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技術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is growing, and the section of high-pressure aerial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hich also has a higher demand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basic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will classify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present line project and elaborate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several common problem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關鍵詞: 桿塔基礎;分類;特點;技術措施

Key words: tower base;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technica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5-0086-02

0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和生活用電量的不斷增長,高壓架空線的截面隨之逐步增大,這對輸電線路基礎的承載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據不完全統計,輸電線路基礎工程的工期占整個線路工程的50以上,材料運輸量占50~60%,造價費用占20~40%,因此,基礎工程無論在工期,還是在運輸量和造價方面均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將對目前線路工程基礎施工的主要方法和特點進行分類,并對幾種基礎施工常見問題的應對技術措施進行闡述。

1桿塔基礎的主要分類和特點

1.1 巖石基礎①巖石嵌固基礎:利用機械(或人工)在巖石地基中直接鉆(挖)所需要的基坑,將鋼筋骨架和砼直接澆注于巖石基坑。該基礎適用于覆蓋層較淺或無覆蓋層的強風化巖石地基,其特點是底板不配筋,基坑全部掏挖。由于該基型充分利用了巖石本身的抗剪強度,砼和鋼筋的用量都較小,同時澆制砼不需要模板,減少了基坑土石方量。因此,該基礎抗拔承載能力較強,施工費用較低。②巖石錨桿基礎:通過水泥砂漿或細石砼在巖孔內的膠結,使錨筋與巖體結成整體。該基型適用于中等風化以上的整體性好的硬質巖。該基礎是在巖石中直接鉆孔、插入錨桿,然后灌漿,使錨桿與巖石緊密粘結。由于該基型充分利用了巖石的強度,因此砼和鋼材量較少,施工費用較低。但該基型對地質要求較高,需逐基鑒定巖石的完整性和堅固性,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

1.2 掏挖基礎常用有三種:全掏挖式基礎、半掏式基礎及斜插式掏挖基礎,該基礎在基坑施工可成型的情況下,開挖基坑時不擾動原狀土,避免大開挖后再填土。適用于無地下水或地下水位低于砼基礎底面高程,硬塑粘性土地基黏土、硬塑、碎石及不同風化程度的巖石等。該基礎能發揮原狀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和抗傾覆穩定性,同時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比用階梯型基礎節約鋼材和砼分別為3~7%和8~20%。但存在砼澆灌后無法進行外觀檢查以及如有缺陷無法進行修補兩個缺點。

1.3 臺階基礎屬傳統的基礎型式,基礎底板的臺階高寬比不小于1.0,基礎底板內不配置受力鋼筋。適用廣泛地質、各類塔型,其特點是大開挖,采用模板澆制,成型后再回填土。由于臺階基礎砼量較大,埋置較深,難以達到設計深度的流砂地區盡量避免采用該基礎。

1.4 板式基礎基礎立柱和底板內配置受力鋼筋,其底板的臺階寬高比不小于1.0(不宜大于2.5)。該基礎與臺階基礎相比,埋深淺,易開挖成形,砼量能適當降低,但鋼筋量增加較多。該基礎適用于軟弱地質條件,有效防止基礎下沉或者傾斜。板式基礎設計時應控制沉降及不均勻沉降,對轉角塔及負荷較大的直線塔進行地基沉降變形驗算,施工時應盡量少擾動地基土,清除開挖的全部浮土并做好墊層,必要時使用塊石灌漿。

1.5 斜插式基礎基礎的主柱與基礎底板不垂直的一種基礎形式,是臺階或板式基礎的特殊形式。該基礎的主要特點是基礎主柱坡度與塔腿主材坡度一致,塔腿主材角鋼直接插入基礎砼中,使基礎水平力對基礎底板的影響降至最低。斜插式基礎在平原、河網地區使用較多,其最大優點就是節省基礎材料,施工較為方便。其缺點是施工精度要求高,基礎成型后如發生沉降或者偏移,則很難對其進行處理。

