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意美讀:
煙雨迷蒙,心緒迷蒙。楚江成了一幅歲月風雨圖。
離別的心啊,很涼,很暗,很碎。
江邊的芙蓉樓也低眉垂立,翼然張開的四角綻放出蓮花的姿態,卻沒有綻放出蓮花的色彩和心情。兩把油紙傘,在樓下久久佇立。雨絲是一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叮嚀,雜亂無章地橫在心口,打濕了所有的離情。這個清晨,有兩只鳥傷感地棲在樹上,忘記了飛翔。
楚山孤獨在煙雨中,對離人似乎有很多話想說,卻什么也沒有說出口。
要去的路和來時的路一樣迷茫又遙遠,洛陽存放著我的一段過往和牽掛,那是一個遙遠的夢??!生命中的煙火,起起落落,已平淡成記憶。所有流逝的容顏,被歲月的車輪碾得支離破碎,僅剩一句哽咽而深情的問候。過去的這一段辜負了家人那倚閭企望的雙眼。但是,我這顆清澈的心一定會在玉壺中晶瑩閃亮。
路在遠行。
雨在抒情。
風在抽泣。
詩人站立成一座楚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意美讀:
渭城的郊外,長亭連短亭。剛才,亭外的古道上還是塵土飛揚,這一場淅瀝的小雨,把輕塵和詩人的心情一起打濕。不遠處就是渭河的小小碼頭,停泊著一只孤獨的船,等待一個人去遠方。
路邊的楊柳,剛剛走進春天。青青的娥眉、長長的眼睫,掛著挽留的淚滴。這一群多情的柳啊,低眉順眼地站在客舍的周圍,讓人想起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詩人面對即將遠行的朋友,舉起斟滿往事的酒杯。過去的那些歲月就流到心中,有一些從眼里溢出。朋友也一飲而盡,把所有的牽掛和祝福、傷感和眷戀,還有那些一起和詩吟唱的日子,一起灌醉。
今晚,我們就只能舉杯邀月,獨自沉吟了。
再飲一杯吧,陽關以西的日子都是風沙茫茫的孤寂。那如海的戈壁,不會有這綠蔭中的酒店,不會有這酒,往事,我們。
多情的詩人,淚光晶瑩。空空的酒杯,在朋友的面前無可奈何。那一刻,成為一幅流傳千古的古畫,也是一首詠唱不衰的金曲。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意美讀:
城北的青山綿綿,橫臥不語,很憂郁的樣子。粼粼的護城河,是小城多情的戀人,一副九曲柔腸繞城不去。
城東,古道邊的驛亭又在演繹一場依依的別離。兩匹馬緩緩而行,主人一身旅途的風塵,難掩卓越的才華。
詩人和友人相聚又分手,彼此的目光都是一曲心碎的驪歌,無聲的音符灑落滿地,化作一些抒情的詞語在露珠上閃爍。有風吹過,無根的蓬草就被迫地開始了沒有歸宿的漂泊。
天空的云朵,也是一些孤獨的飛蓬,飄游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云,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宿命,非常眷戀這一片天空。落日很無奈,扒著西天的兩個山頭,露出半張醉紅的臉,望著自己走過的季節,說了一些依依不舍的話語。漫山遍野的晚霞是落日最傷感的語言。
過去暮云掩合,未來風煙彌漫。
蕭蕭的馬鳴,讓群山疼痛不止。
讀有所思:
1.用簡潔詩意的語言描繪《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的夜景。
2.賞析《芙蓉樓送辛漸》中“楚山孤”的“孤”字的妙處。
3.說說“雨”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起的作用。
4.多情自古傷離別,可是這《送元二使安西》并不傷感,請從情景結合的角度賞析本詩的情感。
5.賞析《送友人》中“蕭蕭”一詞的好處。
讀是語文教學之本,古詩教學更離不開反復誦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詩優美的意境,流暢的旋律,真摯的情感,只有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學生的體悟才會深刻。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從悅讀始,以悟讀興,借多讀成”的教學策略。
1 激發思考——悅讀的動力
“悅讀”體現閱讀的動力,閱讀要成為習慣,必須讓學生投入地讀,興趣盎然地讀。如果要真正從“悅讀”始,就必要要尋找到一個“最佳突破口”, 讓學生思考起來,享受思考帶來的愉悅。
1.1 抓詩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中,我以題目為突破口,切入點。在學生讀通詩題,理解題目意思的基礎上(一個秋天的黎明,詩人走出籬門,迎面吹來陣陣涼風,遙望北方,心中感慨萬千。)引導學生思考:根據詩題,你有什么要問問詩人嗎?經過師生共同梳理,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詩人為什么睡不著覺?走出籬門干什么?心中有什么感慨?這樣即營造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他們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有的甚至急著從詩句中開始尋找,小聲讀了起來。
