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棗樹;病蟲害;棗步曲;桃小食心蟲;食芽象甲;棗銹??;防治

棗樹病蟲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重,是造成棗樹產量低,質量差的重要原因,當前嚴重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棗步曲、棗粘蟲,桃小食心蟲,食芽象甲、棗銹病等。防治時要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無公害綜合防治措施。以達到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

1 棗步曲

又名棗尺蠖,弓腰蟲,是危害棗樹的“頭號敵人”。以幼蟲危害幼芽、幼葉、花蕾,并且吐絲纏繞,阻礙樹葉伸展,嚴重時可將樹葉全部吃光,同時還大量危害蘋果、梨、桃及土豆、辣椒等農作物。棗步曲3月中旬開始羽化出土,棗芽萌動時,幼蟲開始孵化危害棗芽。其主要的生物學特性是:每年一代,以蛹集中在棗樹根頸周圍的表層土壤中越冬;成蟲雌雄異型,無翅雌蛾爬行上樹,和有翅雄蛾,成塊產卵于粗翹樹皮下;老齡幼蟲食量大,抗藥性極強;無翅雌蛾通不過光滑物,幼齡幼蟲雖能通過光滑物,但易被黏著物黏住。

防治方法:大部分幼蟲進入二齡時 用農藥噴撒,毒殺幼蟲。常用藥劑有3.2%猛權(甲維鹽高氯)1500倍,也可用菊酯類農藥1200倍防治

2 棗桃小食心蟲

棗桃小食心蟲子又名桃蛀果蛾、棗蛆等,為世界性害蟲。以棗、蘋果、梨、山楂等果樹受害最重。該蟲一年發生1代~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附近土中吐絲做扁圓形繭(冬繭)越冬。翌年6月氣溫上升到20℃左右,土壤含水量達10%左右時,越冬幼蟲開始出土,在土塊、石塊、草根下吐絲做紡錘形繭(夏繭)化蛹,每次雨后形成出土高峰。成蟲無趨光性、趨化性、但趨異性較強,因此利用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蛾效果好。成蟲多將卵產在棗葉背面和果實上,第一、二代幼蟲分別在7月份和8月~9月份大量蛀果為害。根據以上生物學特性,在做好蟲情測報的前提下,應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技術。

挖繭或揚土滅繭:宜在春季解凍后至幼蟲出土前進行。地膜覆蓋:春季對樹干周圍半徑100cm以內的地面覆蓋地膜,能控制幼蟲出土、化蛹和成蟲羽化。揀拾落果,消滅脫果幼蟲。樹下培土、阻止幼蟲出土,培土約幾厘米即可。性誘防治:利用桃小食心蟲性誘劑進行測報和防治。藥劑防治:當誘蛾高峰出現1周左右,為樹上噴灑的最佳時期,一般年份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當一、二代成蟲發生盛期分別噴布除蟲脲、3.2%猛權(甲維鹽高氯)1500倍,也可用菊酯類農藥1200倍防治。

3 食芽象甲

又叫棗飛象、棗芽象甲等,是專食幼芽和幼葉的鞘翅目害蟲。該蟲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土內越冬,4月下旬5月初(氣溫達到8℃~20℃)棗樹萌芽時,成蟲出土群集食害棗芽。成蟲有假死性,卵產于脫落性枝痕縫隙中,幼蟲孵化后落地入土,在土中越冬,越冬長達10個月左右。

防治方法:在樹上噴布48%樂斯本(毒死蜱)1000倍~1500倍液消滅上樹成蟲。

4 綠盲蝽象

盲蝽象在我縣一年發生4代~5代,以卵越冬,以棗樹發芽期、蕾期、開花座果期和幼果期危害最重。棗樹發芽期被害,頂芽皺縮,使葉片殘缺不全受害棗吊呈現彎曲狀,俗稱“燙發病”。花蕾受害停止發育而干枯脫落。幼果受害后,果肉組織壞死,剛坐住的幼果大部脫落,不脫落的幼果進入發育期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壞死瘡口,并引起果實發病。

防治方法:盲蝽象一般晝伏夜出,白天在樹下地面上或樹皮內躲藏,所以要根據其發生物性,采取早晚用藥,并噴布樹桿及樹底雜草??捎?0%金吡(吡蟲啉微乳劑)6000倍進行噴霧防治。

