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調查人:耿艷利

調查時間:12月

調查對象:學生與學校

調查人數:4人

調查現象:

1、小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遼寧省遼陽市實驗小學某大隊干部對小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十分反感。她認為,學生在教室里的任務是學習,當你全神貫注地按動鍵盤發短信時,當你津津有味地小聲通話時,講臺上老師已經講授了許多內容,而你卻沒聽到,并且影響了周圍的同學學習。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

2、隨意遺棄垃圾的現象。漫步在操場上,隨時可以看到一些同學們亂丟的果皮紙屑。這時,我看到了一位正在撿地上的紙屑的同學。這位同學表示,同學們隨意亂丟紙屑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因為學校是大家的,我們不應該破壞自己的大家庭。說著,又撿起紙屑來了。

3、亂踐草坪的現象。許多同學在行走時為了一時的方便,不管是否該踐踏草坪,理所當然地從草坪上踏過。保潔員反映,學校已經多次強調不應踐踏草坪,可有的同學還是屢教不改,因圖一時的方便而踐踏草坪。校方并表示,將嚴抓踐踏草坪者。

4、衣著打扮與年齡不相符的現象。有一小部分同學為了追求時髦,講究個性,穿著太過于前衛,但還渾然不知。教師表示,學校曾強調過每天應該穿校服上學,可仍有一些同學因為愛美,而破壞校園規則。

調查結論:在學校與學生之間有上述不文明的情況。但是絕大多數同學都可以配合學校做一個文明的學生。所以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社會上會出現許許多多講文明的青年。忠心地祝愿每一名在校學生都能成為一名講文明的好學生。

調查對策:

1、讓同學們了解中小學生在校文明行為具體要求。

2、采取教育制和強制制度來讓同學們改掉壞毛病,養成良好的習慣。

3、讓同學們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不要由于一時的任性不改正錯誤。

相關鏈接:

1、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養的人。——羅斯金

2、 富裕并不帶來文明,而文明產生財富。——比徹

3、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職學生 禮儀教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160-02

目前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環境的影響、個人素質修養的差異及學校禮儀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現了某些中職學生禮儀行為不文明的現象,特別是中職學生的禮儀不符規范尤其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加強中職學生禮儀教育事不宜遲。學校和有關部門應齊抓共管,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其禮儀教育,提高中職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社會輸送較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

一、中職學生不文明的行為表現急需禮儀教育

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過度強調升學率,對后進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缺失現象,許多中職學生行為散漫,我素我行。他們在儀表方面受社會風氣影響較大,追求標新立異。有的學生只是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尊重為何物。所以職校應明確認識,把禮儀教育列入素質教育的內容,開設禮儀課,并有的放矢地將現實生活與理論聯系在一起,使學生了解各類型的禮儀規范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履行,使之成為習慣。

二、目前中職學生禮儀缺失的突出表現

一些中職學生榮恥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陳腐的東西當做“新潮”、“瀟灑”。例如學生中講臟話,抽煙酗酒,剪奇異發型,染黃發,穿拖鞋進教室,公共場合勾肩搭背,網上欺騙等現象在許多學生學習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在職業學校中,師生間最基本的禮節卻在逐漸消失。一些傳統的課堂禮節已逐漸“淡”出課堂。據了解,上課前有同學喊“起立”時,大部分學生在十幾秒鐘才會有反應松軟的站起來,沒有任何激情的喊一聲老師好。上課起立問好這件事,不但可以提醒學生要開始上課,更表現出學生對老師本應具有的尊重。同時,同學之間以及學生對管理人員之間也存在禮儀缺失。還有很多學生與父母之間缺乏基本的禮儀。例如有的學生常常騙父母的錢用來進行上網、打游戲、談戀愛等各方面消費。

三、中職學生的禮儀缺失及原因分析

1.家庭的因素

1.1家庭不和睦影響。一些中職生所生活的家庭,父母因經濟、性格等各種原因經常在家當著孩子的面打架、罵人,隨著時間變長一些不文明習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1.2父母不良習慣影響。有些父母身上不良習慣眾多。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大啊!

