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第1篇

一、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逼渲械摹叭俊倍直闶沁@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二、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準確的表達和準確的記憶是分不開的。教學中要按照科學的記憶精心安排訓練內容,訓練題可根據內容有規律地排列起來。訓練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準確的記憶和表達,首先讓學生掌握教材的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邏輯結構找出來,并用自己的語言把它們概括,進而準確地敘述下來,這就是通常學習時所作的提綱。經過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語言作過提綱的材料是比較容易記憶和保持的。記憶是建立在聯系和鞏固的基礎上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些直觀的材料,如實物、圖片、模型、圖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等,并與之建立廣泛的聯系,有助于記憶,這比單獨的記憶效率高。另外,復習在記憶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記憶是建立聯系、鞏固聯系的過程,聯系要經過強化才能鞏固,復習的作用就在于強化聯系。同時復習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理解,使記憶更牢固。我們學過的知識,如果經常復習,就可長期不會忘記,能夠準確記憶的知識,也就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

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第2篇

摘要:概念的教學是初中化學知識的基礎,更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初中化學作為化學科學的啟蒙課程,如果學生開始沒有清楚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化學基本概念,那么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和深化,勢必造成學生概念越來越模糊,學習負擔越來越重。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初中化學的基本概念呢?

關鍵詞:初中化學 概念 教學

化學概念是根據化學變化的現象、實質和事實高度概括出來的知識,是學好化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概念的講解過程常表現在新舊觀念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是新經驗對已有經驗的影響和改造,它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筆者認為要提高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效果,應當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

一、 講解概念,掌握關鍵字詞

重視對概念中關鍵詞語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單質”與“化合物”兩個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是關鍵詞。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是純凈物,在此基礎上再看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這樣就不至于將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當成是單質,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當成是化合物。再如,某物質只含有一種元素組成,該物質不可能是: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中的哪一種。這一題看似簡單,主要看學生對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有沒有把握得準,根據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的定義來回答本題,只含有一種元素不一定是純凈物?;旌衔镏赣啥喾N物質組成的物質,只含有一種元素可能屬于混合物,也可能屬于單質;純凈物是指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可以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也可以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只含有一種元素,可能屬于混合物,例如氧氣和臭氧;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只含有一種元素可能屬于混合物,也可能屬于單質;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至少有兩種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種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見,該物質不可能是化合物。本題的知識點是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異形體和同素異形現象。通過回答本題知道了只含有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中的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要嚴格按照定義去分析問題,教師在講解此題后,要舉些事例加以印證便能使學生容易理解。

二、 不斷剖析,深刻理解概念

化學概念的表述是很嚴密的,必須領悟概念中的關鍵詞才能理解概念,這要求老師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尤其要幫助學生領悟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比如,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要抓住純凈物這個關鍵詞,并且向學生說明:單質與化合物,首先要是純凈物。假如學生稀里糊涂地將純凈物記憶成物質,那么對于單質這個概念是白記憶了!對于比較復雜的概念,教師要給學生解剖分析。比如,溶解度這個概念,首先要強調一定的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常常受溫度的影響而不同;其次要強調在100克的溶劑里,假如溶劑多了或者少了,溶劑所溶解的溶質質量肯定不相同了;再次一定要說明溶液是飽和狀態,只有達到了飽和狀態,才說明無法再溶解溶質了,否則,就是一個無法確定的量。只有滿足了以上幾個條件,才能比較物質溶劑的溶解能力。再如,催化劑這個概念,一定要抓住幾個關鍵詞:化學反應前后、質量與化學性質都不變。而不是質量與性質都不變,因為性質之中包含了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而催化劑是指化學性質沒有變。事實上,在化學反應中常常伴隨溫度的變化,物質的溫度變化了,它的物理性質,如密度等就會發生變化。因此,要求學生記憶化學概念,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靠死記硬背是無法真正掌握化學概念的,也無法系統地學好化學。此外,在進行概念教學的時候,老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相近或相似概念之間的區別。

三、 多角度分析,探究式理解概念

教學生學會分別從宏觀、微觀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個概念,往往能使學生獲得一種“立體感覺”。比如,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的理解:從宏觀角度看,有新物質成的變化就是化學變化,而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從微觀角度理解,分子本身發生改變的是化學變化,而分子本身并沒有變化,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的是物理變化。這樣就能更好地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又如,對質量守恒的理解:從宏觀角度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從微觀角度看,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都沒有改變。由此而獲得質量守恒概念的“立體感覺”,能使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四、 從實驗出發,加深概念的印象