5 棗銹病

棗銹病是棗樹的重要葉片病害,有時也侵害果實。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后漸變成淡灰褐色,最后病斑變黃褐色,產生突起的夏孢子堆。病斑表皮破裂時,散出黃粉狀的夏孢子。危害嚴重時,8月~9月份全樹落葉,樹勢衰弱,嚴重降低棗果的產量和品質。棗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病落葉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有時,也能以菌絲在芽中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降雨多、溫度適宜時,越冬的夏孢子即開始萌芽侵入葉片。7月中下旬開始陸續發病,8月下旬開始大量落葉。多雨高濕是棗銹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

根據棗銹病上述發生及危害特點,防治時應采取以下幾項措施:(1)壓低菌源。棗樹越冬休眠期間,徹底掃除病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越冬菌源。(2)合理修剪。疏除過密枝條,改善樹冠內的通風透光條件。做好雨季排水工作。棗糧間作地內,近樹冠處宜選種豆類等矮桿作物,保證樹冠通風透光良好。 (3)藥劑防治。應以夏季雨季早晚、降雨頻率和空氣溫度等氣候因素決定噴藥時期。一般在7月上中旬臨近發病前開始噴藥,相隔15d左右,連噴2次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粉銹寧即可控制危害。

參考文獻

[1]柴磊,柴建立,趙天宇,劉艷秋,王坤宇.棗樹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13(07)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漢源縣;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

漢源縣位于大渡河中游兩岸,為四川盆地與高原之間的攀西河谷地帶,歷為通往康藏、寧屬之咽喉。漢源縣作為雅安市的農業大縣之一,是我省規劃的74個馬鈴薯優勢區域重點縣,同時是全省20個良種繁育基地縣,馬鈴薯種植對該縣的糧食生產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總結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加快高產實用技術的推廣,對促進漢源馬鈴薯產業和貧困山區扶貧工作起到積極作用。在結合湖北援建發展漢源馬鈴薯產業和四川農業大學在漢源創建高產示范、推廣的基礎上,總結出漢源縣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一、選擇優良品種

馬鈴薯的種性容易退化,退化后的馬鈴薯其生產能力會大幅度下降,因此需要定期更換品種,采用脫毒馬鈴薯是簡單而有效的增產方法。

1.優良種薯的選擇標準:第一、豐產性強,即產量要高;第二、抗逆性強,能抗病蟲害、抗旱、抗澇、抗其他自然災害能力強,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及生長環境中都能很好的生長;第三、品質優良,適合生產目的的要求,商品性好。

2.適合漢源的馬鈴薯高產品種:主要有脫毒米拉、費烏瑞它、川芋117、青薯9號等。

二、合理施肥與合理密植

1.合理施肥:一般每生產1000公斤塊莖產量需氮素(N)5-8kg,磷素(P2O5)1.5-2.0kg,鉀素(K2O)10-13kg,我國提出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為5:2:11(kg)。肥料的施用量除了考慮馬鈴薯本身的需肥量,還應該考慮土壤肥力和肥料的種類。漢源生態區應重視農家肥和氮磷鉀肥的配合施用:一般畝施馬鈴薯復混肥60―100千克,優質農家肥1000―1500千克一次性作底肥比較經濟有效。對生育期較長的品種適當追肥,一般畝追尿素5―7千克。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才能很好協調植株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形成豐產群體。凈作一般每畝6000-8000株為宜,套作一般每畝3000-4000株。

三、加強田間管理

1.精細整地:肥沃、深厚、疏松的砂質土壤環境,是創造馬鈴薯豐產的土壤基礎,應在秋收后選擇比較適宜的墑情深耕,并適時耖耙二至三次,增強土壤保水能力。

2.中耕培土:馬鈴薯出苗后,就應及時中耕耗鋤,曬死田間雜草,之后在植株封行或開花前培土2―3次,使根際土層疏松、深厚,促進根莖葉茂盛生長,搏奪雜草生存空間,同時創造塊莖形成和膨大的有利環境。

