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肺出血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生兒硬腫癥;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82-01
新生兒硬腫癥指新生兒時期由于寒冷、早產、感染和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兼有水腫,并伴有體溫低下的綜合征[1]。多發生于寒冷季節或室溫過低。保溫不良的早產兒或低體重兒,也可在感染、產傷、窒息之后發生。本病大多數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現癥狀,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硬腫癥患兒有30例,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30例中有29例為早產兒,1例足月低體重兒,其中有2對雙胞胎(早產),2例合并窒息的患兒,住院天數在10~20天,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新生兒硬腫癥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產、低出生體重、感染和窒息為主要原因。新生兒期,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表面積相對過大,皮下脂肪層薄,易于散熱;早產兒體內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時棕色脂肪產熱不足,導致體溫過低;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點高,寒冷時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內新生兒和未成熟兒多見。全身表現為體溫低于35 ℃,重癥患兒低于30 ℃,局部表現為皮膚發涼、硬腫、顏色暗紅、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腫發生順序一般為:小腿――大腿外側――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純悍磻拖?,哭聲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難,嚴重者可導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急性腎衰竭等多臟器損害而危及生命。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新生兒硬腫癥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
3 觀察及護理
3.1復溫:其中復溫是治療的最關鍵的措施。其中凡肛溫>30℃且腋溫高于肛溫者,可以置于已經預熱至適中溫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經過6-12小時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體溫,那些體溫低于30者應置于比比肛溫高1-2℃的暖箱中,每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時恢復正常體溫。
3.2合理喂養:提供能量與水分,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遵醫囑給予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有條件時最好應用輸液泵控制,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建立輸液記錄卡,每小時檢查輸人液體量及速度,根據病情加以調節,防止由于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3預防感染:加強消毒管理,嚴格遵守操作程序,保持患兒皮膚的完整性。
3.4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護理單,監測體溫,每2h測體溫一次,體溫正常6小時后改為4小時一次,監測心率、呼吸、血液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觀察暖箱及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及時調整。備好搶救藥物和設備(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藥物及氧氣、吸引器、復蘇囊、呼吸機等),一旦病情突變,能分秒必爭進行有效地搶救。
3.5其中健康教育,會向家中們解答病情,介紹有關硬腫癥的知識,囑母親堅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暢,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兒住院就造成的斷乳,也介紹相關的保暖、防感染、喂養、預防接種等的一些育兒的知識。預防新生兒硬腫癥的主要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對新生兒硬腫癥的預防就應正了這一點。該病癥對新生兒健康可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者會引起多種器官功能損害。下述五點主要預防措施是每個家長都要好好學習的:①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②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③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④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⑤積極早期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不使發生硬腫癥。上述有效的預防措施為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增添極大安全保障。預防,是避免疾病發生的關鍵,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針對疾病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小結
通過對30例新生兒硬腫癥的觀察與護理,有助于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對廣大家長的健康宣教,預防新生兒硬腫癥發生。提高新生兒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環和呼吸衰竭等多臟器損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0.