王國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杜甫的《春夜喜雨》顯然屬于“有我之境”。題中的“喜”字正是對王國維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一“夜”字,點出雨來的時間,多么善解人意,在萬籟俱寂時到來,絲毫不影響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讓詩中表達的感情“呼之欲出”。我在上這一課時,直接出示題目,然后以“喜”字為切入點,抓“好”字來理解詩句:詩人喜從何來?在此基礎上創設一種情景:溫暖的春天終于來了,柔和的春雨在靜夜里悄悄地灑落。這春雨,會給大地帶來什么變化?在交流中,學生明確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導和渲染,于是學生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相似經驗,在一遍遍的品讀中,一個活生生的詩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們感受到了詩人對這場春雨的喜悅,并且也被這種喜悅所感染。
1.2 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敝灰プ∫粋€“獨”字,引導學生思考:從“獨”字中感受到什么?學生在一遍遍的讀中很容易就明白了“在異鄉”“為異客”的感情,知道了“倍思親”時的孤單,理解了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形單影只的寂寞。
1.3 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盾饺貥撬托翝u》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學生經過討論,最終達成一致: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芙蓉樓送辛漸》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學生徹底明白了詩人送別的對象、送別時的感情,朗讀時就更容易還原詩人當時的心境。
2 培養語感——悟讀的關鍵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力。它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郭沫若先生曾說過:“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于言語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敏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
2.1 在反復吟誦中培養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白x”(吟詠、誦讀)不僅可以使學生“不待解說,自曉其間”(朱熹語),而且可以在“讀”中感受形象、意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出于口,明于心”的語感。我國古代詩歌,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音樂感,最適合朗讀。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浣花溪草堂”外的明媚春光。全詩一句寫一景,組成一幅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色彩明麗的畫卷。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示范朗讀及領讀,指導學生抓住語句的停頓、重音,注意語調的高昂、舒緩、婉轉等變化,讀出詩的節律和音韻,讓學生口、耳、眼、心并用,在反復吟誦中感悟詩句所蘊涵的形象、色彩、聲音、情感和內在的意蘊,從而陶醉與詩人所描繪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2.2 在品味佳詞妙句中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我國古代詩歌,講究煉詞煉句。根據這個特點,在古詩教學中,可抓住作品中的佳詞妙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使學生感受詩人煉字煉句的精妙。
比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盡”“又”二字,用得頗為傳神。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孩子……
師:他們還有淚嗎?
生:沒有了。
師:你從哪里看出?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說明他們已經沒有眼淚了,真是欲哭無淚。
師:苦難的百姓除了哭泣,還能做些什么呢?
生:什么也不能做,除了受奴役,就是等待。
師:他們等了多少年?
生:很多年。
師:從哪里看出?