3.去除多于的分枝、無效枝:封行后,去除多于的分枝、無效枝,以利通風透光,同時在花蕾期,掐除花蕾,降低營養消耗。

4.花期灌水,促塊莖膨大:遇到花期干旱,應及時灌水促進塊莖的膨大。

5.化學控制:在現蕾、開花期可兩次噴施0.15-0.2%的矮壯素,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光合產物向塊莖轉運。

6.葉面噴肥延緩葉片衰老:在開花后期,每10天噴施一次0.3%磷酸二氫鉀,連噴3-4次,可防早衰,提高產量和品質。

四、病蟲害防治

1.病害防治:影響最大的是馬鈴薯晚疫病,一般防治方法是開花期后用25%的瑞毒霉或800倍甲霜磷噴霧2―3次。發病初期開始噴灑72%克露700倍液;或9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2.蟲害防治:危害馬鈴薯的主要蟲害是蠐螬、蚜蟲和28星瓢蟲。蠐螬的防治用90%的晶體敵百蟲溶于0.5公斤水中,兌細沙35公斤成毒土,撒于溝內。蚜x的防治用2.5%臭氰菊脂2500倍噴霧,或穴施有內吸作用的殺蟲顆粒劑,如有效成分為70%的滅蚜松,每畝用200克,在播種時撒于種薯周圍;或用有效成分為5%的來福靈、25%的敵殺死、2.5%的速滅殺丁、2.5%的功夫乳油等農藥,每畝用10~15毫升,加水50升,進行田間噴霧。根據蟲情,隔10天再噴一次。瓢蟲的防治可采取人工捕捉成蟲,摘除卵塊;或在成蟲剛出現時噴施敵敵畏800-1000倍液,防效明顯。

五、適時收獲

馬鈴薯成熟后,就應及時收獲,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以及秋雨造成的田間腐爛和貯藏過程中的腐爛。馬鈴薯最好在莖葉未完全枯死前就提早收獲較好。一般以葉子枯黃70―80%,就可割苗收獲。

六、后期儲藏

在馬鈴薯成熟以后,為了避免遇到陰雨天氣,薯農應及時對其進行儲藏保存。粗藏時,需要選擇干燥、通風性好、涼爽的地窖,切記不要于家中的農藥、種子、化肥以及其他農作物一起堆放,避免產生串味現象。馬鈴薯堆放時,選擇干凈的沙地進行堆放,每月最少需要翻撿二次以上,翻撿可以使得馬鈴薯之間保持通風,可減少霉爛,及時將發霉馬鈴薯挑出。

七、結語

薯農要想使得馬鈴薯增產,必須要按照科學方法進行種植,認真做好馬鈴薯的管理工作,選擇優質的品種是關鍵,在馬鈴薯后期的生長中,注重對其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的管理。漢源縣作為馬鈴薯的主要種植地,需要注重科學種植,提高當地的薯農的收入,幫助薯農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舒萍,李萍,李學平,張承蓮. 淺析秋冬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 安徽農學通報,2016,(21):34+64.

[2]王遠東. 河曲縣脫毒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及田間管理技術[J]. 種子科技,2014,(10):35-36.

[3]劉培玉. 大棚馬鈴薯―地膜花生―露地鮮食糯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14,(18):45+74.

[4]周興王,楊琦,田學禮,羅成宇,李兆全. 高寒山區馬鈴薯套種玉米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J]. 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03):36-37.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一、栽培技術

1、選用良種

選種是馬鈴薯高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是高產栽培的基礎。適宜品種應早熟、高產、穩產,綜合抗病性較強,品質較好。既適合露地種植又可保護地栽培,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2、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為地下莖作物,為使植株生產苗壯,結薯多而大,采取封冬前整地,加強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活土層,調節土壤中水、肥、氣和熱狀況,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條件。

3、切塊催芽

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一個防病豐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馬鈴薯豐產栽培中的重要環節,確定適宜溫度是個體與群體矛盾的統一,改過去單壟單行為單壟雙行,壟距為80厘米,行距是10~15厘米,株距是20~25厘米,由原來的畝種植3500株,改為每畝種植4500~5000株,達到充分利用地力,利用空間,提高產量。

