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了解引起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為防治醫院感染提供依據,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對廣西浦北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發生醫院感染的病人,進行1∶1配對病例對照研究。結果:單因素分析發現意識障礙、濫用抗生素、吸氧、鼻飼、持續導尿、吸痰、輸白蛋白、血白細胞計數升高等與醫院感染有關;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活動障礙、持續導尿、白細胞計數升高為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結論: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獲得途徑以外源為主,針對主要危險因素的發生原因,我們對神經內科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預防應采取綜合預防為主與重點預防相結合的措施。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各種先進診療手段與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加上近年來細菌譜的變異,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加以及大量老齡病人和慢性病人的存在,使醫院感染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神經內科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為探討該科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我們調查了廣西浦北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發生醫院感染的病人的醫院感染情況,通過1∶1配對病例對照研究,對其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病例組為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廣西浦北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確診的醫院感染病例,按同性別,同年齡組,基礎疾病相同,同期住院等為配對條件,選擇無醫院感染的住院病人為對照組,進行1∶1病例對照研究。
1.2調查內容與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法,按統一表格逐項填寫。
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出院診斷、感染時間、感染部位、神志狀態、活動情況和抗生素的使用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等。
1.3統計分析方法。先進行單因素卡方分析,再用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危險因素多元分析,計算OR值及其95%可信限等。以上運算應用Epi Info 6.0和SAS 6.04軟件包進行。
2結果
2.1一般情況。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共768人,發生醫院感染105例,有效配對100對(其中男性54對,女性46對),醫院感染發病率為13.7%。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占55.0%,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占22.0%和泌尿道感染占10.0%;病例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8.0天,而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0.9天。病例組中,基礎疾病為腦出血者53例,腦梗塞3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6例,其他4例。
2.2單因素分析。將100對配對資料進行單因素卡方分析,結果顯示:意識和活動障礙、濫用抗生素、吸氧、鼻飼、持續導尿、吸痰等9項是醫院感染的主要關聯因素。
2.3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所得9個醫院感染的關聯因素為基礎,進行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持續導尿、白細胞升高和活動障礙為神經內科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
3討論
3.1危險因素
結果顯示患者發生NI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基礎疾病的種類看,急性腦卒中患者是醫院感染率較高的病種,尤以腦梗死、腦出血為著,構成比分別占45. 12 %和15.55 %。從構成比看,與國內于逢春等[3]報道一致而與陳皎英[4]報道不符。但本結果與其他文獻[3],[4]相同點是均表明NI 的發生與患者基礎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腦梗死、腦出血是神經內科患者發生NI 的主要易感人群。(1) 受疾病的影響患者常有意識障礙,導致呼吸、吞咽及排泄功能減弱或異常; (2) 腦梗死、腦出血患者血漿中β2內啡呔明顯升高5 ,削弱了RBC 的免疫功能,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 (3) 多數重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喪失咳嗽反射或長期臥床[4],肺部淤血,氣道分泌物排出不暢,加上降顱壓的脫水劑的作用,使痰液更濃稠不易排出,造成細菌滋生的環境,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以上因素使患者易感性增加。這是本組患者NI 的內在原因。因此,腦梗死、腦出血患者應是預防NI 的重點監控和護理對象。
3.2發生部位
感染部位的分布以上、下呼吸道和泌尿道為多, 構成比分別為22 .0%、55.0 %和10.0% ,其次為胃腸道、皮膚軟組織和其他部位。與國內類似文獻報道相近[1],[3] ,[4]均以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感染部位分布為主,僅是部位分布所占構成比略有差別。本組調查以上、下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為序排(表2) 。從感染部位分布分析NI的發生與病區落實控制NI 發生的措施以及治療護理操作規范與否有關。首先,急性期病情重要求患者絕對臥床,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多,探視陪護多,病室人員密度大,空氣潔凈度差,使發生NI 的概率增加,這是造成上呼吸道醫院感染率居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急性期進行的治療護理手段多,侵入性操作多。有關文獻[3]~[5] ,在對鼻飼、導尿、氣管插管等各種侵入性操作與NI 關系的研究中發現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P < 0101) ,同時侵入性操作還可以介導腸道優勢菌的易位定植[4],這是造成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的直接誘因。以上因素是發生NI 的外在原因。可見規范侵入性操作、實施保護性隔離制度、建立潔凈病區也都是控制NI 發生措施。
3.3其他
(1)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專家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2)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專家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這些患者大多數疴隋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3)病原菌以以革蘭陰性菌為主。通過對血液、痰液、腦脊液培養等病原學檢查發現,病原菌菌株,前5位依次是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4)醫院感染率隨住院天數的延長而增高。入住時間者感染率僅為0.2%,8-28d者感染率為16.7%,而者醫院感染率為86.7%。由于患者病情重需要長期治療其全身營養情況、器官功能、免疫抵抗能力相對低下,產生多種并發癥的幾率增高,進行各種侵入性操作的機會增多等,導致獲得醫院感染的幾率上升,同時由于感染導致病情加重,治療繁雜其住院時間也不斷延長,二者互為因果。
(5)各種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直接相關。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留置管道的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無留置管道的患者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醫院感染率逐漸上升。侵人性操作包括使用人工呼吸機、氣管切開、泌尿道插管、動靜脈插管、置管引流其他侵入性操作等,其機械性損傷破壞了人體的自身保護屏障,為獲得醫院感染創造了條件。而侵入性操作的次數增加和留置時問延長將大大提高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有報道氣管插管≥2d醫院感染率為84%;留置尿管每延長1d,發生菌尿癥的危險性增加5%。雖然臨床治療護理中已按照診療常規進行消毒及定期按時更換置管,但在具體操作中,機械損傷最終仍然無法避免。