1.3父母離異的影響。現在的中職學生中,有很多生長在單親家庭,還有部分的繼父或繼母存在不肯過多的管理孩子,因為他們認為,管好了以后也記不到我,說不定還會恨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孩子存在的不良言行和禮儀從不進行管理,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隨著學生的成長不文明、不講禮儀的習慣也逐漸養成。

1.4父母均外出打工,疏于管理。現階段,因為家庭的負擔和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很多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以緩解家庭經濟的壓力。這時孩子的照顧就留給年邁的婆婆爺爺外公外婆進行照管,這樣的孩子,在管理方面存在著老人過于溺愛疏于管理,以致使孩子養成不講文明禮貌的壞習慣,還有的老人對孩子的管理常常力不從心,沒有辦法進行管理。

2.社會的因素

2.1社會環境的渲染。中職生的生活環境,經常能聽到說粗話臟話、打罵聲、吵鬧聲;隨地吐痰、亂丟亂扔;公交車上隨意擁擠、插隊擾亂秩序、破壞公私購物等現象已是司空見慣,很多歌星影星開專場演唱時,存在穿著暴露、花哨,整個身上的裝備怪異,看了后讓人感覺眼花繚亂。試想,學生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下,能講文明,能講禮儀嗎?這正如當前流行的一句話:學校教三年,學生在社會上三天就學壞了,看來,這句話不無道理。

2.2電影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的推波助瀾。新階段,很多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節目的內容都非常的低俗。常常聽見電影電視節目中隨意給劇中人物取外號綽號,什么干肛豆、豌豆尖,罵女人臭三八、臭;綜合類節目男女主持人打情罵俏、舉止輕佻;影視劇內容充滿暴力血腥、男女親吻擁抱等鏡頭;流行報刊雜志中的封面人物,流行時髦,穿的服裝是新穎奇特;一些網絡歌曲粗俗低劣。如老鼠愛大米;網絡上罵人的語言更是花樣翻新,黃賭毒信息也時有所見。中職生不講文明禮儀習慣,我們的部分宣傳媒體也可謂是功不可沒。

3.學校的因素

3.1學校、老師的歧視。中職生在某些初中學校和老師的眼中成了成績差、品德敗壞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多抱著順其自然,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學生不講文明禮儀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的養成了。

3.2個別老師的不良習慣。在某些中職學校,個別素質差的老師在講課和批評學生過程中不乏有說臟話粗話,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不良文明禮儀習慣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3.3校園大環境的影響。我們知道,多數中職生的學習、語言、行為、習慣較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良后果很容易出現

四、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探討

1.加強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在引導學生掌握禮儀規范的同時,應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種規章制度,將禮儀要求納入其中。逐漸規范中職學生自身行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逐步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營造良好的充滿禮儀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

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必須發揮中職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優勢,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明禮儀活動,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文明禮儀活動和社會公共活動, 不斷積累交往經驗,展示禮儀的魅力和中職生的風范。

3.樹立文明禮儀榜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在文明禮儀教育中,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運用榜樣進行教育,生動形象,說服力強,能夠使學生在耳聞目睹榜樣的事跡中獲得道德啟迪,在接受榜樣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認同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要求和規范。各班可指導學生組成文明禮儀調查小組,尋找身邊的文明禮儀細節,發動學生網上查找文明禮儀故事,各班組織文明禮儀故事會,根據所學文明禮儀知識設計制作 “我身邊的不文明行為調查和采訪” 調查表,對學校文明情況和存在的不文明現象進行調查,在認真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反饋給學校,為創建文明校園獻計獻策。同時學校可評選表彰十位“文明禮儀之星”,利用宣傳角展示他們的風采,樹立文明禮儀榜樣,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及時的鞭策和鼓勵。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整個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推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系列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形成人人爭當文明學生的良好風尚。