5、科學用水

馬鈴薯為需水較多的作物,不同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不同,播種時土壤要有足夠的底墑,否則根系不發達。幼苗期一般不澆水,以提高地溫,促進地下部生長。發棵期水分要充足,以促為主,促地上帶地下。發棵后適當控水以利于適期轉入結薯,結薯期需水較多,水分要充足,土壤保持溫潤狀態,主要是促地下控地上,以促控結合為主,延長結薯期,促進薯塊迅速膨大,奪取高產。

二、病蟲害防治

1、病毒病

已發現能侵染馬鈴薯的病毒有18種,病毒病在田間靠昆蟲(主要是蚜蟲)或葉片接觸而傳播,表現花葉、葉片卷曲或皺縮等莖葉異?,F象,并造成巨大損失。由于日前仍無有效藥品治愈本病,因此,防治上主要利用艾美樂、康福多等化學藥劑殺滅傳毒昆蟲,或用種子處理劑——高巧或銳勁特作包衣處理,從而減少病毒病的傳播。

2、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環境條件不適應馬鈴薯的生長發育而產生的危害。主要有缺素癥、不良氣候危害、藥害等。防治方法1、深施足夠氮磷鉀和有機肥作基肥,2、在發根、發棵、結薯期葉面噴施具解毒作用的均衡營養微肥如得力肥等,3、遇到藥害、冷害、高溫危害時更要連續葉面噴施二至三次這類葉面肥。

3、真菌性病害

早疫病,又稱夏疫病、輪紋病。主要發生在葉面。病斑近圓形,深褐色,內有黑色同心圈,不呈水漬色,可相互連接成不規則大斑。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防治,忌偏施氮肥,減少缺素病出現;(2)發病初期用70%安泰生600倍液或43%好力克5000倍液噴施防治。

晚疫病,又稱瘟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葉片、莖、薯塊均可受害,通常在開花前后出現病癥。受害病斑初期為不規則黃褐色斑點,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為水漬狀,有一圈白色霉狀物,在葉的背面長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輪。干燥時病斑變裼且脆,無霉層。晚疫病的流行與氣候條件、生育階段密切相關。結薯后如遇連綿陰雨,氣溫適宜的條件下,病害在10內可傳遍全田每一植株,損失嚴重。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選用無病種薯;(3)藥劑防治:開花前后,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撥除,地面撒施石灰,然后對病株周圍植株用66.8%霉多克600倍液或72%普力克800倍液噴霧封鎖,10天后再噴一次,同時全田用70%安泰生600倍液噴霧保護。

4、蟲害防治

蚜蟲,防治方法:

(1)種薯高巧伴種;

(2)利用天然隔離條件,利用栽培方法避蚜;

(3)藥物防治:艾美樂15000~30000倍液或康福多8000倍液等殺蟲劑葉面噴殺蚜蟲。

地老虎,防治方法: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赤水河流域

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是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可以栽培2季。赤水河流域地處貴州遵義西北部,是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海拔高差大(221~1 703 m),地形切割強烈,垂直高差明顯,屬中亞熱帶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292.3 mm。赤水河流域地貌奇特,溝壑縱橫,物種繁多,特別適合脫毒馬鈴薯生長,栽培脫毒馬鈴薯在赤水河流域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現將赤水河流域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及種薯選擇

根據種植地的緯度、環境條件、氣候特點及種植制度等選擇不同適應性的品種。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育期間,光照強度不足或栽植過密,會使莖葉徒長,塊莖形成延遲,抗病能力降低。日照長短直接影響植株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長日照可促進莖葉生長和現蕾開花,短日照有利于塊莖形成,在每天10~12 h日照下,莖葉發達,光合作用旺盛,塊莖的產量也高。一般情況下,赤水河流域的高山地區一年種植1季,宜選擇高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種;赤水河流域河谷地帶一年種植2季,應選擇中早熟品種。種薯一般重50 g左右為宜。