(6)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是導致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專家調查結果顯示抗生素應用>14d與抗生素應用≤14d的病例相比較,醫院感染率明顯增高。這與臨床上不根據抗菌素的應用原則用藥、大量長期的應用廣譜抗生素、多聯應用抗菌藥物,不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選擇抗菌藥物,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菌群失調,繼發二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等有關。
總之,對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預防,應針對醫院感染的上述各種危險因素,采取綜合預防為主,與重點預防相結合的措施。尤其是危重患者,必要時應采取保護性隔離,限制探視,杜絕外源性感染;加強房間空氣和接觸病人的器械物品的消毒;醫務人員接觸病人時,應嚴格洗手制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意識障礙者應加強護理,經常幫助患者適度活動癱瘓肢體,預防褥瘡等皮膚感染,促進康復;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調,引起真菌感染;同時還應提高病人的抵抗力以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海英,劉海玲,范書山,等. 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 ,10 (4) ∶2772278.
[2]鄭勝新. 醫院感染學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126.
[3]于逢春,朱靜. 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醫院感染308 例分析J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 ,10 (1) ∶34235.
[4]陳皎英. 434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J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 ,11 (6) ∶4292430.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原因是大家炫耀性消費導致美國出現世界性的大蕭條,從而導致了整個二戰的出現。
3、1973—1975年經濟危機原因是由中東第四次戰爭引起,因美國插手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戰爭,阿拉伯國家決定通過降低石油生產量和出口,以報復美國,結果也引起世界范圍內一股不小的騷動。
4、1980—1982年,生產過剩,石油危機爆發。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經濟危機就如影隨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發。從危機發生的時間上可以把他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生在20世紀之前,這段時期內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國與國之間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聯動性,因此,這些危機不具有世界性危機或區域性危機的意義;另一類是發生在20世紀之后,從20世紀至今所爆發的幾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波及了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危機都具有世界性危機或區域性危機的意義。而從經濟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生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前,這段時期資本主義各國信奉的是自由主義,政府對于經濟的運行不進行干預;另一類是發生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尤其是凱恩斯的《通論》問世之后,各國政府對經濟運行采取宏觀干預措施,以保證經濟的增長。
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命運的論斷一直讓資本主義國家感到恐慌,資本主義學者也意識到正如馬克思所論證的那樣每次經濟危機的爆發都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但是,對于如何解決經濟危機他們卻一直束手無策。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經歷對其理論的驗證,使資本主義學者認為他們找到了解決經濟危機的良方,二戰之后,資本主義各國政府將凱恩斯主義正統化,采用其理論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以保持經濟的發展。相比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體系幾近崩潰的情況,可以說至今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運行還算良好。但是,當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經濟高速增長表面下的實質時,就會發現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只不過是采用軍事經濟和債務經濟這兩種新的形式來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在軍事經濟方面,從二戰結束至今美國政府每年都要為現在和將來的戰爭及潛在的戰爭支付龐大的開支,若考慮乘數效應,這些軍費開支會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在負債經濟方面,凱恩斯認為由于擠兌效應,依靠借債來融資的政府支出對總需求的刺激會更有效,因此,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續增加的債務上的。為了刺激總需求,不僅提高政府的債務,而且提高消費者的負債水平。資本家通過大量廣告宣傳和消費者信貸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國消費者家庭負債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達到了93%。政府和消費者信貸消費的增加有效刺激了總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企業也迅速增加其負債水平。這種迅速增長的債務狀況不僅出現在企業之間,也出現在資本主義國家與國家之間。借債機構之間構成的金字塔狀的債務關系,使得為支付日益增長的利息債務量必須持續快速增長,這種循環最終造成一個后果:當一個主要債務人無法分期償還或無法償還債務時,債務拖欠的連鎖反應就形成了。以軍事經濟和債務經濟為基礎的經濟結構會更加容易引起經濟的嚴重崩潰,甚至會引發世界局勢的不穩定。
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債務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證,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創造出更多的“潛在收入”,使其能夠償還或分期償還債務,也成為借貸者繼續進行借貸的依據。而且,金融市場的完善發展,使世界上各個國家及企業匯入到一個系統里,所謂能夠“避險”的金融工具只不過是將個體風險“規避”(實質上是轉化)為系統風險,將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經濟體協同起來使其運行具有一致性。這樣,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就以金融市場為紐帶連接起來,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的波動就會引發世界經濟的波動。金融工具的高杠桿性在各經濟體同步運行的過程中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繁榮時加速繁榮,衰退時加速衰退。
次貸危機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違約的次級貸款造成,有人歸咎于美聯儲的連續加息,有人歸咎于監管當局的監管疏忽,有人歸咎于放貸機構的審核不嚴,有人歸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桿性,有人歸咎于美國公眾的消費文化,也有人歸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實質上仍然是美國的消費相對不足。資本主義的生產具有無限擴張的內在沖動,其產能會借助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被增長的需求無限的激發出來。借助于增加負債的消費需求是永遠無法滿足于供給的擴大的,而且當消費者無法借債償還債務或分期償還債務時,債務拖欠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費者的消費由于過度負債而凍結,企業由于產品無法銷售和債務拖欠而出現巨額虧損或破產,大量失業人口的出現及收入的降低進一步降低總需求,這一循環持續的表現就是經濟危機。當然,經濟危機爆發的表象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性、監管層的疏忽、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等等。而且,正是由于這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的規模和破壞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結論