實驗是研究化學的基本手段,化學本身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離開了實驗進行化學教學是不可想象的。學生通過實驗總結得到概念,不僅理解透徹,而且記得牢靠。比如,上面所說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這兩個概念,老師可以讓學生做兩個對比實驗:一用火柴點燃紙;二用小刀裁切紙。然后再問學生,這兩個實驗都是將整張紙變化掉了,但變化后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說火柴點燃后紙沒有了,變成了黑色的灰;小刀裁切后紙它還是紙,就是變細碎了。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幫助學生得到概念:灰是變化后的新物質了,但細小的紙不是新的物質,仍然是原來的物質?;瘜W上,把沒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叫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同樣道理,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老師也應該將探究實驗需要的器材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到化學反應前后的物質總量沒有發生變化,然后再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具體的事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他們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教學方式,對于比較抽象而難以理解的化學概念,教師應當把這些概念生動化、形象化,方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轉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因為死記硬背并不能提高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先理解后記憶才能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侯希才.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4(6).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化學教學;化學概念;教學對策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引人入勝之處就在于當認知這一充滿感性的科學世界時,需要認知者豐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學概念是根據化學變化的現象、實質和事實高度概括出來的知識,是學好化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概念的講解過程常表現在新舊觀念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是新經驗對已有經驗的影響和改造,它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學生學習化學概念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解決。

         一、造成學生化學概念學習困難的原因

         1.學生個體之間經驗的習得方式與認知能力存在著差異,九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從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的關鍵發展階段,個體之間的思維發展并不平衡,不少學生由于缺乏科學學習的具體經驗積累,難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運用概念進行思考和高級的認知建構。 

         2.化學概念繁多,又相互關聯,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記憶的困難。

         3.化學概念抽象,難理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這樣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4.由于化學學科的特點,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造成學生認知的障礙,往往使學生感覺到難以接受。

         5.從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看化學概念學習的困難。

         此外還有教師的不合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如何解決上述學生化學概念學習的困難,高效地進行化學概念教學?下面筆者談談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1.解剖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層次和要點

         概念教學,要指導學生全面地認清概念的本質屬性和應用范疇,分清概念中的層次和要點。如講解質量守恒定律時,可將概念分為以下層次進行理解:①“質量總和”是指反應物,且指完全反應的那部分物質;②生成物是指反應后生成的所有物質;③“質量守恒”的實質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變化。再如,剖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這個概念時,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分層理解:①定義的對象是固體物質。②定義的前提條件是:溫度一定;溶劑為100克;溶液是飽和狀態(注:三個前提條件缺一不可)。③定義中規定的單位是克。④影響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

         比如說相對原子質量,1803年道爾頓首先提出,以氫原子質量為1作為原子量的標準,用比較方法測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對質量。后來鑒于氫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為了測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見,改用氧元素的一個原子的質量為16作標準,來測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來發現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種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為標準,但化學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標準。物理學和化學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原子量標準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亂。1959年國際化學聯合會、物理聯合會一致同意,以碳12質量的1/12作為原子量的標準。

        4.抓變式,巧變形

         有些概念若死記硬背,是很難理解和應用的,但若結合概念的內容改寫成公式或其它形式來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1.化合反應:a+b=ab

         2.分解反應:ab=a+b

         3.置換反應:a+bc=ac+b

         4.復分解反應:ab+cd=ad+cb

         通過如此的變式或變形,則比文字敘述更簡明、清晰,給學生一種深刻的印象。

         5.新舊知識連綴成有機的整體

         在化學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間雖有本質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聯系的一面。教師在教學中講解新概念時,可提出與已學過的有聯系的概念作類比,尋求它們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差異,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質;“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別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在于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較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類比方法。如:

        ? 相同點 不同點

        燃燒 發生了

        氧化反應 發光發熱 、反應劇烈

        緩慢氧化  發熱而不發光 、反應緩慢

        自燃  由緩慢氧化引起的燃燒

         通過類比,不僅可防止概念的混淆,而且還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亦可“溫故而知新”把新舊知識連綴成有機的整體。

         6.學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內涵,明確概念之外延

         例如,講解質量守恒定律時,內涵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沒有變,原子個數沒有增減,原子質量沒有變。即參加反應各物質質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質質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學變化都滿足質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釋。講解燃燒時,內涵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外延是一切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例如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等。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進教法和學法,尋找其規律和技巧,概念教學的難點就一定會突破。 

參考文獻:

[1]韓斌.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及理論教學的幾種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5).