2 整地播種

馬鈴薯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通氣良好、保水透水適中的砂壤土或輕砂壤土。 一般選擇中上等肥力、砂質壤土、中性或微酸性地塊,前一年種植過的玉米、小麥、烤煙地為佳;高粱、大豆等次之,不宜選用前3年內種過馬鈴薯、甘薯、茄子、番茄等作物的地塊。施基肥后進行耕翻整地。馬鈴薯是一種喜涼怕熱的作物,4 ℃以上其塊莖的芽就能萌動,塊莖發芽的最適溫度為12~16 ℃。塊莖發育的適宜土溫是16~18 ℃,以不超過21 ℃為好,高于25 ℃會使塊莖停止生長。采用地膜栽培時,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可適當提早播種[1-2]。一般于當地晚霜結束前20 d、土壤10 cm處土溫穩定達到5 ℃以上時即可開溝播種。春馬鈴薯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4—5月收獲;秋馬鈴薯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種,11月收獲。

3 水肥管理

塊莖形成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在結薯初期和盛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比較適宜,結薯末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因此,早熟品種在地上部孕蕾期到開花末期,莖葉急速生長,塊莖大量形成,需水量最大;中熟品種自開花后直至莖葉停止生長前的整個階段,都屬塊莖膨大期,比早熟品種需水期更長。其對肥料的需要,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其氮、磷、鉀的比例為2∶1∶4。缺氮,植株矮小,葉面積減少,影響產量;缺磷,植株矮小,葉面發皺;缺鉀,植株節間縮短,葉片失綠,枯死。基施農家肥37.5~45.0 t/hm2、磷肥750 kg/hm2、鉀肥225 kg/hm2(或草木灰1 500~3 000 kg/hm2)。

4 田間管理

根據不同生育階段,分苗期、蕾期、盛花期盡量將中耕除草、追肥、培土、灌水等工序結合起來。特別是盛花期要多培土。因為增加培土次數,加厚了根際土層,晚疫病菌不易流傳到地下新塊莖上,可以減少爛薯;植株匍匐莖也因為培土而增多,可以增加結薯個數,提高產量。生長期間,注意排澇防旱。后期苗棵徒長時,可噴施多效唑防徒長,促進地下部分生長,盛花期噴施馬鈴薯膨大素、磷酸二氫鉀等,增產效果顯著[3-4]。

5 病蟲害防治

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病害,在干旱、貧瘠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組織培養技術脫除種薯所帶的病毒,建立相應的脫毒種薯繁育體系。晚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在相對濕度90%以上,氣溫19~21 ℃連續保持24 h以上時開始發病。在發現中心病株后每10 d左右噴施25%瑞毒霉錳鋅500倍液2~3次。對馬鈴薯危害最大的蟲害是地老虎,于馬鈴薯出苗后咬斷主莖,結薯后,將塊莖吃成孔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進行土壤消毒,即在播種時用呋喃丹處理土壤。

6 收獲與貯藏

當莖葉自然落黃、結薯的匍匐莖干縮與塊莖脫離、薯塊發硬不再膨大、薯皮形成木栓化、不輕易被擦破時收獲。薯塊收獲后先晾干表皮水分,剔除病爛薯及破傷薯,然后按薯塊大小及用途分級薄攤貯藏。留種薯在貯藏期間要定期翻動和剔除病爛薯。貯藏溫度應以2~4 ℃為宜,在散射光下貯藏,可抑制幼芽伸長。

7 參考文獻

[1] 曾祥智.貴州山區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科技信息,2005(3):21.

[2] 陳海英.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22,24.

土豆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水稻;高產;農民;增產增收

潛江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全市國土面積2004km2,現有耕地70520hm2,其中旱地35653hm2,水田34867hm2,轄16個鎮、1個開發區,6個管理區。全市總人口102.97萬,其中農業人口53.04萬。潛江市是湖北省46個產糧大縣(市)之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依靠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大發展、大提高。

水稻是我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0000hm2以上,主要以種植一季中稻為主,我市屬江漢平原水網湖區,土地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高達2.15%;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261d,有效積溫5212.3℃,年降雨量1146.7mm;水稻生長期間(4月份~9月份)日平均氣溫23.4℃,≥10℃的活動積溫4266.9℃,平均降水769.9mm。近十年水利建設成效顯著,水利設施和排灌條件已具規模,能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同時交通便捷,產品運輸較快,為高產創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 高產創建實施情況