凱恩斯與馬克思都認識到爆發經濟危機的最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難以找到足夠的投資機會來消化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量儲蓄,資本家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壟斷所導致的收入分配的極端不平衡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不穩定、無理性以及表現為資本主義特征的社會機能混亂。凱恩斯認為可以通過宏觀調控進行調節、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難題,改善資本主義社會和經濟狀況。然而,事實上凱恩斯的理論只是延緩了或者以另一種方式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這是無藥可救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了生產相對過剩及其引發的經濟危機的難題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關鍵詞:西方國家 財經危機 制度困境
當今世界總體和平,經濟發展穩定前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不斷的加劇著局部動蕩。西方國家的財經危機既是金融危機的內容,也是金融危機的作用的結果,縱觀西方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可以看出,財經危機并不是偶發現象,正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困境充分顯現。隨著連番發作的金融動蕩、經濟衰退和債務危機,也越來越看清資本主義國家的財經危機泛濫、金融資本主義的失控,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制度弊端,再加上社會不平等、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等因素,讓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前景更顯困境。
一、從西方國家的財經危機探析其中的制度弊端
進入到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回顧與展望都呈現著一派憂慮和迷茫,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事件引發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此次財經危機既凸顯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深刻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變化的集中體現。西方世界持續的經濟低迷、金融動蕩等情況,加劇了社會失業率的上升,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如何盡快的擺脫經濟和財政金融困境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面對的新課題。發生財經危機的西方國家存在 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內儲蓄水平較低,在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依托歐元區以及社會福利還比較容易籌集資金,一旦經濟狀況不佳,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縮,這些國家就難以籌集充足的資金來滿足雙赤字與償還到期債務的需求,從而出現債務危機。
有一些學者從這些國家的政策方面尋找原因,普遍認為當前的財經危機 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自由主義,由于經濟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引發社會經濟危機;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勞工關系的不平等加劇了原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些學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與辯護都是從多個層面展開的,當然,西方國家財經危機的發生不僅僅是源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制度原因,更重要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原因。
二、對西方國家財經危機的制度困境分析
(一)國家資本主義泛濫
國家資本主義并不是一個新詞,早在19世紀末的西歐,就有學者已將其提出。資本主義的本性是追逐利潤和擴張,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作用下,剩余價值和生產量難以均衡時,就會導致社會不同階層矛盾的激化,從而引發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很多西方國家已經認識到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弊端和制度原因,也有國家政府相繼對經濟運行和財富分配的直接干預,以50、6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制度實施為標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才獲得廣泛發展。這種依賴政府解除危機的方式并不能解決經濟危機,反而使得國家債務急劇上升,從原有的社會私有企業破產轉變成國家公有破產。
(二)金融資本主義失控
資本主義經濟在利益的驅動下,金融資本的運作越來越獨立化,讓西方國家金融資本主義的特征日益凸顯。為了實現金融資本在全世界范圍的擴張,很多西方國家開始對各種金融資本進行限制,試圖削弱其他各國對資本項目的控制權力。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以來,新自由主義鼓噪和極力推行的私有化、松弛市場管制、弱化金融監管的惡果,美國制造業部門所創造的利潤占國內總利潤率從1975年的約50%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15%,這也意味著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徹底破產,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三)社會財富的不平等加劇了財經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的資源配置和分配結果看似是社會公平的體現,但實則不然。近幾年的經濟社會現實也越來越驗證了這個猜想。西方國家發生財經危機以后,社會失業率明顯增多,且社會失業率顯示了社會貧困與不平等問題的嚴重性,特別是被視為中產階級社會中堅力量也在明顯衰落,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就決定了財富必然向少數人手里集中,加大了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用勞動價值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不難發現其深層次的原因。歐盟國家脫離實體的經濟政策衍生出養懶漢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國民不愿意勞動乃至不懂得如何勞動。有關調查結果顯示:不管性別、年齡、收入水平或者支持哪個政黨給出20%最富有人群擁有大約60%財富的猜測,明顯不符合財經危機后的資本主義社會現狀,這個比例也將會不斷擴大。
(四)周期性財經危機加深危機矛盾
西方經濟會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是普遍共識,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更多地是由世界經濟內在因素引起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每一次激化,由此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在嚴重打擊和動搖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必然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嬗變與發展,如何判斷世界經濟的某次波動是否周期性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金融變動也必然會引起表現其波動規律的世界經濟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變,很多西方國家政府干預已難以改變危機矛盾,西方經濟出現了繁榮期拉長、衰退期縮短、波動幅度減小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為西方國家的產品提供了新市場,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物品進入西方國家,全力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全面通貨膨脹,為西方國家政府對財經危機后經濟調控提供新空間。