1.6 樁基礎由基樁或連接于樁頂承臺共同組成的基礎,樁基礎分為單樁基礎和群樁基礎。承臺底面位于設計底面以下與土體接觸稱為低承臺樁基,反之為高承臺樁基。對于地質條件為流塑、地基持力層較深且基礎作用力較大的耐張塔或直線塔,使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是設計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其優點是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缺點是施工費用較高。樁基礎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是斷樁,而灌注樁基礎除出現斷樁外,常見的還有鉆孔偏斜、糊鉆、縮孔、孔壁坍落、護筒冒水等情況。

1.7 復合式沉井基礎上部為砼承臺,下部是薄壁下部是薄壁鋼筋砼沉井聯合組成的基礎。該基礎是針對地下水位較高的軟土地基,尤其是容易產生“流砂”現象的軟土地基的一種新型的基礎型式。該基礎埋深較大,整體性好,穩定性好,具有較大的承載面積,能承受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載。但施工工期較長,對粉砂、細砂類土在井內抽水時易發生流砂現象,造成沉井傾斜;沉井下沉過程中遇到的大孤石、樹干或井底巖層表面傾斜過大,也將給施工帶來一定的困難。

1.8 聯合基礎鐵塔四個基礎墩用一個底板連成整體且基礎墩間用橫梁連接而成的基礎。該基礎適用于基礎根開較小且基坑難以開挖、板式基礎上拔土體重疊的軟弱土塔位,其設計特點是埋深較淺,四個基礎整體澆制,基礎底板上面的縱、橫向加勁砼梁承擔由基礎上拔力、下壓力和水平力引起的彎矩,底板與縱、橫向加勁肋配筋,整體性好。缺點是基礎材料用量較大,施工較為煩瑣。

2幾種基礎施工常見問題的應對技術措施

2.1 掏挖基礎施工的技術控制由于掏挖基礎施工的隱蔽性,導致凝土澆灌后無法進行外觀檢查及發現缺陷無法進行修補,因此該基礎的施工質量控制尤為重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①連續級配制配料,或將2~4cm與0.5~1.0cm的石子按8.5:1.5的比例混合。②采用襯墊塑料布的方法,以避免地面處基礎壁被碰撞脫落,澆制立柱后拆除。③采用砼坍落度選大一級的方法,保障掏挖基礎擴大頭部位的砼容易搗實。④在保持水灰比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整砂率或增加水泥漿量以滿足砼和易性要求,當擴大頭澆灌砼飽滿且振搗完畢后,如周邊殘存氣體,可補充砂漿填充空隙,此時立柱部位的砼坍落度可小一些。⑤為了提高砼強度及密實性,掏挖基礎應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其作用半徑約為振動棒插入有效長度的1.5倍,使用時應當快插慢拔,插點均勻排列,逐點移動,有序進行,間距以300~400mm為宜,每次插入振搗時間一般為20~30s,以砼表面呈現水泥砂漿和不再出現氣泡、不再顯著沉落為止,不允許搗固過度。振搗時振動棒與模板的距離應大于100mm,應注意避免與鋼筋的長時間接觸。砼振搗是項重要的工作,應由有經驗的技工操作并設專人監督。