資料與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8月患病新生兒1268例,早產兒198例,足月兒1043例,過期產兒27例,死亡96例,死亡率7.57%。新生兒死亡病例96例,男58例,女38例。有胎齡記錄者82例,其中早產36例,足月52例,過期產8例。死亡時間:入院后24小時內死亡39例,7天內死亡45例,28天內死亡12例;生后24小時內死亡42例,7天內死亡39例,28天內死亡15例。
結果
死亡原因:常見死亡原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早產、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新生兒肺透明病等。
死亡與日齡的關系:不同日齡死因也不相同,24小時內死亡42例,死因主要為新生兒窒息,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43.8%);24小時~7天內死亡39例,死因主要為早產、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重度硬腫癥、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40.6%);7~28天內死亡39例,死因主要為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等(15.6%)。
死亡與胎齡的關系:本組資料顯示,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早產兒胎齡為26+5周~36+6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重度硬腫癥、新生兒肺透明病、新生兒畸形等。足月兒胎齡為37+1周~42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等。過期產兒胎齡為42+1周~43+5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肺出血等。
主要死亡疾病:新生兒窒息、早產兒、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等。
討論
本組資料中住院新生兒的病死率達7.57%,分析原因可能為本組資料均為病理狀態下的新生兒,且我院醫療條件差或患者就醫不及時,使患者病情加重,所以死亡率較高。降低圍生期新生兒死亡是衡量一個國家醫療水平的重要標志[1],而窒息、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2]。經過本組資料統計,窒息性因素是新生兒第一位的死因,以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最多見;其次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且多于1周內死亡。新生兒窒息大多是宮內缺氧的延續或母體并發癥的后果,因此必須解決宮內缺氧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及早識別難產、及時選擇最佳分娩方式、防止新生兒產時窒息,估計分娩會發生危險時,兒科醫師應提前到場,做好搶救新生兒的準備,實行產、兒科合作,新法復蘇的良好局面,減輕窒息及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早產占第二位。本組資料顯示,胎齡越小,產重越低,新生兒肺透明病、顱內出血等的發病率越高,新生兒的死亡率越高。防止早產是防止新生兒死亡的重要措施。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及肺發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等因素,易并發肺透明膜病、顱內出血和感染等。
感染性病因占第三位,以感染性肺炎和新生兒敗血癥為最多見,因此,重點應加強新生兒期防止感染措施。新生兒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死亡率更高。主要的死亡疾病中以肺出血和顱內出血占絕大部分,但是在早產兒中,肺透明膜病的發病率在逐年減少,可能與早期給予促胎肺成熟和保胎等早期干預有關。
因畸形而死亡的新生兒也不少,以心臟先天性畸形最多見,其次為神經系統畸形。因此加強產前檢查和孕期保健,及早發現處理畸形兒極為重要。因產科因素引起的新生兒死亡也不少見,如臍帶打結、胎盤早剝、子宮破裂、重度妊高征等。因此,定期產前檢查、普及孕期保健和自我檢查、及時發現異常,盡早就醫非常重要。本組資料中不論24小時內還是7天內,最多見的死亡原因仍是窒息性因素。因此,積極開展孕婦學校,宣傳孕期保健,加強產前檢查、早期干預,防治早產,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和病死率,使用規范的窒息復蘇手法,不斷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技術,同時加強新生兒護理,積極防治感染,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對提高新生兒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生兒硬腫癥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153-01