根據2009年湖北省政府關于《全省糧棉油優質高產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潛江市水稻萬畝高產創建區嚴格按照“組織農戶創高產、百畝高產攻關、千畝展示示范、萬畝輻射帶動”的模式進行,經過4年的高產創建活動,水稻生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農民種植水平不斷提高,水稻單產不斷增加,稻谷米質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取得了“九連增”。高產創建活動從2009年開展萬畝示范片2個,涉及2個區鎮示范面積1533hm2,2010年開展萬畝示范片1個、涉及1個區示范面積813hm2,到2011年開展萬畝示范片5個、涉及3個區鎮示范面積3993hm2,2012年開展萬畝示范片15個、涉及8個區鎮示范面積12480hm2。通過加強領導、大力宣傳、精心管理、集成技術、抗災搶管,示范地點越來越多,示范面積越來越大,示范單產越來越高。萬畝高產示范區單產從生產基礎較差的地方達到634kg/667㎡,到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達到759kg/667㎡,與上年相比增產幅度小的增幅4.1%,大的增幅17.3%,平均增幅10.6%,達到了項目區萬畝高產創建條件好的單產700kg/667㎡以上,基礎差的達到了比前三年增產10%以上的目標,帶領全市水稻毎667㎡產量較前三年平均增長5%,我市水稻單產已經達到686kg/667㎡。

2 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2.1 推廣優良品種

潛江市近年市場上水稻品種多達100多個,我們采取大力推廣省市主推導品種,每個區鎮2個~3個主導品種,推行一村一品的辦法,確保高產創建項目區的水稻品種優質、高產穩產。主導品種為豐兩優香1號、廣兩優香66號、廣兩優476號等品種,良種普及率達100%,國標三級優質稻達100%,國標二級優質稻達45%,水稻種植區已經全部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通過認定8個無公害稻米產品。

2.2 選擇適宜播栽方式

高產創建項目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有特色、有看點、有亮點。由于農村形勢的發展,勞動力的不斷轉移,輕簡化栽培已經是一個發展方向。根據全市實際,實行區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行輕簡化栽培技術,如管理區以旱育機械插秧、水稻直播為主,在鎮處以旱育秧、旱育拋秧和手插秧為主,形成特色,帶領農戶向栽培輕簡化、種植規模化、管理規范化方向發展,農民也樂于接受。項目區輕簡化栽培面積從17.4%增加到81.7%,帶動全市輕簡化栽培面積從27.8%到增加到59.7%,是一年一個臺階。示范區農戶已基本掌握水稻旱育秧、旱育拋秧、機插秧、水稻直播等輕簡化栽培的關鍵技術與操作規程。

2.3 測土配方,合理密植

我市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區全部進行了測土配方,普及率100%。通過測土工作發放施肥通知書,讓農民按照配方單進行施肥,減輕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費,毎667㎡節約成本20元,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針對現在勞動力短缺,人工插秧勞動強度大,種植密度偏稀、只有依靠大量施肥攻分蘗來奪高產,遇到不利天氣條件導致減產的情況,指導農戶合理密植,示范區種植密度從1.0萬穴/667㎡~1.2萬穴/667㎡增加到1.2萬穴/667㎡~1.5萬穴/667㎡,平均在1.4萬穴/667㎡左右,平均增加0.2萬穴/667㎡,極有利于糧食單產的提高。

2.4 開展病蟲綜合防治

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除了進行統一預測預報、統一組織機防隊進行病蟲害防治外,還實行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按照3~4hm2一盞燈的要求安裝頻振燈進行誘蛾,減少落卵量,節省了農藥用量和使用次數,減輕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態。

2.5 廣泛推行機械收割

萬畝高產創建項目區全部推廣機械化收割,減輕了勞動強度,并且實現秸桿還田,以田養田。

2.6 開展三新技術示范

每年在示范區開展三新技術試驗示范。一是進行了不同新品種栽培、不同配方施肥、不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展示示范,探索適宜本地新品種的高產栽培方法。二是推廣示范輕簡化栽培技術,引進示范旱育秧、旱育拋秧、機械插秧、水稻直播等形式的輕簡化技術,省工省力、節本增效,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在不同地方因地制宜推廣推廣麥-稻、麥(瓜)稻、土豆-稻模式,蝦稻連作、稻田養鴨、蝦-稻-鴨復合種養等高效模式,提高農民種植綜合效益,科研與推廣結合,為來年農業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3 主要工作措施