[2]楊軍峰.認知同化論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4(5).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第4篇

一、利用圖表,認識概念

在初中剛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一般會做一些趣味性實驗,學生對此興趣盎然,但卻對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覺不好理解,心中難免產生失落感。有經驗的教師會有意識地創設情境,保持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教師可恰當運用圖表、分子、原子模型圖,制作和運用多媒體動畫,通過聲音、色彩和形狀描述原子、分子,從而揭示化學變化的實質,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和質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綜合歸納,形成概念

歸納法是許多教師在實施化學概念教學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過歸納,抽象出化學變化的本質,使學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學習“置換反應”概念時,教師要把鐵、鎂、鋁、鋅在稀鹽酸或稀硫酸中的反應現象一一列出,引導學生尋找它們共同的特點,讓學生自由討論,用各自的語言表達出來,再通過大家的補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歸納的辦法得出的置換反應的定義:即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我們在學習其他概念時,如“質量守恒定律”“復分解反應”等教學時,都可以借鑒使用歸納法。

三、不斷剖析,理解概念

教師對概念進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例如,我們知道“催化劑”的定義為: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叫催化劑(又叫觸媒)。一些學生因為本課中二氧化錳對雙氧水產生氧氣起加快反應速率的作用,因而認定催化劑就是能加快反應速率的物質??僧斀處煱迅淖兎譃榧涌旌蜏p慢時,催化劑是否只是加快反應速率?“改變”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師告訴學生,有些有機物的反應速率太快,現象難以觀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劑來減慢其反應速率,如炔烴的某些反應。學生在討論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劑是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這個改變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減慢化學反應速率。

教師通過對概念的剖析,將一些相關知識進行聯系,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對化學概念要全面正確地理解,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進行深入剖析。

四、具體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們對通過歸納得出的概念不進行具體分析,概念的定義容易唯一化,就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造成對概念的機械背誦,影響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固體溶解度”這一概念時,教師在學習中可以提出這么幾個要點:(1)100克溶劑。(2)一定溫度。(3)溶液為飽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質的質量。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能準確把握住“溶解度”的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例如,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克,可以理解為在60℃時,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鉀110克達到飽和狀態。

同理,我們對“元素”這一概念的學習,要把握三個要點:(1)有相同的核電荷數。(2)同一類原子。(3)總稱。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可以做出如下判斷:(1)同一種元素的核電荷數相同。(2)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粒子一定屬于同一種元素。

學生通過分析,領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關鍵,對概念不再有畏難情緒,學習化學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較辨析,掌握概念

對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師可指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初中化學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義相同。如“冰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一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是“冰水混合物”,不會想到冰水是同種水分子構成,屬于純凈物。同樣學生也易將“純凈的硫酸”理解為純凈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經驗影響。如鹽的概念,學生就會想到食鹽。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堿性”和“酸堿度”,學生極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號相似。如酸根與原子團、化合價與離子符號等。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真比較,掌握概念。

六、明確關聯,理清概念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確化學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尋找它們的個性和共性。

化學概念之間相互聯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與概念或概念與知識相互聯系,我們應該從多方面關注并分析這種關系。

如元素與原子、分子與原子的相同點為它們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不同點是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可以構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質微觀構成,元素描述物質宏觀組成。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概念的構建過程,效果會比較好。

七、理解記憶,鞏固概念

對比化學用語,雖然其中需要較多的機械記憶,但某些化學用語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記憶。分析概念、發現規律、明確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可以更加鞏固對這些知識的記憶。

例如,我們要把化學式與化學試劑結合起來,把典型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結構初步知識結合起來,如有一種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稱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兩種價態,則這種化合物的化學式為I4O9,亦可寫成I(IO3)3。

理解記憶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學生嘗試這一方法,就會發現對化學用語等概念的記憶更牢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便會采用理解記憶法。

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化學概念教學 記住概念 理解概念 深化概念 升華概念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概念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化學知識的“骨架”,抽象的化學概念卻常使學生望而生畏。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習慣、教師對概念教學深度的把握程度、教學方法等原因,造成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著諸多問題,使得化學概念的教授在實際教學中困難重重。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化學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質量。

一、概念教學中的現狀

1.初中生思維特點和錯誤的學習習慣不利于概念教學。

初中學生的思維的發展模式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時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看問題容易片面化、表面化、絕對化。學生每天置身于千變萬化的世界,會自然地獲得有關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并形成一定的生活觀念和經驗,這為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先入的生活觀念有的正確,對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的則是錯誤的,對于概念的形成、理解和運用起到消極作用,造成學習障礙,不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錯誤觀念和經驗一旦形成,就會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

初中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課后習題上,卻忽略了基礎概念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僅僅是一帶而過,或者采取死記硬背的錯誤模式,在具體運用中生搬硬套。這樣做往往使得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概念,對于基礎知識的遺忘率高,學習效果差。例如:在學習酸堿度概念時,很多同學都會準確地復述,但是碰到具體的題型時,卻很難準確地判斷和運用。