新生兒硬腫癥,是新生兒常見病之一,以出生3天或早產兒多見,指新生兒期內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和水腫,常伴有低體溫及多器官功能受損,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早期表現反應差,體溫低,吸吮差或拒奶,皮膚硬腫或水腫,病情嚴重時出現多器官損害等臨床特征?,F將我院小兒科2008-2009年收治20例新生兒硬腫癥患兒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8-2009年共收治新生兒硬腫癥患兒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早產兒13例,占 65%,輕度15例,中度3例,重度2例,硬腫范圍計算: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
1.2 臨床表現
1.2.1 低體溫 體溫低下或不升,常降至35℃以下,重癥<30℃。新生兒由于腋窩下含有較多棕色脂肪,寒冷時氧化產熱,使局部溫度升高,此時腋溫高于或等于肛溫。因腋溫-肛溫差值可作為判斷棕色脂肪產熱狀態的指標。
1.2.2 皮膚及皮下組織硬腫 硬腫順序為小腿大腿外側整個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受壓部位皮膚僵硬、發亮、冰冷、呈暗紅色或青紫色。
1.2.3 一般表現 反應差,吸吮力差,哭聲細弱,呼吸淺弱甚至不規則。
1.2.4 多器功能損害 早期常有心音低度鈍、心率緩慢、微循環障礙表現,嚴重時可呈現休克、DIC、急性腎功衰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表現。
2 護理措施
2.1 復溫、保溫是新生兒硬腫癥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生兒硬腫癥大多數體溫過低,尤其是寒冷季節,復溫原則是逐步復溫,循序漸進。
2.1.1 若肛溫>30℃,此時可通過減少散熱使體溫回升。將患兒置于預熱至中性溫度的暖箱中,一般6-12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
2.1.2 若肛溫
2.2 合理喂養 輕者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保證能量供給。
2.3 保證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 應用輸液泵控制滴數,以免輸液速度過快或過慢,準確記錄補液量。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防止藥液外漏,以確保單位時間內液體的輸入量。
2.4 皮膚護理 患兒取頭側平臥位,每次更換尿布后翻身1次,保持皮膚清潔及臍帶干燥。進行各項護理治療操作時,時間要集中,動作要輕柔敏捷,避免熱量散發。
2.5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嘔吐時嚴防嘔吐物誤吸而引起窒息。有紫紺者給予氧氣吸入,最好間斷給氧,氧氣濃度20-40%,吸氧時要密切觀察呼吸情況,根據缺氧程度調節輸氧量至紫紺消失為主。
2.6 預防感染 病房每天用肯格王消毒機消毒,工作人員入室前應戴帽子、口罩、穿鞋套及穿隔離衣,各種治療及護理均應嚴格無菌。經常更換,防止性水腫和附積性肺炎,盡量減少肌肉注射,防止皮膚破損引起感染。
2.7 病情觀察、注意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硬腫范圍及程度,嚴密觀察患兒的哭聲,注意患兒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從而全面了解病情進展 在護理過程中及時了解硬腫癥的嚴重征象,如患兒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提示患兒病情嚴重;如發現患兒鼻出血或呼吸節律不穩、脈搏不規律、少尿、腹脹等則提示有肺出血、呼吸衰竭、心功能受損、腎功能衰竭或中毒性腸麻痹。
2.8 健康教育 介紹有關硬腫癥的疾病知識,指導家長加強護理,注意保曖,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鼓勵母乳喂養,保證足夠的熱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觀察;護理
1臨床資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出生和外院轉入我科的新生兒中,有42例發生窒息。中輕度窒息(阿氏評分)28例,重度窒息14例,因母親患糖尿病引起窒息1例,母親患妊娠高血壓5例,前置胎盤5例,臍帶繞頸6例,羊水胎糞污染有胎兒宮內窘迫7例,產程延長5例,頭盆不稱2例,破宮產3例,早產8例,合并顱內出血9例(頭顱CT證實),腸麻痹1例,肺出血1例,臨床治愈38例,放棄治療2例,死亡2例。
2搶救方法
在胎頭娩出后,助產者必須用左手自鼻根向下頜擠壓,盡量擠盡口鼻內粘液和羊水。胎兒娩出后使新生兒仰臥,肩下墊起,使頭后仰,用吸管吸凈鼻咽喉及口腔粘液、羊水,負壓不超過30mmHg,每次吸10秒,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可用喉鏡進行氣管插管吸出。亦可用徒手插入法。動作必須迅速及時,要在生后1分鐘內完成,注意勿損傷呼吸道粘膜。清除呼吸道異物后不能呼吸者,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同時給予吸氧。心率慢于60次/分鐘者應先用胸外心臟擠壓。經上述處理,心率仍不見改善,應予藥物輔助治療,復蘇過程中要確保輸液通暢。整個復蘇過程中必須保暖?;純好涑龊罅⒓床粮尚律鷥撼睗竦纳眢w,減少散熱,最好有遠紅外線保溫床設備。因寒冷會提高代謝增加耗氧,加重酸中毒。