3.1 領導高度重視,明確工作職責

從市政府下發的《潛江市2009年糧棉油優質高產創建工作方案》開始,市委、市政府召開了高產創建工作會議,成立了領導專班,由分農業的副市長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高產創建領導小組;市農業局成立了技術工作專班,對全市農業生產進行培訓、指導、督辦和檢查,并成立水稻高產創建小組,對全市的水稻高產創建工作進行指導和督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任務分工明確、措施落實到位,層層負責、上下聯動的高產創建行政領導體系與技術服務體系。并邀請湖北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作為技術指導組成員和觀察員,組織市龍頭企業湖北巨金米業有限公司等與示范區農戶簽訂了水稻生產訂單合同,為水稻生產提供生產技術和產品銷售全方位服務。

3.2 部門大力配合,精心組織實施

水稻高產創建活動,按照“生產規模大、質量標準高、基礎條件好、技術優勢強、輻射帶動廣”的原則,選擇種植區域、生態環境、生產能力、生產水平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實施。各地成立了工作專班,進行調查摸底,統一規劃片塊、技術、模式,將示范片(戶)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鎮、村組(農戶),落實到具體田塊。研究制訂了每年的水稻萬畝高產創建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工作要求和工作進度。做到村組有百畝高產攻關田(戶)、有村組領導和技術人員,區鎮有千畝高產展示示范區、有鎮級領導和技術骨干,市有萬畝高產創建輻射示范片、有市級領導和技術專家,充分發揮高產創建示范的帶動作用,從種子的調度、農資市場管理、資金、政策扶持、組織農戶生產、企業加工經營等各個方面入手,圍繞高產創建活動,全面帶動全市水稻均衡發展。

3.3 加強宣傳力度,強化技術服務

對高產創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如種子市場動態、種子純度隱患、災害天氣影響,病蟲害發生動態等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黑板報等媒體,大力宣傳選種、購種對搞好水稻生產等的作用,讓農民及早及時準備,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通過《潛江農業》每年發放技術材料5期~7期25萬~35萬份,《病蟲植?!钒l放3期~4期6萬~8萬份,內參《農業情況》發放3期~4期90~120份;召開專題會議2次~3次,結合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控、良種補貼等項目,實施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根據全市水稻高產創建生產特點,制作了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水稻機插秧要點、水稻直播技術要點、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技術資料每年共0.5萬~2萬冊發給農民。派技術骨干到高產創建示范區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電視講座,每年培訓6場~10場(次)、共培訓農民0.5萬~0.8萬人(次),發放專題技術資料0.6萬~1.0萬份。對生產中出現的苗床旱育秧苗發黃、機插返青慢、大田遲發分蘗不足、對洪澇災害、高溫干旱、高溫不結實等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在育苗期、移栽返青期、曬田抽穗期及時調查水稻長勢,提出合理化管理意見,為指導水稻生產提供決策依據。

3.4 強化統籌結合,推進創新機制

在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建設中,集約項目、集中力量、集成技術,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供應良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配方施肥、統一防治病蟲、統一訂單生產。積極與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相結合,實現規?;N植,推進集約化經營,提高植糧效益;大力推進“企業建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訂單生產,實行優質優價,推進產業發展。市政府列支100萬元用于高產創建工作,市農業、財政、國土、水利等部門整合板塊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產農田建設等項目資金2000萬元,重點用于高產創建示范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物質、資金保障。努力實現管理服務專業化、生產方式集約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做到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努力提升水稻機械化生產的能力與水平。

相關期刊更多

移動信息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重慶西南信息有限公司

北大荒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農場總局

新少年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遼寧省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永登县| 长宁县| 韩城市| 奉节县| 即墨市| 扎鲁特旗| 资中县| 象山县| 铜陵市| 汉川市| 上饶县| 乐昌市| 边坝县| 高雄市| 将乐县| 德江县| 敖汉旗| 闻喜县| 博罗县| 乐平市| 开远市| 嘉善县| 惠安县| 乌海市| 锡林郭勒盟| 满洲里市| 新沂市| 石柱| 曲松县| 利津县| 怀仁县| 安吉县| 竹北市| 南皮县| 湛江市| 监利县| 英山县| 和顺县| 黑河市|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