
近年來,由于循證醫學的迅猛發展,臨床醫學研究和實踐發生了巨大轉變——由原有的經驗醫學模式向循證醫學模式發展,被喻為21世紀臨床醫學的一場深刻革命[1]。因此,以獲得最佳“證據”為目的,臨床醫學在各個領域都開展了大規模的醫學文獻評價工作,其目的在于對文獻的價值給予公正、科學的評定,以便將科學、可靠、有臨床價值的醫學文獻應用于臨床、教學、科研和衛生方案的制定之中。
許多中醫界人士已達成共識:循證醫學著重于對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的評價,拋開醫學基本原理的探討,淡化醫學本身的學科歸屬,對各種醫學理論不做評價、改造或排斥,僅著眼于臨床療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用嚴謹的方法進行驗證與分析,做出客觀的評價[2]。因此,將循證醫學引入中醫藥研究,既是挑戰,它與中醫傳統的個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經驗總結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但也是機遇,它同時也為中醫學向世界醫學體系證明其價值提供了舞臺[3]。
但直到目前,中醫學還處在完全借鑒循證醫學的起步階段,據此評判,中醫臨床證據普遍低下,真正的隨機對照試驗甚少[4];而在評價方法上,尚沒有根據中醫自身特點建立起能反應其本質的、且符合循證醫學思想的中醫藥臨床評價指標體系,以便客觀、科學地對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評價[5]。客觀地講,循證醫學是從臨床流行病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大規模群體為研究對象,與西醫的實踐緊密相聯系,其具體的研究方法目前還不能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方式的真實療效。因此,應借鑒循證醫學基本思路,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建立起適于中醫自身的臨床文獻評價體系。
此外,醫學文獻目前的更新速度遠遠超過臨床醫生的接受能力,有數據表明,臨床醫生必須保持平均每天閱讀19篇文獻的速度,才能保持掌握本領域的研究新進展、新成果[6]。因此,臨床醫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根據臨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從新證據的浩瀚海洋中,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了解相關臨床問題的研究進展,并對相關研究進行科學評價,以歸納自己需要使用的最佳證據。在這一點上,情報研究人員建立高效準確的文獻質量評價體系,也將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
1 中醫臨床文獻質量評價的現狀
目前,中醫臨床文獻評價方法,基本上還處于借鑒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的初步階段,采用的方法都是國際上比較通行的臨床文獻質量評價方法,還未形成能反應其自身特色的評價體系。我國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專家指出,臨床醫學文獻的評價應采用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且根據研究的側重點,如病因、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經濟學和決策分析等的不同,具體評價的原則和方法也不相同,但不論哪一種文獻,都應從文獻的內在真實性、臨床重要性和外在真實性上考慮[7]。Moher等[8]的一項研究表明,到1993年為止,共計有25種不同的文獻質量評價方法,這些方法大多數對臨床試驗的隨機、對照、盲法、樣本等方面進行評價,基本上是以針對方法學內容為主的評價,文獻的內在真實性是評價的核心。從現行文獻看,中醫的臨床文獻質量評價,主要針對的是中醫臨床治療性文獻,應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CONSORT聲明、jadad標準、Delphi清單、Chalmers量表,并且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使用CONSORT聲明作為評價標準。但也有人采用純粹的文獻計量學指標,如是否被SCI、EI、CA、ISTP國際四大檢索型刊物或國內核心期刊雜志收錄等指標。此方法雖簡練易行,但從本質上講,只是文獻的外部特征,并不能完全與文獻的質量相對應,且四大檢索型刊物以收錄英文刊物為主,收錄我國出版的學術期刊較少,而中醫類的就更少,而且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亦有誤導“重外在、輕內在”之虞[9]。
2 中醫臨床文獻質量評價中的瓶頸
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因其遵循了隨機化、對照和盲法的實施原則,因而被公認為評價療效的“金標準”。但該“金標準”由于研究對象的嚴格限制,因此對于整個疾病的規律而言,其代表性及外在真實性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對于中醫——這個具有鮮明的個體化診療特色的醫學模式,應用群體化的研究手段很難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下因人而異、靈活多變的特點,以及所產生的臨床療效。客觀地講,在中醫的實際臨床活動中,能夠使用完全相同處方的不同患者少之又少,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才是中醫的精華,因此,用RCT的研究方法實際上并不能真正研究中醫的臨床療效,得到的結果也不是客觀的。有調查顯示,在近20年來我國期刊上發表的臨床文獻中,盡管RCT發表的數量在逐年增長,但中醫藥臨床研究領域仍以非隨機化研究報告為主[10]。還有研究者對建國后50年發表的針灸治療面癱的963篇臨床文獻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RCT 83篇(8.62%),臨床對照試驗的文獻63篇(6.54%),敘述性研究的文獻675篇(70.09%),專家經驗的文獻142篇(14.75%)[11]。因此,傳統中醫文獻模式,如觀察或敘述性研究以及專家經驗,仍然是中醫臨床實踐記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筆者對《中醫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000、1990年3年的第1期和第12期雜志的抽樣調查顯示,盡管RCT文獻呈現明顯逐年遞增趨勢,但觀察性研究、尤其是醫案和專家經驗類的文獻還是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中醫是一門有著其獨特自身規律特點的實踐醫學,中醫臨床文獻是中醫自身實踐經驗總結及規律記錄。事實證明,傳統的中醫文獻記錄模式,對傳承中醫臨床實踐經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因此,對中醫臨床文獻質量的評價,既要著眼于循證醫學從文獻-評價-療效的嚴格評判過程,又必須要兼顧中醫發展的自身規律特點,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循證醫學對現代醫學的文獻評價標準,因地制宜地確立適合于中醫臨床特點,并能促進中醫臨床發展的文獻評價體系。