2.2 臺階基礎、板式基礎、斜插式基礎施工的技術控制臺階是此類基礎的主要特征,而最不容易控制就是臺階之間結合處的質量,控制不好就會跑漿從而出現蜂窩、狗洞甚至露筋等現象,因此應采取的技術措施有:①在砼澆制到階梯結合處時,在上層模板外側底部四周與下層階梯砼之間的空隙用砼堆壘起來,然后再往上層階梯模內澆灌砼,待澆灌到一定高度后,進行搗固,待見到砼堆壘起來的模板四周開始冒出水泥漿后停止振動,繼續澆注砼。②斜插基礎因立柱傾斜容易造成內角漿多,外角漿少,而出現空隙形成蜂窩,因此在澆灌立柱砼時不應直接往內角推料,而應用方鍬往外角下料,以達到立柱內外角的砼漿石均勻。同時,對于斜插基礎主柱的澆制搗固,因振動棒很難放到基礎主柱斜面附近,使其斜面處的砼搗固不夠。所以,立柱砼除用機械搗固外,還應用搗固釬搗固主柱的四個面處的砼,以免產生蜂窩及狗洞現象。③在基礎回填時,為防止基礎移位或傾斜,應該在基礎周圍均勻回填。特別是斜插基礎回填應該先回填斜柱內側,然后回填外角側及側面,回填時土方傾倒高度應該盡量放低,避免土方沖擊基礎。④斜插基礎主角鋼位置控制是關鍵,因此在基礎施工之前需要計算主角的下端根開及對角線尺寸以及主角鋼露出立柱頂面的高度;同時固定主角鋼的底部,應制作厚度390mm×390mm×80mm的砼墊塊,墊塊中部有一個角鋼凹槽。將墊塊放入墊層上預留出地凹坑內,測量人員用經緯儀對墊塊進行相關數據測量并操平找正,然后在墊塊的四周用砂漿及碎石填塞,使其穩定,避免在澆灌砼時主角鋼底部發生偏移;⑤在進行斜插基礎澆制施工的過程中,測量人員經常檢查基礎頂面根開、插入角鋼頂面的棱到棱半根開、高差、傾角等,如有誤差及時調整。

2.3 樁基礎施工中斷樁的技術處理斷樁是水下澆注砼的重大質量問題,任何處理方法都應與監理方、設計方研究確定后再實施。針對斷樁的原因應采取如下技術措施:①砼的坍落度應經檢查符合設計要求,粗骨料必須按規范要求進行控制。②一邊澆注砼一邊拔導管,并隨時掌握導管埋入砼內的深度,確保導管始終被砼埋住。③當導管堵塞,砼尚未初凝時,可以吊起一節鋼軌或其它重物往導管內沖擊,將堵塞的砼沖開,然后再繼續澆注砼。④如果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斷,可用比原樁徑稍小的鉆頭在原樁位孔鉆孔,至斷樁以下適當深度,重新清孔;在斷樁的部位增加一節鋼筋籠,其下埋入新鉆孔中,然后再繼續澆注砼。

2.4 軟地基基礎加固當桿塔基礎處于軟地基時,關鍵除了做好基坑開挖和砼澆制過程的排水措施,盡量避免基底原狀土受到擾動以外,還可采用以下兩種基礎加固方法:

①振動密實法:增加的碎石可以改善土壤的組成,使其密實度增加。將長約2000mm、重約1.8t的長筒形振動頭深振入土中,使附近的土被振實。當需要振實的深度較大時,還可以將振動頭加長。作業時振動頭掛在一臺可移動的吊車的吊臂上,使其可邊振動邊垂直地下降逐步振入地中。必要時,還可以在振動的同時向深孔中噴射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振動結束后,在振動頭形成的孔中填入碎石,使其形成一個個碎石柱。這些石柱的布置模式視桿塔增加的荷載以及原土壤的比重和密實后的土壤比重經計算而確定。

②壓力注漿法:首先將若干個直徑150mm,長度與基礎埋深相同的套管打入土中,向其中壓入水泥和粉煤灰配制的水泥漿,擠入管底四周的土中并穿透滲入回填土的空隙。操作過程:先依次向各管中泵入水泥漿,然后逐漸增大壓力,直到水泥漿從相鄰管口溢出為止。加壓時,套管的上端要用進行密封,這樣才能使水泥漿擠壓滲入土中。注漿后3~4小時就可拔出套管,水泥漿留在土中。注漿效果取決于套管外壁和土壤的間隙緊密程度并與回填土的狀況有關。

3結語

輸電桿塔基礎是保證桿塔在垂直荷載、水平荷載、事故斷線張力以及外力作用下具有設計的穩定性,不發生上拔、傾覆,下沉或傾倒,因此施工質量是保證線路長期穩定運行的根本。施工單位要根據PDCA循環,切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質量控制,實現工程質量精品化。

參考文獻:

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測繪工作;遙感技術

1 測繪遙感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現狀

測繪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環境的檢測、災害防治、地質勘探等方面,現代的測繪遙感技術在20 世紀50 年展起來,隨著測繪遙感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提升,當前的測繪遙感技術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測繪遙感技術水平的提升。