3窒息后的護理
對窒息的新生兒進行及時有效的復蘇,首先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有效呼吸,增加通氣,保證氧氣的供給。其次是維持有效循環和藥物治療等。
3.1保暖
在無暖箱的情況下,可將嬰兒貼身放在母親懷中,外面蓋上衣被,或用熱水袋保暖。但需防止意外,發生燙傷,水溫以不超過50℃為宜。
如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患兒置于暖箱中。暖箱溫度應根據患兒體重調節。患兒皮溫盡量維持在36.5℃左右的中性溫度,以減少耗氧量。
3.2監測生命體征
呼吸是監護的重點。如果呼吸頻率持續大于60次/分,呼吸暫停大于15秒~20秒/分,伴有心率下降,唇周及四肢肢端發紺,并常有呼氣性,這時患兒常需要氧氣吸入。一般采用頭罩給氧4~5升/分。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用氧濃度,因為低氧會造成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損害,長期高濃度吸氧又會造成氧中毒。
心率和血壓的監測,它們常隨呼吸情況而改變,監護中主要測心率,注意心音強弱,心律齊否。心率如果低于80次/分,應采取胸外心臟按壓或應用興奮心臟的藥物。如果心率高于180次/分以上,并伴有肝腫大,可能有心衰發生,根據醫囑使用強心藥等。如果有心動電流圖、心臟超聲等設備,則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配合搶救,對提高患兒的成活率起到積極作用。血壓的收縮壓約45~80mmHg。
3.3觀察病情變化
因新生兒窒息可引起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為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和預后良好。我們必須嚴密觀察患兒的不良表現,如哭聲大小、有無尖叫、四肢肌張力、末梢循環、皮膚溫度及顏色、各種反射是否正常、意識有無障礙、大小便情況等。如發現上述有異常,應采取積極措施,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影響患兒的生命。
由于窒息缺氧患兒的括約肌松弛,胎糞可在生前已部分排除,而生后無糞便或因腸蠕動減少而少糞便,也可因窒息缺氧血液重新分布而致腸道缺血。于生后幾天出現腹脹和帶血性大便,小便也因缺氧缺血導致腎臟受損引起排尿減少。故對大小便的次數、量、顏色、性狀的觀察和記錄都具有重要意義。
3.4預防感染
因為新生兒機體抵抗力低,病原菌易侵入機體引起感染,可適當應用抗生素。新生兒要求住單間或同病種患兒住在一起,減少探視人員,工作人員接觸患兒前后應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及干凈鞋子。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觸患兒。患兒所用物品必須清潔,必要時需經過高壓消毒后使用。病房每天用紫外線消毒一次,做好患兒的皮膚、臀部及臍部護理。超級秘書網
3.5喂養
輕度窒息復蘇后的新生兒,如反應好、吸吮力好,可直接喂母乳。如果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或胃管喂養。重度窒息復蘇恢復欠佳者,適當延遲開奶時間,防止嘔吐物吸入再次引起窒息。如果喂養不能保證營養供給者,給以靜脈補液,一般先靜脈點滴10%葡萄糖,以后根據需要加滴復方氨基酸、中性脂肪、血漿等進行靜脈高營養治療。
3.6安靜
窒息兒必須保持安靜,減少搬動,護理和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動作要輕柔。頭部略抬高以減少顱內出血。
方法:對42例窒息新生兒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42例發生窒息的新生兒,除2例伴有顱內出血放棄治療,1例伴有肺出血死亡外,其他39例全部治愈出院。
結論:在工作中我們體會到及時搶救和有效的復蘇及復蘇后正確的護理和治療,能夠提高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47-02
1臨床資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出生和外院轉入我科的新生兒中,有42例發生窒息。 其中男26例、女12例;其中輕度窒息24例,重度窒息8例,圍產期窒息6例,反流性窒息4例,臨床治愈39例,放棄治療2例,死亡1例。
2搶救方法
在胎頭娩出后,助產者必須用左手自鼻根向下頜擠壓,盡量擠盡口鼻內粘液和羊水。胎兒娩出后使新生兒仰臥,肩下墊起,使頭后仰,用吸管吸凈鼻咽喉及口腔粘液、羊水,負壓不超過30mmHg,每次吸10秒,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可用喉鏡進行氣管插管吸出。亦可用徒手插入法。動作必須迅速及時,要在生后1分鐘內完成,注意勿損傷呼吸道粘膜。清除呼吸道異物后不能呼吸者,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同時給予吸氧。心率慢于60次/分鐘者應先用胸外心臟擠壓。經上述處理,心率仍不見改善,應予藥物輔助治療,復蘇過程中要確保輸液通暢。整個復蘇過程中必須保暖?;純好涑龊罅⒓床粮尚律鷥撼睗竦纳眢w,減少散熱,最好有遠紅外線保溫床設備。因寒冷會提高代謝增加耗氧,加重酸中毒。