2.教師在概念教學中存在的誤區不利于概念教學。

初中化學作為理科,教師在教學中過多注重實效性,講究課后習題的演練,很少注重概念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習慣讓學生將概念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甚至在教授過程中僅僅一帶而過。殊不知,如果不講透概念,學生就無法將知識內化,隨著在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累積,學生就會覺得化學學習繁瑣復雜,毫無體系可言,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實際教學中,教師容易將概念點化。其實每個概念都不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找準這種聯系往往是準確理解概念的必由之路。若把握不好就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錯誤百出。

二、概念教學中的探索

1.抓住關鍵詞,記住概念。

概念的特點就是簡單、明了。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剖析概念,把握好每一個關鍵字、詞,幫助記憶,例如:在學習氧化物概念時,抓住“兩種元素組成”,“一種為氧元素”,學生就能明確地記住氧化物的概念,并能根據具體的題目做出氧化物概念的辨析,知道高錳酸鉀為何不屬于氧化物。

這些關鍵字、詞還揭示了概念的本質,是與之相似概念區別的關鍵。如,在學習原子的概念時,“化學變化”、“最小粒子”就是關鍵詞,在講解時要著重強調。實際上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原子是可分的;而“最小粒子”也僅僅是從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誤解為質量、體積等最小。在歷年中考題中圍繞此概念的題目也不少,最好在講完后講解幾道與此有關的例題以加深理解。

2.結合實驗,理解概念。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基礎,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演示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對化學概念的感性知識,再由教師對演示實驗的現象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化學概念形成初步的認識。

在“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教學中,按教材要求給學生做了水的沸騰、膽礬的研碎、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大理石與稀鹽酸作用四個演示實驗。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找出上述四個實驗結果的相同點和異同點,多數學生都能得出前兩個實驗沒有新物質產生,后兩個實驗產生了新物質的結論。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我又補充了撕碎紙張和紙張燃燒的實驗,隨后進行總結:“紙張撕碎和紙張燃燒都屬于紙張的變化。但紙張撕碎僅是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而紙張燃燒除形態發生變化以外,還產生了新物質,屬化學變化?!痹儆蓪W生共同討論總結,化學變化通常伴隨物理變化。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試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溶解度概念存在的四個條件。同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質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均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建立概念。反之,老師空洞地講解,只能是事倍功半,學生聽起來也是枯燥無味。

3.聯系對比,深化概念。

在化學概念學習中有意識地通過變式與類比的形式,不僅能讓學生對概念掌握得更透徹,更能從深層次上獲得概念的屬性。例如:CuSO+2NaOH=Cu(OH) + NaSO,FeO +6HCl=2FeCl+3HO,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是復分解反應的正例。如果學生只是記住了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這個定義,在判斷具體反應類型的時候就會因理解片面出現差錯。因此在教給學生獲得復分解反應概念的定義之后,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定義對不同的實例進行分析對比。在概念教學中既要舉正例又要舉反例。雖然反例不具備概念的關鍵特征,但提供了最有利的辨別信息,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對概念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我們一再強調化合物要互相交換成分,但學生的理解也僅停留在字面上,舉出反例CO+2NaOH=NaCO+HO,學生在辨別之后就更深刻體會交換成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復分解反應。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聯系對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得概念的本質屬性。

初中化學概念中有很多都是相對的,例如元素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我們都可以在教學中采用聯系對比的方式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知識系統化,升華概念。

概念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將已學到的概念系統分類,概括總結,使知識系統化,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復習化學基本概念一般采用繪圖的方法,如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這幾個概念后,總結這幾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突出元素在這幾個概念中的主導地位,揭示這幾個概念的從屬關系、組成與構成的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總之,初中化學是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這階段最重要的是打下堅實的基礎,概念學習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基礎。同時概念又是聯系學科之間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因此,概念學習的一系列的細節,決定了化學學科學習的成敗。作為化學教師,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注意培養學生掌握研究化學問題的方法、思路,以及應用概念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佐書.中學化學教學論[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畢華林.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J].化學教育,199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益阳市| 山东省| 红安县| 油尖旺区| 桂林市| 抚松县| 衡阳县| 澄城县| 葵青区| 景东| 依兰县| 蛟河市| 三门县| 渑池县| 上栗县| 青田县| 基隆市| 宁南县| 贵州省| 京山县| 上栗县| 佛教| 景东| 信宜市| 上蔡县| 福海县| 方城县| 衡山县| 翁牛特旗| 克拉玛依市| 廉江市| 文水县| 奇台县| 新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克什克腾旗| 香河县| 宜良县| 肥西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