1.1 測繪遙感技術應用還不夠廣泛

測繪遙感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前景十分的樂觀,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應用技術不斷拓展。但是就當前的現狀來看,面臨著重要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應用的范圍還不夠廣泛。測繪遙感技術因為用途的特殊性還沒有被當前的人們所熟知,在地質勘探的過程中對地質測量以及工程勘探等工作還采用傳統的地質測繪技術,對測繪遙感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觀念上的制約造就了測繪遙感技術在其他領域難以發揮效果,更加不利于測繪遙感技術的提升推廣。

1.2 測繪遙感技術應用不廣泛不利于空間信息資源的采集工作

測繪遙感技術以空間信息技術發展為主要依據,能夠體現測繪遙感技術在空間開發上的諸多優點,并且對空間信息技術的功能進一步的提升與延伸。測繪遙感技術利用空間技術進行定位導航,這樣能夠加強測繪遙感技術在勘探工作中的精度準確性的提升。

1.3 測繪遙感技術成本造價高

測繪遙感技術的成本提升制約著測繪工作的進一步提升。隨著測繪遙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測繪遙感技術已經由實驗階段向技術應用階段發展,對環境檢測,地質勘探等功能更加凸顯出來。但是在測繪工作中,測繪遙感技術沒有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主要原因測繪遙感技術的成本投入高,測繪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重點部門中的重點科研項目。例如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治理、地質勘探工作的開展等進行測繪工作。

1.4 完善測繪遙感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隨著測繪遙感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進一步普及,測繪遙感技術在工作中的問題逐漸的顯現出來,這種現象的出現能夠提升測繪遙感技術水平,加快技術推廣工作的實行,是完善測繪遙感技術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重要方法。

2 遙感技術的特點

1、較大面積的同步觀測。在進行資源和環境調查,和國土資源動態監測時,較大面積同步觀測所取得數據是最寶貴的。依據傳統的地面調查,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工作量很大。而遙感集市云平臺上的數據信息則可以為此提供最佳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形和地物阻隔限制。

2、時效性。遙感探測,尤其是空間遙感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同一地區進行重復探測,發現探測區域內許多事物的動態變化。如遙感動態監測,利用地球資源衛星(如美國的陸地衛星Landsat、法國的spot等)數據,經過處理可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幾年、1年或幾個月時段內的動態變化情況和數據。而靠傳統的地面調查則須在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獲較大范圍地區動態變化數據。因此,遙感大大提高了觀測的時效性。

3、遙感信息的綜合性。遙感獲得的地面物體電磁波特性信息綜合地反映了地面上許多自然、人文信息。紅外遙感晝夜均可探測,微波遙感可全天候探測,人們可以從中有選擇地提取所需的信息。從地球資源衛星所獲得的地物電磁波特性可以綜合地反映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而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

4、經濟性。遙感的費用投入與所獲取的效益,與傳統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測繪遙感技術在實際測繪工作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測繪遙感技術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與傳統的測繪技術手段相比,測繪遙感技術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能夠極大的避免傳統測繪技術帶來的工作弊端。利用測繪遙感技術能夠檢測的范圍面積較廣,能夠具體客觀的反映測繪所在區域的地質情況,獲得更加全面的材料資源。測繪遙感技術能夠對氣候、地質進行實時動態性的監控。測繪遙感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統作為技術支撐,對所在區域進行定位之后就可以進行全天實時動態檢測工作。例如對礦區開采地的環境污染檢測,能夠搜集到線管的動態檢測數據報告,從而為治理礦區環境污染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測繪遙感技術基于實際的工作情況受到的人為干預較少,能夠客觀的反應監測區域內的實際情況。