4.強化教師禮儀素養的身教作用

在禮儀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身教非常重要。教師對學生心靈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會成員所無法比擬的。。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行動做榜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帶動、教育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充滿敬意和熱愛,把言教和身教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禮儀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注重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教育的作用

中職生文明禮儀素養的提高,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構建三位一體立體網絡, 中職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良好的家庭教育,監護人尤其是家長要切實起到“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作用,比如父母注重自身的文明禮儀修養,不在孩子面前爭論、罵人、說臟話粗話、打架,不打罵孩子,衣著得體,注重言行,乘車等公眾場合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等,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就自然會養成。 社會應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等宣傳媒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明禮儀傳統。

參考文獻

[1] 尤曉微. 中職學生校園禮儀教育之我見[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12:54-55.

[2] 梁明驊. 加強中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之淺見[J]. 科技信息,2012,35:309+325.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輔導員 90后大學生 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輔導員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導師,在大學生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90后大學生,如何在處理學生日常管理事務的同時,進行有效的習慣養成教育,對新時代的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挑戰。

1 養成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養成教育是指以高校為主體,通過家庭、社會的配合,依據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對大學生施加系統影響,督促大學生養成文明的習慣以及走向社會后應具備的各種能力。養成教育由自然人過渡社會人的教育或者是使個體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養成教育,不僅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文明的行為習慣,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2 90后大學生養成教育缺失的表現

目前有不少學者和專家對當今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行為特點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他們的調查結果以及筆者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經歷,發現當今90后大學生主要表現出如下特性:

(1)個性張揚,但集體觀念淡薄。90后大學生是在更加開放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相比70后、80后來講,所受的家庭教育更加寬松。在此環境熏陶下的他們在個性方面更為張揚、獨立,他們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望,善于表達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然而,不少學生對身邊所發生的不良現象采取事不關己,不聞不問的態度,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忽視或者不考慮他人的想法,在團隊協作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差,集體意識缺乏。

(2)信仰自由,但價值取向功利。90后大學生成長在一個全球化的新時期,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并存,東西方價值觀念的差距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影響。面對事件、黃巖島事件、事件等重大政治問題,他們能表現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理性的愛國熱情。與此同時,在入黨動機方面,大部分學生有著“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追求,但也有少數同學入黨卻是為了就業或其他有利于個人發展的目的。

(3)敢于挑戰,但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學生是富有激情活力的一代,他們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喜歡探索,追求進步,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鮮事物,敢于嘗試和挑戰自己。但由于從小成長在優越、無憂無慮的環境下,導致他們面對逆境時常常表現出束手無策,情緒低落,缺乏獨立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武漢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

(4)喜好交往,但文明禮儀意識薄弱。90后的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表達,愛好交友,但在交往過程中,往往忽視文明禮儀。當前大學校園里,不文明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多:說臟話,教室、宿舍、食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遇到老師不打招呼,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大學生應該是懂禮貌、講文明的高素質群體,這些不文明行為與大學生身份確實不符。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教育迫在眉睫。

3 90后大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

(1)養成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參與。沒有規(下轉第226頁)(上接第200頁)矩不成方圓。高校的文化制度建設在大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養成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文明行為的形成具有極大的熏陶作用,制度規范對養成效果的擴張具有重大影響。然而任何制度都不能自動作用于人,也不能只是間接地傳授于人,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在平常工作中不僅僅是傳達和解釋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更不是強壓式的管理,而應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制度的制定過程,讓他們懂得什么是不規范的行為,什么是應該倡導的行為,將制度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從而實現由“輔導員管”向“自我管理”的轉變。

(2)養成教育應該抓好有效的教育契機。不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容易改變。因此,新生入學階段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今后養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時期。以筆者的經驗,對于90后大學生的養成教育,應從新生抓起。重視新生入學的每一個第一次,在每一次的接觸中,注重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獨立自主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與集體主義觀念,為大學四年的素質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利用講座、座談會和開展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幫助新生轉變角色,學會獨立,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3)養成教育應該重視輔導員的言傳身教和表率作用。同志指出:“教師是學生知識增長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等各個方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為人師表。”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最親近的老師和朋友,他的行為、形象乃至人格都會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響養成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因此,輔導員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跟學生講清道理,更要以身立教,注重修養,注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給學生做表率,用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和影響學生。