3窒息復蘇后的護理
對窒息的新生兒進行及時有效的復蘇,首先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有效呼吸,增加通氣,保證氧氣的供給。其次是維持有效循環和藥物治療等。
3.1保暖。在無暖箱的情況下,用熱水袋保暖,防止發生燙傷,水溫以不超過50℃為宜。如有條件,可將患兒置于暖箱中。暖箱溫度應根據患兒體重調節?;純浩つw溫度盡量維持在36.5℃左右的中性溫度,以減少耗氧量。
3.2監測生命體征。呼吸是監護的重點。如果呼吸頻率持續大于60次/分,呼吸暫停大于15秒~20秒/分,伴有心率下降,唇周及四肢肢端發紺,并常有呼氣性,這時患兒常需要氧氣吸入。一般采用頭罩給氧4~5升/分。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用氧濃度,因為低氧會造成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損害,長期高濃度吸氧又會造成氧中毒。
心率和血壓的監測,它們常隨呼吸情況而改變,監護中主要測心率,注意心音強弱,心律齊否。心率如果低于80次/分,應采取胸外心臟按壓或應用興奮心臟的藥物。如果心率高于180次/分以上,并伴有肝腫大,可能有心衰發生,根據醫囑使用強心藥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配合搶救,對提高患兒的成活率起到積極作用。血壓的收縮壓約45~80mmHg。
3.3觀察病情變化。因新生兒窒息可引起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為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和預后良好。我們必須嚴密觀察患兒的不良表現,如哭聲大小、有無尖叫、四肢肌張力、末梢循環、皮膚溫度及顏色、各種反射是否正常、意識有無障礙、大小便情況等。如發現上述有異常,應采取積極措施,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影響患兒的生命。
由于窒息缺氧患兒的括約肌松弛,胎糞可在生前已部分排除,而生后無糞便或因腸蠕動減少而少糞便,也可因窒息缺氧血液重新分布而致腸道缺血。于生后幾天出現腹脹和帶血性大便,小便也因缺氧缺血導致腎臟受損引起排尿減少。故對大小便的次數、量、顏色、性狀的觀察和記錄都具有重要意義。
3.4預防感染。因為新生兒機體抵抗力低,病原菌易侵入機體引起感染,可適當應用抗生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工作人員接觸新生兒前后應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病房每天定時通風兩次,并用紫外線循環空氣消毒機消毒病房2次,加強新生兒暖箱的消毒,每天擦拭并每周更換一次,患兒所用物品必要需經過高壓消毒后使用。臍部護理:①斷臍時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臍帶結扎過緊或松脫。②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天用75%酒精消毒臍部。③臍帶脫落后用清潔紗布包裹。皮膚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給予潤膚油油浴全身皮膚,(尤其是皮膚皺褶處血跡及胎脂),患兒病情平穩后每天給予溫水洗澡一次,勤換尿褲,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
3.5喂養。輕度窒息復蘇后的新生兒,如反應好、吸吮力好,可直接喂母乳。如果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或胃管喂養。重度窒息復蘇恢復欠佳者,適當延遲開奶時間,防止嘔吐物吸入再次引起窒息。如果喂養不能保證營養供給者,給以靜脈補液,一般先靜脈點滴10%葡萄糖,以后根據需要靜脈加滴靜脈高營養藥物治療。
3.6安靜。窒息患兒必須保持安靜,減少搬動,護理和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動作要輕柔。頭部略抬高以減少顱內出血。
4體會
本文中42例發生窒息的新生兒,在胎兒出生后,采用新法復蘇技術及復蘇后生命體征和病情的監護及精心的護理,及時的治療,除2例伴有顱內出血放棄治療,1例伴有肺出血死亡外,其他39例全部治愈出院。提示我們在新生兒發生窒息時,必須及時進行有效的復蘇技術及監護生命體征的變化,因缺氧可引起多器官的損害,特別是大腦在缺血缺氧四分鐘以上,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而且窒息兒的智能異常,并發癥發生均與缺氧時間存在重要關系。因此,應正確有效地處理,力爭盡快復蘇,減少后遺癥發生,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和優生優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新生兒窒息的治療與護理,不需要名貴藥物、名貴儀器,最主要的是需要醫務人員的責任心、愛心和信心。
參考文獻
[1]范運閣,張鳳榮.分娩方式與產程對新生兒窒息的影響[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1,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