3.1 推動測繪遙感技術的升級優化

加大對測繪遙感技術的普及工作。只有加大對測繪遙感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才能夠實現測繪遙感工作的全面提升。隨著時代的發展,測繪遙感技術已經呈現出強大的發展生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技術優勢,在復雜的地質環境中能夠對開展勘探工作,并且實現對各種災害過程進行的實時監控工作,獲取動態資源數據,為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以及建立災害防治工作體系提供了便利,所以要加大對測繪遙感技術的提升,對測繪遙感技術進行充分的普及工作。測繪工作人員要降低遙感技術工作的成本投入,通過降低對測繪遙感技術的成本投入,實現行業對于測繪遙感技術的應用。只有相應性的減少資金的預算投入,才能使越來越多的行業選擇測繪遙感技術。

3.2 全面提升空間分辨率

全面性提升測繪遙感技術空間分辨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測繪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的應用。傳統的測繪遙感技術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大多數只是對宏觀方面的檢查,但是由于技術的發展,全新工作思路的應用,測繪遙感技術與地質結合的程度越來越高,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少,但是作為測繪地質工作人員要改善相關的工作思路,提升測繪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的應用。

4 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測繪遙感技術研發以及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測繪工作主要對環境資源、地質勘探等進行監控觀察。測繪遙感技術因為測繪范圍廣、動態監察優勢以及獲取的數據資源客觀真實被越來越多的測繪工作人員所接受,促進了測繪行業的發展。測繪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空間信息技術的推廣使用上,為獲取地質資源的動態變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測繪遙感技術的發展為國家安全、社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信息。本文就對當前的測繪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完善測繪遙感技術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冬.測繪工作中測繪遙感的應用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 02):45-46.

[2] 丁新.測繪工作中測繪遙感的應用論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09):52-53.

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應用;水文水資源領域;遙感技術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04-0024-01

我國多個領域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已經應用到了遙感技術,尤其是水文水資源領域。大量水文方面的資料都通過遙感技術獲得,不僅使研究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也得到研究成本縮減,同時促進了水文水資源領域的研究工作。

一、遙感技術概念及特點

遙感技術的綜合性較強,以電磁波相關知識為基礎使用傳感器來分析遠距離輻射以及電磁波信息,從而進行分析、收集整理,最后將影像集合,并且探測、識別地面上的不同景物。在資源考察、氣象觀察、局勢偵查或是地圖測繪等領域上,遙感技術的應用比較廣泛。[1]由于其有速度快、質量高的特點,使得水文勘測的工序簡化,人力資源也得到節約,工作效率進而提高。并且收集的信息量大、成本低、周期短。

二、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應用

(一)檢測降水量

當下通行的降水量監測方法是利用衛星信息和地面雨量站之間的差值,結合云頂溫度和像素降水點之間的聯系進行檢測。由于某些地方雨量站較少,所以可以利用雷達進行監測,以便獲取降雨量數據。[2]此外還有氣象衛星、航空飛機等等的方法。雷達主要利用空間信號并且采集相應的降水粒子來預報局部或是短期降雨量的大小,最后使用計算機來計算降雨量。由于云層的厚度對雷達的估算影響較大,就可以結合衛星和雷達結合來計算降水量。如今衛星主要使用綜合的微波輻射法是對大面積的降水量而進行預報并估算降雨量,現在較多使用的是利用航空飛機深入云層對周邊進行監測,分析出不同角度的云層和余地的分布,并用計算機分析處理自動收集的大量云雨信息,并在電腦中顯示出來。水文研究部門由此得到大量數據基礎。

(二)監測蒸發量

通過物理方法表示地表能量和質量的轉化進而計算得出蒸發量。蒸發量的估算由于遙感技術的使用日漸成熟。,所以統計經驗法、能量余項法以及全遙感信息模型的計算就有了存在的意義。這些模型依據不同的特點,又可以分成多層模型,各自的優勢也不同。一層模型作用地點不同,分為地表土壤和植被,二層模型則用于計算地下土壤或是地表植被以及地上熱量的余熱。而如今多層模型的使用把將土壤分成了很多層。近年遙感數據在我國的應用,以地表特征參數為基礎建立了政務蒸騰計算模型,被用來計算非均勻地面條件下的蒸散,蒸發量的計算因此更加簡潔有效。[3]