生:“南望王師又一年”的 “又”說明是一年又一年,而不是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六十五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五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六十五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學生通過讀,“又”字深深植根于他們腦海中,詩人陸游對百姓的同情,對金人的憤怒,對南宋小朝廷的失望也深深地烙在他們心間。
2.3 在情景想像中培養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古詩不僅語言優美,結構精巧,而且意境深遠。如何使學生“入境”而“悟其神”?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啟發學生根據詩意展開合理的想像,讓他們在自己頭腦中像過電影似的浮現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立體畫面,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比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可啟發學生根據詩句,結合課文插圖,想像兒童追蝶,尋蝶的情景:“捉住它,捉住它!”一群小孩子奔跑著追逐一只金蝴蝶。那蝴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飛著,似乎在和孩子們戲耍。孩子們左追右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誰料那蝴蝶飛進菜園里去了。孩子們趕緊打開籬笆門跑進園里去尋找,只見滿目金黃——油菜花開得正旺旺呢。他們在菜花叢中瞧呀瞧,瞧得眼花繚亂,哪里找得到蝴蝶的蹤影!……學生通過想像,把自己帶入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在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受中得到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意境美的陶冶。
3 化整為零——多讀的捷徑
古詩文教學注重誦讀訓練,大學者都是從小就背下四書五經的。魯迅在15歲時就差不多背下十三經;郭沫若曾經說過,兒時背下的書,像個大冰山,入肚后將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融化,到那時候,可就是筆大財富了。語文教師“課堂”觀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只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古詩文,可以化整為零。
3.1 通過開展競賽,激發學生的熱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鐘時間的誦讀課,舉辦擂臺賽,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詩競賽,來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擂臺賽的內容可以是各種角度的歸類對詩,可以是詩句接龍,也可以是你問我答,或者是對詩競賽,或者是各種古詩方面的游戲。
3.2 開展課前一吟,熟讀成誦的活動。為減輕學生背誦古詩的負擔,教師要提倡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語文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3.3 開展舉辦詩社,學以致用的活動。即吸收對古詩文興趣特別濃的學生為詩社學員,并由藝術教師組織他們開展作詩繪畫、改寫古詩、活用古詩、欣賞古詩、創作兒童詩等活動,引導他們學以致用。
3.4 開設詩園,為學生提供舞臺。內容可以是古詩的書畫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詩的習作,做到點面結合,有經常性的活動,評出誦詩大王、小詩仙等。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痹娋渲械摹捌拮印敝付鸥Φ姆蛉?,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痹娙藳]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痹娋渲袥]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關鍵詞:意境;探索;創設情境
一、“寓情于景”:我國古代詩歌的意境之學
何謂意境之學?從對我國古詩歌的研究看來,一般是指詩人將心中之“情”寓于實際之景中,使意、象合一,而形成我國古代詩歌所特有的“意境”之創作方法。它是詩人將自己豐富的情感完美地與外部的社會及自然環境相統一,使之上升至藝術層面,能使讀者從繪景描物的字里行間深刻領悟詩人濃厚之情。而對“意境”也被作為詩學的一個基本范疇,一直成為研究與學習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同時期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其系列文學理論著作中也有諸多有關意境的論斷,如其在《文心雕龍?詮賦》之中便言到,“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
而無論古代文學家們對于意境有何種理解與詮釋,從中不難看出,意境之學是領悟古代詩歌之精髓所在。而對于教學來說如何使學生領悟古代詩歌之意境,無論對于學生的古代詩歌賞析能力之提升,還是學生言語表達能力之提高均有裨益。
二、“身臨其境”:引導學生走近詩人
意境是詩人“寓情于景”而情境交融之境界。無論古今中外,詩歌創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詩人結合自身境遇進行創作的產物,是詩人抒發內心實感的渠道,而我國古代詩歌更是如此。學生在品鑒古詩之時,如果不去體味詩人所感,不去探究時代之境,是無法領悟到古代詩歌之美的。因而引領學生思索詩人情感之源,是古代詩歌賞析教學的關鍵所在。
而要走近詩人,使學生領悟其感,則須先對詩人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其人生境遇進行剖析,因為詩歌創作環境之不同,也將影響詩歌的意境。同樣的離別,《重送裴郎中貶吉州》中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感嘆“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為裴郎中歌吟,感情真摯動人;而在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聲聲勸慰中少了些寂寥,而多了些許慷慨激昂;在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卻可品出友人間的深厚情誼;《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眲t體現了王昌齡送別辛漸時由孤寂到開懷的心理變化,體現了詩人的高風亮節;而王維在《山中相送》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的發問,則表現出其對與友人重逢之殷切期盼。所以這些不同的意境更體現出在古代詩歌賞析的教學中,教授學生進行詩人的背景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為了引領學生領悟古詩意境,常常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與互動學習。如,在對《江雪》一詩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對詩歌進行提問,而可預見的是會有學生發問: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漁翁為何獨自垂釣江面?此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發問:為何會如此判斷當時的環境?以及漁翁垂釣有何不妥?學生便會引用詩名“江雪”及詩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進行回答,因為鳥獸都已藏匿,人跡罕至,說明當時環境已極其惡劣,而詩人卻獨自垂釣江面,不奇怪嗎?教師在此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設想漁翁垂釣的原因,在學生踴躍回答后,再對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簡要介紹,引導學生體味詩人作詩時的所想、所感,意境便會自然形成于學生的頭腦之中。
三、“睹境思情”:創設情境,提升學生賞析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促使他們主動追求知識,使學生學會創設情景,促使其體會詩歌意境成為提升學生的古詩歌賞析能力的關鍵所在。