(4)養成教育需要創新的工作方法。90后大學生是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輔導員要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網絡在學生中的廣泛影響,積極發揮網絡作用,開展行為養成教育。可以采用論壇、BBS、QQ群、微博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正面引導教育,提倡鼓勵各種文明行為,批評不文明不道德現象,積極營造、強化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良好氛圍,進而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對學生在思想上進行積極引導,避免學生受不良思想和不健康輿論的影響和沖擊。也可以通過瀏覽微博等形式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更真實更直接掌握學生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養成教育。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習慣成自然則需要更大的努力。如果僅僅靠輔導員一方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大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形成合力,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共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而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礎。

參考文獻

[1] 戴長瀾.中國首份“90 后”大學生調查報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國青年報,2008-11-12(6).

[2] 李智,童政權.90后大學生低年級階段養成教育探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0.8.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一、將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和環境的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結合

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需要時間的積累,不僅是學校內,和學校周圍,學生生活環境也有關系。給學生更多的開放空間時間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對學業,制度的壓力,只會產生學生的抵觸情緒,或者在應付學校制度方面進行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樣,社會實踐方面,在具體的如何社會實踐并不需要學校的過多干預,由學生自己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也同樣,需要給學生更多的空間發展,不能因為短時間沒有效果就不再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二、走入社會,領悟生活,獲得真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識,就必須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而一次專題采訪、一個調查報告、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等,都是鍛煉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動諸方面能力的好機會,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聽平凡人說,讓事實說話,合時代節奏。這種“境教”還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有助于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轉變思想,樹立正確觀點,提高素質。

例如,在教學《文明交往》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校園中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包括不禮貌的語言、不禮貌的態度、不禮貌的行為。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現狀,聽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給他人帶來的傷害,從而取得了生動形象的教育效果。

三、開展多種課堂教學形式,注重學生參與。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動因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化教材內容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明白事理,體驗情感,增強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注重課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因此,實施情感教育將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學實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情感目標,對學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狀況進行摸底、了解,目的是為教學提供準確的學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學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為課堂上攻克情感目標尋求捷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體驗。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產生和表現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內在力量,是促使學生智力發展的動力。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材較為抽象和難懂,對初中學生來說學起來較為枯燥。但只要初中政治課教師認真分析和研究具體的教學任務和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有選擇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能為學生創設感知教材的種種有效環境,形成良好的情緒體驗。如教學電影、電視、幻燈片等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為學生創造出直觀形象的情境,呈現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畫面,使學生以趣入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任務順利而有效地完成。

例如,在講授“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就身邊的常見問題發表自己對消費的看法。結果學生列出了許多的社會熱點問題,如中學生在過生日送禮物時、在穿衣服上、在吃喝上等各方面進行相互攀比。在列舉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并適時引導,讓學生樹立適度消費、協調消費、科學消費的正確消費意識。

五、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新的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淡化了對理論知識灌輸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種特定場合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需要人為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動情點,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時,我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得到老師關愛的往事,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深深敬意和無限感激之情。接著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有關黟縣宏潭鄉毛田小學教師汪來九先進事跡的報道,讓學生從汪來九老師為了山區的孩子們,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事跡中,深刻感受到師魂的崇高與偉大,進而聯想到老師平日里對自己的關懷,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艱辛與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的動人旋律中,讓學生用最真誠的語言表達對老師的感激與祝福。此時,學生早已思緒萬千,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表白,真可謂“寓義于情,而義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六、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校園不文明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一、大力開展普及文明禮儀知識活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目前,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歸納起來,無外乎有這樣幾個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謙恭禮讓、諒解寬容、與人為善,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重形象、講禮儀;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遵守規則、維護公德,同情弱者、扶貧濟困,愛護環境、善待自然。