(三)徑流量預測、預報

通常主要以水文氣象站的數據和衛星遙感系統的監測數據為依據預測和預報徑流量,然后在水文模型中輸入主要信息進行計算得到相關信息。盡管河川徑流不能直接用遙感技術進行估算,但遙感技術可以通過對地質、土壤、地貌、植被及相關的水系等因素的分析來估算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及蒸發量等要素。建立以計算結果為基礎的模型,通過模型預測和預報徑流量。最早主要是以遙感技術為基礎預算徑流量,利用衛星云圖、水文模型分析地表土壤、土地可利用區及植被,然后使用雷達實現對降水量的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發明了以多種覆蓋類型蒸發的新型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據對徑流量進行預測和預報。[4]

(四)地下水遙感

觀測地下水的過程非常復雜,同時由于實地勘察得到的數據不足經常使觀測得到的數據不夠精確。應用遙感技術將地貌以及地面覆蓋的植被以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由于地下水會影響地貌,通過分析地下水的變化以及地下水的機構指導觀測工作。

(五)地表水遙感

由于地球上的地表水分部廣泛,導致水文工作中數據的收集難度較大,僅僅依靠人工的話許多地區的地表水觀測都不能完成,如果采用遙感技術就會讓這些工作變得十分簡單,遙感技術通過電磁波將每個波段水體的變化情況成像記錄,使河流、湖泊的形狀可以明顯的體現,為水文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便利。

三、水文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的注意事項

(一)在水文工作中要有選擇性的采用資料與數據

在水文工作中遙感技術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能夠使水文工作質量與效率有效提高,不過通過遙感技術獲得信息量過于豐富,水文工作者需要有選擇性的采用資料以及數據,水文工作中要依據研究目的對遙感資料與數據進行選擇。

(二)人工作業不會被遙感技術取代

與人工作業相比遙感技術雖然先進且有明顯優勢,但是遙感技術并不能在水文工作中代替人工在野外進行定點調查,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遙感技術并不能獲取所有水文研究工作需要的數據與資料;2.在解譯遙感技術獲取的資料時需要人工作業來檢驗資料與數據,能夠更加準確的解譯取得的資料與數據。[5]

四、結束語

在水文工作研究中對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受限制的傳統研究方法改變了。水文研究工作應用遙感技術獲取非常多的水文資料,并且使預算和水文模型的準確度得到提高,降低了研究難度,促進了水文研究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寇小華.水文數據同化方法及遙感數據在水文數據同化中的應用進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5.

[2]張正萍,馬勇,張正波.基于衛星遙感的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系統原理[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01.

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遙感;地質勘查;礦產勘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04

1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概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發射了搭載多光譜掃描儀(MSS)的陸地衛星(LANDSAT),從此,遙感作為一門全新的技術學科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遙感是通過空中的遙感器(飛機、衛星等)發射特定譜段的電磁波,與需要探測的物體發生相互作用,包括輻射、反射、散射、極化等,來識別探測物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新型技術。

與探測立場(重力場、磁力場)、彈性波等地球物理方法不同,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優點更為顯著,具體如下:

(1)視閾廣,可同步探測大面積區域。

(2)采集的信息多樣、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單一。

(3)可在同一位置持續觀測。

遙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視野和視覺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已成為研究地球表層系統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找V、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監測和評價和基礎地質研究等方面得到廣泛的使用和發展,技術也逐漸成熟。尤其是在無人機、小衛星等新型傳感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遙感技術在分辨率、觀測尺度、識別精度等方面也更加完善。

2 遙感地質勘查應用的技術基礎

(1)地物光譜。地質體對不同譜段入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的綜合響應也存在不同,因此,繪制地物光譜成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首要解決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成像光譜學得到了建立和發展,奠定了遙感技術發展的基礎。便攜式光譜儀的推廣,使得巖礦光譜測試工作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發展,其使用范圍也更加廣闊,如鉆孔巖心光譜測量及其在礦床勘探中的應用、礦業選冶等方面推廣應用等。