而創設情景則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方式,如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或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感性的表現形式展現詩中的一幅幅美妙如花的場景,又如生動形象的結合史實,描繪詩人創作的動力與目的。通過各種方式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在驚嘆于壯觀景色,感嘆詩人境遇之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創設情景以感受意境。使學生不在學習古代詩歌時,不僅僅停留于詩詞表面,而通過創設情景深入到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意境之中,領悟到其背后更豐富的意象,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賞析品鑒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總之,在我國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注重運用意境進行古代詩歌賞析進行教學,讓學生學會品評詩歌意境,學會創設情境,對于學生提高對古代詩歌的品讀、賞析能力,培養其主動賞析詩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良運.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8.
[2]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一、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對小學生而言,中國的唐詩宋詞雖然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是教師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如在講解敘事詩之前,教師可以引入與詩歌相關的故事或者自創一些色彩濃厚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時,教師可以用一段故事獨白的形式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王昌齡當時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印象。比如,生活離不開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們的眼睛,帶領我們領略世界的變換;朋友可以是我們的雙腳,引領我們走進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們的耳朵,帶領我們聆聽世間的美好音樂。人世間最傷感的莫過于許久沒見的朋友在短短相聚過后各奔東西,從此天涯海角。因此,我們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齡在送別好友之后,通過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襯托作者內心的孤寂以及傷感,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無限的思念之情。對小學生而言,他們還不能夠理解朋友之間的傷感之情,因此,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故事對白帶領學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當時的內心世界,進而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描繪畫面,提升教學效率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加快,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是信息化時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講解《清明》一詩時,首先,教師先用語言描述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之為踏青節,也是人們紀念祖先的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主要通過祭祖和掃墓等形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從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由來主要與我國的氣候密切相關。古時有“清明風”之說,來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文中指出:清明節是將寒食節習俗與上巳節習俗融合的一種節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之習俗。通過語言描述,不僅讓學生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還讓學生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中華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揚。
其次,教師回歸古詩主題,《清明》一詩主要講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這天不能回家,使遠在他鄉的杜牧感受到濃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詩詞都具有積極向上的作用,他并不過渡沉溺于悲傷中,而是努力調整心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事物,最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以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有效載體,在多媒體計算機上讓學生自主地畫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樹、天空、詩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幫助學生形象具體地理解古詩情感。“清明時節雨紛紛”點出這篇古詩的寫作背景、寫作時間、當時寫作的氣候環境條件等,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打開清明節的相關網址,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清明節知識;“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點明作者內心的悲傷情感,在路上詩人看見路人在墳墓旁邊燒紙錢、掃墓等祭祀先祖的行為使他思想情緒高漲,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描繪出路人吊念親人,傷心欲絕的情景;“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詩的關鍵人物,是幫助作者走出傷感情緒的指引人,因為“牧童遙指”把杜牧帶入了一個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通過學生在多媒體設備描繪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畫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情感與畫面融為一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視頻教學,提升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質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播放與清明節有關的視頻或者電影,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度霘殠煛泛汀稓q歲清明》都是有關于清明節的電影素材。但是《入殮師》這部電影對小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師可以播放《歲歲清明》這部電影。總而言之,視頻教學不僅可以起到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語文古詩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展現了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還體現了我國古人浪漫抒情的藝術情懷以及飽滿的思想情感。因此,作為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轉變傳統呆板的教學模式,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促使古詩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立志,于永華.錘煉古詩經典,豐厚文化底蘊――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38.
2.馬玲棉.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5,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