1.1 全面開展文明禮儀知識進課堂活動。 對于農村初中校來講,生源主要來自服務區和外來工子弟,文明素質普遍較低,文明禮儀知識相對薄弱。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關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教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文明禮儀。所以,學校在每學期的期初教職員工培訓會上,都由政教處組織全體教師先學習一些有關文明禮儀的知識,并要求全體教師要把相關的文明禮儀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同時要求班主任每個月至少要給本班學生上一堂專門的禮儀教育課,課前要認真進行備課,書寫教案,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校特點、學生特點,聯系實際展開學習,在學習后還要求學生要寫好日記,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約束。

1.2 組織觀看青少年文明禮儀影視教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明禮儀知識最終是要通過學生用實際行為表示出來的,所以僅僅依靠老師課堂上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分年級組織學生觀看不同場合的文明禮儀影視教材,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和感受,讓學生從中深受啟發,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文明行為,從而加強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教育。

二、創新形式,做活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學校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學校必須切實加強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掌握校園、家庭和公共場所的禮儀基本知識,逐步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成為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

2.1 豐富形式,靈活方法掀起禮儀教育活動

2.1.1 聯系實際學用并舉轉化教育活動的精神成果,開展我身邊的不文明行為調查活動。A、根據所學的文明禮儀知識設計制作活動調查表,調查表的內容以15項以下為宜,調查表的數量以30份以下為宜;B、選擇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為調查對象,進行的調查;C、調查結束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收集、整理;D、將收集、整理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做出調查報告;E、思考調查活動對自己的啟示和影響;F、將調查結果反饋給自己身邊的被調查者,告知他們要注意文明禮儀行為。

2.1.2 發揮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櫥窗等文化宣傳陣地,大力宣傳現代公民教育內容。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內容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為主線,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每周講話內容有明確的主題,內容充實,能真正起到引起師生的共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1.3 開展“美在文明,愛在禮儀”——自我成長活動A、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制定“改惡習,爭做文明中學生”的計劃;B、積極參加文明禮儀普及教育活動;C、從經常遇到的文明禮儀小事做起,加強自身的德育素質;D、記錄自己文明禮儀德育素質的成長日志;E、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不斷激勵自己成長、進步。

2.1.4 開展主題競賽活動A、“倡導文明禮儀、構建和諧校園”手抄報比賽活動;B、“倡導文明禮儀、構建和諧校園”知識競賽活動;C、“倡導文明禮儀、構建和諧校園”優秀日記比賽活動;D、“倡導文明禮儀、構建和諧校園”講故事比賽活動;E、“倡導文明禮儀、構建和諧校園”十大文明禮儀之星評選活動。

2.2 健全制度,加強評比,確保活動的開展。 為使文明禮儀教育有力的貫徹執行,有層次有針對性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指導和文明養成教育,以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結合《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制定了《文明班級考核細則》、《十大文明禮儀之星評選細則》等制度。使學生從“要我這樣做”轉變為“我應該這樣做”,讓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為習慣。

2.3 抓好校園建設,營造文明禮儀氛圍。 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全員育人,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風氣育人。通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通過學習校風和校訓,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通過美化、凈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于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2.4 整合德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2.4.1 家校互動,形成合力。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切實加強教師家訪工作組織管理,教師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特別要重視與后進生家長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從而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學生。

2.4.2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適時與村委、老人會聯系,爭取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如: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扶幼、綠色環保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同學們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鍛煉。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宁| 岑巩县| 苍溪县| 集安市| 浦东新区| 佛坪县| 阿坝| 北票市| 肃宁县| 鄂托克前旗| 天门市| 手机| 洪洞县| 凌源市| 桃园市| 荆州市| 西宁市| 阜康市| 宕昌县| 和政县| 文昌市| 卢湾区| 海南省| 伊通| 高唐县| 东台市| 杭锦旗| 汉中市| 北流市| 麻城市| 仙居县| 镇原县| 平果县| 乌拉特中旗| 顺昌县| 丰镇市| 河池市| 南涧| 白朗县| 大同县|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