(2)遙感圖像處理。遙感器直接獲取的圖像在幾何尺寸、圖像分辨率、光譜成像等方面可能存在誤差,因此,需要通過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對圖像進行輻射校正、幾何糾正、圖像鑲嵌、圖像增強等處理和修正,此外,還需要對圖像進行特征提取、圖像分類、專題信息提取以及影像地圖制作等處理。早期的遙感圖像處理是利用光學、照相等進行光學處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基本使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處理。

(3)遙感異常提取。所謂遙感異常是指在獲得的遙感數據中,存在的可能與成礦圍巖蝕變礦物有關的信息,這種信息一般被量化,通常用于找礦。遙感異常信息提取方面使用的主要技術有圖像比值、主成分分析、圖像歸一化、彩色空間變換等,同時,利用特征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間變換等手段和方法進行增強處理,使遙感勘查技術在不同地區和地質背景下的礦產勘查均能得到良好的應用。

(4)高光譜遙感技術。相比普通遙感,高光譜遙感技術所獲得的光譜分比率更高,可達到λ-2,從而可獲得連續并且完整的光譜曲線。在高光譜遙感技術所使用的光譜段中,中/熱紅外譜段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因其通常能夠獲得更豐富和精細的遙感信息,可識別和區分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譜段無法識別的造巖礦物。雖然高光譜遙感技術在1985年就被提出,經過30幾年的發展也逐漸成熟,但是獲取數據的難度和成本依舊很高,這也是制約該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

3 遙感技術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因其眾多優點和優勢,在礦產勘查、環境地質評價、地質災害監測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就礦產勘查而言,其方法和模型主要有礦源場-成礦節-信息異常遙感找礦模式法、勘查指數遙感找礦預測、色-線-環-塊-帶五要素找礦預測法等,不同的方法和模型的側重點有所區別,但歸納起來,均是通過分析已知典型礦床的成礦規律,對比遙感技術獲取的信息,建立找礦模型,提取單一巖性與巖石組合、侵入巖體、構造等基礎地質環境信息,指導區域成礦帶、成礦區、靶區找礦的預測。

應用,礦源場-成礦節-信息異常遙感找礦模式法,首先要分析目標地區的已有地質資料,確定成礦帶的大概位置和范圍,并研究成礦帶內的成礦理論,搜集基礎地質信息,經過對比分析確定找礦預測區域和控礦要素。進而利用遙感技術獲取遙感信息,通過信息的提取,確立控礦要素的解譯標志,根據解譯標志編制控礦要素圖,通過綜合手段,進行成礦預測,優選找礦靶區,提出進一步工作方向。

4 小結

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遙感以其大面積的同步觀測、信息豐富、定時、定位觀測和綜合效益高等眾多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尤其在礦產勘查方面,在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了快捷、可靠和全面等特點,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王潤生,熊盛青,聶洪峰等.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85(11):1699-1743.

[2]何騫.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3,9(13).

遙感技術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震預測工作;應用

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板塊交界處,大陸板塊的緩慢運動,使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相對較高。所以,能夠及時、準確、有效地進行地震預報、監測以及震后救災工作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遙感技術的特點是高效率信息收集、獲取信息量較大、方式多樣與間隔時間較短等,可以保證全方面24h的動態監測,所以其用于地震預測、地震災害現場調查與震后損失核算等是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課題。該文主要對遙感技術用于地震預測工作進行簡要描述。

1遙感技術與地震

遙感技術(RS)指的是通過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夠遠距離獲取“物體”的各種信息。使用遙感器遠距離獲取目標對象的各種數據,再采用特定方式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得到目標對象的相關情況。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質之間的特定關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探測、分析、研究地球現有的資源和地理面貌,是對地球表面的空間與時間的特征以及規律變化進行觀察研究的新型技術。遙感技術的優點是概括性強、綜合性優異、宏觀調控力強、具有直觀可視性等,由此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人為性的干擾,在合理分配有限資源的同時,使震區各項數據能夠快速有效地傳輸。通過將遙感技術和傳統地震探測技術進行對比,能夠發現遙感技術要更先進、更科學以及更加具有時效性,其使用于地震的預測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震的實質是地球內部的某種結構產生突然性的破裂引發震波,在某個范圍中引發地震的現象。地震現象伴隨的是災難與危險,具有突然性、危害嚴重性以及影響較大等特征,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所處的位置是亞歐大陸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頻繁,因此地震發生的數量也相對較多。世界范圍內死亡人數前十的地震中,有一半發生在我國。使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預測、地震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等震前震后各種處理工作,提高了地震預測的準確性,能有效控制和減少震后各種問題的發生。目前,遙感技術在災后重建工作的規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強震區之中,利用遙感技術還可以評估災后重建工作的進展,為管理人員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利用遙感技術,還可以獲取震區的地理資料,為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科技保障。