3 其它評價方法的研究概況
除了上述的對醫學內容的評價方法外,文獻計量學方法、專家或同行評議方法、綜合評價方法以及基于網絡的文獻評價方法,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或深入的研究,這些方法可以說是對單純醫學內容評價的有益補充,尤其對于中醫,在目前評價方法尚無統一意見的情況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3.1 文獻計量學方法
文獻計量學是借助文獻的各種特征的數量,采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圖書情報學分支學科[12]。文獻計量學方法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醫學文獻評價方面亦有較多的應用,它利用文獻發表時和發表后所產生的效應,對科技文獻進行定量分析,可以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盡量使評價客觀[13]。文獻計量學中包含很多特色指標,其中與文獻質量關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幾個。
3.1.1 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數量指標,指的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般來說,大多數影響因子高的期刊都是載有高質量論文的著名期刊,因此,論文的學術水平可以通過影響因子得到反映。但也應該注意到,期刊的影響因子是不能與每篇論文的質量等同的,因為影響因子反映的它們的平均被引用情況,期刊中質量不等的論文對期刊質量的影響是不同的[14]。
3.1.2 總被引次數
總被引次數是個絕對數量指標,是指某期刊論文自發表以來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它直接反映了期刊論文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反映了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所以,論文被引總次數成為評價論文學術質量的最直接定量指標。但同時也要注意引文分析的不足之處:首先,理論性過強,由于參考文獻中引用的多是理論水平、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因此,對理論性刊物引用次數較多,而實踐性與技術性強的刊物被引次數則較少;其次是由于讀者引用參考文獻各有不同的目的,因此引文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觀真實地反映文獻利用狀況,在實際中,不能除外有某些作者為了單純增加參考文獻而增加引文的可能,個別也有某一負性事件引起廣泛關注而獲得高引文率的情況[15]。轉貼于
3.1.3 他引次數
引用文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引用主體自身以前所發表的文獻,叫做自引;另一種是引用主體以外其他人所發表的文獻,叫做他引。他引具有作為衡量尺度的特殊客觀性,因為在分析評價期刊論文學術影響力時,影響因子和總被引次數并不能區別出來為抬高自己的學術地位而“故意自引”的情況。應該看到,期刊論文學術影響力的高低主要不是取決于作者自引,而是取決于主體之外的他引。
3.1.4 參考文獻
科技期刊論文文后的參考文獻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了著者的治學態度,也反應了論文的起點、深度以及確鑿的科學依據。復核參考文獻是保障引用文獻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真實性之必需[16]。因此,參考文獻的質量與數量,是評價論文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所引用文獻的質量、數量、類型、語種、年代、權威性等方面可以判斷研究工作所涉及學科領域的寬度、深度及研究工作的創新性,確認論文的學術水平[17]。
3.1.5 作者群分析
作者是期刊論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決定期刊論文質量的關鍵。有研究者認為,作者的最佳年齡為30~50歲,其特點較多,且質量也高,是帶動學科發展的主要群體[18]。也有研究者提出,科研合作最顯著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論文,論文的合作度反應了該刊論文作者智力的發揮程度,合作度越高則合作智能發揮越充分[19]。還有研究者發現,中高級職稱的作者群仍是創作能力最強、科研成果最多的一個群體[20]。有研究者調查《檔案管理》50名核心作者時發現,有1/3作者發表的論文處在一個較高的被引率水平,他們代表了在該刊中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權威性[21]。
3.1.6 基金論文
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省部級科學基金項目論文,是經過了專家小組對申請課題的嚴格評審,對申請課題的科學性、前沿性、應用性做出評價,又對課題主持人及其成員的學術資質和實驗設備及項目管理進行審核,在基金項目實施過程中,科技管理部門又進行跟蹤調研與評估。所以,基金資助項目的成果往往代表著一個領域內的新動向、新趨勢,且有較大的難度和較高的水準。因此,用基金資助論文的級別去考察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比較簡便、快速而直觀的標準,是評估論文質量的公認指標之一[22]。
3.1.7 文獻壽命及半衰期