三、結束語
西方國家的財經危機周期性出現,給世界經濟全球化帶來較大影響,同時也顯示出全球縱橫聯系這一世界經濟走向,但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經濟基礎不同,仍然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制約因素,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要正確認識和看待經濟全球化這一現狀,分析西方國家財經危機,認識引起西方國家財經危機現實原因,不可操之過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洪流中,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提高警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危機 銀行監管
一、經濟危機下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銀行經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資產和預期收益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銀行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類。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為違約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銀行的所有業務中。信用風險是銀行最為復雜的風險種類,也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資產價值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及時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包括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負債流動性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不能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存款資金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受到沖擊并引發相關損失的可能性。
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銀行的政策調整、市場表現或日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負面結果,可能對銀行的這種無形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
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因為無法滿足或違反相關的商業準則和法律要求,導致不能履行合同、發生爭議/訴訟或其他法律糾紛,而可能給銀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戰略風險,戰略風險是指銀行在追求短期商業目的和長期發展目標的系統化管理過程中,不適當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可能威脅銀行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銀行戰略目標的整體兼容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的經營戰略;為這些目標而動用的資源;戰略實施過程的質量。
其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風險。
由美國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殃及各行各業,而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是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經濟危機使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均加大,如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信用風險,在經濟危機中會加劇,經濟危機使借款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借款人經營財務狀況惡化,會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帳,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另外,經濟危機使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惡化,造成匯率、股市大副波動、投資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加劇了銀行的市場風險;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操作風險。
最后,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有優勢。
一般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受到的監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外部監管主要指銀監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外部審計機構等監督檢查部門的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指銀行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等的監督檢查。因此其監管具有及時性、全面性,這也是內部監管有別于外部監管的重要特點之一。另外,內部監管來自銀行內部,監督檢查人員一般對銀行風險、銀行業務流程比較了解,一般能夠提出對銀行的經營具有增值作用意見和建議,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綜上,經濟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應對措施
在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該如何切實有效的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的防范銀行風險,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供參考。
1.重視銀行內部監管
銀行經營管理層必須正確認識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營管理中,必須始終貫穿科學健全的內部監管制度是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營的前提和基礎的思想,把加強銀行內部監管作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寶劍,而不是認為銀行加強了業務發展會阻礙業務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部監管真正起到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員工
銀行操作風險來自銀行內部員工,在經濟危機帶來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近期,各家銀行發生案件的勢頭有所上升,分析這些案件的發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銀行員工參與的內外勾結的案件,這類案件在內部審計監管中很難發現,如何應對這類銀行風險,筆者認為,目前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為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時,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風險控制原則,此條原則同樣適用于銀行各層管理者對下屬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員工”,一名合格的銀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內部控制中除了通過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員工職業道德素質外,對員工的了解不應僅限于八小時內,應該對員工八小時外的情況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員工是否參與賭博、其消費是否明顯與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教育
隨著金融環境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業務范圍也不斷的有所創新;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商業銀行業務流程也不斷發生變化,銀行面臨的銀行風險發生的原因也多種多樣,無形中加大了銀行內部監管的難度,一名合格的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只有不斷的學習提高,學習先進的內部審計理念,學習銀行業務專業知識,只有這樣,其在日常的檢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才能真正體現其增值的作用。