2遙感技術應用于地震

傳統的地震預測、地震情況調查、災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實地勘測等方法。雖然能夠得到精確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數據信息,但其附帶著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那么使用遙感技術能夠優化傳統實地勘測方式的缺陷,伴隨而來的是更加先進、更加科學的地震各個階段的處理工作,其在地震領域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遙感技術主要以航天遙感影像分辨率為基礎,伴隨高分辨率影像技術的發展,推動著遙感技術在地震各個階段的廣泛使用。

3遙感技術在地震預測中的應用

地震的預測工作是一個國際性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且受到目前科學技術的限制,無法形成及時有效、準確的地震預測工作。現在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到地震預測的研究正在處于發展階段,伴隨而來的是很多難關需要攻克,現在科研人員研究的重點是使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震前監測,其中心是對震區的熱異常情況進行探測分析。地震發生前的地表溫度異常在國際的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我國歷史文獻中也有很多資料記錄了地震時地表溫度異常的情況。在強烈地震發生時,震中位置周圍一定范圍內將會出現溫度升高的情況,同時這種溫度升高包括空氣溫度、地表溫度以及地表下淺層溫度等。傳統地震預測技術對震前溫度變化的研究主要是對全國臺網監測的氣溫、淺層土地溫度與中、深層水溫等數據的分析,同時對震中位置附近區域的地表與指定深度的地下溫度情況變化的分析研究。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監測局部位置的溫度異常,無法形成范圍性溫度變化趨勢的數據。熱紅外遙感技術的特點是覆蓋性、24h動態信息監測、信息多樣性等,因此能夠對震區熱異常信息影像形成連續性監測。

4遙感技術在地震災害評估中的應用

地震災情的獲取與評估是降低災害影響的有效途徑,但是傳統人工勘探途徑不僅費用高,且工作效率低。實際上,早在1906年,美國科學界就利用風箏記錄了地震災后影響,從此,遙感技術開始應用在地震災害的調查與分析中,自此之后,遙感技術開始普遍應用在地震災害信息的預測中,獲取了突出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利用遙感技術來獲取震害信息,可以及時收集到道路、橋梁、建筑物等設施的信息,為地震后的災害評估提供資料支持。作為一種新興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遙感技術正日益發展成為一種先進的手段,并應用于各個不同的科學領域當中。對地震科學而言,快速、高效及準確地獲取信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遙感的特性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不同光譜段和不同空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可以根據其自身的特點應用于地震研究的各個研究方向。開展多源地震空間數據的綜合研究,并建立多源遙感數據地震應用模型是今后空間技術應用于地震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震害損失快速評估未來的發展應主要定位于結合高精度遙感數據和遙感震害模型的3S技術(RS、GIS及GPS)的應用,通過震害信息自動識別技術和目標物的精確定位技術真正實現震害快速得出結論。

5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晴隆县| 广东省| 满洲里市| 屏东县| 博乐市| 泽库县| 鲁甸县| 勐海县| 昆明市| 阳江市| 临沭县| 肇州县| 金昌市| 名山县| 龙里县| 汝阳县| 昌图县| 阿勒泰市| 平武县| 庆云县| 乐东| 沙湾县| 通州区| 尼玛县| 东宁县| 和平县| 伊通| 合川市| 青浦区| 彭泽县| 清原| 西平县| 楚雄市| 津南区| 年辖:市辖区| 平南县| 大港区| 桃源县| 融水|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