有研究者提出,由于后產生學術影響(被引證、被評論)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如果考慮到使用引文指標來評價成果,則只能根據不同學科的引文分布、引文峰值出現的時間段以及被引的半衰期大小,選擇相對合理的評價時間[23]。還有研究者提出,生物醫學文獻壽命最短為5~6年[24],而中醫文獻的半衰期為5年[25]。
3.2 同行專家評議法
同行評議是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一些專家共同對涉及該領域的知識產品(如論文、論著、新工藝)進行評價的活動[26]。有學者認為,由于同行評議特有的社會功能,至少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取代它[27]。李國杰院士認為評價論文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同行評議[28]。亦有專家認為論文質量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且標準很難掌握的系統工程,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聘請同行專家進行評審[29]。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同行評議不可避免的受到學術觀點、學科劃分,甚或人情關系、名人效應、領導權力等的局限,因此要對同行評議加強管理,強化評審過程中的法制觀念,控制人為因素的干擾,盡量采用“雙盲法”或通信評審的方式,使同行評議完全體現成果的真實水平[30]。在此方面應用最為典型的就是,Science Navigation公司從全球邀請2 500名領先的研究者和臨床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要求成員必須在該領域發表過一定數量的論文,得到同行的尊重和認可,同時應兼顧不同國家、種族和資歷。這些專家對本領域中的最感興趣的論文進行的分類、評價并將推薦意見及等級提供給廣大的讀者。這種方式被認為是下一代的文獻評價方式,打破影響因子、引文、期刊等不精確的傳統評價方式,根據學科屬性重新組織文獻,通過專家評價直接提供權威、及時、全面和不斷更新的學術論文,而且還可以個性化定制[31]。
社交焦慮障礙[1](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稱社交恐怖癥(social phobia),是指對社交場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顯著的、持續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會面臨窘境,且一旦暴露于這些場合會不可避免地引起焦慮反應,從而妨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描述,SAD有兩個特征,其核心癥狀是對社交場合存在持續的恐懼,當暴露于公共場合時感到極度焦慮;另一個特點是患者本人認識到這種恐懼是不合理的。最近有研究[2]表明,該病在美國和德國青少年當中普遍存在,其終生患病率為5~15%,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如此,這種障礙1985年以前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來,成人社交焦慮障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并在其診斷、治療和流行病學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關于兒童社交焦慮障礙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治療方面,沒有考慮到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的實際。到目前為止,國外已針對性進行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治療的開創性研究,而國內這類研究相對較少。基于這一現實,本文針對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治療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與介紹,尤其對各種治療方法及療效進行較詳盡的闡述,并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對廣大臨床工作者有所借鑒與幫助,也為將來展開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1 心理社會治療
1.1 各種心理社會療法的共同點 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對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進行系統研究,回顧相關方面的文獻發現,各種治療方法都有以下四個共同點:(1)各種治療方法幾乎都是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的變式,雖然也有些關于心理動力療法的報道,但沒有對其療效進行對照性研究,因此我們主要討論認知行為療法各種變式的療效;(2)對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方法本質上都是對成人社交焦慮干預措施的修改,但其理論基礎、基本原理及干預措施都基于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征;(3)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研究是針對那些符合SAD或回避性障礙診斷標準的患兒進行的,大部分的研究其被試都是幾種焦慮(如廣泛性焦慮、分離性焦慮及廣場恐怖癥等)并存的患兒,以下主要回顧文獻中關于前者的報道;(4)除兩個研究外[3,4],其它研究均為治療組與非隨機對照組而不是替代性治療組或安慰劑組進行的對照研究。以下主要回顧近年來針對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心理社會治療所展開的研究。
1.2 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心理社會治療方法簡介 到目前為止,有兩種針對兒童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干預措施,即兒童團體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s:CBGTA)和兒童社會效果治療(socialeffectiveness therapy for children :SETC)。這兩種治療方法都是模仿成年人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方案建立起來的,其共同點都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并且都需要對兒童進行社交技能的訓練,社交技能訓練在兩種治療方案里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治療社交焦慮與其它焦慮的差別所在。
在CBGTA的治療方案里,社交技能訓練包括給兒童傳授一些細節性的社交技巧,例如,怎樣接受他人的表揚,怎樣提問,怎樣變得自信,怎樣識別合作者的情緒并做出適當的反應等等。CBGTA社交技能訓練中的創新性成分是在每階段的訓練過程中使用"快餐打斷"(snack break)式進行"微量暴露練習"(miniexposure exercises),即不僅要求兒童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吃快餐,而且在吃快餐時還經常被打斷,通過這種方式來介紹與加強各種社交行為。
SETC是專門為青春前期的兒童設計的,社交技能訓練除了傳授一些類似于CBGTA社交技巧外,其創新性在于增加了一種"同伴共同參與計劃"(peer generalization programming)的活動,即在同一個社區里的社交技能好的同伴也和社交焦慮障礙兒童一樣參與計劃好的活動,這就給患兒提供了一個模仿適宜行為的機會,并且學會友好地對待同組的成員。在每次社交訓練結束后,接下來讓其在自然情境中通過進行有趣的小組活動如打保齡球、釣魚等,使他們有機會與內心羨慕但又回避與之交往的兒童進行交往,從而使他們逐漸社會化。
1.3 有關兒童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和社會效果治療療效的研究 Albano(1995)等[5]對5名患兒進行治療,年齡為13~17a,治療以小組形式進行,共16次,其中4次有選擇性地安排一些家庭成員參與,前2次主要是給兒童與父母講解社交焦慮障礙的性質、維持其癥狀的因素及治療過程;在第8次治療中,兒童與父母都參與一次關于家庭因素在維持SAD中的作用的交流訓練;第15次治療中,父母觀察兒童在暴露任務中的表現,并且交流他們對治療的期望及在本次治療中的收獲。治療后,雖然沒有臨床資料顯示其療效,但是,經3mo的治療,80%的SAD患兒癥狀顯著減輕;1a后,所有兒童不再符合SAD診斷標準,1名兒童癥狀明顯改善;并且,父母與兒童本人也報道其積極情感增加,人際關系質量提高,經過治療后全部被試的身體健康狀況均有所改善。
Hayward(2000)等[6]以35名符合SAD診斷標準的女性青少年為被試,把她們隨機安排到治療組(12名)與非治療組(23名)。結果發現,通過兒童與父母診斷問卷調查表明,治療組與非治療組相比,治療組45%的兒童不再符合SAD的診斷標準,而在非治療組只有5%。并且在單相重型抑郁癥的治療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治療組只有18%的兒童符合重型抑郁癥的診斷標準,非治療組卻有41%。雖然研究結果表明CBGTA是很有前景的方法,但1a后,治療組與非治療組符合SAD診斷標準的人數卻沒有顯著性差異(40%和56%),用成人社交恐怖癥、焦慮癥調查表(SPAIA)評定其平均得分分別是96.4與99.2。
以上兩個研究表明,CBGTA對治療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是有效的,不但使SAD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而且情緒障礙、其它焦慮障礙以及所有被試的身體健康狀況都有明顯改善。但是療效的維持只有在Albano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因此,在CBGTA的治療方案里必須注重加強療效的鞏固方案,有研究者也正在進行相關的工作。
Beidel[7]等人進行了對照性研究,比較了SETC組和其它治療組的療效,他們以67名8~12a的兒童為被試,這些兒童均符合SAD的診斷標準,把他們隨機安排到SETC組或其他治療組,其他治療組在會談次數及時間、治療師的接觸、社會暴露任務等方面與SETC組基本匹配,不同的是SETC組進行的是個性化治療(the inpidualized nature of SETC)。結果發現,在SETC組,67%的兒童不再符合SAD的診斷標準,但在其他治療組卻只有5%。并且用兒童社交恐怖癥、焦慮癥調查表(SPAIC)評定,兩者的差異也非常顯著(53%和5%)。在進行6mo的治療后,SETC組85%的兒童不再符合SAD的臨床標準,且兒童本人、父母及其他評定者都認為患兒的社交表現明顯提高。
以上的研究表明,SETC的療效不僅是長期的、顯著的,而且該研究還排除了其它非特定因素的干擾,其結果是可信的。因此,對青春前期的社交焦慮障礙兒童而言,SETC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但是,僅僅由一個研究得出的結論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還應該進一步進行相關的研究。
1.4 研究的改進與創新 通過廣大研究者的努力,對兒童青少年社交焦慮的心理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相關的研究還很少,得出的結論也有限,對于將來的研究應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面:(1)團體治療方式與個別治療方式進行對照研究,以便確定最理想的治療模式;(2)通過研究確定治療以多少次為最佳;(3)各種治療方法中的治療要素對療效的影響因素;(4)同伴共同參與計劃的治療方法有較好的療效,其優點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的研究。
另外,在以上所報道的研究中,對療效的評估還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創新:(1)在模棱兩可的社會情境中評估兒童、父母及家庭成員的問題解決策略;(2)讓兒童寫兩周有關自然情境中社交活動情況的日記;(3)對兒童的自信與親社會行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評估。通過以上多種方法對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估,有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SAD的干預措施能否推廣。
最后,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還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手段對療效進行評估:采取經驗取樣法(如電子日記)對社交活動、消極或積極的情緒的趨勢進行定性定量評估;采用實驗室實驗法評估某些社交技能,如笑、自我揭示的互惠等;把評估納入"積極心理學"體系中,構建諸如幸福、善良、勤奮等人格特質。
2 心理藥物治療
目前尚缺乏針對兒童或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進行藥物治療療效的總結性研究。Birmaher(1994)等人[8] 的開放性試驗表明,SSRI對治療有多種焦慮障礙的兒童方面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因其結果不是針對特定的焦慮障礙的,因此對青少年來說是否有同樣的結果不能從資料中得以證實。Mancini(1999)等[9]報道7例有廣泛性社交障礙的兒童(7~18a)應用帕羅西汀進行治療,收到了較好的療效。總之,這些結果指出,SSRIs對于兒童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療效還應通過雙盲試驗、安慰劑試驗等對照研究來進行證實。
由于沒有對照性研究來證明藥物治療對兒童青少年廣泛性社交焦慮障礙的療效,對許多兒童病例,兒童精神學家只能求助于成人的標準來進行推斷,因此以往研究的意義也很有限。對成人社交焦慮障礙的研究提示,MAOI類、氟西汀和其它SSRIs類藥物治療成年人社交焦慮障礙有效。尤其是SSRIs類藥物是治療成年人社交焦慮障礙較有效的第一線藥物。盡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藥物治療兒童社交焦慮障礙時還是必須謹慎,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Kearney(1998)等[10]發現,在對有各種焦慮障礙兒童(主要是強迫癥與厭學癥)進行藥物治療的回顧中,大部分的研究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使用心理治療作為輔助治療,由于各種障礙與各種治療方法交叉在一起,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共同效果;其次,對成年人進行精神病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在何程度上可以推廣到兒童青少年,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均未知。因此,一般認為,藥物治療不應被用作兒童焦慮障礙的唯一干預措施,而是作為心理治療的輔助。但是,還沒有研究比較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這兩種聯合治療中究竟哪種治療方法對治療社交焦慮障礙更有效。Heimberg(1998)[11]等最近以有社交焦慮障礙成年人為研究對象,比較了苯乙肼與安慰劑,認知行為治療與"安慰劑"(支持性心理治療)的療效,結果發現,治療12w后,通過多種評估工具的測量,兩個治療組均有同等的作用,均顯著優于安慰劑組。這些研究都在探討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及聯合治療的療效。
3 結語
盡管目前對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認識和理解仍然是初步的,所進行的研究也很有限,但畢竟已經引起人們的研究,嘗試深入了解這種障礙的病因學、癥狀學、流行病學,試圖提高診斷及評估的正確性,從而開展有效的治療。以后應進一步進行各種方法、療效的對照研究,采取各種評估方式對治療結果進行評估等,這將有助于對青少年社交焦慮的進一步理解和更有效的治療,從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李元吉,湯宜朗,蔡焯基.社交焦慮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3):184
[2] Heimberg R G, Stein M B,Hiripi E,et al.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social phobia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nthetic cohort analysis of changes over four decades[J].European Psychiatry,2000,(15):29
[3] Beidel D C,Turner S M,Morris T L,et al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9,(38):643
[4] Silverman W K,Kurtines W M,Ginsburg G S,et al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9,(67):995
[5] Albano A M,Marten P A,Holt C S,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 in adolesc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5,(183):649
[6] Hayward C, Varady S,&Albano A M,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in female adolescents: Results of a pilot sth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0,(39):1
[7] Beidel D C,Turner S M, Morris T 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1,(22):205
[8] Birmaher B,Waterman G S,Ryan N, et al.Fluoxetine for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993
[9] Mancin C,Oakman J m,Boyle M,et al.,Serotonergic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ase seris[J].Deprssion and Anxiety